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安塞腰鼓》说课稿5篇

《安塞腰鼓》说课稿5篇



第一篇:《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

说课人:张林林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情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分析这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散文家刘成章先生撰写的一篇富有诗意美的散文。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传达出勃发的生命激情,是对我们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教学本文,宜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阳刚美、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并激发学生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4)、重点、难点:

由于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而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词句,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

语文源于生活,最终也必将要融入生活,所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要把感性的文字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教法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本课教学我将采用自读感悟式,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南方的中学生,大多对其缺乏形象的直观的感受。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同时,要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法指导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在课堂学习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四、说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二)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我采用下面的导入设计:问学生:“咱们大家有谁见过腰鼓吗?”等学生回答后,老师追问 :“你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什么地方吗?”。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气势呢?现在,让我们先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起去黄土高原领略安塞腰鼓的风姿与魅力,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这样的导入设计,意在贴近课文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自觉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三)学习新课

因为现在的教学要求大多是要对文本感悟领会,所以就要对课文进行精读。《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一精神,我重点作了如下设计。

1、播放范读,整体感知

怎样读好,当然牵涉到一些具体方法。本课教学中,在让学生读前,我通过播放课文范读的课件,创设文章情境,同时用多媒体出示听读要求。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在听读中解决生字词,提出在听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然后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力求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另一方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

这一环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听读中理层次,明条理,学会在读中把握文章的“脉”。

2、反复诵读,品词析句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讲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听了课文的范读录音之后,让学生借鉴范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读。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悟出文章的好之所在。再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此环节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教给他们“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关键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真谛。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教学中,我将采用“质疑问难--想像描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让学生学用课文句式、段式写作。将作文与课文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迁移。

现在我说说本课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课我尝试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自读自悟上,并把反复诵读课文作为重点,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和优美的句式段落,在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的同时,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线。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知性。要求教师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我的板书主要以展示教学程度为主,学生学习成果为辅。使板书同时具有了强大的教学功能和评价功能。

最后,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安塞腰鼓》声中结束这篇文章的课堂学习。

附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场面————壮阔豪放 鼓声————令人震撼 动作————奇伟磅礴 舞姿————力量之美 节奏————粗犷雄劲 结束:回味无穷

第二篇:《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紫藤萝瀑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的确定及叙写、评价任务的设置、教学活动过程、作业的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他大胆的运用联想和想象,在描摹声音、舞姿的基础上,激情满怀的赞颂腰鼓表演者的气质和伟力,赞颂黄土高原世世代代人民群众不屈追求和奋力拼搏的精神。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从中能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种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圈点勾画、朗读、默读等阅读训练方法,学生欠缺的是设身处地体会人物情感,在对环境描写的理解中体会人物心理的能力。需要老师更好地指导。

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教材分析、基于学情预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修辞美;

3.品读课文,体味安塞腰鼓表演中蕴含的生命气息。

针对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评价任务的: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

初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情感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针对目标2

再读,品一品写鼓的语言

3.针对目标3

三读,悟一悟鼓声中的精气神。

【教学活动设计】

一、反复朗读,品味修辞与语言

(一)初读,感受一下腰鼓的气势: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用“ 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来表达你对安塞腰鼓的初步感受。(读的形式多样:自读、合作互读、齐读、伴读等)

(气势磅礴、雄浑壮阔、铿锵激越、朴实热烈、惊心动魄等)

(二)再读,品一品写鼓的语言:

安塞腰鼓素以粗犷豪放、刚健雄浑著称。为展现其力量之美,文章极力铺陈,写得汪洋恣肆,慷慨激昂。文章句式丰富多样,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句式的使用紧密配合氛围的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让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碰撞、应和,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一连串动词的使用,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应接不暇。请勾画出相应的语段,反复朗读并赏析。

讨论: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于描写场面、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明确:排比的作用: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排比的修辞,读来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你从文中找出其他的排比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不拘一格的读——齐读、分角色读、演读、拍着桌子读、跺着脚读、捶胸顿足的读……

三、反复品读,悟一悟鼓声中的精气神:

作者用这么铺排的语言来描绘安塞腰鼓,隆隆的鼓声、呼呼的舞姿,你认为作者仅仅是在写安塞腰鼓吗?(还赞颂了这片黄土地和黄土地上的人)赞美了人的什么?(不屈不挠的、勤劳乐观的、向上洒脱、奔放豪迈的精神——板书)

这篇文章,作者从1978年开始酝酿,1986年创作完成,历时8年之久,这中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使中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当铿锵激越的鼓点响彻在耳畔,刘成章分明听出了,安塞人正和着时代的节拍,要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安塞腰鼓在证明,安塞的儿女们在证明,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在这片被誉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上,他们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搏击”着;他们在沟壑纵横的天地间,在风沙肆虐的环境里,吞糠咽菜,打井耕作,他们正用坚韧顽强的精神“搏击”着;劳作之余,他们打起腰鼓,唱起信天游,他们正用乐观向上的精神“搏击”着——

(插入国庆60周年的视频)这腰鼓不仅振奋了安塞人,更振奋了国人,振奋了世界,请看——

作业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刻,能够准确体会作品的内涵,但因为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设计了分层作业:

1、你从安塞腰鼓的鼓声中听出了什么?

