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答案解析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答案解析



第一篇:《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答案解析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文学常识〗

1、《左传》是解释孔子《春秋》的著作,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秦晋殽之战》反映了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秦国统治者师出不义的罪恶行径,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

3、《左传》写战争的突出特点,重在写人物的议战,略写双方交战的场景。本文以蹇叔论战为纲,以秦军东征为经,以场面描写为纬,以战争的始末经过为顺序,从各个侧面及战争的前因后果来印证蹇叔的分析。本文叙事脉络分明,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刻画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简约。

〖文言基础整理〗

一、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同“避”,躲避] .

2、以间敝邑 [间,同“闲”,休息] .

3、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同“砺”,磨砺] .

4、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厌,同“餍”,满足] .

5、堕军实而长寇仇 [堕,同“隳”,损害,毁坏] .

6、乡师而哭 [乡,同“向”,面对] .

二、词类活用

1、秦伯素服郊次 [穿着素服,名作动;在郊外,名作状] ...

2、若潜师以来 [发兵,派兵,名作动] .

3、秦师遂东 [向东出发,名作动] .

4、左右免胄而下 [下车步行,名作动] .

5、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做生意,名作动] .

6、使皇武子辞焉 [致辞,名作动] .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7、子墨衰绖 [染黑,名作动] .

8、遂墨以葬文公 [穿染黑的丧服,名作动] .

9、先轸朝,问秦囚 [上朝,名作动] .

10、武夫力而拘诸原 [竭尽全力,名作动] .

11、入险而脱 [险境,形作名] .

12、行则备一夕之卫 [保卫工作,动作名] .

13、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装载之物(行装),动作名] .

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后援部队,动作名] .

1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恩德,动作名] .

16、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为……感到悲哀] .

17、劳师以袭远 [使……疲劳,使动;远方的国家,形作名] .

18、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 [使……空闲、休息,使动] .

19、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使……劳苦,使动用法] .20、彼实构吾二君 [使……结怨] .

21、以逞寡君之志 [使……满意] .

22、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使……受辱] .

三、一词多义

1、败

(1)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秦晋殽之战》)[打败](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破坏、毁坏](3)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失败](4)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破败、破旧](5)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垓下之围》)[打败仗](6)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秋声赋》)[残败、凋残]

2、报

(1)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秦晋崤之战》)[报答,酬谢](2)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回复,答复](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报复](4)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促织》)

[报告](5)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滕王阁序》)[报效]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6)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通“赴”,到……去]

3、超

(1)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秦晋崤之战》)[一跃而上,跳上](2)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跳得轻快而高](3)听言则远超于上圣(《十渐不克终疏》)[超过]

4、乘

(1)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

[“四”的代称](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明月几时有》)[凭借、依仗](3)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

[辆,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顺应](5)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趁着](6)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

[登上](7)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冒着](8)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交加,连接]

5、出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秦晋殽之战》)[出兵,出征](2)果以富得罪出亡(《训俭示康》)[出逃](3)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拿出,交纳](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超过]

(5)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产生,发生](6)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指南录〉后序》)[出现,显露](7)予出官二年。(《琵琶行(并序)》)[调任,离京任职](8)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外出](9)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使……流出]

6、过

(1)秦师过周北门(《殽之战》)[经过](2)孤之过也,大夫何罪(《殽之战》)[过错](3)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诸子喻山水》)[超过](4)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新序》二则)[拜访,看望](5)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秋声赋》)[过分]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7、间

(1)必死是间,余收尔骨(《殽之战》)[中间](2)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殽之战》)[通“闲”,使……休息](3)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间或,偶尔](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小路](5)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机会](6)谗人间之,能无怨乎(《屈原列传》)[离间](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悄悄地]

8、累

(1)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殽之战》)[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2)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聚积](3)不终岁,薄产累尽(《促织》)[连累](4)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屈原》)[屡次]

9、免

(1)左右免胄而下(《殽之战》)[脱下](2)若从君惠而免之(《殽之战》)[赦免]

10、谋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殽之战》)[谋略](2)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殽之战》)[考虑]

11、丧

(1)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殽之战》)[丧事](2)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丢失](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六国论》)[灭亡](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丧乱]

12、使

(1)卜偃使大夫拜(《殽之战》)[率领](2)公使谓之曰(《殽之战》)[派人](3)使出师于东门之外(《殽之战》)[命令](5)使归就戮于秦(《殽之战》)[让]

四、文言虚词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1、而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连词,表转折,却](2)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连词,表偏正,地](3)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连词,表并列,又](4)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连词,表假设,如果](5)灭滑而返 [连词,表承接,接着](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连词,表递进,并且]

2、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代词,他们的](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代词,代崤山](3)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 [代词,那里,指郑国的原圃](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

3、且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 [连词,并且](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副词,将要]

4、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动词,行动](2)为吾子之将行也 [介词,在](3)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留 [连词,因为](4)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助词,呢](5)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动词,担任]

5、焉

(1)击之,必大捷焉 [语气助词,啊](2)公辞焉 [代词,代蹇叔的意见](3)崤有二陵焉 [兼词,于此,在那里](4)余收尔骨焉 [兼词,于此,在那里]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5)使皇武子辞焉 [代词,代他们](6)君何辱讨焉 [代词,代孟明等](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副词,怎么]

