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艺术研究报告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诗经》艺术探究
一、课题组概况 课题名称: 课题组成员: 导师:
二、引入
1.选题理由
台湾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岳麓书院讲坛上说过的一段话——
在台湾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他说这都什么时代了,你还在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掌声)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
——(《智者的声音——在岳麓书院听演讲》,湖南大学出版社)
余先生这里说的只是日常用语里的文化传承,其实,文化遗产对我们思想精神层面的影响及作用更不容忽视。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在谈到他成为院士有哪些个人因素时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他的研究生如果不学不背《老子》《论语》,就拿不到学位,戴不成博士帽。在他看来,优秀人文文化的滋养至少是:“
一、陶冶与提升了思想感情;
二、活跃与完善了思维能力。”(《我们怎样学语文》,作家出版社)可见,对《诗经》《论语》等文化遗产的学习,不仅仅是言语技能的掌握,还涉及到思维品质、文化教养和精神境界的培育。
著名作家王安忆主张,阅读要从《诗经》开始。她认为《诗经》适合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阅读,她还指出《诗经》是一条文字之河、文化之河。那么,作为高中伊始的学生,探寻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源头,破译我们祖先文字的原创密码,让他们得到的,就不仅是言语技能的提高,更有思维的扩张、文化的厚积以及渐入上古初民生活,重睹旧时家园,感受离合悲欢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2.确定原作基本篇目
《诗经》305篇,其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其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做好专题学习,选定学习篇目至关重要。从内容上,我们选择了恋歌(爱情诗)、战歌(战争诗)和劳动歌谣(农事诗);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兼顾到史诗、叙事诗和讽刺诗。具体篇目是:《关雎》、《桃夭》、《木瓜》、《采葛》、《静女》、《子衿》、《蒹葭》、《将仲子》、《氓》、《君子于役》、《击鼓》、《伯兮》、《无衣》、《黍离》、《采薇》、《东山》、《芣苢》、《伐檀》、《硕鼠》、《七月》,共二十首。这二十首诗作,无论是言语文字的传承,还是文化信息的含量,堪称精品。
三、研究背景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诗经》虽然是被统治阶级用做宣传礼教的工具,从某些角度上而言,有一定负面影响。但更不能否认,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高度。其一是奠立了文人向民间文学学习的优良传统,是推动古代进步诗歌发展的巨大动力,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表现手法和高度艺术技巧而言,是古代诗人学习的重要范本。其中赋,比,兴中,赋是战国时代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比兴影响最为深远,古代诗人用它创造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还成我国特有的文学风格,至今日,诗经艺术还是对我们影响很深。
四、研究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调查资料,自己利用书籍、网络看一些文章进行分析讨论,尽量理解《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对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尤其对后世文学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五、研究方式、内容及计划
1、研究方式
①不同资源的相互补充,即印发基本篇目及赏析文段和上传相关专题资源相补充。基本篇目及赏析选自安徽文艺出版社、金启华等主编的《诗经》;上传的专题资源来自“诗经”的一些专题网站。
②不同方法的相互结合,即课堂诵读、精读与网上品读、研读相结合。诵读、精读意在疏通诗之大意,体会诗之节律;品读、研读则侧重感悟诗之内涵,阐发诗之新见。
2、研究内容
《关雎》、《桃夭》、《木瓜》、《采葛》
《静女》、《子衿》、《蒹葭》、《将仲子》、《氓》 《君子于役》、《击鼓》、《伯兮》、《无衣》 《黍离》、《采薇》、《东山》
《芣苢》、《伐檀》、《硕鼠》、《七月》
最后,我们会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得出最后结论,撰写出结题报告,进行成果展示。
六、活动安排 1.成员分工
查找资料、初拟研究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 初拟研究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 查找资料、设计调查问卷 查找资料、PPT制作 发放问卷、填写记录本 2.时间安排
了解背景、整合资料、初拟开题报告
开题及制作
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处理调查数据
总结资料及调查数据进行小组讨论、撰写结题报告及PPT制作
七、预期结果
我们预期会在 结束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会在此得出一些结论,使同学们从中有所受益,而我们也能通过此次研究提高我们各方面能力。研究成果会以Word文档及PPT的形式进行展示。
第二篇:诗经艺术研究报告
《诗经》艺术探究研究报告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给后世带来了很大影响,其中的艺术手法和特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文学财富。关键字:《诗经》艺术
一、诗经艺术介绍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二、诗经艺术研究的背景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诗经》虽然是被统治阶级用做宣传礼教的工具,从某些角度上而言,有一定负面影响。但更不能否认,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高度。其一是奠立了文人向民间文学学习的优良传统,是推动古代进步诗歌发展的巨大动力,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表现手法和高度艺术技巧而言,是古代诗人学习的重要范本。其中赋,比,兴中,赋是战国时代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比兴影响最为深远,古代诗人用它创造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还成我国特有的文学风格,至今日,诗经艺术还是对我们影响很深。
三、诗经艺术的主要内容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 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 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 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 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 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 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 象细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召南·野有死麕》则不从局部比喻,而以“有女如玉”作比,使人由少女 的美貌温柔联想到美玉的洁白、温润。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 风·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 容的忧思;“巧言如簧”(《小雅 ·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巧言”、“甘”这些不易描 摹的情态,表现为形象具体的“簧”、“荠”。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 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 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 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 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 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 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 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 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 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 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 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 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 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 2 蒙”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 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 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 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炮之燔之”(《小雅·瓠叶》)、“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等。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 句句用韵。