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社会转型大背景的原因,也有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归根到底,是毕业生个体未能取得社会化的“毕业证书”。从本质上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应该淡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常态现象。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的群体,大学毕业生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经济 发展、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毕业生及其家长的普遍关注,人们不禁要问,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难道高校毕业生真的是供过于求了吗?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一、就业难的大背景:社会转型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性难题。当前 中国 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 社会转型的加速期,表现为从 政治 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这种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社会环境、教育 体制、就业体制、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对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首先,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组,特别是传统产业比重的下降,致使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结构难以跟上这种变化,出现了人才市场上的供需矛盾,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
其次,在转型的社会中,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稀缺性相对下降,表现为中国传统的就业渠道吸收毕业生的能力在下降: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在历次政府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人事改革和经费紧缩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精简的问题;现代 企业 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减员增效的措施,使得过去作为接收毕业生的主渠道变得越来越窄。
再次,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够健全,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人力资本价格机制还没有形成,造成就业信息不灵,就业成本高,难度加大。
最后,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要求,除常规的科研、教学、机关外,更主要集中在城镇基层、农村、西部和非全民所有制等领域,但在现实上,要真正使毕业生进入这些领域,在执行层面上还有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要革除。加之毕业生在观念上一时难以接受而不愿意到这些性质的单位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油然而生。
二、就业难的外因:社会风气的影响
首先,社会舆论是在心态上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舆论中所反映的倾向是:只要在大城市,就算先委屈一下,也比较容易成功,而到了中小城市、基层农村,就要更多地强调牺牲、奉献,这使得众多大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社会舆论往往更加关注结果和成功本身,而不是为了成功所需的种种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成功所需的良好心态。社会舆论要做的是正确引导大学生平视成功,重视过程,但显然我们的舆论并没有做到。社会不能正确地向学生传递成功的所有信息,仅仅是现象而非本质。年轻的大学生紧跟潮流,只知道盲目释放热情,盲目地评价自身,缺乏艰苦奋斗的必要准备,导致就业上的心理失衡。
其次,“关系就业”风干扰了就业市场,双向选择受到了局限。用人单位的“近亲”结构造成的就业排外性,干扰了就业市场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一些单位只认领导、亲戚、朋友递来的“条子”,不管专业是否对口,能否胜任工作,只要有“来头”,有“关系”,就照收不误,搞“黑箱操作”,致使公开招聘也成了“幌子”,人员早已“内定”。在关系就业中,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等级错位现象层出不穷,一些缺乏专业技术能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关系户”占据着职业岗位,排斥着有专长的毕业生上岗,人为地造成就业困难。地方高校毕业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既没有经济基础,又无社会关系,面对无形的“关系网”,他们更多地只能是无奈与茫然。
再次,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之风,要招就招高学历,“虚荣心”在作怪。虽然这几年用人机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门槛过高、人员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动辄打出非本科、研究生不要的招牌。相当多的用人单位特别看重工作经验,希望招来即用,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这对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的大学毕业生来说,选择的自由完全交给了用人单位一方。部分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生的外在形象,有的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身高、五官等外在条件提出过分要求。对外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内在水平和能力,这给一些形象一般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可以说,转变用人观念对用人单位而言,还仅仅是一句口号。
最后,学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也是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个原因。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许多大学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如出现国际贸易热、会计热、计算 机热等,热门专业一直热到产出与需求不成比例,出现了严重的“短视现象”。其中一些学校在根本不具备开办新专业的情况下匆匆上马,师资、教材穷于应付,换汤不换药。太注重市场需求而不考虑办学 规律,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部分“空壳”现象,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此外,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着某些不足,甚至存在一些重大缺陷,如“驯化”、“模化”教育方式,导致学生成为“听话”的安分守己的规矩人,成为一个个“标准件”,缺乏个性,缺少敢闯敢冒和独立不倚的精神,满足不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就业中的“塞车”和“撞车”现象正是这种教育模式弊病的最好注解。功利主义性质的教育理念换来了“人才滞销”的尴尬局面。
三、就业难的内因:社会化水平不高
许多毕业生慨叹“就业难”,但是,为什么有的毕业生就业如鱼得水,有些毕业生却举步维艰?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笔者以为,问题的根源出在大学生自身,归根到底,是毕业生个体未能取得社会化的“毕业证书”。
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它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个体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成为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突出,个别专业严重供大于求持续性造成了大学生失业,202_、202_届本科半年后失业率最高10名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法学、医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大类中。其中中医学和运动训练连续两年都是失业率最高的十个专业。
大学生就业难吗?现实当中,由于就业难,不少大学生纷纷回炉短训,202_年9月曾有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即学即用的技校培训PK大学教育,学子们心寒之余,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加入“回炉”培训的行列。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 “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大学生就业难吗?据3G梦工场就业指导老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已达20万,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未来5年内,合格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远大于供给。202_年,我国软件人才的缺口已达42.5万,其中尤以JAVA人才最为缺乏。大学生就业难吗?根据IDC的统计数字,在所有软件开发类人才的需求中,对JAVA工程师的需求达到全部需求量的60%~70%。同时,JAVA工程师的薪水相对较高。通常来说,具有3~5年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拥有年薪10万元是很正常的一个薪酬水平。80%学员毕业后年薪都超过了5万元。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欲成为JAVA工程师,最便捷的一条路就是参加以实战项目为主要教学方法的JAVA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有效地缩短同企业具体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
大学应届生就业难,不止是难在无工作经验,岗位少竞争大。同是应届生,同是无工 作经验,同是同样的大环境下,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有人找的到好工作呢?所以大学 生职业生涯规划顾问认为,前面的因素是可能会对就业有影响,但是大学应届生求职更欠 缺的是对自己以及职场难以正确把握,不清楚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对于工作的适合度放到职 场上哪个行业岗位才是适合的,可以切入的,有发展的。当然,求职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于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原因(英语)
