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阿房宫赋》同步训练
《阿房宫赋》同步训练
基础练习
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阿房宫的来历。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5)第二段文字共四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第③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第④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
(7)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问题。
(8)“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
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
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
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听已辄默记。
B.时冕父已卒。C.学不可以已。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
《阿房宫赋》同步训练
基础练习
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阿房宫的来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综合练习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C(“铛”“椽”“锱”读音错。)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都是夺取,获取。)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都是介词,比。)
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C)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B(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两个“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顺接。)
(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B(独夫,指独裁者。)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B)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C(没有同情。)
(5)第二段文字共四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第③句是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和______。第④句是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假设使则;转折而
(7)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问题。自己本身(8)“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 ①和②相同,指的是六个国家③指的是六国的统治者
(9)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C(竞:争逐,比赛)
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
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
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
A(“或牵牛来责蹊田”的蹊是“践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是“小路”。其余:恬——满不在乎,坦然;去——离开;会——正好,恰巧。)
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听已辄默记。
B.时冕父已卒。
C.学不可以已。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时冕父已卒”的“已”是“已经”,其余是“完毕”之意。)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B(“事”没有“对待”的含义,该句应为“他的仆人像侍奉韩性一样地侍奉王冕”。)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D(D项体现了他重情义,道德高尚。)
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
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
第二篇:阿房宫赋同步训练
《阿房宫赋》同步训练
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逦迤(lǐ)骊山(lí)妃嫔(Pín)剽掠(piào)
B.横槛(jiàn)椒兰(jiāo)秀妍(yán)突兀(wù)C.媵嫱(yìng)涨腻(nì)横祸(héng)鼎铛(chēng)
D.椽子(chuán)发生口角(jiǎo)不霁何虹(jì)2.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 B.辇来于秦 C.燕赵之收藏 D.鼎铛玉石 E.楚人一炬 F.族秦者秦也
3.选出与“而或长烟一空”中“一”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六王毕,四海一 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用心一也 D.古今一也
E.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尊萧河约束 4.选出对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曹军破,必北还 ④缦立元视,而望幸焉 ⑤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③⑤/②④⑥ C.②⑤⑥/①③④ D.①②⑥/③④⑤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A.明星荧荧 B.雷霆乍惊 C.缦立远视 D.杳不知其所之也 6.对划线词语的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②“后人”都指代秦以后的统治者 B.①②③都指代秦以后的统治者 C.③指唐以后的统治者 D.④ 指唐朝统治者
7.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用了夸张的手法 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写的是实际的东西 C.“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长桥卧博,未云何龙?”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8.翻译下列各句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页 共2页 D.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9.填空
《阿房宫赋》选自。杜牧是 时杰出的,颇负盛名的,后人将他与 并称为“ ” 10.填空
“赋”是介于 和 之间的一种文体。句式多以 为主。在铺陈中又间以、、等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11——15题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尧、舜、禹)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去其君,如此之厚也。公孙丑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何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11.对“之”字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愚观贾生之论 ②苟非大无道之国 ③将之荆 ④君子之欲得其君 ⑤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⑤/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⑤/③⑥
12.对“庶几一日得行其道”中的“道”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主张 B.道理 C.法则、法律 D.道路 13.对“何为不豫”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不高兴呢? B.为什么不多作考虑呢? C.为什么不作预备呢? D.为什么不再犹豫呢? 14.翻译“舍我其谁哉”一句
15.对“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汉文帝没有谁能重用贾谊,可是贾谊的主张却又偏偏不宜用于汉文帝 B.汉文帝没能始终重用贾谊,这不能全怪汉文帝,因为贾谊并没有竭尽全力去让汉文帝重用自己
C.并不是汉文帝不愿重用贾谊,而是贾谊不愿为汉文帝所用
D.汉文帝不能始终重用贾谊,是因为贾谊不是汉文帝所需用的人才
2页 共2页
第三篇:阿房宫赋同步练习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阿房宫 ..
2、蜀山兀,阿房出 .
3、骊山北构而西折 .
4、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
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
6、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7、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
8、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9、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
10、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1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12、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
1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
14、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15、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1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7、戍卒叫,函谷举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5、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
6、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7、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8、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
9、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
10、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11、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12、戍卒叫,函谷举 ..
1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
14、秦人不暇自哀 .
