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第一篇:诗经

诗经·采薇

大意:回想当年我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拂着柔嫩的柳枝。如今归来之日,一是漫天飞雪的冬天。

思想感情:是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忆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情况。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表达手法: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都是先写景,再抒情的结构。

景物特点:“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表示军旅生活的漫长,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

春夜喜雨

大意:这一场雨好像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思想感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表现手法:先是诗人盼雨,再听雨,看雨,最后想雨。

景物特点: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大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思想感情: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表现手法: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景物特点:作者用淳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天净沙·秋

大意:太阳渐渐西沉,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偻佝的老树上,在残霞的映照下,那一身羽毛闪闪发亮。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

思想感情:曲中虽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类句子,抒情主人公却时隐时现,在烟霞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表现手法: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景物特点: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第二篇:诗经

我读国学

1、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豣,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阻。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栒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同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治者。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对于自家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这些奴隶们虽然暂时慑于奴隶主的淫威,精神呈现出麻木状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怒吼起来,把积压在胸中的愤懑象火山似的喷泄出来。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

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

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熟加体味的是,这首诗的哀哀诉苦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清醒的阶级意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上入执宫功”等,都表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了对比的描写来昭示,比如:奴隶们在辛勤劳动,而“田畯至喜”,苦与乐的对比;奴隶们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公子裘”,冷与暖的对比;“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是在有意识地揭示阶级压迫的不平等。

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特别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几句没有一个“寒”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人了。这种手法在《七月》中应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用风声的愈演愈烈来显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动。

2、采葛

《采葛》,出自诗经。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绤,盖淫奔者托以行也,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实际上,此事表达了友人间真挚的思念。《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词概述】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体裁:【诗歌】 类别:【恋情诗】

【诗词原文】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词注释】

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题解:情人相思之词。一说朋友相念。

【诗词译文】

那个采葛的人儿啊。一日不见他,好像三个整月长啊。那个采蒿的人儿啊。一日不见他,好像三个秋季长啊。那个采艾的人儿啊。一日不见他,好像三个周年长啊。【诗词赏析】

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本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拙作《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本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第三篇:诗经

《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在《诗经》中,反映婚恋爱情生活的诗作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的篇章。

《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吐露了情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有的描写青年男女无嫌无猜、尽情享受爱情的欢乐;有的反映幽期密约的兴奋和不安;有的是一见钟情的喜悦;有的是两相未通的苦闷;有相爱过程中的波折,也有刻骨相思之后忽然见面的高兴,也有失恋痛苦与爱情受到摧残的不幸。

在《诗经》中,男性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与实用性使他们缺少成为审美艺术作品抒情性形的先天条件。男性形象往往要通过抒情女主人公细密敏锐的心理路线展现出来,或者是作为陪衬被动地展现女性形象而仅仅成为一条线索,男性形象仿佛是女性用柔密的线条精细织出,特别是征夫形象,始终是与家庭、妻子密切相连的。

《诗经》中男性形象的类型也比较多样,从婚恋的诗篇中,我们看到了多彩的人生,如要对男性形象进行分析概括,则有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追求恋人的男子形象。作为追求恋人的艺术形象,男性多作为一种抒情主体而存在,主要是为展现女性之美与追求之苦。《诗经》的头一篇《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周南.关雎》中的男性形象是可爱的幻想家。诗中主人公深深爱慕者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在清浅的河上,看到水鸟雌雄依偎,希望有佳偶,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男主人公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辗转反侧”,可谓坐卧难眠,其思慕之切可见一斑,但他却并未有非分之想,只是愿“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怀,一个可亲可爱的理想主义者跃然纸上。

另一首《邶风.静女》也与《周南.关雎》有异曲同工之妙,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约期幽会的生动情景。全篇出自男子的口吻,描写静女与情人相见并送情人以信物的爱情诗。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踟蹰”。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邶风.静女》诗虽短,但格调明朗轻快,男青年的忠厚淳朴,他对静女所持的炽热感情,在这首优美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周南.汉广》中的男性却是忧郁失望的,他的求偶没有成功,他面对佳人而少追求的勇气。诗中主人公一边砍樵,一边唱到,这首诗用了个美丽的传说,作者把他爱慕的女子比作汉水神女,来形容她的美好而又难于追求,故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水永矣,不可方思”。但即便如此,多情的樵夫还是执着于他的爱情。《秦风.兼葭》中的男子也是失望忧郁的。兼葭长,露为霜,美人隔着秋水在那一方。相思无限,想象如见。故而“逆徊从之道且长,涕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虽然情绪低落,但淳淳的真情依然让人感到。

