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奇思妙想》说课稿
《我的奇思妙想》说课稿
一、教材分折
(一)教材地位
《我的奇思妙想》是小学语文第六册语文园地三的习作。此次习作要求写的是一篇想象作文——写自己的奇思妙想。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因此,本次作文无论是在本单元还是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教材大纲指出:三年级的学生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所以要求不能过高。这节课的习作内容是写想象作文,其中不仅有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能力培养。因此,我制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自由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通顺、有序、具体地说。
3.给予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写作。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启迪学生展开大胆、丰富、合理的想象,并指导学生通顺、有序、具体地说。
2.难点:
给予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写作。
之所以这样设计重难点,是因为,我认为在小学中段的作文教学中,只要孩子能想得到、说得出,那么写对于他们来说就不算是难事了。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适当的给予方法的指导,那么很快他们就能写出比较称心如意的作文。
二、教学学法
新大纲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本堂习作的一个指导原则就是,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以此力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这几种教学方法:
1.变重形式轻内容为坚持从内容入手。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偏重写作形式,忽视写作内容的启发,导致学生写作内容贫乏。为改变这种状况,本课时老师在导入时就列举了两个奇思妙想解决问题的例子,将学生带入作文主题“我的奇思妙想”。另外,老师又列举了接近学生生活的钢笔、书包作为例子。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为学生后来给自己的奇思妙想拟定一个新颖的题目和写出具体的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变老师指导作文为学生自能作文。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师讲,生听;师出题,生写:师修改,生看„„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整堂课上,我尽量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尽量少说,让学生大量说。学生讲得好的地方,不管是一句话,一段话,哪怕是一个词,教师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以此培养学生独立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先说后写,从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
“不怕学生胡说八道,就怕学生闭口不言。”特级教师张化万说过“口头作文若能持之以恒,会让学生达到出口成章的程度”。本课时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口述作文。如让学生自己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训练。
三、教学过程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依赖想象。要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就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开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写作思路,不断创意出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想要的而且能够写的东西,才能使作文教学成为创造性的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我设计出以下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
列举两个奇思妙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例子,将学生带入主题。再引导学生读懂题目,了解“奇思妙想”的含义。
(二)想想说说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奇思妙想”。这里我先预设,假如学生思维没有拓展开,就以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需品――钢笔为例,先说说在使用中遇到的麻烦,引申出如何解决这些麻烦。其实解决麻烦的办法就是学生的奇思妙想了。然后让学生交流,除了书写,钢笔还可以有哪些用途,为此,钢笔的外形需要做哪些调整等等。最后,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还什么东西引发自己的奇思妙想。小组交流后,推荐想法奇妙的同学到班上交流。
(三)想想写写
1.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
2.方法指导
回顾本单元课文《张衡》中对地动仪外形的介绍,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重点写了什么,在要求学生对照自己要写的物品,考虑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3.学生写作,师巡视辅导
在这一过程,教师发现有好的片段可以请学生在班上念念,以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优秀片段赏析
四、板书设计
略
第二篇:奇思妙想说课稿
《奇思妙想》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8课《奇思妙想》。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它是在学生对于形象思维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开展的,为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创造性教育,就要求教材学习要灵活有趣味。
下面我着重从课标、教材、教法学法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教学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成长和成材的基石。本课扣住小学五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比较喜爱的题材和富于幻想的特征,进行绘画创作、造型表现方面的训练,借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表现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和美好未来的追求与探索。教材中还列举了不同类型的图案,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事物的特征,丰富学生的表现力。通过自主学习、趣味互动、共同建构、有效拓展等形式,使学生发散思维乐学活学,激发创造欲望提升创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五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素养,喜欢上美术课,对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方法都有所掌握,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达到较为成熟的层次,喜欢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学习,喜欢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对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动手制作是切实可行的。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情感领域:怪异的创意中寻找超越现实的美感并体验创造新奇事物的乐趣。
知识领域:掌握多种表现奇思妙想的方法。
操作领域:观摩欣赏艺术家和同学的作品,发挥想像力能表现出有趣的、富有创意的作品。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地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
五、说教具准备 本课需要用到的教具:
自制的课件
教师范画等
六、说教学方法
1.本节课用到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法、讨论法、对比法、观察法及示范法等等。
2.教学模式及师生互动过程
