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他发明了什么)教学反思
《他发明了什么》教学反思
《他发明了什么》是一篇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文,讲述了美国青年惠特尼的发明:标准化成批生产。告诉人们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之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说明文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上过,但由于大多数说明文说理性较强,学生对于说理性的文章又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上起课来枯燥乏味。课前,我认真研究教材后,觉得本节课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于生产器械不是很熟悉,所以教学时就要力求把他们带入一个相对常见的事物中来。于是我开始进行引导的时候,设计的场景都是平时的生活情境,制作了关于发动机标准化生产过程的视频,搜集了关于长虹电视的生产车间,以及批量化生产带来的巨额效益,让学生直观感受标准化创造的奇迹,重点理解文中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在拓展升华环节,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发明的重要性,学生们说的很好,还有几位同学表达了自己要当一名科学家的愿望,我觉得已经达到了引导学生善于发明,巧于发明。
虽然经过两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标准化生产的概念和这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了一个了解,但比起其他体裁的文章来,还是教学效果不好,今后还需要多向学生渗透科技知识才行。
第二篇:他发明了什么
他发明了什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1.继续练写提纲,可以练习发散思维提问。2.学习分号的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提升学生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难点
合作交流体会惠特尼所发明的“标准化”方法的奇妙之处。学习课时:2课时
预(学)案
1.熟读课文,会写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理解对课文内容,理解惠特尼的发明。2.搜集有关世界著名发明家的资料,了解他们发明了什么。3.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理解新的词语。
2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提升学生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习重点
流利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学习难点
提升学生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学习流程
一、预习导入 从发明家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发明家?他们都发明了哪些事物?(学生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介绍发明家的各项发明)
2.过渡: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
3.自由读文,自学生字新词。
4.抽读生字,注意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5.字词质疑,全班讨论解决。
二、明确目标,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探究点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探究点二:
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有什么特点?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制作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等。
探究点三:
除了赞扬发明的奇妙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 合作求解:知道分段,感悟大意。
第一段(1—2)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第二段(3—9)美国独立不久,政府需要定制4万多支步枪,可时间紧迫。
第三段(10——12)惠特尼向人们展示了他的办法,赢得了人们的信任,签订了定制4万支步枪的合同。
三、作业布置 1.复习巩固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给下列词语注上正确的读音。
机械()捍卫()恩惠()损失()2.请给句子换个说法。
没有人相信他有这个能力。(所有人都不相信他有这个能力)板书设计:
他发明了什么 生产方式“标准化” 三简便:制造、组装、修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2.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从惠特尼的发明与爱迪生等人发明的不同中启发学生要有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学习难点
从惠特尼的发明与爱迪生等人发明的不同中启发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学习流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明确目标,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从文章内容入手,感悟文章的中心。
(1)出示句子:惠特尼的发明多奇妙啊!它启发我们,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2)齐读句子,画出句中的关联词语。
(3)质疑:通过这个关联词语,你读懂了什么?
(4)师引导: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赞叹惠特尼的发明很•• 除了这句话,文章的哪一自然段也在赞扬这个发明的奇妙? 2.讲述文章3——9自然段。(1)轻声读文。
(2)出示句子“许多人都说惠特尼是个不知深浅的骗子”人们为什么这么说?(3)用波浪线画出说明制造工艺落后的句子。这么落后的制造工艺还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不便?
(4)质疑:惠特尼是如何说服杰斐逊总统的?
三、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1.分小组,学惠特尼现场介绍他发明的方法。2.小组代表上台介绍他发明的方法。制造方便、组装方便、修理方便
四、总结提升
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及日常生活所见,说说你所见过的标准化批量生产及其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为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瓦特发明蒸汽机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 贝尔发明了电话 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但是有一个人发明的 东西 却是看不见 摸不着的
2.惠特尼的发明多奇妙啊 它启发我们 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 还表现在科学的 方法 上
六、作业布置
1.给下列词语注上正确的读音。
机械()捍卫()恩惠()损失()
2.请给句子换个说法。
没有人相信他有这个能力。(所有人都不相信他有这个能力)板书设计:
有形的发明:蒸汽机、电灯泡、电话••
科学的“方法”
无形的发明:“标准化”生产模式
课后反思:
-------------------
寓言二则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能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学习“小钥匙”,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寓言,知道两个人的想法都错在哪里,懂得道理。学习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的意思和含义。学习难点 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两则寓言。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学习课时:2课时
预(学)案
1.熟读课文,会写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理解对课文内容。2.借助工具书,对文中的字词意思进行解释。3.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感悟其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2.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3.弄懂“刻舟求剑”的寓意,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学习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学习难点
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则寓言。学习流程 知识链接:
寓言是一种极古老的文学形式,在华夏典籍中,“寓言”一词见于《庄子》,所谓“寓言十九,籍外论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借故事寄托要表明的意思。在西方,寓言也是一种成熟及早的文学形式,像著名的《伊索寓言》、《圣经.旧约》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段子,就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
一、预习导入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二、明确目标,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2.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3.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4.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5.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6..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三、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3.拓展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给划横线的句子注拼音。契其舟()已行矣()2.解释加点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如此,不亦惑乎!