6、以

(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连词,而](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连词,表目的,用来](3)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介词,用](4)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 [连词,表目的,用来](5)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介词,因为](6)遂墨以葬文公 [连词,而](7)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 [连词,表目的,用来](8)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介词,用](9)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介词,把](10)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连词,表结果,以致](11)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介词,因为]

7、于

(1)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介词,向](2)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介词,从](3)晋人御师必于崤 [介词,在](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介词,到](5)且使遽告于郑 [介词,向](6)吾子淹久于敝邑 [介词,在](7)败秦师于殽 [介词,在](8)使归就戮于秦 [介词,到]

8、则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连词,就](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副词,加强判断,是](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副词,原来已经]

9、之

(1)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代词,代“西师”]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助词,的;代词,代“师之所为”]

(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代词,代郑国]

(4)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之以为戮”即“以之为戮”,把我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之”指代孟明等人](5)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助词,的](6)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助词,的](7)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助词,的](8)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助词,取消独立性](9)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 [助词,取消独立性]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尔何知 [宾语前置]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判断句]

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判断句]

4、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判断句]

5、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介宾后置]

6、晋人御师必于殽 [介宾后置]

7、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介宾后置]

8、败秦师于殽 [介宾后置]

9、杞子自郑使(使)告于秦 [省略句、介宾后置]

10、使(之)归就戮于秦 [省略句、介宾后置]

11、(吾子)必死(于)是间 [省略句]

12、(阳处父)及诸河,(孟明等)则在舟中矣 [省略句]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固定句式,恐怕……吧] ...

14、未报秦师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固定句式,难道……] ..

15、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固定句式,为什么……呢] ..

〖走近文本〗

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使……劳苦)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叛离、怨恨);且行千里,其(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引申为拒绝)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②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抵抗、阻击)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天子)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向东进)。.③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跃上)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随意,不谨慎,..引申军纪涣散)。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④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生意)于周,遇之。以乘(四张)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您)将步师出于敝邑,敢(敬辞,冒昧)犒从者。不腆(富裕)敝邑,为从....者之淹(停留、驻扎),居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驿....车,一说立即)告于郑。

⑤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同“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兵、秣(喂养)马..矣。使皇武子辞(辞谢)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使……安静,安宁)敝邑,.若何?”杞子奔(逃奔)齐,逢孙、杨孙奔宋。.⑥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希望)也,攻之不克(取胜),围之不继(后继的军队),...吾其(还是)还也。”灭滑而还。.⑦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赐予)我也。奉(机会)不可失,敌不..可纵(放跑)。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吉利)。必伐(讨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恩....惠)而伐其师,其(难道)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为……哀悼)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祸患)也。谋(考虑、打算)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征调)姜戎。子墨(染黑)衰绖,梁弘御(驾驭)戎,莱驹...为右。

⑧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俘虏)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⑨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挑拨,使……结怨)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满..足),君何辱(敬辞,辱没,劳驾)讨(惩罚)焉!使归就(接受)戮于秦,以逞(使……....满足)寡君之志(心愿),若何?”公许(答应)之。先轸朝(上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释放)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擒获)诸原,妇人暂(仓促)而免...(赦免)诸国。堕(同“隳”,毁坏)军实(战果)而长(助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回....头)而唾。

⑩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解开)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通“缧”,绳索)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⑾秦伯素服郊次(驻扎、停驻),乡(通“向”,面对)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使……...受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撤换、革职)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抹杀)大德。” .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晋人御师必于殽/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B、超乘者三百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C、勤而无所,必有悖心/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D、且使遽告于郑/遂发命,遽兴姜戎 ....【解析】A、阻击/驾驭;B、辆/四;C、使……劳苦;D、驿车/立即。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D)

A、秦师遂东 B、左右免胄而下 C、武夫力而拘诸原 D、秦伯素服郊次 ....【解析】A、向东进军;B、下车;C、竭尽全力;D、在郊外。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C)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C、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解析】A、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B、代词,他的意见;兼词,于之,那儿C、副词,已经;D、还是/难道。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5、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C)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B、不替孟明,孤之罪也 C、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D、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解析】C,其余的都是判断句。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让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事。军队劳累不堪,筋疲力尽了,远方的君主对我们做好防备。恐怕不行吧?

(2)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译文:轻狂就缺少谋略,没有礼貌就军纪涣散。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3)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译文:我国虽然不富裕,但因为您的部下要在我国停留,所以住一天就准备好一天的军需给养;如果要走,就要做好一晚上的保卫工作。

(4)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译文:郑国有防备了,不能存有灭郑的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撤回去吧。

(5)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译文:一旦放走了敌人,是留给几代人的后患。(攻打秦军是)考虑到后代子孙的利益,能说是忘记先君的遗命。

(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译文:战士们竭尽全力才从战场上把他们抓到,妇人的(几句谎言)一下子就把他们从都城中放走了。毁弃了军队的战果却助长了敌人的气焰,晋国的灭亡没有几天了。

(7)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译文:承蒙贵国国君的恩惠,不杀了我们这些俘虏,让我们回到秦国去接受死刑。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处死了,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

