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2_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8. 《鸟》[推荐阅读]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2_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8. 《鸟》[推荐阅读]



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2_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8. 《鸟》

《鸟》

梁实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默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把握鸟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品读文中的精彩语句,感受梁实秋散文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研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鸟的单纯的爱、深沉的爱、悲悯的爱,进而体会作者对人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难点 :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深层次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对人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你读懂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法等)(学生交流所得)

二、字词预习:

抟扶摇()战栗()栅栏()鸟啭()羽翮()臃肿()长喙()干瘪()丰腴()倏()迷惘()伫立()魁梧()蓦然()料峭()(学生快速交流、查阅)

三、默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1.你有哪些困惑?(做标记)

2.圈划你喜欢的语言,在书上做赏析。

(结合课后习题,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疑问、做记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闹市的人来说,观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即使常见的麻雀,喜鹊,也很难近距离地欣赏。所以今天我们先欣赏一些图片,希望能唤起大家对鸟的美好情感。———多媒体播放图片

大家也可以闭上眼睛,听一听大自然中的鸟鸣。

无疑,鸟是活泼的、可爱的、俊俏的、色彩斑斓的……今天让我们带着对鸟的美好情感,来品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鸟》。

检查预习:字词掌握

(二)整体感知(你读懂了什么?)设置小问题:

1.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我”爱鸟)

2.文中哪些具体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对鸟的喜爱呢? 引导学生明确:

(1)“我”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2)“我”也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这是一处难点,老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白)

3.在学生找出对鸟的形象的描写时,适当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对鸟的喜爱或同情之情。比如:

(1)“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赏析:这一句,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

(2)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赏析:运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成了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不同种类鸟的姿态美和色彩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

赏析:用身材比例堪称完美的美女形象来形容鸟的体型,用两组近义词的区别来描述鸟身躯的秾纤合度,并化用宋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语句,描画了鸟优美的体态,无限的喜爱和赞美渗透在字里行间。

(4)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赏析:动静结合,画面美、色彩美(关键词)

(三)质疑 探究(还有什么困惑?)

师:我们细细地欣赏了文章对鸟之美的细致描绘,真切感受到了“我”对鸟的喜爱之情。我也感受到大家真懂了!那还有什么不懂的?

课前预设:

(1)生:在第5节中,作者为何要写令人厌恶的鸟呢?

明确:因为 “我”爱鸟,不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我”爱的是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板书:单纯的爱)师引导学生通过梁实秋的《诗人》中幻想中的诗人形象与现时生活中的诗人形象的区别,理解幻想和下文的联想的大致区别,理解作者更注重作品的现实性,从而更容易理解作者这种不带幻想的单纯的爱。

(2)生:文章的中心是作者对鸟的喜爱,那为何后面两节却写了鸟带给人的“悲苦”、“伤感”之情? 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师引导:作者写道,鸟“有时也给人悲苦”,请找出。

明确: A.囚笼中的鸟 B.哈代诗中冻死的鸟 C.东北窗外颤栗的麻雀 D.清晨挤在烟囱旁取暖的麻雀 E.枯木上的寒鸦

(明确:作者“悲”鸟,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爱,这种爱比前面五段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增加了爱的层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板书:深沉的爱)

师引导:为什么“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如何理解?

因为联想到了“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所以顾不上哀悯同情麻雀了。

作者由对鸟儿的同情,想到了人,引发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情思。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大爱,是悲天悯人的情怀。(板书:悲天悯人的爱)

(3)生:.文章结尾和开头都写道“笼中的鸟”,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突出强调作者对失去自由的鸟的同情和悲苦,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四)赏读 品味

我们通过前面对课文内容的研读分析,已经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典雅生动。但老师读课文时总觉得有一个字用的不好,老师觉的自己也可以和梁实秋先生PK一下,你们来评判一下,好吗? 出示:PK炼字:

原文: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修改:好锐利的喜悦盈满我的心头

学生评论赏析,然后明确:“刺”和“锐利”相照应,而且突出了这种喜悦之情来的突然而又强烈、深刻。用词准确洗炼。注意梁实秋先生散文用词准确凝练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出示材料:

就像金色的萤火虫 栖身凝露的山谷, 它在花草丛中, 扩散空灵的光束, 它不为人们所见, 因为被花草遮住!

—雪莱的《云雀》节选

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喜欢吗?感觉写的好吗?