矣: 惑: 句意: 板书设计:
剑坠于水,邃契其舟
刻舟求剑 ———— 舟行而剑不行,求剑不得
从所契者入水求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2.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3.弄懂“郑人买履”的寓意,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学习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郑人买履”的意思和含义。学习难点
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则寓言。学习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二、明确目标,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3.相互交流。
4.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6.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7.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8.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三、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解释加点的词语,并翻译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度: 自信: 句意:
五、作业布置
1.给划横线的句子注拼音。契其舟()已行矣()2.解释加点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如此,不亦惑乎!矣: 惑:
板书设计:
自度其足欲置履
郑人买履 —————— 墨守成规,迷信教条
忘持度遂不得履
课后反思:
-------------------
语文天地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材料,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2.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过程与方法
学写摘录笔记和提升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学会将课外收集到的知识进行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重点
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学习难点
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练习。学习课时:3课时
预(学)案
1.学写摘录笔记,对重点词语进行理解。2.搜集有趣的寓言故事,理解其中的道理。3.预习古诗,自学拓展阅读中的两篇文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重难点
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学习流程
一、激趣导入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我会读这些词语和句子。2.我发现这些字词容易读错。3.我要做摘录笔记,记住好词好句。4.我会仿写句子。5.我积累了很多成语。
三、交流合作
1.大声读词语,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一会儿和学习伙伴交流。2.对学:互读词语,正音。我要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对子交流。3.群学:
(1)组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2)提出不大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3)讨论:与方法有关的成语。
四、展示激励
积累展示:我要把自己积累的词句和成语读给大家听。书写展示:我要把这些词工整的抄下来。
四、达标测评 1.我会听写这些词语。2.我会背诵并书写成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读写古诗,并背诵。学习重难点
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流程
一、复习导入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我会读古诗。
我发现这些字词容易读错。我会仿写句子。
三、交流合作
大声读古诗,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对学:互读古诗,正音。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群学:(1)组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3)讨论:诗句的意思。作者的情感。
四、展示激励
积累展示:我要把自己积累的词句读给大家听。朗读展示: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感情读读这两首诗。书写展示:我要把这两首诗工整的抄下来。
四、达标测评 我会背诵古诗。我会默写古诗
五、布置作业 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功夫,更要肯动脑筋。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功夫,更要肯动脑筋。2.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习流程
一、复习导入
二、呈现目标
1.阅读课本上的故事,明白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2.寻找学习中的好方法。
三、自学、交流
1.阅读故事,看看阿普拉是怎么做的?爱迪生是怎么做的?
2.交流:读了故事,你想说点什么?你在学习时,注意总结和寻找最好的方法了吗? 3.全班交流:结合实际,围绕“下功夫重要,科学方法更重要”来说。4.怎样才能更有效的复习知识?背书有什么窍门?
四、分享交流
同学们,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和窍门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献出好点子:
小组交流(评出最佳点子)全班交流(师生评议)笔下生花
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法和窍门写下来。课后反思:
--------
作文
学习目标
1.指导明确作文要求,选好恰当的作文题材。
2.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一件事,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3.学会列提纲写作文。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列好作文提纲,注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学习难点
指导学生紧扣“自信”选择材料,把事情写具体、写清楚。学法指导:思考,交流,口语交际。学习课时:1课时
预(学)案
1.搜集有关“自信”的作文进行阅读,摘录好词好句。2.搜集有关自信的名言警句。
学习目标
明确作文要求,按事情发展顺序记一件事。学习流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要写的一篇作文是:自信。(板书、读题)
二、明确“习作内容”“习作要求”
具体地说,我们要写一篇怎样的作文呢?学生进入作文前自学。
(1)自学习作要求”。(2)教师用小黑板或影出示“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让学生讨论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3)重点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选好恰当的作文内容。
①理解题意,什么叫“自信?”(生活中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给自己以教育、启发、使自己获得自信的难忘的事。)
②概括地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件难忘的事。要说清楚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写清楚。可以采用自己先想想、同桌或前后相互启发议议,再参加全班讨论,师生共同评议,务求选出最当的一件难忘的事作材料。那么,在选好材料后,我们该如何按照习作要求写好作文呢?
