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案3
作者:
加入日期:06-07-0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
(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
(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2_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白杨礼赞》教案4
作者:
加入日期:06-07-02
[教学目的 ]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
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
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
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
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
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
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
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
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
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
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
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
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
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了解本文多种抒情方式。
三、课堂小结: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 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目标检测。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柳的风韵,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下面让我共同欣赏歌曲《小白杨》。
歌曲《小白杨》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这个“礼”是敬礼,致敬的意思,赞是赞美的意识,所以这篇课文是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平凡的白杨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茅盾老先生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二 粗读课文
上节课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自己解决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ppt)
通过刚才的认读生字词,可以看出的大家预习的都非常认真,下面找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找一找课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赞美的语句,并想一想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抒情线索是什么?(生读)
好,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找的文中直接赞美的白杨树的语句,(找学生说)同学们找的都非常的准确,那谁来说一说本文的抒情线索呢?(找学生说)同学们找的既准确又迅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今天的课文白杨礼赞,同学们,刚才我们说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下面听课文录音,思考以下这个问题:(出示ppt)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
要点: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课文的2、3、4三节)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板书)。
②从白杨树的外部的形象,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课文的5、6两节)这是白杨树自身的“形美”(板书)。
③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来进一步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点明赞美白杨树的原由。(课文的7、8两节)这是白杨树内在的“神美”(板书)。三 精读课文
1.请同学朗读课文的5、6两节,思考:从白杨树的哪些特征来描写他的外形?
干:“笔直”
枝:“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 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 5、6两节从白杨树的外形,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为下文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2.请同学朗读课文的7、8两节,思考:作者这样反复赞美白杨的目的究竟何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哪些语句中?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同学们。请把文中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同学四人一组小议,展开讨论、相互质疑。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作者安排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内容上从树→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即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又在第八段用“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板书)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具体化。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借物咏人的写法就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那么 3.(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10月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择富有象征意义的白杨树来托物抒情。明是写树,实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以本文是一片托物言志的散文。
四、课堂总结: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文章以“我赞美白杨树”开头,以“赞美白杨树”结束,中间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三方面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白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同学们,今天,你们都是祖国的小白杨,愿你们能像白杨一样在神州大地上茁壮成长。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3--7自然段。
好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下课。
七、板书设计
环境美
白杨树 外形美-----不平凡
神态美
象征着 树----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
第三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九(5)班,是普通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差,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在教学交流中,我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朗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图片
二、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三、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三、题目:礼赞:崇敬而赞美。“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四、给下列字注音:
毡子 垠 楠木 颀 垠(yín)砥(dǐ)倦怠(juàn dài)恹(yān)
晕(yùn)圈 参(cān)天 潜(qián)滋暗长 不折不挠(náo)婆娑(pó suō)虬(qiú)枝
五、解释下列词语:
[边际] 边缘,界限(多指地区和空间)。[错综] 纵横交错。
[开垦] 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精华](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诸如此类] 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
[姿态] 姿势,样儿。还可指态度、气度。[屈曲] 弯曲、曲折的意思。[盘旋] 环绕着飞或走。[伟岸] 魁伟,高直。
[朴质] 质朴,纯真,不矫饰。[坚强不屈] 坚毅刚强,不屈服。[宛然] 仿佛,好像。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磨折] 折磨、磨难、挫折。[秀颀] 美而高。
同义词辨析
鄙视 轻视
相同: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看不起的意思。区别:“鄙视”有鄙夷、轻视的意思。“轻视”则有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的意思。比较而言,“鄙视”所代表的轻视的程度要重一些。
本课例句:“让那些„„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六、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
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及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贯穿全文的?
本文的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一条大毡子”
(2)本文一开始用大段的文字描写高原景色,然后才写到白杨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尤其以其“单调”来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进而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3)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4)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黄绿错综--------颜色; 无边无垠-----空间; 坦荡如砥-------地形。
(5)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又如何? 先是:“雄壮”“伟大”; 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6)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3、总结: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展示背景,突出主体。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从直观感觉写出白杨树出现在这里的不平凡。这部分采用了先扬后抑再扬的写法。写高原景色,先写产生“雄壮”、“伟大”的感觉,后写产生倦怠单调的感觉,再写于“恹恹欲睡”之中猛醒,惊奇于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出现,真可谓一波三折。】 【“虽„„却„„”、“哪怕„„却„„”两个句式,将环境的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的生命力作对照,突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白杨树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在作者心中,它象征了什么?
