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舞蹈鉴赏课程论文
舞蹈鉴赏课程论文
题
目:
邳州跑竹马的赏析与发展研究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班
级:
202_ 年 月日 指导教师:
职称:
讲师
邳州跑竹马的赏析与发展研究
理学院
指导老师
摘要:邳州跑竹马根据元朝忽必烈跨马游春打猎的场景改编,之后融入舞蹈、体育、戏剧等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作为我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邳州跑竹马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扩大了其传承面。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跑竹马;传承;发展
Study on the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of Pizhou Pao Zhuma
Student majoring in
Tutor
Abstract:Pizhou Pao Zhuma according to the Yuan Dynasty Kublai riding spring hunting scenes adaptation, then into the dance, sports, theater and other arts, the formation of a unique art form.As China's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Pizhou Pao Zhuma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people's attention, and carry out a series of protective measures, also from the well-known way, extended its heritage face.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ao Zhuma;Inheritance;development
引言
邳州位处京杭大运河与陇海铁路交汇点,是水路交通十分发达的“金银十字架”。面积202_平方公里,人口有176万,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打造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格局.其中,传统的民间舞蹈独具特色。在舞龙、舞狮、旱船、落子、高跷、跑驴、花篮、跑竹马等民舞中,“跑竹马”是最光彩夺目的奇葩。早在1984年被编入《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出版发行;202_年8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引进、制作、排演、内容、发展、变化已形成独具邳州文化特色的“竹马文化”。
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是人类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方体育的传入,我国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中很多项目随着传承人的老去面临消失的危险,邳州的跑竹马就是其中一项。本文在赏析的邳州跑竹马的同时,为邳州跑竹马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希望能够对邳州跑竹马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邳州跑竹马的历史
安剑群,樊花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人龙舞”的文化传承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_,28(1):70.跑竹马俗称“竹马舞”、“竹马会”。表演者腰上挂着用竹蔑和纸、布扎制而成的“马”或“麒麟”,手执其头,身穿古戏服,着彩妆,装扮成历史人物,表演出各种跑马阵势,是传统的民间舞蹈2。
邳州跑竹马历史悠久,202_多年前就有民间艺人创作了模拟武士骑马征战的舞蹈——跑竹马3。随着时代变更和经济的发展,“跑竹马”融入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断地传承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邳州跑竹马中最典型的是滩上跑竹马,它始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4。它的由来,一说是宋时邳人和宋兵为庆祝驱赶金兵的胜利,模仿宋兵追打金兵的场面取乐;另一说是金人为颂扬金兀术驰骋沙场的威风,模仿皇帝围猎形式而编排的娱乐舞蹈,后逐渐成为村民欢庆节日的舞蹈娱乐形式。邳州跑竹马的艺术特点
2.1动作特点