三、学习“习作提示”中所举例文,理解作者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提纲、写作文的。哪些部分写得比较具体
(1)自学“习作提示”,议议课文提示,我们怎样写好这篇作文。
①按事情发展顺序列提纲,再按提纲写作文。
②明确作文重点是“事情的经过”,这部分的提纲要列得具体、明确。
(2)讨论例文中哪一部分内容最具体,让学生评价例文的重点部分写得如何,作者是怎样列提纲的,具体在何处体现出来。
四、学生试列提纲
同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讨论
修改作文提纲,注意发现并纠正普遍性的错误。
六、学生开始作文,教师指点
七、誊抄作文 课后反思:
------
迟 到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人物动作描写,来掌握人物心理。2.记叙文的写作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学法指导: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父亲对我深刻的爱。学习课时:2课时。
预(学)案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对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查工具书进行理解。2.从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划出相关的句子。3.把课文读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重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学习流程
一、预习导入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心情()地哭着 微笑着()()的夹袄()地道别 手上举着()2.形近字组词。懒()辫()惧()催()赖()辨()具()摧()哀()挪()避()功()衰()那()辟()攻()问题设计:
1.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案
1.林海音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17自然段,标出关键句段,体会小海音是如何犯下这个错误的,她又是如何对待这个错误的,父亲是什么态度?
2.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合作学习。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运用以前学过的“前后联系、品词析句”等方法进行阅读,思考“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当堂检测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恐惧—— 抽搭—— 道别—— 居然—— 征求—— 遮盖—— 挪动—— 打扮—— 2.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我像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
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留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道别了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学习难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流程
一、激趣导入
二、明确目标,自学展示 1.按原文填空。
爸气急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就发出()的声音。我挨打了。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他瘦瘦高高的,站在窗前来,瞪着我 怎么不起来 快起 快起 3.写出下面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哀求()混合()懒惰()掸子()挪动()赖在床上()
三、合作探究案
1.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父亲打我很狠?
师: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我”很狠?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体会。(1)课件出示:“爸气急了„„我挨打了”
A.生读,标出表示打的动作、声音的词语:拖起来、抄起、倒转来拿、一抡、咻咻,体会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很狠。
B.师:父亲在盛怒之下,抄起鸡毛掸子倒过来拿,高高的一抡,就一下又一下地抽打在了小海音稚嫩的皮肤上,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带着感情读读这句话。
(2)课件出示:“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我是怕同学们看见了要耻笑我” A.师:当小海音哭泣着坐在车上,检查着红肿的伤痕,她是多么伤心,多么难过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B.师:难过之余,小海音还要把伤痕遮起来,她怕同学看见了会耻笑她。她是多么委屈呀!再读
C.师:伤痕刺痛着小海音,当她再次注视着这些红肿的伤痕,不禁想到,别人家的爸爸像宝贝一样宠着孩子,而她的爸爸竟然下手这么狠,她真是有些怨恨父亲了。再读
2.解决第二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出手这么狠地打我呢?(1)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课件出示:“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A.生读,体会以前小海音就天天迟到,今天因为下雨,竟然不想上学,要逃学了,这些表现让父亲忍无可忍。
B.生再读,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父亲为什么会狠狠地打我? 吓了一跳——说明太晚了,太不像话了。
硬着头皮——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还在找借口。居然没挪动——知道一个字的命令可怕,还不挪动。
(2)师:吓了一跳的妈妈来催促小海音去上学时,她提出了不上学的要求,爸爸瞪着眼,让小海音快起时,她还在硬着头皮为自己找借口,明明知道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可小海音还是没挪动。同学们猜一猜,小海音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
(3)师:是呀!不去就不去吧,才一天,这么小的孩子,没什么吧?可父亲为什么还要狠狠地打她呢?体会:因为“我”的表现太令人生气,更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狠狠的打“我”。再一起来读这段话,边读边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4)师:小海音挨打了,她委屈,她生气、她怨恨,她不解,那么她究竟该不该挨打呢?请大家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来谈谈你们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可能有两种: A.不该打
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罚站在门边,那罚站的滋味可不好受呀。
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小海音会多么害羞呀,这是多么难为情的事啊。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如果能乘车去,或许还来得及,可爸爸偏偏不允许。
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着肥大的夹袄,拖着一点也不合脚的大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一路走到学校去。
B.该打
每天都迟到,要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还了得?该打。妈妈都催促过了,还赖在床上,该打。爸爸那么严厉,生气地发出好几次命令,她竟然连挪都不挪一下,该打。„„ 3.解决第三个问题: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1)师:父亲狠狠地打了小海音,后来又赶到学校来给她送东西,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给“我”送东西的段落读一读。思考:父亲打了“我”,为什么还来送东西?
