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美,以一颗庄严的心
武汉外国语学校
高三年级2月月考作文试题导写
武汉外国语学校 邓文辉
名校简介
武汉外国语学校是在周恩来、陈毅等老一代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于1964创建的全国首批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1982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中学,202_年成为省级示范学校。学校秉承“外语特色、文理并重、国际合作”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提高学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力。恢复高考以来,学校培养出了24位省、市高考文理科状元,其中获得湖北省高考文理科状元的学生有14名。并创造了夺得武汉市文理“双状元”四连冠的奇迹。重点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近几年来,每年有60多名学生被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录取。
名师简介
邓文辉,执教于武汉外国语学校,现任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长,高三文科创新班语文教师。教育硕士,传播学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骨干教师。指导学生多次在各级作文竞赛中获奖。系《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特约编辑。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他哀求道:“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富人给乞丐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生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这则材料节选自台湾散文家林清玄的散文《梅香》,属于叙事类材料。材料中的要素有三:富人、穷人、梅香。其中,富人、穷人二者与梅香之间构成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围绕着对梅香的感知,富人与穷人之间又形成对照关系。由此,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立意:
1.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富人虽拥有花园,种了几十年梅花,但他对梅的欣赏,只限于其外在的色泽、姿容,从未领略内在的芬芳。乞丐的一句话,让他幡然醒悟,找回了嗅觉,真正领会到梅花之美的精髓所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追赶美、收藏美、占有美、塑造美,却并不真正理解、领略美,往往只得皮毛而失其精髓,多么可悲可叹!对美的追求,我们不能停留于外在,而应注重其内在;不能只是获得皮毛,而失其精髓。
2.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富人“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生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可见,真美是含蓄的、幽微的,只有心怀敬畏,全情投入,才能感知到美的精髓。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一颗庄严虔诚的心灵。对美,不能只存占有之心,而应存敬畏之意。
3.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富人与乞丐,在物质上一富一穷,对比鲜明。乞丐的贫穷是令人同情的。然而在对梅香的感知上,穷人显得敏锐细腻,富人显得迟钝麻木。在这点上,富人更值得同情。世界是公平的,物质的富裕固然诱人,然而往往妨碍幸福感的获得。一碗清粥,饥饿的人吃得津津有味,饱胀的人调动不起一点食欲。幸福与快乐往往与财富无关。我们的幸福感、快乐感不能因物质的富裕而退化,我们的内心不能因物欲而蒙上尘垢,变得迟钝麻木。人应该保持精神上的富有、心灵的澄彻明净。
此外,如果把梅香看作是爱心的写照,可以产生如下立意:爱心似梅,香远益清,怡人心神。冻了一夜的乞丐得到富人热腾腾的施舍,由衷赞叹“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这话意味深长,弦外有音,既可以理解为赞花,也可以理解为赞人,幽幽梅香,是富人内在品格、善良仁爱的写照。赞梅香,正是穷人对富人善举的感恩与内在品格的礼赞。做人当像富人那样,心怀慈悲,乐施小善。善行虽小,却能给人温暖,恰如淡雅幽微的梅香,在寒冷中沁人心房,给人美的陶冶。怀德之人,其品格亦如梅花,苦寒中自能散发持久的魅力,给世界带来美的熏染。
佳作展评
寻美,以一颗庄严的心
陈兆鹏
阿尔卑斯山深谷的一条汽车道旁,有一处静立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这短短的六个字仿佛是在拷问着我们:彻日奔袭的心、迷失于物质的心究竟得到了什么?那个早已对美习以为常、置若罔闻的富人曾一度丢失了对美的嗅觉,却在衣衫褴褛的穷人的一句话间找回。面对世间之美,我们是以浮光掠影的匆忙去扫视,还是用庄严的心去发现、去品味?
