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人间滋味定稿

人间滋味定稿



第一篇:人间滋味定稿

吃八方美食,品百味人生

--------《人间滋味》读后感

城南小学

二(4)班彭易家长 李宝香

在中国当代汪曾祺算是一个资深吃货,他自称“我是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 ”。他不但会吃,还会做;不但会做,还会写。

他与著名作家陆文夫被人称为“南北人文美食家”。但同是写美食,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只能算是一本绝佳的菜谱合集。周作人也是著名的人文美食家,他的《知堂谈吃》也记录了许多美食,但细细琢磨之后便会发现,周作人谈吃的散文多了一丝书卷气,而少了一些人间烟火的味道。而汪曾祺正相反。

他的《人间滋味》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包括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无论是萝卜、豆腐、栗子,还是韭菜花、手把肉、故乡的元宵,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都是美食。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他用真实细腻的语言,清新质朴的文字,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完美统一。

这本书最大特点就是画面感很强,每每描述一种吃食,就像是在你面前展示制作工艺一般,令人垂涎欲滴,忍不住想要品尝。比如《豆腐》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这段文字简练通俗,可谓描写入微,不仅把豆腐的做法做了个细致的介绍,而且色香味都浸润弥漫于文字之间,读来让人艳羡喜爱不已。

全书文章通透自然,引用了较多的历史典故,针对多种食材,介绍了各地的不同做法。既有南北方不同习俗的对比研究,又有作者的主观品评。在此基础上,汪老还谈了亲身体会和见闻,并结合美食美味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尤其是大量引用了历代文人墨客对美食的记载和评述。或是诗文,或是典故,又为八方美食增添了几分历史厚重感。

汪老写的食物很少提及奢华的菜品,文中记录描写的都是普通人家的家常食物。但在他的笔下,这些家常食物不再是寻常的果腹之物,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态度、一种人生、一种境界。

第二篇:人间滋味你是一半的杂文随笔

楔子

大抵一种东西第一回吃,总是最好的。

汪曾祺 人间滋味里写到。

我内心感触,想想也是啊,好多东西第一回吃到嘴里,觉得惊喜和意外,吃到好吃的东西就像是获得人生的奖励,再怎么发胖都没有关系。美好的事物总是值得人们倾覆所有去追寻,追到了,也就结束了。

第一次遇见觉得可爱的人,大抵也是你觉得他最可爱的一回了。

1.米花糖

说到米花糖,不太了解全国各地是否都有这样一种食物,但从名字来看,米花糖的食材想必是到处都有的,我家乡这边挨近四川,有一种吃法遵循四川的风俗,将米花糖用开水冲泡开直接喝掉,这样的话就不叫吃米花糖了,应该是喝米花糖开水,老家这边的米花糖是用炒米、花生、以及糖水(具体不太清楚是冰糖水还是糖浆)做成一大块,吃的时候米花糖在嘴里碎开,甜甜脆脆,还有花生的坚果香气来口中弥漫开来。小时候经常有那种推着板车装着一大袋米花糖、爆米花、米花到各个小区大院兜售的手艺人,米花糖被切成小方块,一块块的码得整整齐齐,多少价钱我不太清楚,但是我猜想并不贵,大概3块钱就可以买一大袋,里面会有10小块米花糖。小时候家里的餐桌上经常出现米花糖的身影,但我从来没有自己买过米花糖,我并不太喜欢米花糖这样的甜食,一来是不喜欢吃里面的花生,二是总觉得米花糖的甜并不令人觉得很好吃,不像蛋糕巧克力软糖这样的甜食,米花糖的甜,是一种糖水凝结后依靠唾液融化,伴着米花在口腔里打转的干涩感,和我同样不喜欢各种酥是一样的感受。

然而我外公很喜欢买来吃,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外婆也挺喜欢吃的吧,总之馋嘴的我家里只剩米花糖我也很难去吃它。但是米花糖总是悄悄地买回来没多久就被消灭了。为了解决干吃米花糖的干涩感,我经常看到外公一到晚上,就会去厨房取一个碗,拿一块米花糖放在碗里,冲上滚烫的开水,等米花糖完全泡散开,水稍凉后,不用筷子就这样喝掉。

