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文解字》与中国上古社会的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与中国上古社会的服饰文化
摘要:文字是文化的强大载体,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尤为丰富。而《说文解字》它作为这样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就成为了记载我国诸多文化现象和反映各色文化制度的文化传承的奇书。因而本文试从《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字出发,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的全面考察,来索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若干信息: 从中得出古代衣饰的款式和材质,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我国古代的衣饰文化和其所对应的礼仪等级制度,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加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
关键词:《说文解字》 古代 服饰文化 服饰制度
《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它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是一本记载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的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在《说文解字》中仅直接与衣物有关的部首就有:衣部、裘部、履部、冃(帽)部、毛部、革部、韦部、糸部、素部、丝部、帛部等,其他部中也有衣饰字,这些字都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让我们来简单看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皮与革:从无衣到有衣,从赤脚到着履
众所周知,人类经过了类人猿——猿人——人三个进化阶段。类人猿肯定没有衣着,猿人与类人猿揖别以后,在风风雨雨中,赤身裸体地进行着捕猎、养殖、采集、种植等生产实践。在北方地区,猿人们为了防御寒冷、护身免伤,便披上了兽皮和树叶。在热带地区,为抵御烈日照射、风雨袭击、虫蛇啃咬,他们便在身上涂上油脂、绘上花纹或披盖树叶和树皮,衣服因而也就逐渐产生了。而体现着一变化的主要是皮” ”革”部.《说文解字》: ①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② 革:兽皮治去其毛。鞹:去毛皮也。靼:柔革也。鞣:软也。
革包:柔革工也。革是:革履也。革奚:革生革是也。革丁:补履下也。③履:“屐也。”古代的鞋有屦、、屐等名称。屦是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从以上几个与”皮”革”二部首相关的字可以看出,不去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屦也可称为鞮,是用皮革制成的。这也反映出古人很早就学会了鞣制皮革,还有了专门的鞣革工人。只有鞣制过的皮革才能加工成衣物,而去掉毛的革主要用来制鞋。
二、衣服的材质:从皮草-----布帛
皮革宜冬不宜夏,树皮树叶不结实。古人可能从蚕的吐丝结茧和蜘蛛的吐丝织网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编织与纺织。编与织的材料是纺好的线,应该先有麻线、毛线,后有丝线,棉线最晚。编织应早于纺织,因为纺织需纺机,而编织为手工。而反映这一变化的主要是”衣”部和·糸部,如下所示: ①《说文·衣部》:
衰:衰是指用草编成的雨衣。在《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秦谓之卑。从衣,象形。”“衰”字篆文的中间部分像是编织之草参差不齐之状。《国语·越语》:“譬如衰笠,时雨既至,必求之。”“衰”字后来被假借去表示别的意义,只有为本义又造字,在“衰”字上加“艹”或“竹”,写作“蓑”或“簑”。“蓑”主要是指牧人及在野外劳作的人的雨具。
衤區 :编枲衣。一曰头衤區,一曰氵欠 裹衣。(枲xi即麻,第三个意义是小儿的围嘴。)
褐:编枲袜,丹縠衣也。段注:縠,細絹也。……毛詩傳:禮有展衣者,以丹縠為衣。……後鄭云:展衣以禮見王及賔客之服。
②《说文·糸部》:
缫:绎丝也。绎:抽丝也。繀:著丝于筟车也。
经:织也。织:作布帛之总名也。紝:机缕也。综:机缕也。纬:织横线也。丝绸的分类,如:縠:细縳也。缣:并丝缯也。绨:厚缯也。练:湅缯也。紬:大丝缯也。綮:挃缯也„„有齿。绫:东齐谓布帛之细曰绫。
因而从材质上看,古代服饰大部分是由丝、麻等原料加工制作而成,丝和麻本身有质量的好坏,材质出现有先后,而且加工制作的工序也有优劣之分。
三、衣服的颜色:从素色到五彩
天然丝为白色,织出的布叫“素”,“素”字就有了“天然”、“白色”的意义。人们追求美,于是有了绘饰、染色、织绣图案等工艺。《说文·糸部》:“绘,会五采绣也。《虞书》曰:‘山龙华虫作绘。’《论语》曰:‘绘事后素。’”可见,素帛上可以彩绘图案。,这些反映了古人制衣技术的进步,如下所示: 绿:帛青黄色。缥:帛青白色。糸育:帛青经缥纬。一曰育阳染也。絑:纯赤色也。纁:浅紫也 绌:绛也。
缙:帛赤色。紫:帛青赤色。红:帛赤白色。總:帛青色。绀:帛深青扬赤色。缲:帛如绀色,或曰深缯。缁:帛黑色。„„ 用不同颜色的丝织出图案,是纺织技术的一次飞跃,如: 绮:文缯也。缛:缯采色也。锦:襄邑织文。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颜色的字还有:
①襍
在《说文·衣部》:“襍,五彩相合。从衣,集声。”襍是指五彩相合之意。段玉裁注:“所谓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也。”其实对五色的重视,源于统治者对“天”的崇尚,对宇宙天地的崇尚。因为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宇宙又可以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分属于木、火、水、金、土五德,各具青、赤、黄、白、黑五色。古时的染色工艺虽然比较发达,但礼服的颜色却只能采用这五种正色,是象征着高贵,在那时只有王公贵族可以悉用五彩。
②袗、袨
《说文·衣部》:“袗,玄服。” 袗是指黑色的衣服,也是周时的祭服。《周礼·春宫·司服》中说:“祭群小祀则玄冕。”“玄冕”即黑色衣服,黑色又为周代卿大夫的命服,《礼记·王制》中说:“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说文·衣部》:“袨,盛服也。从衣玄声。” 袨是黑色的礼服。在《淮南子·齐俗训》:“尸祝袀袨。”高诱注:“袀,纯服;袨,墨斋衣也。”
③袾
《说文·衣部》:“袾,好佳也。从衣朱声。《诗》曰:‘静女其袾。’” 袾是指朱红的衣服。在《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此处的“裳”实际上是衣、裳的泛称。可见贵为“公子”者,服色以朱为宜。《礼记》中:“天子居明堂太庙,衣朱衣,服赤玉。”此处“朱衣”虽为应时而用,但毕竟是天子礼服。
④袢
《说文·衣部》:“袢,无色也。从衣半声。一曰《诗》曰:‘是绁袢也。’”袢是指夏天穿的白色内衣。朱骏声曰:“袢当为里衣之称。里衣素无色,当暑用絺袢,即绉絺也。”在古时,“袢”是穿在里面的内衣,但白色的内衣没有尊卑之分,是贵族和贫民都可以穿着的。
从上可以看出,颜色和图案的增多,除反映出古人技术的精进和需求的变化外,还反映了一定的尊卑变化.人对色彩的感受出于本性,但在中国古代社会色彩却具有等级差别。因而服色常常作为身份的一个外在标记,在礼仪制度中传达出人们的尊卑观。不同服色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地位和权利,颜色的使用也就增添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内容。
四、衣服的款式:短衣---长襦—衫;上衣、下衣---连衣班各色变化
衣服的款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有着相关的联系,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衣服的款式的要求自然也随着提高。《说文解字》中反映衣服款式变化的字如下: 《説文解字·衣部》(以下簡称《説文·衣部》,餘仿此。):表,上衣也。《説文·衣部》:袤,衣帶以上。„„段注:„„帶者,上衣下常之介也。
《説文·衣部》:襘,帶所結也。段注:昭十一年《左傳》,叔向曰:衣有襘,帶有結。視不過結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
《説文·巾部》:帶,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象繋佩之形,佩必有巾。段注:《内则》曰:男鞶革,女鞶丝。革部鞶下云:大帶也。男子帶鞶,婦人帶絲。„„
《説文·糸部》:紳,大帶也。段注:巾部帶下曰,紳也。與此爲轉注。革部鞶下云:大帶也。男子帶鞶,婦人帶絲。帶下云,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 《説文·革部》:鞶,大帶也。《易》曰:或錫之鞶帶。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说文·衣部》:“衵,日日所常衣。从衣从日,日亦声。”私服,即私居在家穿的内衣。《说文·衣部》:“裼,袒也。从衣易声。”
五、服饰的功能:从御寒、防护、遮羞---求舒适------表身份、明等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原始社会解体。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开始有了质的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从此,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服饰制度逐渐形成。衣服的作用也由最基本的御寒、防护和遮盖的功能,演变为附加功能,成为了身份和分地位的标识。服饰的这种标识作用首先是原始各部落成员之间相同的衣着,以作为这一部落成员的共同标志,这是社会成员群体之间的区别。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裳,即“常”字,《说文》:“常,下帬也。从巾,尚声。裳,常或从衣。”常是一个形声字。下面的形旁是“巾”,表示意义,说明它是用布料做的一块方巾。上面的尚是声旁。古人把衣裳分开来说,上衣叫衣,下衣叫裳。裳就是男女都穿的裙子。后来“常”字引申为“经常”字。“裙”,《说文》:“帬,下裳也,从巾君声。”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遮蔽下体,就把树叶或兽皮连缀起来,围在腰上,这便是裳,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起到一块遮羞布的作用。穿在上身的仅是取其依靠之义,人们可以依靠它躲避寒暑。穿在下身的裳,就是障,取其遮挡之义,是用来遮挡下体的。
