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礼仪小故事[精选五篇]

礼仪小故事[精选五篇]



第一篇:礼仪小故事

1.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见到自己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正好第二天是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第二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起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个个怒不可遏,不辞而别。四国使臣约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血洗在齐国所受的耻辱。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著名的“鞍之战”。2.孟子休妻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一生的成就,与他的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是一位集慈爱、严格、智慧于一身的伟大的母亲,早在孟子幼年时候,便位后人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故事。孟子成年娶妻后,孟母仍不断利用处理家庭生活的琐事等去启发、教育他,帮助他从各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格。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间里休息,因为是独自一个人,便无所顾忌地将两腿叉开坐着。这时,孟子推门进来,一看见妻子这样坐着,非常生气。原来,古人称这种双腿向前叉开坐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礼貌的。孟子一声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说:“我要把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问他:“这是为什么?”孟子说:“她既不懂礼貌,又没有仪态。”孟母又问:“因为什么而认为她没礼貌呢?”,“她双腿叉开坐着,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问。孟子便把刚才的一幕说给孟母听,孟母听完后说:“那么没礼貌的人应该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难道你忘了《礼记》上是怎么教人的?进屋前,要先问一下里面是谁;上厅堂时,要高声说话;为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进房后,眼睛应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声、不低头就闯了进去,已经先失了礼,怎么能责备别人没礼貌呢?没礼貌的人是你自己呀!”

一席话说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没提什么休妻子回娘家的话了。3.名片的失误

某公司新建的办公大楼需要添置一系列的办公家具,价值数百万元。公司的总经理已做了决定,向A公司购买这批办公用具。

这天,A公司的销售部负责人打电话来,要上门拜访这位总经理。总经理打算,等对方来了,就在订单上盖章,定下这笔生意。

不料对方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了2个小时,原来对方听说这家公司的员工宿舍也要在近期内落成,希望员工宿舍需要的家具也能向A公司购买。为了谈这件事,销售负责人还带来了一大堆的资料,摆满了台面。总经理没料到对方会提前到访,刚好手边又有事,便请秘书让对方等一会。这位销售员等了不到半小时,就开始不耐烦了,一边收拾起资料一边说:“我还是改天再来拜访吧。”

这时,总经理发现对方在收拾资料准备离开时,将自己刚才递上的名片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对方却并没发觉,走时还无意从名片上踩了过去。但这个不小心的失误,却令总经理改变了初衷,A公司不仅没有机会与对方商谈员工宿舍的设备购买,连几乎到手的数百万元办公用具的生意也告吹了。

A公司销售部负责人的失误,看似很小,其实是巨大而不可原谅的失误。名片在商业交际中是一个人的化身,是名片主人“自我的延伸”。弄丢了对方的名片已经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更何况还踩上一脚,顿时让这位总经理产生反感。再加上对方没有按预约的时间到访,不曾提前通知,又没有等待的耐心和诚意,丢失了这笔生意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4、邀舞缘何被拒绝

小张是一位很帅气的小伙子,穿着很讲时髦。一次,他买了一件很漂亮的大衣,正好周末本单位举行舞会,他便来到会场,只见人们都在翩翩起舞,小张兴致很浓,便邀请一位在座位里休息的女士跳舞,那位女士看了他一眼,很礼貌地拒绝了他,接着小张又邀请了两位女士跳舞,结果均被拒绝。这时,一位朋友来到小张身边,拍拍他说:“小张,不能穿着大衣邀请女士跳舞,这是不礼貌的。”小张这才明白刚才为什么被拒绝。5.被拒绝的生日蛋糕

有一位先生为一位外国朋友订做生日蛋糕。他来到一家酒店的餐厅,对服务小姐说:“小姐,您好,我要为我的一为外国朋友订一份生日蛋糕,同时打一份贺卡,你看可以吗?”小姐接过订单一看,忙说:“对不起,请问先生,您的朋友是小姐还是太太?”这位先生也不清楚这位外国朋友结婚没有,从来没有打听过,他为难地抓了抓后脑勺想想说:“小姐?太太?一大把岁数了,太太。”生日蛋糕做好后,服务员小姐按地址到酒店客房送生日蛋糕,敲门,一女子开门,服务员小姐有礼貌地说:“请问,您是怀特太太吗?”女子愣了愣,不高兴地说:“错了!”服务员小姐丈二和尚摸 不着头脑,抬头看看门牌号,再回去打个电话问那位先生,没错,房间号码没错。再敲一遍,开门,“没错,怀特太太,这是您的蛋糕”。那女子大声说:“告诉你错了,这里只有怀特小姐,没有怀特太太。”啪一声,门被大力关上,蛋糕掉地。

