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的名人------赵树理
我的家乡晋城,山川秀丽,物华天宝,这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现代著名小说家------赵树理就是其一。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1906年出生在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外出求学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校。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致力于革命文艺工作,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全国解放以后,他继续深入农村生活,耕笔不辍,驰聘于文坛。他的作品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村,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找们展出了一轴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由于其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即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
赵树理为什么能把小说写的这样打动人心呢?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一次他下农村,住在一农家。房东小李想向这位作家求点写作“真经”。赵树理就建议他先写篇表扬好人好事的稿件给他看。赵看完送来的稿子后说:“你先改一改,明天再让我看。”第二天,小李送上改过的稿子,赵说:“你再改一改,再送给我。”第三天,赵看完改过的稿子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四天小李送上改过的稿子,赵看后说:“你改的有门路,再改一遍吧。”直至小李送去接连改了七遍的稿子时,赵看后才说:“你可以寄到报社去了。”小李照办后,回来问赵树理:“你是天下知名的大作家,有那么多写作经验,为啥就不肯教教别人呢?”赵说:“我把真经不是都告诉你了吗?”小李不解。赵树理解释说:“我的真经就是一个„耐‟字,一个„改‟字,写文章只有耐下性子、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才能写出好文章。”
哦,赵树理的“真经”,就是让人在“修改中去领悟”,这也印证了“好文章是练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说法。
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赵树理,他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第二篇:家乡名人
我们身边的名人
我身边的“名人”有很多,但最出名的就是每天来为我们市场清理垃圾的阿姨。
我们刚搬来时,我没发现有这样的一位阿姨,直到年末了那位阿姨来向我们收管理费时我才知道有这样的一个人,我了解到她姓陈,大家都叫她陈大婶,是这里的管理员兼清洁工。翻年过去了,有许多小孩来我们这里玩蚂蚁车,那声音吵死了。好不容易到了寒假能放松一下心情,突然被他们打搅了。更可恨的是我写作业时他们才来,我不写作业时他们不来,打乱了我的思路,我和妈妈轮流去叫他们居然不听,没办法我只好去找陈大婶去了。不一会儿,陈大婶就来了,我向她简单地说明了一下情况,陈大婶就说:“没问题,这事就包在我身上。”她向那几个小朋友说了一会儿,那几个小朋友就真的不再来了。
陈大婶很爱帮助别人,被我们评为优秀管理员。在我们市场可出名了。
这就是我身边的名人,一位平凡的名人。
我们身边的名人——王校长
是他,把我们学校的百年基业创造得如此辉煌,是他,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团结协作、自信乐观的大家庭。不管是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他总是默默坚守着自己岗位,指引着师生前进的步伐,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他,就是我心中的名人——王校长。
办学理念引领人 走进校园,你会看到这样的条幅:“走进陆小的孩子是快乐,走出路小的孩子是自信的。”王校长更是把这句话当作了学校的办学目标,他以身作则,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究,他和全校师生一起齐头并进,与老师一起探索、追求,不懈地努力着,奋斗着。他从来都是为学生之忧而忧,先学生之乐而乐。他心里想的,除了学生,还是学生。他所作的一切付出,都是为了我们学生的美好前途而奋斗。校园环境熏陶人 我们的校园十分美丽。一年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我在这将近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对学校里的一草一木,角角落落都使我倍感亲切。春天,校园里鸟语花香,小草相争着吐露新芽;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硕果为了感激秋的恩惠挂满枝头;雪花为了感激冬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硕果为了感激秋的挂满枝头;雪花为了感激冬的到来把大地母亲银装素裹……每一片树叶,每一棵小草,每一朵花儿,都给我们的校园装扮的更加美丽,这一切的美好事物,难道不是来自于校长管理当下全体陆小人的辛勤付出吗?
多彩活动锻炼人 我们踏入操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话:更高,更快,更强,让奥运精神传遍校园。接着,就看到一个干练的身影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噢!原来是王校长,真是让人惊叹!这么冷的天气,一跑起来,寒风可是“呼呼”往身上扑,就像针扎一样疼,没想到王校长还会出来跑步。于是,便有同学迎上去问校长:“王校长,这么冷的天气为什么还出来跑步呢?”之间他淡淡一笑,说:“经常锻炼身体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寒风还在刮,活动还在继续,师生们的欢声笑语依旧在操场上空回荡……
大校长走进小课堂 王校长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经常到各班去听课,更深层的了解、关注我们。“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只见一个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教室,同学们在心里暗暗猜测,会是谁呢?我突然眼前一亮,啊!那熟悉的面孔,炯炯有神的眼睛,啊!没错,就是王校长,同学们和校长亲切的问好。开始上课了,讲台上 吕 老师正在聚精会神地讲课,同学们听得也是全神贯注。突然,一句极其平淡的话语响起了:“错了,错了!”老师和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聚向黑板。真的,真的有一个地方错了,而且,但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数点儿而已。我在心里不由得惊叹校长的观察力和听课的专注度,让人打心眼儿里佩服他!
