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



第一篇:黄山奇松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三.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

2.能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课件等方法理解新词语“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的意思。3.能抓住重点词、句,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资料、课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与美。

4.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预习课文,做好批注。课前欣赏:黄山风景录像资料 课前交流:

老师:老师和你们交流一下,我说,你们也跟着说。四(2)班的同学早上好,你们跟着我学。学生:老师早上好!客人老师早上好!

老师:老师只想到了你们回答:“老师早上好”,没有想到你们这么懂礼貌还说了“客人老师早上好”,有一点点小遗憾,什么呢,有一点点拖腔,好,继续。我看到四(2)同学有一个感觉,你们很有精神!

老师:你们说啊,你们很有精神!

学生:我们很有精神,客人老师很有精神!老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天真,很烂漫。我的第三句,请一个同学来和我说。我说一句心里话:我今天早晨能和咱们四(2)班的同学一同上一节课,我感到很开心,也很激动!学生:我和林老师一同上一节课,我很激动,也很开心。老师:两个意思说得特别好,他说的是你们的心里话吗? 学生:是!

老师:请把你心里面想的用你的眼睛说出来,告诉老师可以上课了。

老师:上课!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客人老师好!

(林特在课前和同学们的谈话轻松自如,同时给了学生一个信号——说话不要有拖腔。其实,林特自身干脆利落的语言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学过程:

老师:今天这节语文课林老师想让同学们轻松点,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什么地方? ▲课件出示课题 ▲读—黄山奇松

老师:去的地方是黄山,我们班有没有人去过黄山?

你去过?

学生:我去过黄山,它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它凭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号称第一山。老师:天下第一奇山。是的,这个同学去过了黄山,留下了印象,下刚有同学说黄山有四绝是-----学生: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老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既不看怪石,也不看云海温泉,只观奇松,一起来读题---学生:黄山奇松

(听很多老师上过《黄山奇松》,印象中的导入多数是冗长且拖沓的,要么详细介绍“四绝”,要么说上半天自己游览黄山的感受。而林特一句:“今天这节课,我们既不看怪石,也不看云海温泉,只观奇松”一下子就抓住了中心,让人没有扯远的余地。)

老师:谁的脑海里冒出一个大问号? 学生:什么是黄山奇松? 老师:马上你读课文就知道了 学生:黄山松为什么奇怪? 老师:这个问题你可以换个方式问 学生:黄山松为什么奇 学生:黄山松奇在哪? 老师:你再说一遍 学生:黄山松奇在哪?

老师:是呀,黄山奇松奇在哪?这是一个大问题,同学们要记住。(质疑是很多老师都会用到的环节,但是林特对于一些没有思维价值的(比如“什么是黄山奇松”)问题不作牵扯,只一句“马上你读课文就知道了”,而对于核心问题“黄山松奇在哪”,林特则一再引导,直到让学生问清楚为止。而整个授课环节,林特正是围绕着学生的这一问题展开的。)

老师:不过要想去黄山看奇松,就必须过好字词关,拿到一个生字词的入门券。你会读么?自由读读看。(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生自由读生字词)

誉为

陡崖

玉屏楼

宾客

屹立

卧 老师:谁来读?(指名读词)

老师:非常好,词语的节奏感读得很好。你再来读。老师:全班一起用这个节奏读---

(生齐读生字词)

老师:非常棒!“卧”这个字没有词,谁来给他组个词? 学生:或卧

老师:这是文中的,不是词。学生:卧薪尝胆

老师:好一个卧薪尝胆。学生:卧室

老师:卧室,你有你的卧室,还有吗? 学生:卧倒

老师:卧倒,一种姿态,很好!

