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作文 美国社会自由

作文 美国社会自由



第一篇:作文 美国社会自由

The Unique Freedom Culture Of American Since the day that American was born, there has been a totally new explaination of freedom, that’s why thousands of people come to the continent to make a fortune.The birth of America was just like a story of the pursuit of freedom.It was under the untolerable oppression of the British that people in the colonies decided to fight for their natural rights, thus leading to the American Revolution.During the war, a momentous file ,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was signed.It gave a clarity to the American cause that it had previously lacked, and that the British were never to gain.It played a part in convincing foreign powers to help the rebels, overcoming a fear that 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Britain and the olonies could cause any intervention to backfire.It also made any hopes of a peaceful settlement much less likely-Independence once declared could not easily be surrendered.With all the backgrounds, it’s no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hy Americans value freedom more the material wealthy.By freedom, Americans mean the desire and the right of all inpiduals to control their own destiny without any outside interference from the government or others.Just like Thomas Jefferson said,the God given rights are life,freedom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Although the were not wealthy at that time, they could enjoy their life comfortablely, that’s enough.During the time we anylise the freedom culture of American, it reminds me of the currency situation of China.It seems that everyone is occupied with all sorts of things, for money, fame, status and so on.Aren’t we so blind to ignor our most previous possession, our freedom and happiness? Things we are searching for is actually we need? May be not.It really deserves our deep thinking.Determining your own life and enjoy it, this is perhaps the real essence of the word, freedom

第二篇: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部分组成。美国自30年代建立保障制度以来,已形成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特点是:(1)适时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本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美国引起了人们对老年生活的普遍关注。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老年人生活处于最困难境地,社会退休金成了老年人的希望所在。1934年,罗斯福成立了经济保险委员会,1936年公布了社会保障法,1939年增加了伤残保险和老年配偶养老保险。经过几年准备。在积累了一大笔基金后,于1942年付诸实施,开始支付退休金。二次大战中没有新的变动。50年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1965年增加了老人医疗保险,1972年又增加了残废者医疗保险。经过50多年的逐步发展与健全,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老年法定退休保险具有强制性、贡献性和福利性,退休和医疗保险基金有正常来源渠道,能自我调整和自我调整。其退休金的收与支是按照现收现付、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的,根据人口老龄化的预测、退休费支出的需要,不断调整保险税税率,通过自我调整达到自我循环正常运转的目的。(3)发展保险公司经营的自愿投保退休金保险,吸收闲散资金增强经济实力,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美国的一些人寿保险公司除经营人寿保险、财产保险、死亡保险外、还大力经营集体和个人自愿投保性质的私人退休金保险,作为法定退休保险的补充。集体退休保险,由企业雇主为雇员投保,根据企业经营好坏和雇员个人情况投保可多可少,雇员退休后逐月领取。政府通过对退休保险金免税手段予以支持。并通过投资获取的利润,用来弥补膨胀使投保金额贬值的问题,以保证退休者收入,增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感。(4)严格控制失业救济金发放标准和发放时间,以利于失业者积极再就业。联邦立法规定由企业雇主缴纳失业保险税款,雇员不缴。利率由各州自行确定,全国不统一。救济发放时间,大多数规定需经一周等待期后方可使用,最多支付26周,联邦法规定在失业高峰期可延长合乎法定救济周数的50%,即最多追加13周。严格限制发放周数的目的在于促使失业者积极再就业。(5)采取措施,增收节支,迎接老龄化的严重挑战。其研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注重研究管理与效率、保障目标与水平问题,逐步提高保险税税率;退休金也要纳入个人所得税范围之内,把负担加在高收入者身上;适当降低各项福利待遇水平,使之不要紧跟工资水平的增长;利用退休基金搞投资经营,增中储备,减少年轻人的社会负担

一、美国的社会保险:1.养老保险。国家强制性保险属于第一层次的保险,由美国社会保障署管理,是一种强制的社会保险制度。资金来源是雇主和雇员以税收的方式交给政府,保险基金由财政部管理,主要投资于债券。国家强制性保险覆盖了95%的人群。私营企业养老金计划属于第二层次的保险,由各企业或人寿保险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是通过雇主单位来实现的。私营企业养老金计划再保险公司(即监管机构)由劳工部管理。个人储蓄性保险属于第三层次的保险,是由个人选择银行、人寿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来管理。2.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部管理,各州由劳工局和就业局管理。3.伤残保险。政府公务员的工伤保险由劳工部管理,企业人员的工伤保险由各州的劳工部门管理,伤残抚恤由社会保障署管理。4.医疗保险。65岁以上老人的医疗保险由社会保障署管理;公务员因工伤残的医疗保险由劳工部管理;企业人员的医疗保险主要由蓝十字、蓝盾两个半官方性质的保险公司承担,属自愿性质。但由于这两个机构费用较高、控力不足,很多企业的医疗保险实际已转由人寿保险公司来承担。