(8)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秦穆公)说:没有撤换(废弃)孟明,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7、第一段紧扣秦穆公的三个动作访、辞、谓,写出了他的刚愎自用(傲慢专横)、利令智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昏的性格特点;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秦伯“乡师而哭”,表现了秦穆公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的性格特点。

8、简析第①、②段蹇叔两次“哭师”的描写对其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答:第一次“哭师”,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料事如神,他已预见到秦兵必败,内心沉痛;第二次“哭师”是因为他的儿子也在军队中,他悲痛不舍。两次“哭师”,是因为他的忠谏不被采纳,内心悲愤,刻画了一个老成持重、忠贞爱国的谋士形象。

9、简析“王孙满观师”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写出了秦兵的骄纵轻狂,揭示了秦兵此行失败的原因,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蹇叔论断的正确性。

10、文中人物的语言,不仅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中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本文中有三处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请简要概括他们的辞令的特点。

答:弦高:热情谦和,彬彬有礼。揭露了秦国偷袭郑国的阴谋,明确表示郑国已经做好了防卫准备,又达到了向其提出警告,阻止其向郑国进军的目的。

皇武子:用关切的语言揭露了对方里应外合的阴谋,下达逐客之令。

孟明:绵里藏针。嘲讽晋襄公释囚遗患的愚蠢;嘲笑阳处父诱捕的徒劳;暗示了报仇雪耻的誓言。

11、课文题目是《秦晋殽之战》,却只用四十三个字略写战争,为什么?

答:本文的主旨意在揭示师出不义终将自取失败的道理。作者以蹇叔论战为纲,以秦军东征为经,以场面描写为纬,以战争的始末经过为顺序,从各个侧面与战争的前因后果来印证蹇叔的分析。作者的意图不在“叙战”,而在“论战”——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是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以及战略的是否正确,所以文章用大量的笔墨详写秦穆公战略决策的错误,秦军的傲慢轻敌,郑国的应对措施,晋国的酝酿准备等,通过这些史实的叙写,清楚地显示了秦国在战略、道义、人心、士气、力量上都处于劣势,从而揭示出秦军失败的必然性。

〖拓展练习〗

一、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冒..昧)以烦执事。越国以鄙(使……成为边邑)远(偏远的地方),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通“倍”,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削弱)也。若舍(放弃)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使者)之往来,共(通“供”,供应)其乏困(缺乏的东西),君亦无所害。且君尝(曾....经)为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通“餍”,满足)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扩展)其西封。若不...阙(通“缺”,损害)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考虑)之。“秦伯说(通“悦”,...高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如果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凭借)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引申为同盟),不知(通“智”);以乱易(替代)整,...不武。吾其(还是)还也。”亦去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选出与“夫晋,何厌之有”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A、因人之力而敝之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A、败坏,损害;B、通“供”,供应;C、通“悦”,高兴;D、通“智”,明智。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①又欲肆其西封 ②吾其还也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D [①项中“其”是“它”的意思;②项中“其”是“还是”的意思;③项中“焉”是“哪里”;④项中“焉”是“怎么”的意思。]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倘若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要把郑国作为她东面的疆界,又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倘若不来损害秦国,还会到哪儿去扩展呢?

5、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最终使之退兵,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外交。说辞虽短,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请结合文章,梳理出一份烛之武的游说提纲。

提示:目标:退师。策略:动之以情,晓之于理。内容:(1)坦言“知亡”,示弱臣服;(2)亡郑对晋有利,存郑对秦有利;(3)用史实离间秦晋关系,点破晋国对秦国的威胁。

6、秦晋联合围郑,秦穆公单方面撤军,违背盟约,晋国大夫提议攻打秦国,晋文公为何不允?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晋文公?

提示:晋文公是依靠秦国的力量取得国君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不仁;失去盟国,不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图报以及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聪慧。

7、上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晋联盟提供了条件。

二、阅读《宫之奇谏假道》,回答问题。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节)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虢,虞之表也(屏障)(2)寇不可玩(轻视)..(3)唇亡齿寒(丢失)(4)神必据我(护佑)..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B、①以其无理于晋 ②宫之奇以其族行 ..C、①其可再乎 ②神其吐之乎 ..D、①师还,馆于虞 ②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解析】A、这,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因为,率领;C、难道,大概;D、在,比。

3、选出与“师还,馆于虞”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B).A、而明德以荐馨香

B、虞不腊矣 C、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D、劳师以袭远 ....【解析】A、使……明显;B、举行腊祭,名作动;C、恩德,动作名;D、远方的国家,形作名。

4、选出与“其虞虢之谓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晋,吾宗也 B、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C、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D、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解析】A、判断句;B、宾语前置句;C、被动句,被攻占;D、介宾后置。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俗话所说的“面颊与牙床互相依存,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说的就是虞、虢两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译文:对至亲仅是因为地位尊宠,一旦感到有威胁,尚且要杀害他们,更何况虞是一个国家呢?