老师:请大家一起来看这个词念----(指玉屏楼)

(生齐读“玉屏楼”)

老师:要是你们没学这篇课文,你绝不知道这个词,课文中“玉屏楼”在这句话中,一起念—

学生: 黄山最妙的观光处,当然是„„黄山决胜处的玉屏楼了。

老师:谁能通过这个句子了解玉屏楼 学生:玉屏楼是被称为“黄山绝胜处” 老师:的---学生:地方。

老师:好,请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学生:黄山绝胜处

老师:你知道“黄山绝胜处”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是黄山最妙的观光处。

老师:你再说一遍。原来这个词语在这个地方呢!读--学生:黄山最妙的观光处 老师:就是 学生:黄山绝胜处 老师:就是 学生:玉屏楼 老师:很好,我们读文章啊可以这样联系文章认真去读,词语你就能自己理解。

(用组词理解“卧”,用联系上下文认识“玉屏楼”理解“黄山绝胜处”,这才是真正的学语文。)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纸,我们要去看黄山奇松了,捧起课文纸我请三个同学带我们去看,请你带我们看仔细点,读准每个字音,读通句子。(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老师:我听出来了,你们预习得很好,刚才我满意你们的朗读。下面再请同学们再认真地到文章里默读课文并初步思考: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学生默读课文)

老师::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学生:奇在它的姿态

老师:请你读文中的语句。哦,这是你的整体感觉 学生:黄山松奇在它的千姿百态„„

老师:非常好,你就回答了她刚刚的整体感觉。不过你读的时候多了一个字,继续你还从哪感觉到它的奇? 学生:陡崖边,处处都有它。老师:哦第一节,还有谁来? 学生:迎客松姿态优美„一段

学生:我觉得他读多了,这里是写迎客松的形态,并不是写黄山松的。

老师:同学们从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感受到了黄山松的奇,但老师要告诉你们,你们并没有找到黄山松最奇的地方,到哪去找,一起到玉屏楼去看!一起读--学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老师:我们一起到玉屏楼去看三大名松。请自由放声地读,开始--学生自读。

老师:让我们一起到玉屏楼去看看黄山奇松,谁带我们去看?(指名分段读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老师:下面我建议大家一棵松一棵松去仔细看,首先我们来看迎客松,请你们自由再读,这有个问题,这是一颗什么样的松?你能在这段话中挑一个词填进去吗? ▲出示填空:

这是一棵()迎客松。学生:这是一棵姿态优美的迎客松。学生:这是一棵充满生机的迎客松。学生:这是一棵枝干遒劲的迎客松 学生: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迎客松。老师:这个词再读一遍。(师正音)学生:这是一棵生命力很强的迎客松。

老师:生命力很强,这儿没有这个词,是你自己读出来的。学生:这是一棵郁郁苍苍的迎客松。(师相机正音)

学生:这是一棵引人注目的迎客松。学生:这是一棵代表黄山的迎客松。

(一道看似简单的填空题,实则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性读文,不同的填法都是对迎客松特征的描写。)

老师:是黄山代表的迎客松。我建议大家把第一个词带进去读--学生: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迎客松。老师: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在哪?

学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欢迎宾客的到来。老师:这句话你读得好,不过这个字你读错了,是枝干(gàn),不读第一声,你再读第二遍。老师:你说说看它怎么姿态优美呢? 学生:„„

老师:有这种感觉,但说不出来,谁来帮帮他。

学生:它的枝干斜伸出去,就像是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老师:恩,那想不想看一看? 学生:想!老师:(出示迎客松图片)我们来欣赏,它的姿态优美主要是在中一丛青翠的枝干,来读—

(生读文)老师:姿态优美,我想知道除了姿态优美还有没有? 学生: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郁郁苍苍。老师:大家看看图,看看是什么颜色啊? 学生:绿。

老师:那请你把前两句连起来读,我们来体会(指名读)

老师:请你来读让我们感受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同学们刚刚还填了一个“饱经风霜”,谁课前查字典了?请你说说从哪看出来?是什么意思?