二、美国的社会福利美国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从1936年社会安全法案(SocialSecurityAct)实行之后,逐步完善起来的。社会安全法案包含如下几类福利措施:

1、联邦社会保险联邦社会保险是为就职人士设立的,在职或曾经工作过的本人及其家属都可参加,主要包括退休金(RetirementBenefits)、抚恤金(Survivor’sBenefits)、伤残金(DisabilityBenefits)和医疗福利(MedicareBenefits)等。

2、失业补助金(UnemploymentCompensation)只要是遭辞退失业的,不管有无积蓄都可申请。一般补助期是6至9个月,按各州不同情况可能会有所延长。

3、公共援助金(publicassistance)专为低收入或无收入的失明者、老人、残障者及无收入的家庭而设。由州政府按各自生活条件发放,申请者将接受调查以证明有申领资格。

4、孕妇与儿童福利为保护和增进孕妇及儿童的健康而设,并不分派现金,而是提供健康服务。社会安全法案是全国性的,为保障所有人的权益而设立。除公共援助金外,大部分福利措施是不论贫富人人皆得的。值得一提的是,社安局规定,领取社会安全金的人员不一定要住在美国境内,以方便生活在海外的退休人士。除了社会安全法案所包括的上述福利政策之外,美国还有很多涉及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的社会福利,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一、工作保险

1、失业保险金(unemploymentInsurance)失业保险金是一种保险制度。每月从受保人工资中扣除部分来投保,受保人一旦失业即可获赔,获赔金额一般是原工资的一半。

2、工人赔偿金(Worker’sCompensationProgram)由雇主向州政府或保险公司投保,工人因工受伤即可申领。具体赔偿金额和时期由雇主所交的保费多少而定,同时也能报销一定的医疗费用。工人赔偿金非美籍人士亦可申请,且不会影响他日转换身份或入籍。

3、州立伤残保险金(StateDisabilityInsurance)全美只有加州、纽约州、新泽西州、夏威夷和波多黎各设有此类保险金,专为因短期疾病暂不能工作的人员而设。换言之,受保人在得病期间必须是受雇的,复原后重新开始工作,保险金就停止赔付。

二、生活补助(PublicServiceforLowIncomePersons)

1、粮食券(FoodStamp)美国联邦农业部拨款给州政府发放粮食券,只可换取美国出产的农作物,不能换取金钱,以救济收入低微的家庭。不过该补助只限美国公民。

2、学校提供的廉价或免费膳食(SchoolLunchProgram)这是政府为保证学童的身体健康而设立的全国性营养膳食计划。非美籍人士也可受益。

3、家居能源补助计划(HomeEnergyAssistanceProgram)专为低收入家庭减轻煤电费用而设,非美籍人士也能享受。能源补助除帮助支付煤电费外,还可代为修理暖炉、煤气管等相关暖气设备。

4、廉价公共房屋(PublicLowIncomeHousing)这项福利有公共房屋、津贴房屋、租金津贴和廉价屋四种形式,申请人必须年满62岁或收入低微,其中一些房屋补助要求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三、.医疗补助

1、医药补助(Medicaid)不同于医疗保险,医药补助是一个保健计划,专为收入低微的家庭设立,可以同时享受医疗保险,但只限于美国公民。

2、家中照顾计划(InHomeSupportService)由联邦、州和县政府联合负担,为65岁以上老人、失明者或残障人士提供家务和非医务性的照顾,使得受益人能在家安全地生活,无须住进养老院或公共医疗机构。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个相当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三言两语很难叙述周到。本文只是给予读者一个了解美国社会福利的平台,能使您在做移民或留学美国的决策时有一个参考,仅此而已。