(3)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译文: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中祭祀的时候,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6、下列句子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宫之奇从虞和虢在地理上的贴邻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唇亡齿寒。

B、针对虞公“晋,吾宗也,岂害我哉”的糊涂观念,宫之奇借用虢与桓庄之族被灭的史实,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的迷信。

C、针对虞公迷信神权的思想,宫之奇指出国家的存亡在人而不在神,可虞公执迷不悟,最终落得个身俘国灭的下场。

D、宫之奇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德政,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7、虞公为什么会灭国?这则故事说明春秋时期是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答:虞公过于相信亲情的力量,认为晋国和自己同宗,不会侵犯自己,答应借道而被灭亡。故事说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利益高于一切的时代。

第二篇:秦晋肴之战

作品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庚辰这一天,晋国要把晋文公的棺材停放在曲沃择日安葬。护送棺柩的队伍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就响起了像牛叫一样的声音。卜偃让大夫们行跪拜礼,说:“君王命令我们准备打仗,将有西方的军队经过我国领土。我军攻击他们,必定能取得重大胜利。”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的国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明,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崤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崤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没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原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

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形成穿着黑色孝服的习俗。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满足,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

先轸上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顷刻之间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君的恩赐!”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第三篇:秦晋肴之战

秦晋殽之战

秦晋殽之战[1] 【原文】

冬,晋文公卒[2]。庚辰,将殡于曲沃[3]。出绛,柩有声如牛[4]。卜偃使大夫拜[5]。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10]。蹇叔曰:”劳师以袭远[11],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1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14],召孟明、西乞、白乙[15],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16],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17]?中寿,尔墓之木拱矣[18]!”

蹇叔之子与师[19]。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20]。殽有二陵焉[21]: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22]。必死是间[23],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24]。

三十三春,秦师过周北门[25],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26]。王孙满尚幼[27],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28],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29]?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30],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1],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32],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33],敢犒从者[34]。不腆敝邑[35],为从者之淹[36],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37]。”且使遽告于郑[38]。

郑穆公使视客馆[39],则束载、厉兵、秣马矣[40]。使皇武子辞焉[41],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42]。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43],犹秦之有具囿也[44],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45],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4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47],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48]:“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49]。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50],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51],其为死君乎[52]?”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53],秦则无礼,何施之为[54]!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55]?”遂发命,遽兴姜戎[56]。子墨衰绖[57],梁弘御戎[58],莱驹为右[59]。

夏四月辛巳[60],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61]。

文赢请三帅[62],曰“彼实构吾二君[6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64],君何辱讨焉[65]?使归就戮于秦[66],以逞寡君之志[67],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68],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69]。”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70],堕军实而长寇雠[71],亡无日矣!”不顾而唾[72]。

公使阳处父追之[73],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74],孟明稽首曰[7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76],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77];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78]。”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79]:“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80],孤之罪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81]。” [ 注释 ] [ 1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主要叙述在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谏,举兵袭郑。郑人商人弦高机智救国,秦无功回师,晋、秦两国战于殽地。秦兵大败,秦穆公知错能改。殽(xi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地势险要。[ 2 ]卒:逝世。晋文公逝世。

[ 3 ]庚辰:十二月十日。殡:埋葬。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北,晋君祖坟所在地,故停柩于此。

[ 4 ]绛:晋都城,故城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柩:棺木。[ 5 ]卜偃:晋卜筮官,姓郭名偃。太卜郭偃让诸大夫跪拜(接受君命)。

[ 6 ]君:晋文公。命:命令。大事:指战事。西师:指秦师。过轶:指越境而过。轶,超前跃过。

[ 7 ]杞子:秦大夫。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他和另外两位秦大夫逢孙、扬孙受穆公指派,戍守于郑。[ 8 ]管:钥匙。掌管:掌管郑国北门。[ 9 ]潜师:秘密派遣部队。

[ 10 ]访:询问。诸:之于。蹇叔:秦国的老臣。[ 11]劳师以袭远: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12 ]无乃:大概。

[ 13 ]勤而无所:劳苦而无所得。悖心:叛离怨恨之心。[ 14 ]辞:推辞,谢绝。

[ 15 ]孟明:秦贤相百里奚之子,名视,字孟明。西乞:复姓,名术。白乙:复姓,名丙。三人均为秦将。[ 16 ]孟子:孟明视。

[ 17 ]何知:知何?宾语前置。[ 18 ]木:树。拱:两手合抱。[ 19 ]与(yù):参预。

[ 20 ]御师:阻击秦国的军队。御。抵抗。[ 21]二陵:崤山的两座主蜂。南陵即西崤山,北陵即东崤山,其间相距35里。

[ 22 ]文王:周文王。辟:同“避”。[ 23 ]是间:这中间。[ 24 ]遂:就。东:东进。[ 25 ]周北门:周都洛邑的北门。

[ 26 ]左右:战车左右的武士。免胄:摘下头盔,下车步行,以示对周王的尊重。超乘:一跃而登车。刚一下车就又跳上去,这是轻狂无礼的举动。[ 27 ]王孙满:周襄王的孙子。

