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1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1



第一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1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关口镇蒿塔小学 王广明

一、课前谈话

每天积累一点点: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学习课文

师: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带领大家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进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的字形和字音)谁来读读课题?

生:25.伯牙绝弦 师:绝什么意思? 生:断。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扯断琴弦。师:再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生:伯牙为什么从此之后再也不弹琴? 师:我也想知道。要想解决问题,得干什么? 生:读课文。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你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懂的或者难懂的地方请做个标记。

生:(读课文)师:请你读一下课文。(一生读课文)

师:读出真好,读出了古文的味道。还有谁读?这次要找个男生。(一男生读课文)

师:几遍,就能读成这样,了不起。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同意吗?(学生鼓掌,教师范读)怎么样?

生:(鼓掌)

师: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

(齐读课文,此时幻灯出示有停顿符号的课文)师:读到这儿,知道课文讲了哪两个人的故事吗? 生:伯牙 钟子期

师:(板书两人姓名)他们是何许人也?老师带来了两个人的资料,想看看吗?(幻灯补充两人资料

俞伯牙 衣着华贵 晋国 上大夫

钟子期 青布包头 楚国 打柴为生的樵夫)师: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质疑两人衣着、国籍、身份的不同,何以成为知己)师:老师也充满了疑问,还是到课文中去找找吧?(生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师: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师:这里有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呢? 生:擅长。

师:谁来介绍一下知己的特长,用古语。生:吾善画。

师: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从哪个可以看出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请你读读课文,画出书上的语句。(生画)好了吗?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两句古语比较长,有信心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生练习)谁来读一读?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非常自信,再找一个同学来。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读出了古文的味道。老师发现了这两句还有善,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好。师:善哉呢? 生:好啊!

师:这是钟子期对伯牙的赞美。这里志是什么意思? 生:想着。

师:请你连起来说说这两句是什么意思?(一生解释句子意思)

师:你能根据句式,并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意思,真了不起。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来到高山前,他席地而坐,他思绪飞向高山之巅,这时候你就是他的知音,你会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直插云霄的泰山。师:这时候,你会赞叹道: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男孩子一起来赞一赞——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咱们一起来——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伯牙又弹起来,洋洋的江河仿佛从他的指尖间流出,子期,这时候你会看到什么呢? 生:真是滔滔不绝的江河!师:这时候你会怎么样赞美呢?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咱们一起来赞一赞吧!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现在,我是伯牙,你是子期,咱们一起来感受那美妙的音乐吧!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应该会表现花香鸟语的画面。师:老师仿佛听到了百鸟争鸣。生:表现歌声。

师: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生:仿佛看到了伯牙优雅的舞姿,非常潇洒。师:在他的琴声里,可能还会表现这样动人的画面: 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萧萧竹叶 潺潺流水 咱们一起读读——

生: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萧萧竹叶 潺潺流水

师:不管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会想到。这就是文中的哪句话?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一念一得之间,该是怎样的默契啊!让我们再来回到刚才的画面: 伯牙所念,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钟子期曰:“善哉,兮若!”(让学生进行补充语言训练)师:这就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么多年来,有人曾听懂伯牙的心声吗?老师带来一份资料,请大家读一读: 相传,伯牙……(一生读补充资料)

师:你体会到了伯牙怎样的心情?

生:悲伤;愤怒不平,这些官人根本不懂他的心声。

师:伯牙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孤独和寂寞。寻寻觅觅这么多年,终于有人听懂他的心声。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呢?

生:激动。

师:假如你就是伯牙,想说些什么呢?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师:怎一个喜了得。第二日凌晨,两人惜别,想象一下,我就是子期,你就是伯牙,你在汉阳会说些什么?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不见不散,后会有期。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希望来到汉阳口,却听说子期已死。此时此刻,假如你面对的是一抔黄土,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痛不欲生。

师:是啊,他大声疾呼:我这辈子再也没有知音了!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世再无知音!师:读得痛一些—— 生:世再无知音!师:读得再痛一些—— 生:世再无知音!

