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文解字宀部
内容摘要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是对字义的分类解说。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关键词】说文解字 宀部
说文解字·宀部字的分析
学生姓名:郭梦娇 指导老师:李晋林 前言
公元100年,时值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太尉南阁祭酒许慎编攥了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声读的规范字典——《说文解字》。迄今整整一千九百年间,这部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宝藏的不朽之作,受到了无数人的青睐。降至清朝,以段玉裁、王筠、朱骏声为代表的治《说文》的名家辈出,著述如林。乾隆进士王鸣盛,治经以汉人为师,对《说文解字》更是情有独钟,推崇备至,称“《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未通,不可谓非通儒也”。即使在今天,由于《说文解字》“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的功用价值,仍不失为人们常置案头的经典。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一、对“宀”部的综述
《说文》:“宀,交覆深屋也。象形。” 按:甲骨文象房屋之形。古代是一种房屋。《说文·宀部》:“宀,交覆深屋也。”远古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古代先民们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就在简陋的条件之下,开始了对自然界事物的进一步改造。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来,宀字的形状如同一个房屋侧面的样子。原始先民是在圆形的基地上建造墙壁,然后在墙上覆盖了圆锥形的屋顶,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显得很深邃,因此是“交覆深屋”。而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宀”反映了远古先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洞穴之类的居住环境,通过自己的建筑能力,提升到居住在地面之上的建筑物,这样可以遮风挡雨,避免虫类的叮咬。
二、对宀部字主训词的归类
(一)、释“居也”一类的宀部字
家,《说文·宀部》:“家,居也。从宀,声。”《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正字通·宀部》:“家,居其地曰家。”家,这里是定居,安家的意思。
宋,《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甲骨文中的宋的形状如同一棵树在屋顶的下面,这个树用来支撑这个房屋。远古时候,先民智慧地选择自然界中可以建筑房屋的材料,用砍伐好的树木支撑自己的房屋。
宭,《说文·宀部》:“羣居也。从宀君声。”指的是群居的意思。一群人居住在宀部的房屋下面。远古时代,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过着群居的生活。宠,《说文·宀部》:“尊居也。从宀龙声。”《国语·楚语下》:“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韦昭注:“宠,尊也。”这里的宠就是尊崇、地位高的含义。
寠,《说文·宀部》:“无礼居也。从宀娄声。”这里是居处简陋的意思。《玉篇·宀部》:“寠,贫陋也。”居住的地方条件水平比较差,很简陋很贫困。
(二)、释“讬也”一类的宀部字
宅,《说文·宀部》:“宅,所讬也。从宀,乇声。”人们有了住宅、房舍,在心理上就有了一定的寄托。《玉篇·宀部》:“宅,人之居舍曰宅。”《正字通·宀部》:“今谓屋为宅。”宅,还有葬地,坟墓的意思。古代建筑房屋时,选择好的地方来作为自己居住的地方。
寄,《说文·宀部》:“寄,讬也。从宀,奇声。”远古先民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了一定的依托、依赖,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状态。
(三)、释“安也”一类的宀部字
寍,《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段玉裁注:“此安宁正字,今则宁行而寍废矣。”这个寍字其实就是安宁的宁字,现在这个字已经不通用了,被换成了宁这个简体字。《玉篇·宀部》:“寍,安也。今作宁。”宀为房屋的形状,寍是会意字,有填饱肚子的食物,有可以居住的地方,心里就有了慰藉,哪里还有什么不安的呢。
定,《说文·宀部》:“安也。从宀从正。”徐锴系传:“定,安也。从宀,正声。”朱骏声通训定声:“正亦声。”在甲骨文中,这个定字上面犹如一个房子的形状,中间包含有一个口,而下面正是人的脚走路留下的痕迹,这个字就是以会意的方式来表达的,人走路回到家中,自然心情就平静稳定了下来,感觉家就是自己的归宿。这里就是使安定的意思。汉代曹操《封功臣令》:“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清代的洪秀全《吟剑诗》中确有“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宓,《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必声。”段玉裁注:“此字经典作密,密行而宓废矣。”同“密”。
宴,《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妟声。”段玉裁注:“经典多假燕为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宀部》:“宴,引申为宴飨。” 宐,《说文·宀部》:“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声。”同“宜”。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皆象肉在俎上之形。房屋内的刀俎上放置着肉,有肉可以吃,自然就安定了很多。后来衍化成菜肴的意思。
(四)、释“静也”的一类宀部字
安,《说文·宀部》:“静也。从女在宀下。”古代时候,家庭中有女人才可以安定下来,那时候属于男耕女织的时代,家中有女人可以安静。㝣,《说文·宀部》:“静也。从宀契声。”是静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安的意思。《玉篇·宀部》:“㝣,仓颉篇云:安也。”
(五)、“寄也”的一类宀部字
客,《说文·宀部》:“寄也。从宀各声。”按:周代的金文常用“宾客”连文,“宾客”疑为客的本义。段玉裁注:“自此讬彼曰客。”唐代的白居易《风雨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家中来访的人员称之为客人。还有寄居、旅居的意思。宋代的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村。”这里也是寄居的意思。
寓,《说文·宀部》:“寄也。从宀禺声。”《孟子·离娄下》:“无寓人于我室。”在金文中,寓字的样子犹如一个房屋的外貌,宀部下面有一个“愚”字,它所表示的就是古人用手或是竹棍来驱赶虫蛇这类,房屋没有人居住是因为里面有了虫蛇这类的,威胁到人的生命健康的动物。人们要想进入房屋内居住下来,必须先把这些危害物清除掉,才可以安心居住。《宋史·苏舜钦传》:“舜钦既放废,寄于吴中。”而鲁迅的《<呐喊>自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寓就是日常供那些路人或是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寄居到那里。
三、对宀部字被释词的主训词的同义词的辨析
(一)、主训词是“居也”一类的宀部字
居,《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也。踞,俗居从足。”段玉裁改作:“居,蹲也。从尸,古声。
1、居住。《易·,俗居从足。”
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
2、住所。《书·盘庚上》:“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孔传:“适,之也,不欲之殷,有邑居。”
3、闲居。《商君书·农战》:“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文选·束皙,<补亡诗>》:“彼居之子,罔或游盘。”李善注:“居,谓未仕者。”
4、卑下。《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身居而名尊,躯辱而声荣。”俞樾平议补录:“凡人蹲踞则身必卑,故借作卑下之义。言身虽卑下而名则尊也。”
5、地位。《逸周书·苪良夫》:“其惟洗尔心,改尔行,克忧住愆,以保尔居。”孔晁注:“洗心改行忧过往,则安尔之居位。”