啊!好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校长,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严谨细致。作为校长,他有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给老师和学生做了个好榜样。要知道陆小辉煌的今天,都是校长辛勤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他真是当之无愧的校长啊!我班的四大名人
古代有四大美女,我们班出现了四大名人。
第一位:野蛮老虎―谭文杰。一次,我和同学们一起说说笑笑走进教室,突然听见一声惨叫“哎哟,哎哟,大姐,大侠,饶了我这一次吧!以后我再也不抢您东西了,求求你了。”我们顺着声音看过去,吴英威正在向谭文杰求饶,而谭文杰却不领情,揪着吴英威的耳朵不肯放。我看了,十分同情吴英威,要知道,谭文杰可是不轻易饶人的,只要谁把她惹毛了,哎,后过不堪设想,把你打的你妈妈都难认出你,这次吴英威死定了。谭文杰先冷笑一声,全班都知道她要开始折磨人了,都闭起眼睛,要不然,晚上做起噩梦可不好受。谭文杰伸出她那长指甲,不挺的挖着吴英威那胖胖的手臂,顿时,他的手上出现了一条条痕迹,像被猫挖了似的,好在谭文杰折磨不久后,上课了,要不然吴英威非得吓死不可。
第二位:“抄人”―宋冰玉,说她是抄人,一点也不假:早上,数学老师发了一张数学卷子下来,让我们第二节课交上去,说完便回办公室了,我正做的津津有味,宋冰玉神不知,鬼不觉的跑到我身边,看着我的答案,我一抬头,吓了一大跳,宋冰玉跑回自己的座位上,把我的答案写在上面。这还不要紧,下课了我就惨了。果然不出所料,一下课,宋冰玉拿着卷子和笔正大光明的走到我位子上,嘻皮笑脸的冲我笑了笑,一把手把我的卷子抢了过去,说:“不要那么小气嘛,你大人有大量,就借我抄一抄,上课了还你就是,别再抢了。”说完,便拿着我的卷子回座位了,我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她离去,谁叫我不是她的对手呢?可悲啊!
第三位:“绝世大美女”―杨帆,要知道,我们班的美女可不多啊!杨帆每天被那些男生围得团团转,让我们这几个女生太不服气,十分嫉妒,气的直咬牙,每天一下课,班上一大半男生跑到她的位子上去,和她搭茬,和她聊天。杨帆在中间耐心的回答他们的话,我和别的女生则像是被遗忘的角落,看着杨帆那开心的模样,谭文杰真想把她揪过来好好打一顿,好解心头之恨。
第四位,也就是最后一位,就是――我,我可是班上独一无二知识分子,老师十分宠爱我,同学们也十分爱和我在一起玩,每次学期考试,我总是班上的第一名,每到这时,我就会热泪盈眶,感谢老师'''''
我家乡的名人胡乔木
我的家乡的名人——胡乔木我的家乡盐城是黄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块神奇的土地出现了许多名人,名人如:外交部长乔冠华、现代作家曹文轩……而我最敬佩的一位是优秀革命战士胡乔木。1912年6月1日,胡乔木出生在盐城区张本村。他自幼喜欢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第八中学(即今扬州中学)。18岁考入清华大学。19岁参加革命。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3岁成为上海左翼文化运动和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人之一。1937年7月,胡乔木到达延安,1941年2月起,他开始担任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一直到1966年6月,长达25年。胡乔木文思敏捷,下笔快,在毛主席身边做秘书时,写下了许多社论、评论和新闻,用笔杆子有力地配合枪杆子,毛主席夸奖说:“靠乔木有饭吃。”
胡乔木被誉为“党内第一支笔”,他撰写了许多文献,像十一届全运动会的工作报告,叶剑英同志国庆三十周年的讲话等,这些带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都是他在中央领导下起草修改完成的。胡乔木出于高度的责任心,对编辑领导人文集的工作兢兢业业。一部文稿或书稿送到他那里,他都不停地思考,大到篇目的选择,重要理论观点的提法,小到一个史实的考证,甚至连一个小标点的用法,一想到有什么问题,就随时告诉文献研究室。有一年他在上海休养,一个电话就打了两个多小时,对《刘少奇选集》的注释送审稿提出了几十条意见。
胡爷爷不仅是我们的骄傲,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英模就在你我身边
英雄模范,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名垂青史的名人吧。但在我的眼里,也许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扫地工;也许它就是我们的朋友,家人;或者,他只是一位与大家互不相识的陌生人…… 当一名小区保安,1000多元的工资却也让他们感到了快乐。别看他们平时都挺悠闲的,其实,在这背后,也有着许多令人心酸的事。记得那是去年7月份的一天下午,正在睡午觉的我被一连串骂人的争吵声给吵醒了,我连忙穿好衣服,来到楼下,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只听一声吼叫声划过了天空:“你们这是怎么回事!我的车位上停了别人的车,我的车怎么停?”
