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校考试必背点
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行动指南(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202_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它的重要意义:实践证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切胜利,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取得的,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党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我国的立国之本: 四项基本原则,包括: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4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使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贯彻落实。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全党行动的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杂记:
要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开放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提
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在实践中开创新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对党员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中国共产党同全国各民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民族的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我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
第一章 党 员
第一条 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
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三条 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第四条 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第五条 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要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并且经过预备期的考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
介绍人要认真了解申请人的思想、品质、经历和工作表现,向他解释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说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并向党组织作出负责的报告。
党的支部委员会对申请入党的人,要注意征求党内外有关群众的意见,进行严格的审查,认为合格后再提交支部大会讨论。
上级党组织在批准申请人入党以前,要派人同他谈话,作进一步的了解,并帮助他提高对党的认识。
在特殊情况下,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可以直接接收党员。
第六条 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第七条 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党组织对预备党员应当认真教育和考察。
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
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党的支部应当及时讨论他能否转为正式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按期转为正式党员;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以延长预备期,但不能超过一年;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取消预备党员资格。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或延长预备期,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都应当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
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第二十条 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是: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调整和增选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部分成员。调整和增选中央委员及候补中央委员的数额,不得超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及候补中央委员各自总数的五分之一。
第二十三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党组织,根据中央委员会的指示进行工作。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机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总政治部负责管理军队中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军队中党的组织体制和机构,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作出规定。
第四章 党的地方组织
第二十四条 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大会,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代表大会,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由同级党的委员会召集。在特殊情况下,经上一级委员会批准,可以提前或延期举行。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和选举办法,由同级党的委员会决定,并报上一级党的委员会批准。
第二十七条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并报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在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职权;在下届代表大会开会期间,继续主持经常工
作,直到新的常务委员会产生为止。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
第三十条 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选举产生后,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第三十一条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它的基本任务是: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创先争优,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
(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四)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五)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
(七)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八)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三十九条 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留党察看最长不超过两年。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党员经过留党察看,确已改正错误的,应当恢复其党员的权利;坚持错误不改的,应当开除党籍。
开除党籍是党内的最高处分。各级党组织在决定或批准开除党员党籍的时候,应当全面研究有关的材料和意见,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第四十条 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报党的基层委员会批准;如果涉及的问题比较重要或复杂,或给党员以开除党籍的处分,应分别不同情况,报县级或县级以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县级和县级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有权直接决定给党员以纪律处分。
对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给以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的处分,必须由本人所在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决定。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先由中央政治局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处理决定,待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时予以追认。对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的上述处分,必须经过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
严重触犯刑律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由中央政治局决定开除其党籍;严重触犯刑律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由同级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开除其党籍。
第十一章 党徽党旗
第五十一条 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第五十二条 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
第五十三条 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要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要按照规定制作和使用党徽党旗。
入党誓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共产党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产党现阶段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即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的选举制度,党内议事规则等。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主要是指党员参加所在支部的党员大会、党小组会以及支部委员单独召开的民主生活会。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的组织制度的核心内容,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得如何,是关系党内政治生活是否正常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震荡局势是否安定的重大问题。
第七章 党的纪律
第三十七条 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
第三十八条 党组织对违犯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
党内严格禁止用违反党章和国家法律的手段对待党员,严格禁止打击报复和诬告陷害。违反这些规定的组织或个人必须受到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的追究。
