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仁义礼智信 温良谦恭让》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013年01月22日 12:45 来源: 作者:字号
仁义礼智信五者谓之五常,亦谓之五性,即关于人性的修养。就造化上推原来,只是五行之德。
仁在五行为木之神,在人性为仁;义在五行为金之神,在人性为义;礼在五行为火之神,在人性为礼;智在五行为水之神,在人性为智。人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位,却无信位。如五行木位东,金位西,火位南,水位北,而土无定位,只寄旺于四位之中。木属春,火属夏,金属秋,水属冬,而土无专气,只分旺于四季之间。四行无土便都无所该载,犹仁义礼智无信,便都不实了。只仁义礼智之实理便是信。信却易晓。仁义礼智须逐件看得分明,又要合聚看得脉络都不乱。
且分别看仁是爱之理,义是宜之理,礼是敬之理,智是知之理。爱发见于外乃仁之用,而爱之理则在内。事物各得其宜乃义之用,而宜之理则在内。恭敬可见处乃礼之用,而敬之理则在内。知个是、知个非是智之用,而知之理则在内。就四者平看,则是四个相对底道理。专就仁看,则仁又较大,能兼统四者,故仁者乃心之德。如礼义智亦是心之德,而不可以心之德言者,如人一家有兄弟四个,长兄当门户,称其家者只举长兄位号为言,则下三弟皆其家子弟,已包在内矣。若自曰三弟者之家,则拈掇不起,道理只如此。然仁所以长众善,而专一心之全德者,何故?盖人心所具之天理全体都是仁,这道理常恁地活,常生生不息。举其全体而言则谓之仁,而义礼智皆包在其中。自为仁言,才有一毫人欲之私插其间,这天理便隔绝死了,便不得谓之仁。须是工夫至到,此心纯是天理之公,而绝无一毫人欲之私以间之,则全体便周流不息,无间断,无欠阙,方始是仁。所以仁无些少底仁。
仁义起发是恻隐羞恶,及到那人物上,方见得爱与宜,故曰“爱之理,宜之理。”仁道甚广大精微,何以用处只为爱物,而发见之端为恻隐?曰:仁是此心生理全体,常生生不息。故其端绪方从心中萌动发出来,自是恻然有隐,由恻隐而充及到那物上,遂成爱。故仁乃是爱之根,而恻隐则根之萌芽而爱又萌芽之长茂已成者也。观此,则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用,自可见得脉络相关处矣。
义就心上论,则是裁制决断处,宜字乃裁断后字。裁断当理,然后得宜。凡事到面前,便须有剖判,是可是否。文公谓:义之在心,如利创然,物来触之,便成两片。若可否都不能剖判,便是此心顽钝无义了。且如有一人来邀我同出去,便须能剖判当出不当出。若要出又要不出,于中迟疑不能决断,更何义之有?此等处,须是自看得破。如韩文公以行而宜之之谓义,则是就外面说,成“义外”去了。
礼者,心之敬,而天理之节文也。心中有个敬,油然自生便是礼,见于应接便自然有个节文,节则无太过,文则无不及。如做事太质,无文彩,是失之不及;末节繁文太盛,是流于太过。天理之节文乃其恰好处,恰好处便是理。合当如此,更无太过,更无不及,当然而然,便即是中。故濓溪太极图说“仁义中正”,以中字代礼字,尤见亲切。
文公曰:礼者,天理之节文,而人事之仪则。以两句对言之,何也?盖天理只是人事中之理,而具于心者也。天理在中而著见于人事,人事在外而根于中,天理其体而人事其用也。“仪”谓容仪而形见于外者,有粲然可象底意,与“文”字相应。“则”谓法则、准则,是个骨子,所以存于中者,乃确然不易之意,与“节”字相应。文而后仪,节而后则,必有天理之节文,而后有人事之仪则。言须尽此二者,意乃圆备。
智是心中一个知觉处,知得是是非非恁地确定是智。孟子谓“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知是知识,弗去便是确定不易之意。
问:智是知得确定,在五行何以属水?曰:水清明可鉴似智,又是造化之根本。凡天地间万物,得水方生。只看地下泉脉滋润,何物不资之以生?亦犹万事非智不可便知,知得确定方能成。此水于万物所以成终而成始,而智亦万事之所以成终而成始者也。
孟子四端之说,是就外面可见底以验其中之所有。如乍见孺子入井,便自然有恻隐之心,便见得里面有这仁。如行道乞人,才蹴尔呼尔而与之,便自羞恶而不肯食,便见得里面有这义。如一接宾客之顷,便自然有恭敬之心,便见得里面有这礼。一件事来,非底便自觉得为非,是底便自觉得为是,便见得里面有这智。惟是里面有是四者之体,故四者端绪自然发见于外,所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以见性不是个含糊底物,到发来方有四端,但未发则未可见耳。孟子就此处开发人,证印得本来之善甚分明。所以程子谓“有功于万世者,性善之一言”。
信在性只是四者都实底道理,及发出来便为忠信之信。由内面有此信,故发出来方有忠信之信。忠信只是一物而判作二者,便是信之端绪,是统外面应接事物发原处说。