原来是车位被占了,所以发这么大的火。只见保安叔叔也皱紧了眉头,的确,这种事不好处理。“那……那我帮你查查吧。”突然一下子变得安静的停车场划过了一镇男声,保安叔叔发话了。2分钟后,只见他拿来了一沓小区用户的资料单,一页一页的翻着,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火辣辣的太阳晒了下来,小野花也耷拉着脑袋了。只见保安叔叔的头上也渐渐的流下了汗珠,一滴又是一滴,转眼间他已是满头大汗了。“找到了!”保安叔叔在寻找了近半个小时后,高兴得叫了起来。他带领着我们,来到了那户人家,保安叔叔对他们家的女主人说:“你能不能把你们家的车停到其他地方去吗?谢谢。你停在了这位先生的车位上了”随后他又指了指我身旁的那位满脸愤怒的先生。“什么?叫我们停到其他地方去!说得简单,那我们的车停到哪里去?你帮我们找呀!”女主人并不领情,竟然也吵了起来。“你先把车位让给这位先生好吗?我能去帮你找个车位。”保安叔叔再次说到“哼!浪费我的时间,走,帮我的车停到其他地方去,让你们安心!”女主人听保安的态度还不错,就也和解了。保安叔叔这才露出了笑容,立刻带着女主人找了一个临时停车位,就这样,一场纠纷就被化解了。保安叔叔虽然被两头骂,但也没有任何的怨言。
夏天,保安不顾炎热的在为我们看守家园。冬天,他们又不顾寒冷的为我们铲除冰雪。
英雄模范,就在你我身边。仔细观察生活,你总会发现,不是名人才能当上英雄模范
第三篇:赵树理
从《锻炼锻炼》看赵树理的文学创作
《锻炼锻炼》是赵树理的代表作,写于1958年大跃进高潮时期。按照赵树理本人的阐述,他创作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在于批判像王聚海这样的“和事不表理”的“抹稀泥”态度。但是通过文本细读,我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赵树理的小说大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蕴。首先,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塑造了农村中的两个自私自利的落后典型“小腿疼”和“吃不饱”。就像快板里说的“有说小腿疼,床也下不了„„脸面全不要”,这段快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两位落后分子的具体表现,讽刺中含着一丝诙谐。这些具体表现虽然为小腿疼和吃不饱所特有,但究其本质而言,两位落后分子身上的生产积极性低下却是大多数妇女的“通病”。小说中支书王镇海在谈到现状时说到“现在快上冻了,妇女们大半不上地,棉花摘不下来„„”这句话就暗示了大半妇女生产状态的消极。难怪批判赵树理的文章在这一点上大书特书“像“小腿疼”,“吃不饱”那种落后的、自私而又懒惰的农村妇女“,虽然会有,“但不占农村的大多数,而是极其个别的”。虽然表面看来武养的批判和赵树理在小说中暗示的事实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赵树理的主要意图不在批判,而是通过这两个落后分子典型呈现某种真实的现实,即人们在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干劲并不是那么足,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在跃进风中提升。从这一点上看,武养的歪曲现实说就很难成立。赵树理对农村现象的反映符合赵树理一贯秉承的“问题小说”的写作理念,即将人民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反馈给党中央,力求得到解决。也就是说赵树理不是为批判而批判的,他是试图探求导致这种现实的背后原因。席扬曾说过“赵树理认为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障碍是“中间人物”的传统的私有观念,而这一观念是与国家在发展中对农村缺乏照顾的做法有关——这里含有对弱势农民私有观念的现实主义同情”。从席扬的话中可以看出,赵树理认为现实背后的原因,一是农民传统的私有观念,一是党的政策执行方面的漏洞,后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然是主要原因。就他自己的阐释,他认为造成人民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是干部问题。赵树理在小说中向我们呈现了两种干部的模式,一种是“王聚海”式的,一种是“杨小四”式的。“王聚海”式的虽然态度温和,不愿激化与民众的矛盾,但他是一种消极态度,任落后社员落后而采取无原则的纵容,这显然不利于他们思想上的进步。“杨小四”式的虽然在客观结果上达到了群众思想改造的目的,但其采取的方式却是强制的,没有使群众达到真正的心理认同。赵树理否定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作风,却也没有正面肯定杨小四的敢作敢为。杨小四虽然使两个落后人物认识到自己的思想错误,但他采取的对待群众的方式却是类似阶级对立的强制。赵树理作为农民的一分子,他的血液和农民已融为一体,他的阶级属性即是农民,更确切点说是农民中的知识分子。所以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让他不能置农民的愚昧落后于罔闻,但其心态却是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正像我们不能因为鲁迅批判国民的愚昧而否定他的爱国爱民一样,我们也不能因赵树理对农民缺点的暴露而认为他对农民的背离。所以说,农民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不会认同干部对群众的强制。