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甫诗歌《登高》鉴赏
登高,悲秋,叹此生,忧国运
众所周知,杜甫是中国诗坛上的一大文豪。他以真实务实的笔触,记录了历史事实,悲欢离合。他善陈实事,诗风沉郁顿挫。他这样真实明朗的特征使他拥有了自己独具一格且无人能及的风格,造就了他“诗圣”的崇高地位和“诗史”的永垂青史。
《登高》无疑是他的代表作。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细处着笔,写具体景物。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朗,山风猎猎,猿啼声哀。此联写明作者登高之时,所见之景。这一联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此时节气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此联描写出立体的深秋三峡图,而且为下文垫定悲苦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想。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联想到时光流逝飞速,韶光已尽,不禁感慨自己的壮志难酬。此联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且意义深远。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整首诗的绝妙之笔。此联第一次明确的点明“秋”的主题,以“悲秋”承接上文两联,且引出作者的悲苦命运。作者离家万里,独自登高,悲伤之情压抑在心中,更受眼前的肃秋风景影响,不禁将压抑在心中的情绪流泻出来。此联巧妙地运用意象的叠加,是典型的意象密集型诗句。此联包含了八种“悲”,以八种“悲”写明作者流离奔波的愁苦命运。分别是:秋天的悲;离家万里的悲秋;离家万里作为游子的悲;离家万里,作为游子常年作客的悲;多病的悲;年事已高多病的悲;独自登台的悲;带着多病的身体独自登台的悲。读完此联,在我眼前展现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身体虚弱,拄着拐杖,站立在高高的山巅上,萧瑟的秋风无情地吹动他的头发,衣服。他用已经被泪水模糊的双眼向家乡的方向痴痴地凝视着,也许他也知道,望穿秋水,他也无法望到他在万里之外,亲爱的家乡。此联着重描写了作者的羁旅愁思,忧国忧民。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是直白的描写出作者的身世之苦和家国之恨,将诗歌的主题和层次又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现出杜甫诗的特征。作者经历了艰苦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之后,两鬓斑白,潦倒之时,借酒浇愁,但又不得不放下酒杯,担心国家什么时候能够走出困境,给百姓安定快乐的生活。此联已经将作者悲秋的感情转移到悲国的感情上,因为国家的安危对于作者来说,是远远高于个人的利益之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杜甫那份深沉的爱国之情。
《登高》一诗,层次分明,含义深远,情感丰富,精神至上,是一首值得我们好好品读的诗歌。
第二篇:杜甫诗歌鉴赏练习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
(一)《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什么? “锦江春色来天,玉垒浮云变古今。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借古讽今)。(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2分)
(三)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四)春水生①
杜甫
其 一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②眼俱明!
其 二
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③。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②汝曹:你们,指水鸟。③禁当:阻挡、拦挡。
16.诗题为“春水生”,这两首诗写出了春水什么特点?(2分)迅速溢涨,水量很大
17.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2分)
“其一”描写春水初涨,万物欣然,诗人同水鸟们同享春光,目光明澈,诗人为时序更替万物复苏而喜不自禁;“其二”写春水猛涨,草堂前即将水满成灾,诗人生活困顿,没有钱购买船只以避水患,为自身艰难处境而忧苦不堪。
(五)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六)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4.(1分)作为律诗,本诗用字精当,韵律和谐,就对仗而言,第_____联最为工整。15.(3分)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16.(4分)“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1)“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2)“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3)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共3页,第1页
第三篇: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在这三年里,他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品鉴赏】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杜甫诗歌的风格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
