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可持续发展英语作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Nowadays, tourism has become the most powerful development industry in many countries.It meets the tourist demand and promotes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duces a negative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has caused serious environmental damage, led to the tourism resources gradually degraded or disappeared.what’s more, this crisis has also deeply related to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and so on.For example, water pollution caused by sewage and solid waste, which emissions by the hotels and other tourist service facilities;the air pollution results from the excessive use of modern means of transport in tourism activities.Sustainable Tourism stressed the moderat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intra-generational equity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immediate and long-term interests.It also emphasis on the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First,Strengthen tourism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 believe that awareness of protecting tourism environment can accelerate the growth of tourism.And this requires that people must be thoroughly update th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improve the tourism developers、managers and tourist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in-depth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tourism.Second,setting up a specialized convention to reg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tourism.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make special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vention to deal with this question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existing regional convention.This is the only effective legal measure to promot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Finally,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ourism industry.By this, We can promot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In order to promote suit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t-area ,How to optimize tourist-system is a very great task of tourism-study.Some eco-principles can provide useful ways and especial angels to the problem's settlement.In addition , the trend of tourism and the market demand of tourism also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irection of the tourist resources exploration.Therefore, we must explore the tourist resources to meet market demand and keep up with the trend of tourism to promote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Tourism a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a hot topic in tourism industry currently, and also will be the mainstream in the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tourism.We shall bring up tourism as an important industry in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properly protect and utilize our tourism resources and tr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第二篇:旅游可持续发展
学科:旅游概论
教授年级:高一
学校:
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6.3旅游可持续发展
计划学时:45分钟
教学内容分析: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节课时属于《旅游概论》这门课,它是针对高一年级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而开设的。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和旅游有关的其他要素,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学习者分析:我们这个班的基础一般,但是上课比较积极,参与性比较高,所以这节课我会以讨论法以及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思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了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拿出两组图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难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小组讨论的方式,选出小组长进行讲解,之后我来补充完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首先,我会用2分钟时间给大家进行一个回顾复习,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的内容以及重点内容进行复习,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二、学习新课
我会用3分钟的时间先进入新课导入,从一次性筷子切入提出问题:你和家人使用过一次性筷子吗?你知道一次性筷子是怎么制成的?使用一次性筷子有何危害?
观看ppt,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流程图:一次性筷子大量使用——生产商为了牟取利益大量生产——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考。
接下来会用30分钟的时间讲授新课。首先提问:当今世界人类面临哪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回答:在当代,人口过快增长,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 不仅制约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总结:保护旅游环境刻不容缓。那么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学生回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师:说得很对,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再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导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以资源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为基础,以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目标的发展思想和发展道路。
接着,让学生自己阅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保护生态环境、生态资源不受污染和破坏。(2)满足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和阅历的需要。(3)实现强持续性效率。
(4)建立一套旅游生态持续性评价体系和市场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5)建立人与自然多方面的协调关系,保护旅游地的生命力和多样性。(6)保障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旅游地文明的公平发展。
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利用三统一的原则。(2)适度、合理、科学的开发资源,有效地利用和节约资源。
(3)合理进行功能分区,有序的确定区域和生态旅游路线,积极探索和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协调的旅游形式和旅游产品。(4)实施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
(5)要遵守“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原则,制定一套整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规范。
(6)科学的确定旅游的容量
(7)启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试点示范工程(8)加强环境管理,增强环境意识。(9)制定生态旅游环境规划。
(10)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
两块内容。阅读好后,我再用讲授法,对以下两块内容进行逐一的讲解,让学生容易理解。
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建立完整的服务产品体系
2、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
3、构建新型的绿色体系
这块难点内容,我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分析。首先,按三点措施把同学分成三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一位代表,对刚才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分析。最后,我再对三点措施进行讲解补充,让学生加深印象,容易理解。
三、巩固练习
用5分钟时间对课上的两大块内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述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进行巩固复习,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内容,帮助记忆。
四、课堂小结
