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文解字》无从属字部首浅谈
《说文解字》无从属字部首浅谈
摘 要:《说文解字》中的36个无从属字部首向来被学界看做《说文》编排体例上的一个缺陷。通过仔细研究分析,36个部首中有些是有属字的。文章对36个无属字部进行首归类并分析其产生原因,认为其设置具有合理性,体现了《说文》的系统性和许慎的文字观。
关键词:说文解字;无属字部首;系统性;文字观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_)05-0183-03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说解字义、分析字形、辨识读音的字典,也是第一部按照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对9353个小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540个部首,对字典编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文?叙》中说:“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由此可知,许慎按照以形相次和以义相次的原则,把9353个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将540个部首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序协调的整体。作为部首,应该有从属字,但是《说文》中却有36个无从属字部首。它们分别是:凵(去鱼切)、ㄑ、久、才、乇、垂、克、录、?D、?选①睢⒁住⒙省⑷P、能、凵(口饭切)、燕、它、?浴⑷?、四、五、六、七、甲、乙、丙、丁、庚、壬、癸、寅、卯、未、戌、亥。有人认为这36个无属字部首是《说文解字》体例上的缺陷,失去了立部的意义。实际上,通过对这36个部首进行详细的考察和仔细的分析,我们认为有的部首是有属字的,并且这些无字部首体现了说文的系统性和许慎的文字观。
一、无字部首产生的原因
无字部首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现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部下有属字
经过仔细研究分析,我们发现有些字并不是无属字的,无属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有属字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属字为会意字,按主要义符分部
王宁先生曾提出:《说文》对会意字、会意兼形声字、多义符形声字的入部采取从主不从次的方法。会意字的义符之间也有主次之分,一个字会被分入主要义符做部首的那一类里,那么次要义符形成的部首当然就成为了无字部首了,但实际上这个字仍是与该部首形义相关的属字。
“录”《说文》解释为:“刻木录录也。”段玉裁注曰:按剥下曰。??,刻割也。录的本义是刻镂。“剥”字许慎解释为:“裂也。从刀从录。录,刻割也。录亦声。”录和剥形义相通,但是剥字“刀”为主要义符,所以剥入刀部而不入录部。
2.属字为古文
《说文解字?序》:“今叙篆文,合以古籀。”依据《说文》的体例,一字的小篆字形和古文形体相异时,那么依小篆字体入部,古文形体列为重文。假若从属字为古文的话,那么古文不收在部首之下。所以,这就造成了有些字成为无字部首的状况。
《说文》酉下:“?J,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卯部曰:“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
酉、卯二字义通形似,酉字本应归入卯字下,但卯是古文,所以酉单独立部。?炎趾拓弊忠彩钦庵智榭觥?
3.属字因统帅他字而另立部首
说文分部从分不从和,凡一字有其他从属字,一定单独分部。
三、熊、垂字属于这一类。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三字下次以王字,王字解释为:“天下所归往也。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能够将天地沟通起来的人就是王。由此看来,“王”应该归入“三”部,但是由于王字下还有皇、闰、?c等字需要统摄,所以三单独成部。
《说文》释“熊”:“从能,炎声。”那么熊应当归入能部。但是?`、罴二字都“从熊”,为了统辖二字,所以能字成为了无字部首。
(二)作为初文的无从属字部首
许慎重视本义,探求本意的最初形体,并且已经认识到了汉字的古今分化情况和动态的发展,所以将一些字的初文单独立部,以示特殊。
它《说文》解释为:“虫也,从虫而长。象冤屈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它为象形字,象一条三角形脑袋的蛇,一般这种蛇都有剧毒。在远古时代,草深林密,蛇虫很多,人们穴居,所以经常踩到蛇。一旦被蛇咬伤,将有生命危险,人们见面互相问候时首先说:“无它乎?”。它是蛇的初文,所以单独立部。
