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醉花阴
醉花阴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注释
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橱,《彤管遗篇》等作‚窗‛。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消:一作‚销‛。西风:秋风。
比:《花草粹编》等作‚似‛。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有黄华‛。鞠,本用菊。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声声慢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注释
⑪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⑫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⑬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⑭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⑮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⑯损:表示程度极高。⑰堪:可。
⑱著:亦写作‚着‛。
⑲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⑳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意。
⑴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⑵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解我登楼远眺之心。
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尽管秋风吹不会像季鹰不归?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那将羞于见雄才大气的刘备。借时光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树尚且像这样。请谁去喊来啊?就让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为我擦去英雄失志时的热泪。
建康:今南京。
⑫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⑬遥岑(cãn):远山。
⑭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⑮断鸿:失群的孤雁。
[2]
[5]⑯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⑰‚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也有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季鹰:张翰,字季鹰。
⑱‚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⑲流年:流逝的时光。
⑳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⑴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⑵倩(qìng):请托。
⑶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⑷揾(wân):擦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4-5][1]
⑪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⑫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⑬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⑭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引伸为普通、平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
⑮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⑯‚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⑰元嘉草草: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⑱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⑲赢得仓皇北顾:即赢得仓皇与北顾。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率师北伐,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魏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赢得,剩得,落得。
⑳:四十三年:作者于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从北方抗金南归,至宋宁宗赵扩开禧元年(1205年),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年。
⑴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
⑵可堪:表面意为可以忍受得了,实则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
⑶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⑷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⑸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词句注释
⑪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4][7]
[1]⑫大江:指长江。⑬淘:冲洗,冲刷。
⑭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⑮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⑯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⑰雪:比喻浪花。
⑱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⑲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⑳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⑴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⑵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6]。
⑶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⑷‚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⑸一尊还(huán)酹(lâ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⑹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2]
定**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注释 ⑪定**:词牌名。
⑫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⑬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⑭已而:过了一会儿。
⑮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⑯吟啸:放声吟咏。⑰芒鞋:草鞋。
⑱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⑲料峭:微寒的样子。⑳斜照:偏西的阳光。
⑴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⑵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雨霖铃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②凄切:凄凉急促。③骤雨:急猛的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的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⑫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⑬今宵:今夜。⑭经年:年复一年。
⑮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⑯更:一作‚待‛。
望海潮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5]
作品注释
⑪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⑫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⑬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画桥:装饰华美的桥。风帘:挡风用的帘子。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⑭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⑮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清嘉:清秀佳丽。
⑯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
[3][3]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⑰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吹奏。
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⑱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高官孙何。
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
⑲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
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2]
[3]
[5]
第二篇:醉花阴
《醉花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和《如梦令》,均属于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即便是写惜花、写离愁,仍格调清新,笔法自然,毫无矫饰。充分体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代“婉约词宗”的大家风范。
《醉花阴》讲述的是作者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长期外出做官之时,独自把酒赏菊过重阳的事。词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画面把自己对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是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含蓄,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重点放在赏读诗句上,通过赏读分析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梦令》写惜花之情,此词篇幅短小,但意趣横生,主要以对话形式加以表现,很有生活情趣。全词犹如一场独幕剧,环境氛围、人物的对白、动作、神态、心里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限于课堂时间限制,在教材处理时不能兼顾,只能一主一次——重点赏析《醉花阴》,而将《如梦令》作为当堂检测,点到为止。
二、教学目标设定:
因为该两首诗编入选修课本,而且之前学过李清照的几首词,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基础知识和常识,而在于通过比较、分析、阅读,对李清照对李清照其人、其创作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鉴于此,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三、教学方法:强调诵读、引导赏析、比较阅读
四、课前准备:
1、搜集李清照的相关图片和照片,制作ppt。
2、准备好《醉花阴》MP3音频材料。
3、印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奇女子,她,出身名门气质娴雅;她,诗文书画无不通晓;她,曾生活幸福爱情美满;她,又不幸历经离合丧乱;中国文学女子的第一,中国女性的骄傲!——她就是宋代婉约词宗易安居士——李清照。
我很崇拜他,所以今年暑假里,我特意去拜访了她的故居——李清照纪念堂。(在济南趵突泉公园里面,门票40元,这是我拍的几张照片。)今天,我将带着大家随着她的作品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女性。
二、走近作者:(该环节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二、赏读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文句。自读——一生读——释疑——齐读。
二读:整体感知,体会感情基调。
说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
明确:感情基调:“愁”——相思、孤寂。
本词内容:淡烟薄雾凄迷朦胧,秋凉渐侵,又逢重阳佳节,一个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终日寂寞无聊、孤寂愁苦,形容憔悴。
生成交流:你从《醉花阴》的哪些信息中看出词人写的是思念丈夫?