师:面对这墓碑,伯牙做了什么? 生: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你从这一破一绝中读出了什么? 生:伯牙对钟子期的情谊。生:伯牙彻底绝望了。师:咱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生: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那没有知音的世界中去了。从此,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叹道——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叹道——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坐在子期的墓前,伯牙写下了这首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是一掊土,惨然伤我心。……

三、小结。

最后,让我们在这首《高山流水》中吟诵这篇流传千古的《伯牙绝弦》—— 生:(齐读课文)师: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难得,愿你我珍惜!

第二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完整版

揭题导入

1、师:刚刚同学们欣赏了一首好听的乐曲,有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老师来告诉大家吧!这首乐曲叫<高山流水>。它不仅好听,背后还流传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伯牙绝弦)

2、师: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砍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后来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3、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在弹了现在他弹完的这一首曲子之后就这一生再也不弹了

师: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介绍背景,质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

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里的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1、读准哉”和“兮”

师:课文当中有哪些字音特别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预设哉”和“兮”

生:善哉——,峨峨兮——

师:读得真准!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大家一起来读读看?(生齐读)

师:哉字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咱们把这两个 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谁来?怎么读呢?

(出示原文,二、三句字体变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句子,读出了停顿,颇有古文的味道)

【指导读好语气词,突破了本篇古文朗读教学的难点。】

2、师: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下来?

(一生读全文。)

师:真不简单!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注意到了词句间的停顿,真不错!谁再来?

(再请一生读全文,生读得流利且抑扬顿挫。全场掌声。)

师:不仅同学们给你掌声,在座的老师们也给你掌声了,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卧虎藏龙呀!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师:咱们来合作比赛读。(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你们来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来读红色字体的句子。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读写伯牙的句子,老师读写子期的句子,学生听了老师的朗读后语调、语速发生了变化。)

师:就是这样,速度放慢一点儿,这古文的感觉就出来了,抓住这种感觉,咱们换过来再读一遍。

(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

(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师:善哉!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能读吗?

生:能!

师:相信你能行!

(出示半填空式,学生背诵)

3、师:这么短时间内大家不仅把这篇古文读通顺、读出韵味、还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真了不起!有句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三组词语是课文里没有注释的,请同桌互相交流,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认真!有结果了吗? 生:有了!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四个“善”字呢。(出示)

生:前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后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面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再说说句子的意思。生:“伯牙善鼓琴”的意思是伯牙很会弹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意思是……(生的意思是说对了,但语速过快)师:孩子,其实你的意思是说对了,你的思维非常敏捷,不过我们说话要让大家都能听得清楚,我们先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好吗? 生: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雄伟得像泰山一样!”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广大得像江河一样!”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向你学习!其实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我们的现代文里有,在古文里也是很常见的。我们再来看第二组。(出示)生:“伯牙所念”的“念”是“心里所想”的意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钟子期总能准确地道出伯牙心里所想的东西。

师;你真厉害,说得非常清楚。再来看第三组。(出示)生:“谓”应该是“认为”的意思,“乃”是“于是”的意思,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摔破琴,终身不再弹琴了。

师:你理解得非常正确,而且把意思也说清楚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自己练一练。

(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练说,面向全体,突出主体性。】 师:谁先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请后面那位女同学。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巍峨雄伟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江河!”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都能知道。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毁了琴,今生再也没有弹过。

师:她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完整地向我们讲述了,真好!谁再来?如果你能用“古时候,有位音乐家叫伯牙”这样的语气来讲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

(再请一生说,挺有故事的味道,学生鼓掌)

【从翻译古文,到“讲出故事的味道”没有刻意拔高,学生却在老师的一句点拨下,有了一种意识,得到了一次锻炼。】

师:真有故事的味道!看来同学们都把这个故事读懂了。

三、明知音

师:伯牙和子期之间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深情厚谊啊!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 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齐读,读得没有气势。)

师:那是怎样巍峨雄伟的泰山啊!同学们,读出它的气势来!

(生再次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除了这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真的都能从琴声里听出来吗?咱们来试一试。我请周语桐来当伯牙,你们来当子期,请听她弹上一曲,看哪位善听的子期能听懂我们的琴声,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兮若!善哉,兮若!

