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课《周庄水韵》同步练习4(语文版八上)
周庄水韵同步练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斑斓()眩()目 仲()春 晶莹()参差()()谛()听 娴()熟 瞬()息万变 璀璨()()解释下列词语:
斑斓: 眩目: 漾动: 飘忽: 参差: 如泣如诉: 万般: 娴熟: 张灯结彩: 瞬息万变: 璀璨: 稍纵即逝: 填空:
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 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在,在,在,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像是一幅色彩对比鲜明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到 和 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 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水声重重叠叠,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简要叙述作者三次游周庄的印象: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周庄,在江苏昆山,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b“相看两不厌”出自杜甫的诗《独坐敬亭山》 c仲春,是春季的第二个月。
d宣纸,是一种出差于安徽宣城的纸张。“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象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这句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对偶
参考答案 lán xuàn zhînɡ yínɡ cēncī dì xián shun cuǐcàn
2斑斓:颜色错杂灿烂。眩目:耀眼。漾动:起伏波动。飘忽:捉摸不定。参差:不整齐,不一致。如泣如诉:像是在诉说,又像是在小声哭泣。
万般:许多,种种。娴熟:熟练。张灯结彩:陈设辉煌的灯火,扎结美丽的丝绸。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璀璨:形容光彩鲜明。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3 路边,屋檐,树梢,河边的石阶上,一片晶莹,令人目眩,滴水,流水,滴水,淌水,流淌,谛听,如泣如诉。4 作者第一次去周庄,是在春雨中欣赏的周庄,有一种朦胧迷离之美;第二次去周庄,是冬天,下了一场小雪之后,感受到的是积雪初融后清新的景色。第三次,是在温暖的春夜,周庄正举办旅游节,天上人间,景色交相辉映。5 b 6 a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www.feisuxs
第二篇:八上《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八上《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关游记散文知识的基础上来理解内容,理清游踪,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学习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
2、仔细揣摩语言,品味中蕴含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3、注意适时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的壮丽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2、难点:理解“水韵”的含义。
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营造气氛:
1、播放多媒体:一曲悠扬、和谐的笛声从远方悠悠响起,一艘乌篷木船慢慢从水面上滑过,木櫓在水面上轻轻搅动,两岸的楼房,头顶的石桥一一从身旁掠过……
2、请同学们翻阅课前教学插图。
教师引导学了解两份内容: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请学生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要点: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周庄水乡的美丽图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周庄简介: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有9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全镇60%以上的民居是明清及明初建筑风貌,仅0.4平方公里的古镇就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共同营造出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里有桥、有水、有人,同学们想到哪位作者的名句?(参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非常写意。)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解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才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本文作者赵丽宏三次神游周庄写下此篇《周庄水韵》,这个“韵”字指什么?周庄水的“韵”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本文。
2、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并指出一些字词的音义。
(1)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学生现场评价,教师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欢快和喜悦的,朗读时要语调舒缓轻柔,语音清晰自然,不要过于造作。注意节奏与停顿,但语断情不断,个中韵味要把握好,朗读时以头脑出现一个个形象的画面为最佳。
(2)提出疑难字词。
(3)解释重点词语。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复习游记知识,请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游记,要点明、,交代、,抓住,并做到
。(答案:时间;地点;游踪;观赏顺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
2、把握整体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出的整体脉络为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第一部分。
1、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学生讨论明确: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这三个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
