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三峡(精选)

三峡(精选)



第一篇:三峡(精选)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行得快啊!

到了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声调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划分朗读节奏】

名字:“三峡”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两 岸 / 连 山,略 无 / 阙(quē)处。重(chóng)岩 / 叠 嶂(zhàng),隐 天 / 蔽 日。自 非 / 亭 午 夜 分,不 见 / 曦(xī)月。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沿 / 溯(sù)/ 阻 绝。或 / 王 命 急 宣,有 时 / 朝(zhāo)发 白 帝,暮 到 / 江 陵,其 间(jiān)/ 千 二 百 里,虽 / 乘 奔(bēn)御 风,不 以 / 疾 也。

春 冬 之 时,则 / 素 湍(tuān)/ 绿 潭,回 清 / 倒 影。绝 谳(yǎn)/ 多 生 怪 柏(bǎi),悬 泉 / 瀑 布,飞 漱(shù)/ 其 间。清 / 荣 / 峻 / 茂,良 / 多 / 趣 / 味。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林 寒 / 涧 肃,常 有 / 高 猿 长 啸,属(zhǔ)/ 引 凄 异,空 谷 / 传 响,哀 转 / 久 绝。故 / 渔 者 歌 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注解: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虽 古义:即使)(虽 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①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 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 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

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鸟叫声)

【词类活用】

①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一、读准字的音

襄(xiāng)溯(sù)

阙(quē)

御(yù)

湍(tuān)

漱(shù)

涧(jiàn)猿(yuán)

属(zhǔ)n)

二、解释加红的字

自三峡七百里

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

自:如果

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文言助词,承接上文,另提一事。

每至晴初霜旦

旦:早晨

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这里是碰上的意思。

三、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 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泪沾裳(裳 古义:古人的下衣

今义:衣服)

5.不以疾也(疾 古义:快

今义:疾病)

(yǎ 四、一词多义:

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2.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3.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

五、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这里指中断)

2.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六、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

4.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5.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七、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感知课文

1.主题: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2.结构层次:《三峡》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的形势;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重点难点

1、《三峡》一文,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物的?

文章总写了三峡的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再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最后写“林寒涧肃”的秋季景色,而此时的“高猿长啸”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色。

2、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何特点?

第2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

第3段: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

3、文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举例说明。

比喻夸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对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的写作特点?

①描写景物抓住特征,精心布局,条理清晰。作者先总写三峡地貌,突出三峡山势雄奇的景象。然后选取最能体现三峡特点的“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按不同的时令季节分别描绘了: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秋季“林寒涧肃”的景色。全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精心布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②节奏有张有弛。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③层次过渡自然。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五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连接在—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④言辞前后呼应。文章前后照应,绘山记水莫不如此。如:文章第一层写山,后三层写水。后三层写水又层层有山,与篇首遥相呼应。

三峡四季中江水的不同特点是什么

夏:江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春冬:青山绿水,回清倒影,泉水瀑布的美丽景色。

秋:抓住初晴有霜的早晨,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突出秋天三峡的凄清悲凉。

三峡 一文最后引渔人唱的歌结尾,有何用意?

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渔人漂泊不定的悲伤,衬托了秋的凄凉。

能力训练检测

A、文言字词解释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B、翻译

6.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8.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0.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溯小,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C、语法知识小积累

13.一词多义

[绝] ①沿溯阻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

③ 哀转久绝

14.词类活用

① 乘奔御风

② 回清倒影

③ 空谷传响

附参考答案: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同“缺”)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漫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飞奔的马)(快)

4.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极高的山峰)(冲荡)

5.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动词,连接)(延长)(凄凉怪异)

6.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7.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8.译: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9.译: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0.译: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11.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12.译: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的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13.[绝]① 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 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14.① 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动词作名词