(2)生读,交流。
下过雨,怕我冻着,没吃早饭,怕我饿着,所以父亲给我送夹袄和铜板„„
(3)师:当父亲听着我痛苦的哭号,当父亲想起我红肿着的伤痕,哪里放得下心呢?看似狠心的父亲,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带着他深深地关爱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的看着“我”穿上夹袄,轻轻的地给“我”两个铜板。这就是父爱,无言的父爱,如山的父爱,深沉的父爱。此时此刻,那个刚刚还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委屈、生气、不服,甚至有些怨恨的小海音,面对着父亲,会说些什么呢?
(4)学生交流。
(5)师: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改变了作者,那个每天早晨都迟到的女孩,成了每天都站在校门前等待校工开栅门的早到女孩。小海音能发生如此的变化,受父亲的影响很大,除了父亲的影响,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体会:教师的引导、自我认识与反省(6)联系现实,拓展学习
1.师:这篇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节选,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原文。发放材料《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阅读。
2.课前大家查阅了有关林海音的资料,关于她后来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师补充叙述林海音的文学成就,课件出示:
林海音在她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1)体会林海音后来能取得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是与父爱的影响是分不开的。(2)训练语言表达:能不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对父爱的认识? 父爱如山,父爱如大海,如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3.师:读了这篇文章后,老师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面对错误,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能找借口给自己的错误进行辩解和推脱,也不能去指责别人帮助你的方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错误,虚心地接受和认真地改正错误,把缺点变为优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当堂检测 1.修改病句。(1)我虽然很懒惰,因为也知道害羞呀!(2)我看看老师,哀求他的同意。
(3)每天早晨,我都是第一个首先站在校门前,等待校工开门的一个学生。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迟到了,()老师并没有罚我站。
(2)我坐在车里,()抽抽搭搭地哭,()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3)我()很懒惰,()也知道害羞呀!3.根据意思写词语。
(1)表示出乎意料。()(2)苦苦请求。()4.小练笔:
写一件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写出父亲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写出你是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的。
课后反思:
------
成吉思汗和鹰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继续学习通过言语、动作描写表达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2.学习用情节曲线把故事的情节表现出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学习重点
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难点 学习心情的描写。学法指导:朗读,合作交流。学习课时:2课时。
预(学)案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对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查工具书进行理解。2.从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划出相关的句子。3.查找成吉思汗的资料,把课文读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难点
理解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
(鼓励学生养成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习惯,实现资源共享)1.你对这位历史伟人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2.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不尽人意,所以每个人也都有生气、发怒的时候,但是我们也常常遇到因为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冲动发怒,过后又后悔的情况。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填词语
()悔不已 满()而归()痛教训 环()四 周 倾()而下 一()而尽 气急()坏 小心()()
二、明确目标,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读通全文。(师提醒生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
2.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组最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理解和掌握黑板上板书出来的1—2个知识点。一生在小组学习记录本上记下来。(师巡堂轮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
3.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师提示汇报金点子:自报家门——说学法——当小老师给同学讲解——检测。(可考他人亦可请他人检测本组成员)
4.当有同学汇报“文章的写作顺序”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师相机引导分段:是呀!文章写得可有条理了,哪些自然段写起因?哪些自然段写发展?哪些自然段写高潮?哪些自然段写结果?可分为几部分呢?
