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歇后语和省略号、双引号、破折号的作用[合集]

歇后语和省略号、双引号、破折号的作用[合集]



第一篇:歇后语和省略号、双引号、破折号的作用

歇后语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6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7

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89、池塘里的**--------大不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101、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02、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103、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10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105、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106、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10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10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0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11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11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11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113、聋子耳朵——摆设

114、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115、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116、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117、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118、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119、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120、飞机上点灯——高明

省略号、双引号、破折号的作用

一、文中省略号的主要作用有: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3.表示语意的跳跃;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5.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6.表示列举的省略。7.表示话没说完。8.表示语意未尽。例如: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2)

2.“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3)3.“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4)

4.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1)

5.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6)

6.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5)

7.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7)8.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7)

9.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8)

10.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8)

11.两个自然段之间,省略号单列一段。(8)

二、双引号的作用

1.着重指出或强调。着重指出不是„„而是„„ 2.表示特定的称谓,是指„„ 3.引用原文。4.表示讽刺与否定。

三、破折号的作用

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意思的转折。

3、表示提示。

4、表示插说。

5、表示话题转换。

6、表示话没说完。

(一)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4)

(二)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1)

(三)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3)

(四)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6)

(五)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1)

第二篇:___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双引号省略号的作用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双引号省略号的作用

1、《最后的姿势》 a、“人生的价值”(引用)b、“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引用)

2、《船长》a、“诺曼底”号和“玛丽”号

(特定称谓)

b、维克多·雨果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特定称谓)

3、《小草和大树》 a、“小草”和“大树”

(特殊含义)

4、《轮椅上的霍金》 a、“宇宙之王”(特定称谓)b、“呲牙咧嘴”(特殊含义)

5、《姥姥的剪纸》 a、“喜鹊登枝”(引用部分)b、“熟能生巧”(引用部分)

6、《牛郎织女》

“鹊桥”

(引用部分)

7、《麋鹿》

“四不像”

(特定称谓)

8、《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

(特定称谓)

9、《詹天佑》

“人”字形线路

(特殊含义)

10、《学与问》a、“有学问”(引用)

b、“能者为师”(引用部分)

c、“煮书”(特殊含义)

11、《卢沟桥烽火》a、“九一八”(特定称谓)

b、“搜查”(特殊含义)

12、《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a“活菩萨”(引用)b“中日友谊的使者”(引用部分)

13、《夜晚的实验》a“瞎子”(特殊含义)

b“穿透”(特殊含义)

c“听”(特殊含义)

d“超声波”(着重论述)

14、《海洋-------21世纪的希望》

a“水球”(特定称谓)b“望洋兴叹”(特殊含义)c“能源危机”(特殊含义)

15、《学会合作》

“合作”

(着重论述)(强调)

16、《理想的风筝》

“瓦片儿”

(特定称谓)

17、《明天,我们毕业》

“必修课”

(特殊含义)

省略号

1、《最后的姿势》

a、楼房塌陷了„„

(语句省略)

b、“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语句省略,话没说完)

2、《爱之链》

a、“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语句省略,话未说完)

3、《轮椅上的霍金》

a、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语句省略)

b、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语句省略)

4、《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a、我想象中的鲁滨逊是这个样子的: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弹药袋子,背上背一个筐子,挂一支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

(语句省略)

5、《姥姥的剪纸》a、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

(列举省略)

b、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

(语句省略)

6、《安塞腰鼓》a、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语意未尽)

7、《麋鹿》

a、不知从何处传来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语句省略)

8、《鞋匠的儿子》

a、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语句省略)

9、《烟台的海》

a、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船起锚远航了„„

(语句省略)

10《天游峰的扫路人》

a、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重复语句的省略)

11、《理想的风筝》

a、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语意未尽)

b、“„„女娲用手捏泥人捏的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引文的省略)

c、倘若不幸的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

(语言中断)

12、《孔子游春》

a、和煦的春风是它甜蜜的絮语„„

(省略了大自然的其它特点)

b、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

(省略了水其他的特点)