[ 28 ]轻而无礼:轻慢而没有礼貌。轻指“超乘”的行为,无礼指“免胄”的行为。按礼的规定。过天子之门应卷甲束兵,收起武装。

[ 29 ]脱:粗略,随便,粗心大意,意为军纪涣散。[ 30 ]滑:姬姓小国,在今河南省滑县。

[ 31 ]市:做买卖。市于周:到周的都城做买卖。

[ 32 ]乘(shèng)韦:四张牛皮。古代一辆兵车叫一乘,每乘四匹马驾车,所以乘代指四。韦,熟牛皮。先送去四张熟牛皮,随后送去十二头牛。古人送礼,先轻后重。[ 33 ]步师:行军。出于敞邑:经过我国,郑商人弦高的自谦之词。

[ 34 ]从者:随从之人,这里指秦军,尊敬之说,敢不犒劳您的军队。[ 35 ]腆:丰厚。[ 36 ]淹:停留。

[ 37 ]居:居留郑地。具:准备。积:指每天食用的东西。卫:保卫。

[ 38 ]遽:原指传车,驿马,引申为立即,马上。[ 39 ]郑穆公:名兰。客馆:招待外宾的住所。

[ 40 ]束载:捆束行装。厉兵:磨砺兵器。秣马:喂饱战马。[ 41 ]皇武子:郑大夫。辞:辞谢,指要杞子等人离开。

[ 42 ]脯:干肉。资:通粢,粮。饩(xì):鲜肉。牵:活着的牛羊等牲畜。竭:尽。

[ 43 ]原圃:郑国的猎苑名,在今河南中牟县西北。[ 44 ]具囿:秦国的猎苑名,在今陕西风翔县。

[ 45 ]吾子:你们。闲:闲暇、休息。你们可随意到那里去打猎,让我国得以歇息,怎么样? [ 46 ]不可冀矣:不能再存有侵占郑国的希望了。

[ 47 ]克:攻克,战胜。围:包围。继:后继之师,增援的军队。

[ 48 ]原轸:即先轸,晋大夫。因采邑于原,所以又称原轸。[ 49 ]以贪勤民:因为贪于得到郑国以致劳苦百姓。奉:给予,福佑。

[ 50 ]纵敌患生:放走了敌人会生出无穷的后患。不祥:不善,不吉。

[ 51 ]栾枝:晋大夫。秦施:秦国的恩惠。指晋文公出亡时,由秦资助回国之事。伐其师:攻打秦国的军队。[ 52 ]死君:指忘掉先君。君,指晋文公。

[ 53 ]哀吾丧:这时晋文公刚死不久,还没有下葬。同姓:指滑国。滑、郑与晋都是姬姓国,所以这样说。[ 54 ]何施之为:还讲什么恩惠呢? [ 55 ]可谓死君乎:可以说这是忘掉了先君吗? [ 56 ]遽:骤然。姜戎:晋国北境的小部族,一向为秦所逐,所以愿为晋出力。

[ 57 ]子:指晋文公之子襄公,因文公未葬,故称子。衰(cuī):白色表服。绖(dié):穿孝服时系麻的麻腰带。行军时穿孝服显得不吉利,于是把丧服染成黑色。[ 58 ]粱弘:晋大夫。御戎:驾战车。[ 59 ]莱驹:晋大夫,为右:为车右。[ 60 ]辛已:十三日。

[ 61 ]“遂墨”二句:于是穿着染黑的孝服为晋文公举行了葬礼,晋国从此开始丧服用黑色。

[ 62 ]文赢: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儿,晋襄公的嫡母。请三帅:请求释放被俘的秦国三帅。[ 63 ]构:结怨。二君:秦君和晋君。[ 64 ]寡君:称秦穆公。不厌:不满足。[ 65 ]君:您,指晋襄公。您何必委屈自己亲自处罚他们呢? [ 66 ]戮:杀。放他们回国被秦杀死。[ 67 ]呈:满足。[ 68 ]朝:臣子见君主。[ 69 ]舍:同赦,放了他们。

[ 70]原:战场。暂:仓促之间。免:赦免。意思是: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力获得他们,妇人几句话就赦免他们回了国。[ 71 ]堕:同隳(huī),毁坏。军实:军队的战果。长:助长。冠雠:指秦。

[ 72 ]不顾而唾:不顾襄公在面前而向地上吐唾沫,此极写先轸因爱国愤怒而失礼之状。[ 73 ]阳处父:晋大夫,又称阳子。

[ 74 ]释:解开。左骖:车子左边的马。公命:晋襄公的名义。阳处父假托晋襄公之命赠马。想骗孟明等回岸受马而擒获他们。

[ 75 ]稽首:拱手下拜。

[ 76 ]累臣:被囚禁的臣子,孟明自称。衅鼓:本指杀牲以血涂鼓,此代指杀掉自己。

[ 77 ]死且不朽:身虽死,但这大恩是不会忘记的。[ 78 ]若从君惠而免之:我们的君王倘使尊重晋君的好意而同样赦免我。拜君赐:来拜领晋君赏赐的礼物,言外之意是将来复仇。[ 79 ]素服:穿着丧服。郊次:在郊外等待。郷:同“向”,面对。[ 80 ]替:废弃,撤去。