久为灸的本字。《说文》训久:“从后灸之也。”《说文》训灸:“灼也。今以艾约体曰灸。是其一?Z也。”段玉裁注曰:“灸,古文作久。”灸,就是烧,中医的一种医疗方法。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睡虎地奉墓竹简《封诊氏?贼死》中有记载:男子丁壮,析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久。久,训为灸灼。《五十二病方》、《脉法》、《阴阳十一脉灸经》里都作久字。《孟子?离娄篇》:“今之欲王者,尤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已十分流行。
能为熊的初文。《说文》解释为:“熊属,足似鹿。”段玉裁注曰:“《左传》、《国语》皆云晋侯梦黄能入于寝门。韦注曰:熊似能。凡左传、国语能作熊者,皆浅人所改也。”尹黎云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中也说道:“熊只是能的繁文。以其毛色黄,故增火以足意别字,非从炎省声。”
同理,易、?Z、?远际且谎?的,在此不再赘述。
二、构件能够独立表意单独成部
小篆系统中拆分出来的一些部件是能够独立表义的,所以单独立部。
く是由?w和川拆分出来的。く《说文》解释为:“水小流也。《周?Y》:“匠人???箱?,??V五寸,二???耦;一耦之伐,?V尺、深尺,?^之く。倍く?^之遂;倍遂曰?希槐?显讳?;倍洫曰?w。”《说文??w部》曰:“水流??乙病7桨倮???w,?V二?ぃ?深二仞。”《说文?川部》曰:“?穿通流水也。”《虞??》曰:“?Fく?w,距川。”意思是く、?w的水汇流成为川。
第二篇:《说文解字》部首排列
《说文解字》部首排列
摘要:《说文解字 叙》中“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这段话是理解《说文》540部首排列系联方式的重要钤键。据形系联是《说文》部首排列的表层规则,而在540部首的排列次序的深层结构中意联起主导作用;同时,部首的排列次序还体现了其深刻的哲学思想。而《说文》中每部之字排列的体例主要是按照意义来排列和按照类属来排列。
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部首;每部之字;排列
一、《说文》部首排列体例
(一)杂而不越,据形系联
后世学者多认为5说文6部首主要是“据形系联”,但很多部首排列又无规律可循。现代者周祖谟先生认
为“主要是据形系联,也有按意义系联的”,但同时认为,《说文》的有些部次排列并非完善[2]。许慎《说文》540部首的“据形系联”中有两种基本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一个部首系联一个和它形体相似的部首,这后一个部首又系联一个和它自己箱体相似的部首,这样一直往下系联。比如说:《说文》第一篇“士”部系联的脉络是
第二种方式是,一个部首以它为中心,同时系联几个和它形体相似的部首,例如:以“口”部为中心,同时系联了12个和它形体相似的部首:。
540部首就是以这两种方式为基础,综合交叉在一起的。许慎《说文解字》“据形系联”对于“形”的表针有一下几种情况:
1、后一个部首是前一个部首笔形中的一部分。例如:
2、后一个部首包含了前一个部首的全部或部分笔形。例如:
3、后一个部首是前一个部首的倒体或反形。例如:
4、后一个部首的顾问和前一个部首的笔形相似。
故系于
5、后。
后一个部首和前一个部首部分笔形相似。例如:第四篇
之后。
(二)同条相属,共理相贯:部首排列次序深层结构的意联主导
同条相属,共理相贯,指同一枝条的牵连在一块,共一义理的联接在一起。段注云:“同条共理,谓五百四十部相联缀也。”540部首在排列次序中所反映出来的表层现象是“据形系联”,而深层机理中“同条共理”则起着主导作用。我们不妨简称为“意联”。
一般情况下,据形系联的同时,意联暗贯其中,形联所形成的部首群也往往是相关意义部首群。同时,意联还是形联的补充,当形联收到局限是,意联的原则就凸现出来,甚至有时是意联起作用。
第一,形联的部首中,大都意义相连。上述五种形似部首系联中,前四种方式基本上都是有意义的联系,这是因为540部首皆为象形、指示、会意字,它们的形体都含有一定意义,形联是一环套一环,因此,形联的同时往往就是一个意义群。比如,口部的并列式系联中,意义都和“口”有关,只有第五种情况,只是笔形的相同或相似,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第二,一个部首又几个相似部首可系联是,以意联为准则。也就是说一个部首往往有多个和它类似的别部首,那么,就是在形联的基础上贯之以意联。比如,第六篇部首,系联在“束”后,和“口”部首形体相似,但是它没有系联于“口”后,而是
虽然和“口”相似,但意义上并没有什么联系。第三,部首形体奇特、无形可联时,以意联之。第四,《说文》第十四篇是典型的意联。
(三)立一位端,以究万原;必终于亥,知化穷冥;部首排列的哲学思想 按照据形系联对部首进行分析后,还有个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以“一”开始,终于“亥”,中间的538个部首怎样排列?