13、《明天,我们毕业》

a、一到这个时候,我们便奔向各自喜爱的天地,有的学习电脑,有的排练合唱,有的外出写生,有的制作标本„„(其他活动的省略)

b、是您,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翱翔;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发明,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

(省略了老师的其他动作)

第三篇:双引号的作用

双引号的作用

1.表示直接引用。2.表示特殊含义。3.表示着重强调

4.表示特定称谓。5.表示否定和讽刺

★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

实例:“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天已有二千年了。(表示直接引用,引用了古人说的一句话。)

★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实例: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文雅得合闺女一般。(“天下最难走的路”不是一般意义的路,而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着重强调指一句话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对象。

实例: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丟弃。

(表示强调论述,突出人物的节俭。)

★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一般为名词。

实例: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世界屋脊” 一直用来特指青藏高原)

★否定和讽刺指对所表述的内容加以否定和讽刺。

实例:你居然在课堂上传纸条,实在是太“勇于发言”了。(表示讽刺否定,讽刺传纸条的同学。)

二、请记牢课本中句子双引号的作用 1.表示直接引用的句子。

(1)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2)我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

(3)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4)人们用“杏林春满”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5)让我们记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名言吧!(6)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2.表示特殊含义。

⑴黄河近2000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2)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3)鬼子来“扫荡”了。

(4)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5)巨兽和小鸟从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是“水火不相容”。(6)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7)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8)德国有个林务官,刚上任,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指特殊含义。本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扫,而是针对下文所说的“砍光”和“除尽”)

3.表示着重强调(着重论述的对象)。(1)说“认识”,其实我并不理解他。

(2)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3)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4)巨人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5)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6)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4.表示特定称谓。

(1)荷兰有“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

(2)大家采集“茅茅针”。

(3)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4)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5)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风”来。(6)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5.表示否定和讽刺(也属特殊含义一类)(1)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3)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双引号的作用

双引号的用法

1.表示直接引用。

2.表示特殊含义。(具体环境中新生的意思)3.表示着重强调(着重论述的对象)。

4.表示特定称谓。(指给事物起一个别名,特殊的名称/专业术语/简称/纪念日等。)

5.表示否定和讽刺(也属特殊含义一类)双引号作用的练习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黄河近2000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3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4鬼子来"扫荡"了.()

5爸爸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6我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

7荷兰有“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8大家采集“茅茅针”.()

9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

10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11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2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13巨兽和小鸟从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是“水火不相容”.()14百舌鸟和金黄鼠是一对“好朋友”.()

15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16那“鸟有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17巨人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18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19人们用“杏林春满”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

20让我们记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名言吧!()21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22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

23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24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25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风”来。()

26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附答案:

1、直接引用;

2、特殊含义;

3、特殊含义;

4、特殊含义;

5、特殊含义;

6、直接引用;

7、特定称谓;

8、特定称谓;

9、强调意思;

10、强调意思;

11、特定称谓;

12、特定含义;

13、直接引用;

14、强调意思;

15、特定称谓;

16、特定称谓;

17、强调意思;

18、直接引用;

19、直接引用;20、直接引用;

21、强调意思;

22、特殊含义;

23、强调意思;

24、直接引用;

25、特定称谓;

26、特殊含义。

第四篇:六年级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的用法

六年级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的用法

一、引号用法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明确指出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主要用法有四种: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从以上四种用法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第四种用法实际上是形式上(格式上)的差别,而不是意义上的差别,因此并不作为我们这次探讨的重点。这样引号的用法主要只有三种: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二、引号用法例谈

(一)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这是引号最基本的用法,即在行文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等。例如:

1.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卢沟桥烽火》)

不过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象声词和音译外来词加引号,也是表示直接引用。例如:

2.“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卢沟桥烽火》)

3.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突出论述的对象,也需要加上引号。

例如:

1.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学会合作》)