(二)出示学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1.这则故事全文按照故事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写,可把文章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述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国王和勇士。(强调他的身份,使学生了解伟大的人物在面对错误的表现,凸现课文文化的指导性和育人的针对性。)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叙述了成吉思汗狩猎时,口渴得厉害,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滴水的泉眼。这一部分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原因。为下文情节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第9~18自然段),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情景。这段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地再现了四幅画面。
第四部分(第19~23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故事的高潮,毒蛇的出现改变了成吉思汗的固执,很具有震撼力。
第五部分(第24自然段),写成吉思汗的懊悔和顿悟。2.生生交流,反馈学习情况。
在学生独立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发现问题。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适时找出重点的语句段落,指名朗读。让学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三、达标检测
1.抄写课文中你认为应该重点记住的生字和词语,不太熟练的可以多写几遍,但一定要注意工整规范地写好每一个字。
2.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括号。()的泉水()的季节()的天气()的狩猎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成吉思汗________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于是他就______________。结果把那只鹰____________射杀了。他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感到___________。成吉思汗从这个教训中领悟了一个道理,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难点 学习心情的描写。学习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面的词语:
悠闲自得、狩猎、手腕、拧断、懊悔不已、宠爱、小心翼翼、满载而归 2.用一句话说出《成吉思汗和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二、明确目标,探究,展示 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内容,指导读书,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填写学习卡。并点评。
次数 鹰怎样做 成吉思汗的心情如何 一 打掉了水()二()有点生气 三()真的生气 四 飞扑下去,扑掉杯子()最后 鹰被射死 懊悔、顿悟、永远不在„„
1.快速找到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把自己的个性理解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抓住“悠闲自得”、“他最喜爱的鹰”、“它在前面飞行,它认得回家的路”等描写,体会成吉思汗和鹰之间的密切关系。又要抓住“渴的急不可耐”与“正准备一饮而尽”来理解成吉思汗的境况,来体会他的情绪。
从“嗖”的一声、“这只鹰前前后后飞了好几个来回,一直在他的上空盘旋。”等描写便不难体会到鹰是怎样“想”的。
2.用学习“第一次打翻水”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第二次、第三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想一想此时此刻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怎么读?成吉思汗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又接满了第四杯水,鹰是怎样做的?成吉思汗是怎样做的?这段话该怎样读?要读出变化的语气来。
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时,把重点放在有感情的阅读指导上。讨论交流:
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成吉思汗终于发现了鹰撞翻水杯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是用鹰的生命换来的。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成吉思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鹰是一只什么样的鹰?
学生可能各抒己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但又不要盲从学生的认识,特别是对成吉思汗的认识可能存在分歧:成吉思汗既有叱咤风云的一面,又有凶悍暴戾的一面,但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吉思汗生活的年代和背景来全面认识伟人的形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习课文最后一段。面对错误,成吉思汗有什么想法?有哪些行动?对你有什么启发? 安排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发生,他“懊悔不已”,但是没有一味的“苦恼”,而是积极面对:不找借口,积极弥补过失,并善于从错误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三、当堂检测 课堂延伸,设置作业
1.成吉思汗顿悟出来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拼音写词语
shòu liâ shǒu wàn nǐng duàn chǒng ài()()()()ào huǐbù yǐ mǎn zài ãr guī qīng châ()()()dǒu qiào chãn tòng jiào xùn huán gù sì zhōu()()()
3、组词
狞()豌()庞()
拧()腕()宠()课后反思:
----------我们的错误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过程与方法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错误,积极改正错误的品格。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学法指导:朗读体会诗歌内容。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三篇:《他发明了什么》的教学反思
【1】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性文章,要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在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中,可以将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本课的设计层次清楚。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后的资料和自己在刻下查找的资料,自己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不难,学生容易理解,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毛瑟枪制作的艰难,为后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使学习水到渠成。
【2】本节课上完,第一个感受就是,这堂课上得很不成功!客观的原因自不必说了,说说我在这堂课中暴露的问题吧!记得那是在检测预习的环节,我预设的是5到8分钟结束检测,可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班孩子的预习效果会是那样,于是,在这个环节,我多停留了一会儿,而正是这儿的多一会,导致了后面的环节时间不够,重点不够突出。之所以会出现检测预习的多停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我的临场应变能力太弱,第二个,是因为我的一些教学观念,我在准备赛课的过程中,看了一些光盘,那些老师,尤其是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语文课就是要重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评价这个教学手段,不能形同虚设,要实实在在。老师不能忽略课堂存在的一些突发问题,不然,这个课就是上给别人看的,而不是给学生上的。可惜,我对此的理解很肤浅,也直接导致了我在这堂课中运用上的生疏,不过,我为自己感到高兴,虽然,这次我的课失败了,但我相信,我以后的课堂会呈现更多的精彩!不是有句话这样说的吗?失败是成功之母!第二个感受就是,我在准备赛课的过程中,教学观念发
第四篇:他发明了什么教案
《他发明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只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订了生产合同的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经过。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对于理解文章要点的作用。比如说惠特尼制造标准间的好处,用两个分号表明有三条好处。
3.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很多发明家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你们能举例说一说吗?(学生交流材料),有一个人的发明,却看不见,摸不着,他是谁呢?他到底发明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
三、研读课文
1.18世纪以前,毛瑟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文中哪儿写了制作的复杂?
