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芦叶船 》拓展阅读1

《芦叶船 》拓展阅读1



第一篇:《芦叶船 》拓展阅读1

第3课 芦叶船 拓展阅读1

小木船

我和陈明是同班同学。我们家离得很近。我们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玩耍„„渐渐地,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有一次美术课,每个小组都要把自己的小木船拿出来,给大家展示。我从塑料袋里小心翼翼地拿出我做的小木船。陈明见了,拿着我的小木船说:“多漂亮啊!你看这„„”不料他一失手,我的小木船“啪”地掉在了地上,船头和船身分成了两半。我一见这情景,恼羞成怒,拉着陈明的衣服:“你陪我的小木船!”陈明红着脸说“我„„我不是故„„意的”,“那你也要陪!”我拉着他的衣领,不肯放手。不料争执中,他又把我的小木船踩得粉碎。我更生气了,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使劲地往地下一摔,小木船被摔得四分五裂。陈明眼巴巴地看着他的小木船,伤心地苦了起来。

我们的友谊从此破裂了。

几个月过去了。在这几个月中,我惊奇地发现,每当我忘带雨伞、课本、铅笔和其他东西的时候,我需要的东西总能出现在我的书包里。每当我有不会做的题目的时候,陈明总会告诉我该怎么做,但我一想到被摔坏的小木船,便对他说:“我们之间已经没有友谊了,我才不需要你帮我呢。”

有一天,回家的路上,不知道陈明什么时候走到了我的身旁,他叫住我,从手提袋里拿出了一只精致的小木船,红着脸对我说:“上次都是我不好,把你的小木船踩坏了。前几个月,你需要的东西都会及时的出现在你的书包里,其实是我在帮助你,就是希望能弥补我的过错。还有这只小木船,也是我送给你的,我们能再做原来那样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吗?”我望着他那双热情的眼睛,回想起课本、雨伞、铅笔„„在我书包里出现的每一幕,心里便热乎乎的。我紧紧地握着他的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好!我们还是好朋友!永远都是!”他也高兴地笑了。

第二篇:芦叶船

《芦叶船》课堂实录1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设疑激趣。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

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个人朗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到准确、流利。

5、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悟。

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3、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

三、理解句子。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1、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读后进行议论。

第一组句子的第二句比第一句多加了“像蜘蛛网一样”就把那里的河道不仅多而且纵横交错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第二组中第二句不仅把芦叶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走的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补充资料:

手艺:手工业工人的技术。在本课指“我们”做芦叶船的技术。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浩浩荡荡:本课指水势大。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芦苇》、《风筝》。《芦苇》描写了作者与芦苇紧密联系的童年生活,记叙了做芦叶船和芦哨的童年趣事,赞美了芦苇默默奉献的品格。自学时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抓住主要内容,从文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受到童年乐趣。

板书设计:

我们在放学路上采芦叶做小船玩。

芦叶船

把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长江里。

我和表哥到长江边去放芦叶船。

我的遐想和对未来的向往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回忆了童年与伙伴们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和长江里的事,记叙了芦叶船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表达了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朗读、自主识字、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认识“蜘、蛛、桅”等生字,会写“横、竖、蜘”等字以及课文中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有的还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试着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老师引导: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感情,这就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需要同学们善于提问题,因为任何的“懂”都是从“疑”开始的。那些有助于你读懂课文的问题,也就是疑问,就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课后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一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四人小组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说得有道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让学生在读中,在交流中,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感受他们当年的乐趣。作者童年的生活乐趣,还在于这小小的芦叶船装载着他们儿时的丰富想象,开向长江,开向大海,开向未来。)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预设:

生A:我感到他们能用普普通通的芦苇叶做成大篷船、小舢板,还可以做成三桅帆、五桅帆,真是多种多样,手艺高超。

生B: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在这简单的生活和游戏中,他们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想象中自得其乐。

生C:作者在如此简单的生活中,只是用普通的芦叶做小船玩儿,却感受到如此丰富的童年生活乐趣。但是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儿童所缺少的正是这种乐趣,这不能不让我羡慕、向往。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课后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

2.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这么生动的语言,这么有趣的画面,你能把课文连起来用情、用心地读一读吗?(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课后练习3)。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见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同步读本》)。