15、使: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三、解释下列词语 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且焉置土石 焉用亡郑以陪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骊山北构而西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谁得而族灭也
于: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其: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之: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四、指出与现代意义不同的词语,并解释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4、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五、指出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长桥卧波
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3、戍卒叫,函谷举
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第四篇: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教案
淮阳中学张强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教师设问:开头四句读后,很有特色,同学们可以从五方面来欣赏?(表达方式、音韵、句子内在关系、内涵、气势、用词)教师评点:①四个短句是叙事,但叙事中有褒贬,笔里有春秋,正所谓春秋笔法。“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④“兀”字很醒目,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触目惊心。“蜀山兀”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举蜀山以概秦陇之山,这种传达方式信息量很大,以一半带出一半,像杜甫的《月夜》最后两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就是在暗示前文作者的眼泪。这种信息密度大的语言,往往给人许多想象。这一句让人想象联翩,我们可以看出这中间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正是这些信息量大的句子的排列,让人感到开头四句起势雄健,气势恢弘。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教师设问:这两句写了阿房宫赋的什么特点?“覆压”二字能不能改为“连绵”? 教师明确:规模广大,高耸于天。不能。“连绵”只是表现阿房宫的绵长,不能给人阿房宫规模广大的印象,而且“覆压”二字有力度,是“连绵”的轻柔所不具备的。
3、“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教师设问:这两句用什么来写阿房宫?用的是什么手法?“走”字好在哪里?“溶溶”课本底下注释是“水流缓慢的样子”,从作者用意来看,这样解释你满意吗? 教师明确:以山写宫,以水写宫,衬托手法。“走”字化静为动。“溶溶”可以理解为“水盛的样子”,这样可以衬托阿房宫的庞大。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教师设问:“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写出了楼阁的什么?不用“尺”而用“步”,这有什么不同?体会“腰”“牙”“啄”“抱”“心”“角”这些词语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是什么?
教师明确:“步”字是用身体部位来测量,给人宫中漫步、身临其境之感。这些词语都是用写人或动物的词语来写阿房宫,将阿房宫写活了。
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教师设问:这几句写桥和复道,笔法和写楼阁有异,你感到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桥和复道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这里用反诘句来表现比喻内容,故作疑问,仿佛真的看到了“龙”“虹”一样,形象地描绘出阿房宫里桥梁和复道的奇丽壮观,衬托出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
6、“歌台暖晌,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教师设问:前两句描写什么?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给人什么感受?如何理解“气候不齐”?这几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暖”“冷”以触觉写听觉,是为通感;“台”与“殿”互相补意,是为互文;让人觉得阿房宫是处处轻歌曼舞。一宫之间,天气阴晴冷暖不同,足见阿房宫的广大,也暗示宫女悲喜不同的生活境遇。在结构上为下文写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7、“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名家(霍松林)评点:不直说美人众多,却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其手法已很高明。但还不止此。通过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既写了美人,又写了阿房宫。下临渭水,高插青霄的楼阁,像蜂房似的布满空际的窗户,以及当窗晓妆的美人,都历历如见。而写美人,又正是为了写秦始皇。
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教师设问:这两句如何理解?体会这种语言结构。教师明确:这种语言结构特点是二句全为名词排列,留下空间让人揣摩它们之间的关系。
9、“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教师设问: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请体会这种语言结构的好处。
教师明确:对比。这不是一般的对比,而是两句各自向极端方向推进,一方极力往小里说,一方极力往大处讲,以此形成极大的反差,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10、“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教师设问:这里采用铺排的手法,多方联想,比喻奇特,想想看,这种比喻奇特在哪里?
教师明确:本文写作对象是阿房宫,目的是揭示强秦灭亡的原因——不爱其民,但又不能强行撇开阿房宫而抽象议论,这就必须在阿房宫和人民之间找到形象的联系,所以它把阿房宫的“柱”“椽”“钉”“瓦”比作农夫、工女、衣服、粮食相比,形象地告诉人们,供秦人享乐的阿房宫正是建立在人民的脊梁上,这样的意象及其关系后来被温和地改写为舟与水的意象及其关系,远不如杜牧笔下的这个意象赤裸与惊心。名家(霍松林)评点: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句,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一句句喷薄而出、层层推进,到了“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已将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全盘托出。再用“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从反面一逼,便逼出“戍卒叫,函谷举”的局面,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终于埋葬了统治者。而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也随之化为灰烬。
第二课时
1、学生齐读,教师设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句话有点费解,如何理解?
教师提示:从下文看能否找到答案? 教师明确:秦不爱其民。
2、教师设问:从前文来看,哪些事情反映了秦不爱其民?