第三十九条 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留党察看最长不超过两年。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党员经过留党察看,确已改正错误的,应当恢复其党员的权利;坚持错误不改的,应当开除党籍。
开除党籍是党内的最高处分。各级党组织在决定或批准开除党员党籍的时候,应当全面研究有关的材料和意见,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第四十条 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报党的基层委员会批准;如果涉及的问题比较重要或复杂,或给党员以开除党籍的处分,应分别不同情况,报县级或县级以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县级和县级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有权直接决定给党员以纪律处分。
对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给以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的处分,必须由本人所在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决定。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先由中央政治局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处理决定,待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时予以追认。对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的上述处分,必须经过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
严重触犯刑律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由中央政治局决定开除其党籍;严重触犯刑律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由同级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开除其党籍。
第四十一条 党组织对党员作出处分决定,应当实事求是地查清事实。处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材料和处分决定必须同本人见面,听取本人说明情况和申辩。如果本人对处分决定不服,可以提出申诉,有关党组织必须负责处理或者迅速转递,不得扣压。对于确属坚持错误意见和无理要求的人,要给以批评教育。
第四十二条 党组织如果在维护党的纪律方面失职,必须受到追究。
对于严重违犯党的纪律、本身又不能纠正的党组织,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在查明核实后,应根据情节严重的程度,作出进行改组或予以解散的决定,并报再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审查批准,正式宣布执行。
党的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党员的义务权利
第三条 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第四条 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背
简述课程的类型
1.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和对学习的要求,以及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按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5.按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6.按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简述我国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小学以综合课程为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简述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发展。(4)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5)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6)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2.缺点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不利于学生探索性、创造性等的培养。
(3)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化。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2)客观性原则 在设计教学评价时,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结果的评定,都应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情感。(3)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教学评价时,要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为此,教学评价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实现评价的主体、内容、方式、对象和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动态化。(4)指导性原则 在设计教学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要对可能的评价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因果关系,确认产生的原因,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应对方案,以帮助被评价者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的目的是什么?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所做出的小结与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1)教育儿童奋发向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儿童上进;(2)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儿童;(3)有利于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但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教师职业素养有哪些
1、道德素养
(1)思想素养包括:①科学的世界;②积极的人生观;③崇高的职业理想
(2)政治素养包括:①教师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作的理论基础;②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③教师应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的奋斗方向
(3)职业道德素养: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中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2_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知识素养
(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能力素养
(1)基础能力素养: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言语能力素养(口语、体语能力素养)(2)职业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素养(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堂施教能力)、育人能力素养(心理沟通能力、行为辅导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认知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
5、身体素养: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有哪些
1、课前计划差异
专家型教师的课前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新手型教师的课前计划:依赖课程目标,不会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修改课前计划。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差异(1)教学过程中: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执行力强。新手则较为模糊,难以执行。(2)维护学生注意力方面:专家方法多样。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上:专家:先回顾再讲授,而新手:从较难得或使人迷惑的教学内容入手。
(4)提问与反馈:专家的提问多,反馈及时。
3、课堂练习与检查家庭作业的差异
专家型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进度的手段,而新教师认为练习是必经的步骤。
4、课后评价差异
新教师的课后评价比老教师更关注课堂发生的细节。
5、其他差异
专家型教师的师生关系融洽,人格魅力大,对职业情感投入程度高,职业业务感和好责任感强。
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途径 1.思想品德与其它学科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4.共青团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政学习等 6.班主任工作
简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起到“点”和“拨”的作用。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4.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5.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用一个小故事巧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8个德育原则 原则1.导向性原则
小杰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但就是脾气有点急,有些小顽皮。有一次,由于小杰动手打了邻班一位同学而被班主任赵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进行训导。班主任赵老师在教导小杰之前就准备把“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道理讲给小杰听。(赵老师在进行德育工作之前自己要先明确是非,即导向性原则)原则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小杰来到赵老师办公室,赵老师对小杰说:“小杰,你先坐,我们谈谈你和隔壁班同学打架的事情。”(试想,如果此时赵老师采用的不是和蔼可亲的口吻,而是让小杰站在一旁对他进行训斥,效果应该不会理想,也就是说,想改造一个人身上的不足之处,首先要尊重他,即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原则3.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小杰坐下来,赵老师问:“小杰,为什么要打邻班同学呢?”小杰:“因为我亲眼看到邻班××同学欺负我的好哥们阿强,我气不过,就打了他!”赵老师:“原来是这样。”(赵老师只有了解了小杰为什么打人,才能针对小杰的实际问题对他进行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原则4.疏导性的德育原则