(生:第三自然段)(出示课文段落)
请把机械制作的复杂读出来。(指名读,如学生不能读出表示复杂的语气教师可范读。)
(十分复杂、自己一件件、自己安装、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只能……)
2.还有那些困难?
(生:数量大、时间紧迫、需要大量铁匠。)
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相应的语气。
3.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惠特尼挺身而出。“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他究竟发明了什么?
(生答: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
4.标准化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让我们再回到二百年前,看看这个事物诞生的过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5.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这两种做法的不同之处。
原来制作方法:(制造)一件件打制、自己安装——(生产)零件尺寸不同、单枝生产——(修理)按原零件大小打制
标准化做法:(制造)零件制造简便——(生产)批量生产、组装简便——(修理)修理简便、随意换相同零件
(每一枝毛瑟枪都是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
(零件制造起来简便;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可以从各种零件中随便抽取,不存在两种零件不能配合的情况;修理简便,某个零件坏了,从那种零件中的一堆中随便拿一个换上就行了,不用另外打制。)
(1)(指名读句子)大家注意到了吗?介绍标准化做法的三个好处的句子之间运用了怎样的标点符号?(分号)
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隔开,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自己总结)引导学生初步联系使用分号。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吗?
(学生可自己总结,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教师出示句子“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6.标准化的做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呢?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标准化的意义。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文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性文章,要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在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中,可以将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本课的设计层次清楚。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后的资料和自己在刻下查找的资料,自己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不难,学生容易理解,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毛瑟枪制作的艰难,为后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使学习水到渠成.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2.认识分号对掌握要点的作用,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3.提升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资料。教学过程
一、从发明家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发明家?他们都发明了哪些事物?(学生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介绍发明家的各项发明。)
2.过渡: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己知道的发明家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读文后质疑。(预计出现的问题: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有什么特点?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制作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等。)
3.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重点检查:机械 捍卫 缝纫等词。
三、细读解疑,理解品悟
带着学生提出的以上问题理解课文。
18世纪以前,德国著名枪械设计家彼得保尔?毛瑟发明了一种枪,人们称之为毛瑟枪,它是当时普遍使用的一种枪械,惠特尼的发明就和它有关。可是“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他究竟发明了什么呢?
重点突破:从文章的重点句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你知道惠特尼发明了什么吗?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成批生产同一种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有什么特点? 1.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2.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在小组内读一读画出的句子,交流这两种做法的不同之处。(1)画句子,读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制造、生产、修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区别。(3)指名读句子,体会分号的用法、作用和好处。(学生自己总结)谁能运用分号说一句话?(学生练习运用分号)
(4)经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吗?(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回答。)3.这种方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请联系生活谈谈。
4.教师小结“标准化”的意义: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假如你是200年前的惠特尼,会怎样对总统和参观的人进行解说,介绍自己的做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假设自己是总统和参观的人又会问些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致,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惠特尼的发明和其他发明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导致他与众不同的成功发明是哪些因素?(学生自己总结:认真观察、钻研、不怕挫折等等)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总结全文
惠特尼的发明多奇妙呀!它启发我们,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第五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他发明了什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性文章,文章写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政府为了捍卫主权,急需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定了生产合同。从而显示出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道理。
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为: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2.认识分号对掌握要点的作用,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3.提升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根据这一目标要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在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中,我将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本课的设计层次清楚。导课时,我从学生自己知道的发明家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激发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致,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渡形式。提出问题后,再进行整理筛选,选出最有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文的重点问题,带着这一感兴趣的问题品读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理解内容。这样就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探究精神。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后的资料和自己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自己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不难,学生容易理解,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毛瑟枪制作的艰难,为后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使学习水到渠成。
本课教学存在着的一些不足之处。这是一篇故事性的说明文,所以应该先从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知道在十八世纪的技术造4万支枪可能吗?从而引导学生读2-9自然段,关注惠特尼的做法,比较这样做的好处,同时指导学生的朗读。最后应从标准化成为全世界通用的一种方法,直到现在仍然在使用引导学生体会惠特尼的发明的重大意义。经过这样一修改,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得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