这个故事,就是因为错误的称呼所造成的。在西方,特别是女子,很重视正确的称呼。如果搞错了,引起对方的不快,往往好事就变成坏事。6.小红的心事

小红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姑娘,性格开朗,大方,对人坦诚,喜欢帮助别人,心中装不下事情,特别是自己的一些事情总喜欢说与同事听,刚开始同事都很喜欢她,但时间长了,都开始躲着她,她很不理解,索性调到了别一个单位,可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了相同的情况。小红非常苦恼,为什么我对别人那么真诚,别人会对我不喜欢呢? 7.被“抖掉”的合同

有一位美国华桥,到国内洽谈合资业务,洽谈了好几次,最后一次来之前,他曾对朋友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洽谈了,我要跟他们的最高领导谈,谈得好,就可以拍板。”过了两个星期,他又回到了美国,朋友问:“谈成了吗?”他说:“没谈成。”朋友问其原因,他回答:“对方很有诚意,进行得也很好,就是跟我谈判的这个领导坐在我的对面,当他跟我谈判时,不时地抖着他的双腿,我觉得还没有跟他合作,我的财都被他抖掉了。” 8.景泰蓝食筷

在一家涉外宾馆的中餐厅里,正是中午时分,用餐的客人很多,服务小姐忙碌地在餐台间穿梭着。

有一桌的客人中有好几位外宾,其中一位外宾在用完餐后,顺手将自己用过的一双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放入了随身带的皮包里。服务小姐在一旁将此景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转入后堂,不一会儿,捧着一只绣有精致花案的绸面小匣,走到这位外宾身边说:“先生,您好,我们发现你在用餐时,对我国传统的工艺品——景泰蓝食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简直爱不释手。为了表达我们对您如此欣赏中国工艺品的感谢,餐厅经理决定将您用过的这双景泰蓝食筷赠送给您,这是与之配套的锦盒,请笑纳。”

这位外宾见此状,听此言,自然明白自己刚才的举动已被服务小姐尽收眼底,颇为惭愧。只好解释说,自己多喝了一点,无意间误将食筷放入了包中,感激之余,更执意表示希望能出钱购下这双景泰蓝食筷,作为此行的纪念。餐厅经理亦顺水推舟,按最优惠的价格,记入了主人的账上。

聪明的服务小姐既没有让餐厅受损失,也没有令客人难堪,圆满地解决了事情,并收到了良好的交际效果。9.难道这就是五星级的服务

一天上午,某公司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多功能会议厅召开会议。其间,该公司职员李小姐来到商务中心发传真,发完后李小姐要求借打一个电话给总公司,询问传真稿件是否清晰。

“这里没有外线电话”。商务中心的服务员说。

“没有外线电话稿件怎么传真出去的呢?”李小姐不悦地反问。服务员:“我们的外线电话不免费服务。” “我已预付了20元传真费了。”李小姐生气地说。服务员:“我收了你的传真费,并没有收你的电话费啊?!更何况你的传真费也不够。” 李小姐说:“啊,还不够?到底你要收多少呢?开个收据我看一看。” “我们传真收费的标准是:市内港币10元/页;服务费港币5元;3分钟通话费港币2元。您传真了两页应收港币27元,再以1:1.08的比价折合成人民币,我们要实收人民币29.16元。”服务员立即开具了传真和电话的收据。

李小姐问:“传真收费还是电话收费是根据什么规定的?“ 这是我们酒店的规定。”服务员出口便说。李小姐:“请您出示书面规定。” “这不就是价目表嘛。”服务员不耐烦地回答说。李小姐:“你的态度怎么这样?” “您的态度也不见得比我好呀。”服务员反唇相讥。

第二篇:礼仪小故事

太和幼儿园礼仪小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

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 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

