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比较《太阳照常升起》和《色戒》(豆瓣上,两者的评分都是7.7分)?
如何比较《太阳照常升起》和《色戒》(豆瓣上,两者的评
分都是7.7分)?
【独孤不败的回答(250票)】: 一开始不懂张爱玲写了三十年的小说,为什么起名叫《色·戒》。直到有天知道,李安同名电影的副标题,是“色易守,情难防”。守和防,都是理性,情,是感性,至于色,我目前还无法将其归类。
故事的最后,感性战胜了理性,因为这一时的感性,生命陨落,所有的理想与抱负,甚至现实的种种,都灰飞烟灭。不知是不是因为多年唯物主义教育的原因,我总是试图以理性超越感性,努力地明辨是非,然后按照是非标准,而不是感性来做事。
由于有理性,泰坦尼克号上的列位绅士,才能不靠生物学上的体能优势你争我抢,而是把宝贵的逃生机会让给妇女和孩子们。
感性中很多东西是不好的,比如自私,比如武断。但是,今天我重新读了关于布罗茨基的那篇文章,注意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断:“美将拯救世界”。
之前我一直以为罗素、马丁·路德·金等人已经道出了全部的真理:爱是世界最好的出路。
这两天我揭下了自己的又一层马甲,我一直想不明白自己找女朋友有什么样的标准,我究竟在乎哪些?
因为一直在理性的层面思考,总是在门外,所以总也想不出个结论。
感性的答案让我自己都觉得意外:长的漂亮几乎是必备条件,长相普通我也可以通过理性让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但那总会有些勉强,在心底,一个自己都不容易找到的地方,是别扭的。
可以想象那样的生活,因为有责任,所以我必须做这个做那个,想想都觉得累。
另一个,真的是没法将就的条件是,单纯到让我能感觉安全。我真的很难容忍谎言,哪怕我知道对方并无恶意,我还是无法忍受,如果用理性强迫自己不计较,心里会异常难过。这也正是我曾经做出离开决定的原因:那个女孩要求的真的不多,并且我做的到。但是我反复问自己:我能坚持这样多久?三个月,一年,十年?
如果不能坚持一辈子,那迟早会是悲剧,既然是悲剧,又何必开始?
我做不到,因为缺乏动力。至少在当时,我无法完全信任她。我曾经十分努力地,忽略她平时说过的许多小谎言,这些都是小事,我心里虽说排斥,但还是“理性”地告诉自己:这没有什么不可忍受的。
但是,那是极限。如果真的在一起,我肯定会事先强调,你只有一次说谎的机会,一次之后,我会永远离开,因为我脆弱的心无法承担,这个是我自己用理性也改变不了的,是可能伴我一生的心灵创伤。你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永不说谎,很遗憾,你在开始前就用掉了这次机会,我只能离开。我仍然可以理性地说,这不是你的错,不必过分自责,谎言只是防备,你也是个经历了创伤的孩子。
理性终究无法战胜感性,恰如祁克果所言:“远在幼年,悲哀这倒刺已扎入了我心里,它扎在那儿一天,我便冷嘲热讽一天——这刺儿一经拔出,我也就一命呜呼了。” 感性的东西,可以被认识,却难以被理性所改变。从理性上讲,我总是避免别人失望,所以在平时聊天的过程中,我总会自动过滤掉让对方感觉不好过的内容,我早都习惯隐藏自己的看法,所以一般的交流,我很少会跟对方有冲突。
同样是出于理性的考虑,我不会因为喜欢就去追求,我会先问自己:喜欢她什么呢?要知道美丽的外表是不会永驻的,在拿掉这个因素之后,你确定自己的选择还是这样吗? 她有这么许多缺点,我确定能够全部包容,一同面对,并且一辈子不抱怨吗?
一般而言,这一圈问题问下来,很难有肯定的答案,所以,我不仅一直一个人,而且追过的女孩也很少。
《武林外传》某一集里,小郭的父亲要以“你们是一时冲动”为理由,拆散小郭和秀才,这时候,无双站出来说,冲动,又如何?
是的,如果只是用“理性”去分析,就像我一直做的那样,那岂不真的注定永远在分析,永远不理想?