引导学生理解作家作品的主观性,学会广泛阅读、理性阅读。并推荐《雅舍小品》。

又像一朵玫瑰花, 她在绿叶中安睡, 遇到热风的糟蹋, 直至她的芳菲

以过分的甜蜜灌醉了鲁笨的飞贼。

板书: 鸟 梁实秋

单纯的爱 深沉的爱 悲天悯人的大爱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2_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鸟》课后练习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栅(zhà)栏(lán)旭(xù)日 胸襟(jīn)干瘪(biě)B、臃肿(zhǒng)迷惘(wǎng)伫(zhù)立 蓦(mò)然 C、魁(kuí)梧 料峭(qiào)战栗(lì)不暇(xiá)D、俊俏(qiào)筵(yàn)席 抖擞(sǒu)溜达(da)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

A、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 B、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

C、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

D、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

3、对课文鉴赏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借景抒情,借物抒怀,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自己对鸟的种种感受。

B、作者爱所有的鸟,对鸟的悲苦给以深深地同情。

C、文章借对鸟的感受,抒发了对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D、文章逐层加以细致描写,内容丰富,层次井然。

4、为开展“爱鸟护鸟”的宣传教育,我校准备举办“爱鸟周”活动,现在面向全校师生征集爱鸟护鸟宣传语,请你拟写一条宣传语。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2_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鸟》教学设计

《鸟》教学设计

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海路中学 秦枭娜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品析、积累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会用默读、勾画、概括、质疑的方法来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感情。

2.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品味语言,理解内涵。第二课时侧重鉴赏风格,联读写作。教学步骤:

一、导 上帝爱鱼

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 人也爱鱼

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

谁能补充下面这句话呢?(配图)上帝爱鸟

人也爱鸟

过渡语:

是啊,人类爱鸟,却经常无视鸟的渴望与自由……现在我们就和梁实秋一起走进鸟的世界,倾听鸟语,感受鸟的悲喜。(板书课题)

二、读——内容概括、初悟情感

1、通过预习,了解了生字难词,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

屏显:默读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要求: 标清段号,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描写鸟的句子及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我爱鸟)

屏显:用以下句式说话

我(作者)爱鸟,爱它的。(用文中语句作答)示例:

我爱鸟,爱它的声音清脆嘹亮、圆润和谐。

3、交流

4、小结:不管是在四川看到自由飞翔的鸟,临风顾盼的鸟,还是笼子里的鸟,寒风中枝头的鸟,豪横无情的鸟,作者开门见山就说(我爱鸟)

(过渡语:一个“爱”字,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就是围绕着“爱”的情感来展开的,其字里行间正饱含着“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透辟洞察”。)

三、品——品词赏句、探究情感

1、过渡语: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字里行间的爱吧!

2、范读第3段,屏显:听读,圈点勾画。学生点评

我最喜欢这一句:

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排比、比喻的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

3、接下来,你们大声朗读三、四段,请圈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向全班推荐吧!(提示:从动词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句式的灵活等入手)

预设1: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

作者观察细致,运用排比修辞,显得鸟儿的种类繁多。预设2:“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写出鸟儿的身体比例匀称。作者生动地表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预设3: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刺”字的运用,强烈地表现出的“我”的喜悦。比拟 预设4: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

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运用长短句结合,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预设5: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顶真的修辞 预设6: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整散结合

4、小结:

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梁实秋的语言太精致了,长短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妙用,PPT形成了一种舒缓自如的韵味。接下来,我们一起舒缓自如地美读第四段,把文字中的爱传递出来吧。

5、配乐齐读第四段

四:悟——深化阅读、明晰情感

1、通过前面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但梁实秋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师,他可能想表达的远不止这一些?先一起来读读他的介绍。

梁实秋(1903--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翻译家。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其代表作《雅舍小品》风行全世界,既博且雅,一派从容,令人在最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那我们一起想一想,作者在表达对鸟的喜爱的同时,是否另有深意。

2、刚刚默读时我们找出了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屏显)凸显: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先做个小练习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鸟的悲苦。(小组合作)

要求:必须用到A组或B组的词语

A:羽翮不整

抟扶摇而直上 撞头碰壁 B:跼蹐缩缩

战栗抖擞

孤苦伶仃

预设1:让我听到了被囚笼中,绝望孤寂的鸟,预设2:我听到了一只跼蹐缩缩在冰雪中冻死的鸟、一只孤苦伶仃在寒风中觅食的鸟。

小结:对这三种鸟,作者为鸟的悲惨遭遇而悲苦,恰恰是出于对鸟的爱啊!

(板书:喜爱着鸟的可爱

悲苦着鸟的悲苦)

3、同样是爱鸟,别人是怎么做的?

小结:真正的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放飞它,给它自由翱翔的空间!

4、作者仅仅是在说“鸟”吗,他也是在说人吧?

读“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悲鸟到悲人

小结:真正的爱是尊重鸟及动物、人乃至一切生命、善待一切生命!

总结全文:

真正的爱是单纯的,喜爱着鸟的可爱,悲苦着鸟的悲苦。真正的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放飞它,给它自由翱翔的空间!

真正的爱是尊重鸟及动物、人乃至一切生命、善待一切生命!五:思——拓展联想,沉淀情感

作者爱鸟,爱其喜亦痛其悲,爱的真切,爱出自己的真性情。写鸟也是写现实人生的思索。同学们由生活中所爱的物的变化中是否也能用一段文字来表达自己独到的爱与思索呢?

