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桂林市雁山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语文版
《世说新语二则 期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习重点)
2、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学习难点)
3、认识“诚信”是立世之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学习难点)【自主先学】
一、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古代
集,分
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
。作者
,南朝宋
家,彭城人。
2、《期行》选自
,《乘船》选自
。这两篇体裁都是。
二、结合课下注释学习:
1、重要词语解释:期日中:期()日中()则是无信:则()相委而去:委()下车引之:引()元方入门不顾:顾()
2、(1)古今异义词:去后乃至(去:古义:。今义。)(2)通假字:尊君在不(“ ”通“ ”,读“ ”。)
3、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课堂探究】
三、按要求在文中找原句子回答:
1、《期行》中交代对话背景的句子是
2、陈元方指出父亲友人的两点错误是
3、用一句话概括《期行》的主要内容。
4、《期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小结
学了本文你有何收获及疑问
雁山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
课题:《世说新语二则 乘船》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积累文言词语:“辄、幸、尚、可、贼、舍、纳、托、宁、邪、拯”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习重点)
3、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学习难点)
4、认识“诚信”是立世之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学习难点)【自主先学】
一、1、重要词语解释:
辄()幸()尚()可()贼()舍()纳()托()宁()邪()拯()
2、一词多义:何为不可(为:。)
正为此耳(为:。)
3、古今异义词:
①宁可以急相弃邪(可以:古义:。今义)②后贼追至(贼:古义:。今义)③本所以疑(所以:古义:。今义)(5)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何为不可(前置句)
相弃邪(前置句。)②省略句: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 ”。)
3、翻译下列句子:
(1)歆辄难之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3)宁可以急相弃邪?
合作探究
1、《乘船》中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
2、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所携之人的理由是
3、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其优劣。
4、《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小结:学了本文有什么收获? 巩固提升:请积累一个诚信故事或四句有关诚信的名言于摘抄本上。
1、《世说新语》是 集,主要记述了。刘义庆是 宋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过中不至(过:)⑵去后乃至(乃:
去:)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⑸元方入门不顾(顾:)⑴歆辄难之(辄:)⑵幸尚宽,何为不可(幸:)⑶王欲舍所携人(舍:)⑷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⑸既已纳其自托(托:)
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1、笔记小说 德行 言语 政事 文学 方正 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刘义庆 文学
2、《世说新语•方正》 《世说新语•德行》 短篇小说
二、略
三、1、期日中。过中不至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四、1、本文叙述陈元方反驳友人无信无礼而致友人理屈词穷、十分惭愧的故事。
2、《期行》告诉我们诚信是立世之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3、认为失礼:在友人表示惭愧的时候仍是“入门不顾”,显得不够礼貌。认为不失礼:当时陈家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陈元方也知道维护家门的荣誉,友人骂自己的父亲,他自然不能原谅他。
4、略 《乘船》 【自主先学】
一、略。
二、1、幸尚宽,何为不可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三、1、有人想搭船,王朗轻率答应,当贼人追来时,他又欲舍所携人,反映了王朗轻诺寡信,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华歆在那人想搭船时,有不纳之意,“后贼人追至”时却救人救到底,反映了华歆考虑问题全面,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到底的精神,华优王劣。
2、《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四、略
【课堂小测】
1、《世说新语》是 古代笔记小说 集,主要记述了 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刘义庆是 南朝 宋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过中不至(过: 超过,过了)⑵去后乃至(乃: 才 去: 离开)
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丢下、抛弃)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⑸元方入门不顾(顾: 回头看)⑴歆辄难之(辄: 当即)
⑵幸尚宽,何为不可(幸: 幸而、恰巧)⑶王欲舍所携人(舍: 扔掉、抛弃)⑷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的原因)⑸既已纳其自托(托: 请托、请求)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学案
第六单元复习学案
一、复习导引
(一)复习目标
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复习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品位赏析语言。
(三)复习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二、复习导练
(一)知识梳理
1.复习本单元后,你认为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写在下面,然后小组内交流,弥补不足。2.你从交流中获得哪些你没有复习到的知识?请写在下面。
(二)阅读理解 A课内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皇帝的新装》片断,回答文后的问题。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 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 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 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使他们好马上开始工作。
1.选出词的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项()A、漂亮 辨别
B、美观 奇怪
C、炫耀 愚
D、聪明 花掉 2.第一段哪 个句子把皇帝爱穿着的癖好夸 到了极点?突出他怎 的性 特点? 3.两个骗子是怎 行骗的?