表,《说文》:“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裘,《说文》:“皮衣也。从衣求声,象形,与衰同意。”裘是皮衣,古代毛皮服装,穿进毛锋朝外,据说这样可以避免淋湿皮革。中国的古代服饰(以中原地区而言)具有强烈的大一统精神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历代王朝都对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的穿戴,做了明确、严格的等级规定,任何人的衣着打扮都要符合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君臣、官民、男女、主仆,都可以根据服饰辨别得一清二楚。因此,中国的古代服饰不是自由与灵性的体现,而是等级和礼度的象征。皮衣当时是按地位高低和场合不同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裘皮:帝王用狐白裘 裘;诸侯用狐黄裘;大夫用狐青裘,豹皮饰;右侍用虎裘;左侍用狼裘;士用羔裘;庶人衣犬羊之裘;祀天用大裘。古人穿着皮衣,而皮衣的颜色和种类来分等级,可见分法之细,等级森严。
后来,这种服饰的差异用来标识社会每个人的年龄和社会角色的不同。服饰的这种标识作用发展到后来的阶级社会,富裕人为同贫穷阶层加以区别,于是在衣着上便对色彩、式样进行规定,以便使服饰形成一定的形制。这样衣着自然成为了识别不同社会地位、角色和等级的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后来,随着历代统治者的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这种等级森严的秩序不断被强化,衣着的基本功能,御寒、防护、遮羞的实用功能被,表身份,分地位的附加功能所淹没,审美的功能被伦理功能代替,衣着被纳入了社会伦理的轨道。
综上所述,衣服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一种遮蔽物,从衣服的款式、材质、纹饰颜色、功能四个角度看,衣服的意义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它的或精细或粗糙的原材料,它的或长或短的款式,它的或华美或朴素的装饰,它的或考究或简单的颜色工艺,它的或庄重或平凡的功用,它的种种风格,都向我们昭示了它的独特的意义,成为身份、等级的代言。因而通过对《说文解字》中和衣服有关的字的考察与探究,我们知道了我国古代古代衣饰的款式和材质,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我国古代的衣饰文化和其所对应的礼仪等级制度,加深了我们对这些字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加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
第二篇:《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202_-12-20 19:28 内容摘要
服饰是人体衣着及其装饰品。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列于首位,足见服饰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服饰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且也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在式样、纹色、用料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我们试图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的全面考察,来索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若干信息,以致能更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关键词】:《说文解字》 “衣”部 服饰文化
一、引言
服饰不仅仅是人类外表的包装,也是人类内心的折射,更是人类思想与文明进化的具体表现。对于道德观念、性意识等这些表面看来与衣着毫不相干的人类思想意识,却是造成衣服降生的决定因素。衣服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被牢牢地捆在了文明与思想的快车上。我们知道,服饰不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让我们研究,我们要研究服饰文化,只能通过一些和服饰有关联的途径去考察。本文试图从《说文解字》中的“衣”部来探究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它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是一本记载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的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9个,收集的这些字都与服饰有关,而其中有40字是解释衣服的,并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衣”部字与衣服的材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同样它的服饰也历史悠久。服饰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服饰的材质就折射了这一点。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9个,其中表示衣服材质的字有8个, ①袍、襺
袍、襺都是御寒之衣。《说文·衣部》:“袍,襺也。从衣包声。” “袍”古代指长袄,有夹层,中装棉絮。“袍”字声旁“包”兼表义,有包住全身的意思。许慎以“襺”训“袍”,其实,严格而言,“袍”与“襺”还是有区别的。《说文·衣部》:“襺,袍衣也。从衣茧声。以絮曰襺,以缊曰袍。” 絮即新丝绵,缊即旧丝绵,显然襺要比袍要高级些。后来袍又指宽大的单层长衣。在沂南出土的画像石中,就可以见到着袍者的形象。
②裘
“ 裘”,即皮衣。古人穿皮衣有毛的一面朝外,甲骨文“表”字便是毛向外的形象。因为先民在狩猎中发现披着兽皮便于接近和猎捕野兽,便自觉地利用起这个保护色,将兽皮带毛的一面朝外,后来这种遗俗一直相沿下来。“表”、“里”二字正反映了古人穿裘的面貌。《说文·衣部》:“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表”的本义是衣服的表面。在《说文·衣部》:“里,衣内也,从衣,里声。“里”的本义是衣服的内层。古代在正式场合还要在裘上加一层罩衣,罩衣古称“裼”。郑玄《礼记》注:“裼,表裘也。”即谓裘上又加衣。《礼记·玉藻》:“表裘不入公门。”因为裘毛朝外而不加罩衣,古人认为是一种不庄重严肃的表现。
③襌、褋、褧
襌、褋、褧均为单衣。在《说文·衣部》:“襌,衣不重。从衣单声。”《释名·释衣服》:“襌衣,言无里也。”襌衣也作单衣,是夏天的衣服。如古乐府《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说文·衣部》:“褋,南楚谓襌衣曰褋,从衣枼声。”《方言》卷四:“襌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衣褋。”《楚辞》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说文·衣部》:“褧,苘也。《诗》曰:‘衣锦褧衣。’示反古。从衣耿声”。“褧”,是用麻或轻纱所制单罩衣。古代女子出嫁时穿在锦衣外面,以蔽尘土。《诗经·郑风·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褧”所代表的服饰,不仅仅可以用来避尘土,更能衬托出女孩子的妩媚、轻盈。
④褐
《说文·衣部》:“裋,竖使布长襦。从衣豆声。” “褐,编枲袜。一曰粗衣”。“裋褐”常连用,亦指粗布短布衣。《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槽糠。”褐衣不仅不华丽,而且分量重,不保暖。《孟子·腾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许子衣褐,以毳织之,若今马衣者也。”把褐衣比作“马衣”,可见褐之粗劣。然而穷苦人有时连褐也穿不上。《诗经·豳风·七月》说农夫:“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因为褐是贫苦卑贱者所服,所以古人常以脱去褐衣表示做官,叫做“释褐”。褐还有一种意义是粗麻编织的袜子。
⑤衰
衰是指用草编成的雨衣。在《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秦谓之卑。从衣,象形。”“衰”字篆文的中间部分像是编织之草参差不齐之状。《国语·越语》:“譬如衰笠,时雨既至,必求之。”“衰”字后来被假借去表示别的意义,只有为本义又造字,在“衰”字上加“艹”或“竹”,写作“蓑”或“簑”。“蓑”主要是指牧人及在野外劳作的人的雨具。《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衣”部字与衣服的款式
衣服的款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有着相关的联系,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衣服的款式的要求自然也随着提高。在《说文解字》中有关衣服款式的字有15个:
①袛、裯、襡、襦
袛、裯、襡、襦都是指短衣。在《说文·衣部》:“袛,袛裯,短衣。从衣氐声。”,“裯,衣袂,袛裯。从衣周声。”,“襡,短衣也。从衣蜀声。”,“襦,短衣也。从衣需声。一曰?衣。”。“袛”在《句读》曰:“袛,方言。汗襦自关而西,或谓之袛裯。自关而东,谓之甲襦。陈魏宋楚之间,谓之襜襦,或之襜襦。”说明了“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法,其实都是指同一种款式的衣服。“袛裯”为双声联绵字,指直襟单短衣。襡、襦在《说文》均曰:“短衣也。”襡为长襦,即连腰衣。襦指短衣,短袄。
襦又有长襦、短襦的区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短襦又叫腰襦。但是在古代作品里一般只称襦,不分长短。例如辛延年《羽林郎》: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在诗文中却说“腰襦”。如《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襦既然本身就有长有短,却又说襦是“短衣”,这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礼记·深衣》说:“短毋见肤,长毋被土。”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襦是一般人(包括仆役)平时所穿的衣服,深衣则是贵族上朝和祭祀时穿的,庶人以深衣为礼服。