三、美国的社会救济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始建于1930年代。社会救助体系包括老年人扶助,盲人扶助、残障扶助、失依儿童家庭补助(AidtoFamilieswithDependentChildren,以下简称AFDC)。这些政策都需要通过资产调查,内容包括:一是直接的金钱提供,以提高贫困者的购买力;二是直接提供生活必需品,如食物、住宅与医疗照顾;三是重点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四是与创造就业机会相关的方案(林万亿,1994)。1974年社会安全修正案对公共扶助做了较大的改变,主要是将分类补充的公共救助整合为补充安全所得(SupplementalSecurityIncome,SSI),并将之纳入联邦政府主管,公共救助体系包括了以下几项:

1、补充安全所得(SSI)。包括原有的几个分类补助对象――老人、盲人与残疾人的现金给付。虽然,联邦政府补助款项大于各州,但是,州政府与地方政府仍有较大的权力决定补助金额,因此各州的补助款项差异悬殊,且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对于不同的对象的补助也不一样。

2、失依儿童的家庭补助(AFDC)。1935年联邦政府开始担负起照顾依赖家庭的救助工作,由当时的罗斯福总统将依赖儿童的救助工作(TheAidtoDependentChildren,简称ADC)纳入社会安全法案里。ADC在1961年与1962年间经历了两次重大改变,而这两次改变都与家庭有关:一是1961年将ADC与失业父母结合,使得失业父母能够因为家庭有依赖儿童而接受救助;二是1962年将ADC改称AFDC,主要强调救助是以家庭为单位,而不是以儿童为单位。同时AFDC不仅含有现金补助,同时还包含了医疗补助(Medicaid)、住宅补助及食物券(FoodStamp)等。

3、医疗补助(Medicaid)。美国在1965年开始这个方案,其主要为公共救助的对象,如SSI和ADFC的受益者提高医疗照顾。来自联邦政府的补助经费占到50%~80%,规定了服务的范围和资格要求。州政府可以有自己的补助标准和资格限定。

4、一般的社会救助(GeneralAssistance)这个方案的对象是那些不符合联邦补助方案的贫困者,由各州另行提供一般救助以维持贫困者的生活。有些州是直接提供现金支持,有些则包括医疗给付、住院、丧葬以及其他物质协助。这个方案也是各州社会福利方案的重点项目。

5、食物补助方案。食物补助方案包括以下两种:一是食物券,是由美国农业部提供农产品来补足低收入者的营养和食物要求。贫困者凭券可以购买食品,或免费得到食品,其用意在于增加穷人购买食品的能力。二是妇女、婴儿与儿童的补充食物计划,这是一个针对低收入家庭儿童、孕妇以及育婴期的妇女而设计,目的在于补充妇女、儿童与婴儿的营养所需,通常是用折价券(voucher)提供免费食品,如牛奶、果汁、乳酪、豆类、谷类等营养必需品。此外,营养午餐也是一种常见的食物补充计划,是特别为学校和机构内的儿童所设计。

6、住宅补助。住宅补助包括公共住宅和房租补贴两种。公共住宅是为贫困者提供的免费住宅,或低房租的住宅。房租补贴是指根据1974年通过的“住宅与社区发展法”的规定,间接支付贫困者的房租,贫困者的收入低于该地区平均收入的80%,或低于贫困线的两倍都可以获得房租的补助。这个救助项目需要的资金量较大,是联邦政府的一个较大的财政负担。更多海外留学、移民、房产相关资讯,欢迎关注巴尔海外。

第三篇:美国社会平等吗?(定稿)

美国社会平等吗?

作者:于海青

202_-3-9 4:25:56来源:202_年03月07日 13:2《红旗文稿》

作为一名坚定的新凯恩斯主义者,202_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长期坚持市场的不完善论,捍卫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一立场也贯穿于他对当代美国社会不平等批判的始终。近来,克鲁格曼连续发文阐释美国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对当前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状况做出了一些非常深入的论述。

一、99.9%与0.1%的对立

克鲁格曼高度评价“占领华尔街”运动提出的口号“我们是99%”,认为这个口号非常了不起,它正确地将问题界定为中产阶级与精英而非与穷人的对立。它告诉我们,在这个新的镀金时代里,大赢家是极少数富人。如果说这个口号存在不妥的话,则是其目标定得过低了,顶层1%人士收益中的大部分实际上掌握在数量更少的人群即最顶层的0.1%手里,他们是最富有的人群。

