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说文解字的价值和意义

说文解字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篇:说文解字的价值和意义

《说文解字》及清代“说文”四大家

10外汉一

曾钰佳

10260253

《说文解字》 简介与作者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内容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所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 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六书”不能单纯的认为就是造字法,前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

体例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价值与意义

(一)、《说文》在文字学研究中的价值

1、《说文解字》是研究古文字的重要著作

2、六书理论是汉子结构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总结

3、《说文解字》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子的字典编排体例

(二)、《说文解字》与古汉语词汇研究

《说文解字》收录了上古汉语的大量词汇,保存了古义,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三)、《说文解字》和上古音研究

1、《说文解字》与上古韵部研究

2、《说文解字》与上古声母研究

(四)、《说文解字》和古代文化研究

《说文解字》的内容涉及了历史、哲学、军事、地理、天文、动物、职务、医学和人体解剖等,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领域的各个方面,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

《说文》问世以后,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文》。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以证字义。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 就是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说文》 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 《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说文》完整而系统地 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说文》的训解更是国人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用了32年的时间来撰写《说文解字注》,书城问世,学者公认是自古以来研究《说文》成就最高的著作。

《说文》段注的主要特点是:①比勘二 徐(徐铉、徐锴)本,刊正传写和刻本的谬误。②阐明许书著作的体例。③引证经传古籍,解释许说,推求许说所本。④在许慎训解之外,说明字义的引申和变迁;指出字有古今,义也有古今。⑤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音义相通之理。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说文解字义证》的特点,是大量饮用古代文献资料来证明《说文》说解的意义。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王筠所著《说文释例》,说明《说文》和六书理论的条例、体制,帮助人们掌握度《说文》的门径。他常引用当时得见的一些古文字资料补充、订正《说文》这是前人未能做到的。

《说文解字句读》是对《说文》的注解,其特点是在前人之说的基础上“博观约取”,广泛地观览而精要地摘取,并且提出许多独特的见解。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通训定声》共18卷,在四大家中篇幅最多,增字七千多个,改变了《说文》以部首统字的编排方式,分析出形符1137个,按古韵将其分为18部。其最大特点是“舍形取声,贯穿连缀”的体例,提出“天地之间,有形而后有声,有形、声而后有意与事。四者,文字之体也。意之所通,而转注起焉;声之所比,而假借生焉。二者,文字之用也。”(《说文通训定声》自叙)

第二篇:说文解字的价值[范文]

三、请你谈一谈《说文解字》的重要价值。

1、《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 就是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说文》 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 《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

2、《说文》首次总结并阐发了六书的理论内容,并在《说文》中贯穿了六书原则,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地运用“六书”理论来全面考察汉字的开创之作,奠定了传统文字学的理论基础。“六书”之目虽列在班书、郑汴,而最终确定“六书”理论的只有许慎一人。因此,胡朴安在《中国文学史》中说:“六书之学说,当自《说文解字》始。”钱大昕在《说文解字•跋》中说:“所赖以考见六书之源者,独有许叔重《说文解字》一书。”这话十分精要地评价了许慎的历史功绩。

3、《说文》改变了周、秦到汉字书的编纂方法,将所收字编成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首次从汉字系统中归纳出540部首,并创立了符合汉字自身特点的,按部首排列的汉字字典编纂法。汉字部首,许慎独创,沿用至今,已逾1800多年,可见其生命力之旺盛。如:江工的《古今文字》、张自烈的《正字通》、张玉书等编的《康熙字典》,都属于《说文解字》系统,可见许慎独创的部首分类对后世字典辞书影响极大。王筠在《说文句读》中说:《说文》体例“独立千古,后世所宗”。

4、《说文》掌握并抓住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创造了结合字义与字音分析汉字的科学方法,即先解释字义,再剖析形体构造,最后注明读音。这种剖析字形的方法,是以前字书中没有出现过的。许慎认为,音生于义,义著于形;古人之造字,有义以有音,有音以有形;学者之识字,以审形以知音,审音以知义。《说文解字》正文全文十四篇每个字的下面都用简明的词语说明造字的方法,在文字发展史上他第一个回答了汉字关于形音义的根本问题,是千古未有的伟大创举。