540个部首的排列系联首先是立体式的以形系联,穿插以据意系联,但是,这两种系联方式并不是许慎的全部的系联原则,它还有一个重要原则或曰哲学思想,即“立一为端,以究万原;必终于亥,知化穷冥。《说文》云:“一,惟初大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亥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二首,六身。”中国的哲学传统是以周易为代表的宇宙哲学观,认为“一”生万物,故许慎将“一”列为部首之首,统领其他539个部首。《易》系辞下云:“亥而生子,复从一起。”始一终亥说明了宇宙的来源及其无穷生化。
二、《说文》每部之字排列体例
《说文》每部之字排列的体例主要是按照意义来排列和按照类属来排列
(一)按照意义来排列,即把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段玉裁指出:“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此。凡每部之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此。《颜氏家训》所谓‘隐括有条例’也。《说文》每部自首自尾,次第井井,如一篇文字,如“一”而“元”,元,始也;始而后有‘天’,天莫大焉,故此以‘丕’,而‘吏’之从‘一’终焉,是也。”
(二)按照类属来排列,即把表同类事物的字排列在一起
黄侃先生指出:“许君列字之次第,大氏先明后事。如玉部自燎以下皆玉名也;自壁以下皆玉器也;自瑳以下皆玉事也。自玼以下皆赋于玉者也;殿之以灵,用玉者也。”
(三)其他
除了把意义相近类属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之外,《说文》每部之字的排列顺序还有一些体例,段玉裁和王筠分别进行了揭示。例如;“人曰肌,鸟兽曰肉。此其分别也。《说文》之列,先人后物。”
“至于每部列文自有条理。与部首反对者,必在部末。叠部首位文字者,必在部末。至于部中字之先后,则先实后虚,先近后远。诸大部无不然者。其或无虚是远近之可言,则以训义美者列于前,恶者列于后。如言、心等部是也。„„凡上讳皆在首,以尊君也,故部复解其义。”
“既竭愚才,惜道之味”。《说文》的540部首的排列以及每部之字的排列,的确是颇费了许慎一片苦心。整个《说文》历时20多年才完成。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仰与追随的。
参考文献:1、2、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陈平,“据形系联”、“杂而不越”,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_(3)黄侃,《黄侃论学杂著 说文略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第三篇:《说文解字》足部字比较概说
杨 丽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现在能看到的《说文》全本是徐铉校定的《说文解字》(大徐本)与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本文结合《说文解字系传》和《说文解字》比较,对足部字从整体上进行概述。[关键词] 《说文解字》;大小徐本;足部字
中图分类号: H 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_)7-0024-02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9353个,分为540部。本文以足部字为例,来分析《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的编排体例、解说体例、说明原音的方法及二者的不同等方面。
一、足部字的编排体例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属皆从足。从足字的解释,可以得出:足字属于会意字。足部字的编排次序是先编排部首足,然后是部里其他字。足是部里其他字的形旁,如,跳,从足;跲,从足;蹩,从足;蹇,从足。
足部字的排序原则是先实后虚,并采用了“以类相从”的原则来编排。部首足字后的五个字是“蹏、跟、踝、跖、踦”。蹏,足也;跟,足踵也;踝,足踝也;跖,足下也;踦,一足也。从这五个字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蹏、跟、踝、跖、踦”是脚或者脚的一部分。“跨、蹋、踄、蹈”等均表示脚的动作。跨,渡也;蹋,踐也;踄,蹈也;蹈,踄也。“跛、蹇、蹁”等表示脚的疾病。跛,行不正也;蹇,跛也;蹁,足不正也。以上几个类别的分析,足部字是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来编排。《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的编排体例相同。《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都是采用了“以类相从”的原则来编排部内字。