2、写一下你熟悉的一种乐器,写出她的美。

只要生命不息,就搏击不止。安塞人用生命的热情和喷涌的力量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一粒种子,即便落入贫瘠的土地,也要努力绽放出生命之花,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上,安塞人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生命,绽放激情,创造文明。

第三篇: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

夏邑县郭店二中崔玉东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散文家刘成章先生撰写的一篇富有诗意美的散文。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传达出勃发的生命激情,是对我们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教学本文,宜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阳刚美、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意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听读课文,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排比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我把引导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体会其所宣泄的蓬勃生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培养学生品析文句的能力,体会排比修辞的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时

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本,即有教材,更要做到心中有人即有学生。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都来自附近的农村,视野相对狭窄,对腰鼓艺术缺乏感性的认知和体验,此外,他们的朗读水平和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也较低。这都是我制定教学目标所必须考虑的。当然,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毕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毕竟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这则是我进行教法选择的重要依据。

三、说教法学法

教与学本是互动的一体化的过程,老师教的过程本应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在这儿我把教理解为示范、引导、点拨与鼓励,把学理解为仿效、质疑、阐述与内化。

基于文章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选用朗读法,品读法和讨论法。除了配乐范读外,品读和讨论的主体全是学生。老师只是创设情景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

四、说教学过程

如果说深入钻研教材,细致研究学生,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真正学有所获,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关于本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下“腰鼓”两个字,然后问学生:“咱们大家有谁见过腰鼓吗?”等学生回

答后,老师追问 :“你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什么地方吗?”根据学生的反应相机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和作者。这样导入,一是生活化,非常自然;二是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可能拥有的生活积累。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十分切合本文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能尽快的活跃起来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后,我会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将课文范读给学生听。要求他们听准字音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我一直认为对一些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当老师的是应该在课堂上范读或朗诵给学生听的。且不说老师本身就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只从技术层面讲,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创设的浓郁学习氛围,对有效展开师生互动也极为重要,更何况老师的朗读会给学生一杆标尺,树立一个榜样。

朗读结束后,我会设计三个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听读情况: 第一、让学生认读生字词,以完成对重点词语的积累。

第二、让学生根据文中对安塞腰鼓的描述说话,说一说在刘成章先生的眼中安塞腰鼓是怎样的一种舞蹈艺术。促使学生再次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并通过言说来呈现阅读的成果。

第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安塞腰鼓留给自己的最真切的感受是什么,以此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悟安塞腰鼓所传达的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三)精读句段

在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后,我们将目光由全篇聚焦至

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记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朗诵给大家听,并且要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篇文章有许多意蕴深厚而精警的美句,完全应该让学生积累到自己的记忆仓库中,而学生若能说出自己喜欢某些句子的理由,就已经是对文句的鉴赏了。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示范,对学生的赏析及时的做出点评和鼓励。

(四)赏析表达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除了引导学生明晰其写了什么之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意图是怎样实现的,只有把这个问题也解决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称得上扎实深入。

在完成了对句子的积累和欣赏后,我会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腰鼓是有声的艺术而文字是无声的,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无声的文字把有声的腰鼓艺术展示给我们的呢?而且展示的那样完美、那样逼真、那样的气势恢宏。这个问题会促使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通过讨论探求文章在修辞上的精妙之处,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表达作用。

(五)课堂小结

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

已经擂响了两千多年的安塞腰鼓还要响彻下去,因为它代表着我们民族血脉里那股最原始、最纯粹、最自然、最强劲的生命力。让我们在对二十五至二十七段的齐读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再次感受那振奋人心的旋律。这样总结既突出了本文的人文内涵,又与初上课时老师的范读遥相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更加圆融。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完美结合。

本课教学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旨在通过品读、讨论与言说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感受安塞腰鼓所传达的旺盛的生命激情,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学生活动成为课堂主体。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因而,本课板书将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板书的形式为课前预设而其内容将遵从学生的意见。