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忍气吞声”的林肯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

委屈奖的来历

上海公交22路车售票员柯莉萍,曾获得一个很特殊的奖项——“委屈奖”。一天,一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特别颁发了“委屈奖”,以鼓励全队的售票员。

以尊重换尊重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文明礼仪的楷模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又是文明礼貌的楷模。他认为:随地吐痰、留长指甲、不刷牙等陋习,都是违反文明礼貌的行为,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不相称的。他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一举一动之微”的文明。

朱德尊师

1957年初,朱德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

德同志和周围的观众愉快地交流,这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搀扶下走进礼堂,朱德见老人来了,急忙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礼毕又亲切地叫了一声“叶老师”,然后,朱德又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自己才坐下。原来,这位老人叫叶成林,是朱德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

名人的文明礼仪故事--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周总理的朴素生活

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第三篇:礼仪小故事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拾鞋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江泽民尊师的故事

顾毓琇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文学家。顾毓琇为世人所知,还在于他当过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老师。1945年,顾在担任上海市教育局长兼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时,江泽民选读过他教的微积分课。据说此后,虽物移星转,沧海桑田,师徒二人不断通信,相互题词。1996年,江泽民曾在给顾毓琇的信中题诗:“重教尊师新天地,艰辛攻读忆华年。”顾毓琇则对友人提起江泽民:“我现在的年纪是过一天算一天了,希望他能到美国来,我还能见一面,就算今生见不到他了,也没关系,因为对国事我也放心了。”

1997年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江泽民曾专程到费城顾毓琇的家中探望恩师;202_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时,江泽民又与顾毓琇在纽约共进午餐,畅谈2小时。

李嘉诚怎样教育自己的儿子

李泽楷是香港巨商李嘉诚的次子,33岁就跻身香港豪富之列。他注定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然而李嘉诚在教子方面很有见解,他说:“沙地里长出的树,要拔起它,你说有多难啊!” 李泽楷年幼时,李嘉诚常带他到报纸档口,看一个边卖报纸边做功课的小女孩,告诉他,像你有这样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孩子并不多,所以你要好好利用,而不是挥霍。星期天,李嘉诚又带儿子去乘电车。看到电车缓缓驶来,车站上长长的队伍就开始蠢蠢欲动,车还没有停稳,人们就蜂拥而上,年幼的李泽楷很快被挤了出去,李嘉诚没有理会儿子,自己挤上了车。当李泽楷望着父亲,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刚才大家都要拼命地往上冲,往上挤,因为不挤不冲就坐不上车,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他这样,有父亲的车可以坐。八、九岁时,李嘉诚常常让两个儿子参加自己的董事会,稚气未脱的孩子怎么受得了冗长枯燥的会议,有时还会被大人们面红耳赤的争吵吓得哇哇大哭。而李嘉诚却对家人们说:“他们现在虽然年纪小不懂事,但是我想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父辈创业的艰难,如果现在放松了对他们的早期教育,将来他们就成了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

最好的报酬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当他在田里工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求助的哭声,于是他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现一个小孩掉到粪池里,于是弗莱明把这个小孩从死亡边缘救出来。

隔天,有一辆新奇的马车停在农夫家,走出来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是那被救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小孩的生命”农夫说:“我不能因救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就在那时,农夫的儿子从茅草屋的门走进来,绅士说:“那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很骄傲的回答说:“是。”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小孩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的发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骑士爵位,且得到诺贝尔奖。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肺炎,谁救活他呢?盘尼西林。那绅士是谁呢?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是谁?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爵士。

只有一套礼貌

一次,一位普通的英国青年,很偶然地遇上了旅途休息中的英国女王,虽然事出猝然,但他却举止极其优雅得体,平淡从容。事后,旁人问他怎么能在遇见女王时那么老练平静,他笑道,我对任何人都只有一套礼貌。

