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第一篇: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读后感

130432 钟迪 13043229 202_年的最后一天,一名伴随了我整个高中的作者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叫史铁生。我不愿回避他对我的影响,以至于别人说,你的文章有XX人的痕迹之时,我都会一笑了之,其实它都源自对史铁生的阅读和他给我的精神感染,我愿意这么说,不过是粗糙的模仿罢了。史铁生的死亡并不是一个多么意外的事情。他在生命的边缘挣扎太久,他的挣扎,竟然留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思考。我把这一切都看做他的无心之旅。他想表达世界的时候,并没有想去影响谁。就像是与上帝喝酒聊天,我们都是在一边偷听的孩子。

当我们读到一本好书时,你会觉得有种说不出的快感,感觉心里满满的,而《我与地坛》则是这样一本好书。初看到这题目时,我并没有觉得很吸引人,但,当你平静认真的品味,你会发觉这平时的文字平静而低调地叙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在青春最灿烂的年华,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

然而,一座废弃的古园——地坛,改变了他的人生。在这本书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精湛的手法,却用它最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充满了史铁生真挚的情感,文字中的哲理深深吸引着我。

史铁生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史铁生来到了地坛,一个宁静的地方,在这里,他遇到了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自己了却了生命,逃离了痛苦,却把痛苦转移到母亲身上。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亲注定成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否则会把她的心伤透的。

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时,她也不敢直说出来,怕刺激了孩子。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

在他在地坛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时,他的母亲依旧在烦恼,为了儿子的安全,她常常悄悄地去寻找儿子,有时甚至因此而迷了路。史铁生很幸运,正是因为这一个平凡的人,一件件平凡的事,让他从生活的阴影里走出,重新振作起来。可以说史铁生的转变,与地坛,和地坛中的一切,是密不可分的。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贵,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狼且有反哺之事,何况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希望你过得好。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其实史铁生在文中不但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还有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等,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同时,还告诉我们对待突来的不幸要冷静地思考,不要鲁莽行事。有时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别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铁生在突然失去双腿时,脾气变得很暴躁,喜怒无常,对生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经过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识到那样做都无济于事。于是,他选择了冷静思考。

其实,冷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做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冷静心态的某种崇敬。史铁生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冷静和坦然。

正是因为他很好地做到了冷静思考、坦然面对生命,才使他顽强地走了过来,而没有鲁莽地选择死亡。这些让我联想到了年初,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同窗好友,鲁莽地解决了问题,而杀人的原因竟是打牌时发生了争执。这个发生在校园,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学生身上的案件震惊了全社会,也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何如此漠视生命?为什么不能冷静地思考,合理地处理问题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大学教育的问题了:大学在对学生进行技能、知识培训时,尤其要注重精神领域的锤炼与锻造,将理性与德性高度的融合,使走向社会的每一个学生懂得爱、理解爱,懂得付出,正确的面对生命和生活,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给予社会。这也是建立一个和谐、积极、进步、宽容的人文环境的基础。当然,培养这些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我自认为在这些中,学校担负着巨大的责任。在我国曲阜孔庙,有一处景点叫“杏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课堂或讲台。传说,孔子当年就在这里讲学,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和思想主张。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说的是从学者之众,影响力之大,使后人深切地认识到教育对人的培育,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非同一般。学校教育的责任不但是要提供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更主要的是要保证社会前进的方向。

《我与地坛》就起着文化导向的作用,它赞扬伟大的母爱,号召人们思索人生,增进对社会的关怀,给人们引导了正确的方向。如果文化的导向出现偏差时,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其的深重——二战期间的德国,有多少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学者沦为纳粹思想的走卒,为纳粹的思想摇旗呐喊?所以说,在“育人”方面《我与地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第二篇: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读后感

在废弃的古园中,一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人思考着人生感悟着亲情。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思索写出了《我与地坛》。

作为一位残废了双腿的人,史铁生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着。他找到了一个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他的母亲用爱唤起了他的意志,在他心中的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接着是一对老夫妇、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他们给了作者鼓励和感动,使他体会到不同人生的价值。