学生:经过暴风烈雨折磨的

老师:有这点意思了。还有没有?那我提一个字,这个“饱”就是充分,明白了吗? 学生:充分的经过风霜

老师:折磨、还有人说洗礼,就是经过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练叫---齐 学生:饱经风霜 老师:再读

学生: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迎客松。

老师:经过了洗礼,这棵迎客松

你觉得它有多大的年岁? 学生:大约一千多年

老师:同学们猜得都差不多,老师这有资料请你来看看,你们把这首诗读读就知道。学生: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老师:一千多年,可能经历过哪些呢? 学生:暴雪、火灾、烈日炎炎。老师:这就叫“饱经风霜”,学生:生命力强

老师:可有个词语就在课文里,你们为什么不说呢,一起说-----(充满生机)。板书:充满生机、姿态优美。用笔画下这个词语,还有一个词语老师写下来了,你也应该用笔画下来,老师:读-------(姿态优美)。你说奇不奇? 学生:奇。

老师:指名读这段话。

老师:这棵迎客送松可以作为黄山的象征么?请你们一起来读,让我们试着把这迎客松移进我们的心里,自由的读一读。(生读文)

老师:看着图,不看课文来回忆一下。学生:试背迎客松一段

(姿态优美、饱经风霜的迎客松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因为林特抓住了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再借助图片、诗句的补充,让迎客松从静止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

老师:这是迎客松,我们来看看陪客松,谁来读?(指名学生读)

老师:谁能找个词填进去? 学生:这是一棵(高大)的陪客松 老师:从哪读出高大? 学生:这是一棵美丽的陪客松 老师:从哪读出美呢?‘ 学生:这是一棵绿色的陪客松

老师:是呀,这是一棵高大绿色的陪客松,我们来读(生读陪客松一段)

老师:我们来看送客松。指名读(生读送客松一段)

老师:声音不大,但很有感情。再请同学来读。

(指名读文)

老师:你来填:

这是一棵()的送客松。学生:姿态独特的陪客松。学生:天然盆景

老师:我来考你一个,什么叫枝干蟠曲? 学生:就是;

老师:我们来看图,它向山下。刚有同学填“天然盆景”,指的是谁啊? 学生:送客松 老师:天然盆景和盆景有什么区别? 学生:人工培育—盆景

齐读陪客松一段。

老师:谁来找个词填进去。这是一棵的陪客松。

高大,(从哪个词读出来的?巨人)翠绿的(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

老师:刚才我们看完了三大名松,我们再来读读,感受一下他们的奇。他们三个在写法上有区别,你们发现没有?(指名说读)

老师:谁发现了这三大名松在内容上有什么不一样?谁写得多?

学生:迎客松写得多。

老师:是呀,迎客松写了三句话,陪客松只一句话,送客松两句话,为什么这样?

学生:迎客松是黄山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老师:让我们把这最有代表性的迎客松再来读一下

(生读迎客松一段)

老师:所以迎客松要写得那么具体,送客松也有特点,所以写了两句话,陪客松则一笔带过。(写作方法的悄然渗透。)

老师:请想一下,三大名松能代表黄山所有的松么?不能,最后一段请你来读(生读最后一段)老师:第二个同学再来读

老师:这地方哪个词告诉我们黄山松除了三大名松还有很多? 学生:千姿百态

老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请你在书上用笔画下。这个词我们可以换个顺序来读 老师:哪里读出了千姿百态?

学生:他们或屹立、或斜出形似孔雀。

老师:我再请同学来读,你们来数数有几种姿态(生读文)老师:几种? 学生:八种

老师:读出这八种姿态。

老师:八种,离千姿百态还早着呢,可为什么说千姿百态? 学生:后面有省略号,说明后面还有很多

老师:是呀,省略号,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老师这有图片,你能根据图片说出他们的形态么?(出示图片)孔雀松图片 竖琴松图片 老师:这是? 学生:盘龙松 老师:盘龙是要盘起来,可这没有盘着,他是趴着,卧着,是----学生:卧龙松

(林特课件很简单,但是每一张图片又是那么恰到好处!对“千姿百态”的理解很有帮助。)

老师:再来读句子,这个句子很有讲究。(指名读)