一般人总是把礼貌礼仪作为社交活动中的一种需要,一种方式,他们可以在与宾客相处时彬彬有礼,送走客人后马上又露出粗俗可鄙的本来面目,这种礼仪方式与其说是礼貌,倒不如说是一种表演,表演毕竟有它的局限性,一是逼真程度总归有限,要么太过火,要么不到位,多少总有一些勉强;二是表演总需要准备,在一些意料不到的场合,反应不过来,手忙脚乱,这种礼仪难免错位乱套;三是表演得太久了,自己也未免不太舒服,难以持久。而如果像这位英国青年一样,将礼仪作为一种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的修养,“对任何人都只有一套礼貌”,那么,他对人处世的优雅从容就像呼吸一样从容自然了,这已不是一种外在的技巧方式,而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涵养。

真正的礼仪修养是发源于内心,与外界的区别并无特殊的相应关系。一个对富人优雅得体,对穷人却粗鲁无礼的人,归根结底,也只是一个表演着的人。一个人在春风得意时风雅迷人,在遭受挫折时便失态粗俗的人,功力也还未到境界。

不少修养丛书之类,往往将礼仪修养概括为多少种技巧多少种窍门,这未免多少有点“误导”之嫌了。书卷气也好,贵族风度也罢,各种人的修养礼仪都不是由技巧累积起来的,而是一种长久经验与熏陶的顺乎自然的结果。正如俗话所说的,也许一年就能出一个暴发户,但是也许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的确如此。

洛克菲勒家族的家教

在纽约港繁忙的曼哈顿码头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位英俊的年轻人,上身打着赤膊,汗流浃背,他一边用毛巾擦去面部的汗水,一边认真地开动吊车把集装箱从货轮上卸下。这位年轻人工作卖力、认真是码头工人一致公认的,老板特别喜欢他,给他的奖金也最高。

当这座码头的老板——美国东部财团西凯尔公司董事长的千金来到码头寻找这位年轻人时,人们才知道他是美国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小洛克菲勒·哈里,他家的资产近百亿美元,他的祖父是世界著名富豪,洛克菲勒财团的董事长。码头工人问他:“你家的财富能养活大半个纽约市的人,跑到这苦地方来凑什么热闹?”哈里笑着说:“吃自己的饭特别香,你们为养家糊口,我为了挣够下学期的学费。洛克菲勒家族有个家规:孩子长到18岁以后,经济上自理。我父亲在年轻时比我更苦,他当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为了交付昂贵的学费,每到假期都到密西西比河的货轮上当水手,干着最脏最累的活,这样才读完大学。祖父虽有钱,他从不伸手,这是家规。” 洛克菲勒家教之严,在美国富豪中是著名的。他要求子女做到“富而不污”、“富而有义”、“富而有志”这三条。他们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贫穷和饥寒,磨难和委屈,让他们明白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有钱过点“少年穷”,这样才能使他们成年以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强者独立的人格迎接生活的挑战。

来自台湾的一个“致富故事”

有一个人去请教某富翁如何致富,富翁说:“请您等一下,故事很长,我把电灯关了再说。”这个人马上心领神会地说:“谢谢您,我知道您如何致富了。”

在一些有钱人看来,若要致富就必须从每一个细小的地方节省资源,不浪费就是致富的基础。“台湾首富”、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办公桌是由几张会议桌拼凑而成的,座椅原本是一把用了十几年的铁椅子,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才换上了新椅子。有人总结说,鸿海赚钱的秘诀就在一个“省”字。上班时间,公司走廊的灯间隔着亮;午餐时分,用餐者的办公室的灯一律熄灭。会议室的墙上基本没什么装饰,地上用的也是最便宜的地毯。为此,郭台铭常被朋友取笑“没品位”,但他说:“我现在有什么东西买不起?可是如果我真去搞品位,股东们就要担心了。”

一个留学生的自述

不怕别人笑话,出国之前,我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意义,虽然这句诗我上小学就会背;可是当我在异乡尝到饥饿却发现没有东西吃的滋味,我知道粮食的可贵。以前,我老是问我妈拿零用钱,还不高兴嫌我妈给的少;可是当我一个暑假打两份工,月底拿到那张薄薄的薪水支票,看到好不容易到手的钱又被砍掉大截纳税,我知道这个世界赚钱不容易。去商店买东西,提着篮子逛一圈,咬咬牙又把东西放回原处,因为我知道我的妈妈要赚八块钱才能让我在这里用一块,她要比以前辛苦八倍去工作才能供得起让我在这里读书。我宁愿花一小时走到唐人街买张电话卡,也要省下3块坐地铁的钱。一块钱巴不得掰成两块来用,因为我知道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每次我妈跟我打电话,她都是照例要问“你开不开心” ?我的回答照例都是“开心,很好,不用担心”,我妈就会说“开心就好”。这样的对白起码每周末就要重复一次,可我从不觉得单调,因为我觉得好高兴能听到我妈的声音。

