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每次看中国近代史的资料,都会紧锁眉头,阵阵心揪,那种滋味让我害怕,无法抑制。甲午大海战,甲午大海战,揭开了中国真正屈辱的历程,无法接受,却又真实存在。1894年,在决定着中国在亚洲大国的地位的海战中,中国失败了,败得如此难以接受,败得如此痛入骨髓。
天朝上国,多么耀眼的称呼,以致遮住了中国人的双眼: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文化蕴涵何等风流,这期间更迭了多少朝代、民族!虽然经历了一点小挫折,中国依然风光无限。清政府当权者骄奢淫逸,地方政权割据混战,底层老百姓浑浑噩噩,皇帝吃一个鸡蛋十两银子,而市价上一两银子八百个,其中差价好大啊!不禁想问其它鸡蛋哪里去了!“腐败”,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百姓是最朴实的,腐败可以有,但只要真真实实为国家、为人民着想,人民是不会太过计较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国家一旦败亡,个人家庭、民族地位就岌岌可威了,所谓的个人利益、私心还有着力点?还有意义吗?
日本,曾是中国的附属国,仰视中国鼻息了几千年,弱小是他的代名词,怎能和天朝上国相提并论呢,他有哪个胆子啊!如果想打就让他受受教训,却忘了他也是一个具有很深侵略性的民族,从轻视到震惊,再到恐惧,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让中国没了底气,只剩下了几许悲哀,几多愤慨,外加清政府中那位高高在上老太太深深地恐惧。
每一场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影片中的经典台词,一句话到出了其中的深 刻含义。中国的近代屈辱史来自闭关锁国的腐朽思想,落后的先进科技,首先以武力表现出来就是中国海上防御以及战斗力。在黄海战役中,清政府以劣势兵力迎击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而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就有8艘,而且受限于军舰在建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舰队的有效射程最多3000米,而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达5000米,还有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战术上,强调舰首对敌,以横阵方式正面迎击日军火力为主,加上北洋海军的军舰都比较年长,各方面养护不佳,速度不够快,以致在实战中,北洋水军陷入打打不过,走又太丢人,最后连逃都是个问题的困境。结果显而易见,北洋海军失败。接着中国节节避退,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连道歉,中国失去了亚洲大国的地位,半殖民化加大。日本尝到了甜头,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把你剥削到无法反抗,无法翻身为止。
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同时本身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要想长久屹立于世界之林,就应该团结各族人民,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每一次的卫国战争中,无后顾之忧,一往无前。
在历史面前,我们都是孩子,需要学的很多;
在历史面前,我们力不从心,沉重,真实;
在历史面前,我们大多都是在感慨,少了那份包罗万象的雄心气魄;
巍巍昆仑,遮不住望穿欲眼;滔滔江水,诉不完心中惆怅。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的未来掌握在青年人手中,让我们齐手同努力,砥柱于中流,相信中国的未来一定灿烂辉煌!
第二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观《甲午大海战》后感
周末观看了电影《甲午海战》,一时间好像穿越了百余年时光,回顾一番中国人被鞭打的历史,颇有感触。189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端,直至一年后《马关条约》的签订,随着辽东半岛被无情地割让,三千万两白银交付给了日本,中华民族面临着史上最严峻的危机。
中国历来地理位置就相对封闭,北部西伯利亚是荒芜地区,西边沙漠和高原阻隔着欧洲大陆的文明,南部的海峡难以穿越。中国因此不受干扰地享受着自己文明的发展,但也圈住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认知。清朝甚至“闭关锁国”,不接纳外来的先进的事物,却固守着迂腐的观念。封闭是可怕的,他盘踞在统治者的心里,落后的只会更加落后。那么,中国人想过要改吗?是的,曾经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北洋水师的成立是标志性的成功。而清朝晚期早已劣迹斑斑,那时的中国早就杂草丛生。科学技术的更新只是件华丽的衣裳,而中国的制度不改,又怎么面向世界?官僚腐败的现象不杜绝,又怎么迎接外来侵略者的挑战?慈禧愚昧至极,挪用海军军费只为建自己的颐和园,安享晚年和大清王朝的灭亡相比,究竟哪个更重要?北洋海军战败,天降大雪,颐和园里的那艘石头做的精致的船真是个极大的讽刺。海上的战争是一扇门,败就推开了中国受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关上了统治者做的关于天朝的梦。
中国的梦早该醒了。敲碎梦境的,是日本这个极富野心的民族,他们用接近残忍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一切。如今我们谴责日本人的罪行,同时也悔恨当时中国的落后。历史证明,落后,是要挨打的!钓鱼岛问题曾一度被搁置,现在却被日本再度抛出。无论这是国家利益的抢夺,中日友好局面的破坏,还是丑陋的党派政治斗争,甲午海战中日本窃据的钓鱼岛,21世纪的中国绝对不会有半步退让!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崛起,是庞大的经济增长数字,是中国可以与世界首脑平起平坐,是美国在称霸道路上意识到了“中国威胁”。如果说曾经的中国不够强大,对抗外来侵略时失败了,而现在日本再次
显现出这种占有的野心的时候,中国用最坚决的语气说不!因为我们有实力面对肆意的侵犯,也丝毫不畏惧!