[ 81 ]不以一眚掩大德:不因为有一个小错误便抹杀其大成就。眚(shěng),本指眼病,;引申为毛病、过失。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庚辰这一天,晋国要把晋文公的棺材停放在曲沃择日安葬。护送棺柩的队伍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就响起了像牛叫一样的声音。卜偃让大夫们行跪拜礼,说:“君王命令我们准备打仗,将有西方的军队经过我国领土。我军攻击他们,必定能取得重大胜利。”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的国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明,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崤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崤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没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原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形成穿着黑色孝服的习俗。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满足,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

先轸上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顷刻之间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虽然死了也不会也将不磨灭。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君的恩赐!”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3)国可得也(4)穆公访诸蹇叔(5)蹇叔之子与师(6)夏后皋之墓也(7)超乘者三百乘(8)无礼则脱(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10)以乘韦先(11)为从者之淹(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13)彼实构吾二君(14)秦伯素服郊次

一词多义

(1)“之” 字,在本文中主要作代词和助词。作代词如“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代前面的“西师”。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前一个“之”字是结构助词,当“的”讲,隔开主谓的标志,变句为词。“师所为”是复句的主语。后一个“之”字,是代词,代前面的“师之所为”。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两个“之字都是代词,代郑国。

“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 即“以之为戮”(把我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之” 指代孟明等人。

“之” 作为代词,还有复指宾语提前的作用。“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之” 复指提前的宾语“施”。

“之”作为助词,有好多种情况,最多是作“的”解释。“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即“北门的钥匙。”“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即“你坟墓上的树木”。再如“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君之惠”“孤之过”,都是“的”意思。

“之”作为助词,常常用来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师出”本是主谓结构,但现在句子中,只是“见”的宾语,因此加个“之”字,变为“师之出”。“郑之有原圃,秦之有具囿。”也是这种情况。“郑有原圃,秦有具囿”本来都可以独立成句的,现在两句中间加个“犹”字,好像什么的意思,这就成为一个句子了。那前后两个主谓结构中都要加个“之”字,以取消它们各自的独立性。

(2)“其”字主要用作代词或副词。“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解成“他们的”“他们”,作代词用。“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两个“其”字,都代肴山,说肴山的南陵怎么样?北陵怎么样?“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其”,那里,指秦国的原圃。

“其”作副词用的。“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其”都表反问的语气。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

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3)“以”字主要作介词,表所用的。“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不以累臣衅鼓”不拿我们去衅鼓。“以公命赠孟明”用襄公之名义送给孟明。

“以”字作介词表原因的。“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因为贪得而劳累了人民。“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我不因为你们的一点小过失而抹杀了你们的功劳。

“以”字另一重要用途,作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结果。“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为使我国得到休息的机会,是我们让你们猎取动物的原因。所以在两者之间加“以”字,作连词。“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也是如此,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还有表后者是前者结果的。“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辱二三子”是“孤违蹇叔”的结果,所以中间也用“以”作连词。

另外作为一般连词的,同“而” 字。“若潜师以来” 就是潜师而来。“遂墨以葬文公” 于是穿上黑色孝服而葬文公。

(4)“焉”字作代词,相当“于之”--向他。“使皇武子辞焉”辞谢他们。“焉”代他们。“公辞焉”代蹇叔。“君何辱讨焉”何必委屈您去惩罚他们呢?

“焉”作兼词,相当“于是”。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的意义、作用。“肴有二陵焉”于是,在那里。肴山有两座山峰在那里。“余收尔骨焉”“在此”之意。于是我在那里收拾你的骸骨。

“焉” 作副词,在句末表语气。“击之,必大捷焉” 一定能够获得大胜!语气词。

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5)“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6)“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7)“劳”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使动用法)

2)师劳力竭(劳累)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12)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捆绑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5、为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举哀、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6)以间敝邑:使……得到休息

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2)以间敝邑:通“闲”,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 甘心

(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 毁坏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6)乡师而哭:通“向”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磨砺

(8)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通“粢”,粮食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1)尔何知!

(2)何施之为?

(3)纵敌生患

2、定语后置:

(1)牛十二犒师

(2)柩有声如牛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6)将殡于曲沃

4、谓语后置句

(1)不腆敝邑

5.判断句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6.省略句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卜偃使大夫拜

(3)秦伯素服郊外

(4)使归就戮于秦

(5)先朝轸,问秦国

(6)郑穆公使祝客馆

细节讲解 第一段

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

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骞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

“骞叔进谏”和“骞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骞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骞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1)骞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骞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骞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骞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4、骞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

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

(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哭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第二段

重点词:左右、免骨、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可以成立的。

2.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

王孙满的看法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一个旁证。“尚幼”的王孙满在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第三段

重点词: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

谦词、婉语:寡君、敝邑、敢,不腆。

1.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对策:(1)犒师。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使遽告于郑”。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第四段

重点词:视、则、淹、唯是、若何。

活用词:使皇武子辞焉(致辞,名词用作动词。)

以闲敝邑(空闲、休息、使动用法)

1.这一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皇武子的致辞,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

2.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3.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

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第五段

重点词:奉、纵、患、施、谋、兴、御、败。

活用词:以贪勤民(使......劳苦,使动用法。)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丧服,形容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

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是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原轸: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