第四篇: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的说课稿

隆德县第二中学董红峰电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程序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关于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选编了《社戏》《安塞腰鼓》《观舞记》《竹影》《口技》等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的要求,多媒体的使用使语文课堂容量的扩大成为可能。本课拟在尝试扩大课堂容量,培养、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上有所尝试;拟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方面找到接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3)、练习听力,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40、学习写作宣传标语和解说词。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理解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的样式和作用。学习写作宣传标语和解说词。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关于教法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延伸拓展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以诵读、赏析写法、写作训练为重。课型为赏析训练式。

三、关于学法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为重点,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给学生以范例让学生掌握写法,独立完成写作任务。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关于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关于教学程序

一、导入。

教师以介绍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诗朗诵《温暖202_》导入。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朗诵,来体会一下朗诵这种艺术的魅力,也从整体上感知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安塞腰鼓》。

二、课文朗诵。

1、教师播放《安塞腰鼓》朗读视频。学生感受朗诵的艺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声音要大,选一段准备展示。

3、学生个别读,教师做点评、指导。人数控制在3~4人,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指导、训练学生的朗诵。

三、写作手法赏析。

教师:这篇文章读起来如此有气势如此热烈激荡,你觉得作者主要使用了什么样的写发法才达到这种效果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教师讲解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使用了排比和反复修辞手法的句子。

2、学生在文章勾画,自由发言,相互交流。

3、教师对其他写作手法作适当的归纳,穿插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不做单独归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一定的赏析和写作能力。

四、主旨探究。

教师:文章写得如此有气势,并使用了这么多的写作手法,那它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大家先不忙回答,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注意看注意听,从视频中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

1、教师播放视频《安塞腰鼓介绍》,出示问题:

(1)、短片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了安塞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安塞腰鼓抒发了表演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看视频,听读,找出相关信息。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安塞人的性格:坚定、豪放、坚毅。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热爱土地,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教师:一篇文章的主题是多样的,除了短片中所说的主题外,通常还有以下的几种说法,大家看一看,看那一个符合你的看法,最重要的是要能说出理由。

4、教师出示文章主旨,学生选择。

(1)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2)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3)歌颂阳刚之美。

(4)告诉我们: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的生活、表现。

学生自由选择,找出相关的依据。教师选择一至两项略作诠释。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听力,使学生能够准确的筛选有用的信息。了解文章的主旨,懂得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启发学生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五、语言运用写作训练

教师:课文的内容就学到这里,现在我们回过头来重新看待安塞腰鼓,它是来自我们西北的一种民间艺术,我们应当为它更好的走向世界做出我们的贡献。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充满民族风格的安塞腰鼓的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今年8月,北京将举办奥运会,现在假定安塞腰鼓入选了开幕式的节目表演。

1、请你为安塞腰鼓设计一句宣传口号。

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其基本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要做到语言简洁,就得注意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句子的逻辑等等。具体说,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情达意准确是标语语言简洁的基本要求。要完成这道标语的拟写,还应注意圣火传递的主旨和题目中对标语拟写的要求。

例:(202_年福建龙岩)202_年北京奥组委决定圣火传递途经龙岩。为了迎接这举世瞩目的盛况,更为了体现和平、友谊和全民参与的主旨,请你自拟一条“迎接奥运圣火”的宣传标语。(标语中要有“奥运”或“圣火”或“奥运圣火”字样,16字以内。)【参考答案】 ①手拉手,心连心,迎奥运。②点燃圣火,放飞梦想。③让奥运圣火燃遍闽西红土地。学生写作,展示。

2、现在安塞腰鼓这个节目正在表演,请你给写一个解说词,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人们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从而收到宣传的效果。电视解说词必须与电视画面相一致,当然做这道题除了要有合理的想象外,还必须紧扣题目要求。

例:(202_年江苏南通)据报道,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将于202_年5月经过南通地区。请合理想象奥运火炬进入我市时的情形,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为现场直播配上一段热情洋溢的解说词。(要求:体现南通的特色、北京奥运火炬的特征和传递现场欢快热烈的气氛,语言生动流畅,具有感染力,不少于70字)

观众朋友们,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闪现着中国 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科技之光的奥运火炬向我们走来了,熊熊燃烧的火炬必将进一步点燃南通人民建设家乡的热情,把“中国近代第一城”的长寿之道、和谐之光及其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

学生写作,展示。

设计意图:练习进行宣传标语和解说词的写作,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感情。

六、结束语。

展示教师所写的解说词结束教学。

第五篇:《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

庆坪中学 董富智

《安塞腰鼓》,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的分析

《安塞腰鼓》描写了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它和《社戏》等五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展示了文化艺术生活。文章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更好的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从而进一步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四单元重点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训练,同时结合单元学习重点“整体感悟,发表见解”。