2.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这里也有一种特殊情况,表示节日、纪念日的数字部分和重大历史时间加引号,表示地名加引号,专用名词加引号,以前的说法引号都是表示特定称谓。例如: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卢沟桥烽火》)2.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夜晚的实验》)3.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明天,我们毕业》)

现在看来这些都应该归结到“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这种用法中来。因而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在行文时,有的词语加上引号就不再表示它原来的意思,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例如:

1.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夜晚的实验》)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夜晚的实验》)说明:耳朵怎么能“穿透”黑夜?怎么能“听”到物体呢?在这里是说蝙蝠的耳朵没有“视线”,却能像视线那样“穿透”黑暗,去发现黑暗中的物体;耳朵只会听声音,在这里蝙蝠却能像“听”声音一样,感受到前方的物体,所以“穿透„„听”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3.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最大的麦穗》)说明:这里的麦穗不再是田里长出来的麦穗,而是指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4.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理想的风筝》)说明:“瓦片儿”原来是指一片片的瓦或瓦的碎片,在这里则是指形状像瓦片的风筝。5.中午15分钟的写字,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明天,我们毕业》)

说明:“必修课”原来是指按照规定必须学习的课程,跟“选修课”相区别。在这里是指我们每天都要上的15分钟的写字课。

6.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说明:“活菩萨”在这里并不是指活着的菩萨,而是指具有菩萨一样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的人。“中日友谊的使者”显然也不是指奉命出使中日,缔结友谊的人,而是指聂荣臻将军像使者一样架起了中日友谊的桥梁,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所以说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具有了不同于原来意思的新的含义。此外,课本中有几个例子特别容易引起混淆、争议,因此单独列出来作一个详细的说明。

1.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说明:“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本义是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后来多指因力量、条件不够而达不到目的,感叹无可奈何。“望洋”是表示抬头仰望的样子。

在这里我觉得“望洋而叹”用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指望着海洋,因为海洋的喜怒无常而发出感叹。所以加引号是表示特殊的含义。

2.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说明:“水球”在这里并不是指真的水球,也是表示比喻,把地球比作一个蓝色水球,形象地写出了地球上海洋面积之大。

(四)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六年级语文下册引号、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

三、破折号:是小学课文中常见的标点符号,它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1)最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2)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3)我得到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 2.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1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2)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3.表示语音的延长

1)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 2)“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3)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的呼唤:周——总——理——

四、省略号

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一)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1.信中说:“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敌„„我八路军„„奋斗到底„„” 2.“„„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二)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1.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2.“嗒嗒嗒„„”

3.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

4.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 5.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

(三)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例如: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第五篇: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是一种标号,它的作用是:引进对前文的注释、说明,表示声音的延长或中断,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话题的转换等。破折号在文中的应用形式有三种:单用,双用,多用。

破折号施用的范围很广,具体用法繁多,现选择一部分常见的加以叙

述。

一、引入对前文注释、说明的语言。例如:

1.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

──鲜花。

(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5》)

2.我赶到学校上完课,跟孩子们聊了一会儿,再拿邮袋,又重了许多──除了新收上来的一叠作业本,还有干酪、杏干、苹果,许许多

多好吃的东西。

(小学《语文》第八册《女邮递员的信》)

例1中的“鲜花”是对前文“美好东西”的注解,用破折号引入。例2中的破折号引入了对前文“重了许多”的说明。再如:

3.小朋友,你知道这雾凇──树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吗?

(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3》)

例1例2中注解和说明的内容是到句尾结束的。而例3则不然,对“雾凇”的解释到“花”这里结束。这就体现了破折号的一种功能──折断原

文,引入注解、说明。

二、延声作用。表示某种声音的延续,表示人物语言的拖长。例如:

4.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

(小学《语文》第四册《看浪花》)

5.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小英雄雨来》)

例4的破折号,标示海水声音的延续。例5中的破折号,标示读书声的拖长。

三、标志说话的中断或停顿。例如:

6.“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例6是“我”与“伯父”的对话,“那怎么──”是“我”对“伯父”的话产生了疑问时说的半截问话,原义应该是“那怎么又扁又平呢?”“我”没有这样问下去,中途打住了(中断),用破折号标志“我”的话既没有完,也没有