直到不久之前,我都很难明白米花糖到底好吃在哪,直到我读了汪曾祺在写家乡的食物炒米和焦屑时想明白了。外公年轻那会儿是我完全陌生的年代,家境清寒,小孩也难得能吃上一分两分钱的零食,更别说大人了,也许米花糖就是我外公年少时唯一能吃得到的零食,也许是一天赶着上工,开水冲米花糖简单、快,随便一冲就当早点了,也许是去别人家做客,没什么东西好招待,就冲了一碗米花糖,吃下去竟觉得暖和清甜。在步履不停的人生当中,外公的认知里,米花糖仍然是一种畅销好吃的小食,路过商店时,还是会习惯性的买些来吃。

怎么说呢?就像小时候的棒棒冰、丝丝糖、唐僧肉和永远冲不开的高乐高一样,和一段被珍藏的记忆有关,是某一个饥饿夜晚的小小诉求,是长长的路上的一个老朋友。生活越来越好了,你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但是某一个完全不特别的日子突然会怀念,那时食米花糖的日子,那时陪伴在身边的人,滋味不尽然是当初那般滋味,而万象也非当初的万象了。

外公外婆还经常买的糕点有牛轧糖、牛皮糖、桃片糕、桃酥,牛轧糖是牛乳和花生制作的硬糖,牛皮糖是用花生和明胶制作的软糖,这样的零食环境下我仍然没有养成喜欢吃这些传统中式糕点的习惯,后来手工牛轧糖风靡全国,网上牛轧糖的花样众多,抹茶的、蔓越莓的、奥利奥的……,读书时放假回家之前我买了一些手工蔓越莓的牛扎糖给我外婆吃,她可能是我见过们家里最喜欢吃牛轧糖的人了,外婆尝了以后说很好吃但是并没有吃很多,反而号称不喜欢吃的我吃的挺多。我想是因为甜食很难消化,并且需要不停的咀嚼所以外婆吃不了太多的缘故吧。

不知不觉间,外婆更老了。

第三篇: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食文知味

食文知味

——读汪曾祺《人间滋味》有感

学生:五十岚

【师评】:这篇读书报告写得有滋有味,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真好!爱吃,不是狼吞虎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吃进肚里等于没吃。爱吃,是吃得用心,吃得幸福快乐。这个总结很精彩。爱吃,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人活着,就要活得有滋有味、兴高采烈的。

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里面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长,都是作者谈吃讲吃的。可读起来觉得前半部分写吃的印象更为深刻,读起来更有味。正文部分从《五味》到《面茶》,更像是纯粹的讲吃,只有几笔穿插着叙事、抒情,品“味”之后更添深意。中间部分从《吃喝门道贵在讲究》开始就更加讲究了,看标题便可知道,《吃食和文学》《宋朝人的吃喝》《吃的自由——序》,中间这部分对比前面读起来,吃就不是主要部分了,有的叙事谈吃,有的结合文学谈吃,有的结合历史谈吃,有直接说理的也有隐喻的,尤其《吃食和文学》一文把吃提高了“一层”的同时,作者更像在谈人生感悟。

作者告诉我们的可不止食物味道何如,还喜欢告诉我们怎么吃。

首先,就要吃得“杂”.作者虽然是高邮人,却知晓各种地方的名菜名小吃,深知个个地区的风味风俗。《五味》讲“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中国人对这五味是再熟悉不过了。就这五味还各有各的门道。

先谈首当其冲的酸。酸可不是醋的专利,萝卜白菜笋干也可以拿来酸,山西人还把树叶子、榆钱儿拿来酸,连饭都可以拿来酸——延庆山里夏天的美味:把饭捂酸,凉水一冲,都无需下饭菜,冲着这酸劲就无比开胃,三碗不在话下。作者还回忆起与贾平凹先生在南宁吃面的趣事,平凹先生进门便喊“老友面”,这老友面便是酸笋肉丝汆汤下面。