4.“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 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B课外阅读训练。
(一)女神雕像
①那里有小河,有草坪,有树,有鸟,有清爽的空气。那是个城市人最爱去的地方,那是个最易消除疲劳和忘掉烦恼的地方。我只去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那地方了。
②我又去那地方的时候,河边的草坪上竖起了一尊女神的雕像,白色大理石雕就,身材修长,披着长长的飘带,面带微笑,温柔地注视着迎面走来的男男女女。我端详着女神,心里油然生出一股喜悦,欣幸我所生活的城市,又多了一缕爱意,添了一分柔情。此后我就常到这里,像拜访可敬的女士,像会见纯洁的朋友,我们默默地谈心,我从和她的一次次交谈中,获得感悟,受到陶冶。
③我再去那地方的时候,感到女神有些异样,忙走近她,突然发现,她右手的中指断了一节。我愣了一下,心疼地抚摸她的伤处,坚硬的大理石竟有微微的温热。断指仿佛还滴着鲜红的血,女神脸上也挂着晶莹的泪珠。这天的散步,没有减轻丝毫烦闷,反增添了一分沉重。
④一连几夜,我都在做着奇奇怪怪的梦:先是梦见一个醉汉摇摇晃晃地走来,头发蓬乱,两眼发红,不断撕抓着胸口,衣服被撕得破破烂烂。他走到女神身旁,就吼叫着,捡起石块砸断了女神的手指„„又梦见一位青年,眼神忧郁,在河边走着咕哝着。他咕哝几句又嘿嘿地笑,笑过,又咕哝。走到女神身旁,斜视了一会儿,突然恶狠狠地骂了几句脏话,猛扑上去,张开大口,露出钢钳似的板牙,就把女神的手指咬断了。我断定,他是在多次的失意之后,对周围的人产生了一种敌意„„再一次,又梦见一个面目模糊的人由远而近地走来,一路走,一路随心所欲地掐掉刚开的花朵,折断嫩绿的树枝,踢倒大熊猫形状的垃圾筒,打碎电线杆上的路灯。走到女神身旁,也就随心所欲地砸断了女神的手指。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愣愣地猜想,他是因生活的坎坷太多,要借此发泄胸中的积怨,还是因从小缺乏教养,积成了摧残美好事物的恶习?„„
⑤女神的手指,使我有好多日子难以安宁。⑥我到那地方去得更勤了,不只是为散步,更多的是为探望受伤的女神,看她的伤处是不是还在滴血,看她的断指是不是生出了鲜嫩的肉芽儿,是不是长出了完整的新的手指。女神很年青,年青的女神生命力是极强大的。
⑦女神仍然挺立着,仍然微笑着,仍然温柔地注视着迎面走来的男男女女,无怨无恨,稳稳静静。稳静是自信。她撒播着爱,她耐心地等待着收获的季节。
5.对第①段中“我只去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那地方了”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里有小河,有草坪,环境优美 B.那里有树,有鸟,空气清爽 C.那里有一尊美丽的女神雕像 D.那里最易消除疲劳和忘掉烦恼
6.对第③段中“反增添了一分沉重”理解为
。7.第④段借梦境详细描述雕像断指的具体情景,用意是什么? 8.女神雕像在本文中象征什么?
9.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第⑦段末尾“收获的季节”比喻什么?