前些天,一个澳籍华人对我说:想做什么事,就去试一试。试过才知道事情究竟是什么样,空想永远是有偏差的。但是理性对于我,反倒似乎成了阻碍。我没办法什么都不问地去“试一试”,尤其对于我在乎的事。
我独闯深圳,独自深入直销窝点,都没有丝毫惧怕,因为我并不在乎这些事。越在乎,越是不敢尝试。
很久很久,没有像如今这么“纠结”了,因为对于大部分事情,我已不在乎,所以无需再纠结。
我之所以不敢尝试,还涉及到一个“现实”的问题,以前作为一个不靠谱的非正常人类,我可以俯瞰芸芸众生,视名利如粪土,但是真到了想给自己找个家的时候,却真的如郑智化说唱的:我用我所有的自由换来一个家。
因为了解了自由为何物,我选择舍弃“现实”,但是想要安家,就必须和“现实”和平共处,中国特色的“现实”本身,也是自由的天敌之一。
我目前还没能处理好自己和“现实”的关系,虽然自己总是告诉别人:这是现实,这是常识。关于和《太阳照常升起》的对比,这其实更是李安和姜文的对比,因为,电影,是导演世界观的体现。
据台湾媒体报道,第66届戛纳影展于当地时间26日闭幕,评审团成员李安和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等人排排站,在红毯上任媒体拍摄合照,个子很高的妮可基德曼站在导演李安身旁,李导想要轻揽美女细腰,手却滑在她的玉臀上。只见妮可基德曼神色淡定,将李安的手撩了上来,可是他的手还落在臀侧,妮可干脆把李导的手拉到前方,两人从揽腰变成亲密牵手,也让现场快门声响个不停。这是一个猥琐的故事吗?
不是的,至少我这么认为。因为妮可很高,所以,李安想礼节性地揽住她的腰,却不巧放在了一个不太恰当的位置。妮可也不是等闲之辈,肯定不会让李导当众难堪,于是轻轻把李安的手往上移,然而,竟失败了。
于是,机智聪敏的妮可,干脆转化为牵手,整个场面瞬间hold住,李安也不再尴尬。
比如,相对与上文第三张图,下面这张图,就和谐多了。
大概一个月前看到这篇报道和这些图片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姜文。大概一个月前看到这篇报道和这些图片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姜文。
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里有一段台词:那可是屁股呀,只能是手摸了屁股,不可能是屁股摸了手呀。
我常常拿姜文和李安做对比,然后旗帜鲜明地说,姜文不如李安,这差距,不在于才华,而是世界观的差距。我经常强调,每个人的命运,就是自己戒不掉的执着。李安的世界观比姜文强就强在,他不是以一个“男人”的视角在看世界,而姜文是。
所以,姜文的电影里,很容易看到男性本位的影子。一开始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讲的就是青春期男孩与性欲有关的YY故事,那镜头从屁股后面拍,可以理解。但是到了《太阳照常升起》,竟有许多大腿乃至臀部的特写,甚至有了上文那句意思简单明了的台词,我不禁感叹:这样的执着,注定了姜文看不到革命第二天的出路。
姜文作为一个大男子主义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但是,却无奈地看到:天下大势,真的很难往“好”的方向发展,无论领导者能力有多强,都难以完全掌控局面。
而李安则放弃了对“世界”的征服,更多地去探索人的内心。同样是抗战片,《鬼子来了》从宏观层面论述,小人物心里满是困惑甚至愚蠢。而《色·戒》直接从个人角度着眼,倒是激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因为深层的人性,都是一致的。如何避免战争?如何走向文明与进步? 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吗?姜文的思路,是从大处着眼,但是,古今中外,有智慧的人很多,运用毕生智慧做这些事的人也有很多,有谁真正对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做出显著贡献了么?