②衵、亵、衷
衵、亵、衷都是指贴身穿的衣服。在《说文·衣部》:“衵,日日所常衣。从衣从日,日亦声。”私服,即私居在家穿的内衣。柳宗荣《引经考异》云:“亵谓里衣也,袢谓衣无色也。”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驰其上服,表其亵衣。”意谓解开上衣,露出贴身的衣服。亵衣又称“衷衣”。在《说文·衣部》:衷,里亵衣。从衣,中声。《春秋传》曰:‘皆衷其衵服。’”据《左传·宣公九年》记载,陈灵公、孔宁、仪行父等与夏姬私通,都贴身穿着夏姬的内衣。
③袤、襘
袤是指带子,襘是指带子打的结。在《说文·衣部》:“袤,衣带以上。从衣矛声。一曰南北曰袤,东西曰广。” 段玉裁注:“带者,上衣下常之介也。” “带”即上衣和下衣之间的带子。在《说文·衣部》:“襘,带所结也。从衣会声。《春秋传》曰:‘衣有襘’。” “襘”即带子打的结。段玉裁注:“昭十一年《左传》,叔向曰:衣有襘,带有结。视不过结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 意思是说侍奉君主的人须谨守礼仪,不能随便张望看顾,只能看君主衣带与交领之间的区域,这样侍奉的那个下人便只能低着头了,这两个字说明古代君臣之间的尊卑等级是比较严谨的。
④袴、裈
“袴”,即今之裤字,但形制却跟现在的裤子很不一样。《说文》称之为胫衣,《释名》说“两股各跨别也”,这说明古代袴没有前裆,只有两个裤筒,类似现在的套裤。纨绔是有钱人所穿(纨是织造较为细致的生绢),所以后来专指富贵而不务正业者。跟现在的裤差不多的是“穷袴”。穷袴的通行名称叫裈犊鼻裈,即后代的短裤、裤衩,以其形似犊鼻而得名。
“裈”,古代称为有档的裤,大约出现在汉代。段玉裁对“裈”注:“今之套裤,古之绔也。今之满档裤,古之裈也。自其浑合近身言曰‘裈’,自其两襱孔穴言曰‘幒’。”这种裈与现在前后有档的裤子差不多,其声旁从“军”兼有表义功能,“军”有空围之义,而“幒”的声旁也有空围之义,故可互训。古代的“裈”一般为贴身穿着,又称“穷袴”。
⑤複、袷
複、袷都是夹衣。在《说文·衣部》:“複,衣皃。从衣复声。”《释名·释衣服》:“有里曰複,无里曰襌。”在《说文·衣部》: “袷,衣无絮。从衣合声。”唐·皮日休《夏首病愈因招鲁望》诗:“晓入清和尚袷衣,夏阳初合掩双扉。”就是说因为刚病愈体弱,在初夏的清晨穿袷衣御寒。
⑥裼
裼是指古代衬在裘外面的无袖衣。在《说文·衣部》:“裼,袒也。从衣易声。”《礼记·玉藻》:“裘之裼也,见美也。”即裼是用来增加裘的美色的。裼不是把裘全部包住,而是单独成衣,就像今天的披风,衣领处系在脖子上加以固定,其余任其披拂飘扬,既显得威武潇洒,又可以衬托裘的美色,不同的裘要配不同的裼衣:狐白裘以锦衣裼之;狐青裘以黑中透红的玄绡衣裼之;羔裘以黑色的帛衣裼之;狐裘以黄衣裼之。
⑦衫
衫是指短袖的单衣。《释名·释衣服》:“衫,芟也,芟未无袖端也”毕沅疏证:“盖短袖无却之衣。”明确的指出“衫”是一种短袖的单衣。
四、“衣”部字与衣服的纹饰
在古代的中国,纹饰是富贵人家所追求的,而且也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的,他们讲究服饰的图案、制作工艺,常常在衣领、衣襟、衣袖上加些装饰,绣上花纹。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社会底层,他们所能穿的一般都是粗麻、乱毛织成的粗布短衣,而且他们的衣服没有什么修饰,甚至是不准有修饰的,所以后来对平民百姓就有了这样的称呼:“布衣”、“白丁”,比如唐代刘禹锡有诗云“往来无白丁”。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纹饰的字有3个:
①褕
《说文·衣部》:“褕,褕翟。羽饰衣。” 意思是说,褕翟是用山鸡的羽毛装饰的衣服,是周朝时王后的礼服。王后的礼服一共有六种:“袆衣”、“俞狄”、“阙狄”、“鞠衣”、“展衣”、“绿衣”六服。其中“俞”就是“褕”,“俞狄”就是“褕翟”,褕翟和阙狄这两种礼服都是在衣服上刻了羽饰的,褕翟刻了之后又用五彩画,而阙狄刻而不画。褕翟也反映了对鸟图腾的一种崇拜,因此后人称女为“凤”。后来,男女结婚时,在女的衣服上绣有“凤”的图案。
②衮
《说文·衣部》:“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常。幅一龙,蟠阿上乡。”意思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穿的吉服。“衮”就是冕服之一,衮冕是一种在下衣上绣上龙纹的衣服,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穿的吉服。段注中“衮”字下还有这样几句话:“惟天子衮有升龙也,龙曲体而昂首”,“蟠阿上向”,又有“天子升龙,诸侯降龙”,天子衮衣上绣的是头朝上的升龙,三公诸侯祭祀的衣服上也是可以绣上龙纹的,但他们的龙纹只可以是尾朝上头朝下的降龙。即使是位高权重的诸侯公卿也不可僭越礼仪,更不可逾越尊卑等级。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服饰的尊卑等级之严。
③襐
《说文·衣部》:“襐,饰也。从衣象声。”“襐” 是指绣绘着彩色花纹的衣服。在古时,只有贵族才能穿着绣着彩色花纹的衣服,但对于贫民而言,只能“可望而不可即”。
五、“衣”部字与衣服的颜色
人对色彩的感受出于本性,但在中国古代社会色彩却具有等级差别。服色常常作为身份的一个外在标记,在礼仪制度中传达出人们的尊卑观。不同服色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地位和权利,颜色的使用也就增添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内容。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颜色的字有5个:
①襍
在《说文·衣部》:“襍,五彩相合。从衣,集声。”襍是指五彩相合之意。段玉裁注:“所谓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也。”其实对五色的重视,源于统治者对“天”的崇尚,对宇宙天地的崇尚。因为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宇宙又可以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分属于木、火、水、金、土五德,各具青、赤、黄、白、黑五色。古时的染色工艺虽然比较发达,但礼服的颜色却只能采用这五种正色,是象征着高贵,在那时只有王公贵族可以悉用五彩。
②袗、袨
《说文·衣部》:“袗,玄服。” 袗是指黑色的衣服,也是周时的祭服。《周礼·春宫·司服》中说:“祭群小祀则玄冕。”“玄冕”即黑色衣服,黑色又为周代卿大夫的命服,《礼记·王制》中说:“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说文·衣部》:“袨,盛服也。从衣玄声。” 袨是黑色的礼服。在《淮南子·齐俗训》:“尸祝袀袨。”高诱注:“袀,纯服;袨,墨斋衣也。”
③袾
《说文·衣部》:“袾,好佳也。从衣朱声。《诗》曰:‘静女其袾。’” 袾是指朱红的衣服。在《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此处的“裳”实际上是衣、裳的泛称。可见贵为“公子”者,服色以朱为宜。《礼记》中:“天子居明堂太庙,衣朱衣,服赤玉。”此处“朱衣”虽为应时而用,但毕竟是天子礼服。
④袢
《说文·衣部》:“袢,无色也。从衣半声。一曰《诗》曰:‘是绁袢也。’”袢是指夏天穿的白色内衣。朱骏声曰:“袢当为里衣之称。里衣素无色,当暑用絺袢,即绉絺也。”在古时,“袢”是穿在里面的内衣,但白色的内衣没有尊卑之分,是贵族和贫民都可以穿着的。
六、结语
《说文解字》中的“衣”部的字,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大体呈现出了汉民族古时服饰的或精细或粗糙的原材料,或长或短的款式,或华美或朴素的装饰,或考究或简单的颜色工艺,或庄重或平凡的功用,并结合中国上下有序,尊卑分明的文化来审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将会是一种崇尚,更是对于我们学习汉民族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篇:第十二讲中国服饰文化
第十二讲 中国服饰文化(1学时)
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远古时代:被发文身
《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毛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冠冕堂皇、紫绶金章 《礼记·冠仪》:“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礼记·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腰。” 汉代:紫袍玉带、羽扇纶巾。黄袍加身: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黄色代表五行中构成万物之源的土,五方之中的中,也就天经地义代表了华夏的正色。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龙位,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
我国唐朝的袍服多以暗花为主,到了武则天当朝的“周”时,又有了一种“绣袍”。所谓的“绣袍”就是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清朝时最为明显,尤以清朝官场的官服“补子”为最。“补子”是清朝官服前后胸所绣的方形动物织样,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
“衣冠禽兽”的成语源出于此,指的是官服上所绣的禽或兽,以区分文、武之意,只是到了后来被用来形容某种行为的败坏,而成了贬义词。
西装革履:
民国以来,由于接受西方思想、西方文化的日益增多,人们的观念也日趋与世界融合。西方的服饰也随之被国人接受,开始是中西交杂,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简洁、随意的西装逐步取代了原有的长袍马褂。
服饰的起源: 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人们自然也就利用一 些能够随手得到的东西来护身御寒,比如树叶、茅草以及狩猎得来的兽皮,穿着方式是最简单的披挂。
人类最早的护体材料是自然物。
之后人类发明了骨针、骨锥等工具,开始了对兽皮的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物能够逐渐适合身体的形状。
但是,兽皮来源很有限,而一般的树皮、树叶性脆易烂,所以韧性纤维的就开始被利用,这就扩大了人类服饰材料的来源。最早使用亚麻作物制成亚麻布的是公元前6500年安纳托利亚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人。