史铁生思考了死与生。“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是人必然的归宿。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人总归要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但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巨大的不并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他幵没有屈服,而是在深思之后重整旗鼓向不并迚军。最终,他取得了成功。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还思索着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苦。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无尽的感伤与痛悔中表达了对母爱的追忆,深深地触痛了每个读者的心灵,也是我感触最深的部分。在最初的时候,他沉浸在残疾后的巨大悲痛之中,忽视了母亲承受的成倍的痛苦。母亲痛苦着孩子的痛苦,惊恐着孩子随时会丢掉性命,每天祈求着孩子能从地坛平安归来。可他对此无动于衷。终于,等到“上帝看她承受不住了”,召回了母亲时,作者才恍然大悟,但他只能独自感叹“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回想到自己身边,我也常常习惯于忽视甚至伤害自己最亲的人。当我们在受挫是迁怒于自

己的父母是,却不知他们比我们更加难过,而当时的我们又怎会意识到这些呢?我们只会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爱,却又懂得如何去珍惜。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父母的爱。

人生是复杂又纯真质朴的,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索中,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这也让我们迚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日新月异,轮回来往,对于人生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我们还需细细品味。

第三篇:我与地坛

高一册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

一、自读要求: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但难度又比较大,因此教学中设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理解全文。

三、教学用时:2课时(总第课时)

四、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入题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二、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

1、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

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风景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

附:《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先是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参见陈思和先生相关文章)

第四篇: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感受亲情的珍贵。

3、学会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语句的理解

2、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 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部分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

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我们的作者史铁生

三、检查预习

同学们课前一定预习过课文了,那我们来看看ppt上的生字词,有不认识的吗?

四、整体感知

(一)、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概括文章两个部分内容

学生基本可以总结出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是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然后简要分析两者的关系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在阅读中思考第一个问题即

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此时的地坛是怎样的 此时通过通读文章生一般都能概括出我与地坛的状态即

我——颓废、迷惘、双腿残疾。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沧桑、古旧。

通过两者此时的状态来讲解两者的关系即同命相连,惺惺相惜

2、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此时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距离上的近,然后通过上一个问题的解答可以想到两者命运上的相似性,和同样的命运地坛给予作者的启示,明确答案即(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似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在讲到为什么地坛可以给予作者的启示时可以点到因为地坛的特点是荒芜但并不衰败,然后讲解为什么地坛是荒芜但并不帅败,此处可以让学生分别找出荒芜和不衰败的景物。

4、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予作者启示,那么在这样的地坛中中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是否寻求到答案。(可提示在课文的6、7段寻找答案)

先点出作者思考的三个问题,再逐一点出作者思考的结果

5、最后作者思考的结果是活下去,那么是哪些景物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 此题便是重点语句的解读。

文章中基本有三个段落描写景物此时可分别展示讲解 景物一:课文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景物二: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蜂儿如一朵小雾。。)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我”从“荒芜但不衰败”的园中找到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珍爱生命)景物三:课文的第七段(六个譬如)此时说到这个景物时首先让生齐读这六个譬如,然后再了解这一部分课文的深层含义

通过此题的讲解后可让学生总结此课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对第一部分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感受母爱

一、复习上节课所上内容。

二、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并回答问题

(1)、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此时学生能基本概括出三件事即

1、送我去地坛

2、忧我在地坛

3、去地坛找我

通过在三件事来展现我双腿残疾后母亲的心里矛盾,以及母亲在为儿子做这些事时的内心矛盾。

(2)学生对课文也有了大致的了解,此时可让学生讨论结合课文以及对问题1的分析,思考母亲的形象。可有固定的句式让学生填写即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3)、通过第二题对母亲形象的解读来探讨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出文章没有正面描写母亲,而是通过自己的心灵对话、自问自思、逐渐理解母亲对我的爱来写母亲的,表现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4)通过前面几题对母亲的解读来思考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 此时通过前面的几题学生很容易能够探讨出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母亲教会了作者如何面对苦难,这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理解。(5)、来探讨母亲教会了我什么?是怎样教会我的?