美,从来无关贫富贵贱。富人拥有梅花也只眼见其姿态,穷人尽管贫寒却真正嗅得其清丽的芳香。一切美都不会附有价格的标签或身份等级的条件,只要有心,美即在眼前。一位收藏家曾经感叹:“人们习惯于用金钱衡量艺术品,拍卖会上价叫得越高便代表着越美,其实又有几个人在真正欣赏呢?”诚然,美被强行标价的时候正是美贬至一文不值的时候。只有撇开物质,洗却铅华,脱去浮夸,美才会呈现。陶潜躬耕于南山之下,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然而物质的贫困并不能遮蔽他对美的感知。那悠然的云彩,那涓涓泉流,那倦飞的归鸟,无不诗意地流趟于诗人的笔端;林逋拒绝红尘扰扰,而选择在万钟厚禄之外伴一生梅妻鹤子,隐居山林。梅花在水边横斜的疏影,在月下浮动的暗香,令他如痴如醉。他们是在物质与美之间选择了美的人,也成为了最终享受美、逐得自然本真的人。
美,源自澄彻素静的心灵。浑浊、麻木的心灵感受不到美的存在。若心有淤泥、目非明净,看到的也只会是庸碌而平淡的生活的种种。若洗净心灵的污垢,拂去物欲的灰尘,让内心虚空明净,以庄严、诚挚的姿态去寻找,美,自会如影随形。赫尔曼·黑塞远离纷扰,幽居山林,在森林与湖畔与花草为伴,感受生命的歌唱,在树阴下沉醉于阅读、思考、写作之乐,在村子里享用米饭和通心粉,在玉兰花柠檬般的芳香中悠然欣赏湖中闪烁的万家灯火。正是身心的回归让他发现了美的存在,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而这一切,正源于他有一颗澄彻素静的心灵。忙碌疲惫的现代人,何不放慢匆忙的脚步,让心灵回归简单自然的状态,让美与你同行:夜雨过后的清晨,你会看到水珠乘着一叶苍翠滑落;微风荡过的午后,你会听见街道上的梧桐柔声和着的沙沙作响;甚至在夏日傍晚老旧的小区里,你寻见街里街坊搬出竹椅竹席将家长里短倾吐至静静流淌的星河里„„这些美,就藏在每分每秒中,等你用诚挚的心去召唤。
舒婷曾这样提醒人们去寻美:“我们都通晓一种语言。花铃暗哑的钟声,陨星未写完的诗;日光与水波交换的眼色,以及录音机所无法窃听的——霞光眼红的远方给予你我的暗示。”扪心自问,自然与我的秘语我是否已经遗忘?长久以来,我们追名逐利,我们暗夜奔袭,我们给自己的心注射美的免疫针,悲哀地产生了对美的抗体。失去美的世界还会好吗? 一切都需要放下。放下庸碌,扫去蒙尘,以庄严的姿态用心地去嗅一朵梅花,美才会峰回路转,踏雪而归。
只有这样,一切的美才不会只是徒劳。
点评:
标题醒目,既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统摄全篇之“骨”。文章以阿尔卑斯山深谷中的一则标语导入,再用富人失去对美的嗅觉来引人思考:该如何找回世间的美?主体部分先破后立:先论美与财富无关,再论美与心灵相关。既充分照应材料,又在逻辑上前后勾连,严丝合缝。文章将审美能力的丧失与功利的蒙蔽联系起来,启示我们应放下庸碌,以庄严的姿态去品味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第二篇:你有着真善美的心寻美读后感
