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广东省试题
文言文阅读。(9分)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日:“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北省试题
文言文阅读(15分)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⑥甘鲜焉。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钺得食,先子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校改)
【注】①归钺: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接连地;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2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父大怒逐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①母与其子居
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
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_______
(2)钺贩盐市中_______
(3)而己有饥色_______
(4)奉母终身怡然_______
4.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武汉市试题
文言文阅读。(13分)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日:“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日:“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日:“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日:“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日:“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③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尝有疑狱狱:案件
B.臣,鄙民也鄙:浅陋
C.不知当狱
当:应当
D.殆未有也 殆:恐怕
2.对下面加点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家有二白璧
②侧而视之
③其径相如也
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赏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借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长沙市试题
文言文阅读(16分)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日:“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日:“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⑦汤镬⑧,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日:“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日:“嗟乎,义士!陵与卫律⑨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⑩,与武决⑩去。……
武留匈奴几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的兵器。⑧汤镬:古代的大锅。⑨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⑩衿:衣襟。⑾ 决:通“诀”。
背景资料: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武使匈奴明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B.为武置酒设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D.与武决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两章》)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B.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并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南京市试题
文言文阅读。(13分)
金山寺(并序)
[宋]梅尧臣
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模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诗选》)
[注]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②陟:登,上。③上方:佛寺。④山阿(ē):山岳。⑤萼(è):花萼。⑥鹘(hú):一种凶猛的鸟。⑦羽翮(hé):羽毛。⑧桡(rá0):船桨。
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尝闻/谢紫微言
B.向使/善工模画
C.穷极/山水之趣
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____;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的内容相呼应。(2分)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进行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西省试题
文言文阅读。(10分)
游大林寺序
[唐]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盂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注]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被贬至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附近自己建造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中的“化城”指化城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⑤迨(dài):等到。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华()
(2)造()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这几个地方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前两道题都是考查考生对词义的理解,涉及的实词较多,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断句题在广东省试题、江苏南京市试题、江西省试题中都有体现。断句是否准确,取决于考生是否理解句子意思,这种题考查考生对句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河北省试题中的第5题“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湖南长沙市试题中的第4题?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并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比较典型的概括文意类试题。
广东省试题中的第3题“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江苏南京市试题中的第4题“‘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进行简要分析”,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语文素养。
(李湘菊/荐评)
第二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一、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落 笔 辄 为 人 所 传 诵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前后类如此().(2)是时朝廷虽尝禁止().(3)往往以多相夸().3.翻译下面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将法太子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太 子 君 嗣 也 不 可 施 刑 刑 其 傅 公 子 虔 黥 其 师 公 孙 贾 3.翻译下面句子。民怪之,莫敢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1)像(2)这(3)夸耀(炫耀)(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3.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八)1.C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4.取信于民。(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
第三篇:课外文言文
(一)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
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
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祠(cí)——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
祭祀叫“祠”。②舍人——指待从宾客,左右亲近的人。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能,哪能。⑦遂——就。
1、解释加点的词:
先成者饮酒: .
夺其卮曰:.
遂饮其酒:.
2、翻译句子:
乃左手持卮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由这则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语:
(二)蚌(bàng)方出曝(pù),而鹬(yù)吸其肉,蚌合而钳(qián)其喙(huì鸟的嘴)。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
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1、“舍”词典上有多项意义,在文中的读法和意义是()。
A、shâ,房屋 B、shâ,谦词 C、shě,舍弃 D、shě,施舍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蚌亦谓鹬曰 :.
②渔者得而并擒之: .
③而鹬(yù)吸其肉 :.
3、把下面这个句子解释成现代白话文的句子,使通顺易懂。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4、写出由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第四篇:课外文言文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注释】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ū):吸饮。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盬 ②其脑果腹而去
2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4分)
⑴之 ①反侧倾跌之状 ②蛇复昂首待之
⑵以 ①以刺刀攫其首 ②以首俯地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⑴然审视殊无所见
⑵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2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最后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
2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21. ⑴听到 ⑵从上往下看 ⑶ 终于 ⑷ 曾经 ⑸离开
22.⑴之 ① 的 ②它,指蜘蛛 ⑵以 ① 用 ②把
2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2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2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第五篇: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一)徐孺子的故事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世说新语•言语》)
1、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孺子九岁时在月下玩耍的时候,别人指责了他。B、有人告诉徐孺子,月亮里什么也没有。
C、徐孺子告诉别人,人的眼睛里如果没有瞳仁会更明亮。
D、徐孺子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将月亮与人的眼睛比较,让提问者更容易明白这个问题的道理,从而通过比较来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二)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1. 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 用力多者收功远。B .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 .书不可不成诵。D .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2.请用两个 “/”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三)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1.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A.王冕每天晚上读书直到天亮。
B.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C.主要是王冕的父亲打了他一顿,让他明白了读书的重要。
D.在狰狞凶恶的佛像前读书时,王冕不敢不读,因为这些佛像会惩罚他。2.请用三个/给 文中划线句断句: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四)太祖视察东阁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参军③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选自《典故纪闻》)
【注释】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②浣濯:洗涤。③参军:官名。1.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2.请用“ /”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两处):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
(五)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
1. 对董遇的“必当先读书百遍”这句话理解最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
B.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C.他很高傲,懒得理会那些向他求教的人。
D.这句话告诉了人们,他自己也是这样读书百遍才学有所成的。2.请用三个“/” 给下列句子断句: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