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书评



第一篇:子夜书评

子夜书评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这句话只在历史课本中看到过,当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对这个名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吴荪甫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民族资本实业家,他从商以来的愿望便是希望打造一个国像国,家像家,政府像政府的“双桥王国”,可他也始终不能摆脱资本家的通性,一直以压榨和剥削工人来积累自己的资本。他的确为民族工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却昭示着这一伟大的理想最终会走向幻灭,果不其然,先是战争的影响,然后是列强的经济侵略,商品的倾销,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吴荪甫的事业每况愈下,而他之前为了发展工业所低价收购或用尽手段兼并的小型工厂竟成为了拖累他的根源。他曾天真地以为只要和大家合作,中国的民族工业就能得到发展,为此,他不惜耗费巨资十五万与别人东拼西凑注册了一个公司。可是他忘了,他忘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这样想,赵伯韬,一个他曾经以为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为了攫取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与他撕破脸抢生意,走私生丝,低价销售,暗地里利用报馆恶意诋毁吴荪甫生产的中华生丝。终于,吴荪甫再也没有资金支撑下去了,他只能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公债投机上,成为了一位投机商。吴荪甫无疑有着很好的梦想,甚至还可以说很远大,但是,他的梦想在那个年代注定不能实现,因为那时有太多的人只想从投机活动中牟取暴利,而他的精明实干无疑于别人格格不入,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只要有梦想,还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子夜,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间,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便在茫茫黑暗中迷失了方向,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有梦想,只要能坚持,只要熬过那最难熬的黑暗,在前面等待我们的将是最美好的光明。

第二篇:子夜 书评

《子夜》读书笔记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动笔以前,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的过程。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 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这是茅盾作为我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值得重视和学习的地方。作家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他有这样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不仅这样,他还知道如果发展民族工业,首先 “国家象个国家,政府象个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视着企业上的利害关系而外,还“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但是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他熄灭不了工厂里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他用尽心机收买过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他和孙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不能不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他们发起组织益中信托公司,时未两月,“雄图”已成为泡影。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

除吴荪甫外,茅盾在《子夜》中还创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状态都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深刻印记。屠维岳是吴荪甫手下得力的鹰犬。正象作者着意渲染吴荪甫的才干和魄力一样,他也用不少笔墨渲染了屠维岳的“机警、镇定、胆量”。他凭借蒋介石的法西斯政权的力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具有压倒吴荪甫的优势。他不仅操纵了上海的公债投机市场,而且还一手扼住了民族工业的咽喉。他狡狯、阴狠而剽悍,玩弄女性,荒淫无耻。冯云卿是在土地革命风暴下逃亡上海的“吃田地的土蜘蛛”。他把农民的血汗拿来换取大都会里的“寓公”生活,同时在公债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通过他用自己女儿作“美人计”的一幕丑剧,作品一方面尖锐地揭示了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无耻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突出地刻划了赵伯韬的卑鄙的形象。此外,如卖身权门、依靠资本家钱袋过活的李玉亭、范博文等一类所谓的“教授”、“诗人”,也都写得各具有特色。作者曾说,他打算把一九三 年的“新儒林外史”“连锁到现在本书的总结构之内”,这个打算虽然没有全部实现,但从李玉亭、范博文等人物身上也多少显示了当时某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堕落、空虚的精神面貌。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

示人物的性格。他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写景即所以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子夜》的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的特点。它没有过度欧化的语言,偶尔运用古代成语,也是恰到好处,趣味盎然。人物的语言和叙述者的语言,都能随故事和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而具有不同特色,使读者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子夜》的艺术结构是宏伟而谨严的。全书共十九章,一、二两章交待人物,揭示线索;此后十七章,一环扣紧一环,头绪繁多而又有条不紊,各有描写重点而又共同服从于全书的中心。

第三篇:茅盾 子夜书评

《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创作的长篇小说,初版印行之时1933年即引起强烈反响。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国货年》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瞿秋白的预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荐十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巨著时,便选择了《子夜》,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与《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媲美的杰作。