第三篇:芦叶船 文档

《芦叶船》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玩什么却千差万别。在孩子的眼里,蓝天、大海、山、水、花、草,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然而,作者笔下的童年欢乐则来自于小小的芦叶船。文章写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描述了孩子们用芦叶做成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这种快乐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一种自然的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朴素与真挚。作者那种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芦叶船的喜爱,自然流露笔端,文章的结尾,则给人无尽的遐想,含蓄而深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并会写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掌握相关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桅杆、舢板”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继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进一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芦叶船的喜爱之情。

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的心灵手巧与聪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自制小船,搜集有关江南地理特点及河道、芦叶船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正确认读并会写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掌握相关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桅杆、舢板”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情境导入

在江南水乡,这里风景如画,河道纵横交错,一开春儿,便芦苇丛生。聪明的水乡孩子都爱玩一种自制的玩具,那就是——芦叶船。(板书:芦叶船)

二、预习检查

1自读课文,力争把课文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2小组合作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新词语,多种形式认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

芦叶 芦苇 桅杆 舢板 折叠 唾沫 喇叭 港口 崇明岛 蜘蛛网 大篷船 出示本课生字,认读,学生口头组词。芦 崇 苇 桅 篷 叠 唾 沫 喇 叭 港 指导书写:桅、篷、叠、唾、喇 4.多种形式检查读书情况,学生、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预习情况,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生字新词;指导学生多层次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为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三自读自悟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芦叶船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

2.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多读几遍,3.小小的芦叶船带给作者儿时许多快乐。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芦叶船》。

【设计意图: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

继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感受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的心灵手巧与聪慧。

一深读感悟

1.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出示感悟题:默读课文,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结合重点词语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词语旁边的空白处。再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2.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3.全班交流,品词析句,指导朗读。交流预设: 预设:

——玩的地方美。

1.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成小舢板;有时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杆、五桅杆的大船。我们把船做好后,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船往河中央轻轻地 一扔,保险翻不了船。指名读,思考并回答:小小的芦叶能制作出这么多种的船,而且下到水里翻不了船,你感觉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2.船一下水,便顺着风儿开走了。我们就用芦叶卷成喇叭,“呜啦呜啦”地吹奏着,欢送他们远航。

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当时心里会怎么想?他们彼此会说些什么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理解一边有感情的朗读。

3.齐读这一自然段,感受孩子们制作芦叶船时的快乐。——玩的玩具制作得美。第三自然段。

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描写,详细回忆了作者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时的情景。表现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巧手创造出一只只各具特点的芦叶船,充满着个性与创造,更充满了智慧。

——玩儿的过程美。第四自然段。

孩子放了芦叶船却还依然牵挂着它,总喜欢在第二天回来找寻。从孩子们的手艺不同,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地心灵手巧。他们还把找不到的芦叶船想象为“远航”,把能找到的称为“进港”,显得非常地有童真童趣。

第七自然段。

在这一段,让我们看到了小小的一个三桅杆的芦叶船竟然真的乘风破浪地开走了,真的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这里,通过对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娴熟和动作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与自信。

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 实际,无论玩什么,在玩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芦叶船搞不好会漏水、重心不稳会翻、芦叶折压不当小船还会散„„要想在玩耍中玩得精彩、漂亮,是需要智慧与耐力,甚至运气的。

【设计意图: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二、拓展阅读。

1.课文把怎样做芦叶船、怎样玩芦叶船写得非常生动。你最喜欢玩什么?能用你的笔告诉大家吗?

2.课外阅读:故乡的芦苇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天天坚持、课课坚持,天长日久,定会有效果,因此,我们老师一定要每一篇课文都安排两篇阅读材料,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三、选择练习1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又惊又喜()()()2完成下列填空。

作者的家乡在(),那里()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许多()来,孩子们用它做成了(),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设计意图:此次练习以字词为主,检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及运用情况。第2小题是三个非常明显的比喻句,句子描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要求学生能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积累语句。】

板书设计:

芦叶船 玩

做 快乐

第四篇:芦叶船教案

芦叶船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

熟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学习难点

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学前准备 小黑板 学习过程 定向·诱导

1、谈话导入

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学·探究

1、出示自学思考题 1)自学生字

2)理解“手艺、桅杆、浩浩荡荡”等词语。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

3、成果展示 1)词语

手艺:手工业工人的技术。本课指“我们”做芦苇船的技术。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浩浩荡荡:水势大。2)分段

