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老舍



第一篇:走近老舍

走近老舍

教学目标:

通过对《我了解的老舍先生》的阅读指导,以点带面,使学生初步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老舍作品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

具体指导阅读《我了解的老舍先生》这篇文章,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并使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准备:

课件(内含老舍头像,老舍作品片段,阅读方法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出示课件1(老舍正在写作的图片)

师: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过著名作家老舍的许多文章,你们记得有哪些吗? 预设:

生1:我们学过老舍的《我们家的猫》。生2:我补充,我们还学过老舍的《草原》。课件出示2(第三单元目录)

师: 在我们本册书第三单元选入了老舍的五篇作品,我们有幸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国外有位诗人说:“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必须走进他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文学家汪曾祺先生写的这篇文章《我了解的老舍先生》,走近老舍的生活,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

二、课内得法

1、出示课件3(阅读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一查,边读边梳理课文从中你了解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理清课文条理后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课文

3、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我了解到老舍先生爱养花。师:那你是从哪看出老舍爱养花的呢?

生1:我是从这里知道的。(读第一自然段的有关语句)师:哪个词语最能体会出老舍爱养花? 生2:痴迷成性

师:真不错,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来了解老舍的性格特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边说边出示课件4阅读方法)

(1)诵读 查字典理解词语(2)感悟 抓重点段落、句子、词语

4、学生运用总结的阅读方法,来说说通过读文还了解到老舍先生的哪些小事。(全班学生交流生活中老舍的一些小事,让学生充分体会好的阅读方法会让我们更好地去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5、小结 生活中的老舍有着淳朴的“平民”气息,所以汪曾祺评价老舍是“平民写家”,也让我们感到大作家是这么可亲。(边说边出示课件5)

6、交流工作中的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来谈,巩固阅读方法。)师:通过交流,老舍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更加鲜活。读到这里,不禁让我们感叹老舍先生的为人是多么可敬,难怪汪曾祺称他为“北京人的老舍”。这位可爱的老者真是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边说边出示课件5)

7、出示课件6《戒烟》、《趵突泉》片段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抓重点句子、词语来体会老舍文章语言的幽默诙谐,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运用巧妙。

出示课件4 阅读方法(3)课外阅读 人物形象更丰满 师总结:通过课外作品的阅读,来了解老舍,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总结收获

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出色,知道思考、总结,相信你的收获一定不少。

全班交流收获

四、课外活用 出示课件8(推荐书目)

《老舍幽默散文集》中:《小麻雀》、《林海》、《济南的秋天》、《齐大的校园》、《落花生》、《母鸡》、《养花》、《我的母亲》 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短篇小说集《赶集》、《月牙集》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 《茶馆》

老舍的文章像一块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就让我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更多地去阅读老舍的作品,让我们心目中大作家老舍的形象更加生动,更加丰满。记住把你的读书感受写在你的小本本上。

第二篇:走近老舍教学设计[范文]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进老舍》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单元以老舍先生为主题,精选了五篇文章《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母鸡》和一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了解的老舍先生》。学生对老舍先生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了解更多有关老舍的知识,教材中对老舍先生只言片语的介绍并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为此在学生的需求下,我以《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为切入点,生成了以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综合实践课《走近老舍》——了解文本中的老舍,生活中的老舍和工作中的老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归类整理本单元字词,并进行深入挖掘,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2.结合优美句段,运用各种方法体会老舍先生遣词造句的精妙,感悟其作品语言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老舍先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欣赏他的作品,感悟他的人生。结合课内外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老舍其人和其创作风格。

3.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网络探究的快乐。进而培养学生善于研究、善于总结的能力及学习语文、历史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浏览、阅读书籍等活动,收集、查找、选择、组合老舍资料,结合课本对整个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对老舍先生的评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扩写文章来加深课文内容的记忆,从中表达自己的收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意识,提高复习的效率,初步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2.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分类整理信息的能力。并形成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结合课内外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老舍其人和其创作风格,并形成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通过网上资料的搜索与整理,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作品等。教师准备:电子白板、导读卡

学生准备:收集老舍资料、预习单元内容完成预习任务,有能力的可制作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前期准备】

一.教师提供信息资源

获取信息的渠道有许多: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也可以互相交流所见所闻,丰富自己的阅历,亦可做摘抄、做读书笔记,在生活中积累。教师推荐有关老舍的信息及图片分类组合在一起,利于学生查找。二.学生自主探究,重组有关信息

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按各自的研究兴趣,占有资料,提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诱发探究动机,确定研究课题,并与小伙伴组成合作组。学生分组情况如下:

【实施阶段】教师引导各学习小组着重围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要求面面俱到,教学生学会识别对本课题研究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并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归纳信息。具体操作如下:

一、走进一个主题:

出示老舍相关图片,引出话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老舍。(板书)走近老舍丰富的语言世界,去感悟老舍独特的内心体验。

二,从文字中了解老舍,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成四组进行探究,提出各小组在本单元中所选的探究主题。

第一组《我的母亲》;从母亲的身世谈起,虽然母亲与儿女的语言交流不多,但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母亲内敛而又深厚的爱。

A.学习白描手法;

B.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C.揭示主题:母亲给予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第二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作者通过描写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对济南的山、水生动而真切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A.运用对比的手法,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B.运用衬托的手法,展示了济南的山的三幅美景图画,和水的特点。

C.揣摩语言,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和给予的深情。第三组、《祥子买车》主要介绍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来创造新的生活。

A.抓住描写学生的外貌、动作、心理活动以及语言的句段,体会祥子的性格特点。B.感受祥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C.品味老舍语言的魅力。

第四组《养花》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体会、理解课文,通过讨论交流,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A.体会作者关于养花的乐趣。

B.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找出从哪几方面表现中心。C.培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品质。第五组《母鸡》

文章以作者的感情变化,理清脉络,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A.讨厌母鸡的理由。B.不敢讨厌(敬畏)。

【成果展示】

一.展示生字学习成果。小组内.交流时,争取引导生从字音、笔顺、多音字、给生字加偏旁等方面多角度去谈。

二.积累、理解好词:

字词不分家,那么这个单元的词语你们是怎么归类整理的?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比如:四字熟语或成语等 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书写,而且还要能归类积累,理解词义并能学会运用。

三.品析一组佳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赏析句子。

对句子的分析,不仅仅是读出句子内容,还要会抓关键词,找修辞手法,想象意境,前后对比,联系全篇等。

四.赏析一个精彩片段:

1.自己先读读,指名读一读。

2.同学评价,以小组为单位班内交流。3.小组代表汇报。

五.我的收获:各小组反思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六.单元课后拓展:

老舍的一生是辉煌的、伟大的,关于“老舍”,要想了解的更全面、更深刻,还需要大家以后更多的搜集阅读老舍的作品,等到大家都读完之后,我们组织一次老舍专题交流活动。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共勉: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可或诵读精彩片段,或交流读后感,或讲述老舍趣闻,或演老舍剧本片段,或进行老舍相关图片展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锻炼学生们口语交际和表达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学而不思则罔”,在实际教学中边教边学,并善于总结、反思。

附例:多音字导读卡

(一):

书籍jí 一撮zuǒ儿毛

济jǐ南

结jié冰

缝féng补

把bǎ握

慰藉jiè

撮cuō 合 经济jì 结jiē实 缝fèng隙 刀把bà儿 扇shān风

好转zhuǎn

闷mēn热

熬āo白菜

舍shě不得 扇shàn子 转zhuàn圈 烦mèn闷 煎熬áo 宿sù舍shè 伤痕累lěi累 一宿xiǔ 劳累lèi

宿sù舍shè 积累lěi 星宿xiù

《我的母亲》导读卡

(二)(一)请划出在全文中起结构作用的时间句: 1..“母亲生在农家”(第3自然段)

2.“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第4自然段)3.“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第4自然段)4.“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第14自然段)5.“母亲已去世一年了”(第16自然段)

问题小结:课文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作者从母亲的出生、出嫁、“生”我,七十大寿,一直写到去世,脉络很清楚。

(二).作者先后六次提到母亲对我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第9自然段:从母亲那儿,“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②第10自然段:养成了“好客的习性”;

③第11自然段:“她最会吃亏”,“她宁可吃亏,不斗气”;

④第12自然段:“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⑤第12自然段:“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⑥第12自然段: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问题小结:老舍先生出生在贫寒的家庭,在母亲的血汗灌养下,最终成为一代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这体现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文章结构归纳: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母亲的家庭、婚姻、子女以及“我”的出生等情况。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写守寡后的母亲勤俭、朴实、宽厚、倔强和为人热情的性格以及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写母亲对子女的几件感人事例。

第四部分(第14—17自然段):写“我”远离母亲后,母亲的念子之情以及“我”对母亲的内疚之情。

课堂小结:通过文章脉络的疏理,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感知课文,为第二课时精读、朗诵重点段落做好铺垫。

第三篇:老舍自传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估,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严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 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

我的小传

鞠倩

我于1989年10月16日在湖南省邵东县邵东监狱职工医院里诞生了。刚学走路时,我就成了父母最伤脑筋的调皮鬼,经常挨打,有一次,妈妈买回了几条金鱼,养在鱼缸里。我便把它捉来捉去。谁知,条条都被我活活折腾死了,怎能不受罚?