明确:“玉枕”,瓷枕。“纱厨”,即纱帐床榻。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补充背景注释一: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过渡:让我们沉淀心情,小声轻读,看一看,触一触,闻一闻,品味意象,感受意境。
三读:咀嚼品味,引导学生抓住意象,体味感情,探究艺术效果。
1、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2、你认为本词中哪些句子能传达出词人的“愁”情,试作分析。
(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自由找相对应词句,并能作出对词句的赏析。集体讨论时,板书艺术手法和精炼的词语:比如移情于物、衬托、比喻、夸张,又、瘦、凉等)
①“薄雾浓云”勾画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染出一种阴郁的氛围。也衬托出女词人烦闷的心绪。“薄雾浓云”,可以说是抒情主人公心境过滤、染色后的景象,也可以说是她心中之愁云惨雾外化所产生的“幻景”。其实,暗淡阴沉的自然景观与孤独伤感的情怀已完全融为一体。
②“永”,白昼如此漫长,着实令人发愁!重阳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时节,依地理常识看,白昼应是越来越短,怎么会是“永昼”呢?原来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
③“销”字写出香料慢慢燃烧,烟雾缓缓腾起:腾起的又何尝不是愁、不是苦?!时光悄然流逝,而相思之苦何时有个尽头!
④“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重阳节又是亲人团聚、共登高处、饮酒赏菊之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又”字包含多少美丽的回忆,而又包含多少委屈与无奈,伤感与愁苦!也有人认为,“又”字可以理解为“却又是”,在此处起递变和加重语气的作用。索然寡居时,碰上一般性的节日,譬如说端午节,也还罢了,可恰巧遇上重阳节。词人意在突出这个佳节思亲怀人之情的炽烈。
生成问题:“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明确:佳景衬愁情
重九这天,寂寞无聊的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以酒消愁,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她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不能与君共赏,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这里寄情于景,盛满衣袖的哪里是菊香啊,正是满怀的相思寂寥!
3、关于《醉花阴》有这样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讨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李清照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明确:词人踽踽独行,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卷”起,环境更凄清、冷寂,寒意更浓。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生感慨:这次第怎么不令人伤感哀怨啊,于是词人反诘、激问“莫道”,这份思愁能否让人失魂只有当局者感受最切!
此处是运用比喻,以人喻花。菊外形上纤细,被秋风吹落恰与女词人憔悴神伤的形象吻合。菊花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这里写人“瘦”,以外部形象表现抽象的内在愁情。
“瘦”字与上文的“愁”字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才衣带渐宽,形容瘦削憔悴。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表现出来,可以说愁是瘦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人似黄花瘦:除了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意外,句子安排妥当也是原因之一。她先用一句“莫道不销魂”做引,再加上一句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之后,才拿出人似黄花瘦的警句来,三句连成一气,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4.本词的艺术手法都有哪些?
明确:1.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所有意象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2.个性化修辞。如 “人比黄花瘦”一句,一个衣带渐宽,腰肢瘦损。一个日夜思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笔调婉转含蓄。3.善于用典。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四读:想象入境
再读诗歌,展开联想,把你心目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你的语言勾勒出来。
明确:这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秋风之中,凉意袭来,一个消瘦的女子独自徘徊窗前,呆呆看着香炉内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又是重阳登高赏菊之佳节,难耐之中,她端起酒杯愁绪千重,独自徘徊在菊花丛边,倍增寂寥。这是一个少妇的寂寞离愁。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知世也。”只有结合李清照的身世际遇,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味作品意蕴。
古代文人的感伤往往通过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去表现。你想到的也许是,薄雾迷蒙,弥散四周,浓云凝重,堆浮天际,一位才女,独守空房,情思脉脉;
也许是,夜半时分,凉意袭人,一位佳人,独宿纱橱,孤枕难眠,愁肠百结;
也许是,夕阳西下,东篱秋菊,暗香盈袖,一位词人,形单影只,思夫情弦,再次拨动;
也许是,西风卷帘,黄菊清瘦,一位少妇,玉容憔悴,楚楚可怜。
评价:相思是如此凄苦,而又如此美丽。凄苦——她使人愁肠百结,黯然魂消;美丽——我们从她彻骨的思念之中也读出了她与丈夫之间浓浓的爱意。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女子的情感是被压抑被束缚的,而李清照却把她的感情表露得如此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不禁要惊叹于她的非凡勇气、她的真实性情和她的高雅的品格。
过渡:相思是如此凄苦,此时,她还有人可以思,但后来她的生活发生了变故,她就没有这么幸福的思念了。下面让我们再进一步了解李清照其人其诗。
三、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几首词,进一步了解李清照创作的主题及风格。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结: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南渡前】内容:悠闲生活、闺情、离愁; 风格:清丽、明快。
【南渡后】内容:怀旧、悲叹身世。
风格:凄凉、哀婉。
四、课堂小结
完成三个目标:
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学生顿悟整理
五、巩固检测: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懒起(节选)唐韩偓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明确:李词所表现的心情同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略同——写惜花之情,乃是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此词主要以对话形式加以表现,尤显活泼。全词犹如一场独幕剧,环境氛围、人物的对白、动作、神态、心里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此中运用反衬手法,以卷帘人对花事的淡漠翻出出书请主人公惜花之情。与韩诗相比李词更给人意趣横生之感。
《醉花阴》课后反思