家,《说文·宀部》:“家,居也。从宀,声。”《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这里对应“居”的第二个解释。引申为住所,动词用作名词。《书·盘庚上》:“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孔传:“适,之也,不欲之殷,有邑居。”
宋,居住。《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段玉裁注:“此义未见经传。”这里对应“居”的第一个解释。居住。《易·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
宭,《说文·宀部》:“羣居也。从宀君声。”指的是群居的意思。这里对应“居”的第一个和第三个解释。分别是居住和住所的意思。
宠,尊崇。《说文·宀部》:“尊居也。从宀龙声。”《国语·楚语下》:“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韦昭注:“宠,尊也。”颜师古注:“宠,尊也。”《汉书·艺文志》:“随时抑扬,违理道本,苟以譁众取宠。”这里对应“居”的第五个解释。由于地位高了,而受到了尊重和仰慕。
寠,《说文·宀部》:“无礼居也。从宀娄声。”这里是居处简陋的意思。《玉篇·宀部》:“寠,贫陋也。”居住的地方条件水平比较差,很简陋很贫困。这里对应“居”的第四个解释。居住简陋贫困进而使得地位卑下。
(二)、释“讬也”一类的宀部字
讬,《说文》:“讬,寄也。从言,乇声。”
1、寄托。《说文·言部》:“讬,寄也。”《方言》卷二:“凡寄为讬。”《史记·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
2、托付,请托。《论语·泰伯》:“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宅,1、住宅、房舍。《说文·宀部》:“宅,所讬也。从宀,乇声。”人们有了住宅、房舍,在心理上就有了一定的寄托。《玉篇·宀部》:“宅,人之居舍曰宅。”
2、住处,居住的区域。《书·洛诰》:“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孔传:“召公先相宅,卜之,周公自后至,经营作之。”
3、托;寄托。《文心雕龙·章句》:“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范文澜注:“谓章明情志,必有所寄而次序,晰也。”这里除了有“讬”的意思,还有住宅,居住的区域的意思。
寄,《说文·宀部》:“寄,讬也。从宀,奇声。”这里就是“讬”的意思。
(三)、释“安也”一类的宀部字
安,《说文》:“安,静也。从女在宀下。”段玉裁改“静”作“注:“此与
”。同意。”徐锴系传:“安,止也。从女在宀中。”按:安居,安宁当为安本义。
1、安定,安全。《尔雅·释诂下》:“安,定也。”《玉篇·宀部》:“安,安定也。”《诗·小雅·常一年》:“居安思危。”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左传·襄公十
2、安静。《说文·宀部》:“安,静也。”《易·辞下》:“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孔颖达疏:“故先须安静其身而后动。”《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3、止,静止。《尔雅·释诂下》:“安,止也。”《战国策·秦策五》:“贾原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民。”高诱注:“安,止也。”《文心雕龙·定势》:“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唐杨炯《浑天赋并序》:“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4、安适,安逸。《释名·释言语》:“安,晏也。晏晏然和喜无动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寍,《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段玉裁注:“此安宁正字,今则宁行而寍废矣。”这个寍字其实就是安宁的宁字,现在这个字已经不通用了,被换成了宁这个简体字。《玉篇·宀部》:“寍,安也。今作宁。”这里对应“安”的第一个意思。引申为安定,安全。定,安定,使安定。《说文·宀部》:“安也。从宀从正。”徐锴系传:“定,安也。从宀,正声。”朱骏声通训定声:“正亦声。”汉代曹操《封功臣令》:“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清代的洪秀全《吟剑诗》中确有“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这里对应“安”的第一个意思。安定,安全。
宓,《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必声。”段玉裁注:“此字经典作密,密行而宓废矣。”同“密”。安定、安宁;平静。《说文·宀部》:“宓,安也。通作密。”《淮南子·览冥》:“宓穆休于太祖之下。”高诱注:“宓,宁。”这里对应“安”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意思。安定,安全和安静的意思。由于有了住所才安定下来,进而心里有了安全感,同时也有安静安宁的含义。
宴,《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妟声。”段玉裁注:“经典多假燕为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宀部》:“宴,引申为宴飨。”这里对应“安”的第四个意识。安适,安逸的含义,段玉裁引申为宴飨的意思,由于生活富足,食物丰足,人们生活安逸安适。
宐,《说文·宀部》:“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声。”同“宜”。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皆象肉在俎上之形。房屋内的刀俎上放置着肉,有肉可以吃,自然就安定了很多。后来衍化成菜肴的意思。这里对应“安”的第四个意识。食物中有了肉类,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自然就安逸多了。
(四)、释“静也”的一类宀部字
静,《说文》:“静,也。从青,争声。”
也。”《论
1、安静、安宁。《广韵·静韵》:“静,安也。”《诗·邶风·柏周》:“静言思之,寤辟有经》:“。”毛传:“静,安也。”孔颖达疏:“安静而思念之。”《淮南子·本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高诱注:“静,宁也。”
”,止息,平定。《抱朴子·诘鲍》:“兵革所以静
。”唐代李白
2、通“《塞下曲六首》之六:“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
安,《说文·宀部》:“静也。从女在宀下。”
1、安定,安全。《尔雅·释诂下》:“安,定也。”《玉篇·宀部》:“安,安定也。”
2、安静。《说文·宀部》:“安,静也。”《易·
辞下》:“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孔颖达疏:“故先须安静其身而后动。”这里对应“静”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意思。
㝣,《说文·宀部》:“静也。从宀契声。”是静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安的意思。《玉篇·宀部》:“㝣,仓颉篇云:安也。”这里对应“静”的第一个意思。
(五)、“寄也”的一类宀部字
寄,《说文》:“寄,讬也。从宀,奇声。”
1、托付,请托。《论语·泰伯》:“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2、客居。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六引《广韵》:“寄,客也。”宋代的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村。”这里也是寄居的意思。
客,《说文·宀部》:“寄也。从宀各声。”按:周代的金文常用“宾客”连文,“宾客”疑为客的本义。段玉裁注:“自此讬彼曰客。”唐代的白居易《风雨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家中来访的人员称之为客人。还有寄居、旅居的意思。宋代的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村。”这里也是寄居的意思。这里除了“寄”的意思,还有宾客的意思。
寓,《说文·宀部》:“寄也。从宀禺声。”《孟子·离娄下》:“无寓人于我室。”《宋史·苏舜钦传》:“舜钦既放废,寄于吴中。”而鲁迅的《<呐喊>自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寓就是日常供那些路人或是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寄居到那里。这里是“寄”的第二个意思。
四、对宀部字义类层次类别的归类
1、释房屋角落的一类宀部字
宧,《说文·宀部》:“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从宀。”这个食物储藏的地方,供人们做饭吃饭,是一个房屋的东北角落。清晨阳光射进房屋的东北角,屋子里所贮藏的食物蔬菜以迎养气。所以古代的厨房和食阁都位于东北角。
