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一
《亲爱的安德烈》中,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有年纪、阅历导致的不同视野;有母子情感的联结……对母亲而言,儿女的长大总是意味着离开,束缚不是办法,唯有放飞才能成就儿女的自我。龙应台极力平视自己的儿子,对儿子成长中的困惑,她告诉儿子:“要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而对儿女而言,成长并不意味着放任,安德烈这样告诫同龄人:“这世上任何事都紧跟着一个东西它叫‘后果’跟‘责任’。”
你可以看到龙应台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那个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是怎么让她学到对弱势的同理心与悲悯;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么扞卫自己喜欢摇滚乐,喜欢电影,并且怎么从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你可以看到这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台湾队”、“中国队”、“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你看到的,该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与子的辈份关系,很纯粹的交流着。
久违的龙应台,热情未减,在这本伪装成动人家书的畅销书里,拉着儿子安德烈的手,透过文字,把我们带到那个还有信仰,还有深刻人文关怀的地方。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二
昨天零零碎碎拼拼凑凑的看完龙应台的《给安德烈》,相比那些风趣的内容,我更多被打动的是这对母子彼此合作的态度,一同从容坦诚面对分歧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生活的勇气和幽默。
对每一个人来说,父母见证过我们所有最初的岁月,而我们见证着父母最美好的岁月。普天下,也只有这样的爱,虽然注定以分离为终结,却不以欣赏为前提,不以结果而决定。可是也是因为有爱,有付出,有期盼,才会有委屈,有伤心,有无奈。小时候觉得最委屈的事情,也无非就是好心办了坏事被爸妈责骂,然后一边抹眼泪一边申诉,你们怎么都不理解我啊。然后父母也很伤心,你这孩子,做错了事情咋不晓得错呢,以后出去了再这么非得吃亏的,怎么就不明白道理呢。可是我们都不这么说话,我们都只说半句话,我从来就不会先承认错误,再解释我的好心。爹妈也从来鲜有先解释下他们对于严重后果的担心,再批评错误。现在想来,爱只是前提,表示我们愿意,愿意付出,愿意接受,可它不能代替努力,不能代替我们在彼此了解过程中所有摸索中的成功和不成功,不能代替我们在表达和接受相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而必须的自我反省和调节。不能代替我们去表达,去感受,去沟通和了解。作为子女,我最庆幸的事情之一是不管少年时候的自己有多么强烈的敏感和封闭,母亲始终没有放弃尝试去了解这样一个成长波动的小小个体,纸条,书籍,信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也是最初这一份也许实际效果甚微却清晰表明的态度打动了平静的外表下极度不安的心灵。也让自己从此慢慢明白,人生是一场只知道方向却没有精细地图的远行,很难判断百米之外,是沟堑,还是坦途,是深山密林,还是平湖幽谷。但是你给出的爱,你拥有的爱,却可以超越境遇,不离不弃,始终如一。在一起的时候,我多做一份,母亲便少操心一份,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多倾听一份,我们便多了解对方一份。
我始终相信,是我前世的造化,得她为生身之母,却是她今生的修为,造我于膝下承欢。我常跟她开玩笑说,你看瓦,你的作品一点都不像你,你生气不生气瓦。然后娘亲则相当配合的正色答道,其一,你长得极像我家的那人,其二,你看看你眉头眼目看人做事的神态,有哪一样不是我的复制?也许,多年的行医生涯给母亲的是永远波澜不惊镇静安和的面容,可当我依旧像仔猫一样极度慵懒的蜷在她膝上的时候,分明,有无际的爱在汹涌。母亲节快乐,祝天下的父母和儿女们都快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三
当我在读过著名作家“龙应台”与她儿子“安德烈”共著的《亲爱的安德烈》后,才发现,所谓的“代沟”只是人们不知道怎样沟通而已。
每一封信都充满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其中也不乏有些想法的分歧,但这36封信,使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对方,了解了两代人。最后,成果是显著的,一个54岁的母亲与她21岁的儿子,也能有共同的话语了。
龙应台曾写道,以前,与他儿子通电话时,只能这样:
你好吗?
好啊。
学校如何?
没问题。
……。
仿佛与现在有些家庭的情况差不多,两代人之间也没声么话语,问问好,寒寒喧,就如普通人一般。大家都不愿透露自己的想法。但这样下去怎样沟通?有沟通,得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要是真正沟通起来,当你了解对方的想法后,或许会发现,对方可能与自己的印象判若两人。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孩子也清楚自己的父母,这样才不会有代沟啊!
龙应台在书后写到:
我努力了,他有回报以同样的努力。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
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那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