老师:谁有发现?一起再来读 学生:是三个分句

老师:屹立、斜出、弯曲写出了松的枝干,老师:这些词都写了松的姿态,可前面是用两个字,中间是一个字,最后是四个字。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呢? 学生:让人在脑海里想象松的形象

老师:一种姿态不能表达黄山松的奇,全班齐---全班齐读黄山奇松

老师:这节课我们看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一起领略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充满生机,最后老师要回到这个大问题上,黄山奇松奇在哪?看黑板 学生:千姿百态

充满生机。

(林特的板书简洁大方,更关键的是板书概括了黄山松之“奇”,很好地回答了授课伊始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教学首尾呼应,流畅自然。)老师:难道黄山松不奇么? 学生:奇

老师:同学们,作者在写黄山奇松的时候,写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他挑选了最有特点的三大奇松来写,其他一笔带过,有详有略。

老师:很多人读了黄山奇松就有一个愿望,你有么? 学生:想去看一看。

老师:到黄山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机会,我们相约在黄山!

(一个美好的约定,虽然很难实现,但也给学生憧憬,至少记住了老师的忠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六.作业(任选其一)

1.推荐文章:《黄山奇石》,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相关的书籍读一读。

2.当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说出“奇”,也许明年暑假你就能来一次黄山之旅。

3.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第二篇: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结合课外资料,感受黄山奇松的独特之美。

3、能借鉴文中第二段的写法,描写黄山奇松的姿态,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学习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并能模仿写一写。

预习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感受作者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情态描写。

2、思考课文第三小节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补充省略处。学习过程:

一、回忆导入 游历黄山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它更是情有独钟。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二、欣赏奇松

体悟奇美

1、点击“黄山奇松”欣赏。说说感受到了什么?书中怎样描述的呢?快读一读吧。

2、出示“活动单”一

活动一

品读字词

体悟奇美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几种松树,把你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黄山松树的奇特,并用书中词或自己积累的词概括。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文中哪些字词非常巧妙的展示了黄山松的奇特,并挑选一种黄山奇松的“奇”重点探究。

展示交流:全班交流。

3、交流并指导朗读。(学生表达各种松树的特点的词让他板书。)迎客松

1、)据资料说迎客松已经有1300多岁了,这棵屹立在黄山之巅的千年松,见证了黄山的沧桑、变迁,请大家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经历了哪些磨难呢?同桌互相说说。指名说说。(骄阳、狂风、大雪、暴雨„„)

2、)迎客松屹立在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上,它饱受风吹日晒,经历了无数次的狂风暴雨,按理说,这棵树早就会怎么样了呢?(压垮、被雷劈断了,枯死了„„.)可是这棵迎客松仍然()引导学生说迎客松的神奇特点的词语。

3、)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奇美”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陪客松 好客的迎客松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又是谁在那儿热情地接待、陪伴他们游览观光的呢?(出示陪客松的图片)(现在,请你一边欣赏陪客松的图片,一边美美地多读课文,看看陪客松“奇”在哪里呢?)相机指导朗读,读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请学生读。

送客松

天色已晚,游人即将告别,好客的送客松矗立在蔼蔼暮色中,与游人依依告别,(出示送客松的图片)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读一读,并想一想: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这棵松?

天然盆景与盆景有什么区别?重点欣赏枝干蟠曲(枝干弯弯曲曲,这就是蟠曲)、天然盆景(没经人工修饰,天然形成的,正因为它的枝干蟠曲,所以人们把它们比作天然盆景)、依依不舍(指导朗读)

3、刚才我们看完了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形态奇美,神韵非凡。让我们完整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配乐朗读第二段)

过渡:大家想一下,三大名松能代表黄山上所有的松树吗?(不能)我再次观赏奇特的黄山松。(点击其他姿态的黄山松)

引读第三小节

1、你想用哪个词形容看到的这些松树?(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姿态万千)

2、引读:是呀,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

,或

,或

;或,或

;有的状如

,有的形似

„„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3、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把他说得更丰富些吗?

