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中的故事
1、《天仙子》
冰雪少女入凡尘,西子湖畔出见情,是非难解虚如影。一腔爱,一身恨,一缕清风一丝魂。仗剑挟酒江湖行,多少恩怨醉梦中。蓦然回首万事空。几重暮,几棵松,几层远峦几声钟。
2、《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4、《离别》李叔同(弘一法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还。附: 烟花三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牵住你的手 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 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 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 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哪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5、《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西楼。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6、《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采薇》采薇改编翻唱 雪欲来的时候,又烫一壶酒,将寂寞,绵长入口。
大寒夜,山那头,彤云出岫,小炉边,那首歌谣 不经意被写就。
白露前,麦未熟,恰是初秋,约临走,将柴扉轻叩。岭上霜红也浸透了眼眸,那首歌,哽在喉,沉默不忍回头。
“卿尚小,共采薇,风欲暖,初成蕊,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独采薇,露尚稀,叶已翠,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雨未停的时节,煎茶试新叶,让光阴,杯中交叠。
茅檐下,水如泻,沾衣未觉,研开墨,芒种刚过,歌写至下半阙。
春分后,花未谢,尚可采撷,却低首,问是耶非耶? 枝上残香也覆盖了眼睫,谁和着那首歌,刚吟罢的第一节。
“卿尚小,共采薇,风欲暖,初成蕊,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独采薇,露尚稀,叶已翠,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忆采薇,草未凋,又抽穗,问斯人,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
昔我往,杨柳垂,今我来,雪霏霏,问故人,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
8、《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9、《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由排序,编写故事。
第二篇:古诗中的节令
古诗中的节令
1.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
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7.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8.七夕。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名字,我们应该首先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
第三篇:古诗中咏雪诗句
古诗中,有很多是咏雪的诗句,大家一起看看下面小编整理的诗句吧!
古诗中咏雪诗句
怒风吹雪急鞭马,匪兕匪虎率旷野
《督粮宿盐州东》 宋·李复
闻道朝来雪又下,老人今岁未应饥
《上元前雪三绝句》 宋·苏辙
灯前看宝剑,雪里按苍鹰
《刘生》 宋·曹勋
尘陌望松雪,我衰君少年
《送赵真长归夏县旧山依阳征君读书》 唐·卢纶
夭夭风前花,纤纤日中雪
《携手曲》 唐·李咸用
玉杯春酌春盘食,曾忆雪香同醉色
《和张尉食字韵》 宋·赵善括
冻云垂地风栗冽,万里江天暮飞雪
《江天暮雪》 宋·王之道
今长尺若干,霜雪颇自力
《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 宋·仇远
千里内、欢声和气,可融霜雪
《满江红·再和诸人元夕新赋》 宋·何澹
雷斧何年翠凿成,老龙吟苦雪涛惊
《观天井》 宋·方岳
柳絮风中雪,芙蓉水上霞
《次韵外舅黄虞卿为爱山园好八首其一》 宋·喻良能
忆昔归田友麋鹿,雪里寻梅踏瑶玉
《韩子温尚书以长句送江梅次韵》 宋·周必大
扣门满衣雪,僵立不得跪
《由竹溪至梅蹊书赠莫云樵》 明·张羽
行云自随语燕,回雪趁惊鸿
《诉衷情·三月八日仲存席上见吴家歌舞》 宋·毛滂
白雪侵新鬓,归心逐断鸿
《暮春雨中感怀》 宋·释斯植
卷帘见月形神清,疑是山阴夜雪明
《刘君元晖八月十四日邀余玩月快雪斋中,命余》 元·倪瓒
雪舟不肯半涂回,直到荒林意盛哉
《和曾无疑》 宋·杨长孺
角声未动纸窗白,儿曹报我雪满檐
《冬雪行》 宋·王炎
几点鲈乡莼浦,万里鲸波雪浪,掀舞小渔舟
《水调歌头·雨霁彩虹卧》 宋·赵善括
独羡当年灰袋客,雪埋气宇更充胖
《七八用喜雪韵四首其一》 宋·吴潜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
《春游二林寺》 唐·白居易
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练花飞
《浅夏独行奉新县圃》 宋·杨万里
大鹏风翼起,老骥雪蹄开
《檄往校旁郡艺舟行值董仲修来赴漕试复小舣相》 宋·曾丰
重念雪寒亲麈语,无忘水暖走鸥盟
《清上人持钵求颂》 宋·释正觉
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光禄庵二首其一》 宋·苏轼
蛟龙拔入盘重渊,雪霜放出参九天
《豫章上游生米市前江中洲上至德观侧柏树甚老》 宋·曾丰
玉骨已无尘俗气,冰姿还耐雪霜威
《观梅偶成二首其一》 宋·吴芾
彩云飘玉砌,绛雪下仙家
《鸟散馀花落》 唐·赵存约
三湘风雨失舟檝,万里路岐多雪霜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其一》 宋·汪元量
织成白灊胜白丝,恰称吴娃冰雪肌
《吴宫白灊辞》 明·张羽
急雪打窗飞砾细,狂风卷野怒涛翻
《冬夜》 宋·陆游
紫微晴雪带恩光,绕仗偏随鸳鹭行
《和王员外雪晴早朝》 唐·钱起
月通深夜白,雪压岁寒青
《偃松》 宋·释道章
酒压羔儿雪煮茶,红罗斗帐锦笼花