用5分钟时间来小结,可持续发展是要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一种战略思想,而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我们共同努力,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落实到实践中去。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概述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建立完整的服务产品体系
2、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
3、构建新型的绿色体系
教学反思
第三篇:第九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这一词语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美、日等国家也只有10年左右的历史。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经过10年的发展,这一领域无时不刻地发生重大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建设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和教育。从思想实质上看,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人类与自然界共同进化的思想、世代伦理思想和效率与公平目标思想。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1)恢复经济增长;
2)改善增长质量;
3)满足人类基本需求;
4)确保稳定的人口水平;
5)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
6)改善技术方向;
7)在决策中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摒弃了过去“零增长”(过分强调环保)和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偏激思想,而是主张“既要生存、又要发展”。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是将资源核算、环境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进行关联研究,从而克服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缺陷,建立持续发展目标导向的“资源-环境-经济”一体化管理体制。目前主要的方法是建立反映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独立帐户体系,将之作为核心帐户的“卫星帐户”体系,间接地将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联合国自80年代中期推出了“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SEEA),及(93)新SNA框架体系。
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70年代以后,环境经济学家提出了“外部不经济内在化”的观点,并提出利用价格机制、税收、信贷、赔偿等经济杠杆,以使社会损失继任私人厂商的生产成本,把外部因素内在化,使环境资源得到保护。里昂惕夫根据这一理论利用投入产出法,进行了把“外部性”纳入到常规的国民经济投入产出中的探索。80年代以后,又进行了大量的环境价值论研究及价值评估,环境资源价值论的逐步完善标志着环境经济学的成熟。环境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除了将环境资源核算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以外,还有在微观层次上的建设项目的持续发展的费用效益分析,中观层次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宏观层次的政策研究。
3、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成本问题,二是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协调生产优化问题。在经济活动的外部效果即社会成本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把它从过去的宏观和微观分别考虑,转向宏微观结合。宏观上,以SEEA核算体系作为环境经济一体化的指标;微观上,是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微观核算,利用有效的监测机制和价格机制,使微观生产单位对外部效果承担经济责任。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是:
1)耕作方式与种植制度要与环境相适应;
2)利用生态位共享的原理进行生产;
3)利用共生、共克的补偿原理,降低成本,减轻污染,节省农业资源;
4)利用物质与能量在生态农业系统中多途径多层次的转化,可以重新建立最优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制度。
4、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对人口资源的正确估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的前提之一。在这方面,要首先考虑:1)人口的绝对数量与粮食问题;2)人口老化及养老保障;3)城市化带来的农业人口过剩;4)妇女问题和社会分工;5)人口素质、教育和社会结构的完善;6)人口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及家庭结构问题。另外灾害防治和环境法制的研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5、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经济增长点。增长点也叫增长极,是指某些特定的产业部门或地区在经济增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和占据支撑区域的作用。首先其规模应相对地大,才能产生充分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其次,应当是增长最快的产业和地区;第三,应同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具有高强度的投入产出关系,能够是增长效应被传递分散;第四,它应是创新的“朝阳式”产业或企业。新经济增长点的作用已被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所证实。
从以上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理论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但此时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要提高生产力水平,是社会的整体发展。
2、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城市、城乡、省域乃至国际指定发展战略首要问题,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是推动整个世界发展的前提。
3、技术创新和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应大力发展有关技术及监测手段。
4、科教效益的作用逐步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的显露出来,最终形成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科教效益的统一。
5、微观单元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内部要素结构正在逐渐向可持续发展方向靠拢。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 ”(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 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UN-EP)和(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 •巴比尔(Epard 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 :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斯帕思(JammGustare Spath)认为 :“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 ' 或„密封式 ', 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
5.综合性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 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989 年“ 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 ”(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 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要有一种 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1、以经济增长为前提
2、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3、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共同发展
2、协调发展
3、公平发展
4、高效发展
5、多维发展
202_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其内涵为: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五、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基础理论
2、核心理论
第二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过程
1、问题提出
2、概念 3、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4、1995年可持续旅游世界大会 5、1997年亚太地区旅游与环境部长会议 6、1997年联合国第19届特别会议 7、1998年《桂林宣言》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以资源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为基础,以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实现旅游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统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为目标的发展思想和发展道路。
1、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关系非常密切。
2、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同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协调。
3、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客观依据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前提,提供了物质基础。
2、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有着一种天然融合的关系。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客观依据
1、人们出游的具体目的虽然各异,但是对于消遣性的游客来说,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总是希望到环境优美、文化特色较浓、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地方去。
2、从旅游目的地来讲,为了能在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越来越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目标
(二)主要要求
五、旅游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合理规划、综合决策、协调发展
2、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优化利用