(周语桐弹《高山流水》音乐起)

师: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众笑)

师:没听懂我的琴声。我再弹,我志在徐徐清风。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众笑)师:能听懂我琴声的人真难找啊!

【学生答错了,说明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可能是学生对这种表达形式还很生疏。教师敏感地抓住这一契机,把语言形式与“知音”这一主题联系起来,做出引导,颇见教学机智。】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我再弹。师:我志在依依杨柳。生:(有感情的)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师:你听懂了!我志在皑皑白雪。生(齐):善哉,皑皑兮若白雪!师:真乃知我者,子期也!

师:无论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你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我的心意,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讲就是——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句子)师:一定能道出我的心意,我没听出来,再读。(生再次齐读,强调“必得之”。)

师:好一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

师:钟子期必得的是什么?还仅仅是他的琴声吗? 生:还是他的心声、是他的志向、是他的胸怀。师:“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啊!

师:伯牙和子期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你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情谊?

生:心心相印。生:心有灵犀。

师:是呀,正是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的什么?

生齐:知音!

(师板书:知音)

师: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伯牙看到了子期的坟墓,觉得非常难过,就这样失去了一个知音。

师:是呀,昔日的知音只剩下了伯牙一个人在伤心地哭泣,请你读这句话。

(生深情朗读,语调低沉)生:我仿佛看到了伯牙久久地跪在子期的墓前,以泪洗面,他想,如果没有人再能懂我,要这把琴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摔坏了琴,终身不再鼓琴。

师:是啊,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啊!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

师:是啊,破琴绝弦,对于一位宫廷的琴师来讲,那是绝了伯牙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啊!一起读这句话。

(全班深情朗读)

师:从你们低沉的声音中,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种悲痛之情!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让我们一起吟诵。

(师生深情吟诵)

【喜得知音,又痛失知音。前后两句形成强烈落差。教师“遵路寻斯真”,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时的情景,用煽情的语言,让学生回环复沓读,学生沉浸于故事的“知音”文化中。资料拓展,伯牙绝弦谢知音的情意深深打动了学生。】

传唱知音

1、师: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正是因为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颂着它,课文里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人们用哪些诗句来怀念这对知音呢?

生: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2、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列子》、《吕氏春秋》同学们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3、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 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读课文)

【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背诵古文,达成了本课“背诵课文”这一教学目标。曲终而意未尽。借一篇古文教学引导学生走向阅读中国的经典文化之旅,教师的“大语文”观可见一斑。】 板书:

所念伯牙绝弦

必得

第三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剖析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临沂九曲小学 邵蕾

教学实录

一、课前谈话:

1、师:孩子们,你们会用掌声来欢迎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大朋友吗?那你们知道我姓甚名谁吗?

2、师:这位老师与你们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我与是相处的时间,只有一节课。有什么期待吗?

3、师: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你们这节课能够学有所得,并且还有一个小小的愿望,能够与你们成为很好的朋友。为了表示诚意,老师带给你们一份见面礼!请看大屏幕——出示“古今交友名句”。(学生自由读)

4、师:来,咱们一起分享一下。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这样说……唐代诗人张九龄这样说……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这样说道……清代小说家曹雪芹这样说道……现代作家鲁迅他这样说道……(师引读,生接读)

5、师:是呀,人生的一知己足矣!都说友情是一杯茶,需要慢慢去品;友情是一杯酒,越陈越香。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跟友情有关,同学们,你们做好上课的准备的了吗? 上课!

二、揭题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请同学们举起右手,伸出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写字要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绝”字的绞丝旁表示与丝线有关,从刀表示人用刀断丝。(师边板边说)

2、师:读过这个故事了吗? 生齐:读过了。

师:这是一个关于谁和谁的故事? 生:这是一个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师:没错,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师手指课题)生齐:伯牙绝弦。

3、师:这么一读还真有故事的味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说伯牙不再弹琴,然后把琴毁掉吧!