四者端绪,日用间常常发见,只是人看理不明,故茫然不知得。且如一事到面前,便自有个是,有个非,须是知得此便是智。若是也不知,非也不知,便是心中顽愚无知觉了。既知得是非已明,便须判断,只当如此做,不当如彼做,有可否从违,便是义。若要做此,又不能割舍得彼,只管半间半界,便是心中顽钝而无义。既断定了只如此做,便看此事如何是太过,如何是不及,做得正中恰好,有个节文,无过无不及,此便是礼。做事既得中,更无些子私意夹杂其间,便都纯是天理流行,此便是仁。事做成了,从头至尾皆此心真实所为,便是信。此是从下说上去,若从上说下来,且如与个宾客相接,初才闻之,便自有个恳恻之心,怛然动于中,是仁。此心既怛然动于中,便肃然起敬去接他,是礼。既接见毕,便须商量合作如何待,或吃茶,或饮酒,轻重厚薄,处之得宜,是义。或轻或重,或厚或薄,明白一定,是智。从首至末皆真实,是信。此道理循环无端,若见得熟,则大用小用皆宜,横说竖说皆通。
仁者,心之全德,兼统四者。义、礼、智,无仁不得。盖仁是心中个生理,常行生生不息,彻终始,无间断。茍无这生理,则心便死了,其待人接宾,恭敬何自而发?必无所谓礼。处事之际,必不解裁断,而无所谓义。其于是非,亦必顽然无所知觉,而无所谓智。既无是四者,又乌有所谓实理哉!
人性之有仁义礼智,只是天地元亨利贞之理。仁在天为元,于时为春。乃生物之始,万物于此方萌芽发露,如仁之生生,所以为众善之长也。礼在天为亨,于时为夏,万物到此时一齐盛长,众美所会聚,如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粲然文物之盛,亦众美所会聚也。义在天为利,于时为秋,盖万物到此时皆成遂,各得其所,如义断制万事,亦各得其宜。秋有肃杀气,义亦有严肃底意。智在天为贞,于时为冬,万物到此,皆归根复命,收敛都定了,如智见得万事是非都一定,确然不可易,便是贞固道理。贞后又生元,元又生亨,亨又生利,利又生贞,只管如此去,循环无端。总而言之,又只是一个元,盖元是个生意,亨只是此生意之通,利只是此生意之遂,贞也只是此生意之藏。此元所以兼统四德,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谓统乎天,则终始周流都是一个元。知仁兼统四者,义礼智都是仁。至其为四端,则所谓恻隐一端,亦贯通乎辞逊、羞恶、是非之端,而为之统焉。今只就四端不觉发动之初,真情恳切时,便自见得恻隐贯通处。故程传曰: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可谓示人亲切,万古不易之论矣。
何谓义礼智都是仁?盖仁者,此心浑是天理流行。到那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亦都浑是这天理流行。到那义,裁断千条万绪,各得其宜,亦都浑是这天理流行。到这智,分别万事,是非各定,亦都浑是这天理流行。
仁义礼智四者判作两边,只作仁义两个。如春夏秋冬四时,分来只是阴阳两个。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夏之通畅,只是春之发生盛大处。冬之藏敛,只是秋之肃杀归宿处。故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只是天理流行显著处。智之是非确定,只是义之裁断割正处。文公曰:礼者仁之著,智者义之藏。
就事物言,父子有亲便是仁,君臣有义便是义,夫妇有别便是礼,长幼有序便是智,朋友有信便是信,此又是竖观底意思。
若横而观之,以仁言则所谓亲、义、序、别、信,皆莫非此心天理流行,又是仁。以义言,则只那合当亲、合当义、合当别、合当序、合当信底,皆各当乎理之宜,又是义。以礼言,则所以行乎亲义别序信之有节文,又是礼。以智言,则所以知是五者,当然而不昧,又是智。以信言,则所以实是五者,诚然而不妄,又是信。
若又错而言之,亲亲,仁也。所以爱亲之诚,则仁之仁也;所以谏乎亲,则仁之义也;所以温凊定省之节文,则仁之礼也;自良知无不知是爱,则仁之智也;所以为事亲之实,则仁之信也。从兄,义也。所以为爱兄之诚,则义之仁也;所以庸敬在兄,则义之义也;所以徐行后长之节文,则义之礼也;自良知无不知是敬,则义之智也;所以为从兄之实,则义之信也。敬宾,礼也。所以恳恻于中,则礼之仁也;所以接待之宜,则礼之义也;所以周旋之节文,则礼之礼也;所以酬酢而不乱,则礼之智也;所以为敬宾之实,则礼之信也。察物,智也。是是非非之恳恻,则智之仁也;是是非非之得宜,则智之义也;是是非非之中节,则智之礼也;是是非非之一定,则智之智也;所以为是非之实,则智之信也。复言,信也。由乎天理之公,则信之仁也;发而皆天理之宜,则信之义也;出而中节,则信之礼也;所以有条而不紊,则信之智也;所以为是言之实,则信之信也。
故有仁义礼智信中之仁,有仁义礼智信中之义,有仁义礼智信中之礼,有仁义礼智信中之智,有仁义礼智信中之信,有仁中之仁义礼智信,有义中之仁义礼智信,有礼中之仁义礼智信,有智中之仁义礼智信,有信中之仁义礼智信。
自其过接处言之,如仁生理流行中,便酝酿个礼之恭逊节文来。礼恭逊节文中,便酝酿个义之裁断得宜来。义裁断得宜中,便酝酿个智之是非一定来。到这智是非一定处,已收藏了,于其中又复酝酿仁之生理流行来。元自有脉络相因,非是界分截然不相及。