最近一份分析报告显示,在超级精英中,43%为非金融业公司的高管,18%为金融业的高管,另外12%是律师和房地产从业者。从这些人的职业看,并不存在个人收入与经济贡献的清晰关系。过去多年间高管们飞涨的薪水是由公司董事会决定的,而这些薪金由董事决定的人却又有权任命董事。业绩表现很差的CEO依然拿着高薪,甚至那些失败的以及被解雇的高管,在离职时也能得到数百万美元的补偿。经济危机表明,金融风险大多并不是由那些逐利者自己承担,而是由天真的投资人或纳税人承担。对99.9%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憎恨顶层的0.1%,而是要让他们缴纳更多的税金。

二、收入不平等是一种美国式的寡头政治

克鲁格曼认为,美国社会不平等的增长,体现在寡头统治的崛起,底层收入者占有的财富越来越少,收入和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特权精英手中。他援引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新近公布的数据指出,美国中低阶层享有的社会总财富量急剧下降,80%家庭的收入不到国家总收入的一半,而在上层人士中,将近2/3的收入又流入只占0.1%的极少数人手中。

70年代末以来,这些最富裕的美国人实际收入的年增长率达到400%。克鲁格曼因此质疑美国是否还是一个主要由上层和中层两个阶层构成的“中产阶级”社会。如今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就业形势总体上虽然好于没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工人,但同样也遭受着收入停滞和加剧的经济安全风险。

实际上,拥有高学历的工人的工资自202_年以来根本没有增长过,甚至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不再能够指望得到一份报酬优厚的工作。在当今美国,展现出一幅这样的景观:占比例极小的一个富裕阶层正在日益成为国家主导力量。这极少数富豪插手政治,左右权势,令美国的政治体制严重扭曲。收入过分集中在富人手中与真正的民主相左,“美国社会已经身处险境”。

三、美国不是一个公平的竞技场

克鲁格曼指出,相对于其他国家公民,美国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生活在精英制度之下,但这种自我想象完全是一种幻想。美国社会实际上更趋向于阶级化,其突出特点是出身至关重要,来自社会底层的人几乎没有机会爬到社会中层,更不用说社会顶层。他将这种阶级化的根源归结为美国社会保障网的漏洞,归结为政府在创造机会平等方面的失败。

在他看来,来自社会底层的孩子即便通过努力上了好的大学,即便与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具有同样或者更高的天资,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因而更加容易辍学。克鲁格曼同意美国社会的代际流动如同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阿兰·克鲁格所言,是一个“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即高度不平等的国家具有较低的代际流动——社会越不平等,个人的经济地位就越将由其父母的地位决定。到202_年,美国的代际流动甚至会比现在还少,那时个人出生时的阶级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未来的经济前景。

他认为,美国无阶级社会的神话显然已经被揭穿了——在富裕国家中,美国成为经济及社会地位最可能得到继承的国家。

四、不平等的增长是美国两极化政治的根源

克鲁格曼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治呈现一种两极化发展趋势,表现为民主和共和两党在政治光谱中越来越壁垒分明,即使最保守的民主党人与最开明的共和党左翼之间亦不再存在任何交集。当前美国政治的两极化程度与战前尤其是大萧条前几无二致。而且两党间不断拉大的差距,是共和党向右转而并非民主党向左转的一种结果。比如,奥巴马的医疗改革计划,曾经就是共和党“传统基金会”所设想的计划,现在共和党却指责这是一个“社会主义”的计划。

在克鲁格曼看来,当代美国政治的这种两极化与不平等的增长关系密切,与顶层1%人群所占收入份额越来越大紧密相关。其原因在于,少数人不断增长的收入和财富“收买了一个主要政党的忠诚”。共和党愈益转向右翼立场,因为这种立场的受益者能够利用其经济权力为政治家提供竞选资金和某种安全网。在当前这场经济危机中,两党间发生激烈的政治冲突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反危机政策。比如,奥巴马政府费尽周折才在参议院得到了刺激计划通过所必需的60张支持票。显然,收入的极端不平等导致极端的政治两极化,而这反过来又极大阻碍了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回应。这意味着不平等议题与经济复苏问题不能分离开来,只有抑制不平等及其对政策争论的反常影响,才能拥有一种良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五、社会不平等源于金钱而非道德