教师明确: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奢侈无度,是为“穷奢”,阿房宫就是一个例证。②广罗女色,是为“极欲”③搜刮珍宝,弃掷逦迤,亦不甚惜,极为浪费。古人总结出帝国王朝灭亡的铁律:“成由勤俭败由奢。”
3、教师设问:我们想象一下,当人民看到秦始皇这样骄奢淫逸,内心有什么反应? 教师明确:秦始皇骄奢淫逸“使天下之人,不敢怒而敢言”,你从“不敢”二字读到了什么信息?(暴政)人民的内心就像沸腾的火山,它的爆发之日就是阿房宫化为尘土之时,也是秦王朝轰然倒塌的之时。
教师小结1:一般的文人,想到阿房宫,就会驰骋文采,夸赞其辉煌壮丽,流露出无限羡慕之情,但杜牧立意高奇,洞察伟大建筑后面的悲剧,并揭示其悲剧的原因。
4、教师设问:“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有什么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哀”和“鉴”是后人对待历史的两种表现,“哀”是因为悲剧而悲哀,而惋惜甚至痛惜,但是“哀”只是停留在感情层面,它是不能阻止悲剧重演的,唯有拿起理性的明镜,才能清醒看到悲剧的原因,才能避免悲剧重新上演。唐太宗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5、教师设问:杜牧文章写得好不好?道理有没有说明白?唐人是不是读了这篇赋?那么,唐朝为什么还是灭亡了呢?是不是唐朝的灭亡不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那为什么唐朝还是灭亡了呢?
教师发挥:所以,杜牧是伟大的,他似乎感到唐朝也会重蹈覆辙,他似乎还感到唐朝后面的“后人”一样会重蹈覆辙,而且循环下去,这仿佛是封建王朝的一个宿命。所以,你再读读那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看看,是不是感觉到无奈,是不是觉得它好像在诅咒?是不是感到这句话余音袅袅,一直缠绕着我们的历史?那么这道咒语,我们这代人能躲得过吗?
教师小结2这篇文赋奇就奇在杜牧不仅揭示王朝灭亡的原因,还在于他说出了一道魔咒,让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学子文人读到这篇文赋时,仿佛杜牧与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篇神奇的赋才刚刚完成,墨迹还未干,还湿润润的呢。所以文章的高下由识见决定的,是由文章的立意决定的。《阿房宫赋》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字字珠玑,更在于文内存有这么一点魂魄!
6、教师设问:我有一个疑问,阿房宫不是秦朝的吗?为什么作者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要牵连起六国来?(因为六国不爱其民而亡,而秦人没有看到这一点,秦人错在不借鉴历史,吸取前人灭亡的教训)
7、教师设问:文章前面有没有铺垫?
教师明确: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六国和秦人一个货色!
8、教师设问:还有没有其他的铺垫?
教师明确:有。课文开端就种下一粒种子:“六王毕,四海一。”
9、为什么不说“灭”而说“毕”?
教师明确:因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教师小结3:这就是玲珑剔透的文心,明里在写阿房宫,在写秦人,暗里跟着一条“六国”之线,若隐若现,似断似续,直到最后才出来谢幕。总结秦人的灭亡的教训,带上六国,文章就更有说服力。当然我们也惊叹作者高超驾驭文字的能力。
第五篇: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主备人:梁 勇
教学目的:
1、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2、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3、积累掌握“一”“爱”“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词类活用。教学重难点:
1、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朗读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导入:清代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它辉煌壮丽,可堪称是 “东方凡尔赛宫”。可惜的是,它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摧毁了,如果要我们描绘出昔日圆明园的胜景来,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然而阿房宫被焚千年之后,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却通过神奇的想象,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昔日阿房宫宏伟的气势,精巧的楼阁宫殿„„描绘得生动传神,让人读来历历在目。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什么样子。
二、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朝万年人(今西安),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就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家**,财源枯竭,民不聊生的形势,自继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唐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杜牧在这篇文章里,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因骄奢淫逸而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四、解题:
阿(ē)房宫,由秦始皇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原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可是至秦灭亡还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地名叫“阿房”,故称“阿房宫”。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五、一、二段的学习。
1、指定学生诵读一、二段,疏通生字词。
2、学生自读一、二段,并结合注解尝试翻译一、二段。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并当堂指正翻译有误处。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词句。
5、学生自我巩固该堂课的知识点。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重要内容。二、三、四段的学习。
1、指定学生诵读三、四段,疏通生字词。
2、学生自读三、四段,并结合注解尝试翻译三、四段。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并当堂指正翻译有误处。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词句。
5、学生自我巩固该堂课的知识点。
三、通过练习巩固文言词句的重要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雨雪阴晴或气温,环境气氛;今:一个地区一段较长时期内的气象概况)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古:积蓄、聚敛;今:筹划并管理;计划并组织)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惜或可爱;今:值得同情、怜悯,)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钩心指各种建筑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相互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特殊句式:
A、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B、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宾语前置句)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D、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状语后置句)
E、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反问句)F、明星荧荧,开状镜也----宫车过也;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
3、一词多义现象。
使负栋之柱。六王毕,四海一。
使六国各爱其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而或长烟一空(全、都)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晋陶渊明独爱菊。
盘盘焉,囷囷焉。骊山北构而西折。(承接)
或师焉,或否焉。不敢言而敢怒。(却)
焉 且焉置土石? 而 谁得而族灭秦也?(连词,连两个动作)
焉用亡郑以陪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并列)
风雨兴焉。学而时习之。(递进)
奈何取之尽锱铢?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杳不知其所之也
取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节
理清思路: 文章结构的划分。
首先回忆“赋”这种文体的特点。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根据赋文的特点,可将本文划分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2】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3-4】对阿房宫的议论。
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铺排描写了阿房宫的?又对阿房宫有哪些议论?带着以上两个问题精读文章。研习全文: 具体研习第1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1段。
2、本段主要写什么? 本段主要写阿房宫这一建筑的雄伟壮观。
3、本段是如何具体描绘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A、“六王毕---阿房出”这四句写什么?