甜味仅次其后。说起吃甜,南方人好像更有优势,四川的沙芋、广东的糖水等等,还有苏南一带的,仿佛无甜不欢,无锡的肉包子馅里都会放糖,作者觉得没法吃,但有人就好这一口,甜得令人回味。肉配糖的不止肉包,排骨、卤肉都是浓油赤酱的甜滋滋的,这种特有的苏锡菜风味仿佛就代表着苏南人,代表着这边小资又甜蜜的生活,这里人温柔又机灵的性格。

苦味好像便没有前两位那么受欢迎,印象里以苦著名的菜也就苦瓜。作者这还提到一个名为“折耳根”的苦菜,说是剧团里的一个贵州女演员偏好这一口,不仅苦还腥味浓重,又名为“鱼腥草”.辣味那提起来就响当当的。以辣为名的川菜可是名列四大菜系之一,而且川菜的特点还辣且麻,麻辣烫、麻辣豆腐、钵钵鸡……这些代表名菜提起来就令人口水直流。

能吃辣也算一个本领。作者就讲他吃辣的本事是怎么练出来的,说是在昆明,直接把青辣椒蘸盐下酒在火上烤着吃。还听闻川北有种辣椒都不能吃,把它放在汤里涮涮便辣得不行了。

咸味仿佛每道菜都缺不了,但是吃咸的程度倒是各个地区不同,浙东人吃得咸,作者说他一个台州同学吃包子都要掰开倒酱油。

还有一味——“臭”.中国人对臭的特殊情节很深,臭豆腐、臭干、臭冬瓜、臭豇豆……还有种臭卤。臭味与食物的奇妙结合都可以成为美食,而且中国人特珍爱这种美食。

北京人有个说法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其实每味都不受地域的局限性。像爱吃甜的苏南人不少也对川渝菜的香麻辣难以抵挡,口味咸厚的东北人也可以把广东人的糖水吃得津津有味。就像作者谈北京人,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

口味多而杂不是不会吃,而是懂得欣赏接纳其他口味。就像我是苏南人,家里烧的都是传统的苏锡菜风,从小到大口味都很清淡,菜都是携汤带水的,平时的“硬菜”也都是浓油赤酱,甜口居多的。

以前倒不觉得什么,来了北方以后,就显得以前口味多么清淡,一开始照北方做菜的方式是吃不惯的,大蒜大葱大把的放,咸辣鲜明才好吃,重口才下饭。后来越吃越觉得好吃,回来再吃家乡菜就平淡了许多。

还有川菜,以前欣赏不了,觉得只是辣,现在觉得能辣得好吃真的是不容易。以前总以为苏式点心做得精致美观,比北方那些五大三粗的面食卖相是好得多,味道应该也好得多,但后来经常吃北方面食,就会爱上这里面的滋味。尤其是陕西的油泼面、铺盖面,和我家乡的一种银丝面(细如银丝的面条)简直是天差地别,两个一对比起来,我还是觉得那种宽宽的十分有味的面吃起来爽,那种幸福的感觉是不能轻易描述出来的,尤其在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以后,我很佩服陕西人民对美食的造诣,在物资那么匮乏的年代能用简单的面粉就能做出那么美味又幸福的味道来,这是苏南菜里没有的。

不光是中华美食,好吃的我们都该去接纳欣赏。作者在《马铃薯》一篇里有这样一段描述:“中国的农民不知有没有一天也吃上罗宋汤和沙拉。也许即使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也不吃罗宋汤和沙拉,宁可在大烩菜里多加几块肥羊肉。不过也说不定。中国人过去是不喝啤酒的,现在北京郊区的农民喝啤酒已经习惯了。我希望中国农民也会爱吃罗宋汤和沙拉。因为罗宋汤和沙拉是很好吃的。”只要是好吃的幸福的味道都是值得我们去品尝的。这些味道背后的环境、历史、人文风情,也是值得我们去了解、接纳的。

作者结尾还说:“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其实我觉得倒不是中国人口味杂,口味杂的是作者本人。作者是苏北人,对淮扬菜应该是颇有了解,又是湖南人的弟子,诸多散文里对湘菜是赞不绝口。看他的一些散文里,他对北京也颇有了解,好像现居在北京,对北京人的口味都了如指掌,对北京的名小吃也有不少描写。而且对各地的菜系都有不少心得,这不仅归功于作者走南闯北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用心的去品尝任何一道人间美食。

