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第一篇:爱莲说

《爱莲说》

一、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哲学家,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二、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可以)爱(喜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唯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很)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濯(洗涤)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不蔓(生枝蔓)不枝(长枝节),香远益(更加)清,亭亭净植(立),可远观而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

三、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喜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人很多了。

四、问答题

1、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2分)

答: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2、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本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3分)答:我推荐三角梅为本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3、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3分)花名1分,理由2分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分)

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处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6、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8、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答: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9、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之王的美誉。等等。

10、《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答: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1、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

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1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姿质美好。美名远扬,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13、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样的品格?

答:庄重而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15、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君子应是品德高尚的人

16、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目的是:委婉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7、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18、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19、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2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2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22、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23、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24、“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5、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26、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7、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28、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29、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30、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颐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3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

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孔繁森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32、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33、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

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34、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第二篇:爱莲说

《爱莲说》教学设计

铜陵市二中

刘丽君

一、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这次教学设计力图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对古文语言的感知能力及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合、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描写莲的诗文)

从我们的积累中可以看出,对于莲的描写从古至今几千年来各个时期都有,而且诗词歌赋各种文体都有,那么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什么会极尽笔力地描写莲、赞美莲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品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来了解莲被千古称颂的原因。

(二)新课

1、检查预习(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世称濂溪先生。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在任南康太守时,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2)重点实词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陶后鲜有闻()

不可亵玩焉()

不蔓不枝()

2、品读欣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与朗读

朗读指导:描写莲的语句读时要悠扬中透着赞美,第二段多议论注意读出作者赞美或讽刺的感情。

(2)经典语句欣赏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讨论进行赏析)

教师明确:作者寥寥数语不但写出了莲不群的花貌,更突出了它卓然的花品。读到此我们已经感到作者描绘的俨然一位气质儒雅、品格不凡的君子。

3、探究与感悟

(1)作者为什么把菊称为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学生合作讨论)

教师明确:菊花不在春夏与百花争艳,却在万花纷谢后的秋天傲然开放,独吐幽香,菊花的这种“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高洁不正是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的不苟随时俗的人格写照吗?

(2)牡丹为何是富贵者的像征?世人盛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通过多媒体展示描写唐人“盛爱牡丹”的诗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通过这些诗句使学生了解当时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世人纷纷追求奢华的这一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完成此题。)教师小结 :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倚世独立、不慕荣利的可敬可赞。

4、课堂总结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的不只是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也不只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你们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笔底的文章才会芳香四溢。

四、板书设计

说 周敦颐

托物

菊 ——— 隐逸者

(正衬)

丹——富贵者

(反衬)

言志

莲 —— 君3

第三篇:《爱莲说》

《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中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得很远,(使人觉得)越发清幽,笔挺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它。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是有很多人了!

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

主要从内容:

通过写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牡丹的富贵,菊花的婉约相比,莲花可谓花中君子者也,作者高度赞誉莲花的气节和品格。

读后感:

作者虽写的是莲花,但他却是借莲花来说做人的道理。“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君子就是道德高尚,品格正直的人。文中说:“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楚怀王时,屈原被怀王理解,被自私的士大夫们排挤,他是孤独的,但屈原爱国爱民的志向矢志不渝,他像莲花------花中之君子者也,将永垂不朽矣!

第四篇: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思想情。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学生准备:

①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师指导语:(出示课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借此积累其相关诗句。

二、题解

1、简介作者:(生介绍,师适当补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简介本文写作背景。(师简介)

3、解题: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师简介)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指导语: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遍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指导语:结合听读录音和自己的课前预习,读准下面的字词。(师展示字词,先让学生读再纠错。生生互动)

yí 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ī xian

颐 蕃 淤 濯 清涟 亵玩 隐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指导语:现在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章的美,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小组展开朗读比赛。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5、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找出自己难懂或不懂的词语、句子,提问兄弟小组。(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6、指名朗

四、研读探究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指导语: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浏览全文,各小组相互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师:

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生1:生长环境(出„„不妖)

生2:体态香气(中„„益清)生3:风度气质(亭„„亵玩焉)

生4:文中把莲花比作君子(学生先自行思考,在文中圈划,然后相互讨论)

师:

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你能读出来吗?(点拨:结合以上对莲描写的句子试着概括)