(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本段描绘了一幅乌篷船水中摇橹时,水面出现倒影的美丽画面。
(3)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要点:周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4)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并说出其作用。
2、阅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使用了一句反问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
(2)请学生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要点: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这些景物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3、阅读第三自然段。
(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出。
要点: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要点: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4、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石桥、行人、小舟,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
五、课后作业。
、阅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3、课外阅读《远去的周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字词。
2、请学生背诵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二部分。、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作者几次游玩周庄,近距离接触、欣赏周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投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次数时间观察角度作者感受特点详略安排
第一次游览仲春雨中视觉(色彩)水墨画恬淡宁静概括写
第二次游览冬天雪后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略写
第三次游览春夜旅游节视觉(色彩)光带、梦境多姿多彩详写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先总括三次去周庄,每次的印象各不相同。后几句话分述前两次去周庄的印象。
(2)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中点拨)
参考:①“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②用词丰富。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③“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3、分析第5、6自然段。
讨论、归纳: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
参考: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
(2)细读第5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先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
(3)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参考: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4)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要点: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的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小结:的第二部分,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充分体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周庄这个古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总结。
(1)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各抒己见)
参考: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
(2)归纳本文的特点。
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移,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
四、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课外已布置同学们阅读《远去的周庄》,现在思考: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参考:周庄原本是以它的清幽、别致、宁静、柔美的水乡神韵闻名于世的,是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超尘脱俗的,如今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使清静的地方变成奢靡浮躁之所。一切都人让“现代化”的色彩涂抹、淹没。周庄已“远去”,已日渐失去了它的宁静,它的灵魂,商业铁踢粗暴地践踏着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同学们有何见解与措施?留待同学们课外探讨,作为今天的书面作业。
五、结语。
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课程。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水中倒影——美丽
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小河泛舟——诗意
只有威尼斯才能见到
整体布局——巧妙
第二课时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
水墨画
恬静宁静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
版画
色彩鲜明、声音柔美
多姿多彩
第三次游周庄:春夜
旅游节
仿佛进入了梦境
动人心弦
第三篇:周庄水韵123
《周庄水韵》教案
一、导入新课
著名画家吴冠中曾有这样的评价: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周庄,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走进周庄,一起来品味周庄水韵。(板书:周庄水韵)