所以,我觉得吃还得吃得用心。

举个例子,像《豆腐》一章里就把一块豆腐的做法介绍得纷繁多样。光拌豆腐,北方就有“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的做法,甚者还有青蒜、韭菜花拌的,南方人不敢这样侉吃的,家里常做的就是皮蛋拌豆腐。而烧豆腐就又有不同了,扬州的“文思和尚豆腐”、昆明的“小炒豆腐”、北京的“老豆腐”,湖南的“菌油豆腐”,还有虎皮豆腐、砂锅豆腐等南北做法分明却家喻户晓的家常做法,作者不仅各个滋味都形容尽致,更把做法都一一详细说明,基本每篇文章里谈到的菜都把做法附上。

读完这些美食后不光只知其色香味,知道其中门道更加觉得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之处。再来谈豆腐,豆腐的做法可是层出不穷,除了豆腐脑、豆花这些做法简单变化下就能有另外一番风味的美食以外,还有茶干、干丝、臭豆腐、豆腐乳、豆腐皮、百页各种花式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干丝。扬州有一道名叫煮干丝的菜品,是淮扬菜的名菜,是上得了宴席的。这菜极讲究刀工,然而我印象里这道菜并不出彩,是拿鸡汤煮各种“丝”,除了干丝还有火腿丝、银鱼丝、口蘑丝等等,各种鲜味混合在一起煮着吃,往往是一碗黄淀淀的浓汤,尝起来说不上鲜却比较油腻,倒把干丝原本的清爽给盖住了,作者跟我一样对干丝做法所见略同:“我很留恋拌干丝,因为味道清爽。”做法如下:“入开水略煮,捞出后装高足浅碗,浇麻油酱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简单几句烂熟于心的做法却令人垂涎了。

除了豆腐,作者还熟知萝卜、韭菜花、菌类这些简单廉价的食材的各种做法,写得十分细致,什么地区长什么品种,什么品种用什么做法,味道是怎样的各有千秋。可见作者吃菜是多么的用心,不光会吃,还要了解食材,了解食材特性后还要会做,这才是吃得用心。

有一段作者写蔬菜的文字印象十分深刻:

“吴其濬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吴其濬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他用很激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吴其濬为什么那样激动呢?因为在他成书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这种菜吃到嘴是滑的,有点像莼菜。但我知道这不是莼菜,因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样子也不像。我问服务员:‘这是什么菜?’——‘冬苋菜!’第二天我过到一个巷子,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在井边洗菜。这种菜我没有见过。叶片圆如猪耳,颜色正绿,叶梗也是绿的。我走过去问她洗的这是什么菜,——‘冬苋菜!’我这才明白:这就是冬苋菜,这就是葵!”

读到这里。我几乎也要像吴其濬一样疾呼了,因为我终于知道作者描述的那种吃到嘴是滑的菜叫冬苋菜了!我只记得四五年前我在西湖边上的一家饭店里喝过一碗汤,里面有种绿叶子及其滑嫩,从来没吃到过这般的菜,以后也再没吃到过,可惜当时没留心问下名字,不然早就知道这叫冬苋菜,幸好今天看了作者这篇文仿佛重新拾起了我与冬苋菜的缘分。后来又一想还要感谢吴其濬,若没有他用心考察,恐怕也就没有葵了,也就没有冬苋菜了。

整本书,好像是生僻字大全,有许多食物追根溯源的名字,古时候的名称,不禁佩服中国人这“吃”里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可见“吃”绝对不是只吃这么简单,用心起来里面要下功夫的可地方多着呢。

我觉得吃最重要也是最深层的是要吃出“快乐”.作者平实易懂的文字里,更能读出苦中作乐的滋味。《故乡的食物》里作者介绍了很多家乡的美食,咸鸭蛋、荠菜馄饨、枸杞头等等,作者却对炒米和焦屑这两种都算不上美食的食品却有一段很长的描写。“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是有关系的。”如作者所说在那样**和贫穷的日子里才会常常吃到这样的食物,也只有这样的环境中才会真正明白到食物滋味里的幸福。