赵老师继续说:“小杰,你重视朋友之间的友情、重感情,这是好事儿,可是,你也应该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你这样不由分说的就去打同学,是不是不太好呢?我们可以和××同学讲道理啊,也可以叫其他同学和老师过去给你们评评理。(赵老师给小杰讲道理,让小杰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呵斥小杰,体现了疏导性的德育原则)原则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我也知道阿强平时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在班级里也不喜欢跟其他同学交流,所以总是受一些同学欺负。小杰,我觉得你要是真讲哥们义气,是不是应该在平时多帮助一下阿强呢?帮助他在同学中逐步树立威信!”(赵老师利用小杰重朋友感情的优点来引导他帮助阿强逐步树立威信,体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原则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小杰点点头,表示听明白了赵老师讲的道理。赵老师说:“小杰,既然你已经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了,如果下次再有和同学打架的行为,我可要有惩罚措施啦!”(赵老师对小杰进行完正面教育,也要有相应的纪律约束,以避免学生的不良行为,即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原则7.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回到家,小杰和奶奶说起了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奶奶对赵老师的教导表示赞同。(家庭与社会只有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保持统一才能够使学校教育发挥最大的效果。试想,如果小杰奶奶认为,小杰如果不打同学,小杰就会挨打,那么,赵老师的教导就白费了。充分体现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原则8.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一段时间后,赵老师发现,小杰变得彬彬有理了,在他的帮助下,好哥们阿强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步。(当学生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才能说德育工作取得了实质效果,即体现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直观性语言。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4.发扬教学民主。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四、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五、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3.注意培养学生特长。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七、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
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方法、份量、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贯彻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八、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其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师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第三篇:教师考试必背
1.教育概念——广义(社会、家庭、学校);狭义(学校教育)——孟子:最早将“教”和“育”连用——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进行解释
2.教育活动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3.教育的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
4.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最古老)——生物起源(第一个正式提出,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无意识模仿,孟禄)5.原始形态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无阶级性
6.古代教育——中国:夏,最早的学校;西周,政教合一官学体系,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分科课程,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宋代以后,四书五经(封建社会教育内容)——印度:吠陀——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雅典: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军人
7.近代教育——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8.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记忆:全民多现身)9.孔子——《论语》(非孔子所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10.学记——教育学的雏形——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社会本位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1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西方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
12.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最早对教学法进行了论述 1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学年制、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
16.赫尔巴特——一:《普通教育学》(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二:哲学伦理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三: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记忆:教师拿着书本在课堂中)——四: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记忆:一二三四
17.杜威——一:《民主主义与教育》——三: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记忆: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五:五步教学(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18.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 19.康德——“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20.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
21.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22.布鲁纳——“结构教学论” 23.赞可夫——“发展教学论” 2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0、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1、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3、“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4、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二
1、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3、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5、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6、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8、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9、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10、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1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1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3、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4、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15、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三
1、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6、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9、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0、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1、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12、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13、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14、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15、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第2 / 5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四
二、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1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五
1、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2、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4、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5、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6、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9、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第3 / 5页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10、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六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2_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2_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2_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2_年与202_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第4 / 5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七
