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父母做爱要回避孩子(最终版)

父母做爱要回避孩子(最终版)



第一篇:父母做爱要回避孩子(最终版)

今年3月到珠海讲课,听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妈妈在送孩子到幼儿园后,对其他送孩子的家长讲起自己儿子的“趣事”:昨天晚上夫妻做爱时,被孩子发现了,因为今天孩子起床后对我说:“妈妈,昨天爸爸把尿尿在你的屁股里了”。这位妈妈讲这件事情时是以孩子的趣事来讲的,觉得孩子天真幼稚,不懂事,我觉得这个妈妈才是真正的不懂事啊!关于孩子与爸爸妈妈分开睡觉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论孩子多大,那怕是刚出生的婴儿,夫妻做爱一定是要回避孩子的。问题是现在很多父母都不具备这样的常识了。

我认为,在1~2岁前,孩子小,为了方便夜间的喂奶和换尿布,孩子可以和父母睡在一个房间,孩子最好睡自己的小床,夫妻性生活时就到其他房间进行。2岁以后,就应该与孩子分房间了,这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孩子能够独立睡觉,在他的意识中会体验一种成长的快乐。有的孩子5~6岁还在与父母睡在一张床上,这对孩子性心理的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太小,不会知道什么的,然而,事实却不是这么回事,夫妻做爱时发出的声音、动作等等对孩子来说是他(她)平时没有见过和听到的,这样的场景对幼儿的视觉和听觉都具有极大的刺激性,这个印象会深深印在幼儿的心里,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儿童,影响更大。一些孩子发现父母做爱后,会不露声色,经常在夜间偷偷地观看,一些孩子就会像我前面说的那个案例一样,把自己看到的情景说出来,还有的孩子会被吓哭,认为爸爸在欺负妈妈,(一个一岁半的男孩看到父母做爱,吓得大哭起来)父母们可不能够小看这些刺激对孩子将来的影响啊!

儿童目睹了父母的性生活,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有哪些影响呢?第一,提前唤醒儿童的性意识,在儿童时期的性,其指向是自己,弗洛伊德称“自体享乐”阶段,要到青春期性发展时期,其性的指向才向外,即寻求以生殖为目的的性对象,如果儿童看到了父母的性生活,就会使儿童的提前将性指向他人,影响了儿童性心理的正常发展;第二,在儿童的性游戏中模仿父母性交,有的儿童还发生了男孩将阴茎插入女孩阴道,这点我已在《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的性游戏》中详细谈过;第三,这类儿童对性的好奇和探索比其他孩子要强烈,由此他们与性有关的行为和语言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并招至老师或父母的批评或惩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挫折感。当然,还有更多的其他间接的影响。

我想告诉爸爸妈妈们,不要低估孩子的生存能力,只要我们相信孩子,他们就能够自己独立睡觉,独立做很多的事情,那才是他们真正的成长,也是你们给他的真正的爱。如果我们尊重孩子,在孩子面前,我们可以表达爱,却不能够表达性!

第二篇:父母对孩子要言而有信

父母对孩子要言而有信(转)

中午跟姑姑聊天,她说自己最近好苦恼,因为一直和她非常亲密的女儿突然之间不理她了。以前女儿放学回家会跟自己分享学校里的趣事,现在孩子每天回到家就直接躲进屋里,不愿出来。

听了她的一番叙述,我跟她说了两个字——尊重。

姑姑的女儿今年读初二,在市里最好的私立中学读书,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姑姑每次去开家长会,都发现女儿坐在最偏的角落里。女儿告诉她,因为座位是流动的,她是赶巧了。姑姑似乎看出了异常,一再追问。

原来是因为女儿所在的小组里有个“混世魔王”,每次都去抢最好的座位,而性格内向的女儿每次都是他欺负的对象。姑姑打算去找他们的班主任来解决这件事,女儿说自己可以解决。她打算下学期自己去跟班主任说,申请调组。