《说文·宀部》:“户枢声也。室之东南隅。从宀㫐声。”这个指的是户枢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房屋的门上的转轴发出的声响,是一个房屋的东南角落。
奥:《说文·宀部》:“宛也。室之西南隅。从宀。”奥是一个房屋的四个角落最为尊贵的地方,只有有身份的尊贵的人才有资格坐到那里。清晨阳光是从门,或是窗户射进来的,一个房间内自然而然地北边就比南边要亮堂,而奥字是西南的一个角落,因此它就比较昏暗,奥就有了昏暗幽深的意思。
2、释屋室空间大小的一类宀部字
宸,《说文·宀部》:“屋宇也。从宀辰声。”段玉裁注:“屋者以宫室上覆言之,宸谓屋边。”朱骏声通训定声:“宸谓屋檐。”这里是房屋的边沿,屋檐的意思。而《广韵·真韵》:“宸,天子所居。”宸,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南朝、唐朝时都有将宸字作为帝王居住的宫室。《水浒全传》第七十一回:“青龙隐隐来黄道,白鹤翩翩下紫宸。”中也提到了紫宸,也就是皇宫的紫金殿。《镜花缘》第八十九回,也提及到宸字,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后来,随之衍化成天地相接处,李善注引薛综曰:“宸,天地之交宇也。”扩展到宇宙、星辰,天地之交,更为广阔的空间。
宇,《说文·宀部》:“屋边也。从宀于声。”《易》曰:“上栋下宇。”这里是屋檐的意思。《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八月,正是粮食丰收的季节,古代劳动者们在天空之下,辛勤地劳作着。而陆德明释文:“宇,屋四垂为宇。”《淮南子》进一步将宇扩展到宇宙空间,更为之广阔的空间。
寷,《说文·宀部》:“大屋也。从宀丰声。《易》曰:“寷其屋。”段玉裁注:“以此形声包会意,当云从宀、丰,丰亦声。”
宽,《说文·宀部》:“屋宽大也。从宀萈声。”指的是房屋宽敞的意思。《玉篇·宀部》:“宽,大也。”也是指房屋广阔、面积大。
3、释“屋响”一类的宀部字
宏,《说文·宀部》:“屋深响也。从宀厷声。”一种指的是房屋深广。段玉裁注:“各本深下衍响字,此因下文屋响而误。今依《类篇》《韵会》正。。深屋者,其内深广也。”另一种指的是因为房屋幽深而回响。
宖,《说文·宀部》:“屋响也。从宀弘声。”同“宏”,房屋因为幽深而有了回响的声音。只不过这两个字是属于一字异体。
4、释官职一类的宀部字 宦,《说文·宀部》:“仕也。从宀从臣。”学习官吏的事务。《广韵·谏韵》:“宦,学也。”杜预注:“宦,学也。”做官,《广韵·谏韵》:“宦,仕宦。”甲骨文与金文中,臣看起来就如同一只竖立着的眼睛,人抬起头来,从侧面望过去,看到的眼睛正好是处于竖立的状态的,而抬起头来,从侧面看到的眼睛是处于竖立的状态的人,只能是那些跪在地上的人,正在接受着训斥和命令,臣服地跪着。韦昭注:“宦,为臣隶也。”
宰,《说文·宀部》:“辠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这些奴隶与那些做饭的厨子,赶马车的车夫以及管理家里杂务事情的奴仆并列在一起,是在房屋内进行劳作的奴隶。后来,这些奴隶慢慢从属于一些国君、士大夫,成为他们身边的奴隶,渐渐地位有所提升,扩大了自己的职权成为了一些高级的官吏、执掌着国政的官僚。《礼仪·聘礼》:“宰命司马戒众介。”
守,《说文·宀部》:“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从寸。寸,法度也。”段玉裁注改作:“从宀,寺府之事者。从寸,法度也。”按:字或从又,与从寸同意。官吏的职责,职守。《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宀表示的一个房屋,也就是朝廷的衙门,在宀下面有一个寸字,这个寸字是表示手的意思,人用手才房屋下从事工作,就是官吏在衙门之下处理事务。守也有掌管的含义,《商君书·君臣》:“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还有保护、防卫的意思。《玉篇·宀部》:“守,护也。”
5、释起居习惯的一类宀部字
宵,《说文·宀部》:“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声。”徐灝注笺“谓夜居室中窈冥耳。”夜,宵夜对举时指的是前半夜,宵,指的是前半夜,夜,指的是后半夜。古人根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晚上就停止劳作了。
宿,《说文·宀部》:“止也。从宀。古文夙。”过夜,夜晚睡觉。《玉篇·宀部》:“宿,夜止也。”在甲骨文中,宀部下面有一个人形,依靠在类似席子的东西上,就是在房屋之下,左边是一个人的形状,右边依靠着一个竖立的东西或是跪在凉席之上,从而停止下来了,不进行劳作了。古代的人们在房屋之内铺上凉席,以方便他们的跪坐,白天人们跪坐在凉席上,晚上他们可以在凉席上吃饭,休息,交谈聊天。
《说文·宀部》:“寤也。从宀吾声。”指的是睡醒的意思,《小广雅·广言》:“寤,觉也。”《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就是说的美好的女子,在梦中和醒来之后,都想见到她。
6、释财富一类的宀部字
富,《说文·宀部》:“备也。一曰厚也。从宀畐声。”这里指的是盛多的意思。在宀部下面一个人还有一亩田,人们拥有田地用来耕种,有房屋可以居住。何晏集解:“孔曰:富,盛也。”在《镜花缘》第七回中:“且喜家中书籍最富。”特指的是年少,来日方长。还有一种解释《说文·宀部》:“富,备也。”郑玄注:“富之言备也。备而已,勿多于礼也。” 实,《说文·宀部》:“富也。从宀从贯。贯,货贝也。”金文是从田从贝,皆会意字。在金文中,宀部下面一个象田的字,田下面一个贝字。贝在古时就是用来当货币,是一种钱财。房屋下面有田地,也有贝类的钱财,当然能会富裕。段玉裁注:“以货物充于屋下,是为实。”
宝,《说文·宀部》:“珍也。从宀从王从贝,缶声。”贝与玉在宀内,宝之意思就很明确了,古金文与篆文又增加了缶。按:缶为本
字,最初为人所宝重,故宝古字作“”,是会意兼形声字。《文心雕龙·才略》:“金玉殊质而皆宝也。”房屋下面有了珠宝玉器,就有了钱财,有了钱财,人们就有备无患了,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7、释不同房子的一类宀部字
室,《说文·宀部》:“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徐锴系传:“室,实也。从宀,至声。室、屋皆从至,所止也。”按:“至”从倒矢,从一,像矢着地形,有到达的意思。室本义为居室,是会意兼形声字。室在甲骨文中是宀部下面一个类似脚的样子,上面是一个房屋的轮廓,下面是一只脚停止下来的样子,人走路房子里面,就自然会停下来了。房间、内室的意思。五代的徐锴《说文系传·宀部》:“室,堂之内,人所安止也。”唐玄应《一切皆音义》卷六:“户外为堂,户内为室。”南朝宋颜妍之《秋胡诗》:“上堂拜嘉,入室问何之。”茅盾的《子夜》六中:“静室独坐的时候,她感到冰窖似的悲凉!”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宀部》:“室,引申之,则凡所居皆曰室。”《后汉书·仲长统传》:“豪人之室,连栋数百。”可以看出古代不管是贫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居住的房屋都可以统称之为室。宫,《说文·宀部》:“宫,室也。
省声。”甲骨文有
等形,于省”的象形初文,吾释雍,认为“宫”字从宀,雍声。按:“吕”是“纽”和“有连接、聚集的含义。宫字从宀,从吕,会意。宫是房屋的统称。《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张守节正义:“宫即室也。”当宫室对举时,宫指的是整个所有围墙围着的房子,而室仅仅指的是其中的一个居住的单位。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宫部》:“宫,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当细细分析宫室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当笼统称谓时,则没有什么区分了。唐代的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而唐代的诗仙《古风五十九首》之二:“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原先不论是贫贱还是富贵的人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宫,到了秦汉以来,只有帝王居住的地方才可以称之为宫。郑玄笺:“宫,宗庙也。”毛传:“宫,庙也。”这里的宫还有宗庙的意思。
宣,《说文·宀部》:“天子宣室也。从宀声。”段玉裁注:“篕谓大室。”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以宣名宫室,故其本义。”在甲骨文中,宣字上面是一个宀部,是一个房屋的形状,下面如同一个上下蜷缩扭转来朝拜的样子。宣指的是天子的宣室,故宫室名。《淮南子·本经》:“武王甲卒三千,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这里就是天子居住的地方。
宗,《说文·宀部》:“尊祖庙也。从宀从示。”按:于省吾谓“示”象神主,“宗”当是屋中立神主之形。一说“示”是地祗之“祗”的初文。古人认为生命来源于土地,人死要归土,用“示”表示神灵和先祖。宗是祖庙,祭祀祖先的地方。段玉裁注:“当云:尊也,祖庙也。”殷人把宗建造在埋葬祖先的地方之上,为的是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起到遮阴避雨的作用。宔,《说文·宀部》:“宗庙宔祏。从宀主声。”按:典籍以“主”为之。主,是古文的假借字。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徐锴系传:“以石为藏主之椟也。”宀部下面一个主字,是在石头下面藏着主神的意思,房屋的下面藏着主神,用来朝拜,就是宗庙的意思。