② 回清倒影 清波 形容词作名词

③ 空谷传响 名词做状语,在空荡的山谷中

第二篇:三峡

《三峡》教学设计

邵阳市北塔区高撑中心学校 胡仲生

一、教学设想

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文《三峡》,作者郦道元,是北魏范阳人。该文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不到区区200字,描尽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精炼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文章是文言文,学生接受起来有点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又因三峡之景可能大部分学生未游览过,山水之特色未必一时感悟深切。在教学中采用看——风景片、读——熟读熟背、查——看书上网、评——古三峡今三峡、练——达标训练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而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熟读熟背文章,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赏析三峡壮丽风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3.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熟背文章,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难点: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三峡》风景片。

五、课前准备:

在家上网查看介绍现在三峡风景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欣赏三峡风景视频,导入课题。(2-3分钟)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要求:1.自由地大声朗读。

2.可选择性的背读一段。3.在小组里可分工背读。

三、在小组中互相抽背与解词。(6分钟)要求:1.自己先试背,再要求同学给自己抽背。

2.熟记课文下的注释,同组中互相抽查。

四、展示。(5分钟)

1.各合作小组进行背读展示。可小组集体背读全文,也可小组成员分工顺序式背读全文,其他小组学生可进行点评。

2.注释展示。每个小组学生可抽问他组学生。

五、合作、探究。(25分钟)1.出示探究的问题:

(1).课文描写了三峡的哪些特征?找出相应的语句。(2).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三峡壮丽的风光?分别写出了什么特点?

(3).作者在欣赏壮丽风光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2.展示探究成果.(1).小组在各自的小组黑板上进行成果展示。(2).各小组进行解说,他人可随时进行补充或点评。

六、全班学生朗读或背诵全文结束本节课。(1-2分钟)

第二课时

一、熟练地背诵课文。(3分钟)1.小组展示。2.全班背诵。

二、评说。(12分钟)1.“我说古三峡”。可根据课文内容来评说。2.“我说今三峡”。可根据自己亲身旅游的观感或书本、网上查找的资料来评说。

三、拓展。(8分钟)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你能讲出理由来吗?并从课文中找出印证的语句。

四、长江三峡风景片选播。(7分钟)

五、达标训练。(15分钟)题略。

【教学反思】:古文教学,常有费力不讨好之感。怎样教好古文?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五了”教学法,效果还不错,学生学古文课堂效果较明显。课文语句读得顺溜了,短时间里也能背诵了,感悟也出来了。如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采用了我的“五了”教学法:读熟了;背得了;理解了;体会了;有用了。学古文,如文章的语句都读不顺溜,谈何去理解、去感悟呢?再者,在教该文时,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原则。但欠缺的是学生查找、摘选资料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敢说的胆量也需培养。

第三篇:三峡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绝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嚷陵,严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中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外。

每至晴初霜旦,凌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四篇:三峡

《寄情三峡》

周末,我们一家到达了宜昌,朋友驱车来接。我刚上车,朋友就问:“感觉宜昌怎么样?”我一下子笑了,午夜时分,我还没看到这座江城的全貌,怎能咀嚼出城市的味道?还是他老婆解了围:“大半夜,怎么能看到?” 我们都笑了,大概是有熟悉的人,并没有对这座城市生疏,反生出几分亲切。

第二天,我们去宜昌最美景点三峡人家。这个被网友详价满意度百分之百的风景区果然名副其实,一点没让我们失望。

比起张家界山的气势磅礴,三峡人家所依的山是灵秀的。满山林木苍翠,山上的每块石头,都像是经过水的浸润,少了我们平日所见山的土气,只留下一种自然的灵气。一路走过,石板路两旁大多是竹子,秀颀挺直的躯干,到了上面,所有的枝头倾向路的中间,摇曳生姿,竹影婆娑,为行人辟开一条绿色的凉蓬。梯子扶手位置,绿色向藤蔓顺势蜿蜒前行,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前行的路,因得这绿色,妙趣横生。正所谓:累了眼,怡了心。