“每一场大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1894年,威海,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18年后,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已成历史。如今,人们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渐渐遗忘了百余年前的奇耻大辱。此刻,《甲午大海战》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正如片中多次引用的《天演论》中的句子:“世间万物,优胜者生存,民族国家也如此,今中华民族若不奋起,必将为人类历史所淘汰。”
虽然早已在历史书上了解过这段历史,但当坐在电影院中直观地感受那个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看着影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时,我的心无疑是沉重的——在课本上正正经经的方块字背后,没有人知道那是多少鲜血、多少生命,也没有人知道这些鲜血是怎么流的、是为何而流的。影片从一群怀揣强国之梦的少年讲起,我的心也随之起伏澎拜:
当他们在去英国的船上面对即将远离的故土齐齐一跪时,我的心中不禁有一股暖流涌上,为他们的爱国赤诚而肃然起敬;当他们开着新式铁甲船驶入中国领海时,那一刻,尽管我明知结局,却依然像他们一样的满怀激动与兴奋,仿佛看到了中国在大海上所向披靡的豪迈气势……然而,好景不长,正如片中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所言“中国这个巨人又是突然跳起,伸个懒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但,过了一阵子,只见他坐了下来,喝口茶,吸口烟,打个哈欠又睡着了。”北洋水师这支当时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舰队,七年未添一舰、炮弹严重不足。李鸿章增添舰队装备的多次奏请,被慈禧太后一一驳回,而她用以修葺颐和园庆六十大寿的费用可购买足足20艘军舰!与此同时,日本天皇却是省吃俭用、捐出俸禄购买快速舰。更有甚者,北洋水师与日军打得如火如荼之时,北京颐和园内却是一片歌舞升平;堂堂大清的军舰,竟成了为慈禧太后运送水果的私家货船!命中日军“松岛”号弹药库的炮弹竟是臭弹!我愤懑于清政府的腐败之风、人们的醉生梦死。当慈禧下达“可以开战,但不可先开炮”的荒唐懿旨并导致福建水师的全军覆没之时,当清政府面对侵略者的不平等条约一味求和之时,当看着海军为守所谓的“礼”而错失一次次战机之时,我胸中恨铁不成钢之气久久难以平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邓世昌驾驶着“致远”号义无反顾地撞向日本“吉野”号时,当爱犬“太阳”咬着他的披风随他一同沉入大海时,当刘步蟾等人拒绝投降、亲手炸沉军舰并自刎殉国时,我的心不可扼制地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自己的牺牲坚守了中国人的爱国信仰,扞卫了中国人的尊严,警醒国人“国难兴邦”。走出电影院,在观影时迸发而出的情感已渐渐退去,但很多烙在心里的画面却是不可磨灭的。我们不禁反思:那场艰苦的、耻辱的、悲惨的,壮烈的战役所传承的民族信仰与坚持,我们身上还剩下多少?当我们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受到侵犯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致远”——“到达远方”,是希望我们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又能走多远?“要不是打进弹药库的是一枚臭弹,现在的局势恐怕会完全颠倒。”那枚沉默的炮弹却打响了中国人心中的愤怒。为什么我们的炮弹打不响?为什么没有援兵?为什么面对区区日本岛国战败?一枚炮弹背后,有太多东方巨龙愤怒的声音!我们愤怒的是我们的自命清高。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实在是给了我们太多值得骄傲的东西,曾经的开元盛世,中国这条巨龙盘踞在世界的最顶峰。可我们呢,却依赖着曾经的辉煌而自傲自负,我们轻易的关上国门,“洋人?还不是学习我大中华。”可结果呢?我们只是作茧自缚。在弱肉强食的强者世界,沉睡便是等待死亡!那根不愿剪去的长辫究竟是荣誉的代表还是我们麻木的象征呢?结果我们是“东洋病夫”,我们是科技落后的“小国”,我们为自己的麻木而愤怒。我们愤怒的是我们的贪念淫欲。欲望有时比麻木更加恐怖。歌舞升平,寻欢作乐;金缕白银,垂涎三尺;光阴苦短,贪生怕死。欲望犹如内心的一把火,微微燃起那灼热的快感让人情不自禁,熊熊燃烧让人的内心扭曲变形。看到他们放荡了吗,看到他们的贪婪了吗,看到他们的懦弱了吗,这一切都来自他们内心丑陋的欲望。中国的海军实力不过是官吏大臣们手上的一粒骰子,在骰起骰落中随时崩塌!
有人一直醒着,有人终于醒了,可他们沸腾的热血根本无济于事!**亭记载着岳飞的莫须有,黄海海浪翻滚着中国海军的“伪骂名”。秦侩至今仍被人们唾骂,那对这群将自己的欲望置于国家危亡的小人,又该如何表达我们的愤怒?国家就是人,人的意志支配着整个国家。麻木,欲望,究其根本,这就是我们的统治者的意志。日本的明治天皇为了战争缩减自己的俸禄,每日只吃一顿饭。虽然他发起的是非正义战争,但我还是不禁感到佩服,一个国君可以为了国家利益而付出尽可能的一切。而中国呢,光绪帝、慈禧太后的麻木与欲望是后人都有目共睹的。是啊,区区小国,区区小国就夺走了属于中国的土地!中国这条巨龙自己将龙鳞割下拱手相让!我们为中国而愤怒!历史是不会说谎的。作为后人,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兴衰,我们必须承认一切苦果皆来自我们自身的过错。是啊,炮弹没有打响,它的沉默是中国人没有挺起的脊梁。历史是不该说谎的。居安思危,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耻辱,这段奇耻大辱!