第二,负心薄幸,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这类男子的形象主要通过弃妇诗中女子的控诉而刻画出来的。《邶风.谷风》这首诗里的女主人公诉说她辛辛苦苦帮男人经营生计,但到生活好转了,而其丈夫却变心了,另有所娶,竟将其赶走。因此她悲痛地说:“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这形象刻画出了一个忘恩负义的粗暴的男人形象。

《卫风.氓》也是一首通过妇女的诉说揭露出一个死新厌旧的男子形象,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她首先叙说那个男子如何带着笑嘻嘻的面孔来追求她:“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结婚后女的辛勤劳动,帮助他改善了生活,于是那笑嘻嘻的面孔也变了:“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她愤怒地斥责那个没良心的“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邶风.日月》也是通过女子遭遗弃后的叙述:“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抒情女子的丈夫冷酷无情,经常虐待妻子,她受尽辛酸,心肝欲碎,只得向天地呼告,向父母讲说,哭诉哀怨,以表愁肠。以此控诉男子的无情无义。

《召南.江有汜》中,主人公是位被遗弃的姑娘,她爱过的人另有新欢,且已婚配。她怨艾悲愤难抑,便冲口而出:“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以此揭露了男子的薄情。

第三,民间普通夫妇生活的男性形象。《诗经》中也有夫唱妇随、夫妻恩爱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男子大多数是老实忠厚的。《郑风.女曰鸡鸣》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通过了夫妻二人起床前的对话,表现出家庭的和美生活。“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配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配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配以报之。”妻也温存夫也知心,蜜语甜言质朴真实,这如果是对恋人的取宠并不稀罕,但对夜夜同床共枕的妻子能有如此的体贴与感戴,实可为千古家训了。这是《诗经》中难得的让人感佩的男性形象,是一个懂得善待家人、品味生活的男性形象。

第四,征夫的形象。《诗经》中也有很多作品是描述服役在外的丈夫思念妻子和家人的,这些作品主要是通过丈夫思念妻子或是妻子思念丈夫,而把征夫的形象刻画出来的。《邶风.击鼓》中表达的是战士久戍在外,对妻子家人怀念不已,恐怕不能白头偕老的深厚感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这是一个足以让人为之深深感动与难过的男性形象,那如泣如诉的话语,就像是在心中流淌的泪水,在眼角滚动的鲜血,这种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与生命情怀令人流泪,令人沉思。这是一个刻画得较为丰满且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征夫形象。

《卫风.伯兮》中,丈夫出征了,妻子赞美他是个英雄,但又想念得头痛。这首诗作通过妻子对丈夫的怀念:“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瑗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悔。”这样,通过妻子的叙述,一个有情有义的征夫形象就被刻画出来了。

第五,荒淫无耻、强娶强聘的男子形象。《召南.行露》中的强横男子,采取强硬手段要聘娶有夫之妇。通过女子的控诉:“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其男子丑陋嘴脸遭到控诉与批驳,其粗暴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以上对《诗经》中的男性形象作了简要分析,他们既是历史时代的产物,生存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同时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具有古今一脉共通的思维与情感。

《诗经》中婚恋作品坦率地讴歌了男女思慕爱恋的种种情怀,展现了时人对理想男性的审美要求,即容貌俊美,英武强健,面对爱主动积极,深情痴情,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情欲,这些男性形象充满原始的生命力和阳刚之气以及野性之美,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对中国文学男性形象塑造起着一定的模式意义。

第四篇:诗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篇》或《诗三 百》,到西汉被称为经典,始称《诗经》,有齐鲁毛韩四家,现在是毛诗流传至今。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应了周初到周晚期大概500年间的社会面貌,包括《国风》(分为15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小雅》中有6篇笙诗不在305篇以内,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6篇)。

1、《诗经》的收集和编定

采诗说:汉代学者,班固《汉书》中有所记载 献诗说:产生于先秦时期(考察民生)

删诗说:汉代孔子删诗,由汉代司马迁提出的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和各自的含义(1)风是指周代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的功绩,也反映了周厉王、周幽王的暴虐昏庸及其统治危机。《小雅》最突出的作品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