三峡人家以前生活居民以土家族为主,走进这个保存尚好的土家寨子巴王寨,刚推开斑驳的木门,那声吱拗的声音仿佛是悠长的一卷历史传出的一声叹息。这个三层的木制大阁楼,到处敞敞亮亮,那被数人扶过的楼梯,己被磨的发亮,兵器间,陶坊,染坊,会客厅,寝居,这些无不在依稀让我眼前浮现着前人日出而作,曰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坐在一张久远的小木椅上,遥望远方,甚至能感受到前人等待时的温度。我把脚步放得很轻,生怕打破这扬肃静,因为,关上门,我们就是另一个世界。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龙进溪在一片繁茂的竹林中,就像推开了一扇碧绿的屏障,一下子跃入眼帘,这水,怎一个静字了得?水静得泛不起一丝波纹,那颜色,不是翡翠的绿,不是泉水的清澈,像是泼墨的丹青画,绿中微蓝,蓝中泛绿,一点一点铺展开去,波平纹静,温顺如处。一叶竹筏小舟上,一位红衣少女着古代衣装,撑一顶油纸伞,悠然立于船头,时而露出浅浅的一笑。翠竹,碧水,竹筏,红妆,诗经中的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应该就是此情此景吧?这真是“龙溪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呀!。顺着溪水下游,时不时会有流泉飞瀑,从山间倾泻下来,人们纷纷下水,忘了年龄,性别,捉鱼捕虾,玩闹嬉戏,不亦乐乎。其间,有悦耳的古筝声竖笛声从耳际传过,抬头一望,山上琴台上一位黄衣少女正抚琴,鹊桥上,少年的口中飘出美妙的笛声,驻足痴望,合着这山上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啊!

归去时太阳还高,这里是长江的上游,江面不宽,两岸山峰耸峙,浑浊的江水依旧向前流着。千百年来,它己成为须发皆白的老叟,看过多少沧桑变迁,领略多少雨雪风霜,仍像柳永词中所写: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浓情湖北,灵秀三峡,请接受游者寄托的一份赤诚的热爱!

