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第一篇:《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摘要]: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古老的字书之一,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历代的研究者对此都在不断的分析其各样的含义。祭祀是中国流传至今还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活动。本文拟从《说文解字·示部》为基础,讨论祭祀文化。[关键字]:《说文解字》;示部;祭祀文化

《说文解字》博大精深,涵盖广泛。它将三代到汉朝的的各类文化融合到一本书中,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大荟萃。而祭祀也是从先民时代到现代社会,从未出现个断裂,甚至在专制的阶级社会中还越演越烈。二者的结合为这样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拟从三方面来展开讨论,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字的产生发展、示部字的简单分类、示部字的祭祀含义。

(一):文字的产生发展 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区域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的起源一直都众说纷纭,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仓颉造字”说。郑玄在《周易传》中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古代的中国,在没有文字的时候都是“结绳记事”的,郑玄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遇见大事情就结一个大的绳结,事情小就结小的绳结。这是最古老的纪事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只能满足简单的事件,遇见复杂的事件就失去了作用。《周易》中也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就无形的表明了文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在《说文解字》的序言中也说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丽天之象。”。在此可以看出文字是源于图画的,还可以看出文字的产生有一点的宗教祭祀因素。中国的文化产生因素中就有一个是宗教,文字与之的关系紧密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示部字的简单分类

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其所收录的九千余字就分别在这些部首当中。在示部当中共有六十三个实际的字,它们共同反映了我国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从其语义来看,这些字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祭祀内容不方面。从其意义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五大意义类别,它们分别是:神祇类(共有二十四字)、祭祀类(共有三十三字)、祈祷类(共有三字)、人对神祇态度类(共有二字)、其他类(一字)。虽然说祭祀文化并不仅限于这一个部首,但是这一部首却具有代表意义,笔者将会在下一节(示部字的祭祀含义)中做相关的叙述。

(三):示部字的祭祀含义

笔者在第二节中对示部字做了简单的分类,但这却并不与本节有太大的关联。现在简要的分类叙述其祭祀文化内涵:

第一,祭祀对象。

神祇类。神,本天上之电。(因为神字本申,如天上雷电弯曲。)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是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宰。祇,地神也。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天神曰灵,地神曰祇。(《尸子》)修礼地祇,谒款天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社,地主也,从示,土。《春秋传》说“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提到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社为土地之神的神主。社伯(城隍)故祀以为社(《国语·鲁语上》)其中对社的注释是“社,后土也。”

祭祀的对象还有先人和名人。祖,祖先,从示,从且。这个且是象形字,表示男性的生殖器。那么久有很明显的生殖崇拜,男性的生殖器有繁殖后代的意义,代表着子孙众多,生生不息。是后代对先祖的崇敬。对名人的祭祀也是表示一种向往,和敬意。如“祕”字,本义为神,后来演申为神秘不可知的。《史记·孝武本纪》中就说“其事祕,世莫知也。”

第二,祭祀场所。

祭祀一定要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说文解字》中,“祖,始庙也。”《说文义证》“《考工记·匠人》中解‘营国左祖右社’。”《说文解字注》说“祖宗庙也。”“祔,死后合食于先祖。”即把刚死的人祭放在宗庙当中,与先人在一起。

第三,祭祀活动。祭,《说文》释为“祭祀也,从示,手持肉。”段注“通言则祭、祀不也。”古人认为鲜肉是对先祖的敬意,祭则是左手持滴血的鲜肉。“祀,祭不已。从示,从巳”即为不停的祭祀。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祭祀的重要意义。三代时期,尤其是商朝无论做什么都要请示天神。从时间过去,后世的封建社会逐渐将近义词合用,故祭祀成为所有祭祀活动的统称。

第四,主祭人物。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祭祀这样重大的活动,都必须要有专门的人物主持。“祝”是古代祭祀的专门祭祀者。《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祭主赞词者”。祝指的就是“祭祀时主赞词的人”。《诗经·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祝事孔明。”仲长统《昌言·论天道》就说“巫医卜祝之伍,下愚不齿之民。” [结语]:综上所述,《舒文解字》示部字对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从三代开始就一直有祭祀的或动,甚至在创字之初就有了宗教活动或者巫卜之述。这是一种具有很稳定和继承性极强的文化。这种祭祀文化与文字相结合,人们通过文字来认识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同时也问我们提供了认识这样的文化的一种新的视角。

从《说文解字》来看中国的文化,将祭祀溶于其中,可以说《说文解字》是我们过文字的活的化石,也是传承和记载祭祀文化的化石。它记录了文化,同时这样的文化也在影响文字的形成于发展。二者相互印证,文化与文字水乳交融,可以说二者的关系在《说文解字》中得到了极好的反映。

参考文献: 论文类:

[1]《文化学视角下的“示”部字与鬼神思想》 胡静 [J] 安徽文学 202_(11)272—273 [2] 《试从<说文解字>示部字看我国古代祭祀文化》 赵云涛 [J] 宜宾学院学报 202_(7)108—110 [3] 《浅析<说文解字·示部>字与上古祭祀文化的互现性》 尹玉龙 [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2_(2)26_30 [4] 《祭祀文化与<说文解字·示部>研究》 陈哲 [D]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_ 11 [5] 《<说文解字·示部>与上古祭祀文化研究》 单晓琳 [D]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2_ 6 [6] 《从<说文解字>示部字看上古的自然崇拜》 单晓琳 [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2_年 第一期,53-56 论著类:

[1] 《说文解字》许慎著,徐铉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2]《说文解字注》许慎著,段玉裁注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_年)[3] 《现代汉字学》杨润陆著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

第二篇:从《说文解字今释》浅析“示”字部的文化意蕴

從《說文解字今釋》淺析“示”字部的文化意蘊

(文學院202_級7班卢彩玲 201303140224)

【摘要】《說文解字》是我國第壹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學源的字書,確立了六書理論,創立了漢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編排字書的體制。湯可敬作為語言學和文字學研究的大家其作品《說文解字今釋》詳細的介紹了《說文解字》的原著內容使難認、難讀、難釋、難懂的《說文》成文文理學習皆宜,雅俗共賞之作,本文從“示”字部走進《說文》。

