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摘要: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相互规定和相互建构的活动复合构成的。《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师说》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些都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家中,当属孔子为最。孔夫子门下弟子三千,学生无不对他尊重敬仰,而夫子亦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孔子和其弟子堪称良好师生关系的典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接受教育的意愿起着制约作用,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的效果,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
《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师说》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些都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在孔子的思想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主平等。
从古至今,教学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学生惧于教师威严的身份唯唯诺诺,而教师也习惯了学生的服从更加妄自尊大。师生之间只有命令与服从,没有了心与心的交流。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教学效果,更有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的悲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教师与学生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教师和学生如果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彼此真诚相待,互相尊重,无拘无束,教学相长,平等对话,互敬互学,在这样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平等。《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在和他的学生谈到颜回时,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问子贡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你不如他,我自己也不如他。他从颜回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孔子不以圣人自居,谦虚好学,与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平等地位。
在《论语》中,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是贯穿全书的一个特征。《论语·公冶长》记载:“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孔门的老师与弟子围坐一起,各抒己见,毫无顾忌。这是孔门最常见的一种讲学方式。而此时,子路发言总是带有侠勇之气,而颜回的讲话谦虚、谨慎,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与教师都各有所得。
2、尊师爱生。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爱护学生是期望他们承担起建设未来的重任。教师要把爱的甘霖洒向所有学生,因为只有用爱浇注的教育才是最完美的教育。
孔子高扬“有教无类”的旗帜, 这是师爱的最高境界。他把师爱惠及每一个学生,所收学生不分贫贱,不分老少,不分智愚,不计前科,而且聚弟子三千之众。可见,孔子是本着一颗仁爱之心为平民办学,在下层中“诲人不倦”,这是何等高尚神圣的师爱情怀啊。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互相尊敬,吃住在一起,感情深厚,关系融洽,情同手足。孔子弟子颜回之死令孔子伤痛至极,倍感遗憾。《论语·先进》记载,“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蹇、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感伤。他和学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兄弟之情。孔子赢得三千弟子的信赖,并取得辉煌的教育成果,与他对学生的深厚感情是分不开的。
爱是相互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扶持和引导。因此,学生又必须尊重教师,信赖教师,依靠教师。《学记》提出:“师严而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古时天子上朝面南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若天子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则面东,教师面西,不以臣子相待,以表示尊师重道)”,“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君主尚且可以不以臣下之礼对待老师。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来自于教师的渊博学识、高尚的品行和崇高的威望。从而使学生对老师感到一种威严而信服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
在《论语》所纪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不愧是为人师表的典范。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对孔子不倦的教导很感动。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回的感叹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也只有像孔子这样的老师,才获得如此崇高而近乎神秘的描述。孔子的弟子曾陪伴孔子周游列国14年之久,足迹遍布卫、陈、蔡、曹、宋、郑、楚等国。在陈、蔡曾被兵马围困,绝粮7日。所到之处,不受欢迎,到处碰壁,被人骂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累累如丧家之犬”。尽管如此,他的弟子们仍始终跟随左右,不曾有半点异心。孔子逝世后,学生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学生们深深怀念着这位伟大的父亲般的恩师。这充分体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深挚的师生感情。
我国古代也流传下许许多多尊师敬师的感人故事:如程门立雪,秦始皇拜荆条,张良拜师等。
3、心理相容。心理相容就是群体成员在心灵上的协调一致与互相谅解。师生心理相容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相互接纳。心理相容会造成师生之间融洽的气氛,对维系正常的师生关系起着良好的情感作用,对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关系。师生之间一般要经历“接触、亲近、共鸣、信赖”四个步骤,才能建立起较为亲近的关系。师生之间要加强在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双向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可以建立起友好、理解、亲近的心理关系,形成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环境。所以,要创造条件,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从而建立起真诚的师生关系。综观孔子的育人生涯,他从来没有把教师的地位看得多么神圣。相反,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也从来没有把“师”的地位绝对化,他认为“能者为师”。由于每个人都有长于别人的地方,因此教师的角色不是完全固定的,师生有时也会发生角色转换,从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心理相容还包括教师要善待后进生,发扬孔子的“恕道”精神。孔子给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师的形象。《论语·阳货》论述“仁”的含义是“恭、宽、信、敏、惠”,把“宽”放到了第二位,《论语·里仁》也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说,教师要以宽厚的胸怀,善于与性格、品行、智商有差异的学生,甚至后进生实现心理交融。《论语·述而》提出:“与其沽也,不保其往也。”即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灵中还有善的一面,不能因为他有缺点就全盘否定,而是着眼发展,既往不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陵暴孔子。”子路对孔子不礼貌,但孔子并不计较,而是循循善诱,感化了子路。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们。那样,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他们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
4、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互切互磋、教学相长,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方法。教育教学活动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师生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品德修养的提高,不能单靠教师的传递,还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体验、修炼。教师的作用只是做学生掌握知识的领路人,提高觉悟的启迪者。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与思考。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知识学问是广阔无垠的。一个再好的老师,他的知识往往也存在局限性。正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说明,教师尽管闻道在先,但并非尽知天下之事。因此,教师就需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和智慧。
对于教师,孔子主张“学无常师”,“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择善而从之。对于学生,孔子认为“后生可畏”,主张“当仁不让于师”。荀子提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冰。”也体现出教师与学生水乳交融、老师应虚心向后辈学习,学生也会后来居上超过老师的思想。教师要善于根据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思路、修正教学方法、完善知识结构,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第二篇: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与质的关系体现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的的理想人格。这文与质的关系,礼与仁的关系都是孔子美育思想的体现。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有着自己的理论。苏格拉底一些教育思想与孔子极为相似。他没有建立自己的学校,他的课堂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对于学生如同孔子一样有教无类。无论是乞丐、农民、有钱人、贵族等等,都可以是他的学生。无论是谁只要去请教他,他都施教。当时智者施教是需要收取费用的,苏格拉底是不收取任何费用。苏格拉底教育目的是培育人才,这一点与孔子的目的相似,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苏格拉底倡导圣贤治国,认为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治国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这个方法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得以体现。他认为真理是潜在地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既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的见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他在教学中,常用设问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识加以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就用暗示性的提问适时引导,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他认为这样可以检验青年人的心灵。
美学思想:在《大希庇阿斯》篇中,通过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对美本质的讨论,区分美本身和具体美的事物,提出美本身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最后得出结论:美是难的。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被称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号召人们把目光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苏格拉底从目的论和美德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思想,其核心观念就是美善同一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同一说的开拓者。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接着,他还谈及是美善同一的基础就是功用。“凡是我们用的东西如果被认为是美的和善的那就都是从同一个观点——它们的功用去看的”也就是说,美的和善的事物,应该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功用不仅是美善同一的基础,也是判断事物美善的标准。同时他还对传统的和谐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指出了和谐的合功用、合目的性基础,从而实现了和谐的客观规则向主观功用的转变。苏格拉底赋予了和谐说以目的性,并且也使和谐包含了主观性。