保守派宣称,“占领”运动背后的原因是道德问题,中产阶级家庭价值观的崩溃应该为不断扩大的不平等负责。查尔斯·默雷在其新著《分裂:美国白人的现状(1960—202_)》中尤其指出,美国产生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不是收入,而是受教育的上层部族(占全国人口的20%)和下层部族(占全国人口的30%)之间的行为差异非常大,是低学历美国白人结婚率和男子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以及非婚出生率上升等传统家庭价值观的衰落,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分裂。克鲁格曼反对这种观点,坚持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金钱而非道德。他指出,尽管传统家庭的阵地一直在失守,但一些标志社会功能障碍的指标,比如各种族中少女怀孕率和暴力犯罪率已经得到很大改善。而传统工人阶级家庭正在发生的变化恰恰与“金钱”相关,比如教育程度不高人群的工作机会和福利、医疗待遇等的大幅度下降。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1973年以来,高中毕业男子入职的薪水下降了23%。与此同时,就业福利待遇几乎消失殆尽。1980年,在私营部门刚刚参加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当中,65%的人享受医疗福利,而到202_年,下降到仅29%。

可见,传统价值观对不平等的影响并非保守派所言那么大,正在美国工人阶级身上发生的社会变化,并非是“被抛弃美国人的道德衰落问题”,这种变化是剧烈上升的不平等现象的结果,而非其它原因。

六、“蓝色不平等”比“红色不平等”更重要

《纽约时报》的保守派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撰文提出“美国社会存在‘两个不平等’说”,即一个是代表着1%和99%间收入不平等的“蓝色不平等”,主要出现在纽约、洛杉矶、波士顿等地;另一个是体现在接受过高等教育者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者间的“红色不平等”。这主要发生在斯克兰顿、得梅因等内陆地区,表现为接受过高等教育者在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儿童教养模式、社会交际网等方面明显优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者。不少人认为,在这两种不平等中,“红色不平等”显然更为重要。虽然1%的人群财富不断攀升也是人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但其严重性远不如数千万美国人辍学、40%的儿童非婚出生、停滞的人力资本和社会流动以及底层50%人群非组织化的社会秩序。

克鲁格曼不同意这种看法。他指出所谓广泛知识工人阶级的兴起,是人们对美国社会的误读,是一个认为20%技术工人利用新技术和全球化机遇,逐渐与80%非技术工人拉开距离的“80/20”谬论。许多有识之士之所以相信这种谬论,不是因为它正确,而是它令人欣慰。这个概念把所有问题归结为教育,让不平等成为一种供需关系的结果,因而解决不平等的方式就成了改善教育体制。这样,没有人会因为日益扩大的不平等而受到指责,因为实现更好的教育是每一个政客至少在口头上都非常强调的问题。克鲁格曼说:“我们的确需要校正美国的教育体制,尤其是在起跑线上存在的不平等问题。但有些问题不是教育能够解决的,特别是那种认为让更多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就能够恢复我们过去拥有的中产阶级社会的说法更是一种痴心妄想。实现一个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繁荣的社会,答案不在教育,而是需要恢复在过去30年里已经丧失了的劳工议价权,需要向每一位公民提供基本的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医疗保险。”

克鲁格曼也对布鲁克斯把内陆腹地排除在外,而将寡头政治议题局限在滨海地区的观点提出质疑。他强调,美国经济是高度一体化的,虽然证券、期货等高级金融业集中在纽约,但却是在整个美国赚取利润。即使寡头们明显是从所谓“红色不平等”的内陆获取收益,如石油大亨科赫兄弟,却仍然主要居住在纽约。换言

之,一个州创造的财富流到“在外地主”手中,从而成为另一个州的统计数据,但这并不能说明前者实现了平等的收入分配。“寡头政治”这个概念的确令人不安,但事实就是如此。

七、收入不平等是种族不平等的新惯性轮

克鲁格曼指出,在当今美国,种族主义虽然没有完全从人们心目中根除,但其影响较之民权时代已经微乎其微。不断扩大的收入不平等正在超越种族问题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问题。如今评判一个人不再依据他的肤色,而是其拥有的财富。现在到了“作别种族歧视,回归阶级体系”的时候了。经济不平等虽然不是一个固有的种族议题,但对美国而言,收入不平等也具有种族意义。20世纪60—70年代,种族歧视的终结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族裔的经济和法律地位。其间大量黑人家庭迈入中产阶级甚至上层中产阶级的行列,黑人占上层20%家庭的比例增加了一倍。但自80年代以来,黑人经济地位的相对改善停止了,这与同一时期急剧扩大的收入不平等存在重要联系。克鲁格曼呼吁,人们不应该在收入不平等问题上保持沉默,而要像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那样,致力于改变收入不平等的格局,维护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梦想。