關鍵詞:《說文解字今釋》湯可敬“示”字部

一、《說文》的文化價值

漢字系統,古老而精深,倉頡造字,無須究其有無,漢字的亙古歷史,卻是確鑿的,據出土文物考證,漢字的出現大約在至今的6000多年以前,但從其初創、確認、使用到逐漸規範統壹,卻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淘漉,貢獻了無數代人的聰明才智。漢字產生後,對漢字的各種研究也萌芽和發展,據史籍記載,自周太史籀著《史籀篇》以來,舉其大端,秦有李斯《倉頡篇》漢有史遊《急救篇》等蒙學教材,由東漢古文經學家許慎總集大成的《說文解字》確立了漢字研究的學術規範【1】,因此《說文》在中國文字研究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清代學者王鳴盛在《說文解字正義》序中說“《說文》為天下第壹種書,讀遍天下書,不讀《說文》,猶不讀也。”可見《說文》的重要價值。價值不僅於此,說《說文》是“天下第壹種書”,還在於它第壹本由部首即是根據六書理論建立起來的文字學原則的部首,共五百四十部來編排的古籍,“據形系聯”,始壹終亥。大抵以形體相近為次序,分為十四篇,逐次統攝10516個字(包括重文),是我國字典編纂史上的首創。段玉裁評價許慎的部首制說:“凡字必有所屬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統攝天下古今之字,此前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若網在綱,如裘挈領,討原以納流,執要以說祥,與《史摘要篇》《倉頡篇》《凡將篇》雜亂無章之制不可道裏【2】計”

二、“示”部的文化意蘊 說文曰:“天垂象,見兇吉,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段註曰:“言天縣象箸明以示人,聖人因以神道設教。”《義證》:“‘三垂,日月星也’者,徐鍇日:‘左畫為日,右畫為月,中為星也。’馥按:即三辰。”又日:“‘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者,《易•賁》傳文,虞翻曰:‘日月星辰為天文也,歷象在天成變,故以察時變矣。”“示”是表示上天神靈出現了某種向人們垂示禍福吉兇的征兆,是神祇顯靈的行為。《說文解字今釋》釋為“示,上天垂下天文圖像,體現(人事的)吉兇,(這些圖像)是用來顯示給人們看的東西。從二,(代表天上),三豎筆,分別代表日月星。(人們)觀看天文圖像,察時事的變化。示是神祇的事,大凡示的部首都從示”。從“示”字的本義來看。“示”字部就不乏有許多主要反應與古代祭祀活動和神祇相關的內容。如“示”字部的“祭、祀、祪、祔、祡”等字都與祭祀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當然“示”字部的字中也有關於福和祥的字。如“福、祿、禎”等字,說明了在先人的潛意識裏包含著趨福避禍的心態。因此,說文解字“示”字部反應了我國古人神靈觀念的發展,對於我們研究古代社會文化中的祭祀活動,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以及古【3】代宗法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示”部字的字義分類

《說文解字今釋》中“示”部共63字,根據其字義可將“示”部字大致分為六類:

(一)祭祀類

《說文》的“示”部字中,祭祀類的字是最多,有35字。其中表示祭祀活動的有:禮、斎、禋、祭、祀、祪、祔、祡、禷、祰、紕、祠、礿、禘、祫、祼、撬、祓、禳、禬、禪、禦、祜、禖、禡、禂、禫、禓、禜29字。斎字《說文》曰:“斎絜也。從示,齊省聲。”段註:“《祭統》曰:‘斎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斎戒或析言,如七日戒,三日斎是。此以戒訓斎者,統言則不別也。”湯可敬解釋為“祭祀之前,使鬆散而不潔齊的身心變得潔齊、精神起來,以表示對神的虔敬。”其中的紕字也是屬“示”部其含義《說文》曰:“以豚祠司命也。從示比聲。”《說文解字今釋》中譯為“用小豬祭祀司命神”,此字古今寫法不同古寫作“示”部。這樣也就不難理解了,其中“撬“字也是如此。表示祭祀地點的共有:祖、beng(上彭下示)兩字。《說文》曰:beng:《說文》曰:“門內祭先祖所(半包圍結構,方方)皇。從示,彭聲。”祖:《說文》曰:“始廟也。從示,且聲。”湯可敬今釋為:祖,初始,宗廟。表示祭祀品的有:糈、振、祴3字。表示祭祀者的有“祝”1字,“祝”字何譯為祭祀者呢。《說文》曰:“祭主贊詞者。從示,從兒口。壹曰從兌省。”《說文解字今釋》中釋為:祝,祭祀是主管向神靈禱告的人。

(二)神祇類

神祇類共有神、祇、祕、社、祏、示、右7字。其中神、祇、祕、社、祏表示神祇本身或化身。神:《說文》曰:“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聲。”《說文解字今釋》曰:“神,天神引發萬事萬物的神”祇:《說文》曰:“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從示氏聲。”湯可敬釋為“祇,地神,提引發萬事萬物的神”祕:《說文》曰:“神也。從示,必聲。”《說文解字今釋》“祕,神祕不可宣泄。從示,必聲”祕即神,也屬於神祇類。剩下的“示、右”表示的是神祇的行為。“示”字上文有提到就不多做解釋。其是表示上天神靈出現了某種向人們垂示禍福吉兇的征兆,因此是神祇顯靈的行為。而右:《說文》曰:“助也。從示右聲。”從《說文解字今釋》中可以了解到“右”是上天神靈對人們的右助,因此也屬神祇的行為。

(三)福禍類

表示福禍的共有15字。其中表示祥福的有:福、祿、禠、喜、祜、祥、祉、祺、褆、禎等字“福、祿、祥、祺”易於理解就不在做過多的闡釋。禠:《說文》曰:“福也。從示虒聲。即是幸福的意思。祜:《說文》曰:“上諱。從示古聲。”是已故孝安皇帝之名,福也。祉:《說文》曰:“福也。從示止聲。”也是幸福的意思。“禎”與“祥”同意,為吉祥之意。其中表示災禍的有祅、祟、禍、禁、祲、祅:《說文》曰:“地反物為祅也。”從湯可敬的解釋來看“祅”字大約是指事物發生反常的變異,故應將其納入災禍類。禁:《說文》曰:“吉兇之忌。從示林聲。”祲:《說文》曰:“精氣感祥。從示,侵省聲。”“祲”的意思是,古人認為象徵不祥的雲氣,或者說是邪氣,因此,將其歸入此類。

(四)祈禱類

有“祈、禱、橊”三字。“祈、禱”二字較為簡單,不做解釋。橊:《說文》曰:“祝橊也。從示留聲。”此字較為復雜,但從《說文解字今釋》中便不難理解,其釋為“段註:‘惠氏士奇曰:《素問》黃帝曰:古之治疾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榴也。已,止也。’”可見,“橊”指的是人們為擺脫疾病而向神靈祈求的行為,故屬於祈禱壹類。

(五)對神靈的態度類 僅有“祗、禛”二字。祗:《說文》曰:“敬也。從示氐聲。”表示恭敬的意思。禛:《說文》曰:“以真受福也。從示真聲。”指人們因真誠的態度而得到神祇的福右。

(六)“蒜”字

“蒜”字因與其余“示”部字意義均不同類,故自成壹類。蒜:《說文》曰:“明示以(上竹下弄)。從二示。”《說文解字今釋》釋為“明白指示人來計蒜它”即是計算的意思。

參考文獻:

【1】 臧克和, 《說文解字體系研究法,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 段玉裁, 《說文解字註》,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3】 劉兵, 《說文解字“示”部的文化意蘊》, 華中師範大學湖北武漢 ,202_年