二、温故知新
1、一部分
这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最大的印象是什么? 莫过于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和水连在一起的具体事物有那些呢? 倒影、石桥、小船、行人、古镇
联想到马致远的一句温馨的词?小桥流水人家 作者怎样来展现这幅小桥流水人家图的?
流水图:抓住水中的倒影:斑斓迷离,犹如风中一匹匹漾动的彩绸;
小桥图:抓住桥的外形:风格各异,不管你怎么欣赏,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人家图:房屋倚水而建,有了石桥的连缀,水上古镇便浑然一体。因此,这样的景象可以和那个著名的水上城市媲美?威尼斯
第一部分交代清楚了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这里的一切古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水给古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有着怎样的情趣和韵致?我们一起复习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用怎样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来展现。
2、二部分
1、听读第4自然段,抽一个女生朗读。
听读要求:用勾画圈点法找出作者次游历的节令、观察的角度、作者的感受。(1)、这段写了几次游历?(生:两次)
(2)、第一次游历是什么季节?(生:仲春)从什么角度观察?(生:视觉)作者的印象是什么?(生:是一幅水墨画)
从哪些词语看出周庄怎就成了一幅水墨画了?(生:笼罩、隐约、飘忽)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唐代,纯用水墨创作,“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一切的景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朦胧迷离的视觉效果。
作者第一次游历抓住雨水写出了周庄水墨画一样的韵致。(板书:雨 水墨画)(3)、第二次游历是什么季节?(生:冬天)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生:视觉 听觉)作者有什么印象?(生: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那么冬天的周庄有哪些颜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生: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
版画是中国四大画种之一,在板质材料上进行雕刻然后进行印制的画。其特点是线条清晰,色块之间对比强烈。
第二次游作者抓住雪水描绘了周庄版画一样的韵致。(板书:雪 版画)
2、齐读课文5、6自然段
用勾画圈点法找出作者次游历的节令、观察的角度、作者的感受。(1)、第三次游历是在什么时候?(生:温暖的春夜)从什么角度观察?(生:视觉、听觉)作者的印象是什么?用原文的词语作答。(生:童话)
说到童话,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红屋顶,水晶鞋,魔法棒、睡仙在泛着星光的小河里泛舟,王宫里正在开part,宫殿外礼花缤纷,宫殿里灯火辉煌,等等,要有多美就有多美。
文中哪些语句让人觉得周庄像一个童话?(找句子来读)
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静水莹莹,星光闪动,蓝天黑屋脊,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
第二次游作者抓住河水描绘了周庄童话一样的韵致。(板书:河 童话)
三次游历,虽是并列关系,但我们不难发现,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才是详写,前两次展示不同节令的风采,是为了突出第三次到周庄非同一般的景象和感悟。
前两次比作水墨画、版画,只是视觉上的享受; 第三次游历作者欣赏了周庄节日的庆典,感受到周庄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幸福的生活。这次游历不仅一饱眼福,她的心灵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历程,因此用童话来比喻此次感受比用油画要贴切得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写了三次游周庄的见闻和感受,以“水”突出周庄的特色,以“韵”点化周庄的灵气。文章的景美,语言更美。)
二、融会贯通
1、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教师选三句作分析
3、“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明确:作者描绘了春季烟雨朦胧的周庄,采用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周庄迷离朦胧的美。
(江南的雨是迷离朦胧的,如朱自清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江南的雨是轻盈淡雅的,如杜甫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江南的雨是充满灵性的,如苏东坡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江南依稀袅袅的烟雾里,水村山郭,几丝柳絮,平静的湖面溅起浅浅涟漪,你坐在一叶乌篷船上,湖面轻舟荡漾,带着菡萏气息的清风拂过脸庞,此时掬雨在手,情也悠悠,梦也悠悠。)
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
4、“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找出用得好的动词:滴 淌 渗 修辞:比喻 拟人
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
滴:屋檐高些 淌:桥洞里水更多 渗:石缝的空间比较小
(同学们的解读太完美了,看来,周庄水的情趣已经滴进同学们的眼里,淌
进了同学们的心里,渗进同学们的记忆里。)
5、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作者描绘了春夜节日里的周庄,采用了比喻的修辞,从色彩的角度再现了周庄喜悦、热闹的场景。写景方法归纳:
1、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神韵等)
2、注重用词用语和修辞(尽量用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语句来描绘)
3、调动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4、有条理的描写(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5、变换角度进行描写(动静结合、近景与远景结合、景与人的结合)
三、妙笔生花
写西湖吧,富顺的西湖可是有名气的,有诗为证:天下西湖三十六,富顺西湖甲天下。富顺西湖什么最具有代表性呢?荷花,哪个同学仿照题目为今天的作文拟个题目《西湖荷韵》
一朵朵荷花上的花瓣像一个个小娃娃似的围在一起,花瓣尖上的颜色比较浅,粉粉的,还稍稍带了点雪白的颜色;下在开的花瓣根部是淡黄色的,开败了的花瓣根部则是绿色的.荷花的花蕊是金黄色,好像金黄的小脸在迎着我笑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随着一阵凉风,清香扑鼻而来。