像这种苦中作乐的感觉,常常出现在作者的文字里。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作者被分配到高寒地带的马铃薯研究站,不管是政治环境还是身边环境都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作者不仅完成了马铃薯图谱的任务还发现了一种“麻土豆。”它的花是香的,当时大家说从未发现这种土豆。最有趣的还是在作者就开始画块。“画完一个薯块,我就把它放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作者自述是这般吃薯块的,好自娱自乐、安然自得!最后离开的时候还要带些薯块回去,可不是爱这些美食,真正懂得美食的人,可以把任何一种平淡无奇的食物吃出珍馐美味来。

在现在和平安逸的年代,作者往往也“苦中作乐”.记得他对北京的臭豆腐乳还耿耿于怀:“不知道为什么,北京的老豆腐现在见不着了,过去卖老豆腐的摊子是很多的……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五块足矣。“

这算不上苦中作乐,应该是叫忆苦思甜。人间有味是这也是那一辈人经历过多少苦难,才能在今天面对如何山珍海味都能有这般感悟,现在人吃与其说吃,倒不如说是满个口腹之欲,哪能像汪老一样,吃得”杂“、吃得”用心“、吃得”幸福快乐".整本书读下来从未感觉到乏味,汪老真实而又趣味的文字,仿佛在跟你唠家常。许多生僻字、古籍摘录在汪老的独到解读下也显得生动起来。能把吃写得如此趣味多元,文气和烟火气并存,最关键把吃的真谛传达给每一位读者。

第四篇:滋味

滋味

不要以为只有做饭才有滋味,生活也有滋味。每一个人生活的滋味是不同的,酸甜苦辣咸,每一种滋味体现着每个人生活的色彩。如果问我生活的滋味是什么?我会回答:“我的生活滋味是甜的!’’

甜劲十足的水果糖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聪明的老爸,总是在我遇到难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笑眯眯的走过来,给我讲题,帮我分析,让我找到灵感,战胜难题,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我还有一个爱我的老妈,十二年来,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让我沉浸在母爱中,快乐地成长。更然我感到幸福的是我的机灵鬼弟弟,他就像一只猴子一样,顽皮可爱,有时听话,有时顽皮,有时懂事,有时淘气,十分可爱。有一次,我正想睡觉,他笑眯眯地跑过来,说:“姐姐,问你一个问题。’’我爽快的答应了:”好吧。””有一个问题不管你去问谁,得到的答案都是没有,这是什么问题呢?请回答”。他一边歪着脑袋,一边左手摊开。我猜,今天他肯定又在模仿那个动画片中的主人公,这个问题还真难,把我给难住了,干脆让他说答案吧。我说:”我不知道,你说吧.”他手指动着,闭着眼睛问我:”你—睡—着—了吗?”我被他吓到了,说:”没,没有。”他却顽皮地说:”对就是这个问题,姐姐的脑筋不会转弯哟!”我仔细一想,他说的很对呀,如果能得到答案,这个人肯定清醒,如果睡着了,不就得不到答案了吗?真是个”机灵鬼’’,我的弟弟真是我生活中的一颗甜劲十足的水果糖!

嚼劲十足的橡皮糖

在学校里,我的生活也是甜的。写作业时,如果出现了一道难题,当我和刘伟知道了对方的答案,发生了分歧后。“看”一场大战,马上拉开了帷幕。课间里,我和刘伟各自为自己的观点作辩论。这一道题是这样的:让选出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话,第一句把“一触即发”这个词用在了商场商品减价大战中,第二句话把“虚张声势”这个词用到战士鼓励战友中,第三句话把“别出心裁”用到日本为掩饰侵华历史反复修订教科书中,第四句话把“忘乎所以”用到好心人救落水儿童中.我的观点是选择第一句话,刘玮的观点则是选择第四句话.。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中的“虚张声势”和“别出心裁”都是贬义词,当然不正确。刘伟说:“你的不对,“一触即发”是比喻危险或战争的开始,用在这里太夸张了。”我却说:“这是一个比喻句,这样写可以更生动形象的体现出商场上战争的重要性和马上开始。我认为你的不对,好心人救落水儿童是好事,应该用褒义词来表扬,“忘乎所以”明明是贬义词,肯定是错的。”就这样,我们的战争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经历了几个回合后,还没分出胜负。看来,只有一种方法:去问老师。我来到了办公室,问了老师,老师也说我的意见是对的。偶也!我赢了!我赢了!我和刘伟的战争真是我生活中一颗嚼劲十足的橡皮糖!