从中国人剪去长辫的那天起,中华巨龙就已慢慢苏醒,可我想,若是麻木的人还没有清醒,欲望的火还没有浇灭,中国人就永远不可能在世界挺直腰板,我们依然会有“打不响的炮弹”,我们依然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敌人们的狼子野心依然暗潮涌动,但中国早已不是可以任人刀俎的鱼肉。江山依然多娇,这里有太多我们的骄傲、辉煌、没落、愤怒,这些都将永留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必要的时候惊醒我们:永永远远的擦亮眼。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期,封建王朝中的人们依旧歌颂着帝王的伟大,说着那千篇一律的颂词。当海的这边还在一遍又一遍念着没有变化的重复时,海的那一边却已不惜一切代价获得胜利的先机。于是终于有一天,痛苦开始向黑暗的海底压去了。畏惧使得有些灵魂不自主地偏离道德,试图获得最后的疯狂。然而,救赎我们精神的人依旧存在,使得我们未在满世界的灰尘中腐朽不堪。为了扞卫国家的尊严和主权,他们直面数倍于自己的敌舰,毫无惧色,绝不示弱,以智慧和勇气与敌人作殊死搏斗。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最终以身殉职,将灵魂燃烧于这片汪洋大海。或者说,这就是人生的一种气节,更是民族的一种尊严。
如果真让日本再藐视我们下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祖国的未来都寄托在我们身上。
但是如今,美利坚和日本人联合起来,私自违背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胆大妄为地将“侵略之魔爪”伸向我们那圣神的领土。我们不可以像清朝那样软弱,我们要扞卫我们的领土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革命先辈们将千千万万战士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交付我们手中,我们怎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我皱了皱眉头,心里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将五千年英雄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找回来,重振我们中华少年的雄威!让藐视我们的外国人大跌眼镜!让中华少年自强不息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努力吧,战友们,让我们共同自强不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看完《甲午大海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都不能平静下来。这是一部能够涤荡我的灵魂的电影,它让我知道了这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的时代——现在就真真切切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明了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新的认识。也许以我的资格,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事实,但是多重线索的交织,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爱国的信仰是它的大脑,不降的坚守是它的心脏,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是它的四肢手足,这些便构成了活生生的历史。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我看着致远舰沉没的时候我的心是刺痛的。但我想,中国人或许都应该拥有这样的感性,历史不是你在学校不学习他就不需要你去了解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身体里流着中华祖先的血液。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与自己流着同样的血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为了祖国牺牲了自己。我们就有责任去了解我们的国家的每一段历史,更有义务去热爱我们的国家。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和当时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结党营私要反差很大,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信仰与理念的差异。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季节,为祖国激情燃烧我们的青春!高举责任与信念的旗帜齐心协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第三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硝烟四起、民不聊生、经济落后,文化伤风败俗,丧权辱国、任人欺凌的时代,我们不能忘怀。
甲午之战,不是偶然,是必然。清朝政府的无能腐败,官场恶习,害怕战争,只为守住自己安乐的生活。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政府对于军事一窍不懂,挪用军费修颐和园,避战求和政策,尽管有像邓世昌这种爱国人士,但从古到今的历史总结就是:落后就要被挨打。影片中有个英国人讲了一句话,:“中国人也要被人尊重?陆毅就讲了,中国人从来都要被人尊重。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会不畏惧,不担忧其他国家的侵略。