到公元前3000年人们就开始利用羊毛。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10000-4000年前)人们开始养蚕获取蚕丝。亚麻、羊毛、蚕丝成为主要衣料。
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又逐步创造出纺轮等最早的纺织工具。纺织品出现以后,人类又学会采用天然染料染色,染料取自植物、水果、花朵。
中国目前出现最早的染色材料记载是《诗经》,其中有“采菉”、“采蓝”的记载。蓝和菉的本意都是草的名字,因为性喜潮湿,因此大都生长在水边。当人们穿着素色的衣服到河边汲水时,被蓝草的枝叶碰到而又无法洗去时,染色就为人们所认识。蓝草染出的色相是叫做“青”色,所以才出现今天的“青出于蓝”的说法。
服饰的发展过程:
自然物—亚麻、蚕丝、羊毛—纺织、染色技术的发明 商周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春秋战国 贵族冠帽与服饰: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
春秋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样式:襟: 指衣的前幅。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右衽: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祛: 袖口,袂: 袖子,裳: 裙子。曲裾: 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式。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汉代女装 襦,短上衣袖子。襦的袖子一般较长,窄交领右衽。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腰带,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宫绦,以丝带编成,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
魏晋时期,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这一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魏晋女服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襦裙、大袖衫裙、圆领衫
宋代朝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
宋代公服: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
宋代妇女裙装: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有披帛,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佩戴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褙子: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 明代服饰: 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
明代襦裙: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裙幅从六幅到十幅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公服:
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一至四品,用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绿色。纹样也不一样,一品用大朵花,径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径三寸;三品用散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花纹。
清代:馬褂是穿在長袍外面的短褂子,長度只到腰際,本來是北方人在騎馬時穿的,滿人統一中國後,不乘馬的人也穿起馬褂,漸漸流行起來。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裏面紅。
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清代中期始, 满汉各有仿效, 至后期, 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 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 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
二、中国服饰文化的内涵
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服饰艺术是最有民族性、地域性、人文性及审美性的文化形式。它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服饰艺术中的“礼乐”文化
“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其本质内涵便是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乐”是与歌舞联系在一起,以祭祀祖先神灵为主要内容。
在深受“礼乐”文化影响的阶级社会中,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各阶层的成员,从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可随便逾越。而服饰则成为的重要工具。
中国服饰艺术中的形制、颜色、配饰、纹样等特征,便是“礼乐”文化的鲜明物化形式。
服饰颜色体现尊卑:赤黄色是至尊之色,除了皇帝外是任何人都不能随便乱用的;红、紫是官服之色;黑色,多为小吏之服色;青蓝,多为低品位的服色,常为婢女所用。诸如此类,在中国传统服色上已形成了固定的体制。
总之,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青蓝黑白,则属于平民。服饰形制彰显等威:
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士人以素积为裳,戴白鹿皮做的皮弁;平民则只能穿布衣。在配饰上,金钗、翠翘、系在绶带末端的金坠子等等都是贵族饰物,持笏佩玉也是贵族服饰的一种风尚,当时的平民则要遵照“非命妇不得以为首饰,冶工所用器悉送官”。
服饰纹样: 最典型的要数龙纹,皇帝衣服用五爪龙纹样装饰,即龙袍,而其他人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穿着龙纹服装的,只有少数高官可以穿三或四爪龙纹服装,称为蟒袍。
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装“冕服”特别集中地凝聚了“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冕服是古代非常隆重的礼服,是帝王百官参加祭祀大典时服用的,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带、舄(礼鞋)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黑色)衣、(黄赤色)裳、冕冠,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冕冠上则有旒。天子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样式的冕服,总称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戴十二旒冕服,冕服上的章纹数与冕冠上的旒数是相应的。十二章纹饰中,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用绘;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用绣。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虎取忠勇,猴取慎终追远; 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2、服饰艺术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2.1 民族服饰中的民俗传统 布衣族妇女的服装特色是在头上包裹着尖角往左右延伸的帕子,大多为青底花格布、紫青色布或白布,形似两只水牛角,俗称“牛角帕”。这一特殊形制的头饰主要是因为在布衣族的民俗中,牛是圣物,与该民族的牛图腾崇拜有关。
彝族流行虎崇拜及葫芦崇拜,所以过去彝族祭司举行丧葬和祭祖时要批虎皮,虎皮披风常作为首领的礼服,另外,彝族服装常常装饰有虎皮纹样。
云南洱海一带的白族曾以鱼为图腾,所以这一地区的妇女都流行带“鱼尾帽”,它是用黑色或金黄色的布制成鱼形,鱼头在前,鱼尾后翘,鱼鳞以帽上所缀银泡子或白色珠子表示。
苗族中流行过蝴蝶崇拜,人们至今还可以在苗族服饰中见到蝴蝶刺绣图案。土家族、白族都以白虎为图腾,土家族织锦中的“台台花”纹样的原型就是虎头。
台湾高山族是蛇崇拜,高山族的织绣中多有蛇形纹饰,以蛇纹为饰的织绣衣料常被制成裙、衫及结婚礼服,由蛇形纹更演变出了曲折纹、半圆形纹、网纹及菱形纹等。
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等大多从事游牧、狩猎、渔业生产活动,由于这些民族在历史上大多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所以其服饰用色、服饰纹样一般与崇拜对象有关,如大多喜好白色(雪山之色)、蓝色(天空之色)、红色(太阳之色)等,喜用花、草、羊、马、鹰、鹿等动植物的形象做服饰图案和服饰纹样的意象。
汉民族的服饰民俗更是丰富多彩:新生婴儿常给穿“百家衣”,也就是用邻里乡亲提供的碎布头制作的衣服,据说这样可以保佑自家新生婴儿健康成长、福寿两全……
总之,每个民族的服饰都自成体系,它们在形制、色彩、配饰、质料及工艺等方面所形成的独特的形式和内容,都和每个民族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体现了不同民族别具特色的民俗传统。
2.2 服饰艺术中的 “禁忌”风俗
服饰禁忌最早出自民间,同人们最初的鬼神神灵信仰有关,它流露出较强的原始崇拜迹象,它把超出人力所限的许多不可知因素同人们的服饰联系了起来。
中国古代白色和黑色被视为凶色,尤其忌讳全身穿着白色服饰;绿、碧、青等颜色往往被视为贱色,只有娼妓、优伶等“贱业”中人才用此色;红色则为吉、喜之色,婚嫁、生子、过节最为多用。
河南沁阳一带十分忌讳反穿衣服,因为在当地风俗中一般只有寡妇改嫁才反穿罗裙。
南方的彝族将帽子和头饰看得特别神圣,当帽子或头饰穿戴在头上时,尤其忌讳外人的触摸。