(二)棒着空花盆的孩子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国家里,有一个贤明而受人爱戴的国王。但是,他的年纪已很大了,而且年迈的国王没有一个孩子。这件心事,使他很伤脑筋。有一天,国王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吩咐发给每个孩子一些花种子,并宣布:“如果谁能用这些花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那么,那个孩子便是我的继承人。” 所有的孩子都种下了那些花种子,他们从早到晚,浇水、施肥、松土,护理得非常精心。
有个名叫雄日的男孩,他也整天用心培育花种,但是,十天过去了,半月过去了,一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依然如故,不见发芽。
“真奇怪!”维日有些纳闷。最后,他去问他的母亲:“妈妈,为什么我种的花不出芽呢?”母亲同 为此事操心,她说:“ 把花盆里的土换一换,看行不行。”
雄日依照妈妈的意见,在新的土壤里播下了种子,但是它们仍然不发芽。
国王决定观花的日子来到了。数个穿着漂亮的孩子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每个人都想成为继承王位的太子。但是,不知为什么,当国王环视花朵,从一个个孩子面前走过去时,他的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影子。忽然,在一个店铺旁,国王看见了正在流泪的雄日,这个孩子端着空花盆站在那里。国王把他叫到自己的眼前,问道:“ 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雄日抽咽着,他把他如何种花,但花种又长期不萌芽的经过告诉给国王,并说,这可能是报应,为他在别人的果园里偷搞过一个苹果。
国王听了雄日的回答,高兴地拉着他的双手,大声地说:“这就是我的 实的儿子。” “为什么您选择了一个端着空花盆的孩子做接班人呢?”孩子们向国王。于是,国王说:“子民们,我发给 们的花种子都是煮熟了的。”
听了国王的这句话,那些捧着最美丽花朵的孩子,个个面红耳赤,为。11.解释下列词语。
贤明: 纳闷: 环视: 抽咽: 12.这个故事的起 是()
A、国王发给每个孩子一些花种子,让他们培育出最美的花朵。B、国王深受人们爱戴,他年纪已经很大了,可还没有一个孩子。C、国王年迈而 子,想要挑选一个义子作为继承人。D、国王年迈而又 子,他十分苦恼。13.这个故事的中心人物是()
A、国王 B、雄日 C、雄日的母亲 D、手捧鲜花的孩子 14.依据 的理解,补写完全文最后一句话(写在下面)。15.国王选雄日做接班人是 为雄日。
16.恰当地归纳了本文中心思想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这 的国王才是贤明而受人爱戴的。B、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一味追求地位与财富。C、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城实的人。
D、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做过坏事的人是一定会遭报应的。
第三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导学案
第六单元写作
【文题设置】
从生活中选择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写作指导】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联想有两个要素:
一、“有一定联系”;
二、“别的事物”。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联想,例如人们一提到蓝天,就往往想到白云。一提到秋天,就往往想到累累的果实。人们为什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它们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这就是相关联想再比如说,我们往往把小明友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为什么会想到祖国的花朵,而不会想到棉花、荷叶、南瓜呢?因为花朵那么鲜艳、那么娇嫩,那么充满生机,惹人喜爱,和小朋友一样,这就是相似联想。
对于写作流程,鲁迅曾以“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一挥而就”来概括。其间,“凝神结想”“烂熟于心”就是讲的联想和想象。对此《文心雕龙》中也曾有精彩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石之色。”凭借联想,可以把一些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乃至相反的事物联系、结合起来,把平日积累的素材、印象、感受在头脑里融合、贯通、升华,形成一种新的思想,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因此,联想思维在写作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不仅可以开拓写作思路,而且还可以唤醒我们沉睡的心智、题目要求写“咏物抒情”的作文,对所咏的“物”,要具体描绘它的形象,对于所抒的“怀”,要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物”的具体形象,联想到自已真挚的“怀”的抽象感情。如“树根”:可以由树根深埋于地下,为树干的挺直,树叶的繁茂,所作出的默默的奉献,联想到为祖国建没作基石的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再如“海潮”:时以从“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五潮,壮观天卜无”联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归岸有痕”,“若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联想到海潮的坚守信义;从海潮奔腾、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联想到宏伟抱负,博大胸怀
【例文引路】
土地
碧空如洗,在朵朵飘动的白云下,黝黑的土地,与天空一起向前延伸,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带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走向远方„„
泥土是博大的。相传,人类是由泥土转成,今天,我们都会亲切地叫“大地母亲”。广阔无疆的大地,用宽大坚实的胸膛,孕育着所有的生灵。我们无法用微量的单位,计算它的长度,即使是在某一疆域,它的广阔也无法估量它的奇特,它的春智,它的胸襟。所以,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才会有一望无际的天空,波涛汹涌的海洋,天涯海角,秦岭淮河,才会有凶猛的恐龙,诡异的食人花,千奇百怪的昆虫,才会有烽火战国,魏晋风度,宋词元曲,才会有李白、杜甫、苏东坡等文人志士„„所以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生活在大地上,可以去触摸这神秘的过去和未来,享受土地带来的一切。
土地是无私的。春天的繁花似锦,夏天的瓜藤缠绕,秋天的五谷丰登,冬日的银霜遍地,都是土地赐予人类的最佳礼物。我们时代与泥土相依,在这深深地泥土下,是世世代代的辛劳。它让植物壮大,它让动物奔忙,它让我们造屋,它也让我们收获。你种下一粒种子,它回报你一朵花;你插下一截柳枝,它回报你一片绿阴;你倾倒一车车垃圾,它只是默默承受二这就是土地,承受最大的痛苦,献出最甜的果实。