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联想乐于创造,我设计了欣赏各种奇思妙想创意作品,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会飞的小猪”、“西装革履的小狗”和“长着马头的昆虫”等创意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板书课题《奇思妙想》。让学生发现奇思妙想的生活是那么有情趣,从而增添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以及对创造生活的美好愿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再通过欣赏《比利牛斯山之城》、《莫斯科的英国人》及生活中奇思妙想作品等,通过感悟艺术家眼中的奇思妙想,激发起学生更好的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联系生活,自主感悟,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对创造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同学们通过欣赏了解了创作的形式,边欣赏边归纳出奇思妙想的表现方法,在和老师一起欣赏了这些作品之后,学生也想来试一试。选取房子烟小鸟帽子大象树等形象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奇思妙想创作,所设计的物品既要有创意又不失艺术性的原则。
美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求在学习的基础上,将自己独特的创意表现出来,所以我采用让学生发挥个性思维,采取互相合作的方法来创作,在合作交流中解决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展示作品作业之后也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我采取以学生自评为主,他评、师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建立自评他评师评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寻找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发自内心的赞美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课虽尽但趣无穷,本着这一理念我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总结一句:“梦想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变的更美丽,有些梦想虽然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实现,但我们有了梦想就有了追求,有了追求就有了努力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在课的最后老师祝愿大家好好学习,长大以后都能实现自己心中的 “奇思妙想”。
以上为本课的教学互动过程。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我认为教师在每上完一节课后,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 进行分析和反思,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做比较,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思考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美术学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奇思妙想》说课稿
《奇思妙想》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岭南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十课《奇思妙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来说明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本节课是一节充满奇思妙想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并从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二、学情分析:
依据五年级学生具有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我有意降低课程难度,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发现、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物品及废旧材料设计制作手工制品,增强他们的创作意识。并在活动中通过展示、体验与交流,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学习巧妙的结合不同物体和图形进行构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感受中与对比艺术设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创作中探索两种不同物象的组合方法和造型表现的意象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废弃物进行巧妙的改造,制作一件有创意的作品。
五、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实际,我采取情境创设教学法,充分利用课件、教具,采用欣赏、讨论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合作探究法,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使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并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互助精神。
六、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在:“艺术与生活”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通过实物削茄子导入,同学们老师在削茄子的时候不小心把茄子削成这样,你们看他像什么呢?大家一起说出答案:企鹅。
然后通过引导让同学们得出茄子——企鹅,是改变了外形,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经过小小的改变,奇思妙想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通过茄子的改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奇思妙想》
(二)、欣赏图片,理解内容
1,欣赏课本与课件中一系列的图片进行观察发现对比。
小结:通过改变外形,材质都可以达到奇思妙想。
2,玩摆拼游戏
3,欣赏学生作品,进行畅所欲言的奇思妙想。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与欲望。
(三)步骤分析,感悟绘画
1.进行奇思妙想的时候我们要改变他们的:
1).外形2).材质3.)外形和材质同时改变
2.学生创作
根据所给材料通过奇思妙想添加另外一种事物创作出新的作品。
(四)作业展评 作品展示,学生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四篇:奇思妙想说课稿及反思
《奇思妙想》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七课《奇思妙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来说明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本节课是一节充满奇思妙想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并从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二、学情分析:
依据六年级学生具有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我有意降低课程难度,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发现、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物品及废旧材料设计制作手工制品,增强他们的创作意识。并在活动中通过展示、体验与交流,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用剪、切、挖、贴、插、画等方法表现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怪异的创意中寻找超越现实的美感,并体验创造新奇事物的乐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掌握多种表现奇思妙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表现奇思妙想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创造出奇妙的作品。
五、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实际,我采取情境创设教学法,充分利用视频、教具,采用欣赏、讨论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引出低碳生活、节能减排这个理念。