所以,我是比较倾向于从人的内心寻找答案的。
从外界入手,是告诉无知的人们“这是对的,请跟我来”,而从内心出发,则是让每个人发现属于自己的真理。哈耶克批判社会主义时说,社会主义的理想很好,和个人主义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但社会主义错了,错就错在他们把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责任交给一个组织(常常是名为XX党的组织,你懂的),他们试图让一群有智慧的人通过知识来推动社会进步,然而,可是呢,哈耶克说了,掌握足以推动全人类进步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了互联网也不可能。
更好的办法,应该是先有自由人,再有自由联合。如果先联合,很容易就不自由了。于是,一切就都泡汤了。不是讲重口味故事的么,哈耶克可真是够重口味的。写于202_年9月24日:
因为这是直接贴的我以前的文章,所以并不是很切题。本来想写一些的,却在我原来的QQ465467590的空间里找到一篇置顶日志,写于202_年4月,当时我待业在家。引用如下:
迪斯普拉特在《色·戒》电影配乐中,精准掌握电影之悲剧氛围,将凄美却又略带悲壮的气氛,绵密铺陈。主题旋律在优雅中隐含著不安与不祥,主奏的大提琴紧紧牵系著爱欲与暗杀的情绪,而陪衬的乐器,无论是钢琴或是弦乐,都让无穷的余韵深切地拨动观影者心底的泪眼之阀。迪斯普拉特的音乐魅力,在电影中无言的片段尤其撼动人心。配乐隐然成了人物的对白,轻易地道出了每个角色心中无法言喻的多重欲念,与挥之不去的深沉感伤。
导演李安表示:“《色,戒》真的很难定义,我希望它是一个对人性很幽微、很新鲜角度的探索。”
总是转载有关这部电影的信息,因为正是从这部电影,我开始懂得电影。
第一次看,就很喜欢电影的配乐,我对音乐几乎一窍不通,却觉得大提琴跟配乐及影片主题都契合的很完美,虽然我并不确定,那声音是不是大提琴。
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以历史为背景。
在非正常的条件下,人性被异化。人与人之间变得缺少信任,缺少真诚,甚至相互仇恨。
然而人性的光辉是不会完全被掩盖的,即使在那样非正常的条件下。
最后的结局,是具体的个人情感战胜了抽象的民族情怀,也许这也说明,主人公自己也已经发觉那抽象的民族情怀并不靠谱。
王佳芝对易先生的罪行有一定了解,但是她更熟悉的易先生,则是一个和她一样,在这个世界中迷失了的孤独者。两颗孤独的心逐渐走到一起,是相当合情合理的。汉奸又如何?正如某部外国电影中说,恐怖分子和自由战士其实是一类人,只是各为其主。
战争本身就是罪恶,没有谁比谁更正义。美国至今没有签字同意罗马法庭审理战争犯。我想,大约是美国在维护“正义”的战争中,自己也犯下了同样的罪行。
如果深究汉奸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区分“好坏”,那战争的正当性,以及乌托邦的功与过,就都会列入研究范畴,这将是一个目前无解的命题。
今天才知道,影片的副标题是“色易守,情难防”。引用完。
如果有补充,我以后再添加。【LiuNixon的回答(83票)】: 是。
【知乎用户的回答(5票)】: 评分如果不是巧合,难不成还有人故意去为了平衡两者的评分,注册一堆账号去评分么么? 【易水寒的回答(2票)】: 因为豆瓣只能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如果能多保留一位的话,可能就不会持平了… 【HaideeChen的回答(1票)】: 这两个片子有什么可比性吗…… 【阿dan的回答(1票)】: 7.7只是一个数字,两部都很好,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阶段看到收获的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说好但是领悟不到的话,奥斯卡的片子也是白扯。【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只是前两位有效数字相同。【Jasonzhang的回答(0票)】: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野比比的回答(0票)】: 有什么可比性。【楊様的回答(0票)】: 不是巧合能是啥?个人更喜欢太阳。【卿哲的回答(0票)】: 真的是。
【思生疑的回答(0票)】: 评分只是个分数而已 【刘谦的回答(0票)】: 这两部片子不看影评的话都不好理解里面的内涵。色戒真的是一部好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话,我觉得这面向的受众有点窄,还有共同点就是这两部电影都不是商业片,更多的是表达作者对人性的理解,结果不卖座,都亏大了。李安和姜文是国内少有的个性强的导演。先挖个坑,以后来填。【张翼德的回答(0票)】: 前一部没看懂,后一部没看完。【lore小北的回答(0票)】: 你不能因为两件衣服价格销量相当而认为这两件衣服差不多…
【谭小涛的回答(0票)】: 色戒分低了,太阳分高了。姜文是拍过好电影,但肯定不是太阳照常升起。
【小百合由里子的回答(0票)】: 色戒出了色色的以外没啥好看的。那要比少年派要差很多。太阳很不错,不应该7.7,尤其是久石让的配乐,黄秋生那段怪怪的上吊自杀也很有意思,我到现在没想通为什么要自杀,反而觉得有残缺美,整部片子都很美,很舒服。【Doanup的回答(0票)】: 不扯豆瓣7.7分会死啊,没有豆瓣做铺垫会死啊,你不行就自己找材料自己分析自己得结论然后不行再探讨会死啊,最后一句,忽视此回答,我乃蓬莱一草芥 原文地址:知乎
第二篇:太阳照常升起
202_年7月9日,天微微发亮,太阳升起来了!紧眯的双眼依依不舍地睁开,太阳照常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这不是第一天,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就是第一天。第一天在这里睁开朦胧的双眼,第一天看到天空中密密麻麻的全是星星。我内心有股说不出的冲动。我知道这不是我家。但是这却有家一样的感觉,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天空中数不清的点点。我爱这里,就像我爱我家一样,我爱这里就像我爱着自然一样。第一天,我想说:“自然,我来了”。<?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我不敢说我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我起码做了我该做的事。上午在村里做问卷调查、去招一些小孩子来上课。做一切我本不会想的事,而是一切我该做的事情。如果我不去做这些事,我不会发现村民是这么的淳朴,但是又不缺几分现实。热情的他们,有的甚至会过来问一声:“要不要进来喝点水?”我们拒绝了他们。我觉得这很正常、很自然,但是又觉得我不该这样拒绝一个怀着淳朴风情的村民。顿时又有些羞愧了,被城市熏陶的我们已经和昨天渐行渐远了,而此时就像是在挥手昨天,告别我的童年生活。也只能这样依依不舍地说一声“再见童年”!