先酸后甜的爆炸果汽

今天数学又考试,我和往常一样很紧张,但我还是认真地做着题。咦,今天的智力冲浪挺难,我仔细想了想,又换了一个角度想了想。耶!我做了出来,那感觉真的好爽。做完了题,我想起了妈妈对我的叮嘱:“做完题后认真检查。”我仔细的检查了一遍。交上了卷子,我心里十分紧张,像吃了一颗“爆炸果汽”。终于发了卷,只见我卷子上鲜明的写着一个100分,我好高兴啊,这时我好像尝

到了“爆炸果汽”后来的甜。啧啧,真是一颗好吃的“爆炸果汽”!

我的生活就是这么甜,我的生活就是这么幸福,我喜欢我的生活。你生活的滋味是什么呢?

第五篇:《滋味》教案

1滋味

知识与能力:

1、熟悉课文,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品味文中人物动作、心理描写的语句,并揣磨摩它们在表达意义上的作品用;

3、领悟作品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法和圈点勾画的方法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学习品味生活的滋味,培养“感受幸福”的意识。

重点: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情感。

难点:从两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深意。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美妙的,它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尝,去体味,不管是酸甜还是苦辣。体味生活的滋味,体味成长的感觉。这个暑假漫长而又炎热,那么在假期中有哪些事情值得你回味呢?这些事带给你什么感觉呢?

(生述自己假期中事情。或有趣,或无聊,或惊喜,或无奈„„)

预案:若学生不能说出有趣的事情,教师就以自己假期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启发学生。那么对于一位具有良好艺术感觉和艺术气质的女作家张抗抗,她对生活又有哪些独特的思考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一课《滋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课题解读:滋味就是指味道,本文用此为题,用来表达一种心理的感受。

2、作者简介:张抗抗,当代女作家。浙江省杭州人,1950年生。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她还写了中篇童话 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长篇小说《作女》,《情爱画廊》等,出版了最好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3、检查生字,预习情况(1)生难字

一篓 蒂 瞌睡 嘟哝 蒙胧 允诺 嚅动 咀嚼 粽子 熬 嗤 稻穗 蹿腾 跺

(2)多音字:闷 闷热 烦闷 嚼 咀嚼 嚼舌 塞 塞外 堵塞 塞东西(3)形近字:嚅、濡、儒 端、瑞、惴

4、初读课文,理解文章脉络,思考: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性散文,那么作者深情回忆了儿时的哪几件事?(生读课文)

明确:半夜吃杨梅和除夕放烟花两件事这两件事情。(2)齐读文章第一段,思考:课文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领全文,表明以下叙述的两件事,都“同感觉有关”。(3)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总起,回忆同“感觉”相关的两件事。第二部分:半夜吃杨梅。(2——12)第三部分:除夕放烟花(13——30)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作者明明满心盼望着吃杨梅,可在半夜里吃杨梅究竟给她带来怎样的感觉呢?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叙述半夜里吃杨梅的? 在文中划出作者吃杨梅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感觉 明确:

背景:闷热的夏夜,我在梦中(迷迷糊糊的)起因:我被爸爸摇着、抱起来吃杨梅 经过:我大吃,篓子吃空了

结果:毫无感觉毫无印象,更加难受

(2)第一部分最后说,作者为什么说吃到比吃不到还难受? 点拨:作者明明吃到了盼望已久的杨梅,却是既无感觉又无印象,这反而比没有吃到还疲苦,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原因在于当时她是在迷迷糊糊的情况下吃杨梅,头脑也不清醒,因而也就没有了正常的味觉体验。虽然这是一种盼望已久的有滋有味的享受,但作者实际上没有产生这种体验,因而作者便感觉难受。(板书:迷糊无味)