竹马舞是蒙族人学习皇家围猎形式而创造出来的自娱自乐舞蹈,因用竹篾制成而得名“竹马”。它的艺术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跑”字,“跑”是竹马舞的灵魂,通过不同形式的“跑”态,去表现不同的主题,跑出阵图、跑出气势、跑出步韵、跑出意境、跑出快乐,阵法千变,一人不乱,前后排列,交叉穿行,有条不紊,马距不变,阵形清晰,环环相扣,棱角分明。跑速节奏由领跑的首骑决定和控制,快时如一风扫过,慢时如游龙摆尾。
常跑的阵势有“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四门兜底阵”、“五虎寻羊阵”、“十字梅花阵”、“蛤蟆出水阵”、“乌龙摆尾阵”、“八卦阵”、“大圆场”、“剪子股”、“前跳”、“后跳”、“左急转”、“右急转”、“原地旋转”、“勒马长啸”、“惊马后踢”、“卧马观月”等等。
马姿即美观又有真实感。屈膝蹦腿是跑的要领,马步踏稳,马头晃活,显露神采,跨麒麟者跑得银须飘洒,大显帅度;妃子跑得稳重飘逸,潇洒大方;马童跑得步履轻盈,单独表演时施展武术功底。马童原先在马前跑,学习戏剧中马童的跳、蹦、翻、滚,后因演马童的人无武术功力而改在马后随行,不作单独武术表演,削弱了竹马的另一种表演而感遗憾。2.2服饰特点
竹马舞服装传到邳州后改变了蒙古人的服饰,完全改用古装戏剧服饰,“鞑子”头戴野鸡翎头盔,佩戴髯口,穿红缎马褂,披云肩,穿红灯笼裤,黑色短靴。妃子头戴凤冠,穿花豹衣,彩裤,黑靴。马童短打扮,软罗帽,黑袴衣,白纽扣,橘黄色大带,黑灯笼裤,黑薄底软靴,手持三角旗,背插双刀。2.3主题特点
邳州竹马舞表现的主题各有千秋,蒙族人表演的主题被不老庄竹马舞继承下来,张显金兀术九伐中原创建元帝国的恢宏气势和功绩。其余各村庄借鉴其竹马舞形式,表现各自不同的主题:有表现唐后期安禄山叛乱国难当头“五马投唐” 23 王乐沛.邳州文史考[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8.戴启汉.邳州文史钩沉[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4 邳州志[M],中华书局出版社.报效国家的英雄义举;有表现叛将李克用归唐杀敌受皇封后带妃子骑马游春的闲情雅致;有表现杨家将忠心报国英勇杀敌的奉献精神。2.4 音乐特点
蒙族的竹马舞音乐由长号和大鼓构成,传到邳州后被改成由歌曲、唢呐和锣鼓打击乐三元素构成。早期演唱的是古朴优雅、乡土味浓的《老宫调》(又名《小宫调》)、七字韵,竹笛伴奏。后因演员在跑的时候已经很累不便歌唱而取消演唱。唢呐曲常用的有《桃红》、《大官调》、《开门》、《水龙吟》等,演时打击乐与唢呐同步进入,有的竹马舞演出还夹杂尖厉的口哨声。优美高昂的唢呐声,震天动地的锣鼓声和数人齐吹的口哨声构成热闹非凡的民间交响乐,收到了气势震天,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艺术效果5。邳州跑竹马的主要价值
邳州跑竹马作为我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邳州人民生活的综合艺术,已成为包容了文学、音乐、舞蹈、说唱、体育、戏剧等各种艺术成份和文化意义的代名词。它集书法、绘画、剪纸、扎制编糊工艺于为一体,在保留了邳州地区传统民间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原始形式6。3.1 艺术价值
跑竹马的服饰、帽子、马鞭、云肘均来自传统戏曲。黄、红、绿、白、黑五种色调搭配和谐,光彩夺目,刚登场,美丽的服饰和化妆便把观众吸引了。鞑子如戏曲中的老生扮相,银须飘飘,双翎抖动。四名妃子年轻而又标致。五名马童,背双刀勒大带,显得威武而又英俊。头饰也美,五顶额子配上五付翎子,隔外引人注目。3.2 工艺价值
马壳子的制作,出自农村扎彩艺人之手。小巧玲珑,利于表演,马头可自由晃动,颈上铜铃清脆悦耳。马的神态逼真可爱,又象马,又不失为道具之马。其着色明快,大红大绿对比强烈。色调、纹样、线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格调。马与服饰融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在起舞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3.3 人文价值
就跑竹马的题材和内容来讲,是丰富和多样的。表现了艺人惊人的创造力,有反对金人压迫的,有反对隋炀帝统治的,有歌颂杨家将爱国精神的,有山大王和女儿们兴兵布阵誓不降金的。跑竹马是农民自己创造的乡土艺术,也是传统艺术,多在年终岁首、喜庆佳节表演。它既能增强人际间和谐,又反映天人之间的协调与统一7。邳州跑竹马的传承与发展
陈海涛.浅谈邳州竹马舞的历史发展及其艺术特色[J].金田(励志),202_,12:227.安小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邳州跑竹马传承与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_.7 吴作杰.略论邳州跑竹马[J].大众文艺,202_,24:1.4.1 发展概括
20世纪50年代,邳州流行数十个“竹马会”,文革时期竹马会被禁止演出,80年代重新演出,至今延续不断。这种舞蹈主要分布于运河两岸的滩上、官湖、徐塘、八路、燕子埠、戴圩、宿羊山、邳城等乡镇。跑竹马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和创造,先后融入了打击乐、唢呐及歌唱等伴奏形式,逐渐形成了一个载歌载舞、气氛热烈活泼的民间舞蹈8。