《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茅盾认为吴宓的评论真正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

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国货年》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瞿秋白的预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荐十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巨著时,便选择了《子夜》,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与《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媲美的杰作。

茅盾的小说,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断片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茅盾认为吴宓的评论真正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我走过的道路》。

?《子夜》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春末夏初,当时,国际上发生大规模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因此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内矛盾激化,展开了大规模的军阀混战,侵略与混战破坏了农村经济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族工商业者又通过投机的公债生意,或对工人的剥削来摆脱自身的危机,挽回破产的局势,工人阶级因此奋起反抗,革命形势如火如萘,威胁着国民党反动政权,中国革命正在从低潮向高潮发展,《子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子夜》取材与三十年代初期中国城乡社会,特别是通过对半殖民地繁荣中国城市社会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破坏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及其暗淡的前途,真实地再现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壮阔图景驳斥了托派散播的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这个主题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实质,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工业造成了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这个主题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意义:它显示了佐联文学的巨大成就,标志着茅盾个人创作道路思想上重大发展,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题材。

?《子夜》所表现的主要矛盾,是通过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愈演愈烈的戏剧性冲突而展开的。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精明强干有雄心、敢冒险,兼并工厂不择手段,镇压工人冷酷无情,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铁腕人物,尽管如此,他的思想性格具有两面性,另一方面:他在握有金融实力的买办资产阶级面前又心存畏惧,对日益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又胆战心惊,必要时不惜借反动武装镇压罢工,表现了他作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反动性。作品通过吴荪莆的遭遇命运和最后不得不走向破家的结局的描写,说明了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宣扬的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吴荪甫的命运概括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

?赵伯韬是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他被称为公债魔王。他是美国金融资本家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他与国民党政界又有勾结,为了操纵公债市场,他可以通过尚仲礼用三十万两银子买通西北军故意后退三十里。他在美国金融资本家的授意下,可以任意摧毁他要摧毁的民族资本家企业,他性格蛮横、凶狠、阴险,生活上荒淫无耻。小说对他们的描述着墨不多,但个性鲜明,并反映着买办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对于这个人物,作者既表现了他为帝国主义办事时阴狠悍的一面,又表现了私生活的纵欲糜烂的一面,充分暴露了这个由帝国主义与中国反动官僚交所生怪胎的奴才性和寄生性。小说通过赵伯韬的飞扬跋扈为所欲为,艺术地揭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国社会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而是更加殖民化了。

《子夜》在文学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它在反动文化“围剿”下产生,显示了左翼文学运动不容抹煞的实绩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不可压制的生命力。其次《子夜》问世后。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风靡国外,作为现代文学的光荣代表,它已被列入世界优秀作品之林,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是第一部真正称得起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杰作,秋白在《子夜》出版时就确信无够地评定了它的历史地位:“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艺术特点:

?首先:《子夜》的结构宏大而又严密。全书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主要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安排事件,组织情节,设计背景和环境,内容上虽然牵涉很广,但中心突出,线索虽然纷繁,却又主次分明,因为这样,全书情节错综复杂,波澜迭起却又层次井然,线条清析。情节的发展,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斗争为主要线索,以吴荪甫同丝厂工人的矛盾为副

线,这两条线索同其它线索又互相交叉,层层推进,展开了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地反映了当时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作品的主题和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这种矛盾中得到了深刻表现。小说的高潮和结局部分作家采取了前后照应,烘托对比的布局方法,描述了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和民族工商业衰败的前景。

其次,传神写照的人物心理描写,也是《子夜》突出的艺术成就。作家将外国艺术大师们细密如微的心理剖白的技法与我国优秀古典小说中通过情节发展和人物多方面活动来逐渐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技法熔为一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心理描写艺术,在本书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不同的笔法,刻化不同的人物心理。不同的身份、修养、情趣以至与年龄和性别诸因素又使他们心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迥然不同,因此可以说,揭示他们心灵秘密的最为相宜的方法却只有一个。