我不知道我是该庆幸火灾,还是该感叹我活在当代。我感觉我很轻松,不用想古人或者是近代人的一些问题。我可已不用靠所谓的飞鸽传书,不用在用比牛还慢的邮递。当我需要的时候只需要一个电话打过去或许问题就已经得到了解决。我爱着社会,但是我又不得为一些事情而担心,我在乎我的生活,当我发现我所活在的当下的温度就在一天一天升高的时候我又不得不担心起来了。我得一件又一件地减少衣服,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的衣服不能再减少时,才意识到改变的不是我——是自然,社会实践报告《太阳照常升起》。当我看到水中的游鱼一天比一天减少的时候我才知道改变自然的不是自然,而是我们。所以我有时真会觉得这个还是有必要的,生态之旅——我在行动!
今天的活动主要是夏令营开班的准备活动,去外面招生,做问卷,布置教室以及第一课的试讲。同时,我们有幸到丽水古街一游,潺潺的流水,熙熙攘攘的街道,来来往往的学生。我爱这一切,就像是突然掘出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一样,这一切不属于我,但是我却喜欢,一切听起来就像是那流水一样自然,不夹杂一点点瑕疵。低矮的房子,甚至连一棵小树都可以淹没掉它,它们就是这样的默默,我只能默默随其默默!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生态之旅社会实践队队员也会迎来崭新的一天!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之旅”社会实践队
202_年7月9号
第三篇: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
看完了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心理变化很复杂,如同它的剧情。想起之前看的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说《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无法超越的作品,但不得不说这部千阳也同样是部精彩绝伦的阿富汗史书。
两部作品都像夜晚到黎明漫长的过程。中间所描写的人物迭宕起伏的命运犹如看不见一点星光感受不到一点希望期望不到明天的太阳的黑夜,让人心生无望。然而相同的是,在最后我们总能觉察到几许微弱的希望之光,最终将升起美丽绝伦的灿烂千阳。
《追风筝》以一个男子的视角展开自我救赎描写国家民族发展。而《灿烂千阳》则是通过两位女性的眼睛对阿富汗的苦难与力量悲伤而又优美的告白。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此书以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写了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同样为女性所以对情节对她们心中所爱她们所受的苦难有更位深刻的认识。心中如同被刀扎鲜血直流,但最终伤口会痊愈,伤疤遗忘在记忆的角落,太阳终会升起。
这本书读到太多。许多字眼不自觉蹦出来。爱情,友谊,亲情,平等,思念,苦难,家暴,战争,贫困,平等,教育,恐怖,暴力,信仰,宗教,遗忘,希望,忍耐,女性主义…
关于教育与女性主义。犹记得莱拉父亲讲的:我知道你还小,但我希望你现在就明白并且记住这个道理,婚妍可以等待,教育却不行,你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女孩,真的是。你想成为什姆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莱拉,这一点我很清楚。我还知道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了,阿富汗将会像需要它的男人一样需要你,甚至比需要它的男人更加需要你。因为,如果一个社会的女人没有受过教育,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可能。在那个战乱的女性必须穿戴布卡的年代这位父亲能够不考虑女儿嫁人而是极为关心她的教育实在难得可贵。而正是他的影响使莱拉在之后献身教育公益事业。
关于爱情。学会珍惜学会遗忘学会释怀。“随时间的流逝,她将会慢慢厌倦这种行为。她将会明白召唤死去已久的回忆,掸走它上面的灰尘,使它重新浮现是一件越来越稿费精力的事情。实际上,多年以后将会有一天莱拉再也不会因为失去他而哀泣,或者说她将再也不会这样无休无止地悲伤。肯定不会。终有一天她的脑海里再也不能清楚地浮现他的脸庞。”