4、练习说话

出示: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

,或

,或

;或,或

;有的状如

,有的形似

„„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过渡:同学观察认真,讲得到位,听得仔细,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我们不妨也学学作者的写法描述一下你所见到的其他黄山松吧。

三、回味奇美 描绘奇松

1、出示要求

活动二

回味奇美

描绘奇松

n

自主学习:

1、回味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2、自由选择观赏到的奇松,用生动的语言写一写。

n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挑选最优秀的读一读。展示交流。

n

展示交流:全班交流,品松之“奇”。

四、总结拓展

升华情感

总结:同学们,“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高度赞美了黄山无穷的魅力。我们读读其他诗歌怎样赞美她的。(出示诗歌齐读)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

板书设计: 16 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第三篇:黄山奇松

《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淮安市码头中心小学夏继振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黄山奇松。

2.指名读第一段。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松奇特之一是生长位置之奇。(板书:位置)今天,我们将走近奇松尽情领略黄山松还“奇”在何处?

(二)激情导读,感受三大奇松。

1.如果要让我们去寻个最佳观赏点,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就将玉屏楼誉为“黄山绝胜处”。解释“黄山绝胜处”。(联系上下文,理解“黄山绝胜处”意思)

2.站在玉屏楼,放眼四望,玉屏楼的周围到处都是郁郁苍苍的黄山奇松,其中最美、最吸引人们的是哪三棵松树?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各具特色,深得人们喜爱,那么,作者是怎么描写它们的呢?

出示自学提示:

(三)细读品味

1、学习迎客松

“指名读

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迎客松的奇。

(1)一奇在姿态。

(2)二奇在精神:

a.理解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个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b.如果你是一名游客,看到这样一棵令人称奇的树此时你感受到它那精神。

c.课文中哪一句话告诉我们迎客松名字的来历。

d.通过朗读来表达对她的敬意吧。(齐读)

练习背诵。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学习陪、送客松

1.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他们“奇”?

2.交流。理解“枝干蟠曲”、“天然盆景”。

3.如果说送客松、陪客松在你的面前,你能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定?将原因说的更充足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出示送客松的图片,学生猜,说理由)

★感悟文章的写法:

三、感受松之千姿、升化情感。

1.课文里还写了黄山松的那些姿态?板书:千姿百态

2.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看了这些图片此时你想说什么?

3、带着你的一份赞叹、一份惊喜读这一段

四、总结交流。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位置

奇?!迎客松

陪客松大自然的杰作

送客松

千姿百态„„

第四篇:黄山奇松

第五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由《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习作五”、“练习五”组成。3篇课文分别讲述了三处景区:黄山的三棵奇松、壮观的黄果树瀑布、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黄果树瀑布》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莫高窟》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习作5”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四幅神情各异的脸蛋图和一段文字说明。第二部分是本次习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要把事情写具体,要给习作定题目,最重要的是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练习5”有五项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二、单元目标:

1.学习本单元生字,并能理解由生字所组成的词语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课文。3.学习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学会抓住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时间安排:

10课时、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使黄山更加秀美。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准备] 录像、课文录音、投影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1、你知道松树有哪些品种吗?

2、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

3、质疑: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思考讨论: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集体朗读课文。

3、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板书设计:

情有独钟

黄山四绝——奇松

闻名于世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掌握词语。

2、钢笔描红。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被誉为(跟说:“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也就是(跟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投影展示黄山四绝图片),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它更是(跟说:“情有独钟”)。(多媒体展示黄山松)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齐读课题,注意老师用红笔写的字了吗,是什么呢?(奇)黄山的松奇在哪儿呢?

二、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写到了哪些奇松?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表示出来。

2、.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指导)

(1)迎客松:(多媒体展示迎客松图象)

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儿? 句一:

①“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 “枝干遒劲” 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③“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④“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平时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呢?(指名说:建筑、人物„„)能将它用在“人”上造个句子吗?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同样,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讨论)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这棵八百岁的老树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啊,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②从“热情的欢迎”体会迎客松非常热情”。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

③远方的宾客慕名而来了,这位热情的主人会怎样欢迎呢?假如你就是迎客松,你会怎样来欢迎宾客呢?