?第二,运用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如当出现人物之间心理冲突的机会,作者便采取相互映衬的表面方法揭示出他们潜在的心理冲突,利用这种机会争取到“一笔两人”的艺术效果,又比如,在情节发展中,为缓和紧张气氛,有时穿插轻松的细节描写,以此来烘托人物心理。此外,《子夜》在语言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物语言生动简练而且富于个性化,叙述语言明快晓畅,而且蕴含着作者褒贬的态度,极富于表现力,茅盾不愧为语言艺术大师。?《子夜》虽然是一部杰作,却也并非毫无瑕疵,作者本人也感到由于革命者和工人生活缺乏经验,因此这方面的描写显得单薄和有点概念化,描写农民革命的部分更是材料欠缺,在全书中显得很不匀称。然而,这反是白壁微瑕,《子夜》仍不失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巍然屹立的一座丰碑。

第四篇:《子夜》读后感

子夜的曙光民族的春天

——茅盾《子夜》读后感

《子夜》——“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瞿秋白语),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的典型环境中——上海,解释并塑造了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吴荪甫。在一连串戏剧性极强的情节中鲜活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1930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全貌。年代上海的畸形发达已在社会学界成为定论, 它是个危机四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 买办资本主义日益发达, 民族的现代化、工业化只能是吴荪甫的雄心壮志的梦想。封建社会固有的传统和东西搀杂的殖民地文化不能给女性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 倒是制造了靠色相谋生的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一类的特殊人物。她们引领时代潮流的表象的特征缺乏确实的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作基础, 和当时畸形的商业一样的浮躁虚幻。周作人在评价上海时曾经直截了当地说“上海气”的基调是中国固有的“恶化”, 上海只有买办流氓与妓女的文化, 压根没有一点理性与风致, 而在“上海气”的人们看来, 女人是娱乐的器具。吴荪甫是个民族工业资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机智果断,抱负远大,在上海那个灯红酒绿拜金的大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强干,为自己的梦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气吞并了八个小厂,想成为工业界领袖;他与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等人创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也曾在公债市场上狠赚一笔。但生不逢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让他施展自己的才略。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在公债市场上又饱受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但当他想放弃时,他仍对自己说:“不!我还是要干下去的!中华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丝业关系中华民族的前提犹大!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这是《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尽管吴荪甫最后终因为在公债市场与赵伯韬的角逐失败而破产,他的这一句话,还是给我留下了无数的感动与钦佩。

除此之外,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环境的描写。例如它用“天空张着一望无际的灰色的幕,只有西边的天空像是破了一个洞,露出小小的一块紫云。太阳仓皇的面孔在这紫云后面向下没落。”这种平淡的环境描写,以及其他一些恶劣的环境描写暗示人物的命运或喜或悲。茅盾先生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来鲜明显示人物性格。“他绝不为写景而写景,写景即为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著名评论家冯雪峰在谈到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他明确指出:“这是茅盾对我们文学的一个贡献,这个贡献是别人不曾提供过的。”的确,在《子夜》问世之前的文学史上还没有人塑造过像吴荪甫这样成功的民族资本家典型,可以说吴荪甫的出现为中国文学史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艺术元素。

在《子夜》中,茅盾先生自觉地展开了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全方位”的正面描绘,向世人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在帝国主义侵略下和经济大崩溃中的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殊死搏斗,农民的破产与暴动,中小城镇商业的凋敝,市民阶层的破产,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毫无出路,以及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与爱国抗日运动的最初发动。吴荪甫作为一个生活在30年代的上海以经营产丝业为主的民族资本家,他无法摆脱内外交困的险恶环境。第一,他无法改变中国丝在国际市场上受日本丝排挤打压的被动局面,而当他把损失转嫁给工人时,必然引起工人的不满和反抗。

这对于30年代上海急于恢复的工人运动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第二,1929年底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农村的破产促使了农民运动的兴起,吴荪甫与双桥镇农民矛盾的激化,宣告了他的“双桥王国”理想破灭,这又使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第三,1930年4月爆发的南北军阀间的中原大混战以及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迅速发展,加剧了上海工业和金融界的波动,使买办资本家与民族资本家的斗争愈发白炽化。