运用合作探究法,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使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并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互助精神。
六、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联想,乐于创造,我设计了欣赏(生活、环境、广告宣传)中各种奇思妙想及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创意作品等几个步骤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赏一赏”——即生活中奇思妙想的图例,看到生活中:猪音响;格式创意手提包包;奇特的椅子;特色餐具。环境中:倾斜的房子;树屋;修剪奇特的园艺花草、奇特的电话亭、旋转门。车身广告画及影视作品等让学生觉得很新奇,由此激趣导入新课《奇思妙想》(板书)。“看一看”之后“想一想”,请学生自己研究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发现奇思妙想的生活那么有情趣,从而增添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以及对创造生活的美好愿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再通过欣赏生活中废旧材料,橘子皮组成的小猪,铁丝与光盘组成的自行车,彩色纸装饰矿泉水瓶组成的青蛙王子,废旧手套等工具做的奇特的手偶娃娃。制成这些作品的材料是生活中到处可见的橘子皮、光碟、铁丝,矿泉水瓶等物品,激发起学生更好的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联系生活,自主感悟,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对创造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同学们通过欣赏,了解了制作的形式,让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态进入到下一环节,师出示实物一次性纸杯,你能把它经过构思、改变,设计成款式新颖的物品吗?(让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思考)
通过这个示范的环节为接下来的重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让学生找身边可以奇思妙想的媒材,这时教师通过”问一问“”想一想“”说一说“来渗透制作方法和步骤。
(三)、在和老师一起欣赏了这些作品之后,学生也想动手来“造一造“,这时候教师让他们来帮助“利用一次性纸杯”来添装饰品等等,努力的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这个环节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接着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解决如何制作的更巧妙,所设计的物品既要有创意,又不失实用性的原则。
美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求在学习的基础上将自己独特的创意表现出来,所以我采用让学生发挥个性思维,采取互相合作的方法来创作,在合作交流中解决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创作过程中,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再次放课件,让生欣赏几个其他小作者利用纸杯创意作品。让学生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创作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针对学生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采取巡回辅导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究交流,引导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四)、“展示作品”
作业之后也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我采取以学生自评为主,他评、师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建立“自评、他评、师评”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寻找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发自内心的赞美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
“课虽尽,但趣无穷”,本着这一理念,我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总结一句:同学们,今天通过大家的奇思妙想,设计了这么多奇特的作品,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观察,多动脑,多思考,多创作,你们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的!最后祝愿同学们奇思妙想,快乐生活。板书设计:
7、奇思妙想 想——构思
做——剪、切、画、粘——装饰
展开想象翅膀 创造美好生活
教学反思:
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设计、制作一件物品,通过动手、动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前要让学生对学具做好充分的准备,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勇于探索,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在创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篇:奇思妙想
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8课
《奇思妙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8课《奇思妙想》是“造型 表现”领域的内容。本课所呈现的作品,画家们打破时空的界限,把生活中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一些事物进行富有新意的表达,极大地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在《新课程标准》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具有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编入了两幅外国艺术家的作品。《比利牛斯山之城》中描绘的每个形象本身并无太多奇异之处,但是岩石上古老的城堡拔地而起,悬置在大海上的天空中,从而产生一种奇异的漂浮感。《莫斯科的英国人》是马列维奇的作品,这幅画上的形象更加简约、概括,并以反逻辑的方式组织画面。俄罗斯的教堂、富有地域特色的马刀、划破夜空的蜡烛、带着礼帽的绅士、剪刀、文字、锯子、鱼和梯子,这些毫不相干的客观物象,完全按画家的自由意志并存于画面中。他们大小有别、前后穿插,貌似是些毫无可供联想之处的因素,却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意识。通过欣赏这幅作品,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启发学生对非常规的图像组合方式有更直观的认识,进而大胆创新表现。“思考与讨论”栏目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艺术家的作品,发挥想象,围绕创作素材和创作手法两方面探究如何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同时,教材中还选取了五幅学生作品,通过不同题材展现了小作者独特的创新思维。学情分析:
五年级这一学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渴望新奇的世界,思维灵活,愿意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但是以主题的形式组织画面构图能力较薄弱,画面易于简单罗列,缺乏衔接与组织,因此,需要通过欣赏、分析经典作品加以解决。教学目标:
1、了解绘画中图形组合的表现方法。能根据身边常见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创意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创设欣赏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学习图像组合的新方法。开展游戏与探究活动,发散学生思维,开阔思路,鼓励学生富有新意的完成奇思妙想的艺术作品。
3、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感受奇思妙想的非凡创意,学习大师的创新品格,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绘画中奇思妙想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发散学生思维,运用多种元素构成有新意的画面。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等。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出示(雨伞和水杯图案)
问:用什么方式可以把一只杯子和一把雨伞组合成最有趣的画面?