《韩服》这一页,短短的三段话,我真的很想把它们全部抄录下来,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欣赏和赞美,寻美读后感之十二:你有着真善美的心。于是,我只好决定,一个字也不抄,只写感想了。
韩服的确是体现出了自然和内敛的美。韩服自胸线以下就是蓬蓬的裙摆,把身体完全罩在里面,除了他说那两种情况,即被狂风吹动裹紧身体和被雨淋湿紧贴在身上,否则完全不会显露出穿的人的身体曲线。我们学传统文化,和《HXZJWJ》里都讲过,穿过于暴露和突出曲线的衣服是诱惑别人起心动念,是不好的行为,而韩服绝对不是这样的衣服,它本身的线条很优美,却不是突出女性曲线、令人遐思的诱惑。
而韩服的实用性若不是他的介绍,我还真的没有想到。只要身高差不多,无论胖瘦都可以穿;加入棉花就是棉服,拆掉棉花就可以做夏装;脱去外套就是睡衣,系根腰带就成了工作服,熨烫平整就成了外出服。
而此处我想赞美的,不是韩服,而是引领我们跟着他去寻美的这位。在他的眼中,普普通通的事物变得如此美丽,在他的笔下,这韩服无论是欣赏,还是使用,都让人由衷的赞叹。你知道为什么他的眼眸常常有无邪的眼神,为什么他的面庞常常有纯洁的笑容吗?因为他的心就如初生的婴儿一般干净,他看到的世界是那么的真善美。
第三篇:寻美读后感之四十五:让心飞翔
p368-389风景 承载韩国
从终生修道、磨练自己的书生的步伐之中,能感受到节制和中正,寻美读后感之四十五:让心飞翔。
佛诞节前夕,清凉山被染成了粉红色,响彻山间的法鼓声中,我的心情变得很平静。
大婶敦实的腰身和大叔黝黑的臂肘融入了辽阔的盐田,仿佛透露出漫长岁月里的劳苦痕迹。我的心在隐隐作痛。
从韩屋推拉门的缝隙中看到的竹子,令我想起夏日的风景。
大婶们戴着遮阳帽,蹲坐在葱田里。这个场面太美了,我用镜头对准她们。这时,一辆拖拉机从这里经过。这是忙碌的乡村风景。
陈旧的渡船、山,以及隐隐约约的大海。
清早,我一个人上路,遇到了这样的风景。寂静,却给人以希望。牛岛的早晨,马尔代夫的任何地方都无法与之媲美。
这是能在家里服饰到的不同夜景。首尔,真的是一个不夜城。
从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中不难看出,佛诞节是多么快乐的日子。
我想飞。我不想彷徨。有时我想休息。如今,旅行对我来说就是飞翔,就是休息。因为经历过真正的旅行之后,那种美丽会保存在我的记忆中,读后感《寻美读后感之四十五:让心飞翔》。
这一章,是一些寻常的场景的照片,生活气息浓郁。我把它们全部翻拍下来放在这里了。
最近看的偶像剧里有这样的台词,“摄影就像任何一种艺术,是一面最诚实的镜子,它会毫无保留投射出摄影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譬如说你喜欢你所看到的景象,你拍摄出来的,自然就会漂亮了。”
我想这话可以这样理解,摄影者会把自己喜欢的画面定格在镜头里,他捕捉到的,就是他心里的美。
你看那挂着粉红色灯笼的山,有否体会到平静?
你看那弯腰在盐田里劳作的大婶,有否体会到辛苦?
你看那清脆的碧竹,有否感到夏日的一丝微风?
你看那一排在葱田里工作的大婶们,有否感到丰收的喜悦?
……
他的心情,你感受到了吗?