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炼字对仗: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内容深远: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第四篇:杜甫登高解读
【绚兮读古诗】浑厚深沉之愁
——杜甫《登高》赏析
【原诗】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译】 我登上高台,放眼望去,高远的天空下狂风呼啸,耳边传来阵阵猿猴的哀鸣。清爽洁净的水中小洲,沙子洁白如玉,鸟儿在疾风中飞舞盘旋。
在猛烈的狂风中,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扬扬,漫天卷地,飘落下来,从天际而来的长江水滔滔滚滚,向东流而去。
在这样一个万物凋零的深秋季节,我漂泊在离家万里之遥的他乡,年老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人生种种艰辛,留下了太多遗憾,而今双鬓已然斑白,因为年老多病,我不得不开始戒酒了。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处境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夔州时期他还写了四百多首诗,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登高》就是其中的一首。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望远,百感交集。触景生情,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融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为“古今七律第一”,按照律诗的要求,除首联和尾联,中间两联都要求对仗工整。如此规定是为了避免诗歌单调,而杜甫的这首诗每一联都是对仗的,既不单调,却也让人看不出一对到底,如此高明,这除了杜甫在语言上下的工夫外,还得益于杜甫善于转变情感,使情感富于变化,跌宕起伏。难怪胡应麟要说杜甫此诗,“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歌题目为《登高》,前两联充分展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境界,高远空阔,正是因为诗人站得高,才能感受到狂风呼啸,天空高远,耳边传来猿猴哀鸣,首联对仗工整,意象繁复,却有条不紊,两句话出现了六个意象。且诗人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触觉,视觉、听觉,让人仿佛置身于长江边的高台,眼前看到这样一幅高远寥廓的画面。到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境界就更为阔大,落木竟然到了无边的程度,漫天卷地,满眼都是,这不可能是写实,诗人注入了他的想象,一下子提升了诗歌境界。把落木和长江这两样平凡无奇的景物赋予了无限广阔的背景,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落,一派衰飒,不禁让人悲从中来,“落木”是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化用而来,干枯硬朗,萧萧而下,而后一句“滚滚来”共同营造了浑厚深沉的艺术境界。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之中,前一句给人的感觉是空间无限广阔,后一句给人的感觉是时间永不停止的流淌,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理而妙。孤独多病的诗人,面对无限广阔的时空,顿生个人漂泊无依,贫病孤苦的哀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前两联境界阔大,如果一味阔大下去,不免乏味,杜甫深谙作诗之道,“沉郁顿挫”是他的诗歌风格。何谓“沉郁顿挫”?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杜诗提要》)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杜甫的这首诗可谓是体现杜甫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前两联境界宏阔,感情深沉,而第三联诗歌由对大自然的描绘,回到了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宏大的境界一下子就缩小了,情绪也一下子低沉下来了。
杜甫特别真诚地叙写了自己当下的人生处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这样评价这句话“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意思是这十四个字里包含了八层意思,万里,是说离家之远,思乡之愁;秋,是说万物凋零,时节凄惨;作客,是说漂泊他乡,居无定所,羁旅之愁;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久居他乡,思亲念家之情越甚;百年,年老矣,来日无多之愁;多病,体弱多病之愁;台,台高远之处,孤独之愁;独登台,身边没有亲朋好友,孤苦之愁。八层意思层层递进加重了悲愁的情绪。
诗歌的最后一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经人生种种艰难困苦,头上的白发日渐增多,已经是两鬓斑白了。新近因为身体的原因,连最爱喝的酒也停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此时的杜甫,连可以解忧的酒都戒了,哀愁将何以排解?