《绍兴帅相公遗小春新花且折简云对瑞香啜之大》 宋·曾几
园林雪后清孤甚,京洛尘中子细看
《和林处士梅诗八首其一》 宋·刘学箕
笑插落梅花乱鬓,起看城雪筋冰楼
《岁暮夜雪招二王诗人菲果小饮》 明·徐渭
年年望雪待月,漫倚吟矶
《汉宫春·岁尽得巽吾寄溪南梅相忆韵》 宋·刘辰翁
可怜松雪当年笔,不识檀溪写的卢
《题松雪画马》 明·明无名氏
晨瓶得雪乳,暮瓮渟冰湍
《白鹤山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盘石石尽乃得泉》 宋·苏轼
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
《暖川(一作征人歌)》 唐·李益
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
《送僧》 宋·释可士
冰池照影何须月,雪岸闻香不见花
《梅》 宋·戴复古
客梦初惊,雪晴风冷千山晓
《点绛唇·客梦初惊》 元·刘秉忠
晚滩如雪起沙鸥,咫尺姑苏亦胜游
《吴江》 宋·孙何
万里江山谁画得,天开新样雪晴图
《雪后过南坡》 宋·虞俦
乘兴拿舟到雪山,松篁门径望中宽
《雪山院》 宋·汪任
白雪漫漫,降下琼花片
《挂金索·二更里》 宋·无名氏
荠花如雪满中庭,乍出巴蕉一寸青
《出游归卧得杂诗》 宋·陆游
三涧交流,两崖悬瀑,捣雪飞霜落翠屏
《沁园春·西岩三涧》 宋·刘子寰
高秋酒熟雪浮瓮,中夜剑归雷吼空
《闭门》 宋·陆游
轿中举首聊东望,不见花枝见雪城
《上元後一日往山庄访子仁,中涂望见庄里李花》 宋·杨万里
雪添行李重,船逐浪花轻
《送友人别》 宋·林尚仁
涧落烟中磐,岩垂雪里灯
《送僧归天台住国清寺》 明·止庵法师
虽然未尝西湖雪,犹及梅花第一枝
《别西湖》 宋·姚勉
问谁共、绿幄宴群真,皓雪肌肤相亚
《宴琼林·木香》 宋·黄裳
雪里过门多恶客,春阴只恼有情人
《催公静碾茶》 宋·黄庭坚
冻云垂地雪欲落,断雁叫群天尚早
《鹿泉成士王觉民颇有杜子美不彻之恼和东坡忆》 宋·王之道
蜀江雪浪来,棹趁船人把
《梅林分韵赋诗得下字》 宋·施晋卿
马头忽有暗香来,撼雪寻芳识标格
《分题墨梅》 宋·曹勋
旧房山雪在,春草岳阳生
《送僧》 唐·贾岛
第四篇:古诗中的名句(模版)
六年级语文复习------古诗中的名句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9、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1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17、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0、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2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林安邸》
2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2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选编:徐继东)
第五篇:古诗中的四季
古诗中的四季
自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沉醉于四时更替,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饮酒赋诗。古诗,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芬芳。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以一下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吧.。
四季之韵—-春。春,生机勃勃,总是给人新的希望。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迷恋西湖美景,一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个“争”字道出了对西湖生机蓬勃的春之情感,表明了古人对春天的喜爱;碧草蓝天的春之画卷,展现了古人对春天的向往;好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个“蹄”字展现了诗人的信马由缰、怡然自得。乱花浅草写出了花之多,春之浓。诗中的情,诗中的景,诗中的古春之意。
四季之酷――夏。夏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炎热的,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却让人们重新感受夏天的美好,无穷碧的莲叶给人以清爽的感觉,在炎热的的夏日更是难得。别样红的荷花与莲叶的无穷碧互相映衬更加突出了荷花的红,让人在清爽的感受同时融入色彩美的感觉.。清香怡人的夏之芬芳,显现了烈日炎炎中的一丝清爽;出水芙蓉的夏之荷花,增添了白热光中的一段色光。诗中的荷,诗中的画,诗中的夏之荷景
四季之凄――秋。秋,落叶归根,总是给人以凄凉悲惨的感觉。而在刘禹锡眼中的秋,却别有一番情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对秋天的赞美,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全诗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真是别具匠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展现了凄寂幽静的秋之气息,正是风高气爽、枫叶红树上的一笔;黄昏落日的秋之凄美,显示秋天胜春的真正美丽。诗中的树,诗中的叶,诗中的凄美秋光。
四季之寒――冬。冬,总是给人以萧然肃杀之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生花妙笔地概括出了北国漫天飞雪,大地冰封的景象。还具体的描写长城内外白雪覆盖飞舞的银蛇,奔驰的蜡象。其中动静相接,最后还有妖娆的想象,给读者以无限遐思。然而八大家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则描绘了一幅寥无人烟的冬之寂景。这是冰山雪月的夜幕,千鸟回巢的冬之盛况,显出了冬日寂清的凄画。诗中的山,诗中的雪,诗中的寂寥寒冬。
春夏秋冬四季,诗人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中的春,诗中的夏,诗中的秋,诗中的冬,拼成了一幅四季的水墨宝画,耐人寻味;春日的意韵,夏季的酷热,秋季的凄美,冬时的严寒,汇成了一首四季的长诗,绵远悠长。
八年级八班兰晓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