生1:生长环境(出„„不妖)说明莲花高洁、质朴

生2:体态香气(中„„益清)说出了莲花的正直、芳香

生3:风度气质(亭„„亵玩焉)可看出莲花的清高脱俗,不容亵渎

(兄弟小组相互讨论合作,师做适当点拨,给学生讲清“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指导语:

同学们,你们在文中是否看出作者在赞美莲花的同时,有没有写到其他的花呢?那作者写这些花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再来分析下吗的问题。

师: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生齐回答:菊花、牡丹花

生1:菊花比作“隐逸者

生2:牡丹花比作“富贵者“

师:

2、文中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的是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感知文美

指导语:这是一篇经济简洁又不失美感的“颂莲”小文,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那么文章到底“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感受一下。(小组议论,分析概括)

生1:美在文章虽短但结构整齐

生2:美在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3:美在莲的象征义上,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生4:............(四)拓展延伸(展示课件)

1.莲花、菊花、牡丹分别有何品质?人们对待三种花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句回答)? 2.学习了本文《爱莲说》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试说说理由。

3.生活中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钟爱的花,能否学习周敦颐的写法,发表一下你喜欢的哪一种花的理由吗?

五、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 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课堂检测

指导语:同学们,文章我们已欣赏完,你们能掌握多少呢?现在我们通过几道题来检测一下,请你们独立完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亭亭净植.()陶后鲜有闻(2.下列句中与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鲜陶后鲜有闻

鲜美 .清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直中通外直岂直五百里哉

D.闻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解释下面各句中的“之” 字含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

④何陋之有

5.结合课文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1)公园花展,观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 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正衬

(托物言志)

高洁、质朴

莲(君子)正直、芳香,清高

牡丹反衬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作者,背诵默写全文,体会托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写作手法。

3、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乐趣,培养自己高洁的情操。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篇短文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即给陋室作的铭。

3、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浪淘沙》等。

4、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县,一说在安徽和县。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禹锡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

一般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至宝历二年(826)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晚唐以后,和州屡遭兵灭,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的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5、学习生字词:

苔痕(tái)案牍(dú)鸿儒(rú)唯吾德馨(xīn)....

三、古代汉语常识:

1、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今义为样子。).(2)、唯吾德馨。(馨:美好,今义为芳香。).(3)、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4)、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常指鸿雁,书信。).

2、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名”,形容词“灵”受副词“则”..修饰,用作动词,出名,带有灵异。)(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乱”,动词“劳”均为使动用法。“使„„..乱”,“使„„劳累”。)

3、特殊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山”、“水”、“仙”、“龙”引出“陋室”,经过一番环境描写、交友的叙述、志趣的抒发,直至篇末以诸葛、杨雄自况,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文中的比兴手法,将室陋而不以为陋,反以为“馨”的高洁伟岸的节操凸现出来。文中一系列的对偶短句、否定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怀,特别是最后的用类比引出诸葛亮、扬子云,用所居之室同这些名人居住的“草庐”、“玄亭”媲美,不仅肯定此室不陋,还隐隐与名人自况,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情趣。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读来铿锵有力。“陋室”,简陋的屋子。题目简洁,点明写作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指名朗读课文。

2、理清条理,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开头到“唯吾德馨”。点明主旨“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作者以“山”“水”起笔,引出陋室。陋室之所以不陋,在于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紧扣“唯吾德馨”从环境清静、优雅,室中人博学多识,生活情趣高雅脱俗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具体表现陋室主人的高洁伟岸的情操,儒雅的宾客,高雅情景的室中乐事。

第三层:运用类比法,暗示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和节操,与开头“唯吾德馨”,遥相呼应,强调陋室不陋。

三、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四、细读课文,品析诗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什么深刻含意?