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呀,我们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练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指名说)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体会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

③你能用“不仅„„而且„„”把它的意思也表达出来吗。(指名说)④这句话你理解了吗?你能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小结:

1、看着这棵迎客松你想说些什么呢?(迎客松你真神奇,你真美!)

2、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来吗?(齐读)

(2)陪客松:

过渡:你还想看看什么松?(陪客松)。(多媒体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①“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②是啊,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3)送客松:

过渡: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出示送客松图片)看了送客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①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盆景”。)(出示图片比较盆景),但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跟说“天然形成的”)从这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神奇。②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从“依依不舍”体会它的热情。③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说

④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送客松的句子。(指名读)(4)玉屏楼:

过渡:刚才同学们所见到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虽各有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齐说)“奇”,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看谁先发现?(指名说)“玉屏楼” ②对!就是玉屏楼,在这里我们可尽睹三大名松的风采,所以它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绝胜处”是什么意思?也就说此处是黄山松独一无二的、最妙的观松处。

这一自然段先总写玉屏楼是最佳的观松处,然后分别写了三大名松。如果给这一自然段划分层次,该如何划分。(讨论:可分为二层或四层)请用“//”在每一层后面标出。

现在,大家想不想登上玉屏楼去看看黄山的三大名松啊!现在有个好机会,想不想试试呀。(争当介绍三大名松的“奇美”)

四、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咱们在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2、“黄山的松千姿百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出示:(或„„或„„或„„;或„„或„„或„„有的„„有的„„有的„„)

3、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

4、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欣赏图片)你觉得黄山松还像什么呢?(指名说)?

5、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谁能用“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呢?

6、黄山的松千姿百态,是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学生跟说: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7、谁来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美美的读出来呢?(指名读)

8、我觉得,我们在读的时候应放慢速度,这样才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它的神奇秀美给读出来。(齐读)

五、总结:

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黄山全有。(出示黄山全景图)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确实令人着迷。

六、拓展:

学写广告词:“元旦假期快到了,宝都旅行社准备开辟‘黄山三日游’的旅游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七、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板书设计:

迎客松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教学反思:《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缺乏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总之在不断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业设计:

1、黄山松()。它们或(),或(),或();或(),或(),或()。

2、被誉为“()”的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更是()。

3、写导游词(要示写出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第五篇:黄山奇松)

洋思语文课教案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书写。③ 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

④ 朗读品味,体会黄山松之“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饱经风霜”。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黄山奇松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3分钟)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美文——《黄山奇松》。(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谁能用一两句话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黄山?(交流后出示)一起读:

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3、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这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他特别偏爱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美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①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书写。③ 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④ 朗读品味,体会黄山松之“奇”。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7分钟)

1、出示自学引导

(一):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识记生字词。

·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他同学举手帮助更正。[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 [可能读错的字音:枝干 多音字:gān 干脆,不相干gàn 树干 干部 写在书本上]

2、出示生字词及文中四字词语:(检查预习)

誉为 陡崖 玉屏楼 宾客 屹立 卧倒

闻名于世 情有独钟 潇洒挺秀 充满生机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千姿百态 神奇秀美 ·这些生字词谁会读? 再请一位。·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谁来读?(一人一行)一起读。

3、给你一分钟时间记字形,准备听写词语。

听写词语(玉屏楼 宾客 饱经风霜 充满生机),写在自备本上。

4、以最快的速度对照屏幕,同桌交换批改。检查反馈:全对的举手。三、二读课文,理清脉络(3分钟)

1、出示自学引导

(二):二读课文,快速浏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思考:是什么原因令人们对黄山松情有独钟?

2、谁来说说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第二段呢? 第三段?

交流问题1后出示:每段大意:1.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2.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3.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一起读

3、那么是什么原因令人们对黄山松情有独钟?