1、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2、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3、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4、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5、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6、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7、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8、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9、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1、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2、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13、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第四篇:教师招聘考试简单题必背
1.教育的社会属性
历史性,永恒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个体本位论:卢梭
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和凯洛夫 学生中心论:杜威和卢梭 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3.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的政治功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为培育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通过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师的职业角色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学习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6.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7.教师的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自我反思能力
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8.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9.师生关系的内容、特点 内容:教育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10.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要发扬民主教育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1.教学的基本任务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2.学生认知方式差异
场依存与场独立,冲动型与沉思型,具体型与抽象型,发散型与辐合型 1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5.我国目前的主要的教学原则都有哪些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讲授应抓住重点,难点,关键 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教学要有系统性 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要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直观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16.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什么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产婆术 1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8.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是什么?
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查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目标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改进教学管理。19.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哪些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20.德育的意义及任务是什么
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与保证 任务: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以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21.德育性质和内容
性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
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自我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2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学生内部思想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3.德育原则都有什么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德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说),因材施教原则 24.德育方法和途径
说理教育法(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情操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
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活动,班会、校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 25.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训练
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语言交流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6.(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一致断粮的直接经验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2)良好意志特点: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3)意志行动的特点:
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为 意识的调节支配作用 克服内部与外部困难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27.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
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8.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29.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30.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牛羊)具体运算阶段(7~11长度面积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抽象逻辑归纳演绎)3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理的目标 培养自我效能感 训练归因
表达明确期望,及时提供反馈 合理利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32.影响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者相似性;知识或者经验的概括化水平;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的定势和态度;认知结构特点;学习策略水平。简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迁移地方法 注意学习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改进材料呈现方式
加强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33.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提高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提供多种训练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34.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第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第二,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培养 第一,保护好奇心
第二,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第三,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第四,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提供创造性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常用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直接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35.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提高教师的自主反思能力 鼓励教师进行研究 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36.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善,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
37.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 有效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协调班内各种教育力量
38.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确立班集体发展目标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9.班主任的地位和角色是什么? 班主任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责任,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班级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的整体水平,从而决定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其关键。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40.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深刻的影响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不但给人即时的作用,还有延时的作用 41.班级管理模式有哪些?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42.论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4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44.发展性教学理论的特征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理解教学过程
所有学生包括差生得到发展
45.结合教学实际说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时间复习