我把教学目标拟定为:

1、有感情诵读,体会文章磅礴气势,感受生命的律动。

2、品位语言,激发学生超越自己的感悟。其中目标一是重点。目标二是难点。

二、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学中要加强语感的培养,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让学生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领悟文中美点,汲取人文内涵。课上用精美的软件辅助教学,用震撼学生心灵的视听冲击渲染课堂氛围,使动画、音效与作品意境融为一体,图文、声像与教学环节同步推进,增强形象、直观感受。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

叶老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灵活的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思、多讨论、多与别人交流。“以学定教”把教的中心放在“引导、促进学生学”上。努力追求寓教于读,寓教于说,寓教于画,寓教于赛,寓教于乐。

四、学法的指导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在品读语言时,采用多种方法,像吟诵法、品读法、读写法、积累法、仿写法等。在理清思路时,采用结构上抓过渡段,内容上抓中心词的方法。我也注意强调一些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看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五、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设计包括三大板块:

课前活动——课堂学习——课后延伸

Ⅰ课前活动:视频欣赏播放﹙教学课件﹚请同学们欣赏腰鼓表演。

Ⅱ课堂学习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能激求知欲,激发浓厚兴趣,它就像战前的号角,令人精神振奋。

[设计]

腰鼓表演精彩吗?你能不能把听到的看到的也十分精彩地描述出来?﹙生描述发言﹚声音无色无味无性,要把它写出来还真不容易。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把安塞腰鼓写得有声有色有势,让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

﹙二﹚商定目标,有所向

进行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要有的放矢,这个“靶子”就是目标。有了它,才能克服主观随意性。

[设计]引导学生结合单元重点及以往散文学习商讨制定学习目标,明确方向。

﹙三﹚检查预习,自我评价

养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将一辈子受用无穷。所以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课上抓好检查严格要求。从而帮助、督促学生的习惯养成。

读准加点字的音亢奋羁绊 冗杂 磅礴[设计]⒈

解释词语磅礴羁绊 叹为观止 嘎然而止⒉

认识作者“我知刘成章有多少”⒊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录音﹙画面配文配乐﹚听读注意停顿、重音、语速、感情 [设计]⒈

跟读 模仿朗读⒉

教读 教给学生有感情朗读方法,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男生读、女读、男生齐女生⒊

齐读、男女生轮流读

研读 研究体会为什么这样读⒋

赛读 比一比,看谁能读出文章音乐美、感情美⒌

说读 自由朗读用“﹍_的安塞腰鼓”句式对安塞腰鼓⒍

﹙析读﹚⒎跳读 理结构明线索 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划分结构;抓住内容与结构的核心句找线索。

﹙五﹚品读课文,质疑问难

思维训练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疑问则是思维的导火线。教学中不仅要巧问激思,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激发创造思维。

[设计]

美读 分组朗读,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_美你看﹙听﹚﹍_”的句式叙述出来,赏析形⒈

式美、语言美、图画美。

质疑问难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质疑,由组长汇总形成书面文字上交,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多⒉

媒体展示成果:①《安塞腰鼓》美在何处?②“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讨论合作解决

﹙六﹚品味语言,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教学中,可让学生边读边悟,相互讨论,于小组交流中感悟文章。

[设计]

创读 师示范 将第六节用现代诗的形式替换;生反复诵读,背诵。仿照这一形式改写另外的⒈

章节分小组创读。

评读 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朗读三遍,用“﹍_好,好在﹍_”的句式谈⒉

谈自己为何喜欢师师范指导(可以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评点)生分小组品读评点、相互交流。

﹙七﹚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语文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课文内容把学生引向广阔社会天地,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

[设计]

多媒体播放著名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表演,要求学生学用课文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进行描写,写出自己的评价及感受。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设计]

引导学生以“学习本文我体味到了﹍_“”对于﹍_,我想说﹍_”的句式,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感悟。

学了此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心得感想,那就在课下把你这些美好的思想编制起来写篇读后感好吗?

Ⅲ课外延伸

以课内促课外,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树立“语文即生活“”生活也是语文”的大教育观,由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

[设计]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山好水好风情好。”费县这颗耀眼的明珠,处处充满民情风俗,文化艺术。如“山东梆子“”弦子鼓“”鱼鼓“”琴书“”跑旱船“”踩高跷”……让我们走进生活,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探讨,相互合作。开展一次“我爱家乡,文化风采”的综合活动。

[设计说明]

安塞腰鼓表演是人鼓合一,人借鼓势,鼓助人威。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表演者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耀耀眼。所以板书设计采用了形象图解的方法。整个图形就是一张“鼓面”,又像一轮刚升起的红日,从而更赋予象征意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