(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第六段

重点词:请、实、构、逞、拘、原、暂、免、顾、释、惠、赐、稽首、累臣、衅鼓、不朽。

敬词、尊称:君、辱。

1、这一段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三件事:(1)文嬴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在“ 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2、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忠直刚烈、鲁莽粗暴。

第七段

重点词:替、眚、次。

活用词:秦伯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名词用作动词。)

以辱二三子(使......受辱,使动用法。)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结构:“秦伯哭师”与首段“蹇叔哭师”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人物形象

蹇叔: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忠心耿耿

弦高:忠心爱国,机警灵活

原轸:多谋善断,忠直刚烈

秦穆公:刚愎自用,知错能改

王孙满: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整体分析

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

(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2.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

(1)秦与晋的矛盾。

(2)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

3.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 ;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4.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襄公对先轸还是很尊重的,这也是为什么晋在文公死后仍能不失霸业。另一方面,春秋时期君主对大夫们的礼可见一斑。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第四篇:《秦晋肴之战》译文

《秦晋殽之战》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庚辰这一天,晋国要把晋文公的棺材停放在曲沃择日安葬。护送棺柩的队伍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就响起了像牛叫一样的声音。卜偃让大夫们行跪拜礼,说:“君王命令我们准备打仗,将有西方的军队经过我国领土。我军攻击他们,必定能取得重大胜利。”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锁钥,如果秘密地发兵前来偷袭,郑国就可以拿下来。”秦穆公向蹇叔咨询这件事。蹇叔说:“让军队劳苦跋涉,而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是我从没听说过的事。我们军队劳苦异常,精疲力竭,而远方的郑君却早有准备,这样做大概不行吧?我军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大军辛辛苦苦地远征,却没有收获,军中将士必定会有怨恨叛离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人不知!”秦穆公拒不接受劝谏,召来大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命令他们统率大军从国都东门外出发。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只能看到军队出发而不能看到它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懂得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的树木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这支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定在殽山狙击我军。殽山有两座山冈,那南面的山冈,是夏天子皋的坟墓所在啊;那北面的山冈,是周文王躲避风雨的地方啊。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冈之间,我在那里收你的尸骨吧。” 秦国的军队接着就向东方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秦军路过周都城的北门,战车左右的武士,脱下头盔下车步行(表敬动作:表示了对周王朝的敬礼),而上车时却有三百乘车的武士一跃而上(轻狂动作:表示出对周的无礼)。周王的孙子满年纪还小,看到秦军这种表现,就对周王说:“秦军轻狂而无礼,一定要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无礼就是不严肃;进入险境而不严肃,又没有谋略,能不败吗?

秦军到了滑国,正好遇上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做买卖。弦高先送秦師四张熟牛皮,又送去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我国国君听说你们行军经过我国,派我来冒昧地慰劳你的部属。我国不厚实富有,为你部属的留居,只能供一日的饮食用品,只能尽一夜的保卫工作。”同时派人迅速报告郑国。

郑穆公派人去查看杞子等人住的客馆,原来他们已经捆好行装、磨好武器。喂足马匹了。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辞谢戍郑的秦大夫。说:“你们久居我国,那些干肉、粮食,还有那些已经宰杀的牲口和没有宰杀的牲口竭尽了。因为你们将要走了,郑国的兽园和秦国的兽园一样,你们猎取麋鹿带走,给我国休息的机会,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奔鲁国,逢孙、扬孙逃奔宋国。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希望什么了。攻之不胜,围之无援,我们回吧。”灭了滑国,回秦国去了。

晋国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愿,因贪而使民劳苦,上天给我们机会了,机会不能失掉,敌人不能放纵。放了敌人,就埋下后患,违背天意不吉祥,必须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资助的恩惠,就讨伐秦的军队,难道是因为文公死了就违背他的意愿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国君)哀丧,却讨伐我们的同性国家,秦那样无礼,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一日放纵敌人,是几世的隐患。考虑到子孙利益,能说违背死君意愿吗?”於是发布命令,急遽调动姜戎军队。晋襄公黑色丧衣出征,梁弘驾战车,莱驹为车右武士。

这年夏天四月,辛巳这一天,晋军在殽山打败秦军。俘虏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归。于是以穿黑衣丧服为文公送葬。晋从此开始穿黑色丧服。

文嬴替三帅请求说:“他们确实离间了我们俩君的关系,秦穆公得到他们,把他们吃了都不解恨,你何必委屈自己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秦国受刑,以满足他们国君的意愿,怎样?”晋襄公答应了她。

先轸上朝问秦囚。晋襄公说:“夫人请求,我放了。”先轸愤怒的说:“武夫在战场上奋力获得他们,妇人在朝廷里一下子就放走了他们。毁了战争果实,长了敌人气焰。亡国用不了几日了。”头也不回的吐了口唾沫。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追到黄河边,秦人已登船离岸了。解左马诱骗秦人说襄公命令赠送孟明,孟明叩头说:“晋君恩惠,没有把囚系的臣子杀死涂鼓,使我们回国受刑,我们国君为此将我杀了,我死也不会忘记这次失败。假如顺应君王的恩惠免于一死,三年后,将来拜谢晋君的恩赐。”

秦伯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向军队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使你们受委屈了,是我的罪过。”没有罢黜孟明。“是我的错,大夫们有什么罪?只是我不会以一时的毛病掩盖一生的大德。“

