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第一篇: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假期重翻《朱自清文集》,其中有一篇《论气节》,里面说“气,是敢做敢为;节,是有所不为。”这样看来,其实我们做什么事情之前,常常考虑的是“后果是什么”,所以培养了怯懦、贪婪的品质,假如我们考虑的是“应不应该做”,应该做,则“虽千万人,吾往矣”,假如不应该做,则无论利益有多大,而能够“君子有所不为”,这样培养的才是正直、勇敢的气质。

其实我们学校或家庭的教育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建立在惩罚机制上的教育,实际上是专制制度下的教育,带给孩子的思考是“这件事带给我什么后果”,这样,关注的往往是,事情做了之后利害的评估,侥幸心理必然滋生,投机行为层出不穷,最终“管不胜管”。

假如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引导孩子认识这件事,我究竟该不该做,也许能够多培养一些有正义感的正直之士。

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管理只是收到表面的效果,真正有作用的,往往是“润物细无声”观念渗透,带着孩子们多学一学历史上那些正直的士大夫们或学子们,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前途,舍生忘死,不计利害的动人事迹,比用一些虚假的宣传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朱自清的文章中,引述的主要例证是明朝“东林党”人的故事。

在我的内心深处,最感人的一个是宋朝文天祥的故事,一个是清末谭嗣同的故事。

少年时,不懂事,读了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觉得为了一个“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去所做的一切,未免风格不够高。这些年,接触到的史论逐渐增多,才渐渐认识了文天祥的价值,诚如后人所言“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当外族入侵、国家破碎之际,一介士大夫,能不辞万难,历经百死,不断地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强悍的元兵对抗。失败了再来,失败了再来,这份执着和勇气,确实已经令人不得不佩服了,更何况,他被元军俘虏后,囚禁三年而其志不改,最后被害,这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才能支持得往一千多个日子?只有真正了解他的经历之后,那首真正表达其胸中志向的〈正气歌〉,读来才犹觉沉郁慷慨,其力量汹涌却不喷勃,如一股岩浆在地壳下涌动:“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谭嗣同的故事,学过中国近代史的朋友,都不陌生的了,在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中,剖析得最是深入,当戊戌变法失败,康梁等首要分子纷纷四散逃亡之际,谭嗣同毅然拒绝了日本朋友接其进使馆避祸的请求,从容留下,给父亲留了一封信,为其脱罪,又再三声明,逃走的比留下的担子更重,来安朋友之心。但是他自己,则选择“为变法流血”。原因其实很简单,无论是变法还是革命,必得争取民众的支持,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假如事情一旦失败,为首者纷纷作鸟兽散,只留得一些凭着一腔热血,受了思想号召的小人物来作牺牲品的话,将来还有谁愿意跟着理想主义者们前行?

所以,从价值的角度来讲,首脑当中,必得有人要牺牲,才能真正激发民气,沸腾民血,使救亡兴国的努力不至于湮没于历史浮尘......所以有了谭嗣同,后来又有了陈天华......谭嗣同也不是一时热血沸腾之举,他深思熟虑,把一切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充分体谅朋友,为康梁的出走提供了足够的理由,“忍死须臾,留下火种,承担更重要的责任”,这份体贴和义气,也足以令人感佩了。

这些名字刻在历史上,其精神足以照亮千古的义士,他们的气和节,莫不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事迹,令人胸中气血涌动又深思不已。他们之行为言论,决不高调,所行所言,莫不深思,所思所谋,但在“义所当为”而不在“后果如何”,所以他们勇敢而不激愤,行事果断而不莽撞,思虑周详而不怯懦。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人,也指引了无数人。

我们再来看一看写了《春》,写了《匆匆》,写了《荷塘月色》这样一些风格细腻委婉的散文,仿佛文弱的散文家朱自清,他是怎样最后用生命来书写自己对“气”“节”这两个字的理解的吧: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朱自清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先生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年仅50;临终前,他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