这两种模式显然都不符合赵树理的理想干部形象。其实赵树理潜意识中的理想干部形象在当时的环境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一方面在革命伦理上是完善、极具感召力、为人民群众爱戴的;另一方面又要随时毫不手软、旗帜鲜明、强悍有力地开展各种斗争”因为在政策本身存在严重偏颇的情况下,在党的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的前提下,理想的干群关系就只能是空想。1958年,党推行人民公社政策,合作社的规模高速膨胀,人民公社奉行的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无疑极大降低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然而在此情况下,赵树理创作的切入点是政策的执行,包括人民对政策的抗议态度,干部对政策的强行推行等。也就是说他关注的是如何使政策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而忽视了政策本身科学性的探究,这也正是他在反映农民问题上的局限性。因为在人民是彻底抵制下,温和的劝导和强制的推行都不会得到人民的响应与配合。所以,赵树理试图单纯通过改善干群关系来缓解矛盾解决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通过对赵树理的《锻炼锻炼》进行重读,使我能不局限于文学史本身对赵树理的定位,而是能结合文本及相关资料深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文学史观点来重新审视赵树理的文学史价值。比如说陈思和的文学史给赵树理《锻炼锻炼》的定性是“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而通过我们的深入探求,就发现赵树理在政治立场和民间立场上的斗争以及赵树理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自己的民间立场的问题,这无疑是影响其创作的重要因素。
第四篇:家乡小名人
我们家乡的小名人
俎店中学杨劭璠
我们家乡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写字专家”,那就是我的爷爷。
每当春节来临,家里来的人是络绎不绝,哈哈声不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怎么回事呀?原来都是来求爷爷帮忙写对联或轴子的。每当这时,爷爷总是拿出毛笔龙飞凤舞地写上“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等吉言妙语。不用几分钟,一幅对联便完成了,上下联形成巧妙对比,无不让人啧啧赞叹。
当写轴子时,爷爷会工笔正楷的慢慢写,以表对过世老人的尊敬。
第五篇:记家乡名人
记家乡名人——鲁彦周
作者:六年级
吴晨锦
指导老师:陈永芝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鲁彦周是我们巢湖市庙岗乡鲁集村人。鲁彦周爷爷高高的个子,满头银发,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十分慈祥。他一生出版了许多著作,如:《天云山传奇》、《彩虹评》、《梨花似雪》等。
听爷爷说,鲁彦周小时候家境十分贫穷,家里兄弟姐妹多,穷得揭不开锅,初中没有毕业就被迫辍学。鲁彦周从小酷爱学习,尤其喜爱写作。辍学后,为了帮助家里改善生活条件,他想尽各种办法去赚钱,可都失败了。直到有一天,他遇见自己中学时期的语文老师,老师说:“鲁彦周,你作文写得那么好,何不试试发表文章呢?”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鲁彦周开始发奋写作。白天,他一边干活一边构思写作内容;晚上,他就在油灯下奋笔疾书。炎热的夏天,别人坐在树荫下摇着蒲扇,纳凉解暑,他顾不上蚊虫叮咬,在昏暗的茅草屋里挥汗如雨,笔耕不辍;寒冷的冬天,别人躲在暖和的被窝里取暖闲聊,他却搓揉冻僵的双手继续写作„„
终于,他的作品完成了!经过多次修改,鲁彦周把自认为最好的文章寄到报报刊杂志社,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发表。一天,两天,三天„„他始终没有等到任关于文章发表的消息,他知道自己的文章落选了,但是他从未失去信心。他开始查找文章中的瑕疵,反复修改。他把自己认为不够精彩的地方修改之后,就把文章内容读给乡亲们听,乡亲们听后赞不绝口。他再次鼓起勇气,向报刊杂志社投稿。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鲁彦周的第一部小说《天云山传奇》出版了!
《天云山传奇》的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鲁彦周的写作兴趣更加浓厚,开始废寝忘食地创作,他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创作出来:《彩虹评》、《阴阳关的阴阳梦》、《梨花似雪》、《廖仲恺》等相继出版,也深受广大读者的亲睐。
只有全力以赴,梦想才能起飞。鲁彦周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获得人生最大的成功。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家乡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