当整艘船沉陷大海时,更多的是无奈、气愤,避战不抵抗政策,只让更多的中国人葬生火海之中。影片中有句话,一个有海的国家,没有海军必将被打败。
不是日本的强暴,而是中国的无能,一个国家如果强大了,谁敢欺负,一个国家如果有比其他人更先进的武器,谁敢轰打你,就像今天的钓鱼岛,你重视了,你反抗了,你团结了,中国的领土还会被掠夺吗?中国的主权还会被践踏吗?所以国富兵强很重要,但是爱国不仅是国家领导人的事,也是每个中国人民的事,我们都要高度重视祖国的一切。
关于甲午大海战我感慨颇多,有的是说不出的情怀,爱也罢、恨也罢,它即以成为成为了一段历史。回想过去的一切,我们坦然面对,毕竟存在是有它的道理的。我们要的是铭记历史,不管何时,不要让历史重演。我们爱好和平,但为了祖国我们不畏惧战争,犹如毛泽东讲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第四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894 甲午大海战》电影观后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总会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为正义而斗争,为革命而牺牲,电影《甲午大海战》就是讲述了这样的一群英雄为了扞卫民族尊严,抵抗侵略者,誓死保卫国家,最终壮烈牺牲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影片开始,一群少年被送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习海上作战策略,之后在李鸿章的请求下船政学堂中的一批优秀学员又留洋国外接受海战训练。几年后,留在中国的名叫邓世昌的学生到英国把他们接了回来,又从英国带回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组成了中国第一只海军--北洋水师,与此同时,日本也在英国订购了巡洋舰,但威力远不及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组建七年后,由于军费短缺,炮口老化,船身生锈。再加上慈禧太后不断的从海军军费中抽取银两建造颐和园。这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海军慢慢地变得虚弱,不堪一击。和慈禧太后领导下的昏庸腐败的清朝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明治天皇带领手下的大臣们节衣缩食,订购了当时最先进的速射炮,向着清朝政府虎视眈眈。。
熟悉甲午战争的人并不是很多,最起码我已经淡忘了那段历史,说起来有点惭愧。这场战役,它太沉重太悲哀,且并未遥远到让我们足以淡然以对,遥望海天之交,似乎总有淡淡的血色蔓延,对于这个民族它是一次惨剧,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是一道伤痕,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被逼着去审视伤痕,即使这样的审视很有必要。
在看《甲午大海战》之前,我就想,我并不期待场面可以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样绚丽,画面那么柔情,我只期待它会产生多大多深广的影响。有些电影,也许当你出了电影院便会忘记;而有些电影却在某一个片段里触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经,叫你没有办法轻易地忘记。有人说,看电影是放松心情的,不是看一部这么沉重这么虐的电影。
但是,就那个年代而言,背负的只有“沉痛”二字,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心碎的声音。如果想了解历史,知道中国的痛点,就必须选择这样一部能涤荡自我灵魂的电影,它至少让我知道一个叫“甲午战争”的故事,至少让我坐在荧幕前,贴近那个时代,一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及的时代。将爱国的信仰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坚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我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看着邓世昌开着致远舰破釜沉舟的冲向敌人的时候,我不住的擦着眼泪,在看着他明明有机会生存下来却义无反顾的选择牺牲的时候,我已经心痛的无法自制。在这场战争面前,连一条狗都选择了忠义,那些朝廷吃着俸禄克扣军饷的负义之人又有何颜面面对北洋水师的牺牲?!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有着中国血脉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这种美,好苍凉,让我心痛。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我悲愤,悲愤政府的无能,悲愤军队腐败;我叹息,叹息日本的改革,叹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钓鱼岛被夺,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无能,哭泣失败的变法!
从清代“甲午事件”,联想到现代的“钓鱼岛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国真的这么弱吗?其实,中国也不弱。从1949年以来,在这60多年来,中国各代领导人,鞠躬尽瘁,“三弹”的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经济的改革,航母的出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实力,都证明了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如果真让日本再藐视我们下去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祖国的未来都寄托在我们身上。