泥土是纯净的。你是否还坐在单调的办公室里,是否还被包围在拥挤的城市中,你是否还在热衷现代文明?不要再犹像了,抛开城市的沉重、叛变的网络,逃离浮华喧嚣,回归最初的原始纯净,让生命返璞归真,穿着纳底的布鞋,走在松软的土地上,任风吹过耳畔,多么惬意!捧一团泥土,赋予它各种向往的形状,任意创造;到绿茵场上,去挥洒激情汗水,酣畅淋漓;摘去头饰,让大脑尽情享受清风淡雨的沐浴,脱去鞋袜,让脚丫疯狂亲吻那扶红摇绿的叶陌田藤。生命本该如此,呼吸泥土的芬芳,与上地亲密接触,那是心灵最纯净的空间。
生命源于土地,也必将归于泥土土地是生命最原始的状态让我们亲近土地,让原始与纯真永驻心间。
【点评】好作文总会把读者置于特定的时空中,本文小作者思过往,看现在,种种念想直指现代化的症结。作者由泥土联想到女娲抟土造人,联想到春华秋实,联想到农业与工业文明下的任性追求,表达的却是一个由小我上升为大我的人类忧愁。一言以蔽之:大气。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导学案
第25课 《世说新语》两则
总编号:NO.6 七年级语文组
刘均卓
任晓丽
何峥
备课组长:任晓丽
主备人:刘均卓
审批:
咏雪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累积常见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
3、深入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
学习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学习难点:文中两个比喻的比较
一、情境导入:(2分钟)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词义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作者,朝宋彭城人(现江苏徐州),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自读教材:(结合注释,完成下列小题,时间3分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太傅()骤()絮()奕()韫()......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⑴内集: ⑵讲论文义: ......⑶俄而: ⑷差可拟: .....⑸未若: ⑹因: ...
三、小组交流,整体感知。
学法提示:
1、⑴朗读课文,同学评议。⑵小组齐读。
2、对照注释,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画下来。(8分钟)
3、翻译词句:
⑴撒盐空中差可拟。⑵未若柳絮因风起。
4、翻译全文(提示:组内合作,共同完成翻译,要求文白对照,字字落实。)
5、再次朗读(提示:读出语气,重音,节奏)。
四、交流展示(10分钟)
⑴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⑵“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⑶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五、当堂反馈(5分钟)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兄子胡儿曰:“。”兄女曰:“。” 公大笑乐。
2、解释下列加粗部分的含义。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 ②俄而雪骤________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
3、简答。
《咏雪》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为什么?
答:
六、总结提升(5分钟)
华歆王朗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zhé,即)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入。歆曰:“本(当初)所以疑(迟疑不决),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接受他的请托),宁可以急相弃邪(同“耶”,呢)?”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门》
通过患难中对待别人的态度,你如何评价王朗和华歆的人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累积常见文言词语;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的故事;感悟古人的智慧和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
1、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一、预习检测 解释加点字
⑴期行:
⑵期日中: .....⑶舍去: ⑷乃至: ....⑸尊君在否: ⑹相委而去: ..⑺下车引之: ⑻入门不顾: ..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⑴朗读课文,同学评议。⑵齐读。
2、对照注释,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画下来。
3、翻译词句:
⑴待君久不至,已去。⑵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翻译全文
5、再次朗读(读出语气,重音,节奏)。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10分钟)
1、文章一共提到几个人?主要人物有几个?陈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
2、对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4、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
5、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四、当堂反馈(8分钟)
1、给加点字注音 ⑴尊君在否()
⑵
友人惭()
..2语段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5.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五、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愿同学们从今天的文言文学习中得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22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语文版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重礼守信。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难点】个别文言字句的理解。【教学方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期行》
一、口语训练,导入新课3’
师:在暑假时,我和一个朋友约好早晨8点出发去爬山,可是时间到了,他还没有来,我该怎么办呢?谁来帮我出出主意? 师:古代有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并且他的儿子元方在这件事中也有自己的表现,大家想不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呢?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期行》。(板书标题)
二、《世说新语》和作者2’
师:关于《世说新语》及其作者,大家有没有一些了解?下面请大家一起把课文注释1念一下。