8、释生活不好的一类宀部字
㝌,《说文·宀部》:“贫病也。从宀久声。《诗》曰:“茕茕在㝌。”人在房屋下,处于长期生病的状态,一个人孤孤单单,生病好长时间。
寒,《说文·宀部》:“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从寒字的金文结构可以看出,宀部下面一个人,用草堆覆盖着,下面全是寒冰。房屋里面躺着一个人,人身上被用杂草堆覆盖起来,杂草堆下面全是寒冰。害,《说文·宀部》:“伤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丯声。”是损害、伤害的意思。段玉裁注:“《人部》曰:‘伤,创也。’”郑玄笺:“枝叶未有折伤。”
寇,《说文·宀部》:“寇,暴也。从,完。”容庚《金文编》:“从人从在宀下,会意。”《广雅·释言》:“寇,钞也。”又“钞,掠也。”金文中,寇如同人以暴力的形式进入房屋之内,进行地掠夺、抢劫,是强取的意思。寇的本义就是侵略、进犯的意思,犯者把房屋内的主人赶出去,自己占据别人的屋子。
五、总结
《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宀部字,构成了一部古代社会生活的精彩的影集。与居住有联系的宀部字,家,是住所的意思。宋,是居住的意思。宭,既有居住的意思也有闲居的意思。宠,是尊崇的意思,与地位有关。寠,是贫陋的意思,与地位卑下有关。与“讬也”有关的一类宀部字,宅,人们有了住宅、房舍,在心理上就有了寄托。还有葬地,坟墓的意思。寄,远古先民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了一定的依托、依赖,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状态。与“安也”有关的宀部字,寍,有填饱肚子的食物,有可以居住的地方,心里就有了慰藉。定,这里就是使安定的意思。宓,同“密”。宴,引申为宴飨。宐,房屋内的刀俎上放置着肉,有肉可以吃,自然就安定了很多。后来衍化成菜肴的意思。与“静也”有关的宀部字,安,安静,安定的意思。㝣,是静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安的意思。与“寄也”有关的宀部字,客,这里是寄居的意思。寓,是日常供那些路人或是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寄居到那里。与房屋角落有关的宀部字,宧,这个食物储藏的地方,供人们做饭吃饭,是一个房屋的东北角落。,这个指的是户枢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房屋的门上的转轴发出的声响,是一个房屋的东南角落。奥,是西南的一个角落,因此它就比较昏暗,奥就有了昏暗幽深的意思。与屋室空间大小有关宀部字,宸,这里是房屋的边沿,屋檐的意思。也有解释为帝王居住的地方。后来,随之衍化成天地相接处,扩展到宇宙、星辰,天地之交,更为广阔的空间。宇,这里是屋檐的意思。进一步将宇扩展到宇宙空间,更为之广阔的空间。寷,大屋。宽,指的是房屋宽敞的意思。也是指房屋广阔、面积大。宏,一种指的是房屋深广。另一种指的是因为房屋幽深而回响。宖,同“宏”,房屋因为幽深而有了回响的声音。与官职有关的宀部字,宦,学习官吏的事务。宰,刚开始指那些奴隶与那些做饭的厨子,赶马车的车夫以及管理家里杂务事情的奴仆并列在一起,是在房屋内进行劳作的奴隶。后来,这些奴隶慢慢从属于一些国君、士大夫,成为他们身边的奴隶,渐渐地位有所提升,扩大了自己的职权成为了一些高级的官吏、执掌着国政的官僚。守,官吏的职责,职守。守也有掌管的含义,还有保护、防卫的意思。与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的有关的宀部字,宵,夜,宵夜对举时指的是前半夜,宵,指的是前半夜,夜,指的是后半夜。古人根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晚上就停止劳作了。宿,停止劳作,过夜,夜晚睡觉。与财富金钱有关的宀部字,富,指的是盛多的意思。实,在金文中,宀部下面一个象田的字,田下面一个贝字。贝在古时就是用来当货币,是一种钱财。宝,贝与玉在宀内,宝之意思就很明确了,古金文与篆文又增加了缶。按:缶为本
字,最初为人所宝重,故宝古字作“”,是会意兼形声字。与不同房子有关的宀部字,室,室本义为居室,房间、内室的意思。古代不管是贫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居住的房屋都可以统称之为室。宫,宫是房屋的统称。当宫室对举时,宫指的是整个所有围墙围着的房子,而室仅仅指的是其中的一个居住的单位。当细分宫室时,是有一定的差别,当笼统称谓时,则没什么区分了。宫还有宗庙的意思。宣,这里就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宗,是祖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代的人把宗建造在埋葬祖先的地方之上,为的是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起到遮阴避雨的作用。宔,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房屋的下面藏着主神,用来朝拜,就是宗庙的意思。与生活不好的有关的宀部字,㝌,贫病。处于长期生病的状态,一个人孤孤单单,生病好长时间。寒,冻也。房屋里面躺着一个人,人身上被用杂草堆覆盖起来,杂草堆下面全是寒冰。害,伤也。是损害、伤害的意思。寇,侵略、进犯的意思,犯者把房屋内的主人赶出去,自己占据别人的屋子。
总而言之,《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是对字义的分类解说。
参考文献: 丁福保 《说文解字诂林》 中华书局 1988 谷衍奎 《汉字远流字典》 华夏出版社 202_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02_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中华书局影印 《中华大字典》 中华书局 1987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李晋林!他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在学习的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这次写论文的过程中,使我了解到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李老师对待学术严谨认真,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他敬业、不厌其烦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他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中有很大的帮助。感谢所有帮助过我和即将帮助我完成论文答辩的专家、学者,谢谢你们的辛勤指导。
第二篇:说文解字部首歌—楷体
说文解字部首歌
一丄示三王玉同。玨气士丨居其中。屮艸蓐茻一下全。小八采半牛犛逢。告口凵吅哭走從。止
步此相追蹤。
正是辵彳廴爲標。㢟行齒牙足同條。疋品龠冊還相招。㗊舌干序無厖。只㕯句丩古不尨。十䇂丵菐廾革鬲
言誩音非跫。
同腔。共異舁臼䢅爨降。
史支帇聿包。寸皮㼱攴教。睂盾共知。萑
苜
宜。爪丮鬥交。又畫隶臤臣殳不淆。殺用卜之下㸚上爻。目自白鼻皕習羽施。隹羴瞿雔雥鳥烏随。冓幺叀爲曹。玄予放
同遭。歺
冎骨肉筋刀。刃㓞丯角義高。竹箕丌左見指揮。
工巫甘曰乃歸。丂可兮号亏旨依。喜鼓豈豆無違。豊豐
虍虎虤睎。
範圍。丹青井鬯同科。食亼會倉入如何。缶矢高冂京多。
畐嗇來歌。麥夊舛䑞韋無訛。
弟夂久桀皆搜羅。木東林才六上居。叒之帀出
萌芽。繼以生乇垂加。口員貝邑
。無差。稽巢桼束日旦倝夕多毌七上区。冥晶月有明囧殊。同符。
齊朿片鼎相须。
克彔禾秝黍香俱。米毇臼凶爲之樞。
麻尗耑韭詳。瓜瓠宀宮呂同彰。穴冖成章。冃
网
巾相将。巿帛白黹頡頏。人丘壬重臥身
从比北齊。
。衣裘老毛毳尸題。
先秃迎。尺尾履舟方儿呈。兄皃見欠
幷。頁
面丏首偕。
儕。后司卮卪印色皆。卯辟勹包茍無乖。鬼甶厶嵬以次排。山屾屵广厂爲經。丸危石長勿分形。冄而豕彑垂型。豚豸易象瓏玲。
兔
犬
鼠該。馬鹿麤十上開。能熊火炎黑皆来。囱焱炙赤大亦承。夨夭交尢壺壹登。
奢亢夲夰因仍。
亣夫立竝可遞徵。囟思心惢十下偁。十一卷上水部純。沝頻泉灥永谷仌收。雨雲鱼
川同流。以類謀。燕龍飛非卂爲儔。戶門耳手
不至鹵鹽文。
臨。
分。女毋民氏氐戈戉我亅侵。珡亾匸匚曲斟。甾瓦弓弜弦系尋。糸素絲率虫分門。蟲風它龜黽參。卵二土垚堇里含。田畕黃男力劦諳。金幵勺几且爲端。斤斗矛車不刊。阜厽四宁分籤。叕亞五六七九占。厹嘼之下干支兼。己有巴坿辛辡拈。子了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戌亥
据——《(清)胡重.冯桂芬撰、孙冯世澄案》整理而出。因本人水平有限。文中不免发生错误之处,还请高明改正!愿——为更好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希望我国教育改革在儿童文字启蒙中,能以《说文解字部首》为基点,不再重蹈我辈继承中华文明中文字理解断层之覆辙,则幸甚!