努力吧,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自强不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第五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学号:姓名:
勿忘国耻,缅怀先烈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抛开影片的艺术水平、演员的演技、篡改史实等等弊病不谈,真正令我有所触动的其实是那批站在甲板上面对祖国高声宣誓的少年学子。他们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登上最新式的军舰,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真正是一腔热血,鲜衣怒马,意气风发。可惜,到底生不逢时。
即使当时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希望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清朝的北洋水师也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中国甚至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未从根本上变革国家制度,统治集团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而与此同时,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因封建残余势力与社会转型期引起了各种尖锐矛盾。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外强中干的大清帝国。
电影中的这些来自福州船政学堂的少年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留学欧美,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而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同样心怀强国之志的日本青年。在这个阶段,中日在军事力量上的差距很小。但当这些少年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归国后,等待他们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未来。
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但大都停留在科学技术层面,并没有意识到自身政治制度的落后性。况且虽然受制于列强,没有真正从天朝大国的幻想中醒来的中国,并不曾将身边一介小小岛国放在心上。于是,在慈禧太后挪用军费来办自己六十寿辰的同时,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从文武百官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于是,当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战爆发的时候。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尽管他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也难以鼓舞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反观日本第一游击队4舰,连续击中中国的“超勇”、“扬威”,使其退出战斗。而日舰“吉野”虽然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最终,当“致远”正面相逢“吉野”之时,邓世昌下令撞沉“吉野”,不幸为鱼雷所中,全舰252名官兵壮烈战死。
国耻不能忘,先烈更当铭记。记得马老师在课上提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不闹‘**’到底是不是好事?我们培养的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前途是不是好事?”,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也说过,“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
学号:姓名:
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想来的确令人心惊,现在大多学生所受的教育——包括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绝大部分都是在教人“利己”——高考为了上大学,上大学为了找工作,找工作为了名利双收。凡此种种,是教育的问题,也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不应该只是墙上用来取笑的假大空的标语——毕竟,历史上有些人是可以为了国家付出生命、长眠海底的,而他们曾经也不过是一群天真青涩的少年。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少年们当时的誓言犹在耳边回响,而他们的英魂已经沉没在深邃的海底。
“背负国家之将来,奋然无悔。”——这应当是我们每个人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