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知识点归纳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知识点归纳



第一篇: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知识点归纳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知识点归纳

【作家简介】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主要成就首届鲁迅文学奖《羊想云彩》,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

【文章主题】

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出来,力量又带生命奔腾升华,文章赞美了安塞腰鼓,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基础知识】

一、字词部分

亢kàng奋 晦huì暗 羁绊jī bàn 蓦然mî rán 冗杂rǒng zá 烧灼shāo zhuï 叹为wãi观止 戛jiá然而止 大彻châ大悟

二、解释部分

亢奋kàng:极度兴奋。恬静tián:安静。晦暗huì:昏暗。

羁绊jī: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蓦然mî:突然。冗杂rǒng:繁杂。元气淋漓lín lí:指人的生命力旺盛。

战栗:战抖,发抖。

震撼zhân hàn:震动,摇撼。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戛然而止jiá:声音突然中止。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大彻大悟: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三、文学常识

《安塞腰鼓》一文的作者是刘成章,陕西延安人。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 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拓展探究】

1.课文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点? 答:场面、舞姿、后生;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2.作者写安塞腰鼓主要是为了赞颂些什么?

答: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3.安塞腰鼓的生命力量要突破什么样的对象?安塞腰鼓巨大力量的源泉是什么? 答:突破对象是:贫困的生活与疲惫的精神。

力量源泉是:①生命顽强的本质;②自强不息的古老精神传承。4.第六段“看!——”的作用是什么?

答:内容上:突出安塞腰鼓富于生命的力量,震撼人心;结构上:单独成段,吸引读者的注意;也是承上启下,起到由静到动的过渡。5.第3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以动写静,以被风吹动的高粱叶和衣衫反衬出后生们的沉静,进而表现出他们力量的积蓄。为后文充满生命力量、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的表演作了铺垫。6.第1段“茂腾腾”与第3段“咝溜溜”的作用各是什么?

答:“茂腾腾”一词是叠词,生动形象而又朗朗上口地表现出后生们充满活力,进而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咝溜溜”一词是叠词,形象生动而又朗朗上口地表现出南风的凉爽、有力,反衬出后生们的沉静。

7.“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的加点词能否互换? 答:不能,三个词所展现的力量与情感是不断增强的。

8.第7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句中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听觉与视觉,真切地表现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与火烈。9.品读语句: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第8段)

答:排比,富于气势地突出了安塞腰鼓使整个环境都充满了激情与活力。(2)第9、10、11段三处“使人想起”。

答:反复,突出了充满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3)„„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第15段)答:比喻,反复,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观众的心受到安塞腰鼓的巨大震撼。(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第20段)答:比喻,形象地写出江南的柔弱与秀美,承受不了安塞腰鼓强大的生命力量。10.“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答:突出了对豪放、火烈,富于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的强烈赞美之情,突出了主题,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11.语言理解: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第11段)答:安塞腰鼓中包含的强大的生命力量,使人们在迷茫与希望中反复思索,并最终认识到生命顽强不屈的本质,产生永恒的信念。

(2)„„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第10段)

答:安塞腰鼓中的巨大力量使人们产生以辛勤的劳作去改变贫困的强烈的渴望。(3)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第25段)

答:安塞腰鼓充满生命力量的动作使人们对创造美好的生活产生了无尽的思考。12.分析28段的作用。

答:以静写动,以安塞腰鼓表演结束后释放了激情的宁静,反衬出安塞腰鼓的火烈、富于气势,充满生命的力量。

13.分析“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作用。

答:以动写静,以渺远的鸡啼来反衬出生命的激情已释放后的宁静。与文章开头形成首尾呼应。

14.“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示猜测的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的意思,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似乎”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练习测试】

阅读训练一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答:赞美了黄土高原养育了有无穷无尽力量的劳动人民。2.“好一个安塞腰鼓!”能否改为“安塞腰鼓好啊!”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原句赞叹的语气强烈,有尽情赞美之意,而改句只是一般的说好,表达效果远比不上原句好。

3.第②段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词语形容后生们擂鼓的动作,突出的是后生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有力 疾速 大起大落 生命的活力(意思对即可)4.第③段中运用了两个人称代词“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将黄土高原人格化,能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感情。充分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深情和眷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答:说明因为生命的存在所以那么活跃强盛。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答:用江南衬托黄土高原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6.“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有何表达作用?