一次机缘巧合,姑姑正好遇见了女儿的班主任。聊天之际,她就随口说出了这件事,而女儿的班主任就在班会课时教训了那个“小魔王”。

姑姑本来是无意间说了出来,但是在女儿的心里,却认为是她的妈妈不守信用,出卖了她,让她成了别人眼中那个爱打小报告的人。

巴尔扎克说:“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我们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两个英雄,那就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在他们的心里,我们有着无比伟岸高大的形象。他们敬重我们,爱我们,但同时也渴望得到我们的尊重。而尊重的前提,就是要言而有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身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曾子是个信守承诺的人,他在交友上言而有信,在教育孩子上也是一诺千金。

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曾子的妻子打算去集市买一些东西。他的儿子吵着闹着也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

“你回去在家等着,等我回来给你杀头猪。”

孩子一听有好吃的,立即安静下来。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了,她看见曾子正准备杀猪,赶紧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

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那么他今后也会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

这是著名的曾子杀猪的故事。

我们总觉得小孩小,好哄骗,却不知道我们的哄和骗会伤害我们的孩子,会失去孩子对我们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而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也许就会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也会成为那个不被别人尊重的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信守承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也是待人接物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对方因出于对我们的信任,把一件事告诉我们,或者托付给我们,而我们却不能珍惜这份信任。我们不仅出卖了对方,也侮辱了对方,同时也降低了自己的人格。

如果我们想自己的孩子是一位出色的人,那么就先教他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如果我们想孩子和自己无话不谈,亲密无间,那么我们就要尊重自己的孩子。而这尊重就要从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开始——言而有信。

第三篇:父母 千万不要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

父母 千万不要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

导语: 对于孩子提出的性问题,父母是否都是认真对待?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劝家长,千万不要对于孩子的性问题打马虎眼,要用认真又友善的态度帮孩子建立起健康的性观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视“性”有如洪水猛兽,不让孩子接受性教育。这是中国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

而实际上,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如果你有孩子,特别是当孩子长大一些,你会发现很多跟孩子有关的性信息就来了,这个问题会让父母感到特别困惑,因为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比如孩子常问的一个问题“妈妈,我是怎么来的?你怎么生的我?”妈妈就会很难回答。甚至孩子还会问更复杂的问题,父母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我们中国的父母大部分都没有受过正规性教育,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但是你又不得不面对。所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可悲的是,在我国,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一般家庭里父母们在孩子面前几乎很少谈到性,总感觉在孩子面前谈性实在是难以启齿。本来有着非常好的性教育机会,因为难以启齿,回避对孩子说起性话题,而白白地丢失了很好的教育机会。v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航是个聪明听话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唯独有一个坏习惯,让他的父母一直苦恼不已。

那就是在幼儿园午休时,老师发现他总喜欢趴着,两脚夹紧不停地挤压小鸡鸡。于是,老师就把情况告诉了他的妈妈,让妈妈注意一下。妈妈通过观察,发现小航总是趁大人不注意时或睡觉时有此动作。思想传统的父母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必须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于是,她要求幼儿园和家庭合作,共同帮助孩子。在幼儿园,生活老师让他把双手放在头上仰着睡;在家里,妈妈编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带有恐吓的味道,或者对孩子进行物质诱惑等等,只要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可是事与愿违,孩子非但没有改,反而变本加厉。殊不知妈妈的一言一行,无意中已经伤害了孩子。孩子觉得他这种行为既恶劣又羞耻,但又无法改正。孩子变得越来越敏感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航父母的这种做法真是不可取!现在的孩子普遍早熟,身体发育大大提前,他们需要更多的渠道了解性知识,但是,现实是父母和学校都在回避性教育,加之在一些文艺作品、影视剧等等对性知识作了大量片面或扭曲的传播,容易促成孩子们的好奇和冲动。他们有了好奇想要了解性知识时,起关键作用的是父母,如果父母回避,孩子就会想办法去获得想要了解的性知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但是,父母的回避却无法堵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会利用一切途径获取性知识,这时候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孩子们接受性教育知识的渠道太少且不正规。既然正常渠道不行,他们就会“另辟蹊径”去尝试一些非法渠道,会去搜集黄色书籍、黄色光碟、浏览黄色网站等等。这些会对孩子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对性的认识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到身体和生理的健康发育,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由于在国内受谈性色变的影响,父母们往往对孩子的任何有关的言语或举动过分担忧,态度总是那么粗暴、简单,父母这种错误的性教育将给孩子们带来一些危害。