五者随感而发,随用而应,或才一触而俱动,或相交错而互见,或秩然有序而不紊,或杂然并出而不可以序言。大处则大有,小处则小有,疏处则疏有,密处则密有,纵横颠倒,无所不通。
见人之灾伤,则为之恻然,而必愤其所以伤之者,是仁中含带义来;见人之不善,则为之憎恶,而必欲其改以从善,是义中含带仁来;见大宾为之致敬,必照顾惟恐其失仪,是礼中含带智来;见物之美恶黑白,为之辨别,必自各有定分,不相乱,是智中含带礼来。
孔门教人,求仁为大。只专言仁,以仁含万善,能仁则万善在其中矣。至孟子,乃兼仁义对言之,犹四时之阴阳也。
自孔门后,人都不识仁。汉人只把做恩惠说,是又太泥了爱。又就上起楼起阁,将仁看得全粗了,故韩子遂以博爱为仁。至程子始分别得明白,谓“仁是性,爱是情”。然自程子此言一出,门人又将爱全掉了,一向求高远去。不知仁是爱之性,爱是仁之情,爱虽不可以正名仁,而仁亦岂能离得爱?上蔡遂专以知觉言仁,又流入佛氏“作用是性”之说去。夫仁者固能知觉,谓知觉为仁则不可。若能转一步看,只知觉纯是理,便是仁也。龟山又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体。夫仁者固能与物为一,谓与物为一为仁则不可。此乃是仁之量。若能转一步看,只于与物为一之前,彻表里纯是天理,流行无间,便是仁也。吕氏克己铭又欲克去有己,须与物合为一体方为仁,认得仁都旷荡在外了,于我都无统摄。必己与物对时,方下得克己工夫。若平居独处,不与物对时,工夫便无可下手处。可谓疏阔之甚!据其实,己如何得与物合一?洞然八荒,如何得皆在我闼之内?此不过只是想像个仁中大抵气象如此耳,仁实何在焉!殊失向来孔门传授心法本旨。其他门人又浅,皆无有说得亲切者。
程子论“心譬如榖种,生之性便是仁”,此一语说得极亲切。只按此为准去看,更兼所谓“仁是性、爱是情”及“仁不可训觉与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等数语相参照,体认出来,则主意不差而仁可得矣。
仁有以理言者,有以心言者,有以事言者。以理言,则只是此心全体天理之公,如文公所谓“心之德,爱之理”,此是以理言者也。心之德,乃专言而其体也。爱之理,乃偏言而其用也。程子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亦以理言者也。以心言,则知此心纯是天理之公,而绝无一毫人欲之私以间之也。如夫子称“回也三月不违仁”,程子谓“只是无纤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及“雍也不知其仁”等类,皆是以心言者也。以事言,则只是当理而无私心之谓。如夷齐求仁而得仁、殷有三仁,及子文之忠、文子之清,皆“未知,焉得仁”等类是也。若以用功言,则只是去人欲,复天理,以全其本心之德而已矣。如夫子当时答群子问仁,虽各随其才质病痛之不同,而其旨意所归,大概不越乎此。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仁:仁爱。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同情友爱,仁慈,仁厚,为人要有良心,为人要忠诚老实,善待他人,要做正确的事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仁”的具体体现;成语有仁人义士,仁义之师,不仁不义等。
义:忠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成语有无情无义,忘恩负义等。
礼:礼和。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原指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后发展成为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礼仪;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等);《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又《礼器》曰:“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 ;人们常说的懂礼貌,知礼节就是这个“礼”;成语有礼贤下士,以礼待人等。
智:睿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知道了解日常的东西也;通俗说,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就是要人们努力的学习知识,提高文化,做个有智慧的人;观一叶而知秋,此为智也;成语有大智大勇,智勇双全等。