答:多次使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且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

7.“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中“壮阔”“豪放”“火烈”各是从哪个方面来说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①场面 ②风格 ③气氛

8.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表现了什么?

答: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犷、豪迈、开放的。

阅读训练二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八个字组成的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怎样的作用? 答:突出后生的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答:动静相衬,更衬出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静是为后面的火烈蓄势。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而动的急转。

4.对这群后生的两个比喻分别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美? 答:“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5.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情景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读了有何感受?请你将它改写 为一段较为朴实的场面描写,然后比较一下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答:排比、比喻、反复。

①排比:使词句有了一种鼓的节奏,把情感宣泄得酣畅淋漓,气势磅礴,感情炽烈。②比喻: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反复:和排比交织在一起,使语言有了一种鼓的韵律,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6.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2分)答:比喻和拟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音、光彩和力量。

第二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有丰富的资源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安塞腰鼓》是新时期的经典课文,他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多学科融合,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与众不同。

一、教学思想的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带有诗情画意的散文,这种诗情是从黄土高原生长出来的,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又是从高原上“一群毛腾腾的后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充满生命的力量。

语文学科它的工具性比较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特点,教学学生识文解字,掌握其中的写作方法,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在课堂上只讲语文知识,就显得枯燥,单调,所以我们还要深挖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看看文章中有没有其他学科的融合,语文教学中有音乐舞蹈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有史地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明史鉴,晓天下,语文教学中有理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精准理性有逻辑的分析判断事物,多学科的融合,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可以增长见识,达到所有科目同步提高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反思

《安塞腰鼓》一篇地域性很强的一篇文章,在设计之前,认真研读教材,查找资料,依据教师用书的参考建议,采用多种方式的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力求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课前让学生搜集安塞腰鼓的视频,安塞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安塞腰鼓有关的歌曲等,为上课做准备。

导入的时候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集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大型表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做了详细的介绍:“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

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课中当学生问道“为什么只有黄土高原才能生养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呢?”用地理知识来给学生讲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可以说只有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能生出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只有厚重的黄土,才有西北高原的汉子们,学生们对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的结尾播放:

李政飞演唱,孟海平作词,孟海平作曲的《吉祥腰鼓》,在音乐的激荡中,把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再次显现出来,也把本课推向高潮,学生在欣赏中结束本课,余味悠长。

三、教学过程反思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又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主题,由于诵读时间过多,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偏重朗读,导致后面分析课文不细,也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余地,在学科融合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缺乏,资料有限,虽然有其他学科的融合,但对深度融合欠缺,甚至是生搬硬套,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把握好量,导致重难点没有凸显出来。

四、改进措施

1、人文性和工具性极强的语文学科,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是不是有点强学科所难,但是受课题的约束,我们不得不融入其他学科,但怎么融入,怎么衔接的融入,怎么有机的嵌入,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思考。

2、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要探讨,如何传道、授业、解惑,从那些方面入手,安塞腰鼓就是让学生学习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习安塞腰鼓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进一步了解安塞腰鼓、黄土高原、西北汉子,学习集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安塞腰鼓,在诵读中感受,在欣赏中审美,所以我要多角度,多方式,多思维恰如其分的融入其他学科,很好的的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

一篇文章,却融合了地理、音乐,舞蹈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让不仅学会了本课的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了地理和音乐等方面的的知识,受益匪浅。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教案

2、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

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面貌的象征,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安塞腰鼓”是集舞蹈、武术、体操、民歌、打击乐、吹奏乐等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一经舞动,撼天震地,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豪放、乐观的性格和憨厚、朴实的民风。而作者刘成章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他生于黄土地,长于黄土地,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所以能写出这样壮丽的景象。学生读语文新视窗的内容,了解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二、本课时内容: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l)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2)狂舞:纵情的跳舞。(3)闪射:闪耀,放出(光芒)(4)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5)亢奋(kang :极度兴奋。(6)晦暗(hui :昏暗,不明显。(7)羁绊(ji):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8)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9)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10)烧灼(zhuo):烧、烫,使受伤。(11)奔突:横冲直撞;奔驰。(12)辐射(fu):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13)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14)淋漓(lin li :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②形容畅快。