提示:原野上那曾经随处可见的开的热烈的花,有一天蓦然发现这景象已经是难得一见了……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2_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

曾志成

教材分析:

大家之所以熟悉“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因为所有人都把这个杞人当成笑话来看,甚至老师们也拿它来教育小孩子,教科书上也说“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意思是不要庸人自扰瞎操心。这个杞人被人们嘲笑了两千多年,背负着无数的讽刺和责骂。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才觉得是真的讽刺啊。(结合课程目标和考纲要求分析略。)

1.分析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课外拓展延伸,培养正确的世界观。

1.分析故事情节。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一导入。观赏图画,思考问题。(切入正题)

二、正文。杞人忧天的寓意

三、拓展延伸

《杞人忧天》的删节部分

问题

(一)联系你的生活,你认为杞人的担忧是可笑的吗?晓之者、长庐子、列子三人的观点,你赞成谁的观点?请阐述理由。(目的:温故知新,问题引出重点——构思。)

问题

(二)杞人的担忧是有可能发生的吗?(目的:解决问题,相似联想,能力提升。出示图片资料,有意培养拓展“群文阅读”习惯。)

问题

(三)我们是不是用新的眼光来看杞人忧天?(寓意的新解)

通过思考,完成课标难点(目的:引出难点,课堂活动,能力进一步生成,突出重点。)。

四、总结(难点)

在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之前,一个人提出任何疑问,其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无所谓错误。可是杞人成天为这个问题烦恼忧愁,而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就不对了。未来有很多会发生和不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成天只是担忧有什么用?关键是多学知识,了解自然,做好防范。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目的:讲述法突破难点。)

五、布置作业。如果 杞人和晓之者看到现代社会“战火纷起、境恶化、人口急增、旱涝灾害、火灾频发、交通事故、过度抽取自来水,造成地面塌陷……”等现象,深感责任重大,忧郁之心渐长。当他们又一次相遇时,他们却共同诉起了各自的忧愁。请你展开你的想象,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六、推荐阅读书目

《列子》里的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目的:阅读以上书目,进一步理解道家思想中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睿智和哲理,以及列子的思想对中医养生保健的影响。)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2_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春》

《春》朱自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

2、理请思路,绘出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五幅图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4、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

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

2、想一想以前是否学过有关“春”的句子。

参考:《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清明》

3、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展示课件)

二、作者介绍: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朱自清

2、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醒学生看P64注解①)

3、(展示课件)补充介绍。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课件展示:生字词。(要求学生找写在作业本上)

2、听朗读(配画配乐)

要求:对照课文,找找看是不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注意停顿;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3、解决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教师利用课件订正)

4、文章的题目是“春”,那么作者写了春天中哪些东西?分别是在课文的第几段?

参考:春天的草(3);春天的花(4);春天的风(5);春天的雨(6);春天中的人们(7)。

四、具体分析:

1、春天的草。

⑴“偷偷的”,“钻”——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修辞:拟人)。⑵“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⑶哪一句可以看出小草的生长的状态?——第二句——长势喜人,面积大。

⑷除了写这些,还写了在草地上玩耍的人们,为什么要写呢?

参考:写人是为了衬托草,因为春天的草太可爱了,软绵绵的,所以有许多人想亲近它。(间接描写)

▼⑸小结:(展示课件,全班齐读后提醒停顿,再读)⑹拓展:你能给这幅春草图配一句古诗吗?

参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浅草才能没马蹄”

2、春天的花。

⑴齐读(要求:思考“写春天的草作者用了拟人,那么写春天的花作者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⑵评价朗读。

⑶写了哪些地方的花?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参考:树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地上的小野花。作者的视线是从上往下的。

⑷写树上的花,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

参考:先写树上的花竞相开放。再写花的颜色多种多样(从视觉)。接着写花的香(从嗅觉、味觉)。

⑸写春草用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花用没用这种方法呢? 参考:用了,用想象中秋天果实的丰收,和现实中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蝴蝶的多来衬托花多、花艳、花香。

⑹这段里面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例子。

参考:拟人、排比、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

▼⑺小结:课件展示。

⑻拓展:你也来给这幅春花图配一句古诗。

参考:“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红杏枝头春意闹”。

五、作业设计:

我们今天学了如何写春天的草和花,作者用了许多修辞的手法,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果实最多,你们试着来写写秋天的果实,要求用上两到三种的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50个字。

第二课时

一、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二、潜心精读:

1、春天的风。

(1)、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柔和(触觉)

(2)、作者除了用到了触觉,还从哪些方面不定期写春天的风?——嗅觉、听觉。

(3)、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

2、春天的雨。(1)、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薄烟(轻)

(2)、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3)、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

(4)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

3、春天的人们。

(1)、以上几幅图都是写景,那么春天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春,感受春的美丽。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起的?——从“风筝”,引到了孩子,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3)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小结:文章一共写了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作业设计

思考:

1、为什么人们要迎春呢?除了迎春图写了人们对春天的感受,文章哪里还写到了?作者对春天是什么样的感觉?

2、文章最后的三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3、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抽查背诵。

三、精读前后两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用了两种修辞方法,能找出来吗?能讲讲它们的作用吗?——叠用: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课文的最后三句“赞春”如何“赞”的呢?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娃娃)、美(小姑娘)、力(青年)。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四、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五、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六、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七、作业设计:

《我看冬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