吴荪甫所处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他性格上的两重性,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性。一方面,吴荪甫年轻时曾去过欧美,他的留洋经历使他积累了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掌握了一套剥削工人、经营企业、与同行竞争的经验和手腕。吴荪甫有着远大的抱负,他热心于发展家乡双桥镇的实业并打算以拥有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为基地构筑起他的“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的“双桥王国”来。这种强烈的事业心正是吴荪甫个人独特的魅力之所在,也是我们容易对其萌生同情感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吴荪甫又因其阶级局限而无法摆脱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所共有的先天性缺陷。他必须面对两组矛盾,一是与帝国主义走狗——金融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生死角逐;二是他虽精明能干,但其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性格使得他与工人的对立日益尖锐。他拼命地榨取工人的血汗,尤其是当他受到赵伯韬不断升级的威胁,感到资金捉襟见肘、生存近乎危险的时候,更是从工人身上蚕食资本。他置身于冲突的中心,事件的进程使他性格的各个侧面暴露无遗:他时而果敢专断,时而犹疑惶惑;时而信心坚定,时而颓废恐惧;遇事好像胸有成竹,实则往往举措乖张。吴荪甫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正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真实写照。吴荪甫的悲剧,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法则,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的殖民地化了。

时过境迁,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个成熟的企业家阶层——民营企业家快速崛起。他们既是这个时代的先行者和“弄潮儿”,又是推动时代变革、刷新中国面貌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党和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许多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并提出对民营企业实行政治平等。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打破企业“出身成分论”,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政治歧视,努力营造“政治上认同,社会上尊重,政策上支持,经济上保障”的良好发展氛围,为民营企业的继续前进扫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当前,我国政治清明廉洁,社会安定繁荣,经济健康发展,这也为民营企业的创业和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现今的民营企业家,与小说《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存在着不少的相似之处。他们大都白手起家,后来通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取得成功,得以在商界占据一定地位,蔑视那些倚仗强大后台而有所成就的专横跋扈者。他们喜欢挑战,情况越是艰难刺激,他们越是热情高涨。吴荪甫瞧不起美帝国主义豢养的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再加上赵伯韬有意要摧毁他的“双桥王国”,迫使他俯首称臣,这些都坚定了他要和赵伯韬决一雌雄的信念。然而,当危险严重威胁到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又会一反过去的坚决果断、满怀信心,变得焦躁不安、优柔寡断,通常欲以孤注一掷挽救失败。与赵伯韬明争暗斗了几个回合,益中信托公司因亏损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业。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荪甫不合作的态度强硬。为了不被赵伯韬吃掉,在公债市场的最后决斗中,他把丝厂、住宅以及八个日用品工厂的资本全部拿来押做“空头”,但由于杜竹斋,这个他一度推心置腹的合股人的倒戈相向,把资金秘密地投到了赵伯韬的名下,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但毕竟时代环境迥然不同,今天的民营企业家与吴荪甫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吴荪甫曾留学欧美,有很高的知识文化修养,精通企业经营管理,注重规模生产,而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一般个人文化素质较低,缺乏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立足于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生产经营,产业升级慢,发展后劲不足。此外,吴荪甫创办实业的目的是为了振兴发展民族工业,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表现了他强烈的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而现今的民营企业家创业的初衷是为了生计,他们思想守旧,本着“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继续壮大自己,并且不够

关心政治,只一个劲地盯着企业经营的好坏看。在对待工农群众的态度上,吴荪甫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一面,又有残酷压榨剥削工人、农民和仇视工农革命运动的一面。当工人为争取自己的生存生活权利而进行罢工时,他不仅收买“忠实而能干的部下”和蒋汪两派的黄色工会,在工人中安插工贼,拉拢、分化工人队伍,还勾结反动势力,动用大批军警特务,进行血腥的镇压,甚至亲自出马,坐镇指挥。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工农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民营企业家也均被改造成无产阶级,老板与员工之间地位平等,阶级矛盾与剥削关系已不复存在,各阶层团结友善,共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奉献力量。