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46.简述一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完善,方法适宜,讲究教学艺术,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板书规范
47.(1)论述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培养与发展的过程
a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的知识和品的判断两方面。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作出自觉顽强的努力地过程。
行即品德行为,他是通过实践和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要使德育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就需要德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的加以调整、补充; 其次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绝非一早一夕之功,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最后意识形态领域里,不同的思想斗争长期存在,必然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中来,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学生处于成长的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注入了新内容,带有逐步提高的性质。
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48.什么是课程?课程的具体表现的形态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按课程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按设计,开发,管理主体来看,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按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49.课程的基本要素内容及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过程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的单元和课,组织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与结果 50.素质教育的内涵{简答},素质教育的意义 内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5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系统
52.新课程下的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5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任务和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任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4.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以感性材料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合理利用过去的经验知识 充分利用变式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55.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5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它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四个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自主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生成性课程
57.当今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转变自身的角色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型的教师 58.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四个转变 重“教”向“学”转变 重“结果”向“过程”转变 重“传授”向“指导”转变 重“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
59.试论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
(2)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3)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我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60.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智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水平。(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知识,技能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的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61.瞬时记忆特点:时间极短,容量很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声像与图像)
短时记忆特点:时间较短,容量有限,意识清醒,操控性强,易受干扰(视觉与听觉)
长时记忆特点: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持久(表象编码与语义编码)62.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队,并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价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
按时获得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
对学校教育工作,管理工作,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参与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
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行为规范,执行学校的教育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和义务。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和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6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64.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正后像,负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影响,补偿,联觉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9
第五篇:经典英语作文考试必背
推荐英语背诵的经典作文十篇
第一篇
Book Knowledge vs.Experience
Knowledge can be acquired from many sources.These include books, teacher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ach has its own advantages.The knowledge we gain from books and formal education enables us to learn about things that we have no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in daily life.We can study all the places in the world and learn from people we will never meet in our lifetime, just by reading about them in books.We can also develop our analytical skills and learn how to view and interpret the world around us in different ways.Furthermore, we can learn from the past by reading books.In this way, we won’t repeat the mistakes of others and can build on their achievements.Practical experience, on the other hand, can give us more useful knowledge.It is said that one learns best by doing, and I believe that this is true, whether one is successful or not.In fact, I think making mistakes is the best way to learn.Moreover, if one wants to make new advances, it is necessary to act.Innovations do not come about through reading but through experimentation.Finally, one can apply the skills and insights gained through the study of books to practical experience, making an already meaningful experience more meaningful.However, unless it is applied to real experiences, book knowledge remains theoretical and, in the end, is useless.That is why I believe that knowledge gained from practical experie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acquired from books.参考译文:
书本知识与实际经验
获得知识的来源有很多,其中包括书本、老师,以及实际经验,而每一种都有其优点。从书本上及正规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使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机会亲身去体验的事。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研究世界各地的资料,还可以向不曾谋面的人学习。我们也可以培养分析的技巧,并学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并理解周围的世界。此外,我们可以通过读书,从历史中获取教训。如此一来,就不会再重复别人的错误,并且能够以他人的成就作为我们行动的基础。
另一方面,实际经验能够给我们更多有用的知识。大家都说从做中学的效果最好,我也认为的确如此,无论一个人成功与否。事实上,我认为犯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此外,如果想要有新的进展,就必须要付诸行动。想要创新,只靠阅读是不够的,必须要去实践。最后,我们可以将通过读书所获得的技巧和见解应用于实际经验中,使得原本有意义的经验变得更有意义。不过,除非我们能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经验中,否则书本知识终究仍只是理论,毫无用处。那就是为什么我会认为从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知识比从书本中所得到的知识更为重要。
第二篇
