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中英对照】李白《月下独酌》

【中英对照】李白《月下独酌》



第一篇:【中英对照】李白《月下独酌》

国学英文,完美融合,中华经典诗词双语诵读。中西合璧,传承经典,走向国际。【说明】

本作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诵读者:Leagon,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和英语双本科学历。英文版选自许渊冲的《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

【诗词原文】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英文版及中文直译】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Li Bai Amid the flowers, from a pot of wine 在花间,从一个酒壶里

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我独自喝酒,在明亮的月光下

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 who blends 我举杯邀明月,她照射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她的光,和我的影子,我们三个成了朋友 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月亮不知道如何喝她的那份酒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徒劳地,我的影子到处跟着我

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我暂时和他们待在一起

And make merry before spring’s spent away.我们尽情行乐在春天结束前

I sing and the Moon lingers to hear my song;我唱歌时,月亮逗留着听我的歌声 My Shadow’s a mess while I dance along.当我跳舞时,我的影子凌乱了

Sober, we three remain cheerful and gay;醒着时,我们尽情欢乐

Drunken, we part and each may go his way.喝醉后,我们各走各路

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 我们的友谊将会超越所有人间的爱

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下次我们相约在星空之上 【生词表】 amid 在…中间 pot 壶

beneath在…的下方 moonshine 月光 raise 举起 blend 混合 share 一份

in vain徒劳无益地 make merry 行乐 linger 逗留 mess 凌乱

sober 头脑清醒的 cheerful 欢乐的 gay 愉快的 drunken 醉酒的

outshine 比…更出色 earthly尘世的

第二篇:月下独酌李白原文翻译

导语: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月下独酌李白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月下独酌李白原文翻译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解】: 1、将:偕,和。2、相期:相约。3、云汉:天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评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扩展阅读:

《月下独酌》是李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诗之一。诗篇描写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饮酒的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杯中之影、月下之影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体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从表面上看,诗人好像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第三篇: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观沧海

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钱塘江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独坐敬亭山

李白

蜀道难

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嫌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四篇:月下独酌

送桥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卜瑾

审核人:陈月明

复备人:

赵娟

《月下独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熟背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欣赏,唐玄宗任为翰林待诏,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二、诗文赏析

(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我们对“月”这一传统意象已有一定了解,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这首诗,说说本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

“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此诗中“月”的意象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2.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

“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3.但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 “独酌”

4.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5.赏析“邀”字。

“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 送桥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卜瑾

审核人:陈月明

复备人:

赵娟

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

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1.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二)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1.“同交欢”的场面的表达作用?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最后两小句话峰又转,“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声明现实的残酷并不能压制自己对理想的渴望。现实中不可的事,我们可以相约到遥远的天际去。当然,这里李白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他的最终思想。这只是他在现实中不得志的情况下才有的迫不得以的做法。所以这也注定了李白一生思想的对出世入世的纠结。

三.总结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诗

2.完成练习板书设计

良辰独酌→邀月与影→不解徒随→暂伴行乐→醉后分散→永结相期

一波三折,曲径通幽。送桥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卜瑾

审核人:陈月明

复备人:

赵娟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课前准备

1、正确朗读诗歌并翻译全诗。

2、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昭君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有哪些共同点?诗人借昭君的形象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4、诗中为了表现作者情感,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一、基本训练

字音:

万壑(hè)

赴(fù)荆门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省(xǐng)识

环珮(pèi)

二、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出示“梯度三问”尝试题:

1、正确朗读诗歌并翻译全诗。

2、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昭君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有哪些共同点?诗人借昭君的形象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4、诗中为了表现作者情感,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三、进行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诗题)

1、正确朗读诗歌并翻译全诗。a、指定学生朗读

b、听教师范读,感受音韵和节奏 c、集体朗读 d、明确感情基调:(链接幻灯片)情感基调:沉郁怨愤

e、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诗。(链接幻灯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送桥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卜瑾

审核人:陈月明

复备人:

赵娟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2、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学生自主朗读,小组讨论回答

预设: 宫女 远嫁他乡(一去紫台连朔漠)死后凄凉(独留青冢向黄昏)

美丽 被小人所误(画图省识春风面)人死魂归(环珮空归夜月魂)充满怨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昭君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有哪些共同点?诗人借昭君的形象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环珮空归 有家难归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漂泊西南,(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可见:昭君之怨即是作者之怨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4、诗中为了表现作者情感,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a、怀古伤己(用典、借典抒情)咏史诗,它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歌咏的题材,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某种议论或见解。

本文借昭君其人其事抒发作者自己的苦闷怨恨、漂泊之情 b、对比 对仗工整

(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朔漠”对“黄昏”:和北方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空旷凄清!)

四、拓展延伸

月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问:请根据咏史诗的特点,结合本诗,赏析诗中“怀古伤今”这一艺术手法。明确:这首诗借越王勾践的史实,抒发作者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概。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清楚史实)送桥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卜瑾

审核人:陈月明

复备人:

赵娟

2、描写这段史实的原因,诗人在诗中的态度。(体会情感)

3、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技巧)

五、当堂检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

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问:请根据咏史诗的特点,结合本诗,赏析诗中“怀古伤今”这一艺术手法。

诗人通过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抒发沧海桑田之变,感慨世事变迁、人世无常。

六、课堂总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第五篇:《月下独酌》教案

《月下独酌》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熟背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欣赏,唐玄宗任为翰林待诏,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二、诗文赏析

(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我们对“月”这一传统意象已有一定了解,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这首诗,说说本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

“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 乡”“渴盼团圆”等意。此诗中“月”的意象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2.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

“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3.但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 “独酌”

4.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5.赏析“邀”字。

“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

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1.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二)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1.“同交欢”的场面的表达作用?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1.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最后两小句话峰又转,“永 2 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声明现实的残酷并不能压制自己对理想的渴望。现实中不可的事,我们可以相约到遥远的天际去。当然,这里李白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他的最终思想。这只是他在现实中不得志的情况下才有的迫不得以的做法。所以这也注定了李白一生思想的对出世入世的纠结。

三、总结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良辰独酌→邀月与影→不解徒随→暂伴行乐→醉后分散→永结相期 一波三折,曲径通幽。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