《子夜》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复杂的发展趋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以及中国企业的封锁、侵略吴荪甫的悲剧是民族危机深重时期的产物,它是不可避免的;而民营企业家的喜剧是民族崛起强大时期的产物,它亦是大势所趋的。倘若将吴荪甫和民营企业家相互调换生活时代,结果依旧如此,只是悲喜剧的主角变了而已。茅盾先生的《子夜》写出了30年代初期中华民族工业资本家们生存的困境。外有连连的战事,内有帝国主义所豢养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们的打压。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像吴荪甫一类想以工业振兴中华的宏伟梦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样,飞得再高,也终究逃不过破碎的命运。

第五篇:子夜读后感

《子夜》读后感

1933年,一部“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子夜》出版了,几十年过去了,《子夜》里所描写的黑暗的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书中留下的沉甸甸的历史却值得我们思考。

《子夜》是作者于1931年动笔,1932年12月完稿的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巨著,茅盾给书的起名是充满象征意义的。“子夜”即半夜子时,此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子夜》的情节,就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通过吴荪甫与买办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这条主线,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下,在以蒋介石为一方,以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为另一方的国民党新军阀大规模的内战中,民族工业破产,农村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情景;通过吴荪甫与工人阶级的代表朱桂英等的矛盾,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自保,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讴歌了工人阶级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通过城市革命工作者的思想斗争,批判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通过吴荪甫与双桥镇农民的冲突,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农民的罪行,表现了农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举行武装斗争的雄伟气势,从而展现了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指出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不可能成功地领导民主革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的领导下,依靠工人﹑农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子夜》用社会科学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旋律和阶级关系。冯雪峰曾评价说:“《子夜》是把鲁迅先驱地英勇地所开辟的中国现代的战斗的文学的路,现实主义的路,接引到普洛革命文学上来的里程碑之一”。茅盾用敏锐的眼光,犀利的笔峰,透彻地理解了主宰着战前中国社会的各种倾向、潮流和力量,从而使他的描写具有明显的真实的文献价值。作品里,到处都可以见到作家熟悉的生活影子。因而,《子夜》辉宏的气势中,处处有生活,有真实。书中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而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在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者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之地,他要的是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他有这样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不仅这样,他还知道如果要发展民族工业,首先需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视着企业上的利害关系以外,还“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但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他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华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茅盾特别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他不是对它们作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里来实行细致、深入的刻画。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还有杜竹斋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清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他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写景即所以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

《子夜》是茅盾先生展现给后人的一幅历史画卷,让今天的人们能清晰的了解那段历史。《子夜》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旧中国社会的一角,茅盾犹如一个说书人,道出了那段辛酸的历史,展现了一个千

疮百孔的民族血泪史。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通过《子夜》可以认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现实,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认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了解30年代的党所领导的工农斗争的风起云涌之势。

小说中记录的吴荪甫果断又刚愎自用的性格,赵伯韬的财大气粗和一批小老板的走投无路的神态,几乎都栩栩如生;周仲伟、王和甫、陈君宜、朱吟秋等老板之间的金钱至上,勾心斗角,都活灵活现;与这些相匹配的,还有一批以吴府为中心舞台的各式公子小姐、少妇、交际花、诗人、学者、政客等形象,都作了周到而逼真的展现。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茅盾这一部近40万字的小说里装进了1930年前后中国都市及部分农村的庞杂的内容。其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先验的政治主题,选择好并精心塑造的人物,及独具匠心的结构,使小说具有宏大的气势,成为多声部、多色彩的都市交响曲,并历史地、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动荡时代的风云和人们的活动、情绪、心态,成为一部活的历史。”

《子夜》成就了茅盾,而茅盾也成就了《子夜》。《子夜》是30年代中国东方都市的一道风景线,在这道风景线上,映出芸芸众生,映出时代风云,映出中国社会的另一面。真可谓是文人笔下的历史,后人眼中的现实!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271798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