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味经典,留一抹墨香
回味经典,留一抹墨香
——观《国学小名士》有感
八年级一班
徐少磊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我很喜欢这首词,喜欢它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喜欢它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也喜欢它的自然深刻,平淡真淳。我喜欢诗词。翻开《唐诗三百首》,墨香扑鼻而来;静品《宋词大全》,经典依然醇香„„
最近观看了山东少儿频道的《国学小名士》,关于中华经典的一个比赛节目,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分为多个环节,观后感触颇深。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她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回味经典,留一抹墨香,让我们陶醉在诗词的文学世界中。诗词与美德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人格心理学内,美德的概念是指:凡是可以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包括力量、勇气、自信等,都可称之为美德。美德是一种从内而产生出的力量,当一个人心中充满着对世界的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时间与万物的珍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美德。法国的孟德斯鸠曾经说过:“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需要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美国的比彻曾经说过:“衡量一个人是高贵还是低贱,要看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而不是看他有多少财富。”美德包括很多,一般来说,常见的美德包括:礼貌、正义、谦虚、宽容、真诚、等。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雪莱说过,美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愈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这就是美德,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传承。《国学小名士》给我的启发很大,让我们回味经典,留一抹墨香„„
第二篇:给心灵留一抹阴影
给心灵留一抹阴影
通化市一中
崔泰
【202_年山东卷】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自定立意;(2)自拟标题;(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我们总是希望生活充满阳光,光明永驻心间。然而,事与愿违,阴影常常与我们相伴前行。那么,何不给心灵留一抹阴影?留一抹苦难的阴影,才能反衬出人间的光明。
一抹阴影,映出了光明的未来。17世纪,欧洲中部,这里被称作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当然,仅仅是称为。当时,这里被分割为数百个邦国,诸侯们远交近攻,杂税繁多,一件货物从柏林运往维也纳往往要征收几十次关税,办几十次手续,其花费甚至高于成本。当时,有一个穷酸的经济学家四处游说,希望各国能取消入境关税,各国君主置若罔闻,德意志第二大邦国奥地利甚至驱逐他出境,并称他为危险的敌人。游说的生活是艰难的,他曾长时间没有工作,困苦境遇可想而知;然而,他心灵上的这抹阴影却映出了光明的未来——经过多年的锲而不舍,普鲁士终于率先取消关税并组建了关税同盟。几百年的冰封下细流涓涓,民族破冰的脚步渐渐近了。他,为此付出艰辛跋涉的政治家,穷愁依旧,晚年的他因为贫病交加而自杀。然而,他心灵蒙受的阴影却映 出了他高尚的人格。时至今日,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仍是德国人的精神坐标。
一抹阴影,映出了灵魂的辉煌。18世纪,拿破仑攻入普鲁士,德国国门——勃兰登堡门上的雕像胜利女神被掳走,与它一起被掳走的,是德国人最后的民族自尊。从此,一抹阴影留在了德国人心中,而造成这一切的,便是德国的纷乱割据。“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从历史中走来。“我们可以说,没有任何地方被称为德意志:在柏林,答案是普鲁士;在维也纳,答案是奥地利。”歌德沉痛地回答。是的,这一问一答折射出的心灵的阴影是巨大的,但其催化出的光明也是耀眼的——没有哪个时代能诞生这么多伟大的灵魂:从贝多芬到黑涅,从黑格尔到康德,无数的哲人诗人音乐家从痛苦中汲取灵感,从阴影中寻觅光明。
一抹阴影,让它承担重任。二战后,西欧一片狼藉,当丘吉尔巡视这一片片焦土时,他哭了:“这不是我想要的!”而德国,几乎被从地球上抹去,德国被瓜分,柏林被分区占领,心灵的阴影再次抹上了德国人的心头。他们必须回答,德意志,它在哪里?德国的回答是勃兰特之跪——既然历史回到了起点,那就忘掉过去吧!二战后二十年内,法德和解,欧共体成立。几十年后,迄今最成功的国际组织欧盟成立,而挑起这一重担的,正是为心灵留下一抹阴影的德国。
给心灵留下一抹阴影,光明才更加耀眼;给心灵留下一 抹阴影,纵然它是潘多拉的魔盒,里面也总有一份希望;给心灵留下一抹阴影,才能构成光明和阴影的变化,这不正是人生一切魅力、一切美的源头吗?