第五篇:三峡

三峡大坝,不的不说的故事

何谓多米诺骨牌效应?何谓蝴蝶效应? 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这几年,气候异常,高等级的地震频繁.本人以自己掌握的浅薄的知识,还原了一下多米诺骨牌的所有关键部分,得出一个也许会戳痛某些人神经的结论===>三峡大坝的建成蓄水,是引起这一连串异常现象的第一块倒下的骨牌!!!当三峡大坝还在论证阶段的时候,已故的水利专家黄万里老先生就一直大声疾呼:三峡大坝建不得!!如今,斗转星移,高峡出平湖,落差百米的大坝建成,毛主席的夙愿得以实现,然而,现实的残酷,让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提问:这座大坝的建成,到底是人类历史的奇迹,还是潘多拉魔盒的开启呢且听我慢慢道来.第一章.气候篇.“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主席的诗词气势磅礴,读罢让人荡气回肠.只可惜,高峡出平湖,神女现在是有恙了.先是重庆罕有的酷暑高温,然后是202_年忽降暴雪,再是202_年西南5省罕见的旱灾.如此异常的气候现象,自三峡库区蓄水后接二连三.气候罕见,肯定是有原因的,三峡大坝,我的目光不得不转到他身上.让我们看看三峡大坝库区蓄水后,下游发生了什么.1.洞庭湖,鄱阳湖水量剧减,曾经的洞庭玉米之乡一去不复返.如果你有心,到实地看看,走访下当地的居民,自己了解我说的是真是假.最新的消息,洞庭湖蓄水量只有7.7亿立方米,不到丰水期正常水量的1/10.干涸,洞庭湖居然干涸了.....2.本人住在上海长江口的一位朋友告诉我,长江口的河沙淤积明显加速了....几年没回去,原来只是一个小沙堆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小的滩涂,长满各种植物..由1.2,我们可以很肯定的得出,长江下游的水流量少了,远远少于库区蓄水前的水流量了.因为水少了,洞庭湖才会史无前例的出现干涸大部;长江入海口因为水量减少,流速减慢,冲刷效应减弱,才会使得入海口出的泥沙淤积速度如此之快.那么,少掉的水,哪里去了本人在此权当抛砖引入.以本人绞尽脑汁所想到的有如下几点,欢迎大家补充.1.库区截留蓄水拦下了一部分.2.库区水面一下在原来的基础上拔高了100米左右!一些原来高于水面的地下封闭大洞穴开始灌水!3.库区水面一下在原来的基础上拔高了100米左右,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密度*g*高度,那么库区沿岸的底部水压将非常的大,将有很多的水在这个压强的作用下渗入河道周边的土壤中,形成大范围的地下水.由于库区水面极高,要形成平衡估计很难...也就是说,库区就像一个到处是洞的水盆,一直在不停的向周边渗水,漏水.除非盆里的水漏完才会停止.三峡会漏完吗?不会.所以,向整个库区周边不停的渗水吧...慢慢的渗...什么时候达到平衡...不知道...4.库区水面一下在原来的基础上拔高了100米左右,原本高出水面很多的迷宫一般的地下洞穴被淹入水线以下.形成新的地下河!甚至形成新的支流!!5.库区庞大的水面每日庞大的自蒸发量.三峡库区的蓄水,已经开始改变整个长江流域的水量分配.上游,水资源充沛.下游,水流量开始剧减.这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呢?下游洞庭湖干涸,很明显的说明了这个影响.----三峡库区蓄水,因为我上面罗列的1 2 3 4 5,非常多的水不再来到下游,下游的整个水循环平衡将被打破.洞庭湖干涸了,干的不仅仅是洞庭湖,还有周边的地下水.没了来自洞庭湖的水的补充,洞庭湖自己都干涸了,还哪里来水渗入湖边形成地下水?长江水流量减少,整个长江下游的水位都较原先降低了,那么势必也会造成沿江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好的,没了足够地下水的滋润,整个地区的水汽蒸发量也都剧减了.水汽蒸发量减少了,空气就干燥了,空气干燥了,来自海洋的水蒸气团途径长江下游的时候自然被过度吸收,那么内陆的很多地方很可能就无法到达了.气团无法到达内陆,自然会影响当地的降雨.让我们来看看整个多米诺骨牌是如何倒下的.库区蓄水->下游水量剧减->洞庭干涸,长江水位下降->沿江大范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水气骤减->空气干燥->吸收大部来自大洋的水蒸气团->水汽团无法到达内陆->内陆旱灾.山峡大坝上马的时候,决策者一厢情愿的把整个库区的沿岸想象成滴水不漏,这不得不说是遗憾中的遗憾,不幸中的大不幸.可怜的洞庭湖.可怜的长江.第二章 地质篇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让我说,我们的三峡,已经成为一个大范围撬动地球板块的起始点.根据中国科学院、世界自然基金会、与长江水利委员会共同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二○○七》,三峡在 202_ 年水库蓄水以后的微震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秭归、巫山和长阳,202_ 年三峡库区范围监测到的微震达 905 次,虽然其中最强的一次也只有 3.5 级,但数量明显增加是事实。