1955年滩上跑竹马荣获徐州市一等奖。1984年滩上跑竹马参加江苏省民舞调演。1988年,邳州跑竹马被收入《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为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邳州跑竹马,202_年以滩上竹马会班为主体成立了“邳州竹马协会”,会员100余人。202_年邳州跑竹马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曲绍金、张吉桂分别被省、市级政府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传承人。4.2 生存现状及保护问题
随着岁月的延伸,各地跑竹马风光不再。艺人也改行经商、务工、务农。跑竹马已经退出艺术舞台:鞑子游春跑竹马、金兀术打围猎兽跑竹马、跑竹马穿狮子、五马投唐跑竹马、杨家将跑竹马等。1984年普查过的跑竹马艺人数十位技艺高超的艺人已经过世,这是跑竹马发展的致命伤。
年轻的跑竹马艺人一时培养不起来。跑竹马的形式和内容又滞后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缺乏改革和创新。电视、电影的发展对它也造成冲击。加上跑竹马服饰昂贵,艺人无力购置。凡此种种实在令人堪忧。即使参加过的几次会演、调演,也是在政府投资下完成的。除此之外,再无演出。4.3 邳州跑竹马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1)提高跑竹马传承人及艺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的载体,艺人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要素,他们都是遗产“活的标本”,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外尤其是日本,特别强调传承人或艺人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并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他们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补贴,来保证他们能够长期持续的从事这项活动。我们也可以借鉴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功的经验,来提高传承人及艺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保证他们的经济生活,专心投入到跑竹马的传承保护工作上面。
(2)加大邳州跑竹马的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通过多种方式(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开设非遗专栏,进而全面的宣传跑竹马,提高知名度。另外可以联系媒体对跑竹马进行专项报道,在电影、电视剧、广告中加入跑竹马的题材,利用现代媒体深入每个人的心目中;同时除了成立竹马协会,还可效仿竹马俱乐部,进行商业化运作。让人们从思想上、观念上全面充分地认识到保护与传承跑竹马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唤起人们对跑竹马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及积极性,从而使人人自觉地积极传承与发展跑竹马。
(3)发展创新跑竹马,引导良性变异
竹马已经由最初的一种儿童游戏9,演变成现在融舞蹈、戏剧、体 育等为一 89 李琳.江苏邳州民间竹马舞研究[J].文学教育(上),202_,09:136.刘毅.唐代竹马发展演变史探究[J].生命世界,202_,5:3 8
体的艺术,因此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要求和人们认识欣赏水平提高的要求,跑竹马需要进行不断创新。
但同时要注意它是深深植根于民间这块土壤的乡村艺术,不能丢失原有的味道,要引导良性变异,“引导变异应该是追求健康、大众所喜爱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品位,决不可片面追求商品价值,甚至将糟粕当成精华来宣扬。”10这就需要立足邳州本地的文化与跑竹马的特色,加强其理论研究,多吸取专家的意见,抓住重点,完善理论体系,需要集合多位老师的经验、智慧与力量,在保持其自身精髓、精华的前提下,与当今大众审美观念相结合,在节奏、旋律、服饰、化妆以及某些动作的安排、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创新,进行适当改编,赋予时代的特征,从而促使跑竹马良性发展,确保它的可持续发展。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作发现力。邳州跑竹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它,对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增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邳州跑竹马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对其传承与发展提出三条建议,希望能对邳州跑竹马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J].体育科学,202_(1):69.