他说,旅行就是他的飞翔,和休息。
我想,当你真真正正踏上了放松心灵的旅行,才能感受到他的心情。
当你不是为了疯狂shopping而上飞机,当你不是为了利用公司给的一个免费旅行的福利而走在异国,当你不是行色匆匆的赴一个会议,而仅仅是,要走,要看,要体会,甚至连这些都不要,只是根据自己的视觉、嗅觉、感觉,去一个叫做“随便”的地方,那时也许你便生活在一种叫做“随意”的生活方式里,你的心也就感到舒适了。
第四篇:以心赏美 以美育心
以心赏美
以美育心
——浅探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提要]:
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新课改下的美术课程被赋予了浓郁的人文色彩,极其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道德人格的养成。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一、美育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道德品质非常重要,他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在他看来,良好的德行是年轻一代和谐发展和人生幸福的重要基础。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美术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美与善是一对亲姊妹。”
美育使人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完善的人。
(一)“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和具体化。”
传统的德育总是把少年儿童当成被塑造者。老师也习惯于把德育的条文、价值喋喋不休地灌输给他们,而很少考虑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那些高深的、抽象的、价值取向惟一的概念,以至他们对家长的说教不感兴趣,对德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很低,甚至是不参与。蓝燕基层德育教师:灌输条文,不如培养习惯。而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带有一般理论教育的强制性,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的境界的转化,(二)“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
美育本身就包含着对美丑、善恶的评判和教育,一个长期在美的环境下生活的人,就会形成对美的尊崇和认可,养成欣赏美、寻找美、创造美的习惯,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天性。一味批评孩子的错误,不如把正确的东西呈现给他看。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在美术教学中溶入德育的内容,让他们在得到美感陶养的同时,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事物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二、在美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美育和德育是相互融合的,不能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来。美术教学活动应该充分结合美育的特点和优势渗透德育,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将美术活动大体分为欣赏和创作两大类,在各种美术活动中,我们都可以挖掘德育因素,通过一定形式,进行德育渗透。
(一)张开童眸,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直观性是美术教学的一大特点,学生通过对直观的艺术形象的感知和欣赏来认识世界,认识美和善。在欣赏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欣赏艺术品来建立正确的审美倾向和健康的价值取向。“在欣赏活动中,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1.欣赏中培养美好情感
“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美的艺术形象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冲动,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如在《古代建筑艺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通过走访调查长沙古建筑,查阅中国古建筑资料、图片,了解到了许多自己所不知道的故事和知识,从内心里认识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古代文明的伟大。又如:通过欣赏民间玩具、木偶戏和皮影戏,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通过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用画笔表达生活的愿望等。
2. 欣赏中净化心灵
许多艺术大师在成功的道路上经历了磨难和痛苦,他们靠着对艺术坚定的
信念和超乎常人的勇气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即使贫困潦倒、为世人误解也不放弃,如凡高、塞尚等等。此外,许多不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流传至今,为人称道,也是因为作者在作品中所蕴涵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在当今的商品社会里,教师应该努力帮孩子留住一方净土,通过解析作品,让他们明辨是非、养成正确的审美思情趣和价值取向。
如:在欣赏凡高作品《向日葵》的课上,有的学生就认为:凡高太傻了,为什么不迎合当时人们的要求画一些别的东西来换取富裕的生活呢?于是,带着不解和疑问,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站以及自己搜索到的网页,了解凡高充满狂热和痛苦的艺术人生,寻找他的性格、情感、喜怒哀乐在作品中的痕迹,学生慢慢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欣赏了。当时还有一位学生发现了一段配乐的凡高作品flash,并把它挂到了论坛上给大家观看,那一段影象非常的美,学生都安静地欣赏着,与大师的作品进行着对话和交流,真正理解了凡高坚持自己艺术追求的那种执着和不懈的伟大精神,受到精神的洗礼和熏陶。