杜甫很善于把个人的哀愁放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之中,这样使得他的悲凉并不渺小。他的诗歌常常是前两联描绘浑厚深沉阔大雄浑之景,后两联叙写个人身世 的悲哀,他写于来夔州的路上的诗《旅夜书怀》,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一联交代了诗人夜宿的地点,第二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何等地阔大雄浑之景,而到了第三联诗人写到了自己的悲哀,老病孤独,羁旅漂泊。又大自然到个人命运,由空阔到逼仄,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象。
与《登高》时期的诗作《登岳阳楼》同样也是如此风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朋友没有联系,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居无定所,只有一条破船为家,可是杜甫却能把个人的痛苦放到无限广阔的宇宙天地之间,气象自然宏大了。当然杜甫的诗歌意境能由大到小,有有小到大,沉郁顿挫,并不是纯粹使用技巧锤炼,刻意为之,如他自己所说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以为这与杜甫深沉的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从来都不为一己而悲,从来他的心里都装着国家,装着天下百姓。当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当他登上高台为自己的命运悲哀的时候,他写到的是“花近高楼伤心客,万方多难登此登临”,他的伤心总和天下百姓的苦难联系在一起。
2018/1/14
PS: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打卡第18篇
第五篇: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 《登高》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感受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并初步感知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颔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两大诗人,有“诗仙”和“诗圣“之称。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成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们以前也学过很多杜甫的诗歌,如《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岳》等等,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学习他的另外一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板书课题作者)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可见这首诗歌的地位非凡,那么这诗歌究竟好在何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介绍题目
古人有九九重阳节登高的传统,而且登高必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游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豪迈的胸襟。那么这首《登高》诗人登上高台又有表达什么呢?
2.作者生平介绍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一生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杜甫人生的第四个时期,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那天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面对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三)朗读
1.听配乐朗诵,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2.个别学生朗读,找出学生诵读的差距,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诵读。
3.集体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对全诗有个整体认识。
(四)赏析诗歌(从情,景入手)
1.介绍本诗是七言律诗,律诗分为四连: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并让大家给本诗分层(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前两联(写景)
问(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出诗人在前两联中写了哪些景物? 景物:风
天
猿啸
渚
沙白
鸟
落木
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风急:迅疾的秋风,秋气逼人,给人一种肃杀之气。天高:高远的天空,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显得渺小和孤独。
猿啸哀:哀鸣的猿啼。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色彩,使人听到它的叫 2 声感到非常悲凉。《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更加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渚清:孤零冷落的小岛。青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沙白:水落而出的白沙
鸟飞回:低飞盘旋的水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这里的鸟其实是诗人自喻,诗人自己也像空中的鸟一样无所归依,长期羁旅漂泊。(后来诗人在《旅夜书怀》中说道:“飘飘何所依,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漂泊的诗人不正是像这天地间孤零零的一只沙鸥么?)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无边落木(空间上):无边无际的落木萧萧而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这些纷纷飘落的叶子使人觉得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心力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也是晚年,也已经走了生命的晚秋,由此感慨到生命的短暂。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随风飘落的叶子,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最后还能落叶归根,而自己却身在他乡达十年之久,年老了却还没能返回到家乡,这更添了一份悲凉之气。
不尽长江(时间上):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东流。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长江水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这无穷永恒的时间面前更显得诗人渺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
问(2):思考这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感:悲凉,悲壮)问(3):作者又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手法: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有声有色有型,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3.后两联
问:体会作者写了几重悲?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引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问:作者仅为自己的生世而悲吗?(1)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可以指国事艰难,也可以指人生艰难。问:“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呢?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件极其悲痛的事。所以诗人在这里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再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
(2)人生潦倒,消愁无途
问:国难家愁一起堆积到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问:但是诗人却“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这又是为什么呢? 可能是因病不能喝,又或许是因为是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连买酒的钱都没有了。
各种愁苦,悲愁郁积心头。却无法排遣,找不到慰藉,更不能借酒消愁,可见诗人当时是何等的悲伤。
(五)探讨
问:请大家用一个词来概括下这首诗的情感?
悲壮!诗人杜甫将个人情感延伸到国家大事上来,全诗的主题就一下深刻了许多,而杜甫在是诗中描写的恢弘场景和表现出的宏大胸襟,更能表现全诗的情感。
5.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沉郁顿挫的风格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在于情感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 4 的地方,他的诗歌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
顿挫:声律。以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例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六)朗读与背诵
1.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声朗读《登高》。2.自由朗读,争取能当堂背下来,请两个同学试着背背本诗。3.全班一齐有感情的背诵此诗 板书:
登高
杜甫
所写之景(首联颔联):风 天 猿啸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悲凉
颈联:八重悲
所抒之情:尾联
--------悲壮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消愁无途 诗眼:“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