二、足部字解说字形的方法
经认真分析,大徐本足部字包括部首共85字,其中83个字是形声字,只有部首“足”字和“路”字是会意字。小徐本足部字包括部首84个字,也是只有部首“足”字是会意字,其余部里字都是形声字。大小徐本解说字形的术语相同,如:
1.形声字:大小徐本中凡是形声字,都是用“某声”或者“某省声”来指明声旁。许慎用“从某,某声”的专业术语来表达形声字的形体结构。“某声”:踧,从足叔声;踰,从足俞声;跣,从足先声;蹎,从足真声;跪,从足危声。“某省声”:蹢,从足適省声;蹇,从足寒省声;趹,从足决省声;,从足,断省声。2.会意字:《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通常是用“从某某”或者“从某从某”的专业术语来表示会意字,如: 足,从止口。路《说文解字》:从足从各。
《说文解字系传》:从足各声。
足部字的六书归类较少,只有形声字和会意字。从《说文解字》六书归类看出“足”和“路”是会意字,而《说文解字系传》认为会意字只有部首“足”字。所以,仅仅从“路”字的六书归属,就可以看出《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的六书归类有所不同。
三、足部字的解说体例
(一)解说通例
大小徐本的解说通例通常是先字义,后字形、字音,足部字也不例外,如: 跨《说文解字》;渡也,从足夸声,苦化切。
《说文解字系传》;渡也,从足夸声,苦夜反。踒《说文解字》:足跌也,从足委声,写过切。
《说文解字系传》:足跌也,从足委声,乌国反。跣《说文解字》:足亲地也,从足先声,穌典切。
《说文解字系传》:足亲地也,从足先声,思典反。路《说文解字》:道也,从足从各,洛故切。
《说文解字系传》:道也,从足各声,臣锴曰:通论详矣。勒妬反。每个字的解释中,第一部分都是“某也”,来解释字义。然后是说明字形,即“从足某声”或者“从足从某”。最后一部分是反切来标明注音。虽然“路”字的词条中有徐锴自己的意见,但是解说通例是先字义,后字形、字音。
《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这两部著作,不管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足部字的解说通例都是先字义,后字形,最后才是字音。二者的解说通例相同。
(二)解说中的“一曰”和“或曰”
足部字中,有十二个字的解释中出现“一曰”,即:踖、跧、踵、蹩、踤、蹶、跳、跌、踼、跛、蹁、等。其中“蹁”和“踤”字的解释中,出现两次“一曰”。两个字的解释中出现“或曰”,即:蹢、蹁。蹁字的解释中同时出现“一曰”和“或曰”。“一曰”和“或曰”通常指意有两义,物之别名,形之别说,声之异说。足部字中“一曰”和“或曰”表示意有两义的字有:跧、踵、蹩、蹶、跌、踢、跛、蹁、等。表示物之别名的有以下几个字:踖、蹢、踤等,如:
意有两义:踤:触也,一曰骇也,一曰苍踤。跳:蹶也,一曰跃也。蹩:踶也,一曰跛也。
物之别名:蹁:足不正也。一曰拖后足马,或曰徧。“踤”字词条出现两次“一曰”,是对意思的另外一种解释,即意有两义。“跳”字和“蹩”的词条中的“一曰”亦是这种情况。“蹁”字词条中同时出现“一曰”和“或曰”,不难看出,“一曰”后是意有两义,而“或曰”后是事物之别名。
(三)引书证,即标明出处
许慎在著书的时候,引汉代之前的经文来解释字义。足部字中,引《诗经》里的书证较多,另外还有《商书》、《尔雅》、《春秋传》等书,如: 踧,诗曰踧踧周道。跻,商书曰予颠跻。踣,春秋传曰晋人踣之。
(四)引通人之说来解说
这种解说字义的方式在足部字里并不常见,目前分析得到的只有一个字的解说中使用这种方式,如:
蹢,住足也,从足適省声,或曰蹢躅,贾侍中说足垢也。在解说中,引用了贾侍中所说来解释“蹢”字。
四、足部字解说字义的方法 解说字义,无外乎“形训”、“音训”、“义训”三种方式。足部字解说字义的方式都是义训,即直接解说字义,如:
蹁,足不正也;踒,足跌也;踣,僵也。
1.互训。足部字解说字义的时候,常常看到运用互训的方式,即以同义词解说字义,如: 跌,踼也;踼,跌也。蹲,踞也;踞,蹲也。“跌”和“踼”、“蹲”和“踞”是同义词,它们互相解释字义。2.引古书词句解释字义。上文中,我们提及《说文解字》经常引书证来解说体例。在解释字义时,也经常引古书词句,如:
趿,进足有所撷取也,从足及声,尔雅曰趿谓之撷。“趿”字的解释中,引用《尔雅》里的“趿谓之撷”来解释字义。
大小徐本解说字义的方法相同。
五、足部字的读音
1.反切。许慎在编写《说文解字》时,还没有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徐铉校定《说文解字》时,根据孙愐编著的《唐韵》,在每个字的下面加注反切。徐锴著的《说文解字系传》是根据当时朝散大夫行政秘书省校书郎朱翱的反切。所以,二徐本有所不同。如: 《说文解字》:跟,古痕切;跪,去委切;躡,尼辄切。《说文解字系传》:跟,苟痕反;跪,驰委反;躡,佞懾反。
因为徐铉是根据《唐韵》给《说文》的字注音,所以读音与汉代有所不同。2.“读若某”、“读与某同”。许慎时代,尚无反切,说明原音的方法通常是“读若某”、“读若某同”,如:
蹁,读若苹;跛,读若彼;趽,读与彭同。其中,“读若某”只是单纯的标音。而,“读与某同”则是表示假借字和古今字。“趽,读与彭同”表示古今字。
六、大徐本的“述而不作”和小徐本的“有述有作” 南唐时期,徐铉奉命校定《说文解字》,政治色彩比较浓郁。徐锴是由于仕途上不得志编写《说文解字系传》,大小徐本编写的背景与目的不同,就注定大小徐本在编著上有所不同。1.大徐本的“述而不作”。大小徐本最大的不同就是“述而不作”和“有述有作”的区别。《说文解字》前言:“原注未备者,更为补释;时俗讹变之别体字与说文正字不同者,亦详辨之,皆题‘臣铉等曰’为别。”[1]即,徐铉在字的解释中增加自己的观点,用“臣铉等曰”来区别,如:
蹇,跛也,从足寒省声。臣铉等案易王臣蹇蹇,今俗作謇非,九輦切。路,道也,从足从各,臣铉等曰,言道路人各有適也,洛故切。
大徐本“蹇”字词条后有“臣铉等”的字样,来叙述自己的观点。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的时候,引徐锴之说,并且署上徐锴的姓名,如: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属皆从足,徐锴曰,口象股脛之形。2.小徐本的“有述有作”。《说文解字系传》是《说文解字》的第一部注释本,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具有标志性和开创性意义。段玉裁编著《说文解字注》的时候,十分重视徐锴的意见。比较大小徐本,不难发现《说文解字系传》词条后有“臣锴曰”、“臣锴按”等字样。足部字30个词条后出现“臣锴曰”,“臣锴按”出现13处。如: 踖《说文解字》:长胫行也,从足昔声,一曰踧踖。《说文解字系传》:长胫行也,从足昔声,一曰踧踖。臣锴曰:踧踖若不自容也。蹶《说文解字》;僵也,从足厥声,一曰跳也,亦读若橜。《说文解字系传》:僵也,从足厥声,一曰跳也,亦读若橜。
臣锴按:吕氏春秋曰,蹷痿之机,此仆也。又曰:孤猨闻而蹶,往遇之则跳也。蹢《说文解字》:住足也,从足適声,或曰蹢躅。贾侍中说:足垢也。《说文解字系传》:住足也,从足適声,或曰蹢躅。贾侍中说:足垢。臣锴按:易曰,羸豕蹢躅。
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用“臣锴曰”的时候,是徐锴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阐释《说文解字》晦涩难懂的释义部分;用“臣锴按”是徐锴考证古籍之后,直接引书证来充实《说文解字》的义项,而“臣锴曰”的后面有些情况下也会引入古籍,但是通常是在徐锴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如:
《说文解字》:瘃足也,从足囷声。《说文解字系传》:瘃足也,从足囷声。臣锴曰:足遇寒,裂曰瘃。故汉书曰,天寒士卒皸瘃墮指者什二三。躧《说文解字》:舞履也,从足麗声。
《说文解字系传》:舞履也,从足麗声。臣锴曰:躧履谓足跟不正,纳履也。长门赋曰,躧履起而彷徨。史记曰:邯郸女子跕躧履舞者,足腾不正纳也。虽然大徐本有“臣铉等曰”来表示徐铉的意见,但是他并没有像徐锴“考据典核,淹贯博洽”。这就是大小徐本最大的区别。
第四篇:说文解字衣字部
浅谈《说文解字·衣部》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不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更是一部记录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等历史文化信息的大百科全书。作者通过对古老汉字的解读,揭示了汉字体系形成之际华夏民族的文明程度,以及应用过程中人们赋予汉字的社会意义。借助《说文解字》对汉字进行文化学考察,将深入了解到一个动态的华夏先民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本文以《说文解字·衣部》为例,谈一谈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也可以对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大致的了解。
《说文解字·衣部》共收字116个,其中重文11个,另有新附字3个(据徐铉本)。本文将取正文116字,对其语义及排序进行分析和梳理。
一、《说文·衣部》语义归类
从造字法角度看,“衣”部字除“衣”“表”“衰”“卒”“褭”5字外,其余111个皆为形声。现对它们进行意义系联和归类。
(一)释各种衣服的字
《说文》中衣服的种类很多,有上衣、下衣,长衣、短衣,单衣、夹衣,外衣、内衣等,还有许多较常服不同的特殊服饰。
1.普通服饰
(1)上衣、下衣