南方沿海一带的渔夫和农民,习惯用竹竿晾晒衣服,但晾干后总要叠好放一段时间再穿,因为据说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变成“竹竿鬼”。
在鄂伦春族生活的地区,忌讳将女子的衣物放在男子的衣物之上,认为这会使男子受辱倒运。
旧时,汉族忌讳男子触摸女子衣物,认为这是淫秽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服饰有关的禁忌,如“歪戴帽子——心术不正”;“敞胸露怀——二流子”;“绿帽子”等等。
3.服饰艺术中的观念文化
在服饰艺术的精神性因素中,人所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占有重要地位,服饰艺术的发展和演进始终离不开人的观念统摄。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注重感性,注重整体,追求天人合一。在古人眼里,人世是天的神力所为,人世的服饰都是代表和象征着天的神力、是上天所赐予的。
所以无论是在服饰的形制上还是颜色、纹样上,都蕴含有深刻的“天人合一”理念。
服饰形制
“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
上衣象天,下裳象地,以代表“天地之法”;另外,上衣多为玄色(黑色),下裳多为黄色,以应“天玄地黄”。
“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
深衣裁制的基本方式是:上六幅,下六幅,共十二幅,以合于一年十二个月;袖口圆似规,衣领方似矩,以应“天圆地方”;背缝似一直线直到脚后跟,表示“顶天立地”,要人正直向上。
服饰纹样:
如冕服当中的十二章文饰: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虎取忠勇,猴取慎终追远;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这些都包涵有鲜明的天人感应理念。
4、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形态
古代服饰的发明和流传, 初衷是御寒和生存,而后逐渐增加了舒适美观的功能。古人思索服饰与生存的关系而出厚生的观念。统治者推广服饰,关怀民生,同时又通过服饰辨等威而定秩序。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
4.1 服饰文化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形态。中国古代社会的服饰, 在周之后的历朝历代, 都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引等级差别”不得僭越, 国家颁布舆服制, 对形制和服色进行严格规定。君臣、庶民的款式、质地、色泽、穿着方式被写进了国家法典和历史。国家政治借助于服饰, 将君主、公卿、士人和平民的角色身份区分开来, 使人们在一种表征政治观念的物质躯壳中僵化。
劳动创造了服饰, 创造了华丽,在统治者华服质锦绣绮的同时, 在文化传统上却产生了奇怪的二律背反,如儒家的“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服者, 未足与议也。”
一方面是对华服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道德的崇尚而产生的布衣文明。4.2 服饰文化所体现的人性自然形态
原始社会的感性生活异常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表现出心性向善的端倪。
这个善,完全可以超出道德层次,包括人类低能时代相依为命的互悦和求得生命延续的原始情欲或称之为原生意识。
蔽体遮羞是人性的一个方面,而著美服取悦异性则又是另外一个方面。《诗经》中就有不少通过描写装饰表现男女炽烈爱情的诗句,当时社会中情侣欢恋的情绪所系当推容貌与服饰是可想而知的。
时至现代, 服饰仍然敏感地关联着人们的本能。超短裙、紧身衣、比基尼和袒露都会令众人为之瞠目或牵动着文明人敏感而谨慎的神经。正是服饰的文化心态考察才使人们发现了人对服饰的心理依赖。
何谓“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 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华、夏一也。可见礼仪和服章之美同样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外部形式, 也是古人洋洋自得之骄傲所在。
服饰所折射出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服饰就像诗, 是思念的流云, 是咏叹和哀怨, 是爱的诉说,也是人世间的博爱和关怀。
服饰所表现的文化心态, 是情感的纽带, 它一端牵着日常的生命活动, 一端连着用理性无法表述的美的世界。
三、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
中国服饰文化与西方服饰文化到底有哪些不同?
未来中国人的服饰将以“国际化”的西方服饰文化为主流,还是以中国本土的服饰文化为主流?或是……
中、西方服饰文化特性: 1.不同的衣料文化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利用葛、亚麻、苎麻等植物纤维和羊毛等动物纤维来织布,而且早在69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织丝。
古埃及则主要是亚麻文化,两河流域主要是羊毛文化,印度是棉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衣料方面没有什么创举,是对地中海沿岸的上古文明的继承,即亚麻文化与羊毛文化兼而有之。
2.不同的服装功能意识
中国人非常重视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用穿戴装束来统一人的思想,不厌其烦地反复修订服饰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阶层人的行为,来“治国安邦”。
西方在这方面就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虽然古罗马人也曾十分重视衣服对于身份的表示,封建时代也曾不断推出各种服饰禁令,但大多是一些奢侈禁令,很少有像中国人这样充分地把服装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的,而更多注重的是服装的财富价值和审美功能。
3.不同的着装观念 中国人喜欢趋吉避凶,很重视吉事穿吉服,凶事穿凶服。这多半是受礼法的影响和制约。
根据五行学说,东方木,色青;南方火,色赤;西方金,色白;北方水,色黑;中央土,色黄。土即黄色,所以黄色被象征中央集权的皇帝所占有。朱、紫也曾长期成为显贵的服色。
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儒家重视服饰美,更重视资质美。西汉大儒董仲舒说:“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一个范畴是“道”。《周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以“万物负阴而抱阳”来解释世间万物产生演变中的矛盾,是由于两个对立的事物而形成的。
苗族民间信仰主要是自然宗教,崇尚“万物有灵”。
当婴儿出世的时候,须把婴儿用一块绣绘有“蝴蝶妈妈”图案的土花布襁褓包裹起来,至两岁前,其所穿的衣服亦用这种图案的土布制成。有的地方则有在枫木中柱脚葬胎衣的习俗。弃其“彼界”衣包,是为断掉婴儿灵魂的归路;迎入“此界”裳襟,是为纳入宗教传承的大序。
中国人文哲学思想体系中,理想人格是由“礼”作为基础,透过“德观”与“阴阳五行”的思想观念,进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同样,中国传统服饰制度,也就是在一切合于“礼”的原则基础上,使服饰的哲学思想观念能体现天、地精神,藉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境界。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希腊人曾设想天是一种纯粹的、永恒的理念,人世不过是它的粗糙的和变形的反射。罗马晚期兴起的基督教,其思想加深了天国与尘世间、理性永恒灵魂与注定泯灭的肉体间,以及有创造能力的精神与草木顽石间的对立。
而这个时期的服装文化,是南方型的罗马文化与北方型的日耳曼文化和由十字军带回的东方拜占廷文化的融合。与此同时,西洋服装也在古代宽衣与近代的窄衣之间徘徊。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的重视,中国人穿衣始终保持着一种东方式的矜持,对肌肤严密地包藏和掩蔽,中国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一种“包”的文化,既不能“显露”体形,更不能随便“裸露”肌肤。
西方的服装则不同,无论是古代的“宽衣”文化,还是文艺复兴以来的“窄衣”文化,西方的衣服都非常写实地,甚至是夸张地表现人的体形,尤其是自中世纪末期的“哥特式”时代以来,更是十分“露骨”地“强化”男女两性在体形上的性别特征,不仅想方设法来“显露”两性这种外形特征,而且不断地扩大裸露的面积和部位。
中国服装的含蓄性和写意性,如同中国画一样,是一种“散点透视式”的、“计白当黑”的、“虚无飘渺”的、“神秘”的、“意象”的或“象征”的世界,是人们意念的一种“表现”;而西方服装的直接性和写实性,则如同西方的油画一样,是一种“焦点透视式”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的、逼真的世界,是人的肉体形态的一种“再现”。
4.不同的着装方式 中:上衣下裳,前开前合,多用带子,穿脱方便;披挂式衣服出现较晚。西:披挂式,贯头式,前开式,多用饰针或扣子,形成一套较为复杂的穿着技巧,披挂式衣服在西方也十分发达。
中:“保守着前开前合、含蓄宽松的直线裁剪的宽衣文化形态”,直到20世纪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伴随着反帝、反封建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先是被动地,后来又主动地接纳西方服饰文化“与国际接轨”,形成现代这种“国际化”的服饰文化。
西:从古代的“宽衣”,经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以后“窄衣”文化。进入20世纪,西方人一方面通过殖民运动向外扩张,把西方的窄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同时,也受到世界其他文化的冲击,尤其是来自东方的直线裁剪的宽衣文化的冲击,于是,又出现对“非构筑式的追求”——解构主义倾向。
东西方文化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共同形成各种国际化的潮流。
四、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趋向
