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谦让还是不谦让?
谦让?还是不谦让
——卡伦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懂得谦让的人,会得到许多人的尊重,得到许多人的一度好评。可是谦让是在任何时候都值得倡导的吗?
正如材料中的那位应聘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发扬谦让这种传统美德显然是不合适宜的。让我们想象一下,假使你是一名销售员,当你和其他公司的人争抢同一个客户时,这个时候,你发扬谦让这个传统美德,得到的不但没有尊重、赞赏,反而是别人的嘲笑。而结果是失去这位客户,这也就相当于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机会。
有的人,他的工作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前奋力拼搏占有一席之地,而这种工作就决定了在他的事业中绝对不允许有谦让的存在。一旦你有了这种心理,就意味着你失败了。
但我对于谦让并不是全盘否定的。在合适的场合谦让这种传统美德当然会提高自已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但反之,结果并不是欣然的。往往有的人会问,总谦让合适吗?当然,回答是否定的。总“谦让”当然不合适。面对一盘有大有小的梨,孔融选择捡了一只小的梨,别人问他为什么时,他却说:“大人吃大梨,小人吃小梨”。这是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独白,而这才真真正正的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让。同桌的两个朋友,一个放着削好的铅笔不用,去抢另一个人的铅笔,这个时候我们当然没有必要谦让,而理应理直气壮的把铅笔要回来。对于占有欲强的孩子,谦让往往会使他们的私心更加膨胀,贪欲更加滋长。
我有一个弟弟,自打上幼儿园起,老师就让他学会谦让。他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一不小心就会碰到弟弟妹妹,这个时候老师总会说:“**经点走”“***别碰到弟弟妹妹。”当发生争执时,老师总会说:“***你是哥哥,让着点弟弟妹妹。”渐渐的他开始不再“惹事”。
别人抢了他的椅子,他只是看了一眼就找了别的椅子坐了下来;站队时,后面的女生来回推了他好几下,他只是默默地站到队的末尾。父母感到他长大了,渐渐的有了男子汉的气概,也感叹自已和老师配合得好。
可是过分的谦让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没有了竞争意识。有一次,一个男孩无缘无故的使劲用拳头打他的头,他没有还手。事后再问他时,他却说:“我不疼”。当然这并不是我们的初忠。
对于谦让,我们应从合理的角度来看。但现如今,幼儿园里的老师一再的强调谦让,这不仅会失去谦让的教育意义,反而会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虚伪的种子。一次,老师发饼干,奖励了拿碎饼干的孩子。于是每次分点心,先拿饼干的孩子纷纷拿碎饼干,有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故意把饼干弄碎。这反而扭曲了孩子们纯真的本质。谦让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可有的时候,却可以使一个罪犯更丑陋。
第二篇:谦让
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会谦让,尝试谦让,在谦让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那么,你会慢慢领略到:其实,谦让也是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在什么时候谦让,怎样谦让,这是一门艺术!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今天,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所宣扬的那种“谦让”的传统道德,那种“牺牲”的精神,遇到了商品经济大潮中竞争、交换等价值观念的挑战。在今天,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试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是谦让还是勇敢面对?这的确是对每一个人的灵魂的考验。
我们说,在今天,道德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来对人进行各种各样的约束,更为重要的是,道德应该成为每一个自主的人发展的内在需要。换句话说,道德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约束,更在在于促进自主的人的发展。如果我们把那些传统的道德,仅仅看作为一种约束,一种对自己的自我发展的约束。那么,我们可以说,宁愿不要那样的约束。
再来看看需要不需要“谦让”“牺牲”之类的道德规范吧。
我们只能说,一些传统的东西,在今天虽然有它的存在价值,但我们不是在完完全全,原样原样的状态下来保持和发扬的。如果我们今天仍然一味得拘泥于孔融让梨式的 “ 谦让 ” 与 “ 牺牲 ”,那我们就恐怕会被它所束缚,我们的手脚就会被它所捆住,我们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比如,今天的大中专毕业生,在面对有限的各种岗位时,就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当几个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时候,如果仍然象孔融当年那样,把岗位让给他人,自己再去另外的地方寻找,那你恐怕永远也会处在岗位的寻找之中。以这种保守的态度去“谦让”,去“牺牲”,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一种迂腐的行为。