师:从注释我们中我们知道了刘义庆是南朝宋文学家,他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就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它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以短小精悍著称,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期行》,全文连标点不足150字,但对故事的全过程都交待得很清楚。
三、疏通文章,复述故事
1、全班诵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2’(大家读的很好,不过个别字词要注意,例如„下面大家听老师诵读这篇课文,大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
2、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节奏。1’(下面大家自读课文,读的过程中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小组讨论,一会儿我们进行小组接力,翻译课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纠正。)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3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教师指出重难点字词。(注意:小组接力,一句一句翻译,其他同学纠正)23’
(我们一起把课文串讲了一遍,大家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些字词„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用自己的话复述下这个小故事,看谁说的准确又生动。)
4、学生复述小故事。3’
四、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讨论1:同学们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人物的看法。4’(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故事,那么大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故事中有三个人,分别是陈太丘、陈元方、友人,同学可以结合文中体现人物性格语言,谈谈想法。)
(1)陈太丘:你对陈太丘的做法如何评价?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待君久不至”才去,说明他是个守时守信之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2)陈元方:结合文中陈远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元方答语彬彬有礼,驳斥据礼力争,入门不以为然。可见他是一个懂礼识仪、落落大方的孩子。但是其“入门不顾”友人的作法有待商榷,他前面说“友人”无礼,但他自己这样的行为也是无礼的。)(3)友人:(无礼无信,但最后“下车引之”的举动说明他知错就改。)讨论2:你有过和文中人物类似的经历吗?你对“守信”这个问题持什么样的看法?4’
(那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和文中人物类似的经历吗?你对“守信”这个问题持什么样的看法?)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自由发言,允许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对守信的问题,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伺机加以正确的引导)
(看来同学们在平时都是个守信之人,这很好。)
五、小结1’
《期行》这篇不足150字的小故事,却给我们讲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讲信用。“信”是立世之本,友人不守信,连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都知道不行,对他不以为然。“信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平常我们就言出必行,这样老师、朋友才能让人信服你。同学们要不要做个讲信用的人啊?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世说新语》中另一个小故事《乘船》,大家回去预习下,同时搜集下关于诚信的格言,写在本子上。好,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期行
刘义庆
一、《世说新语》和作者 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 短小精悍
二、正音
不→否 fǒu
舍 shě 哉zāi 惭cán
三、字词
期、舍、去、委、引、顾
四、讨论 陈太丘 陈元方 友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课时 《乘船》
一、口语训练,导入新课
一位同学复述《期行》的故事内容和中心。
教师总结学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教师板书)
了解作者、熟读课文、疏通文章、复述故事、总结文章中心。
二、交代上课形式
本节课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9个小组分别在读、译、复述、说道理、说格言几个方面展开竞赛。
三、开展活动
1、读课文
(1)先对面之间朗读,互相指出读错隐地地方,互相纠正。(2)检查预习:出示几个生字,注音。
华歆 辄 携 拯 邪 劣 乘船避难 歆辄难之 何为不可 正为此耳(3)各小组选派一个读的最精彩的同学代表参赛。大组齐读,比赛准确性和朗读的流畅。全班齐读。
2、疏通文意
小组学习讨论,每组有两次自由发问的时间,可指名其他组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为知识竞赛做好准备。
(1)字词解释
教师提问10道题,分别以最早举手、举手人多来完成。(2)句子理解。(方法同上)①幸尚宽,何为不可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③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④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3、复述故事
小组先自行复述,要求:各组派一名代表复述,故事完整,理解正确,加一分,能绘声绘色加二分。
4、故事内涵
各组整理好答案后选一人发言,意思正确加一分。教师提示:
(1)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
5、拓展延伸
本课同上一则小故事都是讲诚信的,你还知道关于诚信的小故事和格言么?(哪组回答的多,即可加分)
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俗语;
2)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3)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中)三毛 ; 4)守信用胜过有名气。——(美)罗斯福;
5)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中)冯玉祥
四、活动总结
老师从鼓励的角度对本次活动中同学的优点进行表扬,提出存在的问题。宣布比赛结果。【板书设计】
乘船 刘义庆
一、学习方法:
了解作者、熟读课文、疏通文章、复述故事、总结文章中心
二、读音
华歆 辄 携 拯 邪 劣 乘船避难
歆辄难之 何为不可 正为此耳
三、字词句 2 3 4 5 6 7 8 9 读 译 复述 道理 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