第三篇:《说文解字》中与祭祀文化相关的汉字研究

《说文解字》中与祭祀文化相关的汉字研究

作者简介: 王巍,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摘 要: 由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作为我国首部以汉字部首进行编排的字典,系统的保存了部分大篆、小篆以及一些古文的字形,运用字形对汉字的本义进行解析,将早期汉字用形表义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出来,促进按字形搜索词义的字义分析法最终确立。许慎在解释汉字中展示和阐发出我国文化。因此,通过《说文解字》中汉字研究我国祭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说文解字》;祭祀文化;汉字

作为独特的表意文字,汉字具有独特的因形表意的特点,通过对汉字的造字历程可以发现,古人将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自然万物的认识融汇到汉字的造字过程中和汉字的形音义结构中。其中《说文解字》作为我国首部以汉字部首进行编排的字典,充分展现了用形表义的特点,促进了按字形搜索词义的字义分析法的确立。从许慎之子许冲用“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王制、礼仪,世闻人事,莫不必载”介绍《说文解字》,便可知《说文解字》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涵盖范围之广、涉及内容之多,则从《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解析中定能发现许慎对文化的阐发和展示。因此,通过对《说文解字》中与祭祀相关汉字进行研究分析,可深入了解我国祭祀文化。

一、按文化意对《说文解字》祭祀类汉字分类

从《礼记?祭统》中知道我国五礼由吉、凶、军、宾、嘉组成,其中“吉”便是祭祀典礼,吉作为五礼之首可知古代对祭祀典礼的重视。祭祀典礼作为一项重要的仪式,表达出古人对神灵的敬仰,用实际的祭祀活动来表达对神灵的虔诚之心。通过开展祭祀典礼,古人实现与鬼神的沟通,为获得心理慰藉和安全感祈求赐福避祸构建理想世界。祭祀作为一项组成先民生活和古代政治社会的重要内容,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浸透在中华文明之中,并且通过汉字记录下来。《说文解字》中祭祀类汉字按文化意可以分为祭祀目的、对象、名称、方法、过程、用品、地点和禁忌,笔者将对其中几类做出简要分析。

1、表祭祀目的

在《说文解字》中有许多汉字表达了古人祈求逃避灾祸和追求幸福愿望的汉字,第一类表达美好愿望。比如《说文解字》中的“祜、?、褫、祉、祚、祥”都有“福也”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便指的是诚,古人认为只有用真诚的心去感动神灵,才能获得神灵的庇佑;《说文解字》中的“?”表达出“助也”的意思,即自天?之,吉无不利;第二类表示避免灾祸。比如《说文解字》中的“祟”,便是指鬼神降临的祸患灾难,《说文解字》用“?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形容“凶”,指的是不吉或灾祸。

2、表祭祀对象

上古将祭祀对象分为三种,分别是神、鬼、祖。在《说文解字》中的汉字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一类与神有关的汉字有“神、?、?、尸”等,其中“神”指的是天神,创造万物的神灵,而“?”指的是地神;第二类与鬼有关的汉字有“鬼、魄、魃”等,其中“魃”指“旱鬼也”,“鬼”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是指人死后脱离肉体的精灵。

3、表祭祀名称

“?”特指虔诚的祭祀活动,通过焚烧柴产生烟气,再将玉帛和牲畜放在柴上一起燃烧,进而通过上升的烟气向上天表达古人虔诚的祭祀;“祀”在《说文解字》中是“祭?已也”意思,同时又有对天神或地神的祭祀;“?”在《说文解字》指在祖庙中放置新死者,使其与先祖一起受到祭祀,另一种意思是指合葬;“?”表示对先祖的祭奠。

二、《说文解字》中祭祀类汉字体现的祭祀文化

1、对祭祀具有极强精神依赖性

由于在远古时期,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根本无法满足人类增长的生存需求,实现文明快速发展。在于大自然的搏斗过程中,受到自身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不足的影响,人类生活变得更加悲苦,加之未知领域的危机和灾害,使人类无法对恶劣生存环境进行准确把握,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面对残酷的生存现实和前所未有的恐惧,人类只能幻想出可以主宰人类命运的神灵,希望通过对其进行祭祀获得心理慰藉和安全感,进而得到精神解脱。在《说文解字》中“?、魃、雩”等专用祭祀用品和对象的名称,表达出人类对干旱的恐惧,以及低生产力水平展现出人类防御灾害、抵御灾害能力的不足。为此,先民只能通过祭祀神灵向神灵祈福避祸消除灾害。最终,祭祀活动演变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成为苦难大众的精神依赖。

2、展现出祭祀的普遍性和神圣性

祭祀活动作为五礼之首,体现出古代国家社会生活对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神灵具有巨大而神秘的力量,可以对一切进行主宰,这同时也为祭祀活动增添了神圣色彩,其神圣性从祭祀活动的禁忌便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古人在祭祀之前都要进行“?”,具体是指“不吃荤腥、不喝酒,沐浴别居,清心寡欲”。同时,明确祸福与禁忌的关系,只有严格遵守禁忌才能得到神灵的庇佑躲避灾祸。民众认为只有对神灵进行虔诚祭祀,将自己无尚崇拜和诚挚供奉的情感表达出来才能消灾赐福。而祭祀活动普遍性具体体现在全民参与祭祀活动,无论统治阶级还是平民百姓都必须参加祭祀活动。另外,封建统治者通过设立不同等级的祭祀活动,进行社会秩序的维系和统治地位的加强,对民众思想进行制约。

结语:

作为我国首部以汉字部首进行编排的字典,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系统的保存了部分大篆、小篆以及一些古文的字形,运用字形对汉字的本义进行解析。另外,《说文解字》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涵盖范围广、涉及内容多,从《说文解字》中的汉字解析可以发现许慎对文化的阐发和展示。为此,可以通过对《说文解字》中与祭祀有关汉字的研究挖掘祭祀文化。(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菁;《说文解字》中与祭祀文化相关的汉字研究[J];山西大学;202_-06-01

[2] 周婷婷;《说文解字》祭祀类古文字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2_-06-01

[3] 赵云涛;试从《说文解字》示部字看我国古代祭祀文化[J];宜宾学院学报;202_-07-25

第四篇:说文解字宀部

内容摘要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是对字义的分类解说。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关键词】说文解字 宀部

说文解字·宀部字的分析

学生姓名:郭梦娇 指导老师:李晋林 前言

公元100年,时值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太尉南阁祭酒许慎编攥了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声读的规范字典——《说文解字》。迄今整整一千九百年间,这部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宝藏的不朽之作,受到了无数人的青睐。降至清朝,以段玉裁、王筠、朱骏声为代表的治《说文》的名家辈出,著述如林。乾隆进士王鸣盛,治经以汉人为师,对《说文解字》更是情有独钟,推崇备至,称“《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未通,不可谓非通儒也”。即使在今天,由于《说文解字》“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的功用价值,仍不失为人们常置案头的经典。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一、对“宀”部的综述