师:你说的一点儿也没错。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

1、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 释。(课件出示原文与导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学生自由读课文)

2、汇报交流。

师:这么快就读好啦!注释和拼音这两个小老师同学们都用好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

(1)师:请同学们一块儿来读读屏幕上这两个带有注音的词。(出示“善哉”“峨峨兮”)(生齐读)师:读得真准!

(2)师:“哉”和“兮”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这两个字都是语气词,都是表达感情的。师:谁来补充? 生:可以补充为“啊”。

师:其实注释里已经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了。(出示词语及“哉”“兮”的注释)

(3)师:表示感叹的语气该怎么读呢? 生:善哉——,峨峨兮——

师:感谢你为我们做出的示范。在“哉”和“兮”的后面一延长,这感叹的语气就出来了,同学们来试一试。(生齐读,读得很有味道)

(4)师:咱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谁来?(出示原 文,二、三句字体变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孩子,这两个词你读得真好!你看,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句子,读出了停顿,颇有古文的味道)师:孺子可教也!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5)谁能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下来?(一生读全文。)

师:真不简单!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注意到了词句间的停顿,真不错!谁再来?

(再请一生读全文,生读得流利且抑扬顿挫。全场掌声。)

师:不仅同学们给你掌声,在座的老师们也给你掌声了,看来咱们六、二班真是卧虎藏龙呀!

3、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课文读得更好。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文、无注释的三组词语与导学提示)这三组词语在课文里没有注释,如果你能把它们的意思也弄懂了,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1)师:下面请同桌互相交流,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生同桌讨论,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认真!有结果了吗? 生:有了!

a、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这一组,压力比较大。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四个“善”字呢。(出示)

生:前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后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面两个“善”是“好”的意思。师: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生:“伯牙善鼓琴”的意思是伯牙很会弹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意思是……(生的意思是说对了,但语速过快)师:孩子,其实你的意思是说对了,你的思维非常敏捷,不过我们说话要让大家都能听得清楚,我们先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好吗? 生: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雄伟得像泰山一样!”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广大得像江河一样!”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向你学习!其实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我们的现代文里有,在古文里也是很常见的。b、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出示)

生:“伯牙所念”的“念”是“心里所想”的意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钟子期总能准确地道出伯牙心里所想的东西。师;你真厉害,说得非常清楚。c、师:再来看第三组。(出示)

生:“谓”应该是“认为”的意思,“乃”是“于是”的意思,伯牙认 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摔破琴,终身不再弹琴了。师:你理解得非常正确,而且把意思也说清楚了。

4、师:有了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相信我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出示全文)(生齐读课文。)

四、诵读课文

1、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2、师:咱们合作读一读。(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你们来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来读红色字体的句子。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读写伯牙的句子,老师读写子期的句子,学生听了老师的朗读后语调、语速发生了变化。)

师:就是这样,速度放慢一点儿,这古文的感觉就出来了,抓住这种感觉,咱们换过来再读一遍。(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

3、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

4、师: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

5、师:读得真好啊!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能读吗? 生:能!师:相信你能行!

(出示半填空式,学生背诵)

五、理解故事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把一篇古文给背下来了!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自己练一练。(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

2、师:谁先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请后面那位女同学。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巍峨雄伟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江河!”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都能知道。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毁了琴,今生再也没有弹过。

3、师:她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完整地向我们讲述了,真好!谁再来?如果你能用“古时候,有位音乐家叫伯牙”这样的语气来讲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

(再请一生说,挺有故事的味道,学生鼓掌)师:真有故事的味道!看来同学们都把这个故事读懂了。

六、拓展延伸

1、师:伯牙和子期之间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深情厚谊啊!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生齐读,读得没有气势。)

师:那是怎样巍峨雄伟的泰山啊!同学们,读出它的气势来!(生再次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2、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除了这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真的都能从琴声里听出来吗?咱们来试一试。老师来当伯牙,你们来当子期,请听我弹上一曲,看哪位善听的子期能听懂我的琴声,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兮若!善哉,兮若!

(《高山流水》音乐起,师作弹琴状)师: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众笑)

师:没听懂我的琴声。我再弹,我志在徐徐清风。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众笑)师:能听懂我琴声的人真难找啊!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我再弹。师:我志在依依杨柳。

生:(有感情的)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师:你听懂了!我志在皑皑白雪。生:(很有感情的)善哉,皑皑兮若白雪!师:我志在茫茫大海。生齐:善哉,茫茫兮若大海!师:真乃知我者,子期也!