说下去。

四、标志转折。破折号引入的内容与前文发生了转换。例如:

7.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小学《语文》第十册《跳水》)

8.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

例7先说时间,然后转向“大家”对这“40秒钟”时间的心理感觉,中间用破折号标志话题发生了转换。例8中,提示语是色彩,后文应该围绕“色彩”来叙述,“花”“蝴蝶”都是色彩,然而又转到了蝴蝶的行为上来,话题发生了转换,用破折号标志。

五、兼代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相当于冒号的部分用法。例如: 9.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

攀。

(小学《语文》第九册《挑山工》)

10.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一只黄毛大狗老跟在他的后面,寸步不离。──这就是我从前初到隅庄,老水牛爷爷给我的印象。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册《老水牛爷爷》)

例9中破折号兼代提示下文,例10中的破折号兼代总结上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破折号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不是破折号的根本功能。从例9和例10我们可以看出,破折号在这里还有表示转折的作用。如果将例子中的破折号换成逗号或冒号,“转折”功能就无法得到体现。同样,如果我们把“提示作用”当作破折号的本质功能,在有提示的地方就去施用它,那就会犯滥用破折号的毛病。在既要表示提示,又要标志转折(或注释说明或延声)的地方,选用破折号才是正确的。

六、标志意思的跃进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例如:

11.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见19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

中《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12.妈妈的话强调了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依照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

算术不管事。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参《科利亚的木匣》)

例11的句意是不断跃进的,第二个“团结”已经超越了第一个“团结”的意义,它是在第一个“团结”的基础上,由“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达到的团结。例12中,第一组破折号标明了“算术有用”的过程,第二组破折号标明了“算术不管事”的过程;实际上这里的破折号也是标明意

思的不断跃进。

七、引入分项列举。例如:

13.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 联合发出的《关于修改发布〈标点符号用法〉的联合通知》)例13中,破折号引入了对“环境物理学”的分支学科的列举。这种用法应该归入破折号的注释、说明作用中。

八、折断原文,引入插说。例如:

14.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小学《语文》第九册《少年闰土》)

例14第一个破折号折断前文,插入对前文的补充说明,然后又用一破折号引入转折内容,续上前文。

九、标志语言的作者或出处。例如:

1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义务教育江苏版《语文》第九册《练习4》)

16.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

让梨悌与长宜先知 ──摘自《三字经》

(义务教育江苏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练习5》)

例15中的话是高尔基说的,用破折号标出。例16中的内容摘自《三

字经》,用破折号标出。

十、用在文章的副标题前。例如:

17.我学习语文的良友 ──致《小学生语文学习》

(《小学生语文学习》95年第11期)

副标题的破折号不能和正标题写成一行。例如: 18.我爱中国──访欧日记摘选…………黄植诚

(《中国青年》杂志1987年总目录)

应改写为: 我爱中国

──访欧日记摘选…………黄植诚

十一、戏文中用来介绍人物的身份。如:

19.斯巴达克──奴隶英雄 观众──罗马贵族男女许多人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奴隶英雄》)

破折号的用法很多,除以上介绍的,还有用于解词、用在歇后语中等

等。在此不再介绍。这里需要强调几点:

第一,破折号的注释作用与后面将要介绍的括号的注释作用是不相同的:破折号引进的注释说明,是文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必不可缺的;括号所引括的注释说明,是为辅助理解文句而加的,可有可无。在阅读中,破折号引进的注释说明必须读出,而括号引括的注释说明可以

不读。第二,破折号要与连接号〔—〕相区别。连接号是只占一个字位置的小短横。1979年,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中指出,连接号的“主要用处是表示某一类型的复合词(合两个词为一个词)”。199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规定:“连接号的作用是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这就是说连接号的作用只限于“连”,用在词语之间,凝构二词语为一个整体,它没有转折、注释等作用。破折号用在句子中,它的连接作用是为了体现“转折”、“注释”等的关系。

第三,破折号标志的话题转换,能使跳跃太大的、看似毫不相连的内容勾连于一体。在内容跳跃太大的地方,如果不用破折号,就会给人散乱的感觉。下例就利用了破折号消除了散乱。

20.秋天来到我们的森林里了,多么灿烂的森林啊。这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枫树和榛树的混合林。看啊,每棵枫树好像都在高举着一树胭脂红的花朵,每棵榛树好像都在高举着一树橙黄的花朵。

──它们正在准备欢迎远方的客人吗?