从自己本人来说,那无疑可能会失去了一个发展自己的机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的“谦让”,这样的“牺牲”是不值得的。相反,如果勇敢面对,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在激烈的竞争中,击败了对手,顺利地拿到了 “ 入场券 ”,那才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道德和素质。
而在另一些场合,在另一些领域,“谦让”与“牺牲”,则会赢来他人赞许的目光。这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的领域。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他人交往,与他人打交道的时候,有时候,“谦让”与“牺牲”就是一种美德。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病人,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这是大家所公认的美德。在家庭生活中,小孩如果眼睛里只有自己,把什么东西都占为己有,往往会被大人所诟病,所指责。
所以,在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语中,孔融让梨永远不会过时。我们所需要提醒孩子的是,不要过分的拘泥于这些传统的道德,心目中应该既有自己,也有他人。一味的“孔融让梨”,那是只有他人而惟独没有自己的体现,就会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机遇,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一味的以自己为中心,什么时候都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目中无人,“拔一毫利天下而不为”,那是自私的表现。这应该是我们当前学校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地局限于“孔融让梨”式的道德教育,主张“谦让”,提倡“牺牲”,倡导“毫无利己,专门利人”,结果,我们却培养了一批道德上的“两面人”:在老师面前,在家长面前,可能规规矩矩,一旦走出了校门、家门,可能就是另一副面孔了。
当然,话也得说回来,如果我们培养的人,个个都是虎狼之心,只懂得竞争,那对社会也是一种危害。
所以,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就是应该教育孩子:该“谦让”时才“谦让”,学会谦让的艺术!
第三篇:谦让
“谦让、友善朋友多”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体会谦让、友善才能有很多朋友的道理。
2、懂得如何做到谦让、友善。
二、设计思路
本活动从即兴表演入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朋友之间失去谦让、友善的感受,在最后一个场景中,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体会朋友之间谦让会使交往中的一些小矛盾化解,也会拥有更多的朋友。接着通过对两种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使学生思考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人讨人喜欢,哪种人是大家不喜欢的。再接着树立一个谦让、友善的正面典型,让学生明白,要做到谦让、友善是需要努力的。然后,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自我反思。接着用《孔融让梨》的故事引申出谦让、友善不仅校内生活需要,校外的家庭生活、邻里之间也需要谦让、友善。最后,让学生马上付诸行动,试着练习以谦让、友善的态度对待同学和朋友,互赠友善卡,在行动中学会谦让、友善的好品质。
三、活动时间:202_年4月18
四、活动准备
歌曲《孔融让梨》、《找朋友》,课件等。
五、活动过程
(一)、暖身操
导语:孩子们,我们身边有很多的好朋友,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摩擦,这个时候该怎么样呢?且看以下的情景。
1、一个同学走路,因路滑不小心踩到另一个同学,使得这同学很气愤,结果两人吵起来。
2、一个组长发书,把一本脏书破书发给同学,大家互不理解,争吵起来时。
3、同学与你约好,却没有赴约时。
(学生上台表演3个情景剧)其中第三个情景剧演员表演到一半被老师定格住 师:老师看到这个的时候,想到,朋友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要是能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一想,也许结果会不一样,或许大家会看到不一样的结局„„(短剧中的演员换位,继续表演)
师:第三次的表演被老师稍微打断了一下,但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馨的画面,虽然朋友之间起了争执,可是在最后能化解矛盾,他们之间的相互体谅,谦让真是让人感动(学生为三组孩子评分,评分标准就是举手最多的那组)
宣讲员启示:对朋友谦让的人会拥有更多的朋友,想想我们和身边的朋友是不是有做到互相谦让呢?谦让是相互的,当我们与人交往时会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下面的2组画面,你会喜欢和谁交朋友呢?
(二)观看传统道德典范视频: 《孔融让梨》
通过观看这个经典视频故事,让学生明了凡事都要懂得谦让。
(三)共读道德经典: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四)共享道德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五)案例解析、心理感受 这样两个人,你喜欢谁?
小丁:爱斤斤计较,动不动就为一些小事生气、烦恼,整天闷闷不乐的。小可:很随和,对人友善从不与人计较一些小事情,整天乐呵呵的。师:大家看看这2位,你会选择谁做你的朋友呢?