三峡与汶川玉树地震.官方资料,三峡大坝库容202_年已经达到156亿立方米.这是多大的一个重量???这可不是能当政绩炫耀的东西.三峡库区截留,表面上截下的是一个库区的容量的水,可是这些库容的水相对维持整个库区水面高度所需要的水量呢,其实,说是冰山一角也不为过.我们暂且不算这些,只算库容的水把这换算成质量,是156亿吨.按照密度最大的花岗岩算,3.3吨/立方米,大概是50亿立方米的花岗岩.以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四舍五入,取高度为1万米,那么这块大花岗岩的面积至少有50万平方米.紫禁城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到过的朋友可以想象一下,一块面积有紫禁城差不多大,高度比珠穆朗玛峰主峰还高的花岗岩,就这么凭空制造出来压在咱们中国的腹地上.倘若三峡库区正好位于某块不稳定板块的一个边缘,那么这么大的一个重量压下去,岂不像跷跷板一样,把版块的近端给压沉下去,而远端给压翘起来???结合汶川地震震中的位置,再看看玉树地震震中的位置,让我不由得联想到这一点.版块下面都是柔软的地幔,岩浆,所以板块压下一头翘起一头,这种 推论是能成立的.本人大胆的推断,汶川震中地质结构应该是板块被压下以后,弯折程度过大,不堪重负被压折的,玉树震中发生的地质结构则是因为板块翘起后应力超过该连接处最大受力值被翘断的.两者分别是板块跷跷板的两端,一个翘起一个被压下.造成不平衡的原因就是三峡库区的蓄水.三峡与近期全世界频繁大震,冰岛火山爆发的关联.看到这里,有些喷子估计又忍不住了,说我在扯谈了.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南极冰盖的融化,对于太平洋的岛国真是个灾难.”融化的积雪让海平面升高,南极与赤道附近的岛国即使相隔千万里,也是断不开他们的因果联系.三峡,不只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三峡库区海拔在100~200米附近,也就是说,地球上在咱们中国的腹地,凭空多出了156亿吨的水,(如果算上那些新形成的地下水,溶洞水,地下暗河,也许要翻几倍还说不定.)这些水哪里来???肯定是截住了本来应该在自然循环中流回大海的水.地球已经有多少亿年的历史了,在这么漫长的过程中,地球表面本已形成了比较平衡的态势,而今,被人为的打破了..等于说,我们把海洋上的水,挖掉了156亿吨以上,给搬到了咱们的三峡库区.也就是说,把本来在海平面的水,给架高了100~200米.根据物理中的向心力的公式,F向=mrω^2,半径变了,向心力也变了.(大家可以试试,用一根绳子绑着一个桌球,转动,然后粘一块口香糖,再试试,感觉下前后的差异)那么可以肯定的得出结论,三峡蓄水对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影响.在此,本人对地球板块的运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地球上的版块,一方面跟着地球自转,另一方面绕着太阳公转.如果把板块的运动轨迹用物理中的合运动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总体来说是稳定的,各个板块之间能够达到平衡.倘若改变了地球的自转速度,必然会改变各个板块的运动轨迹,那么各个板块势必需要达到新的平衡.什么是新的平衡?就是不断调整各个板块间应力的过程,这个时候地震的发生,火山的爆发就不可避免了.所以,本人大胆的推论,进入202_世界范围内大范围的地震,以及火山爆发,不是偶然的.其实都是三峡库区蓄水所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都与三峡有关联!!让我们来看看整个多米诺骨牌是如何倒下的.三峡蓄水->改变地球自转速度->改变板块的合运动轨迹->板块之间开始寻找新的平衡->火山地震成为寻找平衡的途径->地震频发,火山爆发三峡大坝,工程浩大,是各种利益纵横交错的结果.但是,仰望苍穹,这期间究竟有没有人站在库区人民的立场上,站在长江下游人民的立场上,站在全国人民的利益上,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真正的考证过这个工程的利弊看着身边那些开采稀土后被破坏的植被,看着身边那些被无良企业为了省下成本而肆意排放没处理过的废水的染黑的江水,看着那些....难道为了GDP,为了一己私利,就能不顾一切代价赌上可能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承担严重恶果的争议工程???..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三峡大坝不一定要拆.先把水放了看看.倘若放了水,气候回复正常,地质异常消失,那也就证明老衲的观点了.在此,本人预测,倘若三峡放水,让水位回复以前的模样,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大自然去调整大坝曾经造成的影响.首先失去库区水压力,翘起的板块归位,可能会有地震.其次长江周边地下水系回到从前仍需假以时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