1、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该部分属于选修内容,与必修相比,它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内涵,使学生对某一阶段或某一专题人物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掌握。所以,这节课我没有像以前学习必修内容时那样将字、词、句的落实作为重点,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感悟领会李清照诗歌中的人物美、性情美,感受李清照作为“中国女子文人第一”的风采。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多样:诗歌鉴赏重在诵读品味。为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诗歌的意境,课堂上,我先后采用了自由诵读、听同学朗读、听音乐诵读、背诵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使得赏析真正基于诵读品味之上,使学生获得真正的阅读体验。另外,课上我还采用了提问、追问、组织合作讨论、表演课本剧等方式,力争做到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在充分的思考和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3、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近诗人。导入新课时,我展示了自己参观李清照故居的照片,在介绍李清照的经历时用的是自己拍的照片,学生很感兴趣,也使得学习内容更贴近生活。
4、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和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课堂上,我尽量保持“诗”情,使语言更凝练而富有诗意。制作课件时,我精心设计了背景图片,努力营造“诗”的文学氛围,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5、主次处理得当。课本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课上重点赏析了一首,而将另一首作为检测题来处理,点面结合,使得重点更突出。
第三篇:醉花阴范文
教案之九
醉 花 阴
李 清 照
【三维目标 】
1.从创作和生活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了解李清照;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词中的意象。
【学习重点 】
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学习难点 】
领悟词中的意象 【学习方法】
颂读、体会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新课
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一道新奇的光芒。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板书课题)
《醉花阴》属于“闺怨”题材,因此,读这首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二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之夫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游宦在外,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三 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后期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四、整体把握
1、释题
醉花阴,词牌名。双调五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
2、朗读体味
同学们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注意停顿。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3、小结
《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
上片
重阳思亲
(板书“重阳思亲”)
下片
饮酒赏菊
(板书“饮酒赏菊”)
五、课文分析
1、“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异地的亲人。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六、作业背诵全词完成课后第二题
七、板书设计
醉花阴
李清照
重阳思亲
永昼
半夜 饮酒赏菊
黄昏
黄花
第四篇:醉花阴
《醉花阴》教案
一、导入(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杨柳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郭沫若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诗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臧克家
二、作者介绍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李清照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比,别具一格。那么我们在学习这两首词之前,就先来了解一下李清照这位在群芳竞秀中盛开的一枝女儿花。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或者说出一两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一)身世简介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苏轼的学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擅长诗文。李清照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靖康之变)。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不幸病死。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而李清照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二)创作风格
李清照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她的创作内容、风格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
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后期: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如《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
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三、词作鉴赏
(一)朗读体会
1.学生自由朗读
问题: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词中哪个字透漏了出来?
明确:“愁”(古典诗词中常常有一个字或一个词集中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这个字词,就等于拿到了解开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这个字或这个词就是所谓的“诗眼”。)
2.请两位学生朗读、集体朗读
问题:作者因何而愁?(切入写作背景(PPT展示))
词作写于北宋末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再不闻评诗论文、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丈夫而作此词。
(明确:思夫之愁——寂寞无聊之感)
(二)具体鉴赏
1.字面串讲(强调重点词语)
(学生自由朗读)
2.问题:“薄雾浓云愁永昼”,作者开篇写愁,可是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尝不了,如何去表现愁呢? 明确:女词人从时令、时间、景物、行动这几个方面来写愁。(1)时令:佳节又重阳