(3)小结:半夜吃杨梅的感觉是:难受、懊恼、失望。(板书)

四、课堂小结:这件事情虽有,但却甚于无,给作者带来了难受、懊恼、失望的感觉,那么另一件事情又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滋味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课文回忆了哪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课堂新授,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三部分,除夕放烟花让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新鲜、刺激、美丽

(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与她放烟花的经历有关系,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她放烟花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明确:买烟花:花光钱

等待放:渴望、着急

放烟花:幸福、快乐

(3)思考:A、为什么我最终掏出所有的压岁钱买下了那只非常贵的烟花?(非常吸引人、想让男孩儿大吃一惊、想象中的景象让我充满期待)

B、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焦急与渴望?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我的这些心理及动作呢,用意何在?(为后文放烟花享受到的快乐作铺垫;苦等写得越细致,就越能体现后面的欢乐来之不易,自然,这样,也给作者留下的感悟就越深刻、越难忘;此外,这样写也能突出我的努力,我的付出,更能突出文章中心主旨。)C、第三部分小结:(板书:除夕放烟花——苦苦等待——新鲜、刺激、美丽)

三、研读课文,感悟主旨:(难点突破)

1、课文写了两件事情,除夕放烟火让儿时的我品尝到了苦苦等待的滋味,所以放烟花时是那么高兴,让她感受到了新鲜、刺激、美丽;然而我半夜吃杨梅,可以说没有感觉到滋味,可为什么要写进以滋味为题的文章里呢?

明确:半夜吃杨梅是无滋味无感觉,但这“没感觉、没印象”本身就是一种滋味,也就是说无滋味也是一种滋味,这种滋味还带给我痛苦,是一种无滋味的痛苦。更是让作者难忘,更他品尝到一种别样的滋味。)

2、那么本文将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写,用意何在呢?(探究主旨)

点拨:两件事情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一件侧重于从反面来写,第二件事情从正面来写。共同点都写了感受。归于一个主题:要珍惜人生体验,获得各种感受,得到幸福的滋味。

明确:这两件事情都是我“童年时代的小事,但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成长的足迹。吃杨梅,却没有品尝到滋味,让作者感觉遗憾,是因为我没有对杨梅进行有意识的品尝;放烟花却因为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而感到快乐、幸福。看来努力付出,主动体验,用心品味对于感受滋味而言多么重要啊。

这告诉我们生活原本就是有滋有味的,关键在于是们如何去品味、体验、感悟,如果我们主动体验、用心品味,那么就会品尝到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滋味。)

板书:主动体验、用心品味

四、品味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描写。

1、文章描写生动,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感受,动作、神态作了细致描写,无处不在显现了儿童的特性,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十分传神,请在文中找出来,加以品味。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所选择的品味点;第二步,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2、师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识。方法指导: ①动词的妙用。

浅——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出杨梅逐渐变少的动态。塞——单纯地往嘴里放,而没有咀嚼、回味的过程。滚——与杨梅外形一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举——骄傲地、兴奋地要让人看到。涌——焦急等待后的喷涌而出。

3、文章心理活动的描写也十分细腻,请找出来加以品味。②副词的特殊作用。

“可惜”——“终于”——“终于”写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释放的兴奋。③对比的鲜明。

没吃到杨梅写杨梅的诱人。吃杨梅时的贪婪。吃完杨梅后的无味感觉。④童话式的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

像喷泉、金黄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风中摇摆的稻穗„„ ⑤天真幼稚的内心世界。

“那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炮仗„„”、“我下决心„„让他们大吃一惊。”、“恨不得马上把它点着。” “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总算熬到„„,草草吃几口,„„溜„„”、“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五、结合生活,展开联想。

①读了本文后,你对幸福有什么新的认识? ②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值得忆起的往事呢?把它讲给同学们听。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题第二题

2、写一件事情,写出自己感受到的滋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263517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