我的男孩,以后我是否也会不可避免的将你遗忘在记忆的角落。是否有一天再也记不起你那满脸的阳光。
最后莱拉和塔里克重逢并幸福的在一起了。让人欣慰。女孩最终找到希望,真主安拉佑护。
…………
这是一座悲伤与希望并存的城。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第四篇:《太阳照常升起》[范文模版]
评《太阳照常升起》
中国电影里,我最爱的一部就是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我爱它的解密快感。这部影片拍摄于202_年,由英皇电影和太合联合出品。影片耗资一千万美金,历时一年之久,纵横中原腹地、云南边陲和西北戈壁等拍摄完成。是中国电影制作中片比最高,耗费胶片最长的一部电影。剧本创作源泉来自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由《鬼子来了》的编剧述平和姜文联合编剧。著名作曲家久石让编曲。讲述了一个饱含解密快感的四个既独立成篇又互为悬念的完整故事。这样的影片,国内以前没有过,国际上也不太多,他是一个非故事逻辑的影片。
姜文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80级表演系,我个人认为它是内地最棒的演员兼导演。有中国梅尔·吉普森的美称,他在当导演之前曾是张艺谋的御用演员,获得国内外很多奖项,这部影片是姜文导演的第三部电影作品,姜文在1994年拍摄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号称中国电影史上的新一代里程碑,从此确立了姜文作为一个才情卓绝的导演的独特地位。202_年轰动国际影坛的《鬼子来了》一举夺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奠定了姜文国际著名导演的地位。同时因此片被吊销5年导演执照,直到7年后的《太阳照常升起》。今日姜文导演的第四部作品《让子弹飞》即将上映。
“太阳照常升起”这个名字是引自圣经里的一段话,“一代走,一代来,大地永存,日头升起又落下到它升起的地方,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所讲的故事就是这个意思。太阳落下又升起是因为被世间的情感所感动么?显然不是,所以,太阳照常升起,大地永存。
这部影片用三个元素讲故事。“梦”
影片一开始就提到了梦,妈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双鱼头鞋。从梦中醒来妈去买来那双鞋,被一只鹦鹉偷走,妈就疯了。整天爬树,挖石头。打儿子。被一层神秘笼罩起来。妈的疯是由一个梦而来的,是二十年对爱情守候的情感爆发。这是人生理的本能自我保护所致。她的疯不是漫无目的的疯。她一切疯癫的行为是在为自己的内心建造一座白宫,那用鹅卵石砌成的一块禁地。那座白宫就是她的内心。她的生活全是支离破碎的记忆,她在这里重新拼凑自己破碎的心。虽然重新的拼凑是那么不堪一击。建好白宫那天妈不疯了,梦醒了。却永远失踪了。爸用一件有三个枪眼的衣服告诉妈自己死了,妈用爸的那件衣服和鱼头鞋告诉大家我死了。妈是走了还是死了不重要,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解脱了。
“疯狂”
妈的疯狂是全片最出彩的段落。神秘,疯颠,可笑,幽默。
这是在讲人性当中最深刻的部分,这里的疯狂是最悲情的。但这一段落的调子却很幽默。完全没有渲染人物的痛苦。段落中仍然有他可笑的部分,这一点颠覆了常规,笑着哭。充分的表现疯狂的时代,疯狂的人们。
这里的疯狂在表现时代环境。在习惯把祖国以母亲著称的国家。妈疯了。上上下下的疯狂形成的扭曲时代,妈漂在河上的衣服,鞋在领子上漂着。说名妈在用脚后跟想问题。妈在影片中问儿子:“妈疯么?”儿子不敢答。回过头看看生活中,有那个是真正的正常人?姜文导演说过一句话,这部影片就是打破所有界限,只要是觉得主观有意思的,拿来。这本身就是疯狂行为。
“性”
太阳照常升起,光这个片名就有很强的性暗示。影片在讲述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在抵抗环境束缚的同时追求幸福,性福,的执着。
爸对性福的不断追求,那杆枪征服了妈又征服了后妈。那支小号征服了林大夫。枪是男人的尊严。小号是男人的魅力。
林大夫对幸福的慷慨,毫无自我保护的意识,那种天真的对爱的追求是应该得到
尊重的。更是伟大的。
在母亲的白宫里闯入了后母,在二十年的守候后儿子为母亲讨回了尊严。一次重要的交合。这也是性的意义。
这部电影是姜文的,全片都写着姜文的名字。这是一部独一无二,并且不可复制的电影。
第五篇:太阳照常升起