5、保留下来的汉字小篆形体,及其以前的古文字资料都是极为宝贵的文字资料,为后代学者搭建了由隶变后的字形直接通向甲骨文、金文的桥梁。

6、集中和保存了汉代以前的音韵、训诂资料,对我们了解上古汉语词汇面貌、研究古代语音系统具有重大作用。

7、在当时诸侯割据、政治混乱,通行的文字形体急剧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文字形体统一的工作,尤其是分析并完善了小篆标准形体,就在这一点上,对于当时以及现代汉字的规范与统一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8、《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因此,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说文》的训解更是国人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对于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9、《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第三篇:说文解字的价值和局限

说文解字的价值和局限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国人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解字》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贡献

1.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汉字是凭借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此,对汉 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这是汉字学家的工作,这项工作,由许慎最先完成了。《说文解字》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 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许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费苦心,把形体相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类,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 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每部所属的字的排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三 种情况: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 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许慎创造的540部首和一部之中各个字的排列方法,都是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的,这 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 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2.训释本义。许慎之前的经学家为经典作注,都是随文而释,所注释的字(词)义,基本上是这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灵活意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紧紧 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 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 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一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此外,许慎在训释本

第四篇:贾勤:《说文解字》之意义及读法

《说文解字》之意义及读法

王念孙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凡许氏形声读若,皆与古音相准,或为古之正音,或为古之合音,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循而考之,各有条理。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隅也。不明乎假借之指,则或据《说文》本字,以改书传假借之字,或据《说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训诂之学晦矣。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古韵字)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说文注》一书,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有相合无相害也。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则若膺之书之为功也大矣。若夫辩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形声读若,转注假借之通训,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耶?余交若膺久,知若膺深,而又皆从事于小学,故敢举其荦荦大者,以告缀学之士云。嘉庆戊辰五月,高邮王念孙序。

严可均《说文翼叙》曰:夫《说文》者,经典之总龟也,孔子写六经,河间得先秦古书,皆古文,经师不尽识,故属读不同,误解亦不少。诸儒渐次是正,其绪论具见于《说文》,而非观其会通不得也。何者?《说文》皆本字,经典多假借,且以隶写古籀,而古籀相沿,又多疑文惑体,轶出《说文》外,十常二三,浅儒昧于形声,未极古籀之变,泥守本字,失其假借。以此治经,扞格抵牾,在所不免。然此轶出《说文》外十常二三者,以形声求之,《说文》无不有,非遗漏也,即所假借,亦不离本字远也。唯不知形声,故不知假借也。夫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厥谊明瞭。形声者,据形为谊,依声为读,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随势移易,正反向背,唯变所适。或声兼谊,或但取其声,或省或不省,或取同类为行,或取声近为声,往往一字而十数异体。《说文》仅收其一,一可包十数也。假借者,或取形近,或取声近,或取偏旁半字,望文改读,声随谊转。《说文》列字十数,十数可贯于一也。故会而通之,然后能治经,然后能极古籀之变,而见《说文》之所择者精,所赅者广也。

张之洞《劝学篇·内篇·守约第八》曰:惟百年以来,讲《说文》者终身钻研,汩没不反,亦是一病。要之,止须通其大旨大例,即可应用。大旨大例者,解六书之区分,通古今韵之隔阂,识古籀篆之源委,知以声类求义类之枢纽,晓部首五百四十字之义例。至名物无关大用(如水部自有专书,示部多列祭礼,舟车今制为详,草虫须凭目验,皆不必字字深求者也)。说解间有难明,义例偶有抵牾,则缺之不论(许君书既有脱逸,复多奥义,但为求通六书,不为究极许学,则功力有限断矣)。得明师说之,十日粗通,一月大通,引申触类,存乎其人,何至有废时破道之患哉!若废小学不讲,或讲之故为繁难,致人厌弃,则经典之古义茫昧,仅存迂浅俗说,後起趣时之才士,必皆薄圣道为不足观,吾恐终有经籍道熄之一日也。

黄侃先生《文字学笔记》载:看《说文》三法。

一、专繙常用字。凡《毛诗》所有字。

二、须知说解体例。凡云“从某,象某”之上文定为下文“从某,象某”而发。

三、比较的看法。即联贯之看法。

又载:治《说文》之方法。

一、就六书分之。(亦为求之之法。)

二、以见经不见经分。(经学不徒以训诂了之,但不得不由训诂入,训诂明未必义理即明,但训诂尽明,义理亦未必不明也。)或见群书不见群书。

三、孰为文,孰为字。

四、《说文》引经。(《说文》每引经一句,以证一字。)