那一朵朵荷花,手掌大的花瓣洁白如雪,五六个花瓣拼成了一朵大荷花。有的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露出了嫩小的莲蓬,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荷叶上,而荷叶则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叶的茎是绿的上面布满了小刺儿,好像一把伞柄;如果把荷叶茎折断,茎上就有许多连着的丝,真不愧是“藕断丝连。” 叶,绿的那么新鲜,那荷叶就像一把把张开的伞,风停了,荷花也停止了舞蹈,荷花渐渐睡了,我也更爱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凭栏眺望,湖中荷花,或红荷垂露,盈盈欲滴,或白荷带雨,皎洁无暇,有的刚露水面,含苞待放,碧叶叠翠,青盘滚珠。莲叶何田田。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红颜褪去,青春不再,生命的歌依旧荡气回肠,掷地有声。
五、总结:结束教学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周庄的古韵已在你们心里缓缓流淌,积成一潭心灵的清泉;周庄的新风已在你们脑海里定格,化作一幅秀美的图画;的确,周庄美得令人心驰神往,做周庄人是幸福的,做一个欣赏周庄的人也是幸福的。
第四篇:周庄水韵
《周庄水韵》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与景的写景方法。3.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4.欣赏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看到这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可能对周庄产生了无限的向往。的确,那黛瓦粉墙,长街曲巷,小桥流水式的江南风光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过目不忘的。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所描绘的周庄风光,那么在这节课上课之前呢,我想考考大家的眼力,看看周庄的小桥流水,波光倒影到底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老师会给大家提供几幅图片,看看哪一幅图片它不属于周庄。一定要看仔细了,一定要根据周庄建筑的特点来进行判断,发现了就可以大声说出来。(课件展示图片)
学生观赏图片并找出不属于周庄的图片,并说出理由。(找出水城威尼斯的图片)这是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作者在游览周庄的过程中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的确,人们把周庄的景色看作是中国水乡的一个代表,所以人们说周庄是“中国第一水乡”。那么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游览周庄,看一看作者在他三次游览周庄的过程中到底周庄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课文第二部分
(课件出示问题)作者三次游周庄,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印象如何?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三幅图,那么在他每一次游览周庄的时候所留下的印象都不太一样。下面我们把书打开,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作者到底对周庄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作者第一次到周庄是在一个怎样的季节?(仲春)第一次到周庄赶上了一个怎样的天气呢?(天下着小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说明了当时天气的状况,有同学找到吗?天下着小雨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啊?(雨雾朦胧)在一个雨雾迷蒙的春天作者第一次游览了周庄,所以周庄留给作者的印象是怎样的?就像什么?(像一幅水墨画)文章标题是《周庄水韵》,那它体现出周庄水的那份神韵了吗?体现在哪一个方面?(打着伞坐船游览)打着伞坐船游览有着一份诗情画意在里面,就是这样一个朦胧,诗意的周庄吸引着我们的作者第二次来到周庄。那么作者第二次游览周庄的时候是在什么季节呢?(冬天)不一样的季节,当然也是不一样的感受,作者说他到周庄的时候正好赶上下了一场下雪,那么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冰雪消融)在这样的冬天里,周庄留给作者的印象不再是仲春时节的水墨画,而是(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那第三次到周庄呢,又是在什么时候?(春天)那么和第一次一样吗?(不一样)第三次到周庄是在春天的一个夜晚,赶上了一个特殊的日子(旅游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旅游节啊?(盛大的节日)这一次带给作者的印象不是水墨画,不是版画,而是(仿佛进入了梦境)。
三、研读课文
从我们刚才浏览课文找到的信息来看,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感受都不一样,那么作者到底怎样展示他不一样的感受,他又抓住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接下来我们具体的来看一下课文。
(一)研读作者第一次游览周庄的语句
作者第一次到周庄,周庄留个作者的印象是一幅水墨画。思考:在作者描写周庄的语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周庄水墨画的特点?(隐约 出没 飘忽 笼罩 雨雾)这几个词语给人怎样的感觉?作者说它是水墨画,那你的感受呢?(朦胧,具有神秘的色彩)就是这样一个雨雾朦胧的春天,周庄带给作者水墨画一般的感受。
(二)研读作者第二次游周庄的部分
他第二次到周庄的时候,作者说刚下过一场小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他描写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小雪?南方的雪肯定跟北方的鹅毛大雪不一样,哪些地方体现了江南雪的特点?(——还没来得及将古镇覆盖)这雪下了一夜都没能将古镇覆盖,说明这雪下得小。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是“下了一场小雪”呢?(大雪过后肯定是将整个古镇覆盖,古老的黑色砖石会被积雪掩盖住,就不会有砖石与积雪对比强烈的景象出现,也就不会体现出版画的特点。)下过一场小雪之后的周庄,白色的积雪与黑色的砖瓦、石阶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在作者眼中就像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是作者在视觉上为我们展示的黑白对比强烈的版画,周庄冬天的这样一个特点。那么除此之外,作者在第二次游览周庄的过程中,他还选取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写周庄。
思考:作者除了从视觉上表现周庄的水韵,还从哪个角度来表现周庄水的神韵呢?