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而为陋室增添了光彩。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写陋室环境,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

4、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写室中人,来往的都是志同道合的学者“鸿儒”,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 而明“陋室”不陋。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虚实结合,表现出“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6、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五、合作探究:

1、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2、“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明确: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明确: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4、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5、首尾句有何关系?(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6、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7、“比、兴”手法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明确:《陋室铭》首先用诗的比、兴手法,通过“山”“水”“仙”“龙”引出“陋室”。比兴中一反一正,弱反强正,认为山真有仙,才是名山,水惟有龙,才为胜水。如此开头,已把凡事不图形式而一定要探求实质的思想融合了进去,而后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陋室”,并紧接着突出“惟吾德馨”这个核心。认为“室”尽管“陋”,而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陋。显然,那山水仙龙是陪衬之笔。用了这个比兴的陪衬之笔,便把室陋而不以为它陋,反以为“馨”的那种高洁伟岸的节操凸现出来。这样写来,没有丝毫的枯燥艰涩,反而让读者倍觉形象生动了。

8、本文文题为“陋室铭”,为什么文中却没写“陋室”如何“陋”,而是强调“不陋”? 明确:这是一种反向立意的写法。文中只字不写“陋室”的“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这样就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后对陋室的“陋”字作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俗套,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

六、教师小结: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其悠闲自在!但“丝竹”“案牍”二词都与官府有关,可见诗人逃避的是官场。当时的官场黑暗透顶,在上者颐指气使,夜夜弦歌;在下者阿谀奉承,不务正业,正直的官员无端遭受排挤。耿直的诗人早已厌倦了无聊的官场生活哦,早已看破了腐朽黑暗的官场内幕,显示了诗人的铮铮铁骨及与当朝权贵决裂的大无畏精神。

志存高远,勤修立身之美德。“惟吾德馨”是《陋室铭》的主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人处世的根本要求,立身做人,仁为首,德为先,勤修德养德,既是传承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也是事业兴旺的现实需要。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22、陋室铭

1、点明题旨:山、水、仙、龙;陋室、德馨——陋室不陋。

2、具体描述:清幽的环境、博学的友人、高雅的生活——乐在其中。

3、总结全文: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第五篇:爱莲说

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16、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17、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文高效阅读学习心得体会

上传: 周萍 更新时间:202_-5-22 20:03:09

11月18日,我带着万分期待的心情参加了上饶县中小学语文教师“高效阅读”的专题培训,在聆听了来自内蒙古的专家学者的讲座,观看了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优秀的临场公开课后,我获益良多,让我对与语文的“高效阅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习到了一些进行高校阅读的方法。

现如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整体的现状表现为:无用,无奈,无序,无助,无法无天,无所作为。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角色,对此也只能是“欲渡无舟辑”啊!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阅读奠基人生”,为了实现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全面发展学生的读、写、听、说、思、才、志,德,高效阅读势在必行。

“高效阅读”的目标即“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读书万卷,高效阅读,高效学习,高效人生 ”,它的特征表现为

1、专注,快速;

2、摄取,记忆;

3、理解,处理;

4、感悟,触发;5定势,习惯。

如何才能做到既快速有高效的阅读呢,专家给了我们以下阅读前准备的建议:

(一)1.改变阅读习惯,调整心态,包括科学的坐姿(头正,腰直,肩平,足安)和为自己定下的口号:一目十行不是梦,高效阅读我能行; 2.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3.要学会默读:

4.克服快读的障碍即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摆头,不指读,不回视。

(二)眼脑机能训练包括定点凝视训练,视点左右移动训练,视点上下移动训练,蛇形扫视训练,扩大视野训练等。

从宋老师的上课过程中我学习到她运用的高效阅读方法为通用的固定程序阅读,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题目;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重要事实;6写作特点及争议之处;7新思想及读后启示。

在对阅读进行了反复的训练之后,宋老师又进行了速读复述训练,让学生们在快速阅读之后,根据自己掌握的记忆的方法,进行复述联系。而复述类型包括:程序复述法;梗概复述法;原文复述法;创新复述法;学生在复述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尊重原文;

2、语言通顺流畅,不重复,声情并茂;

3、明确文章中心结构,注意关键词语。

这整个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感知之后形成解释再联系自身,最后进行鉴赏评价的过程。学生在经过同类型的反复的练习之后,就会掌握到一定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在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便有了快速记忆的方法,那也就能从实质意义上实现学生的高效阅读,从而也就能打破学生与阅读之间存在的尴尬,不会再有学生有“无读之兴趣,无读之指导,无读之方法,无读之成效“的心态,也就能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做到讲有目标,教有序列,练有章法,学有评价,使学生爱上阅读,喜欢上语文课。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