1.采芦叶做船玩儿(①-②)2.做、放芦叶船(③-④)3.到长江边放芦叶船(⑤-⑧)3)主要内容

回忆: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是“我们”放学后做的一件有趣的事。正是通向长江、通向东海的小河和那放在小河里的芦叶船,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

反馈·总结 我的收获 我想说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重点

重点体会芦叶船给生活在几十年以前的孩子带来的无穷乐趣。学习难点

体会在小河中的芦叶船,给作者带来的无限与希望。感受孩子对未来生活和外面世界的向往。

学习过程 定向·诱导

1、复习导入

2、出示学习目标 自学探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芦叶的美。

(一)学习句子,体会比喻句的好处。比较句子:

那里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

那里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体会比喻句的好处:能够把河道不仅多而且纵横交错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出来。

(二)在第一自然段中再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读一读。1.那芦苇一根根直立着,像小船上的桅杆。2.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

三)小结:多么有趣的比喻,多么生动美妙的画面!好好读一读,品一品。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放芦叶船的乐趣。

(一)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孩子们亲手做出的芦叶船有什么花样?放芦叶船又有什么奥秘?

做芦叶船:多种多样 手艺高超(大蓬船 小舢板 五桅帆 三桅帆)放芦叶船:玩得聪明 玩得有声有色

(二)小结:孩子们的智慧和乐趣流露在这字里行间,好好读一读。

三、学习第第四、八自然段,感受作者想象的乐趣。

(一)孩子们放走的芦叶船到哪儿去了?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二)芦叶船可以远航到什么地方去呢?再读读小作者第八自然段的想象。

(三)小作者对于芦叶船远航到长江、到东海有没有依据,还是凭空想象的呢?

五、学习第五至七自然段,感受到长江边放芦叶船带来的惊喜。

(一)芦叶船到了浩浩荡荡的长江里也翻不了吗?他是怎么在长江里远航的?

(二)学习比较句子:

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就看不见了。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就看不见了。引导学生体会芦叶船所处的恶劣环境以及它能够乘风破浪的远航给作者带来的惊喜。

讨论·解疑

再读最后一段,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小结:芦叶船乘风破浪的远航,不仅给小作者带来了惊喜,同时也带来了希望与梦想。小作者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予在这小小芦叶船上,希望它载着孩子美好的梦想远航。

反馈·总结

1、谈收获。

童年的乐趣是无穷尽的。一片片小小的芦叶给孩子们带来的是无穷的快乐与梦想和希望。

2、说感想。板书设计:

飘向 竖河——长江——东海

2.芦叶船

带来 惊喜——希望——向往

教学后记 作业反馈

教学一得

第五篇:2芦叶船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2芦叶船

这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是“我们”放学后做的一件有趣的事。正是通向长江、通向东海的小河和那放在小河里的芦叶船,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采芦叶做小船玩。这部分交代了“我”家乡的环境——河道特别多,河边长着芦苇。在“我们”这些喜爱玩芦叶船的小孩儿的眼中,当春天河边冒出芦苇时,那芦苇“一根根直立着,像小船上的桅杆”;当芦苇上长出第一片芦叶时,“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这是多么有趣的比喻!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当芦苇渐渐长高,芦叶越长越多时,“我们”便采芦叶做小船玩。

第二部分(第3—8自然段),这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写“我们”放学后常常做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里,放到长江里。

第3、4自然段,写“我们”放学路上在竖河边做芦叶船,并放在河中。

第3自然段先写做船,“大篷船”“小舢板”“三桅帆”“五桅帆”,真是多种多样,手艺高超;再写放船,“吐上一口唾沫”,“轻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轻地一放”,“保险翻不了船”,真是玩得聪明;“卷起喇叭”,“呜啦呜啦地吹奏”,真是玩得有声有色!第4自然段写联想,从“找不到的——远航了”,“靠在岸边的——进港了”,可以看出“我们”在想象中自得其乐。