《说文》:“宀,交覆深屋也。象形。” 按:甲骨文象房屋之形。古代是一种房屋。《说文·宀部》:“宀,交覆深屋也。”远古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古代先民们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就在简陋的条件之下,开始了对自然界事物的进一步改造。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来,宀字的形状如同一个房屋侧面的样子。原始先民是在圆形的基地上建造墙壁,然后在墙上覆盖了圆锥形的屋顶,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显得很深邃,因此是“交覆深屋”。而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宀”反映了远古先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洞穴之类的居住环境,通过自己的建筑能力,提升到居住在地面之上的建筑物,这样可以遮风挡雨,避免虫类的叮咬。

二、对宀部字主训词的归类

(一)、释“居也”一类的宀部字

家,《说文·宀部》:“家,居也。从宀,声。”《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正字通·宀部》:“家,居其地曰家。”家,这里是定居,安家的意思。

宋,《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甲骨文中的宋的形状如同一棵树在屋顶的下面,这个树用来支撑这个房屋。远古时候,先民智慧地选择自然界中可以建筑房屋的材料,用砍伐好的树木支撑自己的房屋。

宭,《说文·宀部》:“羣居也。从宀君声。”指的是群居的意思。一群人居住在宀部的房屋下面。远古时代,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过着群居的生活。宠,《说文·宀部》:“尊居也。从宀龙声。”《国语·楚语下》:“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韦昭注:“宠,尊也。”这里的宠就是尊崇、地位高的含义。

寠,《说文·宀部》:“无礼居也。从宀娄声。”这里是居处简陋的意思。《玉篇·宀部》:“寠,贫陋也。”居住的地方条件水平比较差,很简陋很贫困。

(二)、释“讬也”一类的宀部字

宅,《说文·宀部》:“宅,所讬也。从宀,乇声。”人们有了住宅、房舍,在心理上就有了一定的寄托。《玉篇·宀部》:“宅,人之居舍曰宅。”《正字通·宀部》:“今谓屋为宅。”宅,还有葬地,坟墓的意思。古代建筑房屋时,选择好的地方来作为自己居住的地方。

寄,《说文·宀部》:“寄,讬也。从宀,奇声。”远古先民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了一定的依托、依赖,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状态。

(三)、释“安也”一类的宀部字

寍,《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段玉裁注:“此安宁正字,今则宁行而寍废矣。”这个寍字其实就是安宁的宁字,现在这个字已经不通用了,被换成了宁这个简体字。《玉篇·宀部》:“寍,安也。今作宁。”宀为房屋的形状,寍是会意字,有填饱肚子的食物,有可以居住的地方,心里就有了慰藉,哪里还有什么不安的呢。

定,《说文·宀部》:“安也。从宀从正。”徐锴系传:“定,安也。从宀,正声。”朱骏声通训定声:“正亦声。”在甲骨文中,这个定字上面犹如一个房子的形状,中间包含有一个口,而下面正是人的脚走路留下的痕迹,这个字就是以会意的方式来表达的,人走路回到家中,自然心情就平静稳定了下来,感觉家就是自己的归宿。这里就是使安定的意思。汉代曹操《封功臣令》:“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清代的洪秀全《吟剑诗》中确有“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宓,《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必声。”段玉裁注:“此字经典作密,密行而宓废矣。”同“密”。

宴,《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妟声。”段玉裁注:“经典多假燕为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宀部》:“宴,引申为宴飨。” 宐,《说文·宀部》:“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声。”同“宜”。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皆象肉在俎上之形。房屋内的刀俎上放置着肉,有肉可以吃,自然就安定了很多。后来衍化成菜肴的意思。

(四)、释“静也”的一类宀部字

安,《说文·宀部》:“静也。从女在宀下。”古代时候,家庭中有女人才可以安定下来,那时候属于男耕女织的时代,家中有女人可以安静。㝣,《说文·宀部》:“静也。从宀契声。”是静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安的意思。《玉篇·宀部》:“㝣,仓颉篇云:安也。”

(五)、“寄也”的一类宀部字

客,《说文·宀部》:“寄也。从宀各声。”按:周代的金文常用“宾客”连文,“宾客”疑为客的本义。段玉裁注:“自此讬彼曰客。”唐代的白居易《风雨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家中来访的人员称之为客人。还有寄居、旅居的意思。宋代的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村。”这里也是寄居的意思。

寓,《说文·宀部》:“寄也。从宀禺声。”《孟子·离娄下》:“无寓人于我室。”在金文中,寓字的样子犹如一个房屋的外貌,宀部下面有一个“愚”字,它所表示的就是古人用手或是竹棍来驱赶虫蛇这类,房屋没有人居住是因为里面有了虫蛇这类的,威胁到人的生命健康的动物。人们要想进入房屋内居住下来,必须先把这些危害物清除掉,才可以安心居住。《宋史·苏舜钦传》:“舜钦既放废,寄于吴中。”而鲁迅的《<呐喊>自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寓就是日常供那些路人或是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寄居到那里。

三、对宀部字被释词的主训词的同义词的辨析

(一)、主训词是“居也”一类的宀部字

居,《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也。踞,俗居从足。”段玉裁改作:“居,蹲也。从尸,古声。

1、居住。《易·,俗居从足。”

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

2、住所。《书·盘庚上》:“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孔传:“适,之也,不欲之殷,有邑居。”

3、闲居。《商君书·农战》:“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文选·束皙,<补亡诗>》:“彼居之子,罔或游盘。”李善注:“居,谓未仕者。”

4、卑下。《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身居而名尊,躯辱而声荣。”俞樾平议补录:“凡人蹲踞则身必卑,故借作卑下之义。言身虽卑下而名则尊也。”

5、地位。《逸周书·苪良夫》:“其惟洗尔心,改尔行,克忧住愆,以保尔居。”孔晁注:“洗心改行忧过往,则安尔之居位。”

家,《说文·宀部》:“家,居也。从宀,声。”《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这里对应“居”的第二个解释。引申为住所,动词用作名词。《书·盘庚上》:“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孔传:“适,之也,不欲之殷,有邑居。”

宋,居住。《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段玉裁注:“此义未见经传。”这里对应“居”的第一个解释。居住。《易·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

宭,《说文·宀部》:“羣居也。从宀君声。”指的是群居的意思。这里对应“居”的第一个和第三个解释。分别是居住和住所的意思。

宠,尊崇。《说文·宀部》:“尊居也。从宀龙声。”《国语·楚语下》:“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韦昭注:“宠,尊也。”颜师古注:“宠,尊也。”《汉书·艺文志》:“随时抑扬,违理道本,苟以譁众取宠。”这里对应“居”的第五个解释。由于地位高了,而受到了尊重和仰慕。