第四篇: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知情权

大卫科波菲尔,是个不幸的遗腹子。但他也是幸运的,因为父亲生前已经为他母亲和他的生活来源作好安排。母亲对他非常亲热和慈爱,常常亲吻他、呼唤他为亲爱的大卫,忠诚的女仆佩格蒂也很喜欢他,常常会张开双臂,把我满是卷发的头使劲抱了一下,在如此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大卫健康地成长着: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口语发展特别好,人际交往智能也不错。

可是,母亲在阴险的酒行合伙人谋得斯通先生的追求下,爱情的火花重新燃烧,终于接受了对方的求婚。而且是让谋得斯通先生带着他的姐姐一起住进自己的房子里来。

大卫科波菲尔被蒙在鼓里。科波菲尔太太让佩格蒂故意对儿子说,到亚矛斯哥哥那里去住两个星期,那里有大海,有大船、小船,有打鱼的,有海滩,还有汉姆和你一起玩。

一般而言,再婚是喜事,家庭破损是烦恼的事。一个孩子,特别是像大卫这样年纪尚小的孩子,接受一个继父的心理困难,应该比接受父亲(或母亲)去世、父母离异的现实要容易很多。但为什么大卫在亚矛斯过完愉快的两周,回家后心理会如此深地受到影响?作品用了这样一些词语来表达他心灵受到的刺激: 眼中充满了泪水,仿佛马上要摔倒了;立刻全身颤抖,脸色变得煞白

他们一起的生活刚刚开始,就立刻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究其原因,撇开谋得斯通的无赖本性,科波菲尔太太允许自己忽视儿子对家庭结构将要发生巨大变化的知情权,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美国费城儿童指导中心的教育和心理咨询专家们认为:孩子年幼时父母离婚,只要不同时伴随家庭暴力,或者并没导致孩子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他们对于父母离婚事件的情感上的反应强度可能会相当小。这个论断,我认为也同样适用于重组家庭。

然而,由于科波菲尔太太的忽视,我们看到,大卫这个男孩的日常生活在突然间发生了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急于要回到家中,投入母亲的怀抱的大卫科波菲尔,发现家里门开了,半哭半笑,怀着高兴激动的心情,心想见到的一定是母亲,但见到的却是一个陌生的仆人。大卫到家的第二天晚上,新爸爸的姐姐,一个脸色阴冷的女人也搬来和他们同住。自己熟悉的老卧室已经变了,被安排在一个较远的地方睡了;连楼下也没能够保持原状;空狗窝里也多了条大狗。其实这些还只是硬变化。还有很多无须假以时日就能发现的软变化,更令他痛苦难忍:以前总是露着迷人的微笑的母亲,现在在新爸爸旁边显得畏畏缩缩。他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随便与母亲相见和亲密相处了。父亲遗留下来的一切财物,都被新爸爸姐弟俩牢牢抓在了手里。母亲再婚事件,既导致儿子日常生活的家庭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生了如此大的急剧变化,而小大卫科波菲尔又是这种变化过程中的无权参与者,矛盾激化的焦点。加之还伴随家庭暴力,大卫对于母亲再婚事件情感上的反应强度怎么可能小!

随着社会的开放、进步,中国人的婚姻生活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自然破损或人为破损的家庭,再婚重组现象越来越多。在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孩子也像大卫一样,事先被剥夺了知情权;后来又不待见于新的家长;有的家庭,即使是结婚后,有子女的一方还会把子女继续雪藏起来,将他们扔给祖辈或者亲戚,所谓的新爸爸和新妈妈根本不让他们进门(新父亲的比例更大些)。这些孩子在向心理医生咨询的过程中,常常不会主动告知他们家庭这方面的事实。往往是在咨询师帮助寻找和分析幼年生活经验时,家长才会悄悄告诉心理医生。这些孩子也基本不会从心里承认和接受这类新家长。

再婚,虽然是件喜事,但处理不好,确实会适得其反,对当事的妇女和她们的孩子的心理阴影,很难随岁月的流逝或年岁渐长而消减。科波菲尔太太追悔莫及的忽视的教训应该牢记。孩子有权利和与你们一起享受再婚事件带来的很多具体细节的变化和感受。既然你们的决定会让孩子的生活轨迹受到较大影响,就请别低估孩子对自己再婚的感受力,别剥夺孩子的预先知情权。应该做的是,把自己重新开始生活的念头逐步地、慢慢地落实到孩子的日常生活模式上,尽量让孩子保持他所熟悉的生活。这也许是对他最有利的保护,因为这有利于他在面对亲生父亲或母亲再婚所导致的任何变动时仍然有安全感。