3、师:无论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你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我的心意,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讲就是——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句子)师:一定能道出我的心意,我没听出来,再读。(生再次齐读,强调“必得之”。)

4、师:好一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师:伯牙和子期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你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情谊? 生:心心相印。生:心有灵犀。

师: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容易吗? 生:不容易。

5、师: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拿起你的笔,在老师课前发下的练习单上用几句话写下来。(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配乐《琵琶语》,学生练笔。师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记住写字三个“一”,并要注意书写的速度。)师:谁来说?没写完的可以口述。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知我者非你钟子期也!”

师:“善哉”“善哉”道出了你心中的想法。生:善哉!善哉!吾终于遇得一再世知音也!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欣喜若狂啊!

(生再读,读出了伯牙的欣喜若狂。全场掌声)

师:你还能用古文的形式来写,你的古文底子可真厚!佩服!生:善哉!善哉!有幸遇子期,乃我伯牙之福也!(全场掌声)生:善哉!善哉!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懂我琴音,唯有子期,子期乃我知己也!(全场掌声)

师:是呀,正是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的什么? 生齐:知音!(师板书:知音)

七、吟咏传唱

1、师: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伯牙看到了子期的坟墓,觉得非常难过,就这样失去了一个知音。

师:是呀,昔日的知音只剩下了伯牙一个人在伤心地哭泣,请你读这句话。

(生深情朗读,语调低沉)

生:我仿佛看到了伯牙久久地跪在子期的墓前,以泪洗面,他想,如果没有人再能懂我,要这把琴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摔坏了琴,终身不再鼓琴。

师:是啊,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啊!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

师:是啊,破琴绝弦,那是绝了伯牙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啊!一起读这句话。(全班深情朗读)

2、师:从你们低沉的声音中,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种悲痛之情!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让我们一起吟诵。

(师生深情吟诵)

3、师: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读课文)

品评《伯牙绝弦》

黄婷婷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文,令听者如穿越时空,跟随伯牙一同回到了八月十五,与子期相遇的那个夜晚。"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已,俞伯牙得遇钟子期,是命中注定,羡煞旁人,此为人生之大幸;"痛失知音"能通晓伯牙音律的子期,却没能如期赴约,留在世间的仅余一抔黄土,及久久不愿散去的音律,此为人生之大不幸。短短五句文言,七十四个汉字,却道出了人生的喜与悲。

入题。

黄老师的亲切、爽朗给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友情是一杯茶,需要慢慢去品;友情是一杯酒,越陈越香。"从古今交友名句入题,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友情的可贵。

读文。

1、课题入手,"绝"字的解释巧妙绝伦,抽刀断丝。黄老师用故事的意味叙述两人的相遇,学生自然的道出"琴仙"伯牙摔琴、断弦,不再弹琴。

2、借助拼音和注释,学生们自主读文,思考:伯牙绝弦的原因? 由词到句,再到文。"善哉"和"峨峨兮"从解释到语气的诠释,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文言的味道。可见有效的检查和恰当的切入口,相当重要。学生不仅留意了注释的作用,还关注到了语句间的停顿,使得朗读变得有声有色。

3、理解"善""念""必得之"。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生释字、释句。为后面理解文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的层次铺垫十分清晰。

咏文。

伴随着"高山流水"的琴音,师生间的对读就像友人间的述说,让读者、听者欲罢不能。师生、生生、男女生,三种角色的对读,使得吟诵变得巧妙自然,仿若此时,你我已是信手写下这文字的作者一般。

释文。

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俞伯牙得遇钟子期。从翻译古文,到讲出故事的味道,学生不正是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出两人的心意相通吗?