古代上衣又简称“衣”,《说文解字》:“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衣”字小篆作,象衣之形。古代“衣”与“裳”常常并举,分指上衣和下衣。《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又《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可见“衣”“裳”二者所指不同。“衣”部中表下衣的字除“裳”(常的或体,本义为人穿在下身的裙装)外,还有“襗”“褰”“襱”“袑”。《说文解字》:“襗,絝也”。“褰,絝也”。“襱,絝踦也”。“袑,絝上也”。
(2)长衣、短衣
“袍”,古代指有夹层、中装絮的长衣。《说文解字》:“襺也”。“袍”字声旁“包”兼有包住全身的意思。许慎以“襺”训“袍”,看似二者同义,严格而言,二者还是有差别的。《说文解字》:“以絮曰襺,以緼曰袍”。絮即新丝棉,缊即旧丝棉,显然“襺”要比“袍”高级些。“襦”是一般人御寒的常服。《说文解字》释为“短衣”,有点像今天的短袄,古代男女皆服。如古乐府《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3)单衣、夹衣
“襌”与“複”对称,分别指单衣和夹衣。《说文解字》:“襌,衣不重”。“複,重衣皃”。“襌”与“複”中的“单”和“复”既表意又表音,襌即单层的衣服,複即夹层的衣服。《释名·释衣服》:“有里曰複,无里曰襌”。
(4)外衣、内衣 “表”,《说文解字》:“上衣也。古者衣裘,以毛爲表”。《说文解字系传》:“古以皮为,毛皆在外,故衣、毛为表”。与之形成反义的字是“裏”,《说文解字》:“衣内也”。“裏”的声旁“里”也有表义作用。
“褻”指在家穿的内衣,《说文解字》:“私服”。《詩》曰:“是褻袢也”。“衷”即里面贴肉穿的私居之衣,《说文解字》:“裏亵衣”。另有“衵”,《说文解字》:“日日所常衣”。《玉篇·衣部》:“衵,近身衣也,日日所著衣”。
2.特殊服饰
(1)特殊图案、颜色
“衮”是古代帝王及上公祭宗庙所穿的礼服,也称“衮衣”“衮服”。
“褘”和“褕”是王后的祭服,天子王后祭服上所绘绣的龙绘、翟纹带有浓厚的图腾色彩,可视为神州大地远古龙图腾、鸟图腾崇拜的遗迹。《说文解字》:“褘,……《周禮》曰:„王后之服褘衣‟謂畫袍”。“褕,翟,羽飾衣”。
“袗”是《说文·衣部》中两种明确标明色彩的服装。《说文》:“袗,玄服”。袗是纯黑色的衣和裳。
(2)特殊材料、样式
“褧”能较好地说明儒家对于服饰的审美。《说文解字》:“檾也。《詩》曰:„衣錦褧衣‟示反古”。(褧,用麻纱做的单罩衣。《诗经》说:“穿着有彩色花的丝织品,再罩上用麻纱做的单衣”有返璞归真的意思。)不愿意自己华丽的衣着太炫耀,与环境不相谐,而覆以质朴的麻料衣服,正是儒家追求的素朴端方之美。
“衤區”是用编织未绩的麻而成的衣服。一般注释“褐”为粗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贫苦人所服。
“衰”为“蓑”的本字,《说文解字》:“艸雨衣。秦謂之萆”。小篆的“衰”字,从衣,象蓑衣(一种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的草丝或棕丝冉冉披垂的样子,表现了蓑衣最基本的形象特征。此字后来多用为衰弱之义,与“盛”相对。于是另造“蓑”字代替它的本义,如《诗经·小雅·无羊》:“何蓑何笠”。
“衧”是妇人穿的大袖外衣,《说文解字》:“衧,諸也”。这是款式较特别的衣服。(3)特殊功用、称谓 “襁”是背负婴儿的衣物,《说文解字》:“負兒衣”。“襡”是僮仆穿的长于一般短衣的连腰衣,《说文解字》:“短衣也”。《段注》中“短”作“裋”。“裋”则为僮仆穿的比一般短衣长的麻布衣服,《说文解字》:“豎使布長襦”。《段注》:“竖使谓僮竖也”。
古文字的“卒”字,小篆字形为衣襟下加一短画为指示符号,表示衣上有题识的意思。这种有标记符号的衣服一般用作士兵或差役的制服。
“袚”是少数民族衣服,《说文解字》:“蠻夷衣”。
(二)释衣服部件的字 1.表衣领的字 “襋”,《说文解字》:“衣領也”。“襮”,《说文》:“黼領也”。《段注》:“白与黑相次文谓之黼。黼领,刺黼文于领也”。贵族的衣领上多绣黼文,为“襮”,反映了一种精细的刺绣工艺。这既有耐磨坚固等实用意义,也是出于美观,更是显示尊卑的需要。“褗”“裺”也是古代用来表示衣领的字。《说文解字》:“褗,領也”。“裺,褗謂之裺”。
2.表衣襟的字
“衽”“褛”“衤金”都是指衣襟。“衤金”,经典作“襟”,也作“衿”。《说文解字》:“交衽也”。“衭”,衣服的前襟。《说文解字》:“襲衭也”。
3.表衣袖的字
“袪”“褎”“袂”“褢”四字都指衣袖。4.表衣边的字 “裔”,衣边,《说文解字》:“衣裾也”。5.表缝衩的字
“衤毒”,衣的背缝。《说文解字》:“衣躬縫”。“袥”和“衸”指裙子中间开衩的地方。《说文解字》:“袥,衣衸”。“衸,袥也”。《段注》:“膝者,裠衩在正中者也,故谓之袥,言其开拓也;亦谓之衸,言其中分也”。
6.其他表衣服部件的字
“褍”指衣的正而又直的幅面。“袤”,《说文解字》:“衣帶以上”。《段注》:“此古义也。带者上衣下裳之介也”。“襘”指衣带交结的地方,《说文解字》:“帶所結也”。
(三)释动作的字
1.与“衣”直接相关的动作字 “裨”,《说文解字》:“接益也”。《段注》:“接也,益也”。“雜”,《说文解字》:“五彩相會”。其本义是指各种彩色相互配合来制作衣服。“襞”和“衦”分别指“摺叠衣裳”和“摩压衣绉并使衣服平展”。《说文解字》:“襞,韏衣也”。“衦,摩展衣”。二字互为反义。