寠,《说文·宀部》:“无礼居也。从宀娄声。”这里是居处简陋的意思。《玉篇·宀部》:“寠,贫陋也。”居住的地方条件水平比较差,很简陋很贫困。这里对应“居”的第四个解释。居住简陋贫困进而使得地位卑下。

(二)、释“讬也”一类的宀部字

讬,《说文》:“讬,寄也。从言,乇声。”

1、寄托。《说文·言部》:“讬,寄也。”《方言》卷二:“凡寄为讬。”《史记·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

2、托付,请托。《论语·泰伯》:“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宅,1、住宅、房舍。《说文·宀部》:“宅,所讬也。从宀,乇声。”人们有了住宅、房舍,在心理上就有了一定的寄托。《玉篇·宀部》:“宅,人之居舍曰宅。”

2、住处,居住的区域。《书·洛诰》:“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孔传:“召公先相宅,卜之,周公自后至,经营作之。”

3、托;寄托。《文心雕龙·章句》:“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范文澜注:“谓章明情志,必有所寄而次序,晰也。”这里除了有“讬”的意思,还有住宅,居住的区域的意思。

寄,《说文·宀部》:“寄,讬也。从宀,奇声。”这里就是“讬”的意思。

(三)、释“安也”一类的宀部字

安,《说文》:“安,静也。从女在宀下。”段玉裁改“静”作“注:“此与

”。同意。”徐锴系传:“安,止也。从女在宀中。”按:安居,安宁当为安本义。

1、安定,安全。《尔雅·释诂下》:“安,定也。”《玉篇·宀部》:“安,安定也。”《诗·小雅·常一年》:“居安思危。”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左传·襄公十

2、安静。《说文·宀部》:“安,静也。”《易·辞下》:“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孔颖达疏:“故先须安静其身而后动。”《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3、止,静止。《尔雅·释诂下》:“安,止也。”《战国策·秦策五》:“贾原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民。”高诱注:“安,止也。”《文心雕龙·定势》:“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唐杨炯《浑天赋并序》:“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4、安适,安逸。《释名·释言语》:“安,晏也。晏晏然和喜无动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寍,《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段玉裁注:“此安宁正字,今则宁行而寍废矣。”这个寍字其实就是安宁的宁字,现在这个字已经不通用了,被换成了宁这个简体字。《玉篇·宀部》:“寍,安也。今作宁。”这里对应“安”的第一个意思。引申为安定,安全。定,安定,使安定。《说文·宀部》:“安也。从宀从正。”徐锴系传:“定,安也。从宀,正声。”朱骏声通训定声:“正亦声。”汉代曹操《封功臣令》:“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清代的洪秀全《吟剑诗》中确有“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这里对应“安”的第一个意思。安定,安全。

宓,《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必声。”段玉裁注:“此字经典作密,密行而宓废矣。”同“密”。安定、安宁;平静。《说文·宀部》:“宓,安也。通作密。”《淮南子·览冥》:“宓穆休于太祖之下。”高诱注:“宓,宁。”这里对应“安”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意思。安定,安全和安静的意思。由于有了住所才安定下来,进而心里有了安全感,同时也有安静安宁的含义。

宴,《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妟声。”段玉裁注:“经典多假燕为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宀部》:“宴,引申为宴飨。”这里对应“安”的第四个意识。安适,安逸的含义,段玉裁引申为宴飨的意思,由于生活富足,食物丰足,人们生活安逸安适。

宐,《说文·宀部》:“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声。”同“宜”。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皆象肉在俎上之形。房屋内的刀俎上放置着肉,有肉可以吃,自然就安定了很多。后来衍化成菜肴的意思。这里对应“安”的第四个意识。食物中有了肉类,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自然就安逸多了。

(四)、释“静也”的一类宀部字

静,《说文》:“静,也。从青,争声。”

也。”《论

1、安静、安宁。《广韵·静韵》:“静,安也。”《诗·邶风·柏周》:“静言思之,寤辟有经》:“。”毛传:“静,安也。”孔颖达疏:“安静而思念之。”《淮南子·本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高诱注:“静,宁也。”

”,止息,平定。《抱朴子·诘鲍》:“兵革所以静

。”唐代李白

2、通“《塞下曲六首》之六:“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

安,《说文·宀部》:“静也。从女在宀下。”

1、安定,安全。《尔雅·释诂下》:“安,定也。”《玉篇·宀部》:“安,安定也。”

2、安静。《说文·宀部》:“安,静也。”《易·

辞下》:“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孔颖达疏:“故先须安静其身而后动。”这里对应“静”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意思。

㝣,《说文·宀部》:“静也。从宀契声。”是静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安的意思。《玉篇·宀部》:“㝣,仓颉篇云:安也。”这里对应“静”的第一个意思。

(五)、“寄也”的一类宀部字

寄,《说文》:“寄,讬也。从宀,奇声。”

1、托付,请托。《论语·泰伯》:“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2、客居。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六引《广韵》:“寄,客也。”宋代的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村。”这里也是寄居的意思。

客,《说文·宀部》:“寄也。从宀各声。”按:周代的金文常用“宾客”连文,“宾客”疑为客的本义。段玉裁注:“自此讬彼曰客。”唐代的白居易《风雨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家中来访的人员称之为客人。还有寄居、旅居的意思。宋代的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村。”这里也是寄居的意思。这里除了“寄”的意思,还有宾客的意思。

寓,《说文·宀部》:“寄也。从宀禺声。”《孟子·离娄下》:“无寓人于我室。”《宋史·苏舜钦传》:“舜钦既放废,寄于吴中。”而鲁迅的《<呐喊>自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寓就是日常供那些路人或是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寄居到那里。这里是“寄”的第二个意思。

四、对宀部字义类层次类别的归类

1、释房屋角落的一类宀部字

宧,《说文·宀部》:“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从宀。”这个食物储藏的地方,供人们做饭吃饭,是一个房屋的东北角落。清晨阳光射进房屋的东北角,屋子里所贮藏的食物蔬菜以迎养气。所以古代的厨房和食阁都位于东北角。

《说文·宀部》:“户枢声也。室之东南隅。从宀㫐声。”这个指的是户枢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房屋的门上的转轴发出的声响,是一个房屋的东南角落。

奥:《说文·宀部》:“宛也。室之西南隅。从宀。”奥是一个房屋的四个角落最为尊贵的地方,只有有身份的尊贵的人才有资格坐到那里。清晨阳光是从门,或是窗户射进来的,一个房间内自然而然地北边就比南边要亮堂,而奥字是西南的一个角落,因此它就比较昏暗,奥就有了昏暗幽深的意思。