当熟悉的琴音再次想起,"峨峨泰山"、"洋洋江河"、"徐徐清风"、"皑皑白雪"都化作两人的相遇与相知。这正所谓"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切的一切都在这琴音与琅琅应答中得到共鸣。教师的一问一答,拓展的不漏痕迹。

你的子期此刻在哪儿?如若你有幸成为伯牙,你会是怎样的欣喜若狂,又会道出怎样的感慨?知音就在你我的文字间。(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没有刻意要求用古文书写,只是以"善哉!善哉!"作出提示。)

揭题。

繁花落尽,已是深秋。友人作别,却再难聚首。当你我为这两人的相知所感染时,绝望之音已娓娓传来......第二年中秋的汉阳江边,只余伯牙一人伤心哭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此时的琴音已幻化成伯牙的泪水,一首短歌,在师生的咏颂间道出了知音别离的万分悲痛。教师的语言,音乐的渲染,配合悼词的补充,使得"知音"一词,印刻在学生的心中。

传唱。

当一曲"高山流水"再次响起时,学生们的吟诵中不再是单薄的节奏感,而是知音难觅,俞伯牙碎琴谢知音的深情厚谊。

《伯牙绝弦》的文字,读过不是一遍两遍,这课听过也不是一节两节,自迈入高年级的课堂,得遇这篇文章,就被其简短的文字、浓浓的情谊所感染。有人说,伯牙与子期不似友人,胜似恋人。也有人说,真正懂得伯牙琴音的,不是钟子期,而是那个陪伴伯牙多年,却一直不露琴艺的妻子。可有人说,也仅是传说,就连这荡气回肠的故事,也无从考证。但,"知音"一词却深深的印刻在你我等每个人的脑海中。就如同新美南吉笔下的树和鸟儿一般。感谢黄婷婷老师的这堂课,从释字到咏颂,如涓涓细流,一气呵成。愿这经典诵读同样的令孩子们得以借鉴,吟诵,传唱。

第四篇: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执教者:陈迎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方法与评价: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幻灯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课时安排】 一课时。预习提纲

1、指导学生整理课前搜集的材料。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

3、朗读课文3遍。

借助生字读音读通课文,做好批注。(我要先把课文认真地朗读,边读边用笔标画出我还不熟悉、读不正确、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我再自学课后出现的生字词语,正确认读识记生字,生字词抄写2遍。)(1)生字我记牢,我注音,我写好,我会组词。(抄写生字词)

我记生字有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火眼金睛,我会辨字组词(3)、多音字:(4)、近义词:(5)、反义词:

(6)、词语、句子我理解我会用(我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A、我不懂的词语(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例如:

冷艳:孤傲而清高的艳丽。

秉性:性格。

造句(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7)、句子:你认为重点的句子可以画一画,反复读一读,抄写下来。

3、课文内容我知道,我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问题:理解课文,我能通过读文来理解课文,把读书感受要质疑的问题记录下来。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1)我学会了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需要质疑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班交流展示

(1)各小组归纳总结的共识在班内交流。

(2)各小组出示质疑的问题,分组讨论解决,师点拨引导。(3)重点探究:

四、拓展阅读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习交流、质疑

1、师:同学们,今天又见面,相信我们很快就会成为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朋友有关的课文,这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读一下课题?生:《伯牙绝弦》

2、交流预习:拿出预习本,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互相交流,由四人小组组长评讲,哪位同学的预习书写最认真,哪位同学设计的预习环节最有特点。哪位同学还有差距,差距的原因。(老师在课堂展示个别学生的预习本)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对课文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区别并指导书写:曰—日、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师范读:文言文是距离我们现在比较久远的语言文字,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所以读起来拗口、难读,现在请听老师读,尤其要注意老师朗读时的节奏,声音的强弱。

4、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味道来。3、指名读:请一位同学展示一下他风采。(让学生评价)全班齐读,朗读几遍下来,你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吗? 6 释题:绝

伯牙绝弦 课文内容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这句话是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他只是今天不弹、明天不弹吗?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三、合作探究、反馈。

1、再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地方不懂的可以小组交流。

2、学习课文第一句:读课文的第一句。(出示)你们对这句话有何理解?