2、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

3、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明确】: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 戛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4、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明确】:分成4层。

宏伟的场面(5—13)雄伟的场面(14—17)击鼓的后生(18—22)奇丽的舞姿(23—27)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第四层,写腰鼓戛然而止,写得非常简略。

5、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明确】: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 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

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6、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7、提问: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明确】:壮阔、豪放、火烈。

8、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

【明确】: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 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 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9、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 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10、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

【明确】: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 亢奋)

11、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2、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明确】:虚写。

13、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4、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明确】: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5、提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 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三、课内探究: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2_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用自己的语言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的特点。

四、课时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忘情()闪射()火烈()亢奋()晦暗()羁绊()搏击()辐射()

(二)境空。

1.骤雨一样,是;旋风一样,是;乱蛙 一样,是;火花一样,是;斗虎一样,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了,使恬静的阳 光立即变得、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了。3.容不得,容不得,容不得 是了,了,了的那么一股 劲。

第二课时 :

一、新课导入:

在北方,夏季太阳肆无忌惮地照耀在广阔的天地间,与冬季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造就了北方人义气、豁达、豪爽的性格。对于南方,雾蒙蒙的天气,湿漉漉的空气,润泽着江南的大地,也熏染着南方人的性格,他们清秀、不愠不火,优雅平和。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将走进黄土高原,看看那群“朴实”“沉稳”的陕北汉子,他们用安塞腰鼓向世人诉说什么?

二、本课时内容: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明确】: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

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明确】: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 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 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 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7、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明确】: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明确】: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明确】: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明确】: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三、课内探究:

1、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5、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

6、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四、课时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 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 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 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 力量。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c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束缚()闭塞()欢乐()摆脱()冰冷()恬静()困倦()

(二)简答。

1.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2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 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4.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附板书:

安塞腰鼓

生命

力量

教学后记:

第四篇:安塞腰鼓的知识点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最早出自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并被收录在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3课(朗读人是梓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安塞腰鼓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安塞腰鼓的知识

文题解读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作者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腰鼓的场面,歌颂了生命奔腾的力量,这力量正是通过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的。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与羁绊。安塞腰鼓,正表现了他们身上具备的那种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亢kàng奋 晦huì暗 羁jī绊 蓦mò然 冗rǒng杂 戛jiá然而止

2.解释下列词语。

1亢奋:极度兴奋。

2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3蓦然:突然,猛然。

4冗杂:繁杂。

5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6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重点难句解析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又有谁想束缚,又有谁能羁绊呢?生命化成“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伟大、雄浑、激昂、粗犷,也许有点狂野甚至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但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力量更可贵更激动人心更让人叹为观止呢?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这句话把南方与北方作了对比。南方秀美,适合轻柔的丝竹;北方壮美,适合充满力量的安塞腰鼓。这句话突出了作者对雄浑有力的鼓声的赞美。比喻贴切形象。

3、“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因为鼓声是在最急骤、最热烈、最高亢、最火爆的时候突然停止的,对比之下,世界显得格外静;人的情绪也正处于最亢奋的状态,想象力最活跃的时候,鼓声停止了,人的思维却还停留在想象的世界中,一时无法与眼前的现实世界接轨,故而对现实有陌生感。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因为太静,所以才能听到“渺远”处的鸡啼,隐隐约约的鸡啼反而使得周围的世界更加寂静。

5、你是怎样理解“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这句话的?

过前句对后生们的动作的描写,如“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使你感受到生命和力量的密切关系,感受到生命的旺盛、强劲与活力。生命因力量而再现其奇伟磅礴的气势,力量会因生命而更加惊心动魄,旺盛强劲,催人奋进。

6、“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它使内容逐步具体化,内涵加深,强调突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反复”没有句子数量的限制,但必须是同一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将第二部分从“但是”到“成了茫茫的一片……”很自然地分为五层,第一层,写场面和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壮阔和豪放;第二层,写鼓声,并且与读者产生共鸣,突出力量给人的震撼和鼓舞;第三层,写后生们的动作,突出力量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第四层,写舞姿,极赞安塞腰鼓的力量之美;第五层,写节奏,它是生命的宣泄、升华的体现,给人一种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