浅析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结构异常繁复的电影,这是一部情节极端复杂的电影,除了摄影之美、色彩之艳、音乐之好,导演很前卫地玩了一把圆形叙事的结构。姜文在解说这部电影的时候说,这部电影的名字源于圣经的话,一群人来,一群人去,大地永存,太阳照常升起。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姜文力图表现的人类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最一般的命题,也就是哲学命题。《太阳照常升起》告诉了我们关于爱情命题、欲望命题、亲情命题及生存命题的思考。姜文在一部电影中,要表现出他对这四个命题的思考,那么他所采用的艺术手段就一定是非一般的艺术表现手法,即他采用了组合段的叙事方式。在影片里,导演以一种轮回的圆形叙事形式来叙述整个本身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加之碎片化组合段的叙事方法,使得整部电影有点难以理解。先按正常的时间顺序说,房祖名饰演的小队长出生于1958年,1976年,他18岁。同年,姜文饰演的老唐携妻子孔维来到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劳动改造。老唐每日打猎,忽视娇妻,造成小队长阿廖沙与唐妻孔维勾搭成奸。唐妻在老唐枪杀房祖名之前离开村子(这一点影片有交代)。之后老唐枪杀小队长。后来唐妻怀孕,于是去寻找孩子的父亲——也就是小队长阿廖沙。就在这时,时间忽然奇妙地回到了1958年!怀孕的孔维(此刻变成了周韵,这是影片另一个奇妙的设置所在:孔维和周韵这两个角色竟然是同一个人!关于周韵和孔维两个角色是同一个人,还有以下情节作为证据——1976年,姜文携妻子孔维来到了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就在同一天的同一个时刻,孔维出现了,而周韵消失了„„)没有找到李不空,只找到了他的遗物,其中包括一件上面带有弹孔和血迹的衣服。房祖名的父亲在片中一直没有露面,唯一出现的一张他与周韵的合影,头部还被周韵(疯妈)用剪刀剪掉了。关于他的父亲,警察李和村民甲喝酒时曾对房祖名说过:他的父亲是中枪而死,但不是烈士。这就为他是死于仇杀作下了铺垫。所以,周韵找到的那件带有弹孔的衣服,其实正是1976年被老唐杀死的小队长所穿的!于是,又一个奇妙之处诞生了——生于1958年的小队长,他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死于1976年的那个小队长!所以小队长的父亲其实是他自己。支持这一推论的证据还有那张被剪掉的头像,出现在了周韵建筑的圆石屋子里,不是别人,正是小队长自己(跟李铁梅并排贴在一起)。
影片颠覆了一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穿梭于时空当中,完全天马行空,没有一丝羁绊。
1958年,周韵找到了所怀孩子父亲的遗物,然后,在火车上生下了房祖名。于是,时间又回到了1976年,房祖名18岁了,同年,姜文携妻子孔维来到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劳动改造„„ 影片的最后一个部分名字叫做“梦”,这是整部影片最为奇妙的一部分,而最奇妙的莫过于——孔维和周韵,由两个演员饰演的同一个人,居然同时出现在了一个画面里!孔维喋喋不休地讲述老唐在南洋时是如此追求她的,而怀了孕的周韵则一路默然无语。两人在一个岔道口分开,岔道口有两个路标,一个写着“尽头”,另一个写着“无尽头”,孔维选择走向路的尽头去接受姜文的求婚;而周韵则走向了没有尽头的另一条路,从此,故事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至此,这个圆形叙事结构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在这个圆环当中,还有其他的内容。还是1958年,孔维从南洋来到国内,找到老唐结婚,老唐对她说:你的肚子就像天鹅绒。之后,两人常年分居(有崔健的台词作为佐证)。又到了1976年,老唐搞上了陈冲饰演的林大夫(除了具体情节,同样有崔健的台词作为佐证),同年,梁老师因为摸女人屁股被打倒批臭,最终自杀。同年,老唐由于作风问题(据个人推测)而被下放到了小队长所在的村子劳动改造„„
欲望是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要主题,导演以组合式的叙事方式及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欲望,而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人物的欲望景观化了。