第二篇:舞蹈鉴赏论文
舞 蹈 鉴 赏 论 文
指导老师: 姓 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四周的《舞蹈鉴赏》课很快的就结束了,在王老师的教导下,我愉快地学完了这门选修课。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许多有关舞蹈的知识,还放了许多经典舞蹈的视频,而且教我们跳一些简单的舞蹈,课堂气氛很好,我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感到很轻松很愉快。我不会跳舞,但我觉得舞蹈这门艺术很伟大,有时候语言显得最低级,而舞蹈可以让我们达到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无声胜有声。王老师让我们写一片课堂上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段舞蹈的感悟,是的,课堂上很多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宝的成长、千手观音背后的故事„„我本打算写阿宝,我上网搜了很多资料。但是,从内心来讲,我更想写一些自己对舞蹈的认识,在网上搜了些资料,也在图书馆借了一些书看,最后汇总了一下,下面这些是我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感觉对我有价值的,另外还有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于时空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的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
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包括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等。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
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关于舞蹈的起源,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自人类诞生以来,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舞蹈,例如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伟大的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钳》和《天鹅湖》,中国的经典舞蹈《霓裳羽衣舞》、《春江花月夜》和《踏歌》等,这些舞蹈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相比与外国舞蹈,中国舞蹈有自己的特征。第一,载歌载舞。中国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如汉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花灯》,满族的《莽式》,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藏族的《弦子》,这些都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第二,广泛利用道具。这些道具有:手绢、扇子、花绸、头上戴的帽子、面具、腰里绑的腰鼓、腰铃、脚踏的高跷,以及各种道具如:伞、灯、刀、剑、棍等。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中国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个故事为依据,舞蹈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第四,自娱与表演的统一。
心得体会。舞蹈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人类的历史中始终都在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和人类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已经融为了一体。虽然我对舞蹈没有太深的了解,但我可以感觉到舞蹈演员背后所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正是他们的付出,我们才有幸欣赏到那么多优美的舞蹈,尤其是《千手观音》这个舞蹈,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创造出的伟大,伟大的背后必然是不断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阳光总在风雨后。当我们在欣赏哪些伟大舞蹈时,我们不要只是感叹于它的唯美,也要想到优美舞蹈背后的东西,用舞者的汗水来点燃我们生活的激情,用舞蹈的精华来滋养我们的生命。
最后,很感谢王老师的教导,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舞蹈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很多。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会更多的去欣赏经典的、优秀的舞蹈,来提高自己的舞蹈修养!
第三篇:舞蹈鉴赏论文
舞蹈鉴赏
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像舞蹈鉴赏这类的课,就一个学期的时间,总让人觉得时间走的很快。不同于自己专业性质的课程,似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们。