21世纪的今天,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影响(韩潮)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服装也不例外。
中国服装要做好,就要研究中国文化,吃透中国文化,才能与西方品牌相区别。中国服装只有借助中国文化的浓厚内涵,才能成为时代的标记。中国服装品牌真正的崛起,不是数字的崛起,而是文化的崛起,是内在价值观与审美观的统一。
第四篇:浅析《说文解字》“酉”部字与中国的酒文化
浅析《说文解字》“酉”部字与中国的酒文化
论文关键词:《说文解字》;“酉”部字;酒;文化
论文摘要: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料,也与各种仪式、礼节紧密相连。而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字学著作之一的《说文解字》对酒和酒文化有着内容丰富的反映。这篇论文就是对《说文》“酉”部字中所反映的与酒有关的文化现象作一简要分析,以粗略地勾勒东汉时期酒文化的轮廓。
众所周知,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战国策•魏策二》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①这表明,酒在中国产生的时间非常早,并且自其诞生之时就与国家的政治产生了关联。的确,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无处没有酒的历史,它不仅与各种仪式、礼节紧紧相连,而且也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上至王公贵胄,下至黎民大众,没有人不和酒产生联系,它是将军手中的利剑,也是墨客笔下的佳句。可以说,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字学著作之一,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东汉及其以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所以也可以说《说文解字》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在
《说文解字》中,对酒以及与酒有关的文化现象作了很详尽的介绍。而在《说文》中对酒文化最集中的反映在“酉”部字中。我在这篇文章中对《说文解字》“酉”部字中所反映的与酒有关的文化现象作了一点简要的分析,以求对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作一管窥蠡测。
《说文解字》中“酉”部一共包含七十五个字,分别可以按照酒之本身,造酒材料与造酒方法、酒的种类、酒的味道、酒的颜色、饮酒礼节、有关酒的仪式、饮酒的神态以及酒的作用来分类。
一、酒之本身:
酉:《说文》:“酉,就也。八月黍成,可谓酎酒。象古文酉之形。丣,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此字篆形与古文尚无大别,乃壶尊之象也。”“其从„卯‟作„丣‟之古文则迄今未有见、古金及卜辞每多假以为„酒‟字。许之释就,盖用转注以牵就其八月之义。酉纵为就,自当后起。”
酒:《说文》:“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逐疏儀狄。杜康作秫酒。”罗振玉《殷墟文字类编》:“酒,象酒由樽中挹出之状、《说文解字》酉与酒训略同,本为一字,故古金文酒字皆作酉。”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酉,古文酒字,象酒器形。自假为丣戼字,乃加水以别之。”②酒是用粮食或水果等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
二、造酒材料与造酒方法:
: 生衣也。③从酉冡声。酴:酒母也。从酉余声。读若庐。
造酒除了粮食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材料就是酒曲。酒曲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的,其中富含微生物和微生物所分泌出来的酶。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用酒曲酿造的,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
酿:醖也。作酒曰酿。从酉襄声。醖:酿也。从酉 声。釃:下酒也。从酉麗声。一曰醇也。: 酒也。从酉肙声。:也。从酉鬲声。
三、酒的种类:
:酒疾孰也。从酉弁声。醴:酒一宿孰也。从酉豊声。醪:汁滓酒也。从酉翏声。醹:厚酒也。从酉需声。《诗》曰:“酒醴维醹。” 酎:三重醇酒也。从酉,肘省声。《明堂月令》曰:“孟秋,天子饮酎。” 醠:浊酒也。从酉盎声。醲:厚酒也。从酉农声。:酒也。从酉茸声。酤:一宿酒也。一曰买酒也。从酉古声。:酒也。从酉,省声。:泛齐,行酒也。从酉监声。醨:薄酒也。从酉离声。读若离。酏:黍酒也。从酉也声。
我国古代的酒文化丰富多彩,而酒本身的种类也是丰富多彩的,从酒的味道看有酒味醇厚的烈酒,也有清淡的薄酒,有酿造快速,立等可得的酒,也有需要精工细作,慢慢成熟的酒。并且不同的酒在国家的仪礼上的用处也不同。
四、酒的味道:
:酒味淫也。从酉,竷省声。读若《春秋传》曰“美而艳”。酷:酒厚味也。从酉告声。酓:酒味苦也。从酉今声。醰:酒味长也。从酉覃声。
五、酒的颜色:
:酒色也。从酉巿声。配:酒色也。从酉己声。:酒色也。从酉弋声。
酒为什么具有让人痴迷的能力呢,我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多彩的颜色和醇美的味道。不同的酒色显示了不同的酒类,而酒类不同,其味道也是各有千秋的。
六、饮酒的礼节:
酌:盛酒行觞也。从酉勺声。:歃酒也。从酉朁声。:少少 也。从酉匀声。醻:獻醻主人进客也。从酉 声。醋:客酌主人也。从酉昔声。: 酒俱尽也。从酉 声。釂: 酒尽也。从酉,爵声。
我国古代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重礼,所以在古人在饮酒时同样是很讲究礼节的。饮酒时主人应先敬客人,客人亦应回敬主人。这其中有时该一饮而尽,有时又只能浅酌一口。
七、有关酒的仪式:
醮:冠娶礼祭也。从酉焦声。酺:王德布,大 酒也。从酉甫声。莤:礼祭,束茅加于祼圭,而灌鬯酒,是为莤。象神饮之也。从酉艸。《春秋传》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莤酒。” 一曰莤,榼上塞也。醧:私宴 也。从酉区声。醵:会?酒也。从酉豦声。酹:餟祭也。从酉寽声。
酒是粮食的精华,是上天所赐的礼物,是珍贵之物,故在各种重要的场合都必须用酒来感谢上苍。
八、饮酒的神态:
酣:酒乐也。从酉,甘声。酖:乐酒也。从酉冘声。醅:醉饱也。从酉咅声。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从酉卒。一曰酒溃也。醺:醉也。从酉熏声。《诗》曰:“公尸来燕醺醺。” 醟: 酒也。从酉,熒省声。:醉醟也。从酉句声。酲:病酒也。一曰醉而觉也。从酉呈声。
古人对酒的喜爱与沉迷,从这一组字中可见一斑。酒能麻醉神经,所以饮酒之后,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烦恼啊,苦闷啊似乎都消失了,人们飘飘欲仙,对杯中物乐此不疲。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古时人们生活中的艰难是很多,所以他们要在更多时候借酒精来麻醉自己。然而,《说文》中列出一些有关醉酒后的丑态的字也是在告诫世人,酗酒毕竟不是好事,对人对己都没有益处。而这一点对现代社会的人们仍然是有启发作用的。
严格地说,这一组字与酒本身并无关系,但是无论是醋还是酱,它们的制造方法都是来源于造酒的方法——酿造法。从这些字中可以看出聪颖的古人早就把酿酒的方法推广到制作别的饮食上去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物质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
九、结语:
通过对《说文解字》酉部字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古代的酒和酒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我国古代酒的酿造技术已经很发达,而酒的种类也非常繁多,我们也知道了酒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这种酒文化历经数千年不但没有衰微消失,而且历久弥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注释
① 转引自《汉语大字典》
② 转引自《汉语大字典》
③即酒曲,生衣即酒曲上滋生的霉菌。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7年10月
[2]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_年6月
[3] 《醉乡日月—中国酒文化》 何满子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第五篇:浅谈中国上古神话的演变(定稿)
浅谈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摘要]神话是上古先民的重要作品,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古代神话也在不断的演变,其间出现几种值得注意的趋势:由于部族融合而出现的系统化倾向,包括追求谱系的完整、故事情节的完整、场面的完整;由于受欲望驱动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神灵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与世人日益接近,也像人一样充满欲望;由于受哲学理念影响而出现的哲理化倾向,这些哲学理念既有五行学说,又有阴阳学说、精气说、物物相生观念、天人合一等古老的哲学思想;由于理性的强化而出现的历史化倾向,把“神”人化,把神奇怪诞的传说作出一番看似合理的诠释,去掉神灵的超人因素。
[关键词]演变趋势;系统化;世俗化;哲理化;历史化;