酉酋沾。
第三篇:说文解字衣字部
浅谈《说文解字·衣部》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不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更是一部记录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等历史文化信息的大百科全书。作者通过对古老汉字的解读,揭示了汉字体系形成之际华夏民族的文明程度,以及应用过程中人们赋予汉字的社会意义。借助《说文解字》对汉字进行文化学考察,将深入了解到一个动态的华夏先民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本文以《说文解字·衣部》为例,谈一谈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也可以对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大致的了解。
《说文解字·衣部》共收字116个,其中重文11个,另有新附字3个(据徐铉本)。本文将取正文116字,对其语义及排序进行分析和梳理。
一、《说文·衣部》语义归类
从造字法角度看,“衣”部字除“衣”“表”“衰”“卒”“褭”5字外,其余111个皆为形声。现对它们进行意义系联和归类。
(一)释各种衣服的字
《说文》中衣服的种类很多,有上衣、下衣,长衣、短衣,单衣、夹衣,外衣、内衣等,还有许多较常服不同的特殊服饰。
1.普通服饰
(1)上衣、下衣
古代上衣又简称“衣”,《说文解字》:“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衣”字小篆作,象衣之形。古代“衣”与“裳”常常并举,分指上衣和下衣。《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又《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可见“衣”“裳”二者所指不同。“衣”部中表下衣的字除“裳”(常的或体,本义为人穿在下身的裙装)外,还有“襗”“褰”“襱”“袑”。《说文解字》:“襗,絝也”。“褰,絝也”。“襱,絝踦也”。“袑,絝上也”。
(2)长衣、短衣
“袍”,古代指有夹层、中装絮的长衣。《说文解字》:“襺也”。“袍”字声旁“包”兼有包住全身的意思。许慎以“襺”训“袍”,看似二者同义,严格而言,二者还是有差别的。《说文解字》:“以絮曰襺,以緼曰袍”。絮即新丝棉,缊即旧丝棉,显然“襺”要比“袍”高级些。“襦”是一般人御寒的常服。《说文解字》释为“短衣”,有点像今天的短袄,古代男女皆服。如古乐府《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3)单衣、夹衣
“襌”与“複”对称,分别指单衣和夹衣。《说文解字》:“襌,衣不重”。“複,重衣皃”。“襌”与“複”中的“单”和“复”既表意又表音,襌即单层的衣服,複即夹层的衣服。《释名·释衣服》:“有里曰複,无里曰襌”。
(4)外衣、内衣 “表”,《说文解字》:“上衣也。古者衣裘,以毛爲表”。《说文解字系传》:“古以皮为,毛皆在外,故衣、毛为表”。与之形成反义的字是“裏”,《说文解字》:“衣内也”。“裏”的声旁“里”也有表义作用。
“褻”指在家穿的内衣,《说文解字》:“私服”。《詩》曰:“是褻袢也”。“衷”即里面贴肉穿的私居之衣,《说文解字》:“裏亵衣”。另有“衵”,《说文解字》:“日日所常衣”。《玉篇·衣部》:“衵,近身衣也,日日所著衣”。
2.特殊服饰
(1)特殊图案、颜色
“衮”是古代帝王及上公祭宗庙所穿的礼服,也称“衮衣”“衮服”。
“褘”和“褕”是王后的祭服,天子王后祭服上所绘绣的龙绘、翟纹带有浓厚的图腾色彩,可视为神州大地远古龙图腾、鸟图腾崇拜的遗迹。《说文解字》:“褘,……《周禮》曰:„王后之服褘衣‟謂畫袍”。“褕,翟,羽飾衣”。
“袗”是《说文·衣部》中两种明确标明色彩的服装。《说文》:“袗,玄服”。袗是纯黑色的衣和裳。
(2)特殊材料、样式
“褧”能较好地说明儒家对于服饰的审美。《说文解字》:“檾也。《詩》曰:„衣錦褧衣‟示反古”。(褧,用麻纱做的单罩衣。《诗经》说:“穿着有彩色花的丝织品,再罩上用麻纱做的单衣”有返璞归真的意思。)不愿意自己华丽的衣着太炫耀,与环境不相谐,而覆以质朴的麻料衣服,正是儒家追求的素朴端方之美。
“衤區”是用编织未绩的麻而成的衣服。一般注释“褐”为粗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贫苦人所服。
“衰”为“蓑”的本字,《说文解字》:“艸雨衣。秦謂之萆”。小篆的“衰”字,从衣,象蓑衣(一种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的草丝或棕丝冉冉披垂的样子,表现了蓑衣最基本的形象特征。此字后来多用为衰弱之义,与“盛”相对。于是另造“蓑”字代替它的本义,如《诗经·小雅·无羊》:“何蓑何笠”。
“衧”是妇人穿的大袖外衣,《说文解字》:“衧,諸也”。这是款式较特别的衣服。(3)特殊功用、称谓 “襁”是背负婴儿的衣物,《说文解字》:“負兒衣”。“襡”是僮仆穿的长于一般短衣的连腰衣,《说文解字》:“短衣也”。《段注》中“短”作“裋”。“裋”则为僮仆穿的比一般短衣长的麻布衣服,《说文解字》:“豎使布長襦”。《段注》:“竖使谓僮竖也”。
古文字的“卒”字,小篆字形为衣襟下加一短画为指示符号,表示衣上有题识的意思。这种有标记符号的衣服一般用作士兵或差役的制服。
“袚”是少数民族衣服,《说文解字》:“蠻夷衣”。
(二)释衣服部件的字 1.表衣领的字 “襋”,《说文解字》:“衣領也”。“襮”,《说文》:“黼領也”。《段注》:“白与黑相次文谓之黼。黼领,刺黼文于领也”。贵族的衣领上多绣黼文,为“襮”,反映了一种精细的刺绣工艺。这既有耐磨坚固等实用意义,也是出于美观,更是显示尊卑的需要。“褗”“裺”也是古代用来表示衣领的字。《说文解字》:“褗,領也”。“裺,褗謂之裺”。
2.表衣襟的字
“衽”“褛”“衤金”都是指衣襟。“衤金”,经典作“襟”,也作“衿”。《说文解字》:“交衽也”。“衭”,衣服的前襟。《说文解字》:“襲衭也”。
3.表衣袖的字
“袪”“褎”“袂”“褢”四字都指衣袖。4.表衣边的字 “裔”,衣边,《说文解字》:“衣裾也”。5.表缝衩的字
“衤毒”,衣的背缝。《说文解字》:“衣躬縫”。“袥”和“衸”指裙子中间开衩的地方。《说文解字》:“袥,衣衸”。“衸,袥也”。《段注》:“膝者,裠衩在正中者也,故谓之袥,言其开拓也;亦谓之衸,言其中分也”。
6.其他表衣服部件的字
“褍”指衣的正而又直的幅面。“袤”,《说文解字》:“衣帶以上”。《段注》:“此古义也。带者上衣下裳之介也”。“襘”指衣带交结的地方,《说文解字》:“帶所結也”。
(三)释动作的字
1.与“衣”直接相关的动作字 “裨”,《说文解字》:“接益也”。《段注》:“接也,益也”。“雜”,《说文解字》:“五彩相會”。其本义是指各种彩色相互配合来制作衣服。“襞”和“衦”分别指“摺叠衣裳”和“摩压衣绉并使衣服平展”。《说文解字》:“襞,韏衣也”。“衦,摩展衣”。二字互为反义。
“袒”指衣服裂开,《说文解字》:“衣縫解也”。“褫”指剥夺衣服,《说文解字》:“奪衣也”。“襭”和“袺”是两个与衣襟有关的动作。《说文解字》:“以衣衽扱物謂之襭”。“執衽謂之袺”。即把衣襟插在腰带上收盛东西叫做襭,而用手提着衣襟叫做袺。
“裁”和“製”是两个互训的字。《说文解字》:“裁,制衣也”。“製,裁也”。它们都表示剪裁衣服之义。
2.与“衣”关系不大的动字 “袓”,《说文解字》:“事好也”。《段注》:“事好,犹言学好也”。“好”,《说文解字》释为“美也”,言姿色之美。故“袓”的本义是“学那美好姿色”。
“褱”和“袌”两字为“怀挟”、“怀抱”。《说文解字》:“褱,俠也”。“袌,褱也”。此二字为递训。“裝”和“裹”分别指“包裹”、“缠束”,意义接近。《说文解字》:“裝,裹也”。“裹,纏也”。
本部最后一字“褭”,指用丝带系马的动作。《说文解字》:“以組帶馬也”。
(四)释衣服状貌的字 1.衣重
《说文解字》中表重衣貌的字:“衤圍”“複”“褺”。《说文解字》皆训为“重衣皃”或“重衣”。2.衣厚
“褆”是形容衣厚之貌,《说文解字》:“褆,衣厚褆褆”。“襛”,《说文解字》:“衣厚皃”。3.衣长
“衯”“袁”“裵”三字同训“長衣皃”。4.衣破
“襤”,敝衣。《说文解字》:“裯謂之襤褸。襤,無緣也”。5.衣大
《说文解字》:“襑,衣博大”。另有“袳”,指衣服因宽大而张开,《说文解字》:“袳,衣張也”。
6.衣小
《说文解字》:“褊,衣小也”。
(五)其他
“衣”部字中还有一些无法归入以上四类,呈离散分布: 1.卧具
“褽”,卧席。《说文解字》:“衽也”。“被”和“衾”都是被子,但“衾”是“大被”。《说文解字》:“被,寝衣,長一身有半”。2.饰物
“襐”,指襐饰。《说文解字》:“飾也”,即盛大的服饰。“褘”除有王后祭服之意外,还可指用于遮蔽膝前的佩巾。《说文解字》:“蔽厀也……” “袚”也可以表示遮蔽在膝前的大巾。3.人的品质 本部有两个形容人的品质的字:“袾”和“衺”。袾,《说文解字》:“好佳也”。《段注》:“好者,美也;佳者,善也”。“衺”是一种坏的品质,“回邪乖僻”。