3、利用法制和经济的杠杆,实现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
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旅游承载力
(一)概念
(二)构成
(三)研究意义
1、旅游承载力是对旅游开发潜力进行评价,确定开发与否的重要依据之一
2、旅游承载力分析也是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确定其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 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上的实践
(二)我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保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扬民族文化特色。
3、旅游业发展应该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总目标相适用,并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4、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旅游者、旅游经营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三、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四篇:宜宾市中考满分作文-旅游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
随着旅游活动的蓬勃开展和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传统旅游发展方式中的一些不足,如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旅游的社会、生态效益等,已经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旅游业,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旅游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作为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一身的生态旅游备受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
旅游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目录
引言...........1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
二、生态旅游符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1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1
(二)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2
(三)发展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2
(四)生态旅游成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新观念.........2
三、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2
(一)让居民(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2
(二)让居民(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经营与管理.....3
(三)让居民(社区)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3
(四)对保护区居民的管理必须遵循利益优先原则.....3
总结...........3
参考文献..............4引言:
生态旅游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发展成熟需要无数有识之士的艰辛努力。在传统旅游之路不通的情况下,只有生态旅游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地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消耗效应也开始出现并显示出其潜在的威胁。一方面,旅游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管理,对旅游环境的污染、对旅游氛围的破坏比比皆是,结果导致旅游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作用在减弱,旅游的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并迅速损害旅游业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威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国际旅游组织和旅游研究领域的广泛重视。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规划指南》,把旅游可持续发展界定为“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旅游业发展要以不破坏其赖以生存利用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并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资金支持,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二是旅游资源应能承载日益增长的旅游者数量,动态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并能保持对未来旅游者的吸引力;三是旅游业必须能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二、生态旅游符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列为国家级的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14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到12个。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
(二)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雅社会经济活动。生态旅游是最值得开展的旅游方式,它比较传统旅游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的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得以完整地保存,不至于因为旅游的开发导致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破坏。对于游客而言,参与生态旅游活动可以在领略世界各地的原始风光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的同时,又使当地的经济得以发展,而其原有的一切景色和文化不受丝毫破坏。生态旅游的提倡,使旅游者开始关心那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以及他们世代相传的特殊文化。
(三)发展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从生态旅游的内涵以及效益分析的角度考虑,生态旅游符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旅游强调“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对旅游对象的保护。生态旅游强调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只有把生态旅游的保护思想融入旅游开发和管理,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避免昙花一现的结局,使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实际上生态旅游本来就是应旅游业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着力解决传统旅游无法解决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效益等的衰退问题。生态旅游的实质就是追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实现在旅游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综合效益最大化。所以说发展生态旅游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四)生态旅游成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新观念
生态旅游不仅是新的旅游形态,更是一种先进的旅游开发管理思想,从而成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观念。它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旅游活动的质朴性,生态旅游游客追求的是对天然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情民风的感受和品味。旅游管理的生态化,生态旅游项目的营造要以生态学思想作为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也要求游客的行为符合生态规范。旅游内涵的科学性,对生态旅游规划、开发经营和导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对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旅游者的学习和探索起引导作用。资源利用的永续性,生态旅游的发展以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前提,生态旅游不仅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游客善待生态资源,还要提供帮助,促使旅游地居民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资源。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也要为子孙后代保留足够的旅游空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永续利用。
三、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就是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业中来,让生态旅游区与社区共同促进、共同繁荣、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社区参与型的发展道路。
(一)让居民(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
在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以谋求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此,开发旅游业必须立足本地,让民众参与决定他们要做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开发。只有在规划过程中更多地深入社区,规划才能被民众所接受。要想使居民有能力参与生态旅游的规划与管理,就有必要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知识。为此,必须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明白生态旅游的价值以及会给他们带来的利益。
(二)让居民(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经营与管理
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旅游,目的之一就是让社区居民充分地参与生态旅游,并从中获益,以此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应鼓励当地居民直接地而非间接地参与旅游业的经营与管理,应从立法方面尊重和保护民众权益,应明确规定当地民众参与旅游业应达到的比率,以此缔造双赢,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让居民(社区)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