“袒”指衣服裂开,《说文解字》:“衣縫解也”。“褫”指剥夺衣服,《说文解字》:“奪衣也”。“襭”和“袺”是两个与衣襟有关的动作。《说文解字》:“以衣衽扱物謂之襭”。“執衽謂之袺”。即把衣襟插在腰带上收盛东西叫做襭,而用手提着衣襟叫做袺。
“裁”和“製”是两个互训的字。《说文解字》:“裁,制衣也”。“製,裁也”。它们都表示剪裁衣服之义。
2.与“衣”关系不大的动字 “袓”,《说文解字》:“事好也”。《段注》:“事好,犹言学好也”。“好”,《说文解字》释为“美也”,言姿色之美。故“袓”的本义是“学那美好姿色”。
“褱”和“袌”两字为“怀挟”、“怀抱”。《说文解字》:“褱,俠也”。“袌,褱也”。此二字为递训。“裝”和“裹”分别指“包裹”、“缠束”,意义接近。《说文解字》:“裝,裹也”。“裹,纏也”。
本部最后一字“褭”,指用丝带系马的动作。《说文解字》:“以組帶馬也”。
(四)释衣服状貌的字 1.衣重
《说文解字》中表重衣貌的字:“衤圍”“複”“褺”。《说文解字》皆训为“重衣皃”或“重衣”。2.衣厚
“褆”是形容衣厚之貌,《说文解字》:“褆,衣厚褆褆”。“襛”,《说文解字》:“衣厚皃”。3.衣长
“衯”“袁”“裵”三字同训“長衣皃”。4.衣破
“襤”,敝衣。《说文解字》:“裯謂之襤褸。襤,無緣也”。5.衣大
《说文解字》:“襑,衣博大”。另有“袳”,指衣服因宽大而张开,《说文解字》:“袳,衣張也”。
6.衣小
《说文解字》:“褊,衣小也”。
(五)其他
“衣”部字中还有一些无法归入以上四类,呈离散分布: 1.卧具
“褽”,卧席。《说文解字》:“衽也”。“被”和“衾”都是被子,但“衾”是“大被”。《说文解字》:“被,寝衣,長一身有半”。2.饰物
“襐”,指襐饰。《说文解字》:“飾也”,即盛大的服饰。“褘”除有王后祭服之意外,还可指用于遮蔽膝前的佩巾。《说文解字》:“蔽厀也……” “袚”也可以表示遮蔽在膝前的大巾。3.人的品质 本部有两个形容人的品质的字:“袾”和“衺”。袾,《说文解字》:“好佳也”。《段注》:“好者,美也;佳者,善也”。“衺”是一种坏的品质,“回邪乖僻”。
4.器物之衣
本部还收入了表示器物之“衣”的字:书衣“裛”。“裛”是书套。5.丧葬衣物 襲,(死者穿的)衣襟在左边的内衣。《说文解字》:“左衽袍”。《说文通训定声》:“凡敛死者左衽不纽”。《段注》:“袍,亵衣也”。
裞,赠送给死者的衣被,《说文解字》:“贈終者衣被曰裞”。褮,给死者脸上覆盖的布巾,《说文》:“鬼衣”。
6.本文无法归类的字 《说文解字》分别释为: 裻,新衣聲。一曰:背縫。
袢,無色也。一曰《詩》曰:“是紲袢也”。裕,衣物饒也。《易》曰:“有孚,裕無咎”。裂,繒餘也。
二、《说文·衣部》列字规律
由前文所划分的义类,我们发现《说文·衣部》在列字上呈现出这样两个主要特点:
(一)据义系联的系统性
从《说文》各部的列字规律来看,一般越是尊贵吉祥的事物,其字越靠前;而越是卑贱丑恶的事物,其字越靠后。“衣”部也不例外。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衣”部中许多表明等级、身份的释衣服或衣服部件之字的排列次序。从“衣”部整体来看,许慎对该部部内之字的次字顺序是有通盘考虑的,各个义类组大致是由贵到贱、先名后事、从积极义至消极义。
而从每个义类组来看,许慎也是尽量地做到“据义系联”。如:“袪”“褎”“袂”“褢”四字相连,且均表“衣袖”之义;“襚”“裞”“褮”,此组字义又皆与死丧有关。再如:“袢”(“無色也”)和“雜”(“五彩相會”)、“襞”(“韏衣也”)和“衦”(“摩展衣”),这两组相邻字都是明显的反向的事理相关。
由此可见,无论是“衣”部的整体布局(各义类组之间),还是各字的直接组合(各义类组之内),都充分体现了“据义系联”的系统性———许慎是把各字置于一定的类别中去的,而各类又有所关联。但由于衣部116字是以“形”为类形成的字族,相互间没有一个共同的意义,所以要把这些字安排妥贴,也确实让许慎煞费苦心。
(二)系统的不完备性
经过对“衣”部字逐字的分析和组合,可以发现,“据义系联”的原则也不是处处落到实处。有的意义相近之字,排序却未能相近。如:“裁”和“製”本义均为剪裁衣服,但两字在“衣”部中的位置却相距甚远(几乎是部首与部尾了)。
有的字紧挨在一起,却找不出意义上的联系。如:“襘”和“褧”,前者指衣带交结的地方,属释衣服部件的字;后者指用麻纱做的单罩衣,属释衣服的字。二者关联不大,却被放在一起。
综上,我们可以说,《说文·衣部》的构形表义系统的确是反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面镜子。尽管就文化内涵的发掘来说,笔者还仅是做了一个不很成熟的尝试,但也足以见得《说文·衣部》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以及封建社会思想观念的密切联系,并且体会到许慎释义解字的良苦用心。
第五篇:说文解字说妻字
说起咱中国的汉字,那可说是源远流长,意蕴深刻。几乎每一个字都有着无穷的内涵,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有趣的故事。就说这妻子的妻吧,一般人眼里不就是老婆吗。但若仔细分析它的结构,里面还有历史,有文化,有婚俗。