当前,西方理论界围绕社会不平等问题正在进行激烈的论战,其中不乏克鲁格曼的支持者,而保守派也提出了一些针锋相对的观点。比如,有人否认克鲁格曼提出的“寡头政治论”的意义,质疑即使对上层5%的家庭施加100%的重税,政治影响的再分配就足以使美国成为一个非寡头政治国家吗?批判富人就能改善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贫困状况吗?也有人直接提出,不应该将对不平等的愤怒强加到富人身上,富人不应该成为不平等的众矢之的,强调当前真正的收入问题不是谁富有而是谁贫困的问题,认为穷人更大的经济流动与对富人的征税无关,而与发现那些鼓励结婚、教授穷人适用于市场的技能,以及引导其加入合法劳动力大军的方式方法存在重要联系。对富人征税只能给穷人提供金钱上的帮助,但穷人面临的问题不是钱太少,而是缺乏完善自身的技能和机会,等等。

在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泛滥中,克鲁格曼对不平等的诠释显然具有警示意义。他关注社会两极分化以及财富高度集中与寡头统治的必然联系,提醒人们不能漠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破坏性后果,呼吁政府在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方面有更加积极的作为,这不论是对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的西方发达社会,还是对

面临贫富差距挑战的中国而言,都具有确切的现实意义。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四篇:自由吗?美国!——读方纳《自由的美国》(节选)[推荐]

摘要:

一、美国人民(公民)

二、自由的限制

1、种族

2、性别

三、什么是自由

1、党派

2、国家利益

一、美国人民(公民)。

美国从成立伊始就向世界宣称自己为“最自由的国度”,然而有趣的是,关于这个国家究竟谁才真正有权享有自由,却一直是困扰这个国家的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我们看看那些相关的争论,我们便会发现,由于一个命题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即美国的自由属于美国人民(公民),所以以上的争论便往往演化为:究竟谁才是美国人民。

1方纳在书中提出,联邦宪法其实将美国境内的人口分为了三种:印第安人、奴隶和人民,而只有人民才能享有自由。那么什么是人民呢?很明显这个概念在排除了印第安人和黑奴之后,所指的就是“自由白人”,也就是埃克托尔•圣约翰•克雷维克所指的“欧洲人或欧洲人的后裔”,理由就是只有这些人才具有一种“逃离旧世界的专制和到新世界追求自由的共同经历”,而这种共同经历才是“美国人民”这一概念得以形成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认为“地域”也同样应该作为基础,然而“到新世界追求自由”这一明确的表述,其实就已然将“地域”的因素包含了进来。

那么很明显,世代生存于美洲的印第安人没有这种“共同经历”,通过黑奴贸易被强行贩运的黑人没有这种“共同经历”,只有那些因为各种各样原因逃离欧洲的法国人、英国人、荷兰人、西班牙人……才有这个“共同经历”,所以只有他们才构成“美国人民”。

所以,认为美国的民族主义属于“公民民族主义”而非“族裔民族主义”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恰恰应当看到,美国的政治共同体的概念是建立在种族主义与奴隶制的基础上的。

二、自由的限制。

1、种族。

三种理念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虽然最后通过解释似乎将冲突化解或至少减缓了,然而细致思索一下便不难发现,这种所谓“解释”其实都或多或少的修正甚至于背叛了这些理念所原有的“信仰”。

第一个碰撞是“天赋人权”与“种族主义”的碰撞。既然人人拥有天赋的、不可被剥夺的普遍人权,那么为什么在黑人身上这种伟大的、闪耀着灿烂光芒的权利却消失殆尽了呢?根据洛克的解释,这是因为“人的自由来源于他的理性”,而根据当时公认2的说法,黑人是“天生低劣而缺乏理性”的,方纳指出,其与白人贵族(即唯一被排除在美国自由之外的白人)“都缺乏享有自由的一些基本素质,包括自我控制能力、理性思维和对更大的公共事业的关注和投入”。