3、请同学们看课文,哪些句子更具体更真切地描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若江河。)

4、理解“善”:细心的同学们发现没有课文出现了四次“善”,它们在文章中意思一样吗?(让学生找,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5、小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借助注释(2)用我们现在自己的话来表达句子意思。

6、理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若泰山。

我看大部分同学都画对了这两句,我们先来细细地读懂其中的第一句。你从这句上如何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回答,伯牙在弹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如果说不出来,就让学生反复读出示的句子)

反复诵读,师:“峨峨”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表示,是什么的意思?(生:高大,巍峨,耸立……)

7、理解: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同学们,读书就该向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读懂它的含义,刚才我们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若泰山。)

同学们对这个句子又有何理解呢?我想同学们一定自己也能读懂,是吗?把你的体会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8、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善听的钟子期都听的懂,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说就是什么?(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9、师:结合对刚才两句的理解,你对这句话又读懂了什么?(这句话什么意思?)

10、师:念什么意思?(生:心里想)

11、师:课文中还有一个字与“念”意思相近,是那个字?(生:志)

四、达标测评: 用下列的词语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善哉,!”志在,钟子期曰 :“善哉,!

五、拓展提升:

1、练笔: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寻寻觅觅终于遇到盼望已久的知音,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

假如此时你就是伯牙,把你最想对钟子期说的写下来。(写好 四人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2、师:同学们,伯牙和钟子期见过面后,情投意合,两人约定再次在老地方见面,无奈世事难料,却发生了什么?(生:子期死)

3、师:伯牙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于是伯牙发出什么样的感叹?(生:世再无知音)(板书:知音)

师:他此时的心情怎样?(生:难过、悲伤……)师:你能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4、师:太悲伤了,因此伯牙做出什么惊人之举?(生: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伯牙为什么要绝弦?------知音

6、师:文中难道破碎得只是琴吗、还破碎了什么?(用手势指:心)7配乐读课文:

伯牙破琴绝弦,从此伯牙所弹奏的高山流水成了绝响,但人世间却留下一段有关知音的千古佳话,让我们铭记它吧!

六、总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伯牙和子期的情谊是多么真挚,我们和朋友之间也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真诚相待。

七、作业:课后把课文背熟。收集积累有关知音、朋友的名言名句。

板书:

伯牙绝弦

伯牙

钟子期

知音

第五篇: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案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他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被称为“琴仙”;这位凝神听琴的,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2.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师:“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既然是割断琴弦,为什么不用伯牙断弦,而用绝弦呢?

(指名回答)

师:伯牙弹的是古琴,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断了,才叫—— 生:绝弦 师: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生:绝交),彻底没有希望了,叫——(生:绝望)不再吃东西了,叫(绝食)……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3.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过渡:不过,我们还可以读得再好一点,读出其中的韵味来,要想读出其中的韵味就必须理解这篇古文的意思。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来看看这篇小古文是什么意思,有不懂的可以和同桌交流,也可以问老师。(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意思都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同一个字竟然有完全不同的两种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读的。

2.那么,“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怎么解释呢?(指名回答 指名读)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 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看来,“擅长”不仅仅是会,还要在某方面做得很好,就像伯牙琴艺高超才叫(善鼓琴),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那么子期究竟有多善于倾听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3.师:同学们,假如现在你们就是善听的子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听,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指导朗读

4.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那么,提到长江黄河,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词或者诗句呢?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出示课件: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茫茫云雾,灼灼霞光!)生齐读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善听的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你感受到那皎皎明月了吗?你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6.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志向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志向)(课件出示)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吧。(生齐读)

7.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师: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8.师:知音难觅,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关于知己的名言佳句,齐读(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人生乐在相知心。-(宋)王安石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明)冯梦龙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二)知音离世,断然绝弦

1.师: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所以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2.师:伯牙不由得会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 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齐(读最后一句话)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师:是的,子期,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齐读最后一句话)

4.师:子期死后,伯牙来到子期墓前,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四、回味绝弦,余音袅袅

1.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师指课题,生读课题)读——伯牙绝弦

2.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试着背这篇古文。3.快速浏览课后资料袋

五.作业: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2.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六.板书 伯牙绝弦

俞伯牙 知音 钟子期

善鼓琴 善听

绝弦 去世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257591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