这令我记起了顾城那句话: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第三篇:留一抹温馨的记忆 丁明
留一抹温馨的记忆
淮安市丁集镇初级中学 丁明
八月四日下午烈日炎炎,由于202_年班主任培训下午一点半就要开始了,所以连午觉都没有睡。怀着万分疲惫的身体去参加,心里想估计要睡着了。坐在多功能大厅里,凉爽、舒适,感觉困意马上就要袭来„
一会儿,一位中年女教师坐在前面的讲台,原来她就是今天的报告人——南京芳草园小学高级教师郭文红。她慈爱、儒雅,听到她说的开场白更显得谦虚,她说自己是一名数学老师,没有诗样的语言,只是坐在这里向老师汇报个人的工作成果。郭老师的报告主题是《留下一抹温馨的记忆》,她用柔美的语言讲述了几个名人的故事,如台湾作家三毛,小学数学不及格。于是她钻研数学,背例题是她的”制胜法宝”,居然真的连考了6个一百分。老师不相信,当堂测试,三毛是来不及准备的,可想而知,成绩糟糕透了!老师震怒了,用毛笔蘸满墨汁,在三毛的脸上写了一百分,并让她在校园走一圈,这件事深深地刺伤三毛的心灵,以至多年后三毛都无法走出阴霾。名嘴崔永元上小学三年级时,在课堂上痴痴地望着一位漂亮的女孩,被老师打了一下,从此,伤了自尊的崔永元讨厌数学,就连数字也厌恶,数学是他心灵上的一块疮疤。听到这里,感觉本来汹涌袭来的困意渐渐消失了。
郭老师用这些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在座的老师,童年的记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成年面对的困惑都来自于童年的经历,我们老师就是制造童年记忆的人!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小举动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其实相同的事情在我自己的身上也有发生:初二以前我的英语非常的好,就是初二英语老师的一巴掌将我的所有激情打散,从此英语就成为了我的老大难问题,甚至高考都是因为英语而没有考上一本。所以我深有体会。
郭老师还说,童年是快乐的,自由的,他就有无限的张力;童年过于沉重、劳累,他就会厌倦学习,厌倦生活,厌倦人生,所以郭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给学生留下温馨的记忆,这就是孩子钟情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串联起孩子们良好的品格、习惯、态度的养成。她从七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工作的点滴记忆:
一、感动真情,体验幸福;
二、放飞心灵,享受快乐;
三、牵手家长,快乐成长;
四、提供舞台,上演精彩;
五、记录生命,珍藏岁月;
六、善待纯真,呵护童心;
七、保持善良,学会宽容。每一方面的讲述都是通过一个个感人的事例,一张张精美的照片,一句句诗意一样的语言呈现给我们老师的,我们就像在品味大餐一般,视听觉都得到极大的满足。我们的情感随着郭老师故事的起伏推进时而焦急,时而伤心,时而快乐,时而感动,热烈的掌声是对郭老师精彩报告的最高评价。现在哪里还有一丝的困意。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郭老师的几点独具匠心的活动: 活动一:班级日记
让学生记录“班级日记”,将一天中发生的想写的事写出来。一人一天,晚上在家写,第二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读,而同学的掌声是最好的回报。
郭老师说“写得精彩,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看似不经意的记录活动,是郭老师在引导孩子随时记下生命开花的一个个美丽瞬间,它承载着孩子们一颗颗积极向上的心。试想有谁会不好好写班级日记,而让同学们笑话?而认真记录的背后是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在支撑,是学生细腻的笔触在流淌,是学生美好的心灵在迸发。这完美的班级日记活动,起到舆论、引导、激励扬帆的作用,也成为学生思想交锋的平台。
如火的7月,郭老师将日记出版、发行,孩子们如期到学校领书。孩子们的喜爱延续在以后初中学习的日子里,即使有的同学中考压力大,依然会把“班级日记”放在枕边、桌前,那是前行的动力呀!
活动二:学生讲座
郭老师信奉的是知识是可以灌输的,而能力不可以灌输。通过每个星期一的一节课的学生讲座的活动,真正体现了郭老师尊重和赏识每一个学生的高尚思想。学生针对自己或同学们感兴趣的事情,自己制作幻灯片,将知识融于其中进行讲解,同学们还找到讲座上得精彩的窍门,比如幻灯片的画面要充满童趣,要有互动环节等等。
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精彩的,郭老师做到让教育充满人性,使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和与身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发展。你看,在班里即使语数外三科仅仅考20分的同学也快乐地参与其中,班级里总是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氛围。我也好想在郭老师的班级上课,而作为郭老师的学生,他们才是最幸福的人!郭老师用爱、用情、有智慧和孩子一起编故事,用心在记录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互相重叠并交相辉映,给自己和孩子们留下一抹温馨的记忆,给在座的老师留下一抹温馨的回忆,感谢郭老师,让我们也做了一回幸福的学生!