信:诚信。做人要诚实;人言不爽,方为有信;诚心之意,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也是西方所说的契约精神,讲信用;成语有言而无信,言而有信,背信弃义等。
温良恭俭让是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是古代人们待人接物的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
第二篇: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主题活动教案
班会题目:仁义礼智信
教学目标:了解“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意思,并能引申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了解“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意思 教学准备:电脑、有关的小故事。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仁”
一、了解“仁义礼智信”中的“仁”的基本意思 师:仁 rén(板书)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
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二、观看一些关于“仁”的小故事。
电脑放映:《战国策•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仁义胡同的故事
三、师: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孟子的“民贵君轻”。结合我们小学生来说,是为了教育大家,不要忘记雷锋精神,不要忘记助人为乐的精神,不要善小而不为,不要恶小而为之。让大家人人从自身做起,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为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做贡献
四、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出“仁”
五、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六、总结
让我们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永远是春天。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义”
一、了解“仁义礼智信”中的“义”的基本意思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义者,宜也,即人之正 当行为依乎礼
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二、观看一些关于“义”的小故事。电脑放映:义气墩的传说 《田七郎》
三、介绍一些关于“义”的成语
交易不成仁义在 慷慨仗义 乐善好义 轻死重气 轻死重义 疏财尚气 疏财仗义 疏财重义 义不主财 义夫节妇 仗义行仁 仗义疏财
四、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出“义”
五、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六、总结
在同学需要时,及时出手,帮助同学,这样做最能体现出“义”
七、教学反思:
第三篇: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
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
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忠孝廉耻勇
过去,人们往往以“缺德”来作为对人最贬恶的评价。伴随着社会、意识和观念的日异更新,富裕的日益亲近和贫穷的渐行渐远,评价体系也早已作了根本意义上的改弦更张,并达到了空前的一致和统一。所以,该题目之近的话题也懒得提起了,只有那些不开化者有时还念念不忘。这不,之前既然有了德之系——温良恭俭让和和德之续——仁义礼智信,在此基础上就再来个三:德之扬——忠孝廉耻勇,就此
了结此德篇。
其实,这忠孝廉耻勇于那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并无一二三之分,只是我在这里分个说话的顺序而已,诸如这些方方面面,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其完整性自然是十分突出的,进而集中到一点上,也是十分