板书:奇(擦去题目中的“奇”,用红色粉笔写一个大大的“奇”)

四、品读课文,体味黄山松之奇(20分钟)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黄山松之奇。

2、出示自学引导

(三):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构段方式,用“‖”给这一段分层。

[ 分对则说说理由; 可能有学生分四层则引导: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分别是哪三棵名松?(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你再看看这一小节开头,想一想它是怎样的构段方式?(板书:总 分 三大名松)]

(出示第二自然段。红色“‖”分层)

3、出示三大名松图片:给大家带来了三大名松的图片,你能认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松吗?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松树,迎客松谁来说? 陪客松? 送客松?

4、出示自学引导

(四):细细品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你从哪些词句中品出了它的神奇?(圈划词句,在旁边写写批注)。

5、交流:(先来看看迎客松,哪些语句让你感到了它的神奇?)

迎客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姿态优美:能用文中的语句说说它的姿态美吗?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谁能把它读美了? 师评价: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啊,难怪会吸引那么多游客!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注意加上动作做一做姿态优美的迎客松。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枝干遒劲:你知道“遒” 的意思吗?(就是矫健有力)你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什么?(迎客松生命力旺盛)请你读一读第一句,读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饱经风霜:谁知道饱经风霜的意思?(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想一想,这个词一般是用来描写什么的?(写人)(出示饱经风霜的人物头像)这就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谁能用饱经风霜来说一句话?(例:人们那被晒黑的~的脸上,显出严肃而紧张的神情。)而文中用它来描写迎客松,同学们知道吗,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狂风吹,暴雨浇,雷电劈,骄阳烤,积雪压,但它却仍然是——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一起读好第一句话,表达你对它的赞美!

·如今,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给“乃至”找个近义词?(甚至)找近义词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代表、象征” 可见迎客松在黄山的地位,在游人心中的地位!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小结:同学们,迎客松的神奇,就在于它姿态优美,生命力旺盛,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神奇。

陪客松:“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绿色的巨人:(奇在它在岩石上生长竟然如此高大挺拔!生命力顽强!)

·陪同:(拟人)

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独具匠心。游人累了,可以靠着它歇一歇;热了,可以在它树荫下纳凉;下雨了,可以在它身下躲雨,多贴心的陪客松呀!

·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送客松:“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姿态独特,枝干盘曲:与众不同

·天然盆景:“盆景”见过吗?人工培植的常绿植物,借助绳子捆绑等外力进行盘曲,得到人们想要的优美姿态。而送客松的优美姿态却是自然形成的,真是——神奇!

·长长的“手臂”是指——(枝干)。

同样是“手臂”,比较一下,和迎客松伸展的姿势有什么不一样?谁来给大家做个动作?(注意:告别)就请你读一读这句话,加上动作,展示送客松的姿态。

形若其名!不愧是“送客松”!谁再来读?

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迎客松向游人道别时的依依不舍,情意浓浓。一起读。

4、小结写法:赏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都被深深地吸引,细细比较描写三大名松的语段,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都用了比喻、拟人的表达方法)是呀,这样的描写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五、背诵积累(6分钟)

1、这样生动的描写,让我们记在脑海中。

出示:背诵积累:初步背诵第二自然段。(三大名松中可选一两种你喜欢的松树描写背诵,看看提示,读一点,背一点,背不出来的,再看看书,5分钟后,比谁背得多。)(总写)——(分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出示第二自然段填空,检查背诵(不熟练的地方可以看看书)指名背诵一人一节。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楼前。

迎客松,虽然,却仍然。它有一丛,如同。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

陪客松,如同,在。送客松,游人把它比作“ ”。它向山下。好像。

六、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黄山三大名松的神奇,而黄山松成千上万,可谓千姿百态。想见见它们吗?(幻灯片放映黄山奇松图片)

小练笔:选择你喜欢的几棵松树,模仿课文中三棵名松的写法,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注意用上总分的构段方式、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迎客松

热情欢迎

三大名松

陪客松

陪同观赏

送客松

依依不舍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