The Influence of Television and Movie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watching television and movies can influence the way that people behave.Moreover, it seems that people are spending more and more time watching some sort of visual entertainment, whether it is television, a video tape or a DVD.Therefore, the effects of visual media cannot be ignored.One obvious effect of the these media is that watching them induces people to buy certain products.television advertising is widespread and, nowadays, even movie theaters permit advertisements.Another way TV and the movies affect people is that they give people either a broader view of the world or a distorted one, depending on what type of program they watch.Those who watch news and educational program can learn many new things while those who watch primarily entertainment shows may come to believe that most people in the world possess great wealth and good looks.It may make them become dissatisfied with their own lives.Finally, perhaps the most susceptible viewers are children, who may be unable to tell fact from fiction and may try to imitate acts that they see on TV or in the movies.With the every-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video entertainment, society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se effects.Television and movies, while entertaining and informative, cannot take the place of real experience.参考译文:
电视和电影的影响
电视和电影无疑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举止。此外,人们似乎在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去观看一些视觉娱乐节目,无论是电视、录像带,或是DVD。因此,视觉每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这些每体所造成的最明显的影响是,人们在观看之后会被诱使去购买某些产品。现在电视广告非常普遍,即使是电影院,也允许播放广告。另外一个电视及电影会影响人们的方式是,它们能使人们对世界有更广阔的见解或是扭曲的看法,而这取决于人们所观看的是什么样的节目。凡是观看新闻性及教育性节目的人可以学习许多新事物,而主要观看娱乐节目的观众可能就会认为,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很有钱,而且长得都很好看,这可能会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意。最后,儿童可能是最容易受影响的观众。他们可能无法分辨真实与虚构,而且可能会试着模仿在电视或电影中所看到的行为。
由于视觉娱乐越来越普遍,所以社会大众必须注意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尽管电视及电影兼具娱乐性和知识性,但还是无法取代实际的经验。
第三篇
Living Longer
In the past it was not uncommon for a man to die at forty, having lived a full life.But now we consider a lifespan of forty years to be very short.It is not unusual for people to live into their eighties and nineties, and some even reach 100.What’s more, people are living long, healthy lives and are active well into their “golden years”.Mankind’s longevity is due mainly to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breakthroughs have eradicated many fatal diseases that were once common.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better general health means that people are less likely to contract infections in the first place.Better health also helps people prevent slowly debilitating conditions, such as heart disease, which can take their lives at an early age.And as civilization has advanced, ou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ources of food have become more sanitary.Furthermore, work is now safer and not as taxing on the human body.We do not wear out after just a few years of very hard work.There are many reasons why people are now living longer than ever before.But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hey are living better as they live longer.It is my opinion that we ha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o thank for this progress.参考译文:
活得更久
以前的人活到40岁就过完一生而死亡是很平常的。但是现在,我们认为40岁的寿命很短。人们活到八十几岁、九十几岁,有些甚至到100岁,是很平常的。而且,人们还能活得久而且又健康,精力充沛地迈入他们的“黄金时代”(退休期)。
人类会长寿主要是因为科学及科技的进步。医学上的重大突破已经根除了以前十分普遍的致命疾病。而更重要的也许是,大众健康的改善首先意味着人们不大可能得传染病。人们变得更健康也有助于预防罹患一些会使身体状况日益衰弱的疾病,例如心脏病。这些疾病常会夺走年轻的生命。又因为文明的进步,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食物来源已经变得比较卫生。此外,现在的工作比较安全,且对人体而言没有那么繁重。我们不会因为只辛苦工作几年就变得疲惫不堪。
现代人比以前长寿的原因有很多,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活得更久,而且也活得更好。我的看法是,我们进提那的进步得益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
第四篇
The Media and Famous People
In almost every form of media, including televisio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personal lives of celebrities.It seems that the public cannot get enough of this kind of news.However, I believe that the media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present a balanced view of the world, as well as respect the lives of public figures.Therefore, I believe that the media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personal lives of famous people.For people who are fascinated with the lives of public figures there are some forms of media devoted exclusively to this topic.They can satisfy their curiosityby buying fan magazines and watching TV shows devoted to entertainment news.The general media should present all types of information because people have different interests.Furthermore, the practice of dwelling on the private lives of celebrities can lead peopl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se matters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Perhaps most importantly, the media should respect the privacy of every inpidual, including public figures.They may have chosen to be in the public eye, but that does not give the public the right to know everything about them.Moreover, many stories about celebrities are untrue;they are only gossip reported to increase sales of magazines and other media.They are unfair to the famous and mislead the public.For all of these reasons, I believe that the media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matters other than the private lives of public figures.In this way, they can appeal to a wider audience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other interests.In my opinion, the media currently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private lives of public figures.参考译文:
媒体与名人
几乎每一种媒体,包括电视、报纸和杂志,都把许多焦点放在名人的私生活上。一般大众似乎对这种新闻一直很感兴趣。然而,我认为媒体有责任以公正无偏袒的观点报导时事,以及尊重公众人物的生活。因此,我认为媒体的确过度关注名人的私生活。
因为有些人对于公众人物的私生活十分着迷,所以有些媒体就专做这个主题。通过购买针对歌迷或影迷所发行的杂志和观看电视节目的娱乐新闻,就能满足这些歌迷和影迷的好奇心。一般媒体应该提供所有类型的资讯,因为人们的兴趣各不相同。此外,老是强调名人的私生活,会使人们比平常更注意这些事情。或许最重要的是,媒体应该尊重个人的隐私,包括公众人物的隐私。他们可能选择公开露面或上传播媒体,但那并不表示大众有权知道他们的一切。此外,许多关于名人的报导并不真实;那些报导只不过是被用来增加杂志销售量以及其他媒体业绩的八卦传闻。那些不实的报导不仅对名人不公平,也会误导大众。
基于这些理由,我认为媒体应该多注意公众人物私生活以外的事情。如此一来,媒体就能吸引更广大的受众群,并且鼓励人们培养其他的兴趣。依我之见,目前的媒体的确过度关注公众人物及他们的私生活。
第五篇
Human Activity and the Earth