4.器物之衣
本部还收入了表示器物之“衣”的字:书衣“裛”。“裛”是书套。5.丧葬衣物 襲,(死者穿的)衣襟在左边的内衣。《说文解字》:“左衽袍”。《说文通训定声》:“凡敛死者左衽不纽”。《段注》:“袍,亵衣也”。
裞,赠送给死者的衣被,《说文解字》:“贈終者衣被曰裞”。褮,给死者脸上覆盖的布巾,《说文》:“鬼衣”。
6.本文无法归类的字 《说文解字》分别释为: 裻,新衣聲。一曰:背縫。
袢,無色也。一曰《詩》曰:“是紲袢也”。裕,衣物饒也。《易》曰:“有孚,裕無咎”。裂,繒餘也。
二、《说文·衣部》列字规律
由前文所划分的义类,我们发现《说文·衣部》在列字上呈现出这样两个主要特点:
(一)据义系联的系统性
从《说文》各部的列字规律来看,一般越是尊贵吉祥的事物,其字越靠前;而越是卑贱丑恶的事物,其字越靠后。“衣”部也不例外。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衣”部中许多表明等级、身份的释衣服或衣服部件之字的排列次序。从“衣”部整体来看,许慎对该部部内之字的次字顺序是有通盘考虑的,各个义类组大致是由贵到贱、先名后事、从积极义至消极义。
而从每个义类组来看,许慎也是尽量地做到“据义系联”。如:“袪”“褎”“袂”“褢”四字相连,且均表“衣袖”之义;“襚”“裞”“褮”,此组字义又皆与死丧有关。再如:“袢”(“無色也”)和“雜”(“五彩相會”)、“襞”(“韏衣也”)和“衦”(“摩展衣”),这两组相邻字都是明显的反向的事理相关。
由此可见,无论是“衣”部的整体布局(各义类组之间),还是各字的直接组合(各义类组之内),都充分体现了“据义系联”的系统性———许慎是把各字置于一定的类别中去的,而各类又有所关联。但由于衣部116字是以“形”为类形成的字族,相互间没有一个共同的意义,所以要把这些字安排妥贴,也确实让许慎煞费苦心。
(二)系统的不完备性
经过对“衣”部字逐字的分析和组合,可以发现,“据义系联”的原则也不是处处落到实处。有的意义相近之字,排序却未能相近。如:“裁”和“製”本义均为剪裁衣服,但两字在“衣”部中的位置却相距甚远(几乎是部首与部尾了)。
有的字紧挨在一起,却找不出意义上的联系。如:“襘”和“褧”,前者指衣带交结的地方,属释衣服部件的字;后者指用麻纱做的单罩衣,属释衣服的字。二者关联不大,却被放在一起。
综上,我们可以说,《说文·衣部》的构形表义系统的确是反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面镜子。尽管就文化内涵的发掘来说,笔者还仅是做了一个不很成熟的尝试,但也足以见得《说文·衣部》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以及封建社会思想观念的密切联系,并且体会到许慎释义解字的良苦用心。
第四篇: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张皓思
***0
【摘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对《说文》中“心”部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思想的独特性与传承性。【关键词】《说文解字》;“心”部字
引言:汉语是汉民族文化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汉民族文化在语言世界的反映。汉字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工具,它的作用更是如此。汉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中心的传统,并认为心在身体各个器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维持着人类的基本生命活动。
一、《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意思。《说文解字》全书十五卷,今本每卷分上下卷,则共为三十卷。共收字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为1163个。
许慎把九千多个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找出其中的规律,按偏旁归纳为540个部首。把文字按照部首归纳分类,是许慎的一大创举。许慎按文字学原则,从意义出发来安排字的次序,后世则改变成部首检字法,按笔画的多少来安排次序。现在我们字典上所使用的部首检字法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说文》部首的排列是从“一”部到“亥”部,即“始一终亥”,这是按照汉代阴阳五行中的“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安排的。部首的前后次序,大致是“据形系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一起。例如:“页、面、首”,“惟、怀、惀、想”等。
每部中再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如“心”部中的:恫、悲、恻、惜、愍、殷 等等。虽然其中也有些字的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但总的来说,540部的次序安排,许慎是思考研究过的。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分540部为若干大类,这样就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意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字义。
《说文》按文字学原则,即六书体系(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来分部,只有同一意符的字可以率属于同一部首。每一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按类别来编排。如木部的次序,大致是先列举木的名字,再列举树木各个部分的名字,如“木,柢,根,末,果,杈,枝”等,其次再列举木制品。水部大致也是先列水名,然后再列与水有关的动词和形容词。
二、《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说文》释字体例先分析部首,说明凡是属于这个部首的字都从这个部首,也就是说它们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再对每个字,先释字义,然后释字的形体结构,有时也指出字的读音。《说文》对一个字的解释,一般只解释一个意义,就是这个字的本意。下面我们来按“六书”对《说文》的释字体例做下简单的讲解: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日
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月
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丄
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属皆从丄。
丅
底也。指事。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江
水。出蜀湔氐檄外崏山,入海。从水,工声。河
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从水,可声。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武
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信
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考
老也。从老省,丂声。
老
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令
发号也,从亼、卪。
长
久远也。从兀从匕,亾声。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匕。仄者,倒亾也。凡长之属皆从长。
三、《说文解字》心部字