在舞蹈鉴赏课中,对于舞蹈印象最深的当属芭蕾的。真正知道芭蕾源自一本叫《狼图腾》的小说,其中提到《天鹅湖》,那时,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他们冒着被批判的危险偷偷的看着关于《天鹅湖》的书籍,他们对于《天鹅湖》的强烈渴望同样勾起了我对芭蕾的兴趣。在舞蹈课上,我了解到,芭蕾被称为足尖上的艺术,19世纪下半叶,《天鹅湖》成为了芭蕾中不朽的经典。从此俄罗斯芭蕾也成了天鹅的故乡。回顾芭蕾的历史,20世纪在俄罗斯诞生了一批优秀的舞蹈艺术家,他们用优美的形体语言将芭蕾带入了鼎盛时期。关于芭蕾,可以我们从以下两点来欣赏
一、古典芭蕾的“开、绷、直、立”和几何图形
在芭蕾艺术的发展中,它那科学的人体运动法则和高贵典雅的美学风范具有慑人的永恒魅力。
芭蕾的“外开”是在脚“一字”开(两脚完全向外打开,只有脚跟靠在一起形成一条直线)的基础上达到膝盖、胯部、肩膀的外开。这是脚的一位;二位——两脚还在一条线上,两脚跟之间相距一脚掌;三位——两脚外开靠拢,脚的脚跟位于另一脚的中间;四位——一只脚在外开保持不动的基础上,另—只脚向前一小步位置,前后脚平行,前脚脚跟与后脚脚尖冲齐;五位——两脚的脚掌整个外开贴紧,一脚的脚尖位于另一只脚的脚跟旁。脚的五种位置是古典芭蕾贵族气质的集中体现,而这五种脚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适用。
芭蕾的“绷”不仅表现在苞蕾特有的脚背、脚趾的绷直,也表现在动作过程中腿部、腰部等部位的绷直和控制。“开绷直立”的芭蕾弘扬着基督教的“神选意识”——所有基督徒的精神世界都必须隶属上帝。法国宫廷培育出的芭蕾,其挺拔直立的飞速旋转形成一种脱离地球引力的离心式的冲动,一方面带来进取和执著,另一方面也带来唯我独尊——进取和执著,跨越雷池一步即变成攻击和偏执。
横膈膜、内肋骨的肌肉支持肋骨腔,拖住胸部。从腰部开始,脊椎充分伸展。背部的弯曲极大地违背了芭蕾高贵气质和崇高理性的象征。芭蕾的审美原则拒绝“粗腰丰臀”,而是讲究女性曲线。这与当今的审美趋势不谋而合。芭蕾对臀部采用“前收腹,后加紧”来缩减臀部的体积和厚度。通过肩、髋、膝、踝等关节的外开,让臀部紧紧夹在两股之间,消除臀部的下坠、膨胀和厚度。芭蕾的动作腿必须保持从胯关节开始的外开,并且以从胯部到脚趾尖的“绷直”感来有效抵制大腿容易堆积的脂肪。总之,芭蕾舞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变化都是对古典和规范的追崇。
二、古典美学对人体的塑造
芭蕾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体现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范系统的教学步骤中。从对学生外开性、稳定性的教学到控制、跳、转等技巧的掌握,芭蕾对人体的塑造和运用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古典芭蕾的正确姿势依赖于人的骨盆,舞者应感觉是从腿上拉起,前后收紧,腹部的肌肉由前向上拉,用臀部的肌肉下拉来保持平衡;不要肚子太用力.胸部尽量展开以减少脊椎拉长的长度;要提长背部的肌肉以避免重心后倒。
0
外开来自髋关节,膝、踝在一条直线上,反对用脚来转。二位收回时提胯很重要,双腿在收回时要同时靠向中心线。外开的确立和控制要用肌肉来完成,其中大腿内侧肌肉最为重要。活动的时候大腿的后部提向身体的中心,将腿向外转开,腿的后部拉长。连接腿和骨盆大块的臀部肌肉也负责外开的任务。人体重力通过脚的前部和脚后跟的前半部分作用于地面,胯放直,重心放在脚掌,臀部肌肉和骨后肌群在控制重心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重力转移的原则是当重力离开新的动作腿之前,身体应有意识地向新的支撑腿移动,直到重力转移完成。
如果违背这一训练原则,没有严格按照芭蕾训练规范去做,演员的内侧肌群没有做到充分伸展,没有使肌肉达到纵轴上拉长,就会影响肌肉线条,产生练粗腿的后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舞蹈鉴赏课程学习,它让我从一个对舞蹈一无所知的人变成了一个学会欣赏舞蹈、体会舞蹈、具备舞蹈审美能力的人。老师热情奔放的讲解,以及在课堂上观看的各地具有名族风情的舞蹈。它们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的震撼,特别是看到我国各名族舞蹈的时候,我能深深的体会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底蕴。在舞蹈鉴赏课上我明白了舞蹈是富有教育意义的一种健康高雅的艺术活动,它能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篇:舞蹈鉴赏论文(模版)
舞蹈鉴赏论文——大河之舞
摘要:《大河之舞》就是在讲述爱尔兰的传统,讲述它民族的历史,它运用爱尔兰传统的舞蹈“踢踏舞”来讲述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用民族的传统来讲民族的历史, 具备了民族的特点,它是带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剧。
关键字:大河之舞 踢踏舞 歌舞剧 爱尔兰
在舞蹈鉴赏课上,我欣赏到了世界著名的《大河之舞》。《大河之舞》是俐落流畅的爱尔兰踢踏舞,是忧郁热情的西班牙佛朗明哥,是气质优柔的古典芭蕾,也是活力动感的现代舞。
《大河之舞》中的“大河”指的就是爱尔兰的里菲河,里菲河就像我们的黄河一样,是爱尔兰民族的“母亲河”,而恰恰是这一条“母亲河”记载着爱尔兰的历史,《大河之舞》就是在讲述爱尔兰的传统,讲述它民族的历史,它运用爱尔兰传统的舞蹈“踢踏舞”来讲述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用民族的传统来讲民族的历史, 具备了民族的特点,它是带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剧。