202_-8-5
第四篇:关于留一抹记忆给梦住的日记
午间闲来无事便将以前与师妹的来信翻出来整理,这只是偶尔的心血来潮之举动,不想竟整理出了一些思绪与感慨来。
有几年未提笔写过信了,这与时下通讯器材的发达有很大关系,亦与个人的工作生活环境及心性改变有关。虽然亦常会怀念写信及收信的感觉,但却从未再动过手、笔,所以这字也就愈发的丑了,话语也不再如以前般流畅。有了手机这个通讯工具后便将纸笔弃于一旁,充分地享受这电子时代所提供的便捷了,有时也会产生些怀念写信的感觉,但转头间便也忘掉了,从不象今天这样感触至深。
因为那些当时的所感所想以及话语都随了时间的消逝,如电波般迅速的消失了,只可能在脑电波偶尔触景生情时会泛起一丝的踪影,而更多的则是永久的删除在了记忆之外,让你永远也无法再去体会那当时的情景、氛围与心绪。然而今天我在读信时却把自己的记忆送回了若干年前的一个时段,它们因为纸笔这个载体开始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又置身于其中,让自己回到了信中自己年轻的时光。这种魔力是别的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所以便让我愈发地怀念那些写信的日子来。
刚从军时电话尚且不是家常之物,也就更别提手机电脑的普及了,与亲友间的联络便以信为主。那时收到信是一种极为高兴之事,训练生活之余便将它视为精神寄托,尤其是好友的信来更是可以使心绪高兴大半天。师妹在我的军旅生涯中当是一位极重要的文笔朋友,那时候我们谈心情、谈理想、谈生活,甚至是有知己之感,也为枯燥的生活添了无限的色彩。
后来大家工作、成家、生子,除了逢年过节的短信问候以及回乡探亲时的一两次聚会,大家便都是在忙活各自的生活,纵使偶尔怀旧想起那些岁月的美,也只是存于心灵颤动之一刻。毕竟都有了家和各自的生活,纵使我们如何至清如水,那也是双方内心的感觉,决不可能是对方爱人以及旁人、社会的感觉,爱总是自私的,总会伤及一些敏感的心来,所以总把它压于心底深处,让生活的枯燥磨平踩实它,这也恰是师妹的聪明之处。
多年前她便预言了这样的场景,所以我们便都将这美妙藏之于心,维持朋友以及两个家庭的友谊,不知这“相见不如怀念”是谁的话语,然最早读到它却是出自于师妹的信中,至今算来十年有矣,我们也从当年异想天开,怀有各样梦想的青年渐步入中年之行列,少了理想,多了生活的碌碌奔波,能静下心来细细回味少年轻狂的时间亦就愈发之少了,能将自己回到那段青春岁月的想法亦就感觉更加之不可及。然今天读当年往来之书信时却让自己回去了,让自己回到十年前,除了感叹光阴之无形及当时情感至诚至真外,更是感叹这文笔记录下的魔力!
这些年工作的忙碌,生活的压力及家庭的琐事让我烦躁、懈怠下来,纵使偶有思考也从不愿动笔,很多东西都随时间永远的消逝了,脑中留存的更多是功利、物质、利益以及烦躁,脾气也就愈发的坏,也就变得更加的粗俗。而今天重新整理深读师妹当年之来信使我如沐甘霖,始大梦觉醒,纵使生活再枯燥无味,还是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留存,我们需要的仅仅是静下心,坐下来用纸笔记录下来。若干年后我们重读便会将我们引回生命中那一瞬的过程,纵使它不是最美好的,但总会有一两句能让我们以后在某一时刻联想和回味。
感谢那时的不发达,让我们能用笔记录和留下一些记忆和思绪,留下我们年轻时的记忆,可以让我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记起那张熟悉的脸。十年弹指一挥间,更有人生如梦之感叹,我们记录下的曾是我们向时的梦想,记录下一个真实的我们生命走过一段轨迹,这让我愈发的在意自己曾留存的钢笔和笔记本。
当初从基地调出时只带了两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没想于今天它们却派上了用场。时下人们很少再用钢笔了,都被简单省事的中性笔所取代。如一次性用品,油墨尽则笔亦弃之,倒是合乎这个快节奏社会的要求,却也让人对它再无了感情,只在用时才会想起它,用完即撂,不象以前人们为拥有一枝气派而书写流利的钢笔而欣喜欢不已,时时将它挎于胸前口袋,用时信手拿来,感觉甚是惬意。而如今谁手中用钢笔让人觉得如古董一般,这也算是时代的差别乎?