[Abstract]: myth is the ancient ancestors of the important works, after a thousand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ancient myths is in constant evolution, during which several noteworthy trends: the emergence of the systematic integration of tribal tendencies, including the pursuit of the complete spectrum, the complete story, and the scene of integrity;due to the desire to drive the emergence of secular trends in the spirits come out from the closed state, with the world ever closer, but also like people, full of desire;due to the impact of philosophical ideas the tendency of philosophy appears, the philosophy of both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there are yin and yang theory, refined gas, said raw material phase concept of Heaven and Man and other ancient philosophy;strengthen the rational and the tendency of history appears to “God” man, the legend of the magic to make some bizarre interpretation plausible, remove the gods Superman factors.[Keywords]: Evolution trend;systematic;secular;Philosophized;history of;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类自身通过幻想所作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既表现人对自然的顺应,又反映对自然暴力的反抗和征服,它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人间英雄的业绩,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类自身的困惑和理想。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古代神话也是在不断的演变的,也正是由于古代神话的出现才衍生出中华民族近千年的古老文明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神话大致经历了从灵性到神性再到人性神话的不同阶段,但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不断改造、加工,逐渐失去了本来面目。因此,上古神话并不是停滞、固定的,而是发生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出现多种倾向的,从而也使中国古代神话发展横向多元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基本的趋势。
一、因部族融合而出现的系统化倾向。
在古代神话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追求完整,使神话出现系统化的倾向。“神话演变过程中追求完整,一是指谱系的完整,这个谱系既有血缘关系方面的,又有发明创造方面的系列。”[1]86在各个部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已有的祖先神话也随之进行整合,于是出现了许多先前不曾有过的神灵谱系,许多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神灵被整合在一起,说成是出自同一祖先,于是出现了完整的谱系。由于黄帝集团在各部族中居于优势,于是,许多其他部族的祖先神都成了黄帝的子孙。完整的神灵谱系的出现,标志着祖先神话的系统化已经实现。例如《山海经·海内经》写道:“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颛顼是楚族始祖,和黄帝基本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但属于不同的部族。可是,在这个谱系中,颛顼成了黄帝的重孙,他们之间在血缘上一脉相承。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许多部族的祖先,都被说成是黄帝的子孙,其中包括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
“中国上古神话演变过程中的系统化倾向,还通过另一种途径得到实现,那就是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探究事情发展的因果率。因此,对原有神话材料进行加工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具有完整情节的连续性故事。”[2]87《淮南子》中的许多神话就是如此。《淮南子·览冥训》中利用对女娲传说进行整合,创造出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同时,它又为后来产生的伏羲、女娲准备了条件。但是《览冥训》的主要角色是女娲,但又隐约地提起伏羲,这就有意无意地把两位神灵联系在一起,后代有关伏羲、女娲为夫妻的神话,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通过对连缀零散的原有神话而使它具有系统性,创造出具有连续情节和完整场面的神话。
二、受欲望驱动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
“神话中的神灵,通常是与世隔绝,或是与世人疏远,人神之间的距离很大,交往的障碍甚多,因此,它们也就神性十足,人们无法或是很难接近它们。人是受欲望驱动的社会存在物,先民即使对于他们所敬畏的神灵,也要千方百计地接近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使神灵世俗化。拉近人和神的距离。原始神话中的西王母是与世隔绝的,在这一阶段中,西王母的形象还是一个兽、人、神的混合体,人神的性质还很模糊。””[3]109她居住的玉山为弱水所环绕,外面又有炎火之山。常人根本无法到达她的住处,为她取食的是三青鸟。西王母作为刑杀之神,以这种远离人世的方式保持她的尊严。然而,先民不甘心与这位女性神灵永远处于隔绝状态,希望有机会和她交往。当西王母神话摆脱了原始的混沌性,进入文明化时期时,不论从西王母的形象、功能还是从其周围环境来看,西王母已完全人性化。《穆天子传》卷三记载的周穆王和西王母交往的场面,是西王母形象世俗化的开端。她接受周穆王赠予的白璧玄圭,以及高档丝织品,参加周穆王为她举行的宴会。她还与周穆王以歌谣相唱和,西王母唱道:“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她非常珍视和周穆王的相聚,已经流露出世俗的凡心,虽然还谈不上两情相悦,但已经是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之情,这是只有人才会有的感情。尽管其中并没有从正面来描绘西王母的形象,但从她和周穆王赋诗交欢的情景看,也是雍雅和平,大有王者的气象。这说明西王母身上的兽性已完全没有了,只保留并扩大了她的人神的性质,即已成为一个“人王化”的神了。西王母神话发展到这一阶段,被道教彻底得改造利用了。“西王母的形象、功能及其周围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实际已经实现了由神话向仙话的转变。“西王母会见汉武帝的故事,是这位女性神灵进一步世俗化的表现。” [4]110
“西王母是山神,属于昆仑神族。河伯则是黄河水神,也是昆仑神族的成员,它在演变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5]110《山海经·海内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穆天子传》卷一:“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这些都是有关河伯的神话。河伯原居于深三百仞的从极之渊,临近昆仑神境,远离人间,他驾乘两龙,神性十足,但后来河伯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但躁动不安,而且欲望充盈,成为“风流浪荡之神”。
“神灵世俗化的过程是在人的欲望驱动下逐步实现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有七情六欲,这是人的现实性,也是它的丰富性之所在。先民有和神灵相接近的欲望,他们在向神灵靠近的过程中,又把人的耳目口腹之欲、喜怒哀乐之情赋予神灵,使神灵从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这样一来,在上古神话的演变过程中,神灵就认为地世俗化了。”[6]110
神话演变所伴随的世俗化倾向,使神灵和人的距离日益拉近,直到最后把神灵融入人的行列。
三、受哲学理念影响而出现的哲理化、宗教化倾向。
神话本身含有一定的哲理。后世思想家为宣扬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主张或伦理道德观念,常将神话改造为有所寄托的寓言,神话便哲理化了。
比如庄子常把植根于原始思维的神话,加工改造为别有寄托的寓言,宣扬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和“天道无为”的主张。
古代神话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体现了中国神话的哲学化和宗教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哲学理念参与神话的演变。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它的起源很早。原始神话在演变的过程中,经常可以见到五行学说的影响。原始的太阳神话是说太阳由乌负载,在天空中运行,在若木等神树上栖息。到了《楚辞·九歌·东君》,太阳神是以屈原笔下“青云衣兮白霓裳”---人的形态呈现出来的,太阳神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装束呢?王逸写道:“日出东方,如西方,故用其方色为饰也。”按照五行说的划分,东方为青,西方为白,太阳升于东方而落于西方,显然屈原是按照五行说对方位和色彩的搭配塑造太阳神形象的,是以哲学理念为内涵的。按照《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说法,蓐收本是少昊氏成员,主管金属冶炼和工具制造,死后作为金神加以祭祀,是祖先神兼金属管理神。在《国语·晋语二》中,蓐收却是:“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这和原始金神大相径庭,为什么按照《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说法,蓐收本是少昊氏成员,主管金属冶炼和工具制造,死后作为金神加以祭祀,是祖先神兼金属管理神。会如此呢?也是五行说渗入的结果。按照五行说的划分,西方为白、为金、为虎、为刑杀,把者几种因素加以整合,蓐收就成了半人半兽、凶恶可怕的神灵。