《大河之舞》被誉为“地板上的精灵”,该剧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并汲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异彩纷呈的绝世舞作。《大河之舞》是爱尔兰凯尔特人的骄傲,这种以踢踏舞为主的舞蹈和为踢踏舞专门编制的音乐,被称作世界上最具震撼力的舞蹈和最富感染力的音乐。据说凯尔特人生来就有舞蹈的天赋,他们对舞蹈的理解已经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踢踏舞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舞蹈,已经成为爱尔兰的民族艺术之魂和骄傲。同时它也成为一个媒介,连接了爱尔兰的过去与未来,连接了爱尔兰的民族与世界,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大河之舞》的剧情是诗化般的,神话、传说、历史混合成爱尔兰那最初的朦胧而清晰的印象,如泣如诉的爱情、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永恒不死的自由,让心灵奔腾不息地穿行在爱尔兰那如诗的旷野上。在这里,艺术渲染了一个极具纵深感的背景。器乐和人声无比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爱尔兰的传统音乐旋律诞生出了新的灵魂。悠扬苍凉的爱尔兰风笛延续着古老的情怀,激扬的小提琴挑动着每一根敏感的心弦,让人们一次又一次被爱尔兰的文化和历史所感动。
如果说剧情和音乐是岸边如画的景致,那舞蹈就真的是在那其间川流不息的“大河”。正是在音乐、剧情的烘托下,踢踏舞如同倾泻的河流汇成了这部优美壮观的“大河之舞”。“大河之舞”里的舞蹈继承了爱尔兰民间舞蹈的精华,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包容了踢踏舞的所有流派,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踢踏舞表演的盛会。上身挺拔的爱尔兰踢踏多了一份庄严与凝重,美国黑人的踢踏舞那种随意不恭的幽默以及同样挥洒着自信和洒脱的百老汇踢踏舞。而所有的踢踏舞在“大河之舞”中都同样表现了毫不逊色的复杂的打击技巧,整齐划一的大群
舞,气势如虹,像潮水一般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和心灵。应该说,“大河之舞”的舞蹈已经深深融入了爱尔兰厚重的文化之中。
我喜欢《大河之舞》,我折服于舞者富有激情而不失细腻的表演,惊叹那复杂多变的节奏,明朗的舞步。与此同时,我的灵魂早已游走在爱尔兰民族的血泪史里。《大河之舞》是一部爱情悲剧,或者,更是一个民族的辛酸史。舞蹈聚合了一个国家深重的苦难和爱尔兰人民执着的企盼,正因为如此,原本单薄的舞蹈才会变的有些厚重,原本轻盈的舞蹈才会带上些历史的沧桑。在踢踏舞震撼的节奏里,我找寻到与芭蕾的静谧全然不同的奔放与激情,同时,我的内心有种情愫在暗暗滋生。光影浮动,每一次变幻预示着一次全新的发展。在《大河之舞》变幻莫测的节奏和贯穿始终的旋律里,舞者用踢踏这样一种方式讲述一个家族的灾难历程。《大河之舞》展现出的是真爱、丑陋的人性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融合体。它就犹如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的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颂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大河之舞》让我享受到一种全新的感观体验,也将我的思想带到了比舞蹈更本质深远的层面。
在《大河之舞》中,舞者的服装并没有特别之处,男舞者多数是上身白衬衫,下身黑裤子,而女舞者基本上是一身黑连衣裙。就舞者的动作来讲,不管男女舞者,上身基本保持不动,两手自然下垂或偶尔掐腰,这就很自然的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舞者的脚下,而舞者的脚下功夫才是“舞之魂”,那种千变万化,美轮美奂的踢踏动作,点燃的是激情,敲击的是震撼。在整个集体舞中,舞者的身高也不一定很整齐,但是他们的脚下的踢踏舞却整齐如一,踢踏出来的节拍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震撼人心。每一位舞者的精湛技艺都让人赞叹不已,每一位舞者的敬业精神亦让人油然起敬。舞蹈中不断变换的形式以及独特的三角队行,快速却毫无杂音的踢踏之声,使舞蹈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和穿透力,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空前的震撼力。布景更是将其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将爱尔兰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精神表现得尽善尽美,并且使演员和布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河之舞》是一场力感、动感、质感与美感兼具的百老汇音乐歌舞盛宴。
《大河之舞》具有舞台化、戏剧化、现代化、商业化和国际化等特点,它有很多的艺术手段可以借鉴,强调的是现代人的现代化、节奏化,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品味,因此它能够舞动世界,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我想它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娱乐,更洗涤了人们的心灵吧。
第五篇:舞蹈鉴赏论文
舞蹈对美的认知作用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起源于对生产劳动,战斗,社会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可以说舞蹈是人们内心生活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在物质的载体以及表现手段方面有着不同的特性。舞蹈是以身体为载体,在舞蹈者不断的动作变换以及身体姿势中,描绘想要表现的事物。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是已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是一门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在舞台的空间里,舞蹈者身体的存在就是一种形式美,经过身体的运动所呈现的线路曲线,跳,转,跑以及各式流畅表演,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了。舞蹈者在舞台的演出,通过外在的服装、灯光、音乐,内在思想感情,赋予舞蹈一种具有生命的灵气,丰富的艺术意象以及深远的舞蹈意境都被完整的展示出来。