There is no doubt that human activity has an effect on the planet.We see the evidence of mankind’s endeavors all around us.While some of man’s accomplishments, such as the building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d the consistent supply of potable water, have made Earth a better place for people to live, they have not come without cost.Overall, it seems that human activity harms the Earth more than it benefits it.For example,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hat benefit mankind also create pollution and use up valuable energy resources.While we cannot do without transportation these days, we cannot ignore the fact that it has an adverse effect on the planet.Furthermore, those advances that benefit people do not benefit al the life on Earth.Deforestation endangers many animals, and mankind’s great thirst for water and other resources leads to the extinction of many plant forms.In addition, accomplishments such as the supply of potable water to a community are only response to problems that mankind created in the past.It was man that made the water unfit to drink in the first place.Finally, the damage that human activity causes will eventually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people.They will also suffer the effects of pollution and diminishing natural resources.In conclusion, it seems apparent that man’s activity benefits primarily himself, not the Earth.Moreover, those benefits are only short-term advantages, and man will also suffer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his activity in the future.The Earth does not have an inexhaustible supply of resources, so every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conserve resources and limit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y on the planet.参考译文:
人类活动与地球
人类活动无疑会对地球造成影响。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人类活动的迹象。虽然人类某些成就,如运输系统的建立以及饮用水持续的供应等,使得地球成为一个更适合的人类居住的地方,但这些成就的取得也付出了代价。总体上,对地球而言,人类的活动似乎弊多于利。
例如,运输系统对人类有利,却会制造污染,并用尽珍贵的能源。现在我们虽然不能没有运输工具,却也不能忽视运输工具对地球有不良影响的事实。此外,使人类获益的这些进步不一定能使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获益。砍伐森林危及许多动物,而人类对水和其他资源的需求极大,因而导致许多植物绝种。再者,像供应社区饮水的这类成就,就只是人类在为过去所制造的问题做出回应而已。是人类自己首先使水变得不适合饮用的。最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损害终究会对人类本身产生负面的影响。污染及日益减少的天然资源所造成的影响也会使人类受害。
总之,人类的活动显然主要仅对人类自己有利,但却对地球不利。而且,那些益处是短暂的,将来人类还是会因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受害。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全力保存资源,限制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冲击。
第六篇
The Advantages of Saving Money
Everyone must work to live, but many people are fortunate enough to make more money than they immediately need.What should they do with this extra income? While it is tempting for people to spend it all on things they desire, I believe it is better to save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extra income for the future.By saving money, people give themselves more security.They cannot predict the future;perhaps one day they will be jobless.At a time like this their savings can spare them a great deal of suffering and help to see them through the hard time.In addition, saving money allows people to build up a larger sum.They can then buy something more worthwhile than the small things they can but if they spend the money right away.For example, they may be able to buy a house with their savings.Finally, he practice of saving helps people develop the habit of setting goals and planning for their future.In this way they are bound to lead more meaningful and successful lives.Most people would like to enjoy their money immediately.Nobody likes to wait for the things that he wants.However, if we learn to save our money, we cangain more advantages in the future.We will lead more secure and, thus, happier lives.We will also be able to buy the things we truly want but cannot afford right now.参考译文:
存钱的好处
每个人都必须工作以求生存,但是有许多人很幸运,能够赚得比他们立即需要的还要多的钱。他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额外的收入呢?尽管把钱全花在自己想买的东西上是很诱人的,但我认为最好至少把一部分的额外收入存起来,以备将来之需。
通过存钱,人们能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未来是无法预测的,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失业。碰到像这样的情况,存款可以让我们免去许多痛苦,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此外,存钱可以使人积累较多的钱,可以用于买更有价值的东西,比马上把钱花掉所能买到的东西更有用。例如,我们可以用存款买房子。最后,存钱能帮助我们培养设定目标及为未来作计划的习惯。如此一来,我们一定会过着更有意义并且更成功的生活。
大部分的人会想要马上享用手边的钱。没有人想等到以后再买想要的东西。然而,如果我们学会存钱,未来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我们将过着更有安全感而且更快乐的生活。我们也能购买我们真正想要但现在无法负担的东西。
第七篇
Never, Never Give Up
We often hear people say, “Never give up.” These can be encouraging words and words of determination.A person who believes in them will keep trying to reach his goal no matter how many times he fails.In my opinion, the quality of determination to succeed is an important one to have.Therefore, I believe that we should never give up.One reason is that if we give up too easily, we will rarely achieve anything.It is not unusual for us to fail in our first attempt at something new, so we should not feel discouraged and should try again.Besides, if we always give up when we fail, we will not be able to develop new skills and grow as people.Another reason we should never give up is that we can learn from our mistakes only if we make a new effort.If we do not try again, the lesson we have learned is wasted.Finally, we should never give up because as we work to reach our goals, we develop confidence, and this confidence can help us succeed in other areas of our lives.If we never challenge ourselves, we will begin to doubt our abilities.In short,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do not give up when working for our goals.Whether we succeed in the end or not,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nd what we learn will help us to become better, more confident people.Furthermore, if we give up, we have non chance of attaining our goals, but if we keep trying, there is always a chance that we will succeed one day.参考译文:
永不放弃
我们常听到人们说:“永远不要放弃。”这句话可能是要鼓励别人,也可能是表示自己的决心。相信自己的人,不管经历多少次失败,都会不断试着要达到目标。我认为,有成功的决心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重要特质。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永不放弃。
其中一个理由是,如果我们太轻易放弃,就几乎无法完成任何事。我们第一次尝试新事物会失败,这是很平常的事,所以我们不应感到气馁,而应该要再试一次。而且,如果我们总是一失败就放弃,就无法培养新技能并且不断地成长。我们应该永不放弃的另一个原因是,只有再努力一次才能从错误中学习。如果我们不再试一次,那么我们所学到的教训就白白浪费了。最后,我们应该永不放弃,因为当我们努力达到目标的时候,我们就会培养出自信,而这种自信将有助于我们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中获得成功。如果我们不挑战自我,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简言之,当我们努力追求目标时,永不放弃是很重要的。不管最后有没有成功,我们都会学到一些东西,而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将会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信的人。而且,如果放弃的话,我们就没有机会达到目标。但是如果能不断地尝试,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有机会成功的。