内容一层比一层具体,感情一层比一层升华,安塞腰鼓的内涵也在不断加深。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表达了作者的极度赞美之情,突出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美,使文章层次清晰,一目了然,也把作者的赞美之情不断地深化和升华。

7、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句子内部、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形成强烈的气势,表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生命和力量。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仗工整,气势昂扬,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有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文学文体常识

《安塞腰鼓》的作者是刘成章。

词语积累:P124注释1-5,P125注释1,P126注释1

1.修辞:比喻、排比增强语势、反复强调 P127练习三

2.P126课后练习二答案详见《三点一测》P192-193

3.全文结构:打鼓前安静-打鼓中舞动-打鼓后寂静

4.主题思想:借安塞腰鼓表达生命、力量之美。

《安塞腰鼓》读后感

读着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我为之震撼,不禁赞叹而又赞叹。安塞腰鼓动人心弦的演奏使我沉浸在一种生命的强盛中。捶,捶,捶,一声声“隆隆”响彻云霄。喧闹声后,文末一声“渺远的鸡啼”更使人彷徨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使片刻间那雄浑的鼓声久久地萦绕在耳畔——这也许就是“余音绕梁”了?

惟妙惟肖的描写使那群茂腾腾地后生们从书中“蹦”了出来,在我眼前发狠地捶、忘情地捶、没命地捶那安塞腰鼓。鼓声伴着掌声,是一种洋溢着英雄豪气的声音。隆,隆,隆隆……

奏吧,让百鸟停止歌唱,大家一起来倾听那如雷的鼓声吧。那奇伟磅礴的能量也只能由安塞腰鼓释放。急促地鼓点迸发出元气淋漓,奏出了震天动地的生命强音。安塞腰鼓神了!它把活跃着的生命转化成了一个又一个华彩乐章,在鼓上如火花四溅般奏出,令人叹为观止。我听见了,那远在黄土高原的腰鼓声,我听见了,是那么激动人心!我不得不赞扬黄土高原人民的粗犷豪迈与生机勃勃,他们吃穿虽普通,却有着锦衣玉食者没有的强盛生命。好一个安塞腰鼓呵,好一个安塞腰鼓!

我仿佛与后生们一起舞着,舞着,大起大落地搏击全身,跳出每一个充满力量的壮美舞姿。吼,跳,喊,跃,把抱负、痛苦、欢乐、追求,通过安塞腰鼓而表达。啊,安塞腰鼓,你给农民们注入了无限生机,把他们朴素衣着下掩饰不住的亢奋捶出来了,舞出来了。啊,安塞腰鼓,你令人激情澎湃,给黄土高原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噢,安塞腰鼓,好一个抒出了农民心愿、指引他们走向幸福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中心思想:

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回的生命答力。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出来,力量又带生命奔腾升华,文章赞美了安塞腰鼓,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第五篇: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作家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代表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代表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文章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文章主题】

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2.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3.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4.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标记)

5.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6.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7.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8.其: ①欲穷其林:这

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9.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意)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2.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的总称。3.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6.芳草鲜美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 对„„感到诧异 ★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4.落英缤纷。意思: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5.怡然自得。意思: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6.黄发垂髫。意思: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7.鸡犬相闻。意思:指人烟稠密。★文言句式 1.省略句式:

(1)()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1)。

(2)

。5.能体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理想中的大同的句子是:

。6.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内容理解】

一、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①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②第一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从哪两方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 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②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 文段第三段主要写哪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花源中的社会风尚;二是: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③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源的人不想让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⑤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⑥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人怎样的心理?

答: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四、阅读第四、五段,回答问题:

①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②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一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增添了神秘色彩。二是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现实是不存在的。③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

④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五、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①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

答: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②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③“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同时也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④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答: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⑤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答:陶渊明笔下的社会的确是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各尽其能地劳动,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⑥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说明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的,是虚构的社会。

⑦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

答: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⑧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答: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⑨在本文中作者描写了怎样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

答:在本文中,作者描绘出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美好社会。

【能力提升】

1.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答: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文章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2.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答: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中考真题】

【202_·福建省福州卷】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一13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选自《礼记˙礼运》)(3)不独子食子()

(4)货恶其弃于地也()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 长跪而谢之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12.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参考答案:

9.(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4)憎恶 10. B 11.(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1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3.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 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 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261336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