舞蹈的直观性,抒情性,虚拟性,节奏性是形成舞蹈美的四个基本审美特征。而舞蹈艺术的美学形态正是以形态美,抒情美,神韵美三种基本态势存在并相互作用的,即动而有形,舞而有情。
从直观性上看,舞蹈被称为活动的雕塑和绘画。由于舞蹈是以人体的姿态、表情、造型,尤其是动作来表现思想情感,表演在塑造舞蹈形象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注重描写人物的舞剧和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主要是指以舞蹈动作、姿态、表情和造型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对于那些注重描写生活场景或抒发情感情绪的舞蹈作品,舞蹈形象同样需要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和姿态表情,来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舞蹈意境。总之,不论是塑造人物,还是表现意境,舞蹈形象都需要依靠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人物性格,创造情绪氛围,使得舞蹈形象总是具有直观性或称动作性的美学特性。舞蹈运用高度凝练的、程式化的姿态、动作,着重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活动。某些难以用语言说清楚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体验,用舞蹈动作往往可以把它抒发的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而抒情性是音乐、舞蹈的基本属性。音乐、舞蹈这一类表情艺术,难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而善于表现或传达创作主体的情感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舞蹈中有大量的抒情舞蹈(即情绪舞)。这些舞蹈作品中几乎没有任何具体的情节或事件,主要是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通过强烈的情感氛围来震撼观众的心灵。即使对于情节舞和舞剧这样一些舞蹈作品来讲,虽然它们离不开一定的事件或情节,但它们真正关注的并不是去叙述或描绘这些事件,而是利用这些事件或情节作为基础,来塑造舞蹈形象,烘托环境氛围,最终仍然是为了表现情感情绪和传达审美思想。
舞蹈是人的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它以富有形式美的人体动作来传达精神,可以说是形象化了的情绪和情感。舞蹈的表现语言主要是人体动作,人体动作不善于叙事(这与雕塑语言很相似),但却能在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方面胜出一筹。它侧重于表现,善于抒发情感,开拓想象,运用舞蹈的语言表情达意,唤起人们精神上的共鸣。闻一多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成功的舞蹈表演,每一个动作、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布满了情感,有时变形的动作和夸张的表现,从另一层面上表现和抒发强烈的精神世界。
从虚拟性看,舞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演员在舞台上展示的动作,很多都不会发生在实际生活中。虚拟性是舞蹈的表现手法,是舞蹈审美的重要特征。用人体的动作、姿态来代替日常生活中的言谈话语,用“音乐——舞蹈台词”作为人物交往。刻画性格的台词,这本身就是一种虚拟象征。这种虚拟和象征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能概括而凝练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因而得到广大观众的承认和赞赏。舞蹈永远要把动作和舞姿置于情感逻辑的统率之下,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否则,为形式而形式,片面追求形式美,就会破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会失去舞蹈的真实性。这种虚拟性为舞蹈描写大千世界,人间万态,开拓出广阔的领域,也使人们透过虚 拟象征性的舞蹈形象,产生欲望,获得心灵上的感悟和净化。
舞蹈是根植于舞台的艺术,其表现力容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须以虚拟性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使观众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并未出现在舞台上的生活内容,对作品进行补充。如果强行运用生活的逻辑对舞蹈进行解读,一定会觉得无比荒诞,可是一旦切换到舞台上,一切却显得非常顺理成章,这正是舞蹈艺术虚拟性的完美体现。
同时节奏性是舞蹈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不过音乐艺术因为是听觉艺术、声音艺术,所以其节奏性是非之光的、隐性的;而舞蹈艺术因为是人体艺术,所以其节奏性是直观的、显性的。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舞蹈的节奏性是人体的律动,即人体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幅度及能量大小等等。舞蹈的节奏性又常常表现为与音乐结合的韵律美。舞蹈本身就是具有音乐的节奏性和旋律性,是一种“动作的音乐”,在舞蹈作品中,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没有成功的韵律就没有完美的舞蹈,而节奏正是它们结合的纽带。富有韵律美的舞蹈动作,建立在节奏的基础之上;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所以说,正是节奏将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