《诗经》中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 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 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朱熹《诗集传》卷一)六个动词,鲜 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 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 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 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四、诗经艺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的艺术特色由此源头而形成。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为抒情言志之作,可以说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纷云,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篇,在世界各国文学史中是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文学特色,它开辟了抒情言志的道路,使之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所表现出关注现实·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沉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后世诗人的创作。
其中屈原继承了《诗经》中以个人为中心的抒情发愤之作,“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为之体现。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后世之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还有陈子昂,唐代许多诗人都继承“风雅”精神。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人立为准,“比兴”则在艺术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的箴·铭·诵等文体的四言句式和辞赋·骈句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追溯到《诗经》。
第三篇:诗经艺术研究报告学生小结
诗经艺术研究报告
一、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开始争夺权力,社会动荡不安。商业及经济都有所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当时,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诞生在这些劳动号子之中。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的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诗经》对中国的文学史、政治、语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诗经》还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
《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
二、诗经在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许多诗常冲破四言的定格,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但并不拗口,反而觉得错落有致,读起来有自然的节奏,章节的重叠是诗经在形式上的另一特点,在反覆吟唱中,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传达了诗人的感情和诗的韵味,如:-- “采葛”在反覆叠唱中表达了恋人们深挚的思念,“一日不见如三秋”直到今天还活在人民的语言中。诗经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特别是作者们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如“参差”“玄黄”等)、叠韵(如“崔嵬”“窈窕”等)、叠字(如“夭夭”“忡忡”等)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因而收到了较大的艺术效果。
略述《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三、雅、颂与国风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四、“比”“兴”是诗经对我国诗歌艺术宝库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因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是放在了“比”和“兴”上。
所谓比,简单说就是比喻。古代诗人们常常把内心的事理或感情,采用一种非赤裸裸,知板地说教,而是借用某种景物表达出来。往往把静的拟成动的,把抽象的拟成具体的,因而有生动性和具体性。
其中最常见的是明喻,如《周南·汝坟》中的“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鲂鱼赬尾,王室如燬。”全诗写一个女子对行役丈夫的怀念,丈夫长期服役不归,妻子十分痛苦。诗人选用清早独自饥饿这一形象,把抽象的相思之苦形象化了,百姓为什么不能合家团圆呢?是由于王政的残酷,实在是把痛苦描述的淋漓尽致。
还有一种暗喻的形式,如《小雅·节南山》中的“尹氏大师,维周之氐;”《大雅·板》中的“价人维藩,大师维垣;”等等,这类形式较多,便不一一记录。
第三种是借喻形式,最出名的莫过于《卫风·氓》中让印象深刻的“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名句,意思是当初说过和你到老,现在要是这样到老会使我怨恨,淇水滔滔但总有到岸的时候,河流虽宽总有到边。诗人的思想完全用这样的借喻,委婉表现出来。
这里可举例子较多,所以不一一举例。
所谓兴就是起兴、发端,就是先说别的与实现无关的事,再引出要说的事。一般而言,都是出现在诗开头,或一章的开头。或是有触景生情,或是要象征,或烘托气氛等作用。如大家都熟悉的《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段诗句,就是用这种的手法,先描写雎鸠鸟儿在河洲上关关的叫,用河洲的鸟儿作为开头,引起下文说窈窕淑女是配君子的等等内容。表面两者看起来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实际却含蓄指出来对淑女的追求,象征求偶的意思。又如《秦风·蒹葭》中的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一个深秋凄清的早晨,水边墨绿的芦苇沾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诗人踏着浓霜而来,伫立河边,凝神“伊人”的一方,惆怅不已!一忽儿逆水而上,但因道险路长,不易找到;一忽儿顺水而下,却又仿佛在那水中央。这样描写的自然环境烘托了一种惆怅的气氛。情景自然自然的融为一体了。
第四篇:诗经 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 》、《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是“ 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孔子言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第五篇:《艺术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走“艺教、德育”结合之路,育全面发展艺术人才》课题开题报告
——潍城区南关小学课题组
课题类别: 课题号:2011JG609 主持人: 秦学伟
开题时间:202_年6月16日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选题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以最富于情感的、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它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美,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思想与情感。它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生活、爱大自然、爱师长、爱劳动等方方面面的思想品德教育,既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又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艺术修养,从小培养了良好的道德观念,因此,它对儿童茁壮成长、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苏联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在《更新艺术观念》一文中曾指出,“艺术课程与技术课程原则上的区别,就在于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都兼有道德伦理因素和美育的因素。”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和德育是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艺术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近年来,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校积极创建艺术教育特色,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依托艺术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努力发挥艺术教育育人功能,提高了学生艺术素质,培养了众多艺术人才,培养了学生艺术实践与创新的思维品质,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成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当前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广义概念下的德育,它的内容很广,意义深远,涉及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学生纪律观念、学习态度、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及爱国爱党思想的形成,与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德育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实质性方法、手段和它要达成的目标与效果,是与涵盖学校所有学科内容的大审美教育分不开的。