这当儿,风忽地吹起来了。看啊,从那橙黄的榛树上,从那胭脂红的枫树上,飘下一朵朵黄的花,一朵朵红的花,一下子变成好多好多黄蝴蝶和红蝴蝶,在林间欢乐地飞舞起来了。

──啊,好像真的有客人来到了!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2》)

由叙述森林到插入“欢迎客人”的疑问,转换太大,太突然,只有用破

折号相连。第四,在起注释性作用的句子中,破折号相当于判断词“是”,在使用中不能共用。下面这个例子就没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

21.我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

例21句中的“破折号”和“是”重复,应该去掉一种。如果作者有意要强调“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那就应该去掉“是”,保留破折号,因为破

折号有对后文的强调作用。

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中,表示语言的停顿,标明词语的性质,这是它们的根本任务。你还会想到它们有别的作用吗?在诗歌中,有时诗人利用破折号去完成形式美的创造。例如:

22.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

周──总──理──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徐州师范大学徐荣街教授评论说:“在这里,诗人连用了三个破折号,准确地表现了语气的停顿和延长,通过这一声充满深情的呼唤,强烈地表达了亿万人民对自己的好总理的爱戴和怀念。这三个破折号的使用是十分恰当的,同时这里还涉及到诗歌的形式美问题。……柯岩同志将一个十二字的长句和一个三字的短行,以破折号极巧妙地作了补衬,使诗句的长短做到大体相近。”(引自1979年12月《青春·诗与标点符号》下文徐教授的评论均出于此文)

23.这里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但人人都在枪炮齐发;

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着的千军万马!

这里没有刀光剑影的火阵,但日夜都在攻打厮杀;

谁的大小动脉里,──没有炽热的鲜血流淌哗哗!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徐教授评论说:“很显然,这里的破折号既不是表示注释,也不是表示意思的转换或跃进,从内容的表达来看似乎没有使用破折号的必要,但从诗歌的形式着眼,使用之后,短行略有伸长,诗句倒是更加

整齐了。”

表达形式美,这是破折号很特殊的功用。不过小同学切不可乱用,以

致影响句意的正确表达。

破折号是标号,它本身没有表示停顿的任务,虽然它有时兼起停顿的作用。那么在破折号的前后该怎样使用其它的停顿符号呢?

破折号的标志作用有两种,一种是标志前文的语音的延长或中断,一种是标志后文与前文的关系(或表示对前文的注释,或表示内容的转折,或表示意义的跃进等)。从这两种作用判断:标志语音拖长或语言中断的破折号与前文紧密相连,停顿只能在破折号之后,所以这种破折号之前不会使用句内停顿符号,之后才可能使用句内停顿符号;标志后文与前文的关系的破折号,与后文紧密相联,停顿只能存在于破折号之前,即这种破折号之前有表示前文停顿的点号的存在可能,之后则没有点号存在的可能。(双用破折号该作别论)

现在,我们来看标志后文与前文关系的破折号之前能够使用哪些点

号。

首先这样想,语句到了适用破折号的地方有没有停顿:如果没有停顿,则无需考虑;如果有停顿,则该用什么点号就用什么点号。使用破折号是使用这一种标志,我们可以把这种标志与后文看作一个整体,文句到这里该用什么停顿点号当然就用什么点号了。

再考虑一下,顿号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的停顿的,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不可能施用破折号,所以破折号之前没有使用顿号的可能。这样一来,破折号之前,可以使用的点号有冒号、逗号、分号、句号、叹号和问号。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24.训练动物是很有意思的,──猴子的动作多么像人啊!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2》)

