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T型截面求配筋率为什么不考虑翼缘
对T形截面梁,为防止发生少筋破坏,不管是第一类T形截面还是第二类T形截面,陡用钢筋面积大于等于最小配筋率乘以b和h来控制。至于为什么不考虑受压翼缘,主要原因是最小配筋率的确定是根据同截面的素混凝土的弯矩相等来定的,而T形截面与B*H的矩形截面相近,为简化计算近似按B*H计算
第二篇:柱下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底板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在《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关于这个问题设计行业也有很大的分歧。
一、规范规定及相关理解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1条规定: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作用的较大值”。这一条是针对受弯构件,而独立基础同时承受上部荷载和土压力,底面尺寸相对于基础高度也不是很大,因此不适合锥形和阶型独立基础。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2条规定: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小于0.15%。这一条是针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而设的,其具体受力情况与独立基础还是有区别的。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3条: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易小于100mm。这一条文有明确规定最小配筋,但至于是否还要满足最小配筋率0.15%则各有各的说法。
二、关于配筋率
若按最小配筋率0.15%控制配筋,则独立基础高度越高配筋越大。而独立基础底板的厚度由冲切和剪切计算确定,其值比较厚,按0.15%控制所得的钢筋面积大不够经济。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问题各地或个人有不同的做法,如北京市《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3.5.12条规定:如单独柱基之配筋不小于10@200(双向)时,可不考率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工程设计中若无硬行规定,独立基础底板配筋只要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条规定即可,不要验算最小配筋率。
还有一种做法的结构思路:就阶形基础而言,合理设计的独立基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第一阶多半会伸出从柱边与基础顶面交接处引出的45°线同基础底面相交线之外,因此该部分可以认为是卧置于地基上受弯控制的混凝土板类构件,需满足ρmin=0.15%的要求。而基础底板其余部分均在45°角的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其高度一般有受冲切和受剪控制,相对较厚,如果其配筋要求符合ρmin=0.15%的要求,将会导致独立基础用钢量不必要的增加。
第三篇:柱纵筋同一截面内接头率大于50%处理措施
一、事实描述
监理在检查柱的钢筋时,发现2层有3根柱子,违反了柱的钢筋在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百分比不大于50%的规范要求。我方接到整改通知后,要求经设计院审定同意的加固方案加固,重新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二、案例分析 原因分析:
可能原因一:钢筋在预埋时,没有注意相邻钢筋错开大于一个接头长度,使柱纵筋在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百分比不大于50%;
可能原因二:钢筋下料制作错误;
经我方调查当时的施工纪录,本工程造成在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百分比大于50%的原因是第二种。
处理措施:在搭接长度允许的情况下,在柱纵筋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百分比大于50%处插入∮25的钢筋,查11G101结构平面表示法图集柱砼强度等级C60,二级抗震,按钢筋直径最小的纵向受力钢筋锚固长度24d取值,达到结构受力要求。
预防措施:
1、在基础预埋插筋时,使一半接头错位,并使错位高度超过规范计算同一截面的高度值。
第四篇:一种型钢梁下翼缘与钢筋的连接结构的焊接方法
一种型钢梁下翼缘与钢筋的连接结构的焊接方法,其步骤为:1.确定型钢梁下翼缘与钢筋的焊接区域;2.在焊接区域开孔并切割补板;3.将补板其中一面的边缘加工出倒角;4.待劲性柱安装之后,根据型钢梁下翼缘开孔加工钢筋;5.将补板有倒角的一面朝下放置于加工场平整地面,然后将钢筋一端焊接在补板上无倒角的一面;6.将补板和钢筋翻过来,使钢筋位于补板下面,送入型钢梁下翼缘和模板之间,将补板塞入切割孔中,并临时固定;7.从型钢梁上面在切割孔之间的缝隙中进行塞焊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