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半自传体作品,通过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过程和日常生活,表现了健全人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把它喻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认为它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

第五篇:高三父母们要学会与孩子交流-精选文档

高三父母们要学会与孩子交流

高三家长怎样才能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中与孩子有效地交流呢?其主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跟孩子交流,说什么;二是跟孩子交流,怎样说。跟高三孩子交流,说什么?

很多高三考生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对高考这件事上心,因此总会向有经验的家长请教他们孩子高三时是怎样为孩子助力的,甚至还有不少人具体问到是否需要每天亲自督看孩子背英语单词,帮孩子具体分析试卷等等,其实这些事情都用不着家长亲力亲为。假如每天都在跟孩子周旋这些事情,那么日常交流就不会愉快。

针对高考,只需打个比方:有一个360度的大圆圈,考生就站在圆心的位置,他想去的学校在圆周的哪个点上、到这个点的距离有多远。前者能够帮孩子找对方向,不走冤枉路,后者能够让他知道自己应该花多大的力气,以什么样的速度,才能在既定时间到达目的地。

具体来说这件事,就是帮孩子规划好理想的学校及适合的专业,报考这个学校和专业需要的成绩是什么。当然,要做到这些,家长就必须先于孩子一步走进高 三,研究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志向,摸准孩子的“脉”。在搜集、筛选、整理高招信息的基础上,将高考志愿这件事情琢磨透,这样跟孩子“唠叨”起来就都在点儿 上,孩子非但不觉得是“废话”,而且还会很有兴趣地主动交流,从而与家长在默契中达到和谐。

跟高三孩子交流,怎样说?

很多人都觉得高三孩子压力大、脾气坏、不好沟通。其实,正常情况下高三孩子的内心并不复杂,他们大部分的压力是来自繁重的课业负担、同学之间的竞争以 及老师们的谆谆叮嘱。但家长们考虑的问题就复杂多了,比如孩子未来的前程问题、自己的面子问题,以及生活压力等问题,所以在思想上比孩子更容易焦虑,交流 起来更容易犯急躁的毛病。平常在跟孩子沟通时,有几个方面要注意: 1.说话的语气:平静的交流,反容易被接受

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话。很简单,家长在说任何事情时,哪怕憋着一肚子火,也要提醒自己音量不要太高,语速不要太快。要允许孩子反驳、发牢骚,听孩子把自己的意见表述完,而不中途粗暴打断。当然,伤人的话更是不能脱口而出。以平静的口气交流,同样的话语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反之说得再有 理,孩子也会认为你是在教训他,根本就听不进去。

2.说话的时机:在孩子有心理准备的时候

很多家长一上饭桌就开始数落孩子,或者趁孩子高兴的时候赶紧跟孩子唠叨几句,觉得此时孩子心情好,什么话都能听进去,其实大多数时候结果往往相反。与 孩子沟通、交换意见,最好是在孩子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孩子不会觉得突然,对于家长的批评或建设性意见也易于接受。3.说话的方式:不必非得“定期”“定时”

95后的孩子,性格中自然、随性的成分很大,所以不要以刻板的方式跟孩子谈话,否则他们会觉得“假”,往往还没等家长说出什么,就从心底里本能地排 斥。跟孩子交流不必非得“定期”、“定时”,也不要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比如,每天把想要跟孩子说的话写成一封信,塞在孩子枕头下面……别人家里适合的方 式不一定自己家也适合。4.说话的禁忌: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家长不要杞人忧天,把自己的恐慌带给孩子。很多高三家长一想到“高考”这两个字,心里就一阵发憷。有的孩子本来成绩明明很好,自己也是信心十足,但家 长却总担心会出意外,时刻提醒孩子别“关键时刻掉链子”,弄得孩子也神经兮兮,导致心理上真的出现问题。另外,家长在给孩子提要求时别把话说绝,要给孩子 留后路,不给压力,不要让孩子觉得高考是一件搞不好天就会塌下来的事情。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