Nowadays, more and more university graduates complain that graduation does not equate to employment.They experience great difficulties finding satisfactory jobs.What is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There are reasons here.Frist,as the job market gets shrinking, but jobs which society provided is limited.Second,it's easy for some students to find work.But the fact is that some students think the salary is so low that they don't want to do the job, they except to find a easy work with a higher salary.Third, with more students get into university, there's no shoreage of a appropriate /suitable employee,so,graduates face fierce competition.As far as I'm concerned, pressure is not only an obstacle but also a motivity.Students who are in colleges must work harder than before to keep their competitiveness.Only in this way shoud we adapt the competitive society.I believe throughtheir hardwork they'll get a satisfied job.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如何解决
形势政策作业:
结合自己找工作的经历,谈谈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少于200字)
随着大四毕业将近,各大学校校园招聘已逐步展开。结合自身的几次应聘经历,我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供过于求;随着统招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的人数逐步增多,学生的就业人数远大与市场需求,无形中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工作经验限制;许多岗位的招聘条件都有两到三年的工作经验限制,或是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这对于初出大学校门毫无正式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来说,是一大无法跨过的铁门,往往也因此错过好的就业机会。
三、自身条件;就目前接触的校园招聘看,自身的硬性条件也限制着就业问题,如许多城市岗位都要求外语四六级才能报考,有的直接只招聘211类院校的毕业生。
综上,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市场问题、专业问题、自身条件等各种原因形成。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结合形成的原因分析:归咎于一点,皆是自身条件不够硬才达不到企业市场岗位的需求。毕业生们只有运用好在大学的四年时间,努力学生,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加适应社会,如:多参加校园内外活动等。建议学校提高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掌握到实际生活岗位的需求,这将对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大大的帮助。
第五篇: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用人制度环境下,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的社会性问题,如何解决此问题是当务之急。本文浅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解决大学生就业有以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职业发展教育
一、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因素
1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首先,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_年毕业生数约为660万,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150万,总共超过800万。其次,国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及其他城镇失业人员增多。最后,政府放松进城务工人员限制以及城镇化进程的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也大为增加,形成对就业机会的重要争夺力量。新增劳动力、失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冲击就业的三大因素,这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另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人才竞争、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岗位需求人数一定程度上的下降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地区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倾向于发达的东部地区,致使有着较大用人需求的中西部地区找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院校次之,地方院校再次之。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倾向于高学历,研究生的供需率小于本科生的供需率。从专业看,紧缺专业如通讯、计算机、机械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3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弱。90年代以来经济每增长1%仅增加约80万个岗位。经济波动、产能过剩及贸易摩擦引发就业风险。4 市场经济的不公平歧视现象。市场转型期的市场与计划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力资源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存在各种就业歧视现象,如地区歧视、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等各种歧视
5就业体制机制障碍问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错觉,严格的户籍管理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择业,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得毕业生尽量避开农村等地区。企业用人制度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合理的人才使用观。
(二)高等教育因素
“计划招生”与“市场就业”的矛盾,招生工作忽视对就业市场的预测。高校缺乏一定的市场敏感度,专业设置滞后,趋同现象严重。学校就业指导关注就业率,注重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注重静态就业而忽视职业发展的动态,职业发展教育严重滞后。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尚不健全。
(三)大学生主体因素
1自身定位不准,职业目标脱离实际,就业期望高于社会实际,盲目自负,要求过高。有的缺乏竞争意识,难以转变角色,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对待就业消极依赖,观望徘徊。
2职前修炼不足,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职业能力欠缺,实际能力与社会要求有差距,这也是造成很多企业拒绝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的原因。
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只是在将要毕业时才关注相关的职业信息和进行择业就业准备。
4职业价值取向有失偏颇,非理性择业观,择业地位观、动机观、苦乐观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对策
(一)社会经济方面的对策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从整体上降低就业率。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就业岗位的贡献作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更大的发挥中小企业的就业吸引力。
政府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宏观调控就业市场,切实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利和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就业。例如现阶段的“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切实完善与就业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
企业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招聘选拔人才,树立合理的人才使用观,改革企业用人制度。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力度,充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
(二)学校方面的对策
在教育育人为本的前提下,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进行课程改革,增强社会适应性。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学校特色,注重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及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适用性,积极发展通识教育,走内涵式发展路子。积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转变就业指导部门的行政职能到服务性职能,建设一批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师队伍,加强课程建设能力,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切实提升大学生职前素质。
重视与就业市场特别是企业组织的联系,建立顺畅的就业渠道,这是毕业生就业的基础。同时要追踪调查毕业生的任职情况,建立完善的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对策
1积极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定位,进行职业测评,在自我认知、环境认知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确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并在不断反馈调整中实施行动。
2知识和能力是紧密相联系的,建构系统扎实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积极参与校园社团活动、学校实习见习活动以及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态度的培养的内化迁移整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好职前修炼,提升自己的职业认同力、职业形象力、岗位胜任力、社会活动力和自我推销力,塑造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多途径就业,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的社会资源就业。也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基层也是大有可为的,或者自主创业。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树立理性的择业观,端正职业价值取向,坚持动态发展的职业发展观点。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合理配置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全局问题,而解决此问题需要各方协同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全面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