第八篇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y on Learning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f the last few years have been amazing.Never before have students had such a wide variety of resources to help them in their studies.Those who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se resource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about more subjects and to acquire more in-depth knowledge.In my opinion, students can indeed learn more and learn more quickly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technology.The piece of technology most important as a learning tool must be the computer.Paired with the Internet, it allows students to research topics more quickly and thoroughly and to write up their findings more rapidly as well.Furthermore, advances in many fields are being made so fast these days that it is impossible four textbooks to keep up.Technology allows students to keep abreast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Also,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many students enjoy using such resources in their studies.Because of this,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pursue subjects in greater depth.For all these reasons, I believe that technology is of great benefit to today’s students.Of course, it is still possible to learn without the aid of such devices, but I believe that those students who are fortunate enough to have access to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should take every advantage of them.参考译文:
科技对学习的影响
近几年来,科技方面的进步相当惊人。学生从来没有过这么多各种各样的资源来帮助他们学习。能够利用这些资源的人有机会学习更多的课题,并获得更深入的知识。依我之见,有了现代科技的协助,学习确实能够学得更多,而且学得更快。
科技上最重要的学习工具非电脑莫属。电脑搭配互联网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快速、更彻底地研究他们的课题,也能更迅速地详细写出他们的发现。此外,目前许多领域都进步神速,教科书根本不可能跟得上,而科技让学生能够跟得上最新的发展。并且,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学生在学习时也非常喜欢使用这样的资源。这样,他们较有可能更深入地研究各种课题。
基于这些理由,我相信科技对现今的学生有极大的帮助。当然,没有这些设备的协助也是有可能学习的。但我认为,那些有幸能够使用科技资源的学生都应该善于利用这些资源。
第九篇
Saving Land for Endangered Animals
There is only so much land on the earth, and so what we can do with it is limited.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human needs for farmland, housing and industry should come first, while others believe that some land should be set aside for endangered animals.I am of the opinion that we should reserve some land for the world’s animals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First, mankind’s need for land is constantly growing.If the demand is not checked in some way, humans will eventually develop all of the earth’s available land.At that time, mankind will have no more room to grow, and all the wild animals will have disappeared, as well as other valuable resources.Second, humans are able to innovate and can use the land that they already possess in more efficient ways.Animals are unable to do this.Once their land is taken away from them they will die.Third and last, endangered animal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iopersity of our planet.If they disappear, we cannot predict what the effect will be.Therefore, we should treat such animals as a valuable resource to be protected.To sum up, the world’s endangered animals are an important resource and we should protect them by setting aside some land for them.Although mankind’s need for land continues to grow, people are intelligent and inventive enough to put the land they have to better use.In this way, we can have enough land for farming, housing and industry, and preserve the biopersity of the planet at the same time.参考译文:
保留土地给濒临绝种的动物
地球上的土地就只有这么多,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土地的方式有限。有些人认为人类对于耕地、居住以及工业的需求应该摆在第一位,但是有人则认为,有些土地应该留给濒临绝种的动物。我的看法是,基于下列的理由,我们应该保留一些土地给地球上的动物。
首先,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如果这些需求不以某种方式来加以抑制,人类最后将会开发完地球上所有可用的土地。到那时候,人类将没有栽种作物的空间,而且全部的野生动物将会和其他宝贵的资源一样消失殆尽。其次,人类可以创新并且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来使用已经拥有的土地,动物则无法做到这一点。一旦土地被剥夺,它们就会死亡。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濒临绝种的动物是我们地球上物种多元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它们消失了,我们无法预测将会造成什么样有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把这些动物视为需要保护的珍贵资源。
总之,全世界濒临绝种的动物都是一项重要的资源,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并且保留一些土地给它们。虽然人类对于土地的需求在持续增加,但人类很聪明,而且具有创造力,能够更充分利用所拥有的土地。如此一来,我们会有足够的土地耕种、居住,并用来发展工业,而且能同时保持地球物种的多元性。
第十篇
An Important Skill
The world today is a very competitive place.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some skills to increase one’s chances of success.Many skills, for example, leadership, a second language, and technical skills such as computer programming, are very useful today.However, I believe that the most useful skill is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ell with others.It is impossible to overstate the importance of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In today’s society we have to work cooperatively with others.A good communicator finds it easier to put forth his ideas clearly.In this way there will be fewer misunderstandings, which can lead to bad feelings as well as lost time and effort.In addition, a person with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is a good mediator and negotiator.He or she can play a valuable role in resolving disputes and enhancing cooperation.This means that a good communicator is often a natural leader.Finally, with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it is easier to persuade others to accept your point of view.Having your views and plans approved of by others is a vital step on the way to success.For all the above reasons, it is my belief that strong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o have.Good communication is important in all situations, so a skillful communicator will always be in high demand.参考译文:
一项重要的技能
现今的世界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必须培养一些技能以增加自己成功的机会。许多技能,如领导能力、第二语言能力,以及技术能力,如电脑程式设计等,现在都非常有用。然而,我认为最有用的技能是擅长和别人沟通的能力。
良好的沟通技巧,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在现今的社会中,我们必须与他人合作。擅长沟通的人比较容易能将自己的意见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此一来,便能减少误会,以免造成不良的感觉,甚至浪费时间和力气。此外,具有良好沟通技巧的人会是一个优秀的调停者与协商者,在解决纷争、加强合作时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就表示,善于沟通的人常常就是天生的领导者。最后,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使你比较容易说服别人来接受你的观点,而你的意见和计划能被别人认同是迈向成功很重要的一步。
基于上述理由,我相信,卓越的沟通技巧是最重要的必备技能。良好的沟通在所有的情况中都非常重要。所以,善于沟通的人总是非常受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