对疯妈的描写来展现一个人对爱情的欲望或者说执着可以到达什么境地,故事开始的时候是一个梦境,为了把疯妈对爱情的追求说得更清晰,铺满鲜花的铁道以及长着黄须子的鱼鞋特写镜头的交替出现,这是疯妈的梦境。醒来后,疯妈便买来了梦里的那双鞋子,捧在手中。回家路上,疯妈在树下解手,站起来后发现挂在树上的鞋消失了,之后,疯妈便疯了。现实中,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一直都会用梦幻来形容,说爱情像梦一样美,一样浪漫。表面上是黄须子的鱼鞋丢了,疯妈才疯了,实际上,这鞋就是疯妈的爱情的象征,一直到后面段落的故事中,我们终于明白,这是对爱情的极致境界的表现。影片先是表现她四处寻找那鞋,树上的鸟儿说,我知道我知道。疯妈妈惊奇地看着鸟,然后就对她儿子说,是鸟儿偷走了她的鞋。她的丈夫生前最喜欢说的就是我知道我知道。她的丈夫把她的爱情拿走了,她却坚持不肯相信。她自己的爱情让她疯狂,她没有办法找到鸟儿,后来她只好用那些象征着团团圆圆的白色鹅卵石为儿子建造了一个白宫,这是一个爱情的宫殿,疯妈妈把儿子的照片和李铁梅的照片放一起,她希望儿子的爱情不要像她的一样,支离破碎。可是,当儿子发现了这宫殿的时候,白宫里的东西甚至都经不住他的一个大声的喷嚏,所有的东西应声粉碎。这暗示她儿子的爱情也一定不会有完美的结果。爱情的永恒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在第四段故事中,疯妈妈的一段独白揭示了她疯的原因:你不要以为用这些东西就能骗我说,你死了,我才不会相信。她永远不会相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她永远不会相信她的爱情已经完结,当她真的意识到这是真时候,她的生命便毫无意义。这就是爱情极致的境界。影片中那座她用圆石建造的房屋有着象征意义——象征了她受过严重创伤的内心世界:房屋里所有的物件都是破碎的。《太阳照常升起》表现的欲望,是通过梁老师过度压抑自己的欲望最后自杀身亡来表达的。是通过特定的年代的特殊事件来反映的,故事是发生在1976年,伴随着梁老师的一曲《美丽的索洛河》,画面是在厨房里,一群女工边和着梁老师的歌声边揉面,画面欢快、和谐。女工的动作充满着动感,画面感觉不像是在厨房里,更像是在舞蹈练功房里。那频频抬起的腿,那动听的音乐,梁老师弹吉他的特写,一下子把人引进了一个美丽的欲望世界。然后一个电话打破了画面的和谐。一群女人明知道电话里的语言下流,说不出口,却仍然争抢着去接。接完后,嘴上和脸上表现着害羞,但那表情的后面,却让人感觉她们心底的享受。让人感觉到在那个年代,欲望是一定压在心底的。这个段落的主角梁老师是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欲望,但人性的本能又要求他释放。于是,在电影《红色娘子军》的直接诱惑下,他不自觉地摸了面前一个女人的屁股。加之现实中林大夫和另一位不知名的女子的大胆爱情表白,让梁老师更是困惑。林大夫的表白可谓是赤裸裸。林大夫带着喘息的表白让人感到像压抑已久的爆发,淋漓畅快。林大夫的一句“我是你的人”以及那透明的塑料的雨衣,被梁老师那困惑的拒绝走后又返回来的身影,整个病房里的湿湿的感觉,让人能感觉到林大夫的欲望满得要溢出来了。林大夫走后,又来了一位没有提及姓名的女人,她自称就是打电话的女人,她对梁老师说,“你摸的应该是我”“我恨我恨我恨恨恨我恨”一方面为影片营造了戏剧式的幽默。另一面,通过这发自肺腑的表达,让人更多的感受了她们那种强烈释放自己的愿望。但是这些对于刚刚受到“摸屁股”事件惊吓的梁老师更是困惑。但是梁老师更不能明白这个刚刚对他那样表白的女人竟是唐老师的情人。所有的一切,大大超出了作为一个尽力压抑自己欲望的人的理解范围,对这个社会的困惑让梁老师选择了最决绝的行动:自杀。
梁老师死得很优雅。三个半圆形的拱门,中间吊着一个身体。他死后的尸体上面盖了一块白布,白布上面压着茄子、辣椒。生活中的俗事梁老师能理解,人类精神感情的事情他不能理解,他不明白一个“摸屁股”的事件弄得沸沸扬扬,他不明白林大白那么真切的表白后面藏着的却是她对另外一个男人同样的感情,他不明白人类的本性和要压抑这本性的张力到底能撑多久。他不想撑下去了,于是他离开了。梁老师的死是人类对欲望的渴求的另一个极端表现。电影的人物的欲望,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人类的欲望在一幅幅鲜艳诡异的画面中景观化了。这样的欲望显得极端确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