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的社会内涵

婚恋诗、弃妇诗

抒发恋爱的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夫妇间真挚情爱

抒发人生感慨的诗

表达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人生哲理

政治讽喻诗

下层人民抨击争执繁重徭役带来的苦难、称颂执政者

史诗和其他

《大雅》中五篇周人的史诗,农事诗中《七月》最为出名(1)婚恋诗的基本内容:

A、歌咏美丽的爱情,抒情或温婉含蓄或者大胆直爽

《召南 有梅》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露出来 《邶风 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 B、写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

《郑风 女日鸡鸣》写夫妇间缠绵的情爱 《郑风 风雨》写夫妇久别重逢的喜悦

《唐风 葛生》缠绵悱恻的悼亡诗,悼亡诗之祖

C、折射深刻的社会问题:反应爱情同礼教和社会舆论的矛盾。《郑风 将中子》女子畏人言。

《谷风》《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2)抒发人生感慨的诗的基本内容:抒发人生窘境

A、《小雅 巷伯》描述无端遭人陷害的人生境遇

B、《魏风 园有桃》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不被理解的苦恼 C、《王风 黍离》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

D、《桧风 隰有苌楚》抒发深刻的人生哲理,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人不如物(3)政治讽喻诗的基本内容:讽刺和赞美 A、对统治者的讽刺:揭露宫闱丑行

《邶风 新台》批判统治者荒淫无耻

《鄘风 墙有茨》

B、反应繁重的劳役带来的苦难,抒发怨恨情绪

《王风 君子于役》徭役使夫妇分离

《魏风 陟岵(制虎)》繁重徭役造成亲人分散

《豳(宾)风 东山》征夫对兵役的痛苦体验

C、周大夫对统治者的讽刺《小雅》《大雅》中一些诗作或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D、赞美勤政爱民的执政者。

《召风 甘棠》是人民歌颂怀念召公的作品

《卫风 淇奥(玉)》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

(4)史诗及其他的基本内容:记载民族历史,歌颂祖先功勋

A、《大雅》五篇周人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叙述了周人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B、农事诗:表现周人农业生产活动

《国风》的《七月》最出名,《芣苢(福仪)》《十亩之间》艺术水平较高

《小雅》的《信南山》《甫田》《大田》

《周颂》的《载芟(山)》《良耜

(四)》

《七月》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按照春耕、蚕桑、收割等事,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

共同点:以简练浅白的语言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

C、反映周人礼俗观念的 《齐风 南山》

D、叙写贵族生活,歌颂祝福或者歌咏兄弟情谊

4、《诗经》的文学成就

第一,抒情和写实的统一(特点的应用)

第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理解含义、文学表现意义)第三,四言诗的典范,四言为基本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第四,章法结构和语言特点

(1)抒情和写实的统一:《诗经》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以抒情诗占多数。

A、所抒发的感情是真是的。《伐檀》《硕鼠》一类分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的现象表现不满

B、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关雎》

C、叙事诗的诗作也包含这作者真挚的感情。《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烦劳的过程,却有着不平之气。(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A、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七月》,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溱洧(真伪)》,还可以是直言其志直抒胸臆,政治讽喻诗、婚恋诗。

B、比,一般说是比喻。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 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 硕鼠》

C、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者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会骑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比如《关雎》,还有不相关的起到起韵的作用,比如《唐风 山有枢》讽刺守财奴的诗。

(3)四言诗的典范: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有浓厚的民歌风味。节奏鲜明,音律和谐融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4)章法结构和语言特点:重章复沓是基本的章法结构

A、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词虽变但意义相同,改变字词后使得诗章之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B、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来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例: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总: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诗”或“六义”,后人把赋比兴从中剥离。分:赋是《诗经》御用最多的表现手法,比如《国风》中的《七月》《氓》

比一般就是比喻,是诗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法,比如《卫风 硕人》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庄姜的美丽。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个章节的开头位置,比如《关雎》 总:赋比兴理论上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相互交叠的情况。

第五篇:浅析《诗经》

浅析《诗经》 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婚恋诗又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婚恋诗种类多,积极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下的爱情观念和情感态度。此篇文章主要对其中婚恋诗进行展开,依据诗文试阐述其中女性形象的鲜明之处及她们的爱情态度,旨在表现《诗经》中婚恋诗部分女性形象所反映出的爱情观点和情感历程的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 婚恋诗 自由开放 情感态度 女性形象