《说文》五百四十部,其中较大的部首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语义场,集中反映一个特定的文化内容,比如“示”部字反映了古代神灵祭祀的文化,“玉”部字反映了玉石文化,“女”部字反映了上古婚姻文化,“米”部、“食”部、“酉”部反映了饮食文化,而“心”部字则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说文》中以心为部首的字共收有263个,重文22个,新附字13个。按照六书理论,心部字有象形字1个,会意字10个,会意兼形声字6个,形声字260个。
《说文》的排序体例隐含着一种规范和秩序,反映汉代人文主义的宇宙观,《说文》部内字也是按照语义标准分类排序,有章可寻的。除前人已经指出的《说文》各部通用的排序体例:部首字列于首位;“与部首反对者,必在部末”;“叠部首为字者必在部末”;“先实后虚,先近后远”;“无虚实远近之可言,则以训义美者列于前,恶者列于后”;意义相近或事物相近的字放在一起,等等编排体例之外,心部字的排序还有自己的特点与文化寓意。依照大徐本《说文》,心部字首列心、息、情、性、志、意、恉、德、应九字。这九个字排在最前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意义非常重要,反映了中固人的宇宙观、人生观等这样一些重大的人生问题,其中心、情、性、志、德有着重要的哲学内涵,在我国古代经典中频繁出现,是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键字。在此重点解说一下心部字列于首位的“心”:
心
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凡心之属皆从心。“心”除了指我们身体中重要的器官——“心脏”外,更有两个颇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意义。一是指五行中的火藏,“藏”通“脏”。传统医学受道家文化影响,以五脏与五行相配:心为火脏,肝为木脏,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肾为水脏。二是指中国古人将思维情感、心理精神等诸多功能都赋予了心,因此中国传统哲学又有“心学”之称。“心”字总领整个部首,是整个心部字最高一级的上位字,其意义兼具息、情、性、志、意、恉、德、应等字,整个心部字由此展开。
(一)心部字的意义体系 《说文》心部字向我们清晰地展现出一部宏大而又细腻心灵世界。我们可以将这个由两千年前的小篆文字所展现的心灵世界大致地分为心态、心情、心性、心智四类。每一类又像中国的太极图一样分为黑白相对的两个部分。由此,《说文》心部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光明与黑暗交织的人生画卷:(1)心态类 1.1 正面心态
表谨慎,如:慎、愿、恮 等 表恭敬,如:忠、悊、恭、憼 等 表诚信,如:悃、愊、忱、恂 等
表勉励,如:忞、慔、愐、懋、忍 等 1.2 负面心态
表轻慢,如:怚、懱、慢、怠、懈、惰 等 表奸诈,如:憸、憰、恑、憿 等 表贪婪,如:忨、惏 等
表恣纵,如:恣、惕、怳 等
(2)心情类
2.1 积极心情:
表愉悦,如:快、惬、悰、怡、愃、愉 等
表仁爱,如:恕、慈、恩、慰 等 2.2 消极心情
表忧愁、悲痛,如:恤、忧、恙、怏、恫、悲、恻 等 表恐惧,如:悸、恇、恐、惶 等
表愤怒、怨恨,如:慨、愤、闷、忿 等
表愧疚,如:恥、恧、怍 等
(3)心性类 3.1 理想性格
表敦厚,如:惇、恽、恢 等
表淡泊,如:憕、恬 等 3.2 缺陷性格
表怯懦,如:懦、恁 等
(4)心智类 4.1 有智慧
表意志,如:志、意、恉 等
表聪明,如:慧、恔 等 4.2 无智慧
表犯错,如:忒、恶 等
表愚蠢,如:愚、怋、惑、惛 等
(二)心部字的文化阐释(1)心与人的思维活动
古人对心非常重视和崇拜,并认为它是思维的器官。传统的中医也把“思维功能”交给“心”,而把脑则作为听觉、视觉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受这种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心部字里许多字的构造便容易理解。比如“思”字。思,睿也(容也)。从心,囟声。“囟”(脑)与“思”在上古音中分属“心声真韵”和“心声之韵”,它们是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读音相似的。有脑有心才能够称得上“思”,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聪慧的。“从心”就是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体现,所以“思”字既可以认为是形声字,也可以认为是会意字,既要有脑又要有心才能够称得上“思”。除此之外《说文》中还有很多表示“思”义的字,比如:念,常思也。(即长久之思);想,冀思也。(希冀所思之);怀,念思也。(不忘之思也),等等。
(2)心与人的情感体验和性格性情
心的表义范围由最初的表示思维活动扩大到了表示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感,《说文》中说:“动人心也。从心,咸声。”《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情,《说文》中说:“人之阴气有欲者。”《札记·礼运》:“何为人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宋代的秦观说即心无物谓之性,即心有物谓之情。正如上文所列出的,心部字绝大多数都反映了人们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字是用来表示人的性格、性情的,这就涉及到人的性命、本质这类问题,关于这一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传统汉文化认为人的秉性是人生而有之的特性,所以《说文》中这样解释:“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就是人的本性,亦指天性。
结语: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心的思维作用,这些表示人的思维、思念、思考的汉字,每一个都有着它深刻的心理内涵和心理意境。它们的结构与意义中就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表达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侯玲文.“心”义文化探索[J].汉语学习,202_,(3)[2]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3]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4]扬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_ [6]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第五篇:《说文解字》“火”部字研究
树炳妍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81)
[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本文将从编排体例、解说体例、分类以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说文解字》的“火”部字进行研究,以便帮助我们了解《说文解字》的“火”部字,同时了解《说文解字》这部著作。[关键词]“火”部字;编排体例;解说体例;分类;文化
中图分类号:H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2_)9-0036-02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说文》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编排成540个部首。其中“火”部字共有112个,重文15个。本文试图以《说文》中的“火”部字为研究对象,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火”部字的研究。
一、“火”部字的编排体例
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从火的解释,可以看出:火字属于象形字。“火”部字的编排顺序是先编排部首字,然后是其他字。火是部首里其他字的形旁。如: 烘,从火;爆,从火;照,从火;炫,从火。火部字的排序原则是“先实后虚”,即先写实物再写虚物,并采用“以类相从”的原则进行编排,如: “,火也”;“燬,火也”;“燹,火也”。这里的“、燬、燹”是写实在的火。另外,像“照、焯、炳、焞”等字是虚写,表示光亮照明。