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首先,洛克所提出的是“自由来源于理性”而并非“人权来源于理性”,这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法律不给与婴孩以自由是因为其非理性,但法律又怎能以相同的理由剥夺婴孩的天赋的人权呢?所以,洛克的回答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两个理念的冲突。3真正的解决是在以1857年联邦最高法院在Dred Scott v.Sandford案中所确立的原则为代表的理论中实现的,这个理论大声地告诉我们:黑人不享有天赋的人权,是因为黑人只是财产,而不是人!多么明显的,从洛克的理论到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为“种族主义”所做出辩护在逻辑上完善的同时,却在背离“天赋人权”原有及应有的信仰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其次,为什么是黑人而非白人被判定为非理性的呢?除了种族主义所持有的关于“先天”的偏见外,方纳还为我们提供了杰佛逊的另外一个理由,即“奴隶制的痛苦经历致使黑人不可能效忠美国”,但这样的表述似乎在表明,黑人所难以效忠的,仅仅是美国或者其他奴隶制国家,而对于那些非奴隶制国家来说,这一个理由可能就是不存在的。这便引出了前面所提及的三种理念中的最后一者——环境决定论。然而在转而讨论这一点以前,有一个事实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这就是方纳在书中还强调了杰佛逊的另一个观点,即“奴隶制对于白人的道德水平也有灾难性的影响,这种对其他人类‘永久性的暴政’也使得奴隶主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那么,问题很明显,为什么不禁止奴隶主成为公民并进而剥夺他的自由呢?

第二种理念的碰撞便是“种族主义”和“环境决定论”的碰撞。方纳对此准确地称之为“尴尬的信仰冲突”,因为在当时的美国,许多人(例如文中所指之杰佛逊)都是同时信奉二者的。种族主义所强调的“天生品质”,在环境决定论中却能够通过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变,这便使得即使当时的白人,也难以不在二者之间徘徊游走,最后这群人当中的精英分子——在这里我指的是杰佛逊和麦迪逊——做出的结论是在环境决定论的基础上,坚持认为使黑人获得理性与自我控制的那种环境或许会在其他地域出现,但美国现在不是并且将来也不会演变为这种环境——虽然在这本书中未曾提及,但我相信他们为此是很有过一番论述的,然而同时我也相信这些论述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逻辑以及现实上的致命的错误。

2、性别。

方纳指出,除了种族之外,性别也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享有全部的美国自由的界限”。虽然白人妇女能够成为美国公民 4,虽然美国宪法中从未使用过“男性”这个概念,虽然“共和母亲”的思想使得妇女能够拥有比较高的待遇及地位,但是政治是男人们驰骋的天地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不可动摇的(也许宪法从未使用过“男性”这个概念恰恰能够从另一面说明这个命题的不言而喻)。

妇女缺乏参与政治的资格,因为妇女在法律和现实中都是从属于她们的丈夫的,而从属的原因又回到了那些限制黑人的理由——不具备参与自由的天生素质——也许由此甚至可以引导出女权主义的起源。

三、什么是自由。

1、党派。

不仅享有自由的主体是未定的,关于自由的内容也同样莫衷一是,但有一项却是可以肯定地,这就是自由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的确立。正如方纳所指出的,“所有的政党派别和社会运动都启

第五篇:《美国自由的故》读后感

自由,一个永恒的议题——读《美国自由的故事》有感

暑假中,有幸拜读了《美国自由的故事》一书。作者埃里克·方纳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威特·克林顿历史学讲座教授,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

一。自1970年发表其成名作《自由土地、自由劳力、自由人:内战前共和党的意识形态》起,方纳在美国内战史、重建史、黑人史和政治文化史等领域中著述甚丰,成就显著。作者以“自由”这一复杂的概念为主题,考察了“自由”在美国历史上的多元表现方式,揭示了“自由”概念在美国历史上的演变进程。整本书以自由的内容、自由的社会背景和自由的界限(即谁应该享有自由)三大主题为中心内容,从政治自由、公民自由、个人自由和经济自由四个角度阐述了200多年来美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群体争取自由的斗争以及由此引申的自由的时代意义。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地认识美国“自由”的本质;同时,方纳教授以综合性的叙事笔法讲述了“自由”为主题的美国历史,给人以轻松愉快的阅读感受。类似于《明朝那些事》或是《易中天品三国》等,不需要具备专业的历史素养,也一样可以轻松愉悦地走进历史。之所以吸引了我的注意,还在于他没有采用“美国自由史”一类的标题,而巧妙地借用了“故事”这个字眼。历史本来就是一种故事,历史学家本是“讲故事”的能手,这样才能展现史学的魅力。方纳用他那种清晰流畅的文笔、简洁明快的叙述方式和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讲述了一个以大众体验为中心线索的美国自由的故事。