五、分别小篆与古文、籀文。次求偏旁。(如弌,古文一。古文从一,知一亦古文也。弌言古文一者,言为小篆所无也。)

六、求说解声韵。

七、求相次。

八、求形声。

黄先生又云,《说文》之研究法有七。

一、视字形与音义相应否。

二、问音与得声相应否。

三、问音之所从来。

四、问义之所从来。

五、问与之同音、义者,无论为正字,为俗字,尚有否。

六、问今日语言释此字当云何。

七、问此字犹存于今日语言否。

又曰,《说文》五百四十部亦有可增省者。又发现《说文》说解中字为本文所无者。《说文》用汉代字释古字,用汉时音释古音,故往往说解中有其字而本文无之。

又曰,《说文》者,一切字书之根柢,亦即一切字书之权度也。《尔雅》者,一切解释古书之根柢也。《广韵》者,一切音韵之根柢也。

附录《尔雅》之意义:

严元照《尔雅匡名》自序曰:名,文字也,匡之为言正也。吾于《尔雅》,为之正其其文字而已。《尔雅》之文字正,而后可以治经。……自宋以降,小学日微,《尔雅》一经,久为学者所不道。是以说经之儒,新义臆说,日烦月滋,脱略诂训,成书甚易。书益多而经义益汩,则不读《尔雅》之弊也。

第五篇: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汉许慎撰,慎字叔重,汝南人官至太尉南阁祭酒。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本书所收文字包括篆文(即小篆)、(古文壁中书)、籀文(大篆)、或体、俗体。“文”指的是整体象形表意字,“字”指的是结体有表形表声的合体字,所以许慎以“说文解字”为书名,后代常常简称为《说文》。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此书在流传中叠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贡献极大。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学问,给它作注的就有数十家。中西方文化比较 1.语言文字差异:

1语音的差别汉语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单音节,○一个音一个字,或者一个字一个音,而且大部分都是开音节。汉字每个字有韵调,有“一二三四”声,很规则,而且声音很响亮。西方的语言文字主要是单音节,同时还有多音节的,这些多音节词成为与中国语言文字区别的关键特征。此外,西方语言文字还有轻音节或是重音节,用轻重音表示语调。

2语形的差别,汉字的结构是方块型、建筑型,是立体的,笔划上下左右都可以通,象形的○味道非常浓,它诱导我们把字本身和外部自然界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说汉字是自然界存在外貌的浓缩和简化的形式。而西方文字大多不是立体型结构,而是平面的、流线型结构,没有象形的味道。强调人文气息,而汉字强调自然的结合。

3语义的差别,中文汉字可以一音多义,多义词多势必造成表义的模糊,但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能力。西方人在需要表达一个比较确切的含义时,可以新造一个词,很精确,一个字就是一个含义,方文字表意精确性比较高,这也造成西方文化的精确性。2.宗教信仰。

这样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西方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3,从思维模式方面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跟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的思维是立体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流线型的,思维模式综合性强,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析性。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5.个人主义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与 “ 自 我”(self)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话语随处可见。通过简单的言语就可从中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6.风俗习惯 : 1称谓及称呼: 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而西方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2个人隐私:○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再者就是西方而比较豪放,而中国比较含蓄。3.回族文化: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1服饰方面: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2饮食文化: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

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

4.建筑及居住地: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多围寺而居。清真寺建筑必须遵守伊斯兰教的通行规则,如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东,使朝拜者可以朝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做礼拜,就是面向西方;礼拜殿内不设偶像,仅以殿后的圣龛为礼拜的对象;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

5.节日: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封斋期间,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可以吃饱、喝足;日出后至太阳西下,不准进食、喝水。斋月里,要求穆斯林克制一切私欲。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守斋。斋戒期满后,就是开斋节。这天清晨,穆斯林纷纷聚集在清真寺举行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它是具有宰牲献祭特色的节日。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圣人的生辰和忌日都在伊斯兰历3月12日,所以统称“圣纪”。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净身后,炸油香、馓子,然后到清真寺听阿訇讲经、赞圣,讲述穆圣的嘉言懿行和功绩。之后,穆斯林在清真寺内聚餐。

6.葬礼:实行土葬、快葬。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就要埋葬;晚上死去,第二天早晨就埋葬。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西夏王陵:西夏陵又称西夏王陵、西夏帝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有“ 东方金字塔”之称。坐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距市区大约35公里,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也是宁夏最重要的一处历史遗产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观。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在我国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西夏王陵是惟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西夏王陵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261681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