二、“火”部字的解说体例
许慎在《说文》的“火”部字下共收汉字112个,普遍采用的解说通例就是先释字义,再释字形,后释字音的顺序。如:
灿,火光也。从火,出声。读若巧拙之拙。焛,火貌。从火,省声。读若粦。,火色也,从火,雁声,读若鴈。熛,火飞也,从火,声,读若摽。,束炭也,从火,差省声,读若。,交灼木也,从火,敎省声,读若狡。烓,行竈也,从火,圭声,读若冋。,灼龜不兆也,从火,从龜,《春秋传》曰:“龜”读若焦。,望火。从火兒,皀声。读若馰顙之馰。
《说文》中除了运用各家普遍采用的解说体例外,还采用了一些其他的解说方式。如:
(一)解说中的“一曰”、“或曰” 在《说文》中,我们也会看见“一曰”、“或曰”这样的解说方式。出现这样的词语就是有另一种解释的意思。“一曰”、“或曰”的作用有:该字的意思存在两种说法;事物存在别名;字形存在别的形体以及声音存在差异。“火”部字有三处采用“一曰”的解说方式,都是说意思存在另一种解释。如:
“煦,烝也。一曰赤貌。一曰温润也。从火,昫声。”“赤貌”、“温润”就是“煦”的两种解释。
“爚,火光也。从火,龠馨。一曰爇也。”这里的爇就是爚的另一种意思。“,火之余也。从火,聿臀。一曰薪也。”这里的薪就是的另一种意思。
(二)引用书证解说
许慎在《说文》中,还常常引用书证对汉字进行解说。“火”部字采用《诗经》、《春秋传》、《吕氏春秋》、《周礼》等书证解说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如:(火尾),火也。从火,尾声。《诗》曰:“王室如。” 烘,尞也。从火共声。《诗》曰:“邛烘于煁。” 燋,所以然持火也。从火焦声。《周礼》曰:“以明火热燋也。” 焌,然火也。从火夋声。《周礼》曰:“遂其焌。”焌火在前,以焞焯。爇,烧也。从火,蓺声。《春秋传》曰:“僖负覉。” 灿,火光也。从火,出声。《商书》曰:“予亦灿谋。” 烰,烝也。从火,孚声。《诗》曰:“烝之烰烰。” 熮,火儿。从火,翏声。《逸周书》曰:“味辛而不熮。” 熇,火热也。从火,高声。《诗》曰:“多将熇熇。”,小热也。从火,干声。《诗》曰:“忧心。” 燋,所以然持火也。从火,焦声。《周礼》曰:“以明火爇燋也。” 燀,炊也。从火,單声。《春秋传》曰:“燀之以薪。” 焯,明也。从火,卓声。《周书》曰:“焯见三有俊心。” 炜,盛赤也。从火,韦声。《诗》曰:“彤管有炜。”
(三)某某说,某某曰
《说文》中还会出现“某某说”、“某某曰”这样的解说方式。如,“爝,苣火祓也。从火爵声。吕不韦曰汤得伊尹,爝以爟火,釁以牲豭。”
三、“火”部字的分类
(一)按造字法分类
我们在给汉字分类时,往往遵循“六书”的书法。“六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许慎在《说文·叙》中还分别给“六书”下了定义:“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我们说,前四种属于造字之法,也就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说文》中的“火”部字,按照造字法进行分类如下: 1.象形字:1个,如“火” 2.形声字:100个,如“然”、“烈”、“烧”、“烰” 3.会意字:11个,如“尞”、“光”、“炅”
(二)按意义分类
《说文》的“火”部字,按意义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从“火”的属性进行分类(1)“火”的颜色
“熨,火色也。从火雁声。读若。” “炜,盛赤也。从火韦声。”(2)“火”的形态
“炥,火皃。从火弗声。”
2.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火”的用途进行分类,如:(1)“火”与烹饪有关:烈、煎、炙、煕、炮等。“炮,毛炙肉也。从火包声。” “煎,熬也。从火前声。” “炊,翼也。从火,吹省声。”(2)“火”与照明有关:烛、燎、炳、照等。“烛,庭燎,火烛也。从火蜀声。”郑玄注:“烛,焦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 “炳,明也。从火丙声。” “照,明也。从火昭声。”(3)“火”与工具有关:煣、焠 “煣,屈申木也。从火柔,柔亦声。” “焠,坚刀刃也。从火焠声。” 3.表示“火”的不利一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与此同时火的不利一面也暴露出来,这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了“火”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在汉字中得到了体现。
“燥,干也。从火喿声。”
四、与“火”有关的文化
火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现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火,并意识到了火的重要性。因此火蕴涵的文化也是十分丰富的,从《说文》的“火”部字,我们也可以充分体会到“火”蕴含的文化。
(一)“火”部字蕴含的饮食文化
人类通过运用火从食用生食到熟食,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在《说文》中,与火有关的字非常多。这些字不光有描写火的属性的,还有描写火的作用的。在描写火的作用中最突出的就是火的烹饪作用,因此《说文》中的“火”部字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从“火”部字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烹饪方式。如: “炊,爨也。”“燀,炊也。”“炊”和“燀”两个字的意思相近,是把食物放进器具,烧火蒸煮食物使之烂熟的意思。“煎,熬也。从火前声。”是熬煮的意思。“熬,干煎也。从火敖声。”“煎”、“熬”的意思相近,都是用火烤食物去除它们的汁液。“炮,毛炙肉也。”意思是用泥裹住带毛的肉在火上烧烤,等到泥干了裂开,毛就会与泥一起脱落,这时肉也就熟了。
“熷,置鱼辅中,炙也。从火曾声。”意思是把鱼先放在竹筒里再在火上烤。“烂”和“爢”是用火煮火烘烤使食物熟。
通过上面列举的这些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懂得如何熟练地利用火候去弄熟食物,并且他们用火弄熟食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可以从《说文》的“火”部字看出中国的饮食文化,我们也可以说正是“火”的使用才出现了世界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
(二)“火”部字蕴涵的祭祀文化
火对远古先民来说不光是重要的事物,同时也是十分神秘的事物。人们不光崇拜火,同时对火充满了敬意。因此,在一些非常重要的祭祀性活动上人们都要使用火。《说文》的“火”部字中就有很多字体现了古代的祭祀文化。如: “烄”字,其中的“交”表示交木之意,“烄”就是点燃架起的薪柴以祭天。
“尞,柴祭天也。从火从”意思就是焚烧柴草祭天。但其中的“”许慎解释为古文“慎”字,表示祭天时人们要谨慎,因此我们可以说“尞”字更多的是强调祭祀时的态度。“爝,苣火,祓也。”吕不韦曰:“汤得伊尹,爝以爟火,釁以牺豭。”根据段玉裁的注释:“苣,束苇烧之也。祓,除恶之祭也。”因此,“爝”的意思是指祓除灾难时用的火或以火祓除灾难。通过对上面这些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一些我国古代与“火”有关的文化,而《说文》“火”部字中的一些字正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火文化,了解“火”部字体现的宗教文化色彩。结语
通过以上对《说文》“火”部字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说文》的“火”部字有更好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火”部字的编排体例,以及“火”部字体现出的我国的饮食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说文》的其他部字进行分析归纳,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说文》,更好地了解《说文》体现的我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