此时可明确母亲的母亲的活法: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苦难为我解答怎样活这个问题(6)、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此时便可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此时可点出我与母亲之间的遗憾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三、对整篇课文进行总结

内容上——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主题思想——“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亲最深的地方。

四、最后点出地坛与母亲是我生命中两个支点。

第五篇: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关于死亡的感悟

爱和死是永恒的话题。

想起秦海璐的那句话:“爱情就像死亡,容不得人选择。” 村上村树亦有这么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

而史铁生在文中也阐述了他关于死亡的想法: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死并不是与生相悖的,而是至始至终形影不离的。每天有那么多的死亡,那么多的意外,是没有预示,也没有选择的。所以小说里才会有突然离奇死亡的情节。因为什么都可能是虚构的,但是死亡却是每天真实存在的。它容不得选择也无法避免。而史铁生的角度则是劝慰那些并非死神青睐而是自己轻生的人。

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截瘫了。最使他深深苦恼地是这并不是什么光荣事件的后果。而是某天起来,天空还是一样的天空,世界还是一样的世界,自己却突然不能用脚走路了。没有比这更让人发疯和心碎的了。自己没有错,谁都没有错,可是他却失却了双腿。他也说:世间发生的事常常让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这样的事,无论发生在谁身上,都会想不通罢。于是史铁生想到了死,死了吧。可是十五年中,他每天被是否死去这个话题困扰着,却又得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于是他释然了,那么就思考怎么活的问题。于是他写作。

村上村树说享受孤独。史铁生是享受苦难。他说:“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都灭。”苦难造就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不公平又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但是无差别就不成世界。试想如若世间万物全都一色一样,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于是史铁生又说:“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众生度化了佛祖。这句话好。若没有芸芸众生的冥顽不灵,又怎么能够让释迦摩尼思考叹息最终成佛呢?耶稣在被自己的人民绑住十字架上,却还在说:“主啊!原谅他们,他们只是愚昧无知!”

到底有什么大不了的坎,一定要用死去解脱?史铁生是情有可原,他在初遭横祸之际,心里想着:我是这世上最不幸的人了。可能每个人在遭遇点什么的时候都是想着自己是这个世上最不幸的人了吧。可大多数人选择死却并不是有这么大的憋屈,往往只是一点点芝麻绿豆大的小心事。而死亡亦是一念之差的事,想的太过偏激便自己断了自己的生路。记得有人说,如果张国荣没有喝醉,或者他

也不会死了。这说明,选择轻生的那些人,那时那刻其实是不够理智和清醒的。他们为情,为爱,为一切与感情心绪有关的种种,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于是非得用死去解脱。但是奇怪没有人是为了工作失意而死的。

而这委屈亦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就是微不足道的。有一篇文章,说是在树上看到一对长椅上相依的夫妻,然后上升十米,你看到的就不只是那对夫妻了,你还会看到更多的,长椅旁的花花草草,整个公园,然后再上升十米,你的视野越来越宽阔,而那对夫妻只是个小黑点了,然后继续上升,上升,知道上升到银河系,外太空(假设的情况下),那时你还会想起那对小夫妻么?人啊,不过就是那么不值一提的。大一思修课上,老师也意味深长地说:“同学们啊不要每天关注着自己的那点小心事。”心小了,世界便小了。你还能怎么高尚乐观的起来?!放下吧,别想了,别整天愁眉苦脸,好像全世界都欠你钱似的。人最大的悲哀便是将痛苦变大。

别把心思和精力花在别人身上,特别是那些不怀好意的人身上。那些恶语中伤你的人,本身就没了竞争力,正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自身的优势,所以才想方设法地埋汰你。《似非而是》里不是说了嘛,那些攻击你的人可能正以他们自己的生活创造出来的方式跟自己苦恼较劲,他们很失望,而且因为自己的失望而怪罪你。所以,这些人这

些事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你身体健康心里残疾的都是缘由人,什么时候,都离不开人。《倾城之恋》徐太太劝慰白流苏时不也说道:“剃了头发当姑子去,化个缘罢,也还是尘缘——离不了人。”所以想清楚了,一切痛苦的根源只是跟人有关,而你不理会他们不就成了!

禅语有言: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你只是精神物质上有问题,但这些都是可以改善变通的。而史铁生却真真实实地身体残疾,可是残疾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而已。而那些不能实现又可以通过别的渠道别的事来得以实现,比如用笔丈量土地和心灵。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若没有万不得已或者正义凛然的理由,轻生是无论如何没办法理所当然不受指摘的。就算你死得其所,可是你还是有对不起的人,生你养你的父母,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君。不可能的。

我信史铁生的话,死神是讲究信用的。他终有一天会来的,所以用不着自寻死路,藐视死神的权威。死神也不容易,何必让他砸饭碗呢?好歹也再试一下,试着再活下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