当地居民是与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生态旅游业的核心成员。也就是说,他们真正掌握本地区历史文化的价值,是生态旅游业的促进者。生态环境要真正得到保护,单靠环保部门、旅游部门甚至旅游者都是难以奏效的。真正的环境保护主体应是当地居民或社区,应使他们成为当地环境的自觉保护者和管理者。为此,必须在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提供给当地居民优先参与的机会。
(四)对保护区居民的管理必须遵循利益优先原则
利益优先原则即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建筑、经营、管理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等方面提供给当地居民优先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从生态旅游和实际发展中受益,并感到满足。如此才能说服他们放弃放牧、砍伐、农作等传统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彻底解决盗猎问题。否则,当地居民为谋生存,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总结
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改变那种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
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验“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
参考文献:
①
②
③
年1月
④
日
⑤ 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光明日报》,1998年5月23日 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国际市场》,1998年3月 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江淮论坛》1998郑北鹰:“破坏森林犯罪行为仍很严重”,《光明日报》,1999年1月15李丹:“风景名胜区警惕建设性破坏”,《光明日报》,1999年1月19日
第五篇: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孙源 谢洪忠
【摘要】从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正在兴起并迅速发展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本文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探讨,旨在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途径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融合,乡村旅游的开展,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劳作收入方式,将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对于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乡村旅游也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在开发和发展过程中要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资源合理开发和使用问题、农民的利益问题,本文从这几个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简单的探讨。
二、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的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建设、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202_年,在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形成统一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三、可持续发展
1、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世界旅游组织WTO 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旅游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保证在从事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要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使满足现代游客的寻求和满足旅游区居民的需求相统一。
2、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旅游的类型之一,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活动行为模式优化,以避免对乡村旅游地生态和文化造成破坏,从而保证乡村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它强调旅游发展与乡村环境的协调、旅游者与居民利益的协调、资源的当代与后代需要的协调,从而保证乡村旅游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1、吸引物 在我国,乡村旅游大多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同一民俗地区,生活习俗与风格基本相似,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吸引物。
2、资金
乡村旅游地较难引进资金注入,投资者在注资时要考虑旅游资源的品质、投资规模与投资回报率等问题,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因此较难吸引投资者。
3、自然条件
乡村旅游当地的状况,包括旅游地与市中心之间距离、交通是否便利等都构成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地时首先考虑的因素。离市区较远、交通又不便的旅游地自然不会吸引较多的旅游者前往。
4、环境
环境问题对乡村旅游开发地区的持续发展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一是乡村旅游活动本身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旅游垃圾污染等;二是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和利用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三是超规模接待旅游者直接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景区生态环境。因此,保护环境对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五、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
1、社区参与
1.1社区参与的内涵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主要内涵是: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发展与旅游发展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
1.2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在众多的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中,旅游经营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旅游者寻求旅游需求满足最大化;政府主管部门探求管理效益最大化,当地社区往往是被忽视的利益主体,社区居民处于旅游发展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地位被边缘化。可持续旅游发展要求顾及全面、均衡发展。社区旅游发展就是要解决社区与政府、社区与经营者、社区与旅游者的不对等地位问题,实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效应的最大化。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社区参与也就是让广大农民参与到旅游的开发和发展过程中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帮助农民增收,解决部分农民就业问题,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重当地农民的意愿,保持当地的民风民俗,不能破坏农民的生活环境,这样,在发展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用,实现双赢。
2、循环经济
2.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3R”原则),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2.2旅游循环经济
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履行循环经济实践,以生态效率为目标,把旅游资源纳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和生态技术来组合和设计旅游产品,减少旅游环境污染,从根本上缓解旅游业、环境的矛盾,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业也要注意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能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环境,要高效循环合理利用资源,如今有很多循环经济发展带来效益的例子,如绿色种植、水资源循环利用、沼气利用等,既能够保护环境,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六、结语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可能性,对于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乡村旅游地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成为了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某些乡村旅游地极具特色,能够吸引很多游客,但是并没有长期发展下去,是由于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因此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急需重视资源和环境的循环可持续利用,并使社区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地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黄淑梅.桂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2_,37(17):8260-8261 [2] 唐克敏.乡村旅游业的三大门槛分享.安徽农业科学,202_,37(17):8262-8263,8302 [3] 黄大勇.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生态经济,202_-10 [4] 赵航,王庆.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乡镇经济,202_-12:36-40 [5] 汪德华,胡赛珠,陈颖.利用传统节庆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乡镇经济,202_-10:41-43 [6] 王晶亮.发展现代乡村旅游的作用与意义.安徽农学通报,202_,15(11):38,53 [7] 兰宗宝,苏晓波,莫彬,卢庆南.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三农建设.广西农学报,202_.4 [8] 张轶璐.科学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途径.经济地理,202_.9 [9] 郑文俊,周志翔.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生态经济,202_-09:127-130 [10]龚海怒.“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巢湖学院学报,202_,11(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