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艺术教育更具有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教学特点与优势。笔者认为,学校艺术教育应以德育为中心实施审美教育,它既依附于德育,同时又服务于德育。它既使德育的层面得到拓展,又使德育的过程丰富多彩,更使德育的内涵得到延伸。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探索,理清学校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关系,形成在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为其他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3、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从国外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自四十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对艺术教育普遍重视起来,已将艺术教育作为开发学生智力资源,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但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过度强化“应试教育”,忽视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重要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致使艺术教育对综合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相对弱化,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对综合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造成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脱节。世纪初,教育部颁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是我国第一个有关艺术教育的部级法规性文件,将艺术教育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同时,还印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2_——202_ 年),提出了本世纪前10 年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目标(新时期就是指本世纪前10 年)。由此可见,教育部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小学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浓厚的求知欲。我们认为,小学阶段的艺术课程改革应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美术及文科艺术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课程在不断地改革,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且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的发展也颇有成效。艺术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对孩子进行各种艺术行为的教育教学,而应该以此为依托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锻炼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将德育教育融入艺术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使其成为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块阵地,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学校全面育人的目标。
本课题在国内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性的课题,只是一些零散的论文材料,对于系统的研究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作用的意义,艺术对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方面,本课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但结合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又不能照搬,只能参考。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要点和目标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理清学校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2)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3)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4)如何在艺术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5)探索一条合理有效的在小学阶段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
2、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在于研究探讨小学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预期对指导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1)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2)如何在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3)通过艺术活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
(4)怎样在小学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3、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理清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问题,然后探索一条在小学能够合理、有效开展艺术教学的途径,并深入探究如何在各科艺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4、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检索法。明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各种关键概念的界定,探讨艺术教育的内容及德育教育的范围。
(2)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中探讨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研究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艺术教育开展的内容形式。
(3)群体研究法。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既重视针对学生个体的追踪研究,也重视学生群体的整体研究探讨艺术生学习素质的构成和培养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4)实践论证法。科学论证,不断实践,特别是成果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比较研究,力求挖掘艺术课程的德育智育等能力的全面培养。
(5)总结法。及时总结归纳研究过程中各各学科及活动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202_.01——202_.02)
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可行性进行论证,做好开题准备工作,建立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并做好课题申报工作,完成大部分文献检索,制定并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准备开题。
2、课题研究阶段(202_.03——202_.04)
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学习,明确课题组成员各自的课题研究任务。搜集本课题已经形成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整理,明确下一步研究目标。
3、结题鉴定阶段:(202_.05——202_.08)
加强课题研究教师的研究学习,深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搜集整理艺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的好的经验做法,并进行初步整理,探索有效的艺术教育开展途径,形成相应的学术论文。形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4.课题研究后期阶段(202_.09—202_.10)
对课题内容进行整体归纳,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做法进行整理归纳并升华成为理论,形成相关理论文集,完成课题总报告。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与表达。
1、课题研究总报告
2、课题中期报告和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
3、结题 论文集:
如何在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案例集:
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案例集
五、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 长: 秦学伟 课题总负责 副组长: 武瑞华 负责协调课题组成员任务安排 成 员: 李志强
刘友美 路 霞 徐玉峰
具体负责课题的组织、研究、总结工作
实验研究中的德育内容挖掘整理
开展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开展艺术课堂教学研究
南关小学课题组
202_.2
《走“艺教、德育”结合之路,育全面发展艺术人才》课题
开 题 报 告
潍坊市潍城区南关小学课题组
202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