还有一个细节,不记得是在哪里读到的,朱自清的收入虽然在当时算是比较高的了,但他家人口多,加上货币大幅贬值,物价飞涨,家中情形,已是很困窘,当时,拿着《宣言》来找他签名的另一位名教授(名字我却记不得了,一时也没有查到资料),看着他卧病在床,家中情形惨淡,却不忍拿出来给他签名,他问过来意后,坚持要签,不仅签了,而且做到了。

朱自清先生一旦去世,家中本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余下的孤儿寡妇,度日必艰,我们可以想知,他叮嘱妻子之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还是那句话“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在思虑周详、冷静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做当“义之所在,百死不辞”,“义所不在,百利不能动其心”,才能当得起“气”“节”二字,才能真正鼓舞人,激励人自觉地追随他们前行的脚步。

让我们一起来随着文天祥的《正气歌》来吟诵,来感悟其中蓬勃而深沉的力量吧: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第二篇:生活在美的世界里———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生活在美的世界里——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秋之美,莲之美,玉之美„„万物之美,构成了我们所处的,美的世界。——题记 陶醉在清歌的曲调中,耳畔仿佛响起了“中西丝竹合唱”的三区清歌;享受着荷塘月色的恬静,眼前好像浮现出了月光下美丽的荷塘景色。感悟于匆匆的时光,沉醉在绿的唯美,泪下于父亲的背影,笑谈着自己的梦„„这就是我所看到的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先生的笔触是温和的,但他的性格并不是一直温和的,挡在列强要瓜分中国的时候,他站了起来,当亡国灭种的危机摆在所有国人面前时,朱自清先生毫不犹豫的投身于五四运动中,不仅如此,朱自清先生还参与了营救被捕学生,对农民工演讲的行动中,为了什么?为的就是让中国成为一个美的世界。因此,不管在何时,我都能在他的文中找到他的激情与对未来的信心。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月,那么美,那么柔,我的心也不禁和作者一起去游历,蓝得可爱的天映衬着盈盈的月,让人不禁想要溶化在当中了。《温州的踪迹》又分为了四小节,每个小节看似独立,可仔细去读去品味,就会发现其中有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线索连接着。《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的诗情画意,朦朦月,朦朦鸟,令人难以割舍,舍不得那淡淡的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朱自清先生眼中,是满满的美,满得快溢出的美。所以他的散文,才会那么美,那么令人沉醉的美。生活中处处有美,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与一支情感细腻柔和的笔。不仅仅是朱自清先生,还有冰心奶奶:安琪儿的笑,买花孩子的笑,老妇人的笑。冰心奶奶是慈祥的,她的文中有一股母爱的味道。她也生活在一个爱的世界中,有爱就有美丽,她的世界一定是美丽的。

花开是美,花落亦是。一枝一叶中可以看出一个美的世界,博大的世界,人之初,便入了世,在尘世间沉浮了几十年,漫漫时间中,体验到了尘世之美,世界繁复之美,之后,我们又要飘然出世,体验高致之美„„我们的一生,都是在美中度过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种美,把它们珍藏。

后记

我的世界,花开遍地,笑语满堂,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永远的美下去。

第三篇:读《邓小平文集》有感

读《邓小平文集》有感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战略家、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文集》收集了邓小平同志的文稿,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科技、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反映了邓小平同志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等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对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邓小平文集》,深深地感受到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平易近人的一面。在序言中,他深情地说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的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平凡朴实的文字中流露出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热爱,让人感觉是那么真切与实在。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一位行动哲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重视行动,重视实践,更重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立足当代现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即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形成了一整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他提出制度好不好决定于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搞建设必须适合自己国家的情况,搞社会主义一要群众满意二要发展生产力,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正确指导了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建设方面,他指出对党的干部要求应该更加严格,紧密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整风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问题,丰富了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此外,在《邓小平文集》中,关于新疆、西藏工作,关于整风反右,关于纠正大跃进运动的失误,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和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外交和祖国统一,以及关于司法、邮电、交通、卫生、体育等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他都有精辟的见解和指导意见,极大地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无疑是一位伟人,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祖国。“永怀赤子之心 不断攀登超越”.作为享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我们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小平同志所开创的伟大事业,以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作为不懈前进的动力,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他,个子不高,但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却只能让人高高仰望,他的戎马生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改革路上是个先驱者,人生中经历了三起三落,却只能为他的一生增添更富神奇意味的色彩,他便是邓小平,文革期间 拨乱反正的恢复工作主持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灵魂工程师,从英国和葡萄牙手中拿回香港和澳门的巨人。