从“妻”字的结构分析,下为“女”,上是头发,中间是一只手(甲骨文也有两只手的)。什么意思呢?徐中舒主编的《甲古文字典》里解释说:“上古有掳掠妇女以为婚配之
之俗,是为掠夺婚姻。”一只手(甲骨文也有两只手的)抓住女子的头发,意欲如何?用现代时髦的话说就是“拿下”。什么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什么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什么红叶题诗、吹箫引凤;什么软语呢喃、温存浪漫,一切的程序全都省略。从蒙昧时期的血亲关系内部的族内婚向野蛮时期的族外婚的转化过程中,我们的年轻小伙子们容易吗?长辈们软硬兼施,既大力宣讲近亲结婚之危害,又连打带骂停水又停饭,逼他们到外族去做那不仁不义之事,干那霸王硬上弓的勾当,于心何忍?唉!个人行为一小步,人类文明一大步,拼了!这种婚俗与现代自由恋爱的婚姻虽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了,直到近古仍有遗存。《水浒传》里有关矮脚虎王英强娶一丈青扈三娘的故事,就有这么一点意思。
矮脚虎王英是谁?这矮脚虎王英原是车家出身,因为半路里见财起意,就势劫了客人,事发到官,越狱走了”,就此蹿入了绿林,上清风山做了草寇。捉得宋江后,佩服宋江的为人而归顺了宋江,是梁山第五十八条好汉。五短身材,一双光眼;嗜色如命,色心极重。那一丈青扈三娘,可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原是扈家庄千金小姐,武功高强,天然美貌。你若不知此人如何漂亮,想想她的扮演者周海媚就略知一二。就是这么一个靓妞竟被许给长相猥琐的矮脚虎,岂肯甘心?尤其她全家老小被梁山众人杀了个一干二净,自己怎能嫁给这等贼人?尽管由宋江做媒,也绝难从命。还是矮脚虎王英,扛起心上人就进了洞房。结果如何?第二天扈三娘羞答答、怯生生、娇滴滴、服贴贴随王英一同面见众人谢成全之美。俺想那王英当夜一定是玩了一回“穿越”,到蓝翔技校学了厨师。不然他把那生米做成的熟饭为什么那么好吃,让扈三娘吃了上顿还想下顿,日久生情,最后为给王英报仇而献出自己宝贵的性命?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此言端的不虚。
如果写到这里便告结束,那可违背了俺的本意。俺向来不愿拾别人牙慧,在学问方面,更不愿盲从,即使徐中舒是古文字专家,即使他的意见上了字典。俺认为徐说未必正确,妻子之“妻”还应有另外的解读。
徐说以手抓女人头发意为抢掠女人,俺认为一只手还讲得过去。但甲骨文中还有一双手的字体。双手抓着女人头发总觉太别扭,太受束缚。这时女人要挠你掐你或咬你一口,你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更重要的是,你怎么能断定那一只手或一双手是男人的呢?那要是女人的甚至是女人自己的手,意思可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我国古代五经之一的《礼记》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JI音极)。”女孩子十五岁即成年,称“及笄之年”,要举行“笄礼”(男孩子二十称弱冠,行加冠礼。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国旗下的成人仪式)。《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所以未婚女孩子叫“未字”,待婚女孩子叫“待字闺中”。这里的“笄”,就是把头发挽起来结成一个“髻”。不这样不行吗?不行!古时女子最性感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这满头的“青丝”了。传说汉武帝第一次见到卫子夫,就是被她的秀发吸引住了,“上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那时还没有什么吊带衫、超短裙、紧身衣、露脐露背装、低腰裤以及V字型低胸长裙等等来表现女子其他性感部位。所以,杨玉环只好剪下一缕青丝送给唐明皇。《西厢记》里崔莺莺也剪下一缕青丝送给赶考的张君瑞。青丝者,情思也。头发如此重要,所以女子出家要把满头黑发全剃掉,意为斩断情丝万万千,与尘世决绝。已婚妇女已经名花有主,不再想三想四,绝对不能将自己性感的头发尽情展示于人了;但又不能走极端全剃光(也有例外,我国云南省双江县的拉祜族已婚妇女都剃光头),就只能挽成一个髻,也叫挽一个纂,表示含蓄和收敛。挽成笄或纂,上面要用一根冰糕棍似的棒棒别住,这东西就叫“钗”。有钱人家妇女用金钗玉钗,一般的是银钗,乡野村妇没钱,就用树枝儿代替,叫荆钗。荆条,就是农村编筐编篮子的灌木条。有些斯文人称自己的老婆为“拙荆”,源出于此。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个“妻”字,中间一只手握住头发,上边那一横不就是插上的“钗”吗?
两种解释,不知哪种更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