总之,在欣赏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应用美术的特殊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要注意的是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它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二)动手实践,在创作美的活动中渗透德育
1.造型·表现
2.设计·应用
3.综合·探索
(三)开发多元化课程,让德育与生活交融
陶行知先生说过:“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陶行知《新旧时代之学生》教师应该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自然进行融合,使得渗透其中的德育不仅仅指向厚厚的教科书和教师的说教,更指向无限宽广的天地。
1.生活——社会
美源于生活。在传统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对象,教师带着学生去“啃”书本,这是局限于教室和教材的极其狭隘的教学。美术课堂要向社会、生活开放。例如:家庭生活中的装饰物、家长的美术素养;社区生活中的美术馆、建筑、雕塑、广告;社会生活中的影视作品、包装设计、网络信息,还有学生在生活、社会中获得的经验等等,这些美育内容都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有的教师平时过于注重美术技能知识,把学生置身于与生活脱节的“真空”里,在这样的美术活动中说德育,学生就无法共鸣。例如在进行《好人好事》的漫画创作教学中,老师就可以与大队部共同组织,进行一些诸如擦交通护栏,去做文明小区的“文明使”,去帮助孤寡老人,去做“小小交通警”,去尝尝义务表演进行公益宣传的滋味,寻找“长沙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的好人好事„„再普通的事件,亲身投入的体验是丰富而独特的,这样的德育渗透就是成功的。
(二)文化——历史
美术新课程强调,美术具有传承文化的价值取向。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从西汉帛画上的龙凤到唐敦煌的双飞天,从新石器的彩陶虹缸到宣德年间的青花瓷,从宁夏贺兰山岩画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美术承载的文化内涵是无法衡量的。“美术课程„可以凭借美术符号所特有的直觉可读性,将那些尚没有消失在我们视野中的文化迹象托举起来,传至永远。”贾勇《试论美术课程之文化重构》中国美术教育202_.5第14页
因此,美术课程应该努力向民族的文化、历史开放。这是美术新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是其人文性质的体现,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的具体的、鲜活的情境。
第五篇: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组织的厚爱
《感恩》读后感
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组织的厚爱
爱读书,所以老爱买书、藏书,喜欢这个过程,喜欢自己一个人去品味、去思考。说真的,在这个迅速发展、急遽变化而又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安下心来读书,还真是一种品质,不仅需要耐力,更需要一种精神。
去年在我院开展“读书月”活动期间,院里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本书——《感恩》,叮嘱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活动,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接过这本书时,我觉得沉甸甸的,这其中,寄托着领导对我们的多少期望。由于种种原因,我当时粗略翻看了一遍,就把书放了起来。前几天在收拾屋子时,我又看到了这本书,于是翻了几页,突然觉得当时“走马观花”,感悟并不深刻,有辜负领导厚爱之嫌。于是,利用周末,我一字不落的又仔细嚼了一遍。
这本检察礼赞唤起了我的感恩之心,我自己是农民的子弟,吃上“公家的饭”,那便是父辈的骄傲。202_年,从大学校门一出来,我就踏进了组织的门,打那时起,我便成了父辈们眼中跳出“农门”的好后生。所以,对组织的接纳和培养,我一直心存感激。饮水思源,是组织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是组织让我充满自信并发挥专长,是组织让我找到了人生的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我能以组织为“焦点”,以我的一生为“准 1
线”,用自己的智慧来描绘一条优美的抛物线。所以,我服从组织安排,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力求以一个职业人的敬业精神来要求自己,以一个法律人对法的崇尚和敬畏去办理每一起案件,以一个“打工者”的心态,为组织服好务,为人民办好事。
我想,感激组织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对组织的忠诚。忠诚是一种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和勤勉敬业的精神,也是一种做人的高尚品格。对组织的忠诚这不仅是职业属性对我们每个检察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法律人对法治社会秩序价值的不懈追求。就像本书中讲的:“检察院这座铁打的营盘,多是献了青春献了一生的人”,“检察院三十年的历史从一本本档案中浮现脑际,离去的是人杰,留下的是精英”,“经历过,就不会忘记,检察院是个砺炼人才的地方”,这些话犹如余音在耳边回响,挥不去、剪不断,激励着我为检察事业奋斗终身。
总之,读完这本书,感悟颇多,但要言尽其意,并非易事。所以,只能用一些零散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末了,我想说的是:一本好书,受益终生;一个好伴,幸福一生。在事业的旅途中,我们要读好书,搭好伴,向既定的目标勇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