2、释屋室空间大小的一类宀部字

宸,《说文·宀部》:“屋宇也。从宀辰声。”段玉裁注:“屋者以宫室上覆言之,宸谓屋边。”朱骏声通训定声:“宸谓屋檐。”这里是房屋的边沿,屋檐的意思。而《广韵·真韵》:“宸,天子所居。”宸,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南朝、唐朝时都有将宸字作为帝王居住的宫室。《水浒全传》第七十一回:“青龙隐隐来黄道,白鹤翩翩下紫宸。”中也提到了紫宸,也就是皇宫的紫金殿。《镜花缘》第八十九回,也提及到宸字,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后来,随之衍化成天地相接处,李善注引薛综曰:“宸,天地之交宇也。”扩展到宇宙、星辰,天地之交,更为广阔的空间。

宇,《说文·宀部》:“屋边也。从宀于声。”《易》曰:“上栋下宇。”这里是屋檐的意思。《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八月,正是粮食丰收的季节,古代劳动者们在天空之下,辛勤地劳作着。而陆德明释文:“宇,屋四垂为宇。”《淮南子》进一步将宇扩展到宇宙空间,更为之广阔的空间。

寷,《说文·宀部》:“大屋也。从宀丰声。《易》曰:“寷其屋。”段玉裁注:“以此形声包会意,当云从宀、丰,丰亦声。”

宽,《说文·宀部》:“屋宽大也。从宀萈声。”指的是房屋宽敞的意思。《玉篇·宀部》:“宽,大也。”也是指房屋广阔、面积大。

3、释“屋响”一类的宀部字

宏,《说文·宀部》:“屋深响也。从宀厷声。”一种指的是房屋深广。段玉裁注:“各本深下衍响字,此因下文屋响而误。今依《类篇》《韵会》正。。深屋者,其内深广也。”另一种指的是因为房屋幽深而回响。

宖,《说文·宀部》:“屋响也。从宀弘声。”同“宏”,房屋因为幽深而有了回响的声音。只不过这两个字是属于一字异体。

4、释官职一类的宀部字 宦,《说文·宀部》:“仕也。从宀从臣。”学习官吏的事务。《广韵·谏韵》:“宦,学也。”杜预注:“宦,学也。”做官,《广韵·谏韵》:“宦,仕宦。”甲骨文与金文中,臣看起来就如同一只竖立着的眼睛,人抬起头来,从侧面望过去,看到的眼睛正好是处于竖立的状态的,而抬起头来,从侧面看到的眼睛是处于竖立的状态的人,只能是那些跪在地上的人,正在接受着训斥和命令,臣服地跪着。韦昭注:“宦,为臣隶也。”

宰,《说文·宀部》:“辠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这些奴隶与那些做饭的厨子,赶马车的车夫以及管理家里杂务事情的奴仆并列在一起,是在房屋内进行劳作的奴隶。后来,这些奴隶慢慢从属于一些国君、士大夫,成为他们身边的奴隶,渐渐地位有所提升,扩大了自己的职权成为了一些高级的官吏、执掌着国政的官僚。《礼仪·聘礼》:“宰命司马戒众介。”

守,《说文·宀部》:“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从寸。寸,法度也。”段玉裁注改作:“从宀,寺府之事者。从寸,法度也。”按:字或从又,与从寸同意。官吏的职责,职守。《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宀表示的一个房屋,也就是朝廷的衙门,在宀下面有一个寸字,这个寸字是表示手的意思,人用手才房屋下从事工作,就是官吏在衙门之下处理事务。守也有掌管的含义,《商君书·君臣》:“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还有保护、防卫的意思。《玉篇·宀部》:“守,护也。”

5、释起居习惯的一类宀部字

宵,《说文·宀部》:“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声。”徐灝注笺“谓夜居室中窈冥耳。”夜,宵夜对举时指的是前半夜,宵,指的是前半夜,夜,指的是后半夜。古人根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晚上就停止劳作了。

宿,《说文·宀部》:“止也。从宀。古文夙。”过夜,夜晚睡觉。《玉篇·宀部》:“宿,夜止也。”在甲骨文中,宀部下面有一个人形,依靠在类似席子的东西上,就是在房屋之下,左边是一个人的形状,右边依靠着一个竖立的东西或是跪在凉席之上,从而停止下来了,不进行劳作了。古代的人们在房屋之内铺上凉席,以方便他们的跪坐,白天人们跪坐在凉席上,晚上他们可以在凉席上吃饭,休息,交谈聊天。

《说文·宀部》:“寤也。从宀吾声。”指的是睡醒的意思,《小广雅·广言》:“寤,觉也。”《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就是说的美好的女子,在梦中和醒来之后,都想见到她。

6、释财富一类的宀部字

富,《说文·宀部》:“备也。一曰厚也。从宀畐声。”这里指的是盛多的意思。在宀部下面一个人还有一亩田,人们拥有田地用来耕种,有房屋可以居住。何晏集解:“孔曰:富,盛也。”在《镜花缘》第七回中:“且喜家中书籍最富。”特指的是年少,来日方长。还有一种解释《说文·宀部》:“富,备也。”郑玄注:“富之言备也。备而已,勿多于礼也。” 实,《说文·宀部》:“富也。从宀从贯。贯,货贝也。”金文是从田从贝,皆会意字。在金文中,宀部下面一个象田的字,田下面一个贝字。贝在古时就是用来当货币,是一种钱财。房屋下面有田地,也有贝类的钱财,当然能会富裕。段玉裁注:“以货物充于屋下,是为实。”

宝,《说文·宀部》:“珍也。从宀从王从贝,缶声。”贝与玉在宀内,宝之意思就很明确了,古金文与篆文又增加了缶。按:缶为本

字,最初为人所宝重,故宝古字作“”,是会意兼形声字。《文心雕龙·才略》:“金玉殊质而皆宝也。”房屋下面有了珠宝玉器,就有了钱财,有了钱财,人们就有备无患了,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7、释不同房子的一类宀部字

室,《说文·宀部》:“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徐锴系传:“室,实也。从宀,至声。室、屋皆从至,所止也。”按:“至”从倒矢,从一,像矢着地形,有到达的意思。室本义为居室,是会意兼形声字。室在甲骨文中是宀部下面一个类似脚的样子,上面是一个房屋的轮廓,下面是一只脚停止下来的样子,人走路房子里面,就自然会停下来了。房间、内室的意思。五代的徐锴《说文系传·宀部》:“室,堂之内,人所安止也。”唐玄应《一切皆音义》卷六:“户外为堂,户内为室。”南朝宋颜妍之《秋胡诗》:“上堂拜嘉,入室问何之。”茅盾的《子夜》六中:“静室独坐的时候,她感到冰窖似的悲凉!”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宀部》:“室,引申之,则凡所居皆曰室。”《后汉书·仲长统传》:“豪人之室,连栋数百。”可以看出古代不管是贫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居住的房屋都可以统称之为室。宫,《说文·宀部》:“宫,室也。