写秦统一天下的气势【“毕”“一”】和阿房宫的建成【“兀”“出”含蓄说明阿房宫的建成,取尽天下财物】。
B、“覆压”„„“直走咸阳”这几句写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从哪几个角度写的?
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摸。夸张。是从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物之高两个方面来写的。C、“二川溶溶„„不知西东”这几句将视角转移到哪里?写了宫内哪些事物?写出了宫内什么特点?突出这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通过“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两句的过渡,将视角转到宫内。
楼阁密集,走廊和屋檐的形状,楼阁间的相互勾连互相环绕的气势,还写到宫内的长桥和复道。
突出这庞大建筑群的错综复杂,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夸张、比喻【都是化动为静的比喻,造成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故作疑问。D、“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又写什么?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宫中人物活动----夜以继日的豪华生活,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通感,夸张。
小结: 本段是从四方面描绘阿房宫这一建筑的雄伟壮观。
3、学生按照文章思路背诵该段。
二、具体研习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2段。
2、第2段主要写什么?又从几方面来?
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从三方面来描写。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说明歌舞者的由来。【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秦的强与暴于中可见。】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夸张、比喻兼排比句,写宫人之多以及其梳妆打扮,来阿房宫中奢侈铺张的生活。【这一层写宫人,实际上就是写皇帝,因为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的美女都集中到阿房宫中,满足他一个人的声色欲求,可见秦始皇的荒淫生活。】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从珠宝的来源、陈设写阿房宫的奢华。揭示秦始皇的奢侈浪费无度。
3、写阿房宫的珠宝的来源、陈设采取的是什么写法?与第一段和第二段前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采取的是直叙其事,而第一段和第二段前部分分别运用的是比喻和夸张。这样写即对阿房宫的奢华的揭露越来越直接,又取得变化多端,毫不呆板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下部分的议论,起到直接的引渡作用。
4、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本段文字。
三、具体研习第3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3段。
2、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
本段由描写转向夹叙夹议,将秦始皇和老百姓之间天壤之别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又自然写到暴秦的灭亡。点明了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
“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排比句,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简要交代秦王朝的灭亡:“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3、在本段之中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明理由。
“秦爱纷奢”文字前两段铺排的是它,后两段议论的是它;它既总结了前两段的铺排,又引领了后两段的议论。所以说它是本文的文眼。
4、第二层是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究竟是怎样突出它的气派? 连续运用了六个排比句,并且这六个排比句中的每句都是以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为对比的对象。一方是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是辛苦的劳作,这种巨大的反差已经预示了秦王朝的危机。
5、“秦爱纷奢”结果怎样?
6、学生连读两遍试背课文。
四、具体研习第4段。
1、集体朗读第4段。
2、这一段讲了什么?分几层讲的?
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的历史教训。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3、“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
“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即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前文已经写出秦灭了六国,天下又灭了秦王朝。但是中心论点却说,六国的灭亡不是秦所为,秦的灭亡也不是天下所为。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就不能不使人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秦朝灭亡呢?把人们由表面引向深入,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走向高潮,也显得议论更加深刻,让人更加注意。
5、“嗟夫”后用的是什么语气?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嗟夫”后用的是假设语气。
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六国与秦的灭亡都在于不爱惜人民爱民。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世戒奢爱民,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7、这里“哀”是不是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
并不是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而旨在说明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而遭到灭亡的历史教训令人沉痛。
五、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第3、4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2、第3、4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
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
3、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4、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而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比较《过秦论》的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1)、均先铺叙,后议论。(2)、均借古鉴今:《过秦论》喻汉朝皇帝,《阿》喻唐朝统治者。(3)、《过秦论》作者认为秦忘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亡是“不爱其人”。(4)、《阿》用的是“赋”的形式,《过》也具有浓厚的“赋”的色彩。板书设计:
统一的气势阿房宫的建成阿房宫的宏伟规摸。
阿 宫 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1-2】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宫中人物活动
歌舞者的由来
宫人 宫中奢侈铺张的生活
房 宫宝 珠宝的来源、陈设写阿房宫的奢华
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暴秦的灭亡 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
【3-4】对阿房宫的议论。交代秦王朝的灭亡
宫 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根本原因
历史教训
赋 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