第5—8自然段写“我”和表哥到长江边去放芦叶船。

这部分写“我”听表哥说芦叶船放在长江里也翻不了,开始不信,后来看到表哥做的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我”又惊又喜。于是又产生了更奇特的联想:竖河通长江,长江通东海,“我们”的芦叶船是不是也飘到东海里去了呢?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天真儿童的奇思妙想,更表现了生活在水乡的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知识目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案一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挂图、生字卡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设疑激趣。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4、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悟。

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 理解句子。

A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B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A 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B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第一组句子的第二句比第一句多加了“像蜘蛛网一样”就把那里的河道不仅多而且纵横交错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第二组中第二句不仅把芦叶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走的交代清楚了,还说明了“我”那“又惊又喜”的心情。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读后进行议论。

A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B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补充资料:

手艺:手工业工人的技术。在本课指“我们”做芦叶船的技术。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浩浩荡荡:本课指水势大。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引导学生自学《芦苇》、《风筝》。《芦苇》描写了作者与芦苇紧密联系的童年生活,记叙了做芦叶船和芦哨的童年趣事,赞美了芦苇默默奉献的品格。

自学时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抓住主要内容,从文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受到童年乐趣。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芦叶船

竖河——长江——大海 顺着风,顶着浪

《芦叶船》这篇文章是作者吴珹回忆小时家乡童年的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文章脉络清晰,语言朴实自然十分易懂,作者描述小时玩芦叶船的情景也十分吸引学生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思路:在第一课时时引导学生由自己身边的一些玩具带给自己的快乐与想象,再由学生充分探讨下去引出本篇课文,初步感知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去体味芦叶船带给“我”的欢乐以及想象。借助文章中水乡的美景去引导学生走进水乡、走进水乡的孩子,在这里主要抓住了第一段中的三个比喻句,通过图片和朗读希望学生融进去仿佛自己就身处水乡中。这么美的景色中“我”和想伙伴们就是通过玩芦叶船来度过的,芦叶船不仅给我带来了快乐还开发了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从第三段中好几种芦叶船的做法可以看出,还通过“我”和伙伴们放船的动作看出我们的自信、娴熟。儿时的“我”想过芦叶船会飘远远航,但不知道芦叶船究竟能飘多远,表兄带给“我”的一次经历让我有了无尽的遐想。

但是在上课过程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1.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字词的把握还不够扎实,因此造成了课上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有几名同学将生字读错,在以后不仅要注重生字的认读还要训练学生将生字放到陌生的语境中时熟练地把握。

2.在授课过程当中,过分强调与本文中心无关的语句,总想力求全面,句句去分析,限制、阻碍了学生的思路,没有放开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学环节显得拖沓、冗长,不够精炼,也因此在突出文章主题方面不够明确。

3.在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上也不准确,只侧重引导学生去体验芦叶船带给我们的想象、幻想而忽略了芦叶船带来的乐趣,也正因如此在分析文章过程中才显得散乱,没有中心,使得文章前两段游离于授课之外了。应该是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美丽童年环境之后去追问一句“他最忘不了的是故乡的什么?”“为什么会对此念念不忘?”然后由这两个问题展开扣中中心思想,不管是同伙伴们玩芦叶船还是同表兄到江边去放芦叶船都将会让学生感受到“我”对芦叶船的喜爱,以及芦叶船带来的欢乐,再由欢乐去引出“我”的遐想,由小竖河的想象再到芦叶船到长江、东海后的想象,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想象“我”的童年才充满了欢乐!

教案二

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

2课时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3.小组合作学习。(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

《芦叶船》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与小伙伴玩芦叶船的回忆,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孩子手拿芦叶船快乐嬉戏的生活场景。文章脉落清晰,层次分明,内容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芦叶船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我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揭示本课课题,并让学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生对本课质疑,以此引入本课的学习。在学生们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自学和小组交流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的小伙伴们是怎样玩芦叶船的情景。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为什么会产生有这样的想象,通过读,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芦叶会给孩子们带来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这只芦叶小船将会去什么地方?给江南水乡孩子们带来的无尽的快乐,也让学生进行无限遐想

处理本文主要讲了芦叶船的那几件事?,我以小组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处理上不够集中,应集中讲三件事:1怎样制作芦叶船 2 我和小伙伴们怎样玩芦叶船 3 我和表哥在长江边玩芦叶船。

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鼓励学生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大胆想象的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