三、从苏格拉底和孔子探讨教育学和美学结合的意义与可能性
1、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二人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二人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一致的。美育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发展全面型人才。现在的教育都希望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对其帮助很大。
2、教学方法的改革。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对于那种只注重灌输不管学生是否理解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这方面是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的。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突出学生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不会抹杀学生的天赋。
3、注重道德。道德观在二人的美育观中都有体现。一个人不只需要知识,更需要道德的熏陶。
第三篇:202_教育学考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202_教育学考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勤思教育学考研网为大家整理了一下202_教育学考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备考202_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可以认真的看看。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第一,编定六经,整理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典集;第二,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自30岁左右,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向他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但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3个月的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活。晚年时重返鲁国,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直至去世。《论语》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庶、富、教”
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
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
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出自《论语.阳货》,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这种立足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论,在西周以前以天生的血缘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践的观念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的,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孔子认为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后天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
(四)“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五)“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六)教学内容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局限:忽视了自然知识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七)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
2.启发诱导: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3.学思行并重: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八)道德教育
“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道德教育原则:
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中庸
(九)论教师
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十)历史影响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经验,大多可以追朔到孔子。他的贡献有: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第四篇: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孔子教育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私学兴起,在私学中影响较大的有四家: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中儒家和墨家被称为“显学”。提到儒家,必不可少的三个人是孔子、孟子和荀子。接下来,中公教育马小芳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第一,编定六经;第二,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1.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人性论上,孔子还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它们谈高深的学问。
2.“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
3.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即:礼仪、乐、射、御、书、数 以六书为基本教材:
4.教学方法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三个过程:学—思—行
在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深入进行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5.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道德教育原则:(1)立志乐道(2)克己内省(3)身体力行(4)改过迁善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5)中庸
6.树立教师的典范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7.历史贡献(1)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2)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6)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中公讲师马小芳解析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山西教师招聘网 山西教师招聘 中公山西教师考试网
第五篇: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
(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
(1)、“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3、孝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1)、孝与仁的关系。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一个人只有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外才不会犯上作乱,做出悖礼的事情;只有敬爱父母,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实现“仁”。孔子认为,“仁”是由“爱人”,即家庭的孝悌关系开始,逐步扩展的。(2)、如何做到孝?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和情感上去慰藉、尊敬和善待父母。因此,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敬”、“爱”、“顺”的观点。
“敬”指的是子女要发自内心尊敬父母,和颜悦色侍奉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爱”指的是子女关怀、体贴父母和温暖父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顺”指的是子女要承顺于父母,尽量不触犯父母,但孔子同时强调“顺”不是对父母毫无原则盲目顺从。“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4、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①强调处事有“度”,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③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但要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④要宽容包纳,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普遍的意义。⑤“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有借鉴意义。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得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不同于折中主义。
5、君子人格的塑造
(1)、“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2)、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3)、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4)、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君子不党。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时还要“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教育
(1)、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2)、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①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③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
(3)、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
7、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孔子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他认为人的一切全在天地掌控中,人须秉持天道而行,不可胡为妄作。“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把“畏天命”当做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
孔子天命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心态,“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另外,孔子赞成敬鬼神,但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8、关于治国与安邦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严于律己。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
(3)、治国的基本方法在于“选才、富国、育人,立法”。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善学说: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他认为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道德境界。
2、“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国君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主要体现在养民、教民两方面。
孟子认为养民首先要制民恒产,使百姓拥有土地;其次,还要使民以时,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做到“不违农时”。养民是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教民则是解决百姓的道德问题。“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另外,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3、理想人格:
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