粗读本书,不在于去了解美国的历史,也不是觉得外国的汉堡就比我们的炊饼好吃。而是可以有这样一种思考的机会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或是从这样历史的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借鉴。看看别人怎么想的,想想自己可以怎样做。由此浅谈本书的几个故事带给自己的收获。

首先,美国是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在美国社会和学术界风行了数十年的多元文化主义,也给《美国自由的故事》打下了明显的印记。整本书对于黑人和少数族裔以很大的篇幅,其中介绍到美国内战之后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五条“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借鉴多元智能的认识,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多样化发展的体现。可以这样理解:(1)每个人可以得到多元发展,既可以是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可以是数学学科方面在技能、思维、策略等方面的。(2)全体学生都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承认孩子间存在势差。(3)学生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重视孩子的阶段性成就,比如有的人数学思维不强,可是动手能力超棒,学习圆柱时可以制作出准确的模型,考试时也能在某一单元取得较好的测验成绩,可是放到整个学期之中就不尽如人意了,不过也正如人说的那样“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万米长跑”,千万不能因为孩子阶段性的错误我们就否决了他的全部而要多包容一点。

其次,作者在书中说道:自由和奴役也是共存的。杰斐逊正因为有了100多名奴隶的劳动,才有欣赏艺术和科学的闲情逸致,并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文字。而且说到非白人、女奴与劳工都曾亲身经历了这样的困惑:即一个人的自由状态常常与另一个人遭受奴役的状态同生共存。由此也想到自由学校的愿景也不应该排斥控制的存在,这里的控制可以理解为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施行的评价机制。自由和奴役是共存的矛盾体,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和评价的单一性也是这样的矛盾存在。我们可以设定较高的学生多元发展目标,然后通过开放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孩子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发展数学素养,可是这样任唯分数论英雄的指挥棒之下,就好像所有的鱼原本往不同的方向游动时,你洒下一张渔网,不仅将所有的努力都否决了,而且这样一来只能得到一个大大的“0”。好在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学业成绩考察的变革,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思考怎样更好地做一些对学生有益的评价方式的改变。

第三,“自由”的种子来自早期清教移民,来自“生而自由的英国人”,但是在历史进程中“自由”往往成为侵略扩张的不光彩的代名词。方纳选用的一幅插图十分有趣,一位由自由女神演变而来的年轻女性头戴帝国之星,带领开发西部的先遣队向西挺进,印第安人和野牛群在他们前面像鬼魂般退却。寓意再明显不过了,以自由卫士自居的美国不像梁山好汉那样在自己的山寨里“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是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满世界推行所谓的“自由新秩序”,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而招致全球爱好和平之士的谴责和摒弃。由此可以想到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育人环境又是怎样的呢?好多时候都是以大欺小,对学生说你这样你那样,而没有考虑到生而自由的儿童是自主而独立的,千万不能剥夺他们自由思考的权利,我们能做好一个服务者就好了。

自由与奴役是共存的。(1)正是因为有了奴隶制,一部分公民才可能有自由。(2)与现实中奴隶状态的对比,使自由人更珍惜自由。所以,是奴隶制在“自由的居民中培育了一种自由的精神”。

得到可以享受,失去可以创造。

“美国人”的定义,例如,他在谈到革命时代黑人对自由的理解时,说他们“由此变成了真正的美国人了”。可见,“美国人”定义的第一个要素是“自由的”人,是应当享有自由的人;因而自由就变成了美国人的特权,懂得享受自由也就成了美国人特有的秉赋。以此为标准,那些“不自由”或“不配享有自由”的人,就被排除在“美国人”之外;反过来,既然不是“美国人”,不能享有自由也就成为一种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甚至值得想望的事情。从这种意义上说,美国自由承袭了不列颠自由中的民族主义和仇视外国人的成分,而美国人也继承了当年“英国臣民”将自由视为自己的特权的习惯。随着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兴起,“美国人”的范围在扩大,“应当享有自由”的群体也在增多。另一方面,既然享有自由乃是美国人特有的品质,向外输出自由、或者去解放那些“不自由”的民族,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美国人的“责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