中国古代哲学既有五行学,又有阴阳学说、精气说、物物相生观念、天人合一等,这些理念对神话的演变都有影响,《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神话就是在物物相生观念支配下衍生出来的。鱼变成鸟,渗透的是物物相生、生命一体的观念。在探讨神话的哲理化倾向时,必须透过表面的物类事象发掘其中的哲理。神话通常借助于形象传达理念,哲理潜藏在物类事象中,有时不是公开出现,因此需要认真的体味。
神话与原始宗教犹如孪生兄弟,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含有宗教的因素,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传为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的主要表现。西王母和月亮神话逐渐演变为仙化,是神话宗教化的典型实例。
在《山海经·西山经》中,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这位主管上天灾厉及五刑残杀的半兽半人形神,面目狰狞,粗蛮鄙恶,浑身上下充满原始的野性。但经过道教的改造,西王母一变而为“得道”的“真人”,再变而为“仙人”《汉武帝内传》记:“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原是神话终于演变成道家方术之士的仙话。月亮神话的演变亦颇引人注目。“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这一记述尚基本保留其部分原始面貌,但后来却演变为“嫦娥奔月”的仙话。成为方士宣扬炼丹、服药、成仙、长生的故事。
同时,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当时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在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的宣扬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在儒家思想中,儒家学者就将其思想与中国古代神话相结合,借助神话的力量宣传其思想的精华。而在宗教方面,我们知道,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宗教历史的地位渐渐加强,而佛教为了能够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就积极地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使佛教的理念与中国古代神话相结合,以促进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更大的发展。
四、理性的强化而出现的历史化倾向。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当作史实看待。中国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在历史化的过程中,神话的幻想性往往遭到历史理性的删削和改造。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更是在神话的历史化中大刀阔斧。
上古神话由于理性精神的自觉而出现了历史化的倾向。原始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性的,所以出现的神灵往往半人半兽的形象,显得荒诞怪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理性精神的强化,尤其是奠基于周代的礼乐文明,必然和原始神话的粗陋野蛮发生矛盾,这样一来,神话的历史化倾向就无法避免。“神话历史化倾向的第一条途径是实现神灵的角色转移,把神灵变成社会角色。历史化倾向就是把自然界的神灵变成社会角色,去掉它丑陋的自然属性,赋予人所具有的社会性。”[7]88《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的夔本身是雷神,能发出轰鸣的雷声,能兴风作雨,而且形状怪异,只有一只脚。到了《尚书·尧典》中,夔成了尧舜时期部落的典乐之官,他自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夔这位自然界的雷神已经社会化、人格化了,成为尧舜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神话历史化演变的第二个阶段是从形貌上和生理功能上对神灵重铸,把它改造成人。夔在原始神话中是以牛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它的形象是丑陋的、怪异的,只有一只脚,非常怪异,因此,引起世人的困惑。《国语·鲁语》记载,有人向孔子提出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说,并不是夔只有一只脚,而是说尧得到夔一个人辅助也就足够了。孔子不但把夔由怪兽转换成人,而且在形体上也对它作了新的描述,强调它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也是两只脚。按照孔子的解释,夔不仅担当社会角色,而且形貌上和普通人没有大的差异,也是生有两只脚。这是通过对神灵整形易貌,把他重新加以塑造,成为人的形象,变成历史人物。
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最突出表现。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贬斥神话,并且着意加以改造,把“神”人化,把神奇怪诞的传说作出一番看似合理的诠释,使之化为历史,载入简册。如解释“黄帝三百年”为“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解释“黄帝四面”为“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等等,都是对神话作历史化改造的实例。
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从《尚书》、《左传》、《国语》,一直到《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都是如此,宋代罗泌所作《路史》是其集大成之作。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据《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载,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圣人的孔子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世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历史与神话相混融的特征。从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些典籍如《山海经》、《庄子》和《淮南子》中所保留的一些神话传说来分析,纯粹幻想和虚构性的神话和具有历史事实的影子的传说,往往交织叙述,历史给虚构提供了契机,而神话幻想通过对历史的加工,把那些历史内容大大地充实了起来。
而这种历史与神话的交融,正反映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念。《诗经》中的《生民》叙述传说中的周人的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因踏了神的脚印而怀孕,生下后稷不敢养育,把他抛弃。被遗弃的后稷遇难不死,得到牛羊的喂乳,飞鸟的保护,见出灵异不凡。这个故事在《史记》中又被附会于汉高祖刘邦的身上,形成了“皇权神授”的思想,以至于中国历代帝王都被授命于天的“天子”。神话在此被历史化了。
中国古代神话的原始状态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但经过历史潮水的冲刷,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古代神话发生的这些演变,有的使神话失去了鲜明的性质,变得抽象枯燥;也有的为神话注入了活力,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浪漫和富于幻想。所以,古代神话演变过程中,神话的衰落和再生两种趋势是并存的,二者呈现为逆向运转的交织状态。然而,无论古代神话如何的去发展及演变,最终的宗旨还都是在反映自然、社会的一些发展当中的局限和人类自我探索、自我更新的一种愿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庆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_年8月出版
[2]李炳海《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发表于《延边大学学报》202_年3月 第36卷 第1期
[3]李炳海《从神坛灵域走向人间世俗——再论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202_ 年第4期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
[4]赵献春《浅谈西王母演变的三个阶段》1995年第2期发表于《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5]闫德亮《神话历史化与历史神话化及其原因》发表于《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报)
致谢辞
四年前来到这所知名的学府,从此开始了新的求学生涯,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
感谢导师蒙金含先生的辛勤培养与精心指导。蒙老师在论文的设计过程中给予的帮助,使我们受益颇多,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水准,还教给了我们研究方法,培养了我们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从题目的选定,到写作提纲的确定,蒙老师都给予了精心的指导。每一章草稿写出后,蒙老师都要逐字逐句地进行认真地批改,大至章节结构,小到字词、标点,蒙老师都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根据蒙老师的意见修改之后,再交易老师批改。如此往返了多次,毕业论文才得以定稿。如果没有蒙老师的精心指导,我就难以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写作。
感谢业师蔡菁菁女士四年来的悉心培养与淳淳教诲,悉心关怀与帮助。感谢参加论文审阅与答辩的各位专家、学者,感谢他们认真审阅这篇论文,并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学无止境,我将继续努力,以更好的成就来报答所有教导、关心和帮助我的人。
魏鑫 202_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