省声。”甲骨文有

等形,于省”的象形初文,吾释雍,认为“宫”字从宀,雍声。按:“吕”是“纽”和“有连接、聚集的含义。宫字从宀,从吕,会意。宫是房屋的统称。《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张守节正义:“宫即室也。”当宫室对举时,宫指的是整个所有围墙围着的房子,而室仅仅指的是其中的一个居住的单位。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宫部》:“宫,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当细细分析宫室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当笼统称谓时,则没有什么区分了。唐代的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而唐代的诗仙《古风五十九首》之二:“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原先不论是贫贱还是富贵的人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宫,到了秦汉以来,只有帝王居住的地方才可以称之为宫。郑玄笺:“宫,宗庙也。”毛传:“宫,庙也。”这里的宫还有宗庙的意思。

宣,《说文·宀部》:“天子宣室也。从宀声。”段玉裁注:“篕谓大室。”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以宣名宫室,故其本义。”在甲骨文中,宣字上面是一个宀部,是一个房屋的形状,下面如同一个上下蜷缩扭转来朝拜的样子。宣指的是天子的宣室,故宫室名。《淮南子·本经》:“武王甲卒三千,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这里就是天子居住的地方。

宗,《说文·宀部》:“尊祖庙也。从宀从示。”按:于省吾谓“示”象神主,“宗”当是屋中立神主之形。一说“示”是地祗之“祗”的初文。古人认为生命来源于土地,人死要归土,用“示”表示神灵和先祖。宗是祖庙,祭祀祖先的地方。段玉裁注:“当云:尊也,祖庙也。”殷人把宗建造在埋葬祖先的地方之上,为的是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起到遮阴避雨的作用。宔,《说文·宀部》:“宗庙宔祏。从宀主声。”按:典籍以“主”为之。主,是古文的假借字。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徐锴系传:“以石为藏主之椟也。”宀部下面一个主字,是在石头下面藏着主神的意思,房屋的下面藏着主神,用来朝拜,就是宗庙的意思。

8、释生活不好的一类宀部字

㝌,《说文·宀部》:“贫病也。从宀久声。《诗》曰:“茕茕在㝌。”人在房屋下,处于长期生病的状态,一个人孤孤单单,生病好长时间。

寒,《说文·宀部》:“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从寒字的金文结构可以看出,宀部下面一个人,用草堆覆盖着,下面全是寒冰。房屋里面躺着一个人,人身上被用杂草堆覆盖起来,杂草堆下面全是寒冰。害,《说文·宀部》:“伤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丯声。”是损害、伤害的意思。段玉裁注:“《人部》曰:‘伤,创也。’”郑玄笺:“枝叶未有折伤。”

寇,《说文·宀部》:“寇,暴也。从,完。”容庚《金文编》:“从人从在宀下,会意。”《广雅·释言》:“寇,钞也。”又“钞,掠也。”金文中,寇如同人以暴力的形式进入房屋之内,进行地掠夺、抢劫,是强取的意思。寇的本义就是侵略、进犯的意思,犯者把房屋内的主人赶出去,自己占据别人的屋子。

五、总结

《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宀部字,构成了一部古代社会生活的精彩的影集。与居住有联系的宀部字,家,是住所的意思。宋,是居住的意思。宭,既有居住的意思也有闲居的意思。宠,是尊崇的意思,与地位有关。寠,是贫陋的意思,与地位卑下有关。与“讬也”有关的一类宀部字,宅,人们有了住宅、房舍,在心理上就有了寄托。还有葬地,坟墓的意思。寄,远古先民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了一定的依托、依赖,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状态。与“安也”有关的宀部字,寍,有填饱肚子的食物,有可以居住的地方,心里就有了慰藉。定,这里就是使安定的意思。宓,同“密”。宴,引申为宴飨。宐,房屋内的刀俎上放置着肉,有肉可以吃,自然就安定了很多。后来衍化成菜肴的意思。与“静也”有关的宀部字,安,安静,安定的意思。㝣,是静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安的意思。与“寄也”有关的宀部字,客,这里是寄居的意思。寓,是日常供那些路人或是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寄居到那里。与房屋角落有关的宀部字,宧,这个食物储藏的地方,供人们做饭吃饭,是一个房屋的东北角落。,这个指的是户枢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房屋的门上的转轴发出的声响,是一个房屋的东南角落。奥,是西南的一个角落,因此它就比较昏暗,奥就有了昏暗幽深的意思。与屋室空间大小有关宀部字,宸,这里是房屋的边沿,屋檐的意思。也有解释为帝王居住的地方。后来,随之衍化成天地相接处,扩展到宇宙、星辰,天地之交,更为广阔的空间。宇,这里是屋檐的意思。进一步将宇扩展到宇宙空间,更为之广阔的空间。寷,大屋。宽,指的是房屋宽敞的意思。也是指房屋广阔、面积大。宏,一种指的是房屋深广。另一种指的是因为房屋幽深而回响。宖,同“宏”,房屋因为幽深而有了回响的声音。与官职有关的宀部字,宦,学习官吏的事务。宰,刚开始指那些奴隶与那些做饭的厨子,赶马车的车夫以及管理家里杂务事情的奴仆并列在一起,是在房屋内进行劳作的奴隶。后来,这些奴隶慢慢从属于一些国君、士大夫,成为他们身边的奴隶,渐渐地位有所提升,扩大了自己的职权成为了一些高级的官吏、执掌着国政的官僚。守,官吏的职责,职守。守也有掌管的含义,还有保护、防卫的意思。与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的有关的宀部字,宵,夜,宵夜对举时指的是前半夜,宵,指的是前半夜,夜,指的是后半夜。古人根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晚上就停止劳作了。宿,停止劳作,过夜,夜晚睡觉。与财富金钱有关的宀部字,富,指的是盛多的意思。实,在金文中,宀部下面一个象田的字,田下面一个贝字。贝在古时就是用来当货币,是一种钱财。宝,贝与玉在宀内,宝之意思就很明确了,古金文与篆文又增加了缶。按:缶为本

字,最初为人所宝重,故宝古字作“”,是会意兼形声字。与不同房子有关的宀部字,室,室本义为居室,房间、内室的意思。古代不管是贫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居住的房屋都可以统称之为室。宫,宫是房屋的统称。当宫室对举时,宫指的是整个所有围墙围着的房子,而室仅仅指的是其中的一个居住的单位。当细分宫室时,是有一定的差别,当笼统称谓时,则没什么区分了。宫还有宗庙的意思。宣,这里就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宗,是祖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代的人把宗建造在埋葬祖先的地方之上,为的是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起到遮阴避雨的作用。宔,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房屋的下面藏着主神,用来朝拜,就是宗庙的意思。与生活不好的有关的宀部字,㝌,贫病。处于长期生病的状态,一个人孤孤单单,生病好长时间。寒,冻也。房屋里面躺着一个人,人身上被用杂草堆覆盖起来,杂草堆下面全是寒冰。害,伤也。是损害、伤害的意思。寇,侵略、进犯的意思,犯者把房屋内的主人赶出去,自己占据别人的屋子。