怀着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我阅读了《邓小平文选》,跟随着邓爷爷的言语追寻新中国的发展足迹。《邓小平文选》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讲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建国时期的党内工作,第二卷主要讲的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拨乱反正和体制改革,第三卷主要讲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些核心观念。第三卷是内容最多的,同时也是邓小平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一国两制、和平共处原则、改革开放、计划市场经济等。在这文选里面,表现出了邓小平为国家的发展而不断奋斗的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却能坦然面对,用他独特的洞察力和先进的思想,为我们后代人构建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道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是值得我们花费一番时间去好好学习的。

在战争年代,从土地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都能看到邓小平的影子,他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也参与了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特别是解放前夕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更为新中国的诞生划下了重重一笔。在这一方面,邓小平很赞同毛泽东说的党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革命实践、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这也使得他在王明博古左倾主义的时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而被批斗,但他仍坚持这种思想,而历史也证明了他才是正确的一方。

邓小平是个重视教育和人才的人,这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可以看出,他提到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能上去,不抓教育不行,必须要有知识要有人才。因此,在文化大革命时,他挺身而出了,粉碎四人帮的阴谋,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 拨乱反正 ,强调实事求是是 毛泽东思想 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 “两个凡是 ” 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改正了对知识分子的错误评论,并同时恢复了高考制度,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人才,提倡提高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广开进贤之路,他预见了未来世界的发展走向,这也是为现代国家人才的储备做了良好的开局。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年来在几个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特别是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在世界领域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不能不提到邓小平的过人眼光以及思想的超前。

邓小平也是个极有思想的人,虽然也是作为老一辈的革命家,但他的思想并不保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他思想的一贯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时候,他提出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互补的做法,而没有因为市场经济带有资本主义意味就全盘否决,正如他自己说的,不管是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在吸取了旧社会闭关锁国的教训后,他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但这不是一下子盲目开展,而是采取先多点试行经济特区,摸着石头过河,如果行才通过从经济特区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到沿海城市,到内地城市全方位开展,这种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是邓小平思想中的闪光点。面对香港和澳门不同于内地的体制这种历史遗留问题,他没有强硬要求其也改为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想出了一国两制,承诺五十年不变,顺应了时势的发展,这也是邓小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道理,务实、求真才能谋求发展,这也是历史留下的宝贵经验,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时候也应该好好体会一下,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作为党员的党性修养。(文/邱俊伟)

第四篇:读《莫泊桑文集》有感

读《莫泊桑文集》有感

今天,我读了《莫泊桑文集》这本书,对我感触颇深。其中有11片短篇小说,一篇长篇小说。我最喜欢的是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写的是两个法国亲兄弟的故事。哥哥叫菲利普,是个小职员,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生活很艰苦。弟弟叫于勒,年轻时是个无所事事爱惹祸的浪荡鬼,哥嫂都十分讨厌她,后来他们把于勒送到了美洲谋生,很多年没有消息。于勒偶尔发了财,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法国的哥嫂。于是,于勒在菲利普家的地位改变了,成了全家的希望,他们盼着他早日归来。但是他们在一次哲西岛的旅游中,发现船上卖牡蛎的肮脏老头就是于勒。于是它们像逃瘟疫一样地换到了另外一条船上。莫泊桑用对照明显、大起大落的写法,形象地刻画了爱慕虚荣、认钱不认人的卑俗行为,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冷酷的人际关系。