第四篇:礼仪小故事

礼仪小故事

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讲究礼仪的故事。众人皆知的“孔融让梨”,说的是孔融虽然年幼,就知礼让;“张良拾鞋”,说的是能为一位老人到桥下拾鞋,并且恭恭敬敬地给老人穿上。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都教育人们要以礼待人。我国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的教育。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要求他的学生衣冠整齐,坐有坐的姿势,走有走的样子,为人处事彬彬有礼。有句名言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日常生活,也有许多礼貌。一位叫小林的学生在马路边等汽车,一位清洁阿姨打扫站台时不小心把垃圾扫到了小林的白球鞋上。阿姨连忙说:“对不起。”小林说:“没关系,姨,您辛苦了,是我应该让您。”这仅仅的几个字,对不起,没关系就化解了一场吵闹。这些字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周恩来总理是世界公认的最有礼仪风度的领导人和外交家。曾认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里写到:“周恩来的外貌给人的印象是:仪态亲切,非常直率,镇定自若,而又十分热情。”凡是与周总理接触过的中外人士无不为他的礼仪风度所倾倒.确实,礼貌是教养的主要标志。礼貌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和教养水平,而且能反映出一个城市,一个团体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来。

粗鲁的小老鼠

从前有一只小老鼠,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别人很不礼貌。一次他去上学,一只蜗牛迎面走了过来,挡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凶巴巴地说:“小不点儿,滚开,别挡我的路!”小老鼠说着一脚踢了过去,把蜗牛踢得滚出去很远。有一次,小老鼠到河边喝水,觉得河里的一条小鱼妨碍了他,于是,捡起一块石头就扔了过去。小鱼受到袭击,吓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说:“知道我的厉害了吧!”。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到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想一想,你有过小老鼠这样的举动或心理吗?

垃 圾 回 家 记

有一天,我和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到了楼梯口,我发现墙角有一袋垃圾,这时候,楼上的胡奶奶正好走下来,一开始,她没有注意到墙角的垃圾,因为她的眼睛不太好,这时又迎面走来了一位叔叔,胡奶奶回头瞄了他一眼,这才发现了墙角的垃圾,于是转身走回到原地,捡起那袋垃圾,走到垃圾桶面前,“扑通”扔了进去。这袋垃圾回到了应该属于它的地方,胡奶奶也悄然离去。看着胡奶奶离去的身影,我的心里十分后悔,为什么我没有去捡那袋垃圾呢?

大家好!我是二(1)班的,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小鼹鼠请客》。

春天来了,小花朵绽开了美丽的笑脸,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动物王国家家户户都在装修新房:小燕子从田野里衔来了新鲜的泥土,在屋檐下造着新房;小青蛙找了个向阳的土坡,忙着挖洞呢。

小鼹鼠也在忙着买地板和瓷砖,他要把房子装潢装潢。先把旧的地板挖掉,再把新的地板装好,然后放上一些美丽的鲜花,装上崭新的窗帘,他的新房子修得可漂亮啦!他想,我应该把最要好的朋友请来,一块儿庆祝庆祝。于是,他向鹦鹉、小山羊、小松鼠和小白兔发出了请帖:“明天早上,请你们到我家里来参观我的新房子吧,我在家里等着你们!”

到了第二天,小鼹鼠在家里耐心地等待着。不知为什么,只有小白兔按时来到了鼹鼠家,这使小鼹鼠非常失望。他伸着脑袋向屋外张望,希望有更多的客人到他家来做客,却把站在他家里的小白兔给忘记掉了,也没有叫他请坐,也没有叫他喝茶。

小鼹鼠自言自语地说:“唉——没想到,该来的没有来!”