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应该是亲人相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可现在只有自己一个人,孤寂,凄清。一个“又”字,说明词人不止一次一个人独处重阳了,所以这里,是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2)时间:永昼、半夜、黄昏
问题:李清照的愁绪延续了多久?哪个字可以体现出来? 明确:“永昼”,漫长的一天。如果仅仅是一天时间,这场相思就被记录到文学史中的话,李清照未免有些矫情了,仅仅是白天思念吗?晚上如果安然入睡,这场相思可以不朽吗?当然不是这样了,还有“半夜”和“黄昏”呢!可见,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从白天到黑夜,从月升到月下。
联系前面的时令,我们可以说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问题: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上着手,不仅说出了心理体验“愁”,而且还写出了愁的切肤感受,这一点异于他人。她的切肤感受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明确:凉。凉的是什么呢?天阶夜色凉如水,清秋的天气是凉的;身旁的玉枕纱厨是凉的;女主人公的身体肌肤是凉的。凉后还加了一个字,是什么呢?(透)
那叫透心凉,一个透字,写出其程度由表及里,都凉,天凉、身凉,更重要的是什么?(心底凄凉)
“凉”一语双关。
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3)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
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符合词人的心境。瑞脑销金兽:时间漫长无聊,为了打发时间,只好在香炉中点起香料。但是词人的愁绪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反而有变浓的倾向。也烘托出环境的凄清寂寥。
玉枕、纱厨:睡在“玉枕纱厨”的床上,生活如此舒适,但是词人一点也感受不了欢乐,反而“半夜凉初透”。这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西风、黄花(稍后分析)
(4)行动:独坐、孤眠、自斟
以一系列孤寂、冷清的动作来渲染心情。(学生齐读词作)
(三)名句鉴赏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1.相关小故事展示
关于这一句还有一个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2.问题:一个人有了愁绪,怎么办?任由愁绪来折磨自己吗?(要借酒消愁)
饮酒真的可以消解愁绪吗?李白就曾做过试验,他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消解掉了没有?(没有)
李清照的愁消解掉了没有?(没有)
从词中看哪个字可以看出没有消解掉?愁的最终结果如何?(瘦)
师:一个人整日整夜地愁思,不止一天,不止一年,能不消瘦吗?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瘦到什么程度?(比黄花还瘦)
人比黄花瘦,这句用到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既然使用了比喻,那么人和黄花之间有什么相似点?(黄花,即秋菊。西风下的黄花憔悴枯萎,而人被愁苦折磨得比黄花还要枯瘦,可见愁苦有多深!)
词人巧妙地将自己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叠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无比凄美的境界。(PPT展示)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是环境气氛的渲染,与“人比黄花瘦”构成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是一个凄清的深秋怀人的境界。结句以黄花喻人瘦,精当无比。前人也有以花比人瘦的诗句,但都不及李清照写得新颖贴切。黄花就是菊花,与“瘦”易于联系,再加上菊花以幽雅高洁为品,与作者的精神有相通之处,既见其形,又传其神,以其写相思之情,不露,不俗,含蓄蕴藉。
(学生自由朗读,请一位学生朗读)
3.艺术手法分析
(1)造语含蓄,意蕴丰富。诗人借气氛的渲染、贴切的比喻构成西风瘦菊,佳节冷落,对花兴叹的艺术画面,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尽含其中。
(2)比喻新奇传神。以黄色的菊花比相思的诗人,兼用菊花品节高洁之意,形神兼备,耐人寻味。
4.“瘦”呼应了“愁”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补充:李三瘦)
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 悲秋”
——《凤凰台上忆吹箫》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四)总结
词中通过多方渲染烘托,刻画了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白天燃香闷坐,晚间转侧难眠,重阳把酒独酌、自伤自怜,这些都是词人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李清照是通过描述自己的生活场景来写“愁”的,写得细腻而含蓄,凄婉而动人。
上阙:描写闺中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点出了 “愁思”的心境。
下阕:写重阳节赏菊饮酒,面对菊花,消愁无计,直接抒发离别的极度悲苦。
四、朗读背诵
五、作业布置
第五篇:醉花阴
词牌简介
《醉花阴》,词牌名。全词重头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三仄韵。第三句用平脚不入韵,其余第一、四、五句用韵。前后片第二句五言句,前人有的用上二下三句式,有的用上一下四句式,还有的前后片分别用以上两种不同的句式,因此,此句形式可以灵活使用。通常以《漱玉词》为准。[1] 词牌格律
格律对照例词:【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仄平平仄(韵)。瑞脑销金兽。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东篱把酒黄昏后,仄仄平平仄(韵)。
有暗香盈袖。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说明:下片第二句是上
一、下四句法。如改用上
二、下三句法,则第一字可用平声。词牌格律与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1] 词牌名由来
《醉花阴》,曾用名《漱玉词》,现两者通用。
传说漱玉词由济南李清照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是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清澈见底,泉水自池底涌出,溢出池外,跌落石上,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相传李清照早年曾在泉边洗漱。该泉自今仍在流淌,现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门口。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
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后来她常作《醉花阴》即《漱玉词》词,其中醉花阴(人比黄花瘦),别具一格,语言新颖凝炼,可谓千古佳句。《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作《漱玉词》而来。
编辑本段《醉花阴》-李清照(人比黄花瘦)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
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 浓” 的情境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上片写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所以,今天我们在欣赏时,主要借鉴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千万不要成了“爱上层楼”者,到时还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愿读者诸君莫道不受用,金榜题名时,你比我高兴。