前言

此篇论文主要研究《诗经》中婚恋诗所反映出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的情感故事,就这两个大问题进行展开,女性形象分为

一、理想爱情中的女性形象1.初相识热情开放的女性形象2.恋爱中矜持坚定的女性3.婚姻中坚贞贤惠的女性形象。

二、感情受挫的女性形象1.等待中闺怨思妇的女性形象2.面对挫折勇于斗争的女性形象3.婚姻失败被抛弃的女性形象这两个大方面,六个小类别进行阐述,通过她们的爱情故事对她们的形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的爱情态度对后代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

历代文学作品中,爱情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而之于《诗经》,称它为爱情的启蒙教科书,应该能够正确的表达它的精髓所在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几乎涵盖了人类爱情的各个时期,各个层面,以及各个阶段[1]。它体现了至真至情的人性美,相濡以沫的眷恋美,单纯自然的守候美以及刻苦铭心的思念美,做到了真正的探寻爱情的本源,深入人的灵魂深处。虽与我们隔了数千年的时空,却依然可以让我们感知到那些鲜活的灵魂和他们不朽的爱情故事。《诗经》中的婚恋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多以女性视角出发,其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一、理想爱情中的女性形象

1.初相识热情开放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爱情诗多是反映自由平等恋爱的状态,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敢于热情大胆的追求爱情。当时不用考虑后来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就勇敢去 追求。在《召南·摽有梅》中就表现了一个期盼爱情,内心对爱情充满了强烈美好幻想的女子的形象。“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想要追求我的男子啊,还不趁着这美好的岁月和我相会,我的青春正在一点一滴的消逝,我就是在等待着你啊,快与我相会”,热情直白的表达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强烈的渴求与追慕,想在青春还在的时刻完成自己的爱情理想。这篇深刻的表现了当时女性自由热情的追爱之心,大胆的催促爱情,勇敢热情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思想相对开放自由,民风开放淳朴的时代,那些传统原始的民情风俗开始获得复苏。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当时女性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因此,她们不封闭,不保守,敢于率直地发出珍爱生命、珍惜青春的急切心声。龚橙在《诗本义》中阐释其心理为“急婿也” [2],一个“急”道破了女子的微妙心理和行事风格。诗中女子的这一盼嫁心理,与中国传统的婚恋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非常吻合,在当今的社会也依然非常常见与普及。比如公众化的相亲类节目,民间的托人说媒,介绍对象等。2.恋爱中矜持坚定的女性形象

在《诗经》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没有网络,两个人不是想见面就可以见面的那样方便。很多情侣可能每次见面相隔的时间都会很长。在《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就写了一位等待与心上人再次相间的女性,每天登高远望就是希望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自上次别离已经有些日子,却难以忘记那青色的衣领,牵动着我悠悠的心,上次见面的细节我都还记忆犹新。我没有去看望你,你也就没有音信了吗?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句话就表达出女子对男子深切的想念。没有张口直接告诉你我的思念,你却不能明白我内心的刻骨思念吗?女子直白哀伤的语句让人读了为之伤感,爱情来之不易,而等待却很是熬人。女子望穿秋水,难等心上人。其中女子矜持深沉的内心世界便得以展现。

两人有了感情,自然而然的就能更接近对方的心,也就进入了热恋的阶段,《诗经》中记录男女热恋的篇目并不少,其中一篇《郑风·狡童》很具有特色。“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唯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唯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全诗都是由一个女子对自己心上人看似埋怨实则是撒娇的口吻来写的,“你这个男人啊,竟然不与我说话,明明就是你的缘故,竟害的我没有办法吃饭。你这个狡猾的人啊,竟然不和我一起吃饭,不明白你心里想的是什么,竟害得我夜不能寐。”你给的爱情让我欢喜让我忧,你侬我侬的时候哪怕是星星月亮也愿意许诺为我摘下,结果你现 在是在干什么?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你的冷漠让我食不能咽寐不能安,哪怕你对我这样冷淡,也没能冰冻我对你的爱意。女主人公的话语骂中有爱,恨中带恋,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所谓“若忿,若憾,若谑,若真,情之至也” [3]。爱情里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互相磨合,少不了争吵冷战。爱情就是一种神奇的东西,让人幸福甜蜜,也让人生气忧伤。时间会变,地点会变,但只要爱情不变,我们就能牵手度过爱情里的困难阻碍。这首诗就表现出这个女性对爱情十分认真,很能理解对方,即便是生气也可以坚持自己的爱情的坚定态度。