2、出示《黑格尔的假日》 马格利特(比利时)这样的组合方式给你怎样特别的感受?画家是用什么方法组合图像的?
3、当我们用眼看世界的时候,世界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如果把我们眼睛看到的,心里想到的和梦到的情景,都组合在一幅画里,那世界又会是什么模样?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开动脑筋,奇思妙想。(板书课题:8奇思妙想)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欣赏:(马格利特《大家庭》《春天》)
你能猜猜鸟身上画的是什么图案吗?
讨论:
鸟身上的图案和周围环境有什么联系?运用了怎样的图像组合方法?说说作品给你带来的独特感受。
组合方法揭秘:
画家只保留所画对象外轮廓并用相关的景物来替换其内部,这种替换使所画对象出现新奇感(本作品中宁静的画面更富有诗意)。介绍作品的作者: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
2、出示欣赏:马格利特《比利牛斯山之城》
出示巨石:
提问:这是什么?它应该在什么环境里?
出示完整作品:
提问:这件作品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奇异?画家运用了怎样的图像组合方法?给你怎样新奇的感受? 图像组合方法揭秘:改变生活中物象原有的位置,将它放置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地方,从而带来更大的新奇感。
3、图片探讨,寻奇:还有一些画家也有着这样的奇思妙想?
(1)
《原神经》马格利特
(2)
《美妙的现实》马格利特
1964(3)
《金银岛》马格利特
1942(4)《超现实公寓》(油画)达利(西班牙)
《超现实公寓》实景陈列(达利基金会)
(5)出示马列维奇的《莫斯科的英国人》,先出示杂乱的各种物品:
再出示完整的画:
(5)出示以上的五幅画,问:奇在哪里?妙在哪里?说说你发现的图像组合新方法吧!
4、出示:图像组合的各种方法
《超现实公寓》图:将五官变成室内陈设:帘幕当头发,风景画是眼睛,鼻子形的火炉,嘴唇状的沙发。《原神经》《美妙的现实》图:改变生活常识:将生活中小的物体放大,大的缩小,改变位置后重组。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
《莫斯科的英国人》图:打破透视规律:用更为自由的方式进行重组。
《金银岛》图:共生图形:
两个不同的描绘对象共用同一个图像,体现出想象的奇妙。
5、还有很多方法呢,比如将一个图像重复排列、改变方向后重组,将图像切割分解后重组„..快来试试吧!
6、出示艺术实践要求和学生作品。
三、创新实践。
1、我们怎样才能将生活中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用品用超越常规的方式将他们组织在一起,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呢?
(一)线描的绘画表现方式:
1.注意黑白对比。
2.注意疏密变化。
(二)注意组合的相互间的创意程度,充分发挥奇思妙想。
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表现你的奇思妙想吧。
3、学生尝试创作,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四、展评
1.组评:组内评出组合巧妙、线条丰富、疏密得当的作品。2.自评:组内推荐1名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3.师评:教师评价、总结。
展示作业,欣赏,并请作者介绍。教师评价总结。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
下面我们来随着音乐欣赏一些奇思妙想的图片
六、总结
梦想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丽,有些梦想虽然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够实现,但我们有了梦想,就有了追求,有了追求就有了努力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在课的最后,老师祝愿大家,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长大以后都能实现自己心中的“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