有特点的。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真。诚然,目的者往往把忠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来推崇,其结果和过程更是一目了然。文化的熏陶更把其推上一个个的骄人高度,并人为地展现和刻画出一片片的耀眼光彩。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等等壮举,无不构成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壮丽画面。这忠,无论其针对的对象为谁,所起的作用都是十分巨大和不可估量的。
孝,孝敬、孝道、孝心、孝行。一提这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这一点,无论就其动物的自然属性还是人们的社会属性,本人认为其分歧度相对最小。至于那些“忠孝不能两全”、“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之类的说辞,还是赞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只是在利益面前,许许多多的行为与孝本的矛盾甚至背道而驰都在既成事实也是在所难免的。
廉,廉洁、清廉、廉正、廉明。不说也知道,这廉具有特重要的总结意义、现实意义和极深远的历史意义。洁身自好、不苟且不贪腐,早已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汝廉乎?
耻,耻辱、羞耻、惭愧、耻污。知耻者慎行,知违者不羁。害人者为己不得善
身,侵权者为人不得善终。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知耻,继而改之,焉能为君子矣。恭近于礼远耻辱,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至矣。故知廉耻,完其生。
勇,勇敢、坚强、刚毅、勇猛。在词义中,勇虽于智相对,但绝不矛盾。这勇,在此也是能力的意思,所以也就包含有综合性的素质在里面,因而则生敢想、敢干、敢说、敢为并开拓、创新、承担、坚持诸项,其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特色就十分突出,应了那句:“有志者,事竟成”。
忠孝廉耻勇,一担轻为重。知会现代人,思思老祖宗。应应千年梦,何收其大
同。只是善作念,始本恶为终。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
忠孝廉耻勇。
分别是指:仁:仁爱;义:正义;礼:处事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智:智谋,见识,智慧;信:诚信,信守
忠孝: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忠诚孝敬;廉耻:廉操与知耻,《淮南子·泰族训》:“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勇是指果敢、勇气。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
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
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忠者:
赤诚无私 尽心竭力于职责为忠也。古人云:忠者,人格之成也。人无忠则凶,专一之忠为小忠,无逆之忠为中忠,大忠之忠要求忠于道。对社会、国家、事业不存懈怠,不玩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要忠诚、忠实厚道,坚贞梗直,竭忠尽心,做忠良之人。
孝者:
善事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故圣人云:孝者,德之基,人格之始也。
廉者:
廉为不义财不取也。清廉正直、廉正公平、清白高洁、洁身谨慎、不苟取,不贪污。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常言道: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汝廉乎?
耻者:
羞耻之心,亦羞耻之能力也。羞愧、羞辱、羞耻侮辱,违纪违法和侵害他人权益为耻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知耻,继而改之,焉能为君子矣。恭近于礼远耻辱,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至矣。汝能知耻否?