《诗经》中表现热恋的诗篇还有很多,比如:《鄘风·桑中》、《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等篇都是表现热恋男女感情的经典篇目,其中的女性也多是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感情,给予对方尊重的温柔形象。3.婚姻中坚贞贤惠的女性形象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美丽的姑娘今天要嫁做人妇了,姑娘不仅艳如桃花美丽动人,且“宜室”、“宜家”让人满意。美好的生活幸福的婚姻正等待着她。“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唐风·绸缪》,一对新人在新婚之夜的欢喜甜蜜。整首诗语言活泼风趣,极富有生活气息。轻松地将读者带入诗的意境。“今夕何夕”之问,尤其显得含蓄而俏皮,仿佛亲眼看见了那羞涩的新娘,以及陶醉于幸福之中几至忘乎所以的新郎。终于等到这一天,终于可以和你共赏人间美景,看遍世间繁华,你是不是也如我一般在期待这一天?新娘那羞红的脸与这明月红烛相映衬,该是怎么样的可爱与温暖。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郑风·女曰鸡鸣》。“阳光还未完全照进屋内,为家奔波辛苦其实不忍如此早的叫你起床,但为了生活相信你也一定会理解我。”丈夫果然是理解的,按照妻子的期许准备出门打猎,而妻子此时也生出对丈夫的愧疚之情,“弋言加之,与子宜之”,愿你能够满载而归,不枉这辛苦的劳作。这个女子显然是温柔贤惠的,她在丈夫走后便开始心疼丈夫那样早的就出门打猎,并用虔诚的心盼望丈夫收获满满而归。“宜言饮酒,与子偕老”,我愿与你相守一生,不怕粗茶淡饭。婚姻生活就是平淡的重复,男耕女织,女性多是操持家庭生活,洗衣做饭。诗中就展现了一个传统女性对婚姻生活的态度。她积极乐观,安排着家庭的运作,鼓励丈夫。既然选择接受了这段婚姻,就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去为家庭而努力,作为女性就更应该如 文中的女性一样,注意生活的细节。也许你会觉得婚姻生活平淡无味,但只要用心经营就会发现琐碎的生活也是微小的幸福,这层层叠叠微小的幸福累积一起就是生活大大的幸福。

还有许多篇目也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对婚姻的忠诚,例如:《邶风·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的坚贞流传千古。《王风·大车》中“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的誓言是从古至今人们评判爱情婚姻的准则。

二、感情受挫的女性形象

1.等待中闺怨思妇的女性形象

《卫风·伯兮》表现了一位因思念愁绪满怀的闺中女子形象。“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你在我心目中是最优秀的英雄,无论外貌以及本领都值得我为你骄傲,你为国家效力,我却独自在家被思念包裹。“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心上人不在身边,我连梳妆都觉得没有意思,头发凌乱了又如何呢,我打扮的那么好又能给谁看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道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我愿为了思念你而头昏目眩,但只盼你能够早日归来解相思之苦。这段文字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女主人公的形象鲜明典型,诗的感情幽怨柔婉。

《诗经》中也有很多反映当时思妇等待出门服役的丈夫遥遥不知归期的离愁诗,《卫风·伯兮》、《周南·卷耳》等都是这类诗,那么其中思妇形象也是具体鲜明的。在《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中,表现了一个女性透过自己生活的情况来表现对丈夫的思念,家里的鸡回窝了,天色晚了,羊牛也从野外回来了,丈夫却还在外服役,担心之情溢于言表。盼着丈夫归来却又不知期,所以只能希望丈夫一切都好的无奈之情。这种相思主要不是不只是源于自己的寂寞,而更是出于生活的苦难,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更多的是担心对方的命运,而这样的相思,更让人心生感动。

闺怨女子的形象是多个方面的,她们的思念多是她们的丈夫驰骋沙场而显得非比寻常,这份思念里有骄傲,有担忧,有害怕,有孤独,有期盼平安,更是希望早日归来。而这样独自等待的女人更是让人钦佩,她们必定是坚强的,隐忍的,深明大义,更是有一颗忠贞不屈、耐得住寂寞思念与等待的心。2.面对挫折坚贞刚烈的女性形象