白杨树在本文中的形象,从外形来说,是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从神来说,是力求上进,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在作者的心目中,它象征了北方的解放区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战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叶:向上„„ 不屈不挠,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总:这„„ 2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景美、形美、神美。)
先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全段呈“总——分——总”结构。第1句总写,概括全段的中心内容。“笔直”、“力争上游”既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也是白杨树内在精神的外露。第2-5句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说,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每一细节描绘,都体现了“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两句是总说,但内容已经深化,着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精神),突出了它“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个性特征。【第三部分:深入主体,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及气质,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连用四个“难道”,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联想一句比一句扩展,内容一句比一句深刻,从而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由含蓄到明朗逐渐展示出来,使主题逐渐深化。】
二、阅读第7-8节:
1、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欲扬先抑
2、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从哪些地方看出,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之处?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伟岸、正直、挺拔„„(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找出课文第七段中的排比句和反问句,看看它们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第一句让人由白杨树向外联想,第二句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农民;第三句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第四句由白杨树的枝叶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句话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第四部分:揭示中心,点明意义。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礼赞白杨树进而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
三、讨论第9节: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这是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第五部分:照应开头,深化中心。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再次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后,读者最迫切想知道的是: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作者如何来赞美白杨树?对此,作者并不立即回答,而是从容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象。先以比喻勾出西北高原的特有景色,然后分写“黄”与“绿”。不仅讴歌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并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表赞叹。接着,又用彩笔浓抹出西北高原的特色——“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就自然令人产生“雄壮”或“伟大”的感觉,但同时也会感到有一点“单调”。在指出不足之后,笔锋突然一转,由景及树,将白杨树引到读者的眼前。这里,作者为安排白杨树的出现,颇具匠心。白杨树不是生长在南方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沃土中,而是生长在天地开阔、一望无际的西北高原,它以坚强挺拔的英姿傲然耸立着。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一排”、“三五株,一株”,由远而近,看得更真切。这不能不使作者“恹恹欲睡的情绪”为之一振,并发出惊奇的赞叹。
本段分两层。第一层(1-4句):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为了把白杨树的形象写得更丰满,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联想把白杨树和其他树木相比较,欲扬先抑,然后用“但是”一转,接着连用七个褒义词,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揭示出来,充分抒发了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第二层(5-8句):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组成排比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直接表白自己赞美白杨树的真实用意。这段文字热情奔放,气势磅礴。先指明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相似之处,这既是对上段联想的补充说明,也是对下段表明作者对群众的态度的铺垫。然后,作者再次以鲜明的立场和强烈的感情,阐述了他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文章主题更加突出。结构特点:
本文结构严谨巧妙,起笔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但下文并不马上接着写白杨树,而是宕开一笔,描写西北高原的风光,这一笔虽然不是写白杨树,但目的是写白杨树,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接下来,文章从线(面)到点,由远而近,由景及树,转入对白杨树的工笔描绘。之后,文章又从对白杨树的形神描写转入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揭示,由树及人。最后,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有序。其中,衔接紧密,注意呼应,过渡尤为突出,如第四段既是白杨树出场的结束处,又是下文细致描写的引起句,词句上又与第一段呼应。第六段用“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为上段描写作结,又用“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引起下文,词句上又与第一、四段呼应。文章结句也与开头呼应。这几处呼应的文字,直抒胸臆,感情越来越强烈,给人以反复的感情撞击,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结构上天衣无缝,突出了中心。
四、语言品析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难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使用“涌”字,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先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象征手法的作用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拓展:
象征:就是借用具体事物引起人们对某种抽象概念的联想,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的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才能体现。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象征这个表现方法,是文学家们在斗争中创造的。它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白杨礼赞》和高尔基的《海燕》属于后者。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且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意义。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4、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多是对文章整体而言;比喻和拟人是一种修辞方法,多用于句子的修饰。教学反思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仅仅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他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他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不曾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儿也不想到,在敌后的广大的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儿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的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差别
第五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练习
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如老妪负水,有的()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选自《晋祠》)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段括号里应依次填人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挑偃挺拧 B.横偃劲扭
C.挑犹劲扭 D.横犹挺拧
3.对(甲)段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甲)段运用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是描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乙)段是描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6.从写树的目的与作用来看,甲段体现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突出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乙:白杨(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的秀拨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独生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次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多许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9年秋天,兰新路上
1.甲段摘引自《白杨礼赞》,作者____________。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甲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________句。
3.甲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4.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_________画,《白杨礼赞》是_______________画。
5.甲文题目中“礼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杨礼赞》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