明确:听觉。
滴滴答答的流水声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江南的音乐同样是那样的委婉动听,缥缈不绝,所以他说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谁能用一个词来描绘一下。(轻柔,悠扬,天籁之音)所以我们说从听觉的角度,作者再一次展现了周庄水的韵味,水的情趣。
第二次就是这样一番妙不可言的感受,那第三次呢?作者的游览一次比一次精彩,如果我们说前两次作者走入周庄,带给他的是一种平面的画一般的周庄的话,那第三次走入周庄,走进这样梦一般的情境中,感受自然就大不一样了。
(三)研读第五自然段作者第三次游览周庄
作者第三次走入周庄的时候,他说仿佛走入了一个梦境。我想问问同学们,什么样的情境我们称为梦境?或者说你常做什么样的梦?(学生举手回答)梦想就不是现实生活里有的,但是它又是我们渴盼得到的,而周庄给作者的就是这样一个梦一般的感受。
同桌之间讨论,谈谈你读第五自然段的体会,看看哪些句子带给了作者梦一般的感受。
(学生讨论)
哪些语句给了你的的确确是梦一般的感受,而哪一些带给你的感觉好像真的见过一样,你也去过这样一个很美的地方,它也给我这样一种美的感觉,你不想用梦境来形容也可以用别的词来形容。(学生自由发言)
作者之所以能描写这样生动的景象,他其实还得助于一个正好赶上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旅游节),作者用了盛大的节日来形容它,从哪儿能看出来这个节日盛大呢?怎么就带给我们这么美妙的感受呢?(焰火,缤纷的礼花;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
作者在这一段带给了我们梦一般的感受,而且语言也特别的生动形象,但是我们却觉得杂而不乱,内容很多,却有条不紊。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写作的?提示:作者是怎么来游览周庄的?(坐船)那我们追随作者游览的经历看看他坐船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在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把表示地点的语句划出来,这样你就觉得这段是在有条不紊的表述。(经过一座拱桥—船摇过桥洞—划到古镇的尽头)作者的行踪在游览过程中一直在不停的变化,视角也在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手法当中的(移步换景法)他既采用了时间的顺序,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同时也展现了空间方位的变化,空间方位的变化通常是以作者视角的变化来展示的。到一个地方,看到的景象不同,描述一下,再转一个地方,景象又变了,又描述一番,所以我们说这种写法是写景的文章中通常会用到的。
我们说作者在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生动的周庄的风光,但是人们也常说,再美的景色如果缺少了人的活动的话,就会缺少几分生气。同学们在分析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有这样的感受,作者有大段大段写景的句子,描写得很形象,那他有没有展现周庄人的生活,你有没有在字里行间发现周庄人的生活?周庄人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船娘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撸;几个当地的农民在摆弄丝弦。轻松,惬意,充满情趣)周庄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安乐,让我们向往,让我们感动。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庄的景色也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想着最美的景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得益于作者灵活多样的写作的手法。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移步换景法,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应用移步换景。其实作者在这里面不仅仅给人强烈的视觉的冲击,而且还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因此我们说你要把一篇文章写得精彩一些,自然需要调动人各方面的感官,这样的话才能获得更加立体的感受,而不是平面的感觉。文章的语言怎么样?(清新优美,抒情性很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最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
五、拓展延伸
所以我们说这篇文章能给我们展现周庄生动的风景,能给我们展现令人羡艳的周庄的风情,的的确确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散文的上佳之作,那看到美景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可能非常激动,那么我们也来牛刀小试一把,看看作者笔下的周庄能不能触发你内心最微妙的感情。跟作者比试一下,看谁写得更精彩?
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为我们描绘的梦境般周庄的景色,仿照下面的句式,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例:最奇妙的,当然是,顿时变成了
。(学生举手发言)
六、议一议
这样的景色都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就像周庄,每个人都向往着去,但是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带来了麻烦。所以人们也在感叹,说周庄已经湮没在现代都市的经济大潮中,古镇好像也已经渐渐褪去了古的色彩。鳞次栉比的酒楼,游船如织的河流,都让慕名而来的游人心中有了一丝失落和怅惘。所以,我们也给很多对周庄心存向往的人们提提建议,我们怎么样既保持周庄古朴的风格,同样又使对周庄充满热爱的人们心中不再有任何的遗憾?
思考:周庄正湮没在现代都市的经济大潮中,你对开发周庄的旅游以及保护周庄古朴的风格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学们的建议都非常不错,都具有可实施性。那么最后就让我们在《梦里水乡》这首歌中再重温一下周庄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惊喜,希望把周庄留在我们永远的记忆中。
欣赏《梦里水乡》,回顾本文内容。
七、课后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
第五篇:语文:第2课《周庄水韵》教案(语文版八年级)
周庄水韵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