四岁的我,进了幼儿园。我坐没个坐像,不住地跟同桌聊天,有时还跟男同学推搡打闹。不过,红花儿可没少戴。做事做得快,游戏动脑筋,普通话也挺能说的。在幼儿园中班诗歌朗比赛中还获得一等奖。

1994年9月,我被送进了砂石中心小学读书。在老师严厉的目光下,上课不敢走神儿,懂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意思了。在一年级的下学期,我参加了少先队,并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学习更加勤奋,又与课外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我的视力就从1.5下降到了0.3。

自小,我受到了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爸爸是个干部,说话还带点儿文学色彩,经常在大庭广众之前发表一点表论,还引经据典的。从小学开始,我喜欢跟人“侃大山”,清早特爱大声朗读。对参加活动特热情。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五年级时,同学们一致投我的票,选我任学校的宣传委员,负责每天的节目广播。我还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作文竞赛。虽然没有拿到头名,但获得与同届学生一试高低的机会,这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锻炼!虽然我的数学成绩不及语文,但是也不至于很差,三年级参加数学竞赛也得了三等奖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兴趣更广泛了,喜欢“样样搞,门门钻”。爷爷教我学习书法。但是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由于功课较紧,中止了,以致至今写不好字,真是个遗憾。

我一路顺畅地跨进重点中学两市镇三中的大门。到了中学,我变得沉稳些了,天真幼稚的我已成过去。但我现在玩起来仍癫得够“创意”。有的同学笑我“神经病”,可是我的头脑相当清晰,送我的绰号只是一种“爱称”罢了。

在学校里,勤学好问的风气十分浓烈。我的学习爱好也慢慢“专门”。我荣幸地成为文学社的一员,也发表过小小文章,编辑老师给我的习作写的“总评”还真令人鼓舞。这不,老师又特约我写《我的小传》了。

第四篇:大师——老舍

老舍

老舍是中国文坛上少有的平民作家,留下了一个祥子,一部《茶馆》,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高峰。

20年代,25岁的老舍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老舍是满足八旗后代,满足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非常富有语言天赋的一个民族,入关300年,出了曹雪芹、文康等多维文学大师,留下了《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不朽的巨著。老舍的第一步小说《老张的哲学》,署名老舍。老舍的本名叫舒庆春,老舍的舍取自他姓氏的一半。老舍的幽默与讽刺被称为快乐主义文学观。第二部小说(赵子曰)发表。

1928年,第三部小说《二马》发表。

他在英国打工五年,发表了三部小说。

老舍没有读过大学,回国后在山东齐鲁大学谋了教职。

在老舍笔下的那些小人物,只有社会地位的低下,没有人格上的小。老舍一生都在用悲悯和同情刻画着一个民族的性格和魂灵。

《断魂枪》发表。

1936年,老舍辞去山东的教职,做了专业作家,不久《骆驼祥子》问世。抗战胜利时,完成了《四世同堂》的第一、二部,在美国讲学时完成第三、四部。

老舍写作很认真,连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想半天,写出了文字的优美,被誉为现代白话文的第一人。

1919年五四运动。

老舍小时候三岁不会说话,九岁没有上学。好心的邻居(后来的宗月大师)帮助老舍上了学。

《我这一辈子》、《离婚》揭示普遍的敷衍的人生态度。

《牛天赐传》

老牌北京市民的优点在老舍身上都有,温柔敦厚,讲礼节

老舍的幽默是一种巨人的啼哭,是对世人、世事的一种悲悯、一种感知、一种嘲弄。有了真人,而后才有至文。

《鼓书艺人》完成。

1950年夏天,老师写出了《龙须沟》。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激发了老舍的创作激情,仅仅三个月,话剧《茶馆》问世,70多个人物,三万多字,写了半个世纪的历史,这是迄今为止,新中国最高艺术水准的作品。

1962年,《正红旗下》,写了满族旗人的没落。

北京是他一生写作中贯穿始终的主人公。

1966年8月24日,他来到了什刹海,最后他来到了太平湖坐了一天,投湖了。

第五篇:老舍a4

平民写家——老舍

老舍的生平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一说姓舒穆禄氏,存疑),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夫人胡絜青(1905-202_)。

文学开始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夏,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著作

《母鸡》 《我的母亲》 《养花》 《我们家的猫》 《济南的冬天》 《林海》《草原》《四世同堂——开学的日子》《断魂枪》《茶馆》一共六十多本小说

家庭背景

老舍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满族正红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妻子:胡絜青,满族正红旗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国画院,为一级美术师。历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满族书画研究会会长、北京文联顾问、中国画研究会顾问、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顾问等。大女儿:舒济,原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副编审;儿子:舒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女儿:舒雨,教授;小女儿:舒立。

名言

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象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仍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称号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259760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