25.他想象着他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好像爷爷就在眼前。──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凡卡》)

26.正月里来是新春,赶着猪羊出了门,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

──送给那英勇的解放军……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狱中联欢》)

27.这些成语,押韵上口,意思相关,既好读,又好记,对于我们学习成语,作用可大啦!──哎,你怎么走啦?(义务教育江苏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练习2》)

由于句子本身的需要,例24的破折号前使用了逗号,例25中破折号前用了句号,例26例27的破折号前又分别使用了问号和叹号。这就是说,破折号只是一种标志符号,它不影响句子的停顿,更不改

变句子的语气。

破折号可不可以兼代句中的停顿呢?可以。但兼代的只能是停顿,而不能兼代语气,也就是说,破折号之前的句号、逗号可以不用;但破折号之前的叹号和问号不能省略,略去了会影响语气的表达。破折号在使用中占两个字的位置,随前文书写或随后文书写,可以书写在一行的结尾,也可以书写在一行的开头,还可以单独书写在文章

中一段文字的开头。

附破折号歌: 解释前用破折号,语义转折它出面。既可表示声延长,又可表示话中断。

省略号的作用

省略的内容主要有四:一是引文;二是重复性词语;三是类似语句;四是列举。

除省略外,省略号还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沉默: 例:何为:梅伯母的身体已经经不起路上的颠簸了!欧阳平:„„

2、表语言中断:

例:穿长袍的问:“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破折号也可表语言中断,但两者有不同:破折号表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表余音未尽。

3、表语言断断续续。

例:上级„„派我„„到这儿„„工作,我没„„有„„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4、表含糊其辞,欲言又止

例:我即刻胆怯了起来,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5、表明语意未尽。

例:“可恶!然而„„。”四叔说。

使用省略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可滥用省略号。一是省略号后语境不明的不能用省略号,而是没有上述特殊语意不能用省略号。(2)、用了“等”、“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省略号和“等”、“等等”有不同,省略号表示的可以是各种需要省略的,而后者只能是类似的词语或意思。)

(3)要正确处理省略号前后的点号问题:一是省略号前是个完整的句子的,省略号前应使用句末标点,表示省略的是句子;二是省略号前不是完整句子的,省略号前一般不用点号,表示省略的是词语、短语;三是省略号后一般不用标点。

(4)、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几段文字,就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破折号是一个用途比较广的标号。它的主要用法可以归纳如下。

1.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例如:“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玛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括号也表示解释说明,但是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是较重要的信息,要读出来的。而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没有它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读时也不必连着正文念出来。

解释说明或补充的语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间的,可以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例如:“太阳系除了九个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以外,还有40个卫星以及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直觉——尽管它并不总是可靠的——告诉我,这事可能出了什么问题。”

2.表示话题的转变。例如:“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破折号前是讲述自己情况, 后面突然转而询问对方别的事。

3.表示话语的中断。例如:“‘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前一例的破折号表示下面的话没说出来。后一例表示说了半句暂时中断,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下去。

4.表示声音的延长。例如:“‘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5.表示引出下文。例如:“在一篇题为《论气节》的文章里,他对‘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与现实处境作了这样一番总结——”“小姑娘的相貌神态酷似她的母亲,我的心一颤。眼前又浮现出十年前我在槐树村生活的情景——”这种由破折号引出的下文常常是另起一段。

6.表示总结上文。例如:“其实这位选评者不但缺乏古代文学艺术常识,甚至对一般古汉语词汇的涵义也不甚理解。他把‘挹注’(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讲成‘不在乎,不注意’;把‘含香之署’(尚书省的别称)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怀里揣着名片,‘刺’即今之名片)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7.分行列举,每个分列项前用破折号。例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迫切需要确立的主要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法制化原则;

——党的领导法制化原则;

——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

8.用在副标题的前面。例如:

语言与哲学

——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

9.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摘自《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语文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