总而言之,《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是对字义的分类解说。

参考文献: 丁福保 《说文解字诂林》 中华书局 1988 谷衍奎 《汉字远流字典》 华夏出版社 202_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02_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中华书局影印 《中华大字典》 中华书局 1987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李晋林!他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在学习的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这次写论文的过程中,使我了解到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李老师对待学术严谨认真,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他敬业、不厌其烦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他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中有很大的帮助。感谢所有帮助过我和即将帮助我完成论文答辩的专家、学者,谢谢你们的辛勤指导。

第五篇:蒙古族祭祀文化

蒙古族祭祀文化

成吉思汗祭奠:

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祭祀:

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由一柄主苏勒德和四柄陪苏勒德组成。因而亦称“四斿哈日苏勒德”、“镇远哈日苏勒德”,汉语曾称黑神矛,黑纛,象征着长生天赐予成吉思汗的佑助事业成功的神物。哈日苏勒德祭坛所在地叫“苏勒德霍洛”。由苏勒德达尔扈特守护、供奉。苏勒德祭坛,是高一尺的平台,周围用木板竖立而成的围栏。举行祭奠时,常用黄色布料或绸缎围在外边,因而围栏俗称“什拉库列”(黄色围栏)。

窝阔台祭奠:

窝阔台系成吉思汗三子,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继承了大汗王位。据传说,窝阔台在去世后,有他的肩胛骨流传于达旗展旦召地区,并有部分达尔扈特牧民一直保护着装有窝阔台肩胛骨的银箱,当地牧民保留了对窝阔台的肩胛骨进行祭奠的习俗,达拉特这一名称就有可能源自于此。

十三阿塔天神祭祀:

在鄂尔多斯南部的乌审旗沙尔利格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哈答斤氏族,供奉着一尊阿塔天神。鄂尔多斯阿塔天神祭祀,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形式,鄂尔多斯蒙古族古代信仰的是原始的萨满教。在古代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等多种原因,在蒙古人的头脑里产生了天神,天神则存在于苍穹的虚幻反映里,萨满教便是天神与人之间的联系者,而且,萨满教将天神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方五十五尊天神,东方四十四尊天神,东方四十四尊天神的兄长是阿塔乌兰天神,因为阿塔乌

兰天神代表着“灾难之主”,支配着风雪、灾害、损失和收益等,因此,人们把牲畜的兴旺,打猎的收获,远征作战的胜利都归功于“阿塔天神”的保佑。所以古代的蒙古族便开始祭祀阿塔天神。

萨岗彻辰祭祀:

萨冈彻辰是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之一《蒙古源流》的作者,是蒙古鄂尔多斯万户巴图洪台吉的长子,生于1604年,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萨冈逝世后,人们经常祭奠他。现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十六日,乌审旗群众都要举行祭奠盛会,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拖雷伊金祭奠:

位于鄂托克旗沙日布日都的成吉思汗季子拖雷灵帐遗址,原是祭祀拖雷的地方。拖雷是继承成吉思汗家业,传承成吉思汗圣火(香火)的人,几百年来成吉思汗圣火一直在这里传承,这里的祭祀,主要是祭祀圣火,具有特点。在这里建立拖雷伊金祭祀文化点,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鄂托克旗的一大亮点。

蒙古族祭驼:

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较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在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

哈布图•哈撒儿祭祀:

成吉思汗胞弟,史称卓赤•哈撒儿,哈布图•哈萨尔,公元1164年生,1227年春病逝。哈萨尔自幼随其兄铁木真,为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统一蒙古汗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萨尔是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名将、神射手。哈萨尔部后裔自古以来有祭奠其祖哈布图•哈萨尔的传统。哈布图•哈萨尔的舍利陵随四子部、乌拉特部、茂明安部多次西迁,终至择落于原乌兰察布盟的中心地带,新宝力格苏木境内安放至今。

青城寺祭星:

青城寺蒙古族祭星”为敖汉旗四家子镇青城寺所独有,每年正月初八晚,蒙古族群众自发来到青城寺,祭祀星宿,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翁根毛都祭祀:

农历七月初三,巴林右旗原人大主任恩和组织举行了翁根毛都(神树)那达慕大会。选定在七月初三进行神树祭祀是有历史依据的。据说长期以来,当地人民就在这个日子进行神树的祭祀,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和幸福安康。

祭泉:

祭泉,在蒙古族祭祀文化中是十分难得的珍稀现象,然而,在鄂托克旗查布苏木的敖伦布拉格至今仍然较完整地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现在祭祀神泉,选择在农历5月19,每年举行一次。届时远近成百的牧民自动蜂拥而至,或乘骑、或赶车,带着肥硕大尾的羊背子、饼子、鲜奶、美酒聚集到一起。祭祀在上午开始,主持人以巴扎尔嘎迪为首,率领众人叩拜“洛素伊金”,熏香燃柏,泼散食物,绕泉祭洒白山羊奶和红牛奶、美酒等,还有数位喇嘛在敖包旁披红袍,执手铃,闭目诵经。如今传统的祭泉习俗活动,与广大牧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相融和,展示着新生活的风采。

骆驼祭火 :

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较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在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

祭火:

祭火,也叫“祭灶”。蒙古族的一种古老传统习俗。因为蒙古人特别崇敬火神,认为炉灶是火神所在地,是家道或家族兴旺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明。

所以不准往灶口倒水,不能用利铁器捅火,不往火中吐痰,不准焚烧污秽的东西,忌讳用脚蹬在锅灶或在火上烤脚。平时蒙古包和房屋里的炉灶,火盆和篝火堆等,都被视为火神而加以崇拜,每逢年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祀。各地形式略有差异。一般是将牛羊肉、奶酒、黄油、奶食品等投入火中或供在炉灶旁进行祷告,吟诵祭火祝辞或请喇嘛念经。

木华黎祭祀:

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蒙古名将、攻金统帅。成吉思汗“四俊”开国元勋之一。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沉毅多智略。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每逢农历五月十一,位于成吉思汗陵西南近百公里的乌审旗白音敖包变得格外热闹。接受人们顶礼膜拜的是一杆苏立德。人们都说,它是国王木华黎的化身。木华黎是蒙古帝国杰出的统帅,他与孛尔术、孛尔呼、赤老温号称四杰,是能够给成吉思汗以重大影响的少数几个人物之一。与庄严神圣的祭祀活动一起进行的,还有蒙古族传统的娱乐项目:摔跤和赛马。隆重的祭祀程序结束之后,苏立德要在日落之前,由专人护送,离开这里。

察干苏力德祭祀:

察干苏力德汉译名叫九鼎白徽(汉文史书称九斿白纛),由原鄂尔多斯乌审察哈尔哈然图克钦(护旗手)户设坛祭祀守护,位于今乌审旗无定河镇毛布拉格村陶高图滩北侧叫阿拉布尔的地方。察干苏力德祭坛由主鼎苏力德、游使苏力德及护卫苏力德神戟三部分组成。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