《鄌风·柏舟》就逼真地记述了一个女孩子,因为无法与心爱的人相见而悲愤地呼天唤母。“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那飘荡的柏舟就在水中央,舟上垂发的男子正是我心爱的人啊,我对他的感情至死不渝,母亲、苍天,为什么你们就不能成全我呢?“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并不是斥责母亲,而是女主人公感情的迸发,爱上一个人却不能相守的焦躁急切流露于她的呐喊之中,无奈之下只能采取呼告发誓的方式表示抗议,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王风·大车》中“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女子直接的斥责男子不敢与自己私奔。“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活着不在一室,死了该合葬,你要是说我撒谎,天上的太阳明亮亮!女子对天发誓,指日为证,愿同生共死,这样的感情是多么的真挚,反抗也是刚烈让人敬畏。女性生来性格就有被动隐忍的缺点,但诗中的女性可以如此直白的对自己的感情进行宣泄,对自己的心上人大胆表白,着实让人敬佩且爱惜。3.婚姻失败被抛弃的女性形象

提到弃妇诗,不得不说的就是《卫风·氓》,该诗全面的叙诉了一对男女由相恋结婚到男子负心,抛弃女子的全过程。这是中国最古老也是第一首描写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女子并没有什么过错,反而还一次一次地告诫过男人,可最终还是没能阻止男人负心。在经历了痛苦的思考与选择后,女子还是决定维护自己的尊严,毅然离开。我把最好的时光全部都奉献给了你,为家庭也没有丝毫怨言,而你却这样欺骗我的感情,我怨恨,我不甘,却无能为力。曾经我们发誓要白头偕老,但如今这个愿望却让我悔恨,淇水再宽也有个岸边,地上的洼地再低也还有个边,可是你却这样狠心把我抛弃。我将狠心把你忘记,你也不要怪我无情无义。她不再对爱情抱有幻想,结尾之句饱含了她诀别时的怨愤与坚决。她的感情经历虽然哀婉可惜,但她那敢于抗争,敢于放弃的精神更让人为之动容。

而在《郑风·遵大路》中,则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助的弃妇的形象。“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一位痴情女子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爱情作最后的努力。在一条大路上,男子走得飞快,娇弱心碎的女子踉跄着追上男子,在路边拉扯纠缠,女子一面挽留,一面悲伤地哭诉,追着喊着,不断重复着“无我恶兮,不寁故也!”这是多么的无助!她除了这些无话可说,她内心所有的哀怨,痛苦与心酸都无计可施。苦苦哀求到诗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到底是怎么样的结果?这个女子到底有没有争取到心上人回心转意我们都无可而知。但 这首诗中的弃妇形象不同于以往守在窗前独自落泪的女子,而是勇敢的冲上去挽回所爱,她的动人之处正在于此。让读者对她有无尽的遐想。

在《诗经》时代,人们推崇自由恋爱,认为爱情是热烈率真,纯朴真挚,同时也十分强调爱情的忠贞专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对女性进行关注的文学作品,这些篇章通过对女性形象、情感、命运的描写都折射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状况。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对读者影响颇深。《诗经》表现的爱情故事或热情大胆,或含蓄蕴藉,亦或是淳朴真挚、生机盎然。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启发着读者对爱情的更深层的认识与理解。

结论

一个个鲜明的女性形象,通过她们自身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现了《诗经》时代的社会风俗以及个性解放,崇尚自由的思想状况。她们的爱情故事或悲惨或甜蜜,都从不同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坚贞。她们勇敢的追求爱情,得到爱情后坚贞不移的守护,对婚姻十分负责任的态度,都给后世留下了值得思考与学习的部分。在当今社会下,这样健康积极的爱情观,婚姻观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她们的勇敢坚定,不怕寂寞不怕清苦的情感态度,直观展现了《诗经》婚恋诗的主题,也造就;恶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女性光辉。

注释:

[1]尚学峰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讲义》,北京师范大学,第14页.[2]陈文忠 《召南·摽有梅译注》,202_年 [3]陈继揆 《读风臆补》 清代 参考文献:

1.《诗经全编全赏》,言思,202_年,中国华侨出版社 2.《诗经译注》,王秀梅,中华书局,202_年第1版 3.《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辛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袁行霈,202_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5.《诗经解读》,李炳海,202_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