勇者:
勇者无惧,但是,不要有勇无谋!
第四篇:仁义礼智信广播稿
节目策划:国学经典——“五常”
A: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底蕴丰厚,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
B:是的,作为儒家所谓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展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完善为“ 仁、义、礼、智、信”。汉代以后,“五常”贯穿于整个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华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A:嗯嗯,没错,提起“五常”,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仁”;关云长“义薄云天”,让我们知晓什么是“义”;花木兰替父从军,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礼”;文与可“胸有成竹”,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智”;“千金难买季布一诺”,让我们理解什么是“信”。
B: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大家重新认识“五常”,体会其新的时代内涵。
仁
“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以亲子之爱的心理根基,而又高于亲子之爱的人性的自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聚集在一体,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结构,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牺牲生命,即“杀身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讲的“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有时候,用“仁”来指对万物生育的事物有恩情。古代特别推崇仁政,认为行使仁义的人才可以叫做王。
从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品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进而上升对他人的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且是最普遍的道德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然把品德高尚的人看作是“仁人”,没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仁”。“仁爱”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正如《礼记》中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个家庭仁义,国家就会仁义;一个家庭谦让,国家就会谦让。
义
根据《说文解字》,义的繁体字是会意字,下面的“我”就是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观点去辨别是非,在他人需要时,及时出手相助;而下面的 “羊”表祭牲,就是祭祀用的祭品,有自我牺牲的意思。所以“义”的本意是:符合道德的行为或道理。
“义”者,“宜”也。即做到合理、合法、合情,才是合宜的。另外,“义”者,“义务”也,也就是该做的一定做到,不做也是不义,这就是所谓的“义之所在,有所不惜”。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义”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就是“仁至义尽”。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而如今,“义”成为了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礼
根据《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所以,“礼”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式,祭神求福,对神灵表达敬意和尊重。把“礼”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以及行为准则和规范。所以《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 “礼”当作人们的行为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期和汉初的儒家对礼做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上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上说,是“礼制”“礼节”“礼仪”;是“礼貌”“礼让”。好礼、有礼、注重礼仪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征和直观展现。
智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信
“信”的本意是真心诚意、专一不移。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肯定是不会有信誉。所以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人无信不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口为祸福之门,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信”亦指诚信、信任。《说文》中讲道:“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第五篇:《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个叫《仁义礼智信》的书,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其中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叫我格外感动。
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身为汉朝宗室的刘备有心平定天下,匤复汉室,挽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于是广纳贤才,与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结为生死弟兄。
关羽本是一个卖枣的小贩,但刘备并不介意他的出身低微,对待他胜似亲兄弟。
一次,刘备的军队被曹军打败,关羽为保护刘备夫人,被围困在一个小山丘上。曹操一直非常欣赏关羽,极力劝降。可关羽是个重义之人,宁死不降!后来,曹操派张辽前去游说关羽说:“当初你三人桃园结义,约定同生共死。现在刘备生死未卜,你怎么能想着先死呢?况且,你死后刘备的家眷又由谁来照顾呢?不如暂且归降,一边为曹公做事,一边等待刘备的消息。”
关羽无奈,只得暂时归降曹操。但与曹操约法三章:“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的安全;三是有刘备的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就假意答应了。他认为只要善待关羽,时间久了,关羽就会真心归顺。曹操为了感化关羽,不断给他升官,还给他许多厚礼,可关羽不为所动,仍然时刻牵挂着刘备的安危,盼望着弟兄相聚。
后来,关羽终于得到了刘备的消息,于是挂印封金,克服重重困难、不远千里追寻兄长去了„„
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而兼,舍生而取义也。”可以说,这种精神在关羽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今天的我们,真的要好好学习他这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舍生取义的可贵品质。热爱自己的祖国与亲友、师长,克服困难,好好学习,为将来报效国家与社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