小白兔不高兴了,他想:原来,小鼹鼠认为我是不该来的呀!那我还是走吧!小鼹鼠看见小白兔要走,可真的着急了:“小白兔,你别走,你也是我的好朋友啊!”可是小白兔已经生气了,怎么留也留不住。

正在这时,小山羊,小鹦鹉和小松鼠也来到了小鼹鼠的家。小鼹鼠没有拦住小由兔,心中十分懊恼,他摊开双手说:“唉——没想到,不该走的却走了!” 小山羊、小松鼠和小松鼠都惊呆了,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想:原来我们都是该走的呀!三个小伙伴连个招呼都没有打,悄悄地离开了小鼹鼠的家。家中又只剩下小鼹鼠一个。桌上的饭菜都凉了,连动都没有动,小鼹鼠好伤心呀!

小朋友,小鼹鼠一心一意想要请他的好朋友来他家做客,为什么到最后却一个朋友也没有请到呢?都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对客人说话才有礼貌呀!你可不要像他一样哦!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小猪发脾气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我是二()班的。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小猪发脾气》。

小猪胖胖在外婆家认识了很多朋友,有小兔、小羊和小鸭。他们玩得可高兴了。分别的时候,小猪胖胖说:“认识了这么多的好朋友,我可真高兴。要不明天,你们大家一起到我家玩,好吗?”朋友们高兴地说:“好的,我们一定去!”

第二天,小兔、小羊和小鸭手拉着手,一起来到小猪胖胖的家。刚要敲门,忽然听到胖胖正在大吵大闹:“妈妈,我的蛋糕呢?我肚子饿了,我要吃蛋糕!”

“好乖乖,昨天你表弟把蛋糕吃了,明天我再给你买。”

“不行!不行!那是我的蛋糕,你凭什么给他吃!”

“胖胖呀,表弟是客人,妈妈拿蛋糕招待客人是应该的呀!”

“我不管,我不管,你赔我蛋糕!你赔我蛋糕!”小猪挥着小拳头,“咚咚咚”地打在妈妈身上。

“妈妈并没错,你不该发脾气。”妈妈生气了。

“就发,就发脾气,你不赔蛋糕,我就闹!哇——哇——”小猪胖胖大哭大闹。小兔从门缝里偷偷地往里面瞧,只见胖胖正在地上打滚呢,玩具被他撒了一地,桌子凳子弄得乱七八糟的,身上的衣服也搞得黑一块白一块,脏死了。哎!这个胖胖,可真不懂事!看着看着,小鸭、小羊和小兔都皱起了眉头。

笃!笃!笃!小鸭在敲门。

小猪见了朋友,连忙擦干眼泪,从地上爬了起来说:“你们真准时,咱们一起玩吧!”小猪说完就想去拿玩具。

“猪妈妈,您好!”朋友们先有礼貌地向猪妈妈打过招呼,然后一齐对小猪胖胖说:“对不起,胖胖,我们是来和你告别的。又不讲道理、又不尊敬妈妈的孩子,也不会尊重朋友的。我们可不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你还是自己玩吧!”说完,他们扭过头,手拉手一蹦一跳地走了。

小猪胖胖看着朋友们远去的背影,眨巴眨巴眼睛,脸红了。他转过身子,低着头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是喜欢有礼貌的小兔、小鸭和小羊呢,还是喜欢乱发脾气的小猪?你在家里是不是也曾经像小猪胖胖一样,不讲道理,对爸爸妈妈乱发脾气呢?如果是这样,那你也是一个不尊敬长辈的人,你可要赶快改正过来哦!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礼仪小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

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忍气吞声”的林肯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

委屈奖的来历

上海公交22路车售票员柯莉萍,曾获得一个很特殊的奖项——“委屈奖”。一天,一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特别颁发了“委屈奖”,以鼓励全队的售票员。

以尊重换尊重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文明礼仪的楷模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又是文明礼貌的楷模。他认为:随地吐痰、留长指甲、不刷牙等陋习,都是违反文明礼貌的行为,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不相称的。他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一举一动之微”的文明。

朱德尊师

1957年初,朱德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和周围的观众愉快地交流,这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搀扶下走进礼堂,朱德见老人来了,急忙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礼毕又亲切地叫了一声“叶老师”,然后,朱德又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自己才坐下。原来,这位老人叫叶成林,是朱德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

名人的文明礼仪故事--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周总理的朴素生活

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270375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