1、请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下。
2、请学生汇报你的选择,并说说你的想法。小结:看来大家都非常愿意和小可交朋友,她不会斤斤计较,不会为了小事而生气。与快乐的朋友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快乐起来。小可的友善让我们都愿意和她交朋友了,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才拥有更多的朋友啊? 生:(友善、善良、随和)
师:谦让、友善的人会赢得朋友的真心,会拥有更多的朋友。老师就认识这么一位好孩子,让我们来通过本周校园心理频道告诉我们这个感人的心理故事,看看故事的主人公如何让大家都愿意和她交朋友呢?
(六)、小故事大道理
凡事应懂得谦让,这是道德常理。我们应将道德内容融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道德讲堂给予大家很多启迪,学员们积极畅谈心中感想,道德体现在每一件小事中,让我们带着一颗纯真的心感受身边的善和美,也会用自己的言行去演绎自己的精彩。
第四篇:学会谦让
学会谦让
学会谦让 一天晚上,我和弟弟去打羽毛球。突然,一阵打骂声音响起。我情不自禁的跑去看。我顾不得人群的拥挤,看见一位乱蓬蓬的头发的中年妇女和一位青年男子互相对峙着,恶狠狠的盯着对方。还没到一会儿那个中年妇女抄起一个苹果对青年男子砸去。他用手一挡 一天晚上,我和弟弟去打羽毛球。突然,一阵打骂声音响起。我情不自禁的跑去看。我顾不得人群的拥挤,看见一位乱蓬蓬的头发的中年妇女和一位青年男子互相对峙着,恶狠狠的盯着对方。还没到一会儿那个中年妇女抄起一个苹果对青年男子砸去。他用手一挡,然后向前往中年妇女冲去。
人群中,几位孩子害怕的捂住了眼睛;老人们消失在人群中;几位中学生看不下去了把头往后转过去;突然,人群里冲出两个男人,黑色的皮肤显出凶狠的光芒,手中拿着一个棍子对着中年妇女就是一打,中年妇女拼命反抗。另一个人就在砸东西。
事情的原因是这样的:青年男子到中年妇女哪儿买五斤苹果,结果回去一称,发现少了一斤。就去和中年妇女理论,中年妇女不听,就打起来了。
为了一斤苹果而大打出手,见刀见血,值吗?如果青年男子和中年妇女能互相谦让会这样吗?
如果大家能够互相谦让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第五篇:学会谦让
学会谦让
放暑假了,朵朵一家准备去野外度假。在度假前一天晚上,她们一家都在忙着准备生活用品。文具们就从书包里探出头来,爬上书桌聊起天来。
“朵朵最喜欢那个穿着粉色婚纱、梳着两个马尾辫的洋娃娃,这次度假也带着她,她们两个真是形影不离呀!”橡皮说。
“朵朵最喜欢的应该是戴在她脖子上的那条项链,那是在她七岁生日时,姑姑送给她的。朵朵只要一戴上它,就不会把它摘下来。”铅笔不甘示弱地说。练习本抢着说道:“朵朵最珍惜我们了,比如说我,当她每次写作业时,都把字写得端端正正,从不在我身上乱涂乱画。”
听练习本这么一说,文具们都叽叽喳喳地吵成一片,像热闹的菜市场一般。听着这番吵声,练习本大声喊道:“你们先别吵,先别吵!现在你们排成一队,我点到谁,你们就依次上来说一说朵朵最珍惜谁。”
听了练习本这番话,文具们顿时安静下来。它们有的推,有的挤,快速地排成一队,等待练习本报到自己的名字。
“刨笔卷你先上来吧。”
“我觉得朵朵应该最珍惜我,每次把笔刨尖之后,都会把我肚子里的‘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刨笔卷是个大嗓门,一说话就把身旁的练习本吵得不耐烦。
“自动铅笔你上来说。”
“我觉得朵朵最珍惜我,每次用我写完作业之后,都会把里面的短笔芯取出来,使我的身体从不会堵塞。”
„„
突然,朵朵推开房门走进来说:“刚才的一切,我都听到了。你们中的每一位我都非常珍惜,你们应该学会谦让。”
二年级:郑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