如今生活的节奏在越来越快,人们的心情亦会被生活所折磨得越来越坏,当我们有一刻的宁静时,不妨掏出笔记下一些可以让我们心绪涌动的东西,记录下一些更真实的自我,少一些庸俗,多一份真纯,使之跃然于纸上,若干年后拿出来读的时候便是一种回味。
拿起丢下的纸和笔吧,留一抹记忆给梦住!
第五篇:厨师建国60周年征文:最是回味那一抹香甜
生在中国这片地大物博的土地上,长在母亲为我营造的美食的环境中,每天我无忧无虑的地呼吸和歌唱。我欣幸,我是美食家母亲的孩子,我的童年,留有一抹久久回味的香甜。
记忆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那时祖国处处嗷嗷待哺,祖国的春风开始启航。
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人,每年每月每日在虽表面贫瘠却蕴含丰富的土地上开垦、播
种和收获;母亲是一位饱经岁月打磨的史学家,沥风沐浴,沧海桑田,让贫瘠的土产逐步走成我家中富足的食品储备;母亲更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为童年的我精心烹制着一桌桌丰盛的大餐;而我,就成为一名小的美食家。我最难忘的是母亲精心烹调出的那一抹让人久久回味的香甜。
生长在飞跃发展着的二十一世纪,每位中国人都能品尝到粮食带来的一道道盛宴和一道道美味;而我对故乡的最美好记忆,则是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家特产。它们在母亲灵巧的手中,尽展小家碧玉的魅力:地瓜面的窝头,用心咀嚼,至今还能品出当年流金岁月的清苦,品出渗透在清苦中的无比的甘甜;在金秋时光成熟起来的大南瓜,一个个金黄着表皮、滚瓜肥硕;一锅浓郁的南瓜小米粥,更是为那个很不富裕的时代,留下了关于黄金的印记;而农家五月,一串串洁白得透亮的槐花,更是以玲珑剔透的形象,丰盛了我家的餐桌。
现在,我静静的站在202_年明媚的阳光里。
再次回首时,是1949年。最记忆犹新的,仍然是对美食的不尽回忆,仍然是那一抹浓郁得化也化不开的香甜,让我久久回味、永远也泯灭不了的情愫。
吃在二十一世纪,粮食的涵义已经与美食趋同,已由果腹、温饱逐渐升华为品尝和欣赏。邀请三五知己好友,围坐在夏日带有空调的饭庄里,凉风习习,沁人心脾,用心感受餐桌旁小桥流水般的景致,用心观赏一大桌的艺术美味,用心品味一道道可口的盛宴,不用出远门,就能体味旅游着的惬意。
起初有些惊异好奇,下饭店的次数一多,盛宴的花样越来越多,便感觉有些习以为常了,神经似乎也变得麻木了。不是吗?你看:餐桌上,最常见的小麦面粉,已不再以雪白馒头的唯一形象呈现,而是笼蒸、油煎、清炸.....如果我尽情的写下去,我可以罗列出一大堆关于小麦面粉的“化身”,多种烹调方式使小麦的香味愈浓,小巧精致的小麦粒已经繁衍成为缤纷五色的假日盛宴。“霸王别姬”、“三座山”、“四郎探母”......一串串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与粮食有关的美食名词,渐渐成为餐桌上的崭新话题,丰富了美食家和人民大众口头词典的常用词汇。
经历了祖国建立6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吃出了健康,吃出了营养,吃出了艺术,眼睛也得到尽情的享受。而童年时代,留在我唇齿之间的家乡小菜的香甜,仍旧那样吸铁石般,吸引我的味觉,让我久久回味。
我常常想:粮食,属于1949年的渴望,它是中国人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而美食,则属于202_年,是人们的生活中进入高级阶段的身心享受。粮食和美味,有着极其丰厚的时代内涵:贫穷时的粮食,是吃得饱;富裕时的美食,则是吃得好。不同的美味有着不同的韵味,但所有的美味,都会给人以深刻的记忆,正如我童年时代,母亲为我烹制的那一抹让我久久回味的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