第五篇:《秦晋肴之战》

一、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二、“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是以强凌弱、兼并攻伐极频繁的**年代。《左传》记述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大都描绘得有声有色,《殽之战》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教学时,要先简介发生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本篇记叙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殽山,故称为殽之战。战前的有关情况是:公元前7世纪的上半期,北方的晋和西方的秦都成了强大的诸侯国。当晋文公(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曾经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且娶了穆公之女文赢为妻,关系比较亲密。晋文公回国建立政权后,晋逐渐强大;秦自穆公以来国势日盛,急于争霸。殽之战前两年,秦晋联合国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派大夫把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代郑设防,实际上是对付晋国,因此秦晋之间发生裂痕,但矛盾尚未表面化。到了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去世,秦国为了与晋争霸,便乘晋国新丧及姑子等当时在郑颇得信任,为郑掌管北门钥匙能为内应的便利,不听受叔劝阻,悍然向郑进军。秦的东征军要越过晋境,晋对于趁机伏击秦军是有准备的,秦的东征军来到郑,知郑有备,只好顺路“灭滑而还”,途经殽山,遭晋军伏击。秦晋殽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三、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行军前来(袭击),(就)可以占领郑国。”秦穆公把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受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这样的事我还)没有听说过。军队(远征)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主人对秦军的进攻已作防备,(这)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必定了解,(军队)劳苦却没有用武之地,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劝告)。召集盂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出征。蹇叔对着出征的秦军哭,说:“孟子!我(今天)看着(我们的)军队出征(日后)看不到我们的军队回来呵!”秦穆公(听到这话)派人对他说:“你懂得什么!如果你只活到七十岁,(那)你坟上的树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蹇叔的儿子参加了(这次出征)队伍,(泰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定在殽山伏兵截击(我们秦国的)军队。帮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的一座,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肯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骨头。”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军)。

鲁信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国的军队经过周都城的北门,战车上左右两旁的武士(虽然)脱下盔甲下车,(但是上车时)跳跃登车的有三百辆兵车(的士兵)。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现象,就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肯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不讲礼貌就纪律不严。进人险境而纪律不严,又不讲谋略,能够不失败吗?”

(秦军)到了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 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上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到敝国,愿意慰劳您的部下,(这点东西)不成敬意。敝国因为您的部下要来停留,住一天就供给(你们)一天的饮食用品;(如果你们的队伍)要开拔,(我们)就准备好一夜的保卫工作。”并立即派人到郑国报告。

郑穆公派人去查看花子等人住的地方,(原来花子、逢孙、杨孙这一帮人)已经收拾好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淮备给秦军做内应了)。(郑穆公)派皇武子辞谢(记子等人),说:“你们久居我国,因此我们的干肉、粮食、牲口都供应完了。在你们将要走的时候,郑国有兽园,就像秦国有兽园一样,你们可以(随便)猎取其中的糜鹿(供你们在路上食用),使我国得到休息,怎么样?”(听到这话,)把子逃到齐国去,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去。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如果)去攻打它不能取胜,(如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就顺路)灭了(小小的)滑国回秦国去了。

晋军统帅原珍说:“秦国违背了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劳苦,(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机会)。送上门的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可(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不会有好结果。一定要讨伐秦军!”荣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却攻打它的军队,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原驳说:“秦国不哀悼我国新丧举哀,却进攻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有什么恩惠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留下祸患。’(攻打秦军是)考虑到子孙的利益,(这)能说是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发姜戎的军队。晋襄公穿上染黑的丧服(出征),(让)梁弘(为他)驾驭战车,(让)莱驹担任车右护卫。

(这年)夏季四月辛已(这一天),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凯旋。于是,以黑衣为丧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穿黑色丧服。文赢替(孟明等)三个元帅请求,说:“这三人的确是挑拨我们秦晋两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能得到这三人,吃了他们的肉还不解恨,您何必屈尊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去在秦国受刑,以满足秦国国君的愿望,(你看)如何?”晋襄公答应了她。

先转朝见晋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到哪里去了)。晋襄公说:“夫人为这件事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转气愤地说:“战士竭尽全力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 回来,妇人几句话就从都城把他们放走了,毁弃了自己的战果而长了敌人的气焰,(晋国)灭亡不要多久了!”(说罢,)不顾是在襄公面前,就吐了口唾沫。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盂明等人,追到黄河边,(孟明等人)已经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的马,假托是晋襄公的命令,拿马送给孟明(想把他诱到岸上,以便捉住他们)。盂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被囚系的臣子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如果)敝国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如果赖晋君的恩惠,敝国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君的恩赏。”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向着军队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撤换孟明这是我的错误,大夫们有什么罪?并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你们的大功。”

四、内容结构分析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騫叔劝告,出师伐郑: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騫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4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简单总结1.蹇叔谏袭郑2.蹇叔哭秦师3.王孙满观师 4.弦高犒秦师 5.皇武子巧词逐客 6.原轸力主击秦师 7.原轸斥文嬴纵囚 8.秦伯痛哭并认错

五、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写法。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 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晋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 ;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2.深究文章写法。(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 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六、“殽之战”形势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256356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