“欲望”是电影主要想要表达的东西,具有心理内转的私密和感性特点,《太阳照常升起》向我们表达的就是这种人人都有的“欲望”,导演姜文将电影人物的欲望以自己独特的轮回组合式表达方式加之电影娴熟的拍摄手法景观化,而当姜文将所要表达的各个人物的欲望景观化的时候,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广场上狂欢撒野般的喧哗气氛。
“狂欢”是巴赫金提出的重要理论概念之一。在“狂欢”作为理论资源被人论述之前,人们更关注的是西方传统节日中的“狂欢节”。平民大众可以在这一天肆无忌惮地宣泄自己平常隐匿的欲望,不同于遵守日常生活的逻辑,人们可以在这一天假想性的破坏一切。狂欢节使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观照和接近世界,恢复与世界最原始的触觉。而在这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个场所的对立:庙堂与广场。在广场上,表演是人类最直接展示自己内心的方式,这里出现的是隐匿于官方权威文化背后的另外一种文化体系,民间文化。而民间按照陈思和的解说,代表着最热烈的生命力原发地和最蓬勃的欲望。而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以及广阔的表演平台与狂欢节中人们的欲望宣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小说可以通过描述性语言来展示这类可意会却不能言传的情感体验,而电影却要用其丰富的镜头语言,通过影像的可视功能将这类本真欲望景观化,这对导演是一个挑战。当欲望被人以形而下的表演呈现出来时,便转换成了观众的形而上的思考。而片中欲望的景观化更带来了犹如巴赫金所说的“狂欢”的审美体验。
疯妈是这种“狂欢”体验的主要表现者之一,因为被外界判定为疯癫,日常生活的逻辑与她格格不入。美丽的疯妈因为年轻时候刻骨铭心的恋爱,由此一直处于情感晕迷的状态,再也不曾醒来。她生活在自我臆想的世界当中,并经常试图将房祖名饰演的儿子拉往自己幻想的世界中,好像美丽的如同童话的白房子,在水中央的漂浮以及对儿子一系列的强迫和暴力。影片的速度与人物的安排相映衬,疯妈带来的画面速度是迅驰的,加上小队长不断的奔跑寻找,糅合疯妈不合常规的行为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丝紧张和悬念。最精彩的画面是当她爬上大树朝远方呼唤阿廖莎和在房顶用温州方言念的“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所有这些都表现出疯妈内心想爱而不得的极度疯狂的状态,导演更将这种疯狂给予了最逼真和诗意的景观化呈现。“疯”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为爱疯狂的女子,应该说其原型也是来自“阁楼上的疯女人”,姜文给了疯女人说话和表演的舞台,将原先“疯女人”的恐怖和神秘的面纱揭下转换成了图像,而狂欢和诗意整好衬托了疯妈内心不受世俗理性规训的原生态的对爱的最纯粹和单纯的信仰。
第四部分的“梦”所展现的婚礼的狂欢场景,仿佛套用了狂欢节式的毫无顾忌的快乐和撒野气氛,快速的剪辑造成了画面的变幻与人们的热烈喧闹的心情形成了呼应。在这片狂欢的氛围中,人们送走了火车,而车上的疯妈在如厕时生下了小队长。在朝阳升起的远方,疯妈开始呼唤阿廖沙,与美丽奇幻的开篇形成了相互回答和轮回。《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充满梦幻气息和喧哗的电影,对这类以梦的表象来呈现现实真实的电影作理性逻辑的切割无疑是不适宜的。虽然影片被分割成四个部分: “疯、恋、枪、梦”,但实际上姜文给我们展示了与三个女性有关的故事。疯妈代表的是想爱而不得的癫狂,林医生带来的是湿漉漉的性感和粘得化不开的欲望,而孔维隐喻着青春少无法抗拒的美丽和诱惑。“疯”、“恋”、“枪”的故事发生在同一时代背景下,第四个故事“梦”是这三个故事的回望,它带领我们回到了19年前的一天,两个女人的相遇和不同的命运。疯妈绝望的沉默和孔维爱的聒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老唐的异域婚礼上,更出现了最终坦然自杀的梁老师。在狂欢味十足的婚礼上,男男女女打成一片,在这特定的场景中,似乎也消弭了男女大防的界限。蓬勃强大的一种宣泄的快乐充斥了画面,我们似乎也能理解梁老师所唱的“美丽的梭罗河”的意象,背后是男女健康的性吸引和无顾忌的生命力的展现。还有小队长“非正常”的出生方式,所有这些都已经为先前的三个故事的模糊不解做了最后的解释和说明。整部电影以圆形的加之组合的叙事方式表现了人类的欲望以及命运的一种轮回主题,景观化的主题表现手法增加了电影的艺术性及审美情趣。对外122 许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