读完后,我感触颇深,对那时的人们我显得非常憎恶。可以,我们现在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或许,我们身边就有,只是我们不容易发现而已,现在这些人不是和那时的人一样吗?这些人正好揭露了我们现在的社会情形,他们这些人认钱不认人,很冷酷,很值得让我们厌恶。

第五篇:读《三毛文集》有感

我的生活

0410501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有名的文人或是伟人似乎都是神经病,都令人无法理解。是因为我们都在糊涂,而他们都在清醒着么?

很喜欢三毛,第一次接触三毛源于她的名字——三毛。是《三毛流浪记》早呢,还是三毛早呢?

三毛十九岁半离家出国学习的日子,让我想到自己高三的生活。确切来讲,我的学习任务很轻——一所乡镇学校是不可能有很多作业的。可是我的压力好重,每个老师都倾心的关心我,学校甚至给我一间自己的宿舍。最后,我像三毛一样崩溃了,一样都觉得就算是立即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想那段日子真难熬啊,熬得我胡思乱想,熬得我特别神经质,好在过来了,永远过来了。不过,三毛似乎更不幸,因为远在他乡。

年轻的三毛很“风尘”,很美丽。值得男孩子等待,自杀的一定很吸引人。三毛不可避免地伤了好多人的心,包括自己的。好在荷西与三毛换了心,后来荷西走了,带走了三毛的心。

想想自己从初二做回好学生开始,就一直很努力地学习,机械而麻木。直到我得到了一个似乎很好的结果——考上了现在这所学校。可是,我觉得很愧对自己的生命,我既然存在了,就不应该把自己压的死死地,我需要享受生活,需要快乐与自由。三毛在用功的同时又在坐咖啡馆,跳舞,搭便车旅行,听歌剧······第二年,三毛又跑到巴黎、慕尼黑、罗马、阿姆斯特丹„„她没有向家中要旅费,她说:

“很简单,吃白面包,喝自来水,够活!“话说回来,三毛似乎一生都在旅行,历尽各种国家,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碰见形形色色的事,思想也变得五彩缤纷起来。我深深地被三毛文章里的异乡人所吸引。

三毛晚上经常不睡觉,平均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甚至,有一段时间连续三个月没有睡觉,真的睡不着,接着,一大堆麻烦出来了,三毛失忆了,甚至都忘记了自己的家。在这样的情形下,她竟然还能完成那么多的作品,实在不可思议,比如,《随想》,《倾城》。三毛写作时非常投入,不吃不睡,作品完成后立马送医院。

年轻时的三毛“珍惜“自己的青春,做了好多”有趣好玩“的事,尽管好多在常人面前时不可思议的。

感谢三毛,感谢三毛用自己健康换来的作品。它们让我懂得好多,尽管有些自己还做不到。三毛的爱情我一直觉得好悲情,自己一直拒绝别人的求婚,等真要结婚的时候,男友却死了,三毛痛苦地自杀,未遂。后来,三毛的心碎了,嫁给了荷西。三毛说自己结婚时从未轰轰烈烈地爱过荷西,但是和荷西在一起确实很开心,很幸福。她也从未对荷西说过:我爱你。直至一天晚上,她神经质地推醒了荷西,深情地说了一句:“荷西,我爱你。”于是,一夜缠绵。六年,短暂的六年一瞬间,本来以为三毛会先走,可是,是荷西。留下的人却······

最后,三毛自杀了。她曾经对父母说过:“如果我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美好更幸福的归宿。”三毛是真太痛苦了。不过,我还是赞同她母亲的话:“你再试试,再试试活下去,不是不给你选择,可是请求你再试一次。”

